爱吱声

标题: 《叶甫盖尼·奥涅金》英汉对照连载版 [打印本页]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1-26 08:39
标题: 《叶甫盖尼·奥涅金》英汉对照连载版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4-11-26 09:19 编辑

(完整版见:这里

献辞

Not thinking to amuse the haughty world,   不想取悦骄狂的人世,
having grown fond of friendship's heed,       越发喜欢友人的欣赏,
I wish I could present you with a gage         我本愿献给你一件珍品,
that would be worthier of you——               能与你的荣誉相得益彰――
be worthier of a fine soul                             形同一个优雅的灵魂 [1]
full of a holy dream,                                     充满圣洁的梦想、
of live and limpid poetry,                             生动明朗的诗情、
of high thoughts and simplicity.                   崇高的思想、以及纯真。
But so be it. With partial hand                      但也就这样了。请带一丝偏袒
take this collection of pied chapters:             接受这堆杂糅而成的篇章:
half droll, half sad,                                        半带诙谐,半感忧伤,
plain-folk, ideal,                                            有些俚俗之语,有些理想主义,
the careless fruit of my amusements,           无非是我任凭兴之所至
insomnias, light inspirations,                        出于自娱或失眠的草率之作, [2]
unripe and withered years,                           这也是我凋谢的青春的果实, [3]
the intellect's cold observations,                   带有些略具头脑的冷静的观察, [4]
and the heart's sorrowful remarks.               和发自内心的苦涩的评述。 [5]

[1]这是普希金给友人彼得·亚里山大德罗维奇·普列特尼奥夫的献辞。普列特尼奥夫是文艺批评家,积极从事普希金作品的出版工作,普希金的第一位传记作者,也是一位诗人,对此普希金在给其弟列夫·普希金的信中曾给予“苍白僵尸体”的评价,不料此信被普列特尼奥夫瞧见,为此后者深感难过,然而并没有怪罪普希金,在一封给普希金的信中,普列特尼奥夫说"您的话虽然刻薄,但我并不曾为之怀恨",同时以几行诗表达了自己的心境:“得到他们部份的天赋,/与我珍爱的人一起永存,/多么虚荣的指望!带着我对诗歌的爱,/带着我灵魂深处的沉痛,/在险恶人生的暴风雨之中/我将象一棵孤独的白杨俯向大地”。普希金在回信中把他的“碎嘴之语”归结于他的“疑病症”(一种没有病而怀疑自己有病的心理毛病),并且说“不要认为我不能欣赏你的无庸置疑的才华……只要在我精神正常的时候,你的诗中的和谐、精准、高贵、优雅、纯粹和完满就和我钟爱的诗人的诗作一样把我迷住了。”普希金在献辞中说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是出于自娱或失眠,采用同样的句式,我们可以说诗人给普列特尼奥夫的献辞前半部份的溢美之语则是出于对普列特尼奥夫的歉意、安慰以及感谢。
[2]作品覆盖面广阔,内容丰富,情节与语言极为生动。
[3]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来源于作者本人、他的亲身经历、以及他所认识的人们。
[4]作品反映了时代人物性格和时代精神特征。
[5]作品作为小说叙述故事的同时,具有浓厚的抒情性。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1-26 09:03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4-12-2 13:37 编辑

第一章

To live it hurries and to feel it hastes.

                           Prince Vyazemski

生其匆匆,感其碌碌。

    ——维亚泽姆斯基公爵    [1]

[1]诗人,普希金挚友。在第五章第三节中被提及其诗作《初雪》。



“My uncle has most honest principles:              “我叔父的规矩定得太过老实:        [1]
when he was taken gravely ill,                          当他病得非同小可的时候,
he forced one to respect him                            才逼得人对他毕恭毕敬,
and nothing better could invent.                      此外便想不出更好的主意。
To others his example is a lesson;                    对于别人他的例子是一个教训;
but, good God, what a bore to sit                    可是,天哪,这也太无趣了!
by a sick person day and night, not stirring      整日整夜坐在病人身边,
a step away!                                                    哪怕是半步也没法走开!
What base perfidiousness                                 这也真是低声下气的做作!
to entertain one half-alive,                               为了这半死不活的人高兴一点,
adjust for him his pillows,                                 时而把他的枕头摆摆好,
sadly serve him his medicine,                            时而带着忧伤的神情侍奉汤药,
sigh——and think inwardly                              表面上叹息着,暗地里却诅咒:
when will the devil take you?"                          怎么小鬼还不把你提溜走!”   

[1]直译:我叔父有着最老实的规矩。纳博科夫认为此处化用克雷洛夫寓言《驴子与农夫》中一句“这头驴有着最老实的规矩。”该寓言讲的是一位农夫安排一头驴看守菜园,驴子忠于职守,为了驱赶麻雀和乌鸦,卖力地东奔西跑,结果菜园因驴子的践踏遭到毁坏,农夫为此鞭打驴子,作者克雷洛夫最后评价说驴子固然有错,可是农夫把看守菜园的任务交给驴子也是不对的。




Thus a young scapegrace thought                    就这样浪荡子一边想着,
as with post horses in the dust he flew,             一边乘着马车在烟尘里飞奔。
by the most lofty will of Zeus                            以宙斯至高无上的意志,
the heir of all his kin.                                        他是家族唯一的继承人。
Friends of Lyudmila and Ruslan!                       柳德米拉和鲁斯兰德的朋友们!    [1]
The hero of my novel,                                      请允许我开门见山,
without preambles, forthwith,                          为你们大家引见
I'd like to have you meet:                                小说的主人公:        
Onegin, a good pal of mine,                             奥涅金,我的挚友,
was born upon the Neva's banks,                     他生于涅瓦河畔,亲爱的读者,    [2]
where maybe you were born,                           或许你也在那里出生,
or used to shine, my reader!                            或者你曾在那里发达。
There formerly I too promenaded——              在那里我也曾混迹一时,
but harmful is the North to me.                        但北方于我有害。            [3]

[1]柳德米拉和鲁斯兰德:指普希金的第一首长诗《柳德米拉和鲁斯兰德》中的主人公。这是一部关于骑士、少女、巫师的神话故事,胜在生动活泼的口语体语言,被认为是俄罗斯叙事诗中的第一部杰作。
[2]涅瓦河畔:彼得堡位于涅瓦河口。
[3]作于比萨拉比亚。-普西金原注。

比萨拉比亚是靠近多瑙河与黑海的一个地区。
北方于我有害:换句话可以说是“我在北方水土不服”。这是用地理气候来借喻政治气候。

著作丰硕的普希金一生是短暂的,用地点的方法可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799年生于莫斯科,1811年到彼得堡近郊的皇村(现名普希金城)上学,1817年从皇村学园毕业,在彼得堡外交部门任闲职,这一阶段以文犯禁(写了《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等富有批判与自由精神的诗篇)被贬(用俄国的方式说就是遭流放),1820年离开彼得堡,先赴南部城市基什尼奥夫,后至南部更大的城市敖德萨,1824年被解送到他母亲在普斯科夫省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1826年回到莫斯科,1831年结婚,同年移居彼得堡,1837年决斗死。普希金一生的主要事迹,除了最后几年,在本书中以不同的方式都有所反映。



Having served excellently, nobly,                                     优异地、高贵地奉尽公职,    [1]
his father lived by means of debts;                                  他父亲一生都在以举债度日;
gave three balls yearly                                                     每年开三场家庭舞会,
and squandered everything at last.                                  最终把所有财产都挥霍一空。
Fate guarded Eugene:                                                     但命运眷顾叶甫盖尼:        [2]
at first, Madame looked after him;                                   起先是一位女士照料他,
later, Monsieur replaced her.                                            继而是一位先生教育他。        [3]
The child was boisterous but charming.                           这孩子淘气但也很讨喜。
Monsieur l'Abbe, a poor wretch of a Frenchman,              拉贝先生, 这位潦倒的法国人,
not to wear out the infant,                                              为了不消磨孩子的意志,
taught him all things in play,                                           教起课来总是轻轻松松,
bothered him not with stern moralization,                       不用严厉的道德教化来打搅他,
scolded him slightly for his pranks,                                   对他的顽皮也只是略施薄惩,
and to the Letniy Sad took him for walks.                         随后就领他到夏园散步去了。    [4]

[1]优异地、高贵地:暗示奥涅金父亲从未受贿,因而举债一生。
[2]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名。诗人选用“奥涅金”或是“叶甫盖尼”称呼主人公取决于上下文押韵的需要。
[3]此处的“先生”和上一行的“女士”都是奥涅金的法裔家庭教师。19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后,许多不知所措的法国人到俄罗斯当起了家庭教师。
[4]夏园:涅瓦河岸边的公园,其中有栖息着乌鸦的林荫道,有缺了鼻子的出自意大利的希腊众神的雕像。

作者: 山菊    时间: 2014-11-27 05:40
生其匆匆,感其碌碌 --- 先赞这个,译文很精炼!

What base perfidiousness --- 这一句很有意思!我看了这句的十几个英文句子,各有发挥:)



作者: 仁    时间: 2014-11-27 10:13
Light inspirations 和 amusements以及insomnias是并列关系,你怎么翻译light inspirations的?谢谢。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1-27 12:37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4-11-27 14:44 编辑
仁 发表于 2014-11-27 10:13
Light inspirations 和 amusements以及insomnias是并列关系,你怎么翻译light inspirations的?谢谢。 ...


我怎么翻译的见上,不用谢。

好了,不开玩笑了。

light inspirations这里译作“任凭兴之所至“,确切地说,inspirations当作“兴“来处理了。

照直译应该是:这是出于消遣、失眠、轻微灵感、未成熟即枯萎的年华、头脑冷静的观察、心灵苦涩评述的无心(或粗疏)的果实。

这样的句式显然是不好的。

如果要想保持原文的并列(并列的有六个!)关系,也可以这样:

这无非是我的粗疏之作,出于自娱、失眠、轻微灵感、未成熟即枯萎的年华、头脑冷静的观察、心灵苦涩的评述。

我个人觉得这样也未尝不可。有时候对某些段落我也的确是按照这种思路去译的。这种译法叫作同化,和归化相对。同化好还是归化好,这个要看情况。这个献词中,我做了一点归化处理。

我看了看查良铮的译法,这个献词估计我当时应该对查译有一定的参考之处,或者说有不少共识之处。查老的译法里面最可取的地方就是那个“兴之所至”的选用。

我想同好们这里看英译、我的汉译,也可以再看看查良铮等人的汉译,比较一下是很有意思的。

我抄一下查的献词:

我不想取悦骄狂的人世,
只希望博得朋友的欣赏。
但愿我能写出更好的诗,
献给你——和你的灵魂一样,
也那么优美,那么纯真,
也充满了圣洁的思想;
更加以生动、明朗的诗情,
配得上你的崇高的想象。
可是,去吧——请带一点偏心
接受这一堆芜杂的篇章。
其中既有俚俗,也不乏高吟,
既半带诙谐,也半带感伤。
无非是任凭我的兴之所至
在自娱或失眠中草率写出。
这是凋谢的青春的果实:
里面有冷静的头脑的记录,
和一颗苦涩的心灵的倾诉。

可见就这个献词而言,我的译文在选词上和查老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细细比较句式,就发现我的句法和查老还是有较大不同的。要说他的问题,我也能说一堆。

仅举一个例子,查译”既半带诙谐,也半带感伤。“这种汉语其实不太通,显得拗口,既/也在这里纯属多余,”半带...半带...“的句式本身就意味着“既....也...”,再来既和也,一读就感觉掺了沙子似的。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1-27 15:21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4-11-29 14:44 编辑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11-26 09:03
第一章

To live it hurries and to feel it hastes.


这部书正文的第一节的前半部分,意义相当含混,原译颇有不当之处,希望现在的译法更准确一些。

另,第三节称奥涅金父亲每年开三场家庭舞会,这个数目到底算多还是算少?以译者之意,这里的“三”似是概指,也许类似于在中国说某人一年打个两三场麻将,因此这里的三应该算是偏少,奥涅金之父并非是一个真正奢侈浪费的人,只是原本就没有多少财产。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1-27 15:51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4-11-29 09:35 编辑



Then, when the season of tumultuous youth         接着,叶甫盖尼迎来了他
for Eugene came,                                                   躁动的青春,
season of hopes and tender melancholy,                充满憧憬的鲜嫩而忧郁的季节啊,
Monsieur was ousted from the place.                      先生被扫地出门了。
Now my Onegin is at large:                                     现在,我的奥涅金自由了: *
hair cut after the latest fashion,                              发型紧跟最新潮流,
dressed like a London Dandy——                            衣着酷似伦敦阔少——        [1]
and finally he saw the World.                                  终于,他见识了大世界。        [2]
In French impeccably                                              他可以用无可挑剔的法语
he could express himself and write,                         进行写作和表现自我,
danced the mazurka lightly, and                             他可以轻柔地跳起玛祖卡,    [3]
bowed unconstrainedly                                           鞠躬也颇为潇洒自如——
what would you more? The World decided             你还有何可求?经大世界鉴定:   
that he was clever and most charming.                   他是个聪明的可人儿。        

[1]原文在此用了一个英语词Dandy,普希金对此自注为“花花公子”,亦即阔少。
[2]大世界:即上流社会。
[3]玛祖卡:发源于波兰的一种节奏轻快的舞蹈。

* 自由了:原误译作“大体上是”,经山菊指出后修正。



All of us had a bit of schooling                                以某种方式在某个方面
in something and somehow:                                  我们或多或少都学了点东西:
hence in our midst it is not hard,                            因此,感谢上帝,对我们来说,
thank God, to flaunt one's education.                    显摆自己的学问并不费力。   
Onegin was, in the opinion                                    奥涅金呢,照许多人所言
of many (judges resolute and stern),                    (说得严厉而又铁板钉钉),
a learned fellow but a pedant.                                他学识渊博,却是个学究。   
He had the happy talent,                                        他具备一种悠哉游哉的天份,
without constraint, in conversation                         可以无拘无束地侃侃而谈,
slightly to touch on everything,                              轻描淡写地触及方方面面,
keep silent, with an expert's learned air,                 每逢重大的辩论,
during a grave discussion, and provoke                  他会面带一种学者老练的肃穆,   
the smiles of ladies with the fire                              不经意间迸出一两个俏皮话,
of unexpected epigrams.                                        惹得夫人小姐们抿嘴儿直笑。   



Latin has gone at present out of fashion;                拉丁文早已经过时了,
still, to tell you the truth,                                        不过,跟你说句老实话,
he had enough knowledge of Latin                         他的拉丁文水平
to make out epigraphs,                                           足以应对卷首的题词,
expatiate on Juvenal,                                              并就尤维纳利斯海吹一气,    [1]
put at the bottom of a letter vale,                           也能在信尾附上一个拉丁字“安”,[2]
and he remembered, though not without fault,       他还能背得两行《埃涅阿斯》,    [3]
two lines from the Aeneoid.                                     尽管难免有一点小错。
He had no inclination                                               他没有丝毫兴致
to rummage in the chronological                             在故纸堆里搜寻
dust of the earth's historiography,                          人间历史的斑斑陈迹,
but anecdotes of days gone by,                               但旧时代的轶闻逸事,
from Romulus to our days,                                      从罗穆卢斯至今,            [4]
he did keep in his memory.                                     他倒是铭记在心。            

[1]尤维纳利斯:古罗马讽刺诗人,传世讽刺诗16首,抨击皇帝暴政,讽刺贵族荒淫与道德败坏。整部作品中极少出现奥涅金关于政治的思想言论,但这里出现尤维纳利斯的名字别有深意。尤氏有言:“罗马兴于自由,而毁于奴役”。
[2]安:拉丁文告别语 vale。
[3]《埃涅阿斯纪》: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史诗著作,撰写特洛伊将领安基塞斯与爱神阿弗洛狄忒所生之子埃涅阿斯在特洛伊陷落后的经历。
[4]罗穆卢斯:罗马神话中的战神之子,罗马城的创建者,“王政时代”的第一位国王。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1-28 08:25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4-12-2 13:47 编辑
看了第一节的译文,觉得有点困惑,又参考了山菊给的第一节英语译文集锦,自己也用狗狗翻了一下原文,觉得第一节的理解和翻译可以商榷。

我理解的是:伯父是个道德模范,自己重病的时候,还满脑子道德伦常,只记得要求亲族殷勤侍奉,以为后世表率;至于对亲人的眷恋担忧,对身后的安排,这些人之常情都不在这位道德楷模的思想之内。对于旁人来说这是一场生动的道德课,对主人公来说,则是难捱之至,只能硬着头皮把事亲至孝的戏演下去,心里在盼伯父早死。

如果按这种理解,把"respect"一词当做面子活来看,开篇的内心独白就有了对伪道学宣战的意味,与迂腐卫道背道而驰,为后面的情节展开做出铺垫:要活的潇洒,不要象伯父这样一辈子绷着,临入土还在演道德大戏。请注意纳博科夫译文中第一句“My uncle has most honest principles:”,是用冒号结尾的,说明后面是解释uncle如何遵守principles。这种解读很无趣,但至少很通顺,和上下文都对的上,特别是和前面那句“生其匆匆,感其碌碌。”能更好地呼应。

其实,你的译文中把第三句“才迫使得人毕恭毕敬,”改一个字,变成“还迫使得人毕恭毕敬,”把第四句“对于别人他的例子是一个教训;”改两个字“对于别人他的例子是一个典范;”,就是另一重天地。

我看了查良镛的译文,实在搞不清他在说什么,倒是那句“活得匆忙,来不及感受”,真正的飞入寻常百姓家,识谱不识谱,抒情的时候,都会拿来用啊。


第一章

活得匆忙,来不及感受。
——维亚赛姆斯基公爵



“我的叔父从不辜负人,                (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他真的病了,一点不含糊。    (以前没病过?)
这样,他可才令人尊敬,     (不辜负人,所以得不到尊敬?)
更妙的办法谁还想得出?      (苦肉计?)


很高兴石工参与讨论!

石工的理解和我原先的译法比较类似。现把我的原译抄在下面,然后说明一下我改动的原因。

我的叔父最是讲究规矩:
当他身患重病的时候
就强迫别人毕恭毕敬,
此外便想不出更好的主意。
对旁人来说他倒也值得效仿;

这里面,我原先估计是希望2-4行能作为对第1行的某种解释,但实际上很勉强。其次,第5行的翻译很有争议。主要是lesson这个词兼有教益/教训之意,我扫了一眼,大多英译本都取“教益”,我原先也是认为第5行之意,乃是说叔父对旁人是某种值得学习的榜样,现在看来这种理解还是有问题的,主要是文理上不太通,照纳博科夫所见,奥涅金实则认为他叔父对别人是一个教训。

下面抄一段纳博科夫对这段意识流的解读:

The first stanza expresses the mists and wisps of his drowsy cerebration: "My uncle...man of principle...Krilov's donkey of principle...un parfait honnete homme...a perfect gentleman, but, after all, a fool...commands respect only now, when he has sickened not in jest...il ne pouvait trouver mieux!...this is all he could devise in the way of universal esteem...too late...good lesson to others...I, too, may end up this..."

大体翻译如下(略去其中的法语):第一节表达了他(奥涅金)的昏昏欲睡的模糊的大脑活动:“我的叔父......是个有准则的人......克雷洛夫的驴子的准则......完全是个绅士,可是,毕竟,是个蠢才......只有到了现在才令得别人尊敬他,只有到了他病得不象是儿戏的时候......这是他能想得出的赢得世人尊敬的唯一方式......太晚了.......对于别人是个良好的教训......我,也可能落到这步田地......"

其中,关于“我,也可能落到这步田地......”此言从原文中并不能推出,纳博科夫其实是根据普希金的一个草稿版本推测而出的:

一个废弃的草稿版本:
My uncle has most honest principles.        我叔父的规矩定得最为老实。
He nothing better could invent:                 他想不出更好的主意:
he forced one to respect him                     当他病得非同小可的时候
when he was taken gravely ill.                     才逼得人对他毕恭毕敬。
To me, too, his example is a lesson...             对于我,他的例子也是个教训......

至于正稿中第1行末的那个冒号,实际上纳博科夫添加的,普希金用的是逗号,纳博科夫是这么说的:

For these two lines (1-2) to make sense, the comma must be replaced by a colon; otherwise, the most painstaking translator will go astray.

(要想正确理解头两行,其中的逗号必须替换成冒号,否则,最用功的译者也会走偏。)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1-28 08:44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4-11-30 15:47 编辑



Lacking the lofty passion not to spare                          缺乏崇高的激情
life for the sake of sounds,                                           而无法致力于韵律,
an iamb from a trochee——                                         抑扬格还是扬抑格——
no matter how we strove——he could not tell apart.   不论我们怎样努力——他就是区分不了。 *
Theocritus and Homer he disparaged,                          对于忒奥克里托斯与荷马,他没什么好话,  [1]
but read, in compensation, Adam Smith,                     另一方面,他阅读亚当·斯密却颇有心得,     [2]
and was a deep economist:                                         是个深刻的经济学人:
that is, he could assess the way                                   也就是说,他能够指出
a state grows rich,                                                       一个国家致富的道路
what it subsists upon, and why                                   和赖以生存的事物,并能够解释
it needs not gold                                                         为什么当它具备基本产出的时候
when it has got the simple product.                             就不再需要黄金。                                         [3]
His father could not understand him,                           他父亲不理解这些,                                      [4]
and mortgaged his lands.                                            遂抵押了田产。                    

[1]忒奥克里托斯:古希腊诗人,始创牧歌(田园诗),30首牧歌中以《泰尔西斯》最为著名,对维吉尔及后来的田园诗文学有很大影响,大致相当于中国的陶渊明和王维。荷马:古希腊盲诗人,相传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的作者。奥涅金为什么对二者没有好话?纳博科夫提出,可能在奥涅金的眼里忒奥克里托斯的诗过甜,而荷马史诗铺陈过多,甚至奥涅金可能认为诗歌总体上对于成熟的人来说不够严肃。纳博科夫的推测是有道理的,因为本节后半部份随即议论到奥涅金推崇亚当·斯密。纳博科夫进一步发挥性地提出奥涅金对忒奥克里托斯的偏见源于当时低劣的法语韵文体翻译,他认为散文体翻译更能传达诗歌的原味,这自然和他翻译《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方式是完全一致的。
[2]亚当·斯密:被誉为经济学的鼻祖,著有《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3]普希金在这里对奥涅金观点的描述大体符合重农主义,而这正是亚当·斯密的学说所反对的。亚当·斯密认为真正的价值体现在劳动,而非基本农作物,也非货币。亚当·斯密的学说既反对重农主义,又反对重商主义。而奥涅金的观点倾向于拥护重农主义而反对重商主义,实际上偏离了亚当·斯密的学说。
[4]普希金的现实主义风格反映在有关经济生活的细节当中。“在普希金的长诗中,主人公的父亲始终不能理解,商品就是金钱,但金钱就是商品这一点,俄国人早已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卷)。不过,本书还是带有一定的浪漫主义特征,特别是前两章。

*“努力”原误译作“辩护”,经山菊指出后修正。纳博科夫提出这一行的“我们”不是作者意义上的“我们”,而是暗示缪斯的参与。那么“努力”的意思就是:不论缪斯如何努力(给予奥涅金智慧),奥涅金就是区分不了。



All Eugene knew besides                                      叶甫盖尼的学识包罗万象,
I have no leisure to recount;                               恕我无暇再一一赘述,
but where he was a veritable genius,                   但他真正出类拔萃的天赋,
what he more firmly knew than all the arts,         他真正术业有专攻的强项,
what since his prime had been to him                 他从少年时就为之操劳、
toil, torment, and delight,                                   受之折磨、并倍感欣慰的工作,
what occupied the livelong day                           他每日从早到晚厕身其中
his fretting indolence——                                    而顾不上焦虑与倦怠的事业,
was the art of soft passion                                  却是:爱情之术,                       [1]
which Naso sang,                                                对此奥维德曾经歌唱过,            [2]
wherefore a sufferer                                            他为之历尽了磨难,
his brilliant and unruly span                                将其光辉而多舛的一生                [3]
he ended, in Moldavia,                                        结束在摩尔达维亚幽深的草原,  [4]
deep in the steppes, far from his Italy.                远离了他的意大利。

[1]爱情之术:参照奥维德的著作的通译《爱的艺术》,这里似乎更应该翻译为“爱的艺术”,但是译者更倾向于“爱情之术”,因为如此强调奥涅金掌握的是“术”,而非“道”。
[2]奥维德:古罗马诗人,著有长诗《变形记》,以及《爱的艺术》、《岁时记》、《哀歌》等其它重要作品。奥涅金显然谙熟奥维德《爱的艺术》一书。
[3]奥维德是和维吉尔齐名的中世纪大诗人。
[4]摩尔达维亚:东欧一地区,位于今罗马尼亚东北部和摩尔多瓦。奥维德50岁时因作品中和社会交往中的道德问题被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流放至摩尔达维亚,具体地点位于多瑙河口的小城托米。1820年普希金流放南方,起初便是被“贬”至位于摩尔达维亚的基什尼奥夫(即今摩尔多瓦共和国首都基什纳乌),受英佐夫将军管辖,后在有影响力的朋友的斡旋之下被转至敖德萨,置于总督沃隆佐夫的管辖之下。普希金有诗《致奥维德》,其中把自己的命运和奥维德进行了比较。



……                    [1]

[1]被作者删去的并不精彩的一节。
作者: 到处停留的叶子    时间: 2014-11-28 13:18
本帖最后由 到处停留的叶子 于 2014-11-28 13:21 编辑

本来就很喜欢这段献辞,感觉很谦逊,也很诙谐,有了英文对照,就更喜欢了。

真正喜欢文字翻译的人通常都非常注重细节的感受,比如说我看到这段献辞的英文版开首两行,我就觉得两个词语用得特别到位:haughty和heed

haughty是什么意思呢?www.merriam-webster.com的解释是:having or showing the insulting attitude of people who think that they are better, smarter, or more important than other people
A haughty person acts superior and looks down on others.
就是用看低别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骄傲,翻译成傲慢和骄狂都很贴切。
我刚开始看到haughty脑子里冒出来一个狷狂,后来发现狷狂没有骄傲的意思,狷,虽然一般形容胸襟狭窄,但是有洁身自好,性情耿直的意思,狂,作狂放解,也可以从褒义来理解的。狷狂的人不讨喜,有时候倒值得尊敬,但骄狂就只会令人厌恶了。

heed的意思则是:to pay attention to
这个词语很有意思,其实没有直接的“欣赏”这层意思在里面,但因为友谊而引起的关注,应该包括欣赏的意思吧?

普希金对友人说:

不想取悦这个傲慢的世界,
我只珍爱友谊的垂青,
我本想献给你一件珍品,
能和你更相配一些,
结果就这样了。
请笑纳~


我本来也是想试着翻译一下的,结果也就这样了,哈哈。

啰嗦了这段,只是想再次表达一下,很高兴看到你在爱坛分享你的译作和感想。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1-28 15:48
到处停留的叶子 发表于 2014-11-28 13:18
本来就很喜欢这段献辞,感觉很谦逊,也很诙谐,有了英文对照,就更喜欢了。

真正喜欢文字翻译的人通常都非 ...

一旦去掂量作者的用词,我觉得是读书进入佳境的一个标志,然后就觉得普希金写得的确好,纳博翻译得也的确很准。

这个献词貌似是些客套话,实则是普希金自己对本书特点的一个总体评价,比如其中的杂糅性,比如其中的诙谐和俚俗(原文意思是“平常的民间的”),这些除了“诗情画意”、“忧伤”、“理想主义(ideal一词如何翻译也是颇可斟酌)”等元素之外值得留意的地方。这也是我在翻译的时候希望能体现出来的,搞笑的地方尽可能搞笑,俗的地方也尽可能俗。

看了叶子译的几行,我觉得挺精准的。往后仔细读的话,我自己对于有些段落译得也不够满意。大家尽可各显神通。英语比我好的比比皆是,汉语文笔不弱于我的也大有人在,文学翻译这件事妙就妙在人人都可以参与,人人都会有好点子。
作者: 仁    时间: 2014-11-28 22:57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11-27 12:37
我怎么翻译的见上,不用谢。

好了,不开玩笑了。

翻译起来如果反复推敲还真难,也许还是要凭初读时的第一感觉翻译。
作者: 山菊    时间: 2014-11-29 08:55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11-27 02:51


Then, when the season of tumultuous youth         接着,叶甫盖尼迎来了他

Now my Onegin is at large --- 怎么理解这个at large?


作者: 山菊    时间: 2014-11-29 09:02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11-27 19:25
很高兴石工参与讨论!

石工的理解和我原先的译法比较类似。现把我的原译抄在下面,然后说明一下我改动的 ...

没看见石工的回贴啊?@石工

正想请他来参加讨论哪!
还有两位,不知道有没有兴趣:@沅湘 , @海外逸士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1-29 09:10
山菊 发表于 2014-11-29 08:55
Now my Onegin is at large --- 怎么理解这个at large?

这地方是个误译!山菊枪法很准啊。呵呵。

at large这个短语有多义,虽然也有“大体上”的意思,但这里应该取“自由的”之义。我又查了下俄语,原义的确是“自由的”。

谢谢山菊!我想后面一定还有类似的误译,可能还不少。


作者: 山菊    时间: 2014-11-29 09:19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11-28 20:10
这地方是个误译!山菊枪法很准啊。呵呵。

at large这个短语有多义,虽然也有“大体上”的意思,但这里应 ...


主要前面一句是把先生赶走了,那么他就是自己给自己放假了吧

如果你再贴慢一点,比如一天一段,我可能会读得更细些~~~现在正兼顾着在爱坛和文学城的美食坛子回贴呢:)
爱好太多也是贪,得慢慢削减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1-29 09:33
仁 发表于 2014-11-28 22:57
翻译起来如果反复推敲还真难,也许还是要凭初读时的第一感觉翻译。

要说第一感觉,有时候还真是因为第一感觉出了错。就象山菊刚才在上面指出的那个“at large”,不知道为什么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大体上”,而不是“自由了”,读了这么多遍都没检查出来。但我相信有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自由了”。

实际上仔细一看,翻译作“大体上”在语法上就不通,我可能受那个冒号误导了,当时对英语冒号的理解有一定的偏误。
作者: 仁    时间: 2014-11-29 09:46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11-29 09:33
要说第一感觉,有时候还真是因为第一感觉出了错。就象山菊刚才在上面指出的那个“at large”,不知道为什 ...

在这里是形容词。
作者: 海外逸士    时间: 2014-11-29 22:21
謝謝邀請。太長的東西看了暈。
作者: 山菊    时间: 2014-11-30 02:53
no matter how we strove——he could not tell apart --- strove, 这里若翻成‘努力’是否比‘辩护’确些?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1-30 08:20
山菊 发表于 2014-11-30 02:53
no matter how we strove——he could not tell apart --- strove, 这里若翻成‘努力’是否比‘辩护’确些 ...

的确应该译成“努力”,而不是辩护。

我想当时我没有直接译成“努力”,大概是出于以下原因。

“不论我们如何努力,他就是区分不了。”

这句话乍一看,其实意思不太容易搞通。因为奥涅金自己能否区分,到底和我们努力不努力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指谁?努力又在努力什么呢?

我想当时取“辩护”,估计是理解为“努力辩护”了,当然,作“辩护”讲,也不太通。

我看了一下查良铮的译本,原来他也是译作“辩护”,所以我当时可能也受到他的影响了,这是这一节唯一参考查老的地方,还是个错误。

其实还是要仔细体会纳博科夫的注释,当时估计也是粗疏了。对第4行的“我们”,纳博是如此解释的:

This is not simply the authorial "we", but suggests a participation of the Muse. Pushkin will refer to this theme again in Eight: XXXVIII.

这句话明里解释“我们”,实际上也附带解释了“努力”何解。纳博说这个“我们”不是作者意义上的“我们”,而是暗示缪斯的参与。那么“努力”的意思就是:不论缪斯如何努力(给予奥涅金智慧),奥涅金就是区分不了。

再次谢谢山菊。赞美山菊!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1-30 10:07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4-12-2 11:26 编辑



How early he was able to dissemble,                       他老早就胸有城府,
conceal a hope, show jealousy,                              善于隐藏企图,善于表现嫉妒,
shake one's belief, make one believe,                     能动摇人的信心也能让人相信,
seem gloomy, pine away,                                       可以郁郁不乐,可以憔悴不堪,
appear proud and obedient,                                   时而高高在上,时而低眉顺眼,
attentive or indifferent!                                          或全神贯注,或无动于衷,
How languorously he was silent,                            沉默的时候是多么慵倦啊!         *
how fierily eloquent,                                              写起情书来又是那么
in letters of the heart, how casual!                         奔放而雄辩,也是那么随便!
With one thing breathing, one thing loving,          为一事而生,为一人而活,
how self-oblivious he could be!                              可以做到那么地忘我!        
How quick and tender was his gaze,                       眼神是那么敏捷而又温柔,
bashful and daring, while at times                         羞涩而又大胆,有几回
it shone with an obedient tear!                              竟闪烁着顺从的泪花。        [1]

[1]第十节要义:奥涅金乃百变情魔,取其面孔繁多。

*“慵倦”原误译作“惆怅”,经仁指出后修正。

十一

How he was able to seem new,                             他的花样总那么层出不穷,
in jest astonish innocence,                                   惹得无邪的心尖儿惊诧不已,
alarm with ready desperation,                              随时准备着绝望好叫人惶恐,
amuse with pleasant flattery,                               满口迷人的奉承又令人开心,
capture the minute of softheartedness;                善长于运用机智与激情,
the prejudices of innocent years                           去抓住心头那一软的瞬间,
conquer by means of wits and passion,                去克服纯真年纪里的偏见,
wait for involuntary favors,                                   等候着情不自禁的以身相许,
beg or demand avowals,                                      或恳求、或强求公开的表白,
eavesdrop upon a heart's first sound,                   窃听一颗心灵的初啼
pursue love——and all of sudden                         以猎取爱情——突然间
obtain a secret assignation,                                  获得一个秘密的幽会,
and afterward, alone with her,                              随后便单独与之共处,
amid the stillness give her lessons!                        好整以暇地施之以调教。        [1]

[1]第十一节要义:奥涅金乃偷心圣手,取其手段高超且狡猾。

十二

How early he already could disturb                        他老早就能在惯卖风情的女人心里
the hearts of the professed coquettes!                  激起一阵阵涟漪,
Or when he wanted to annihilate                           当他需要在情场上
his rivals,                                                               扫荡他的对手们的时候,
how bitingly he'd tattle!                                        他那搬弄的舌头是多么毒辣!
What snares prepare for them!                             为他们布下的真可谓恢恢罗网!         [1]
But you, blest husbands,                                       而你们,幸福的丈夫们,
you remained friends with him:                             你们依旧和他称兄道弟:
him petted the sly spouse,                                     那长期追随福布拉斯的门徒,        [2]
Faublas' disciple of long standing,                          那狡猾的夫君宠他,
and the distrustful oldster,                                     而那狐疑的老家伙爱他,
and the majestical cornuto,                                   而那威风凛凛的绿帽公,
always pleased with himself,                                  总显得对自己、对晚餐、对妻子,
his dinner, and his wife.                                         都很满意。                                        [3]

[1]第十一节要义:奥涅金乃风月将军,且是常胜者,取其视情场如战场,三十六计和十八般武艺,无所不通,无所不晓。
[2]福布拉斯:当时流行的一本法国通俗小说的男主人公,该书现已泯没于后世。书中16岁的福布拉斯乔装成少女摸进两位良家妇女的床帷,后来甚至把他的教唆者兼引路人的妻子也收归囊中。这里所谓长期追随福布拉斯的门徒,纳博科夫认为是一位读了福布拉斯之后有心与其妻子的崇拜者交好的丈夫,目的要么是便于监视,要么是为了掩盖他自己不可告人的勾当。
[3]理解奥涅金的行为以及普希金本人的事迹,不得不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自彼得大帝学习西方,法国式的贵族文化与生活模式也传入俄国,这种特定的社会风气允许男子在贵族已婚女子面前大献殷勤,只要不突破底线,丈夫对此通常并不以为意、反而引以为荣,但出了格也会闹出事来。《战争与和平》中安娜帕夫洛夫娜劝诱主人公皮埃尔娶海伦为妻:“多么好的风度!这么年轻的姑娘,可待人接物是那么有分寸,言谈举止是那么娴静优雅。她一举一动都出自内心!她嫁给谁,谁就会得到幸福!有了她,连最不善于交际的丈夫,也会不自觉地在社交界占有一席煊赫的地位。您说是不是?我只想知道您的意见。”(刘辽逸译)海伦嫁给皮埃尔不久就给他带了顶绿帽子,皮埃尔这厚道人为此和人决斗了一场,把人打了个半死,幸好那人又活过来了。
作者: 山菊    时间: 2014-12-1 03:19
But you, blest husbands,                                       而你们,幸福的丈夫们,

--- bless, 这样算意译吧?

因为蒙在鼓里而幸福,也算说得通吧:)

不过对这一节的后一半,我对英文的理解跟楼主不同~~~

you remained friends with him:
him~~~

我觉得这以后的句子,主语都是奥涅金~~~有生字的句子就懒得查了,最后一句似乎说的是本诗的男主角对那些blest husbands 本人,他家的晚饭以及他的妻子都很感兴趣。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2-1 07:17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4-12-1 07:51 编辑
山菊 发表于 2014-12-1 03:19
But you, blest husbands,                                       而你们,幸福的丈夫们,

--- bless, 这 ...


查了下字典,blest = blessed, 有神圣的、带来愉快的、幸福的、享受天国之福的等义,这里取“幸福的”应该问题不大。

这后半段的句子比较复杂,最关键的地方是注意到那个“him"是宾格,是“petted”的宾语而不是主语。

Faublas' disciple of long standing, 应该是作某个名词/代词的同位语,考虑语义,应该是him(奥涅金)的同位语。

“always pleased with himself, his dinner, and his wife. ”这一句的主语是谁?假设为X:

X was always pleased with himself, his dinner, and his wife.

从中可以看出反身代词himself和X互指,即himself即是X,而“他自己”(himself)、"他的晚餐“(his dinner),”他的妻子“(his wife)中的”他“ 应为同一个他!因此,这个X应该是一个有妻子的人,因此,这个X不应该是奥涅金,因此,最后两行修饰的应该是“the majestical cornuto"。

我的理解,这里无非是说这位绿帽公“威风凛凛”,且对什么都很满意,是一种反讽。

P.s. 英文 and the distrustful older, 原来少抄了个定冠词the,现已添上。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2-1 20:05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4-12-2 09:08 编辑

十三

......                    



十四

......                    [1]

[1]被删的十三、十四节原本顺流而下,但实在并无多少存在的必要,这种内容有一点会很出彩,过多铺陈不一定更好。

十五

It happened, he'd be still in bed                                有时候,当他仍高卧在床,           [1]
when little billets would be brought him.                   小帖子就送到跟前。
What? Invitations? Yes, indeed,                                什么呢?请柬吗?没错,还真是,
to a soiree three houses bid him:                              有三家竞相请他去赴宴:
here, there will be a ball; elsewhere, a children's fete. 这厢是舞会,别处是儿童游乐会。[2]
So whither is my scamp to scurry?                             我的坏蛋要赶着去哪里呢?
Whom will he start with? Never mind:                       先去哪家好呢?不必多虑:
'tis simple to get everywhere in time.                         随便哪家及时赶到都很容易,
Meanwhile, in morning dress,                                    这期间叶甫盖尼穿上了晨装,
having donned a broad bolivar,                                 戴上了宽边玻利瓦尔帽,               [3]
Onegin drive to the boulevard                                   驾着车来到了林荫道上,
and there goes strolling unconfined,                          他悠闲地随处溜达,                      [4]
till vigilant Breguet                                                     直至警觉的宝玑表的鸣声               [5]
to him chimes dinner.                                                向他报告午餐的时间到。               [6] *

[1]前文是对奥涅金的典型形象的鸟瞰,从这一节开始交代奥涅金一天的典型生活,从早到晚。
[2]儿童游乐会:俄罗斯一种专为小孩举办的舞会。
[3]玻利瓦尔帽,普希金原注。这是一种呢子宽边帽,帽檐上翻,1819年前后流行于巴黎和彼得堡,特别是自由派人士。玻利瓦尔帽的名称来源于南美民族独立战争中的最为重要的领导人。
[4]奥涅金白天无所事事,他奥涅金的生活主要是夜生活,宴会、舞会、看戏等等等等。
[5]宝玑表:一个贵重的怀表品牌,法国产。奥涅金的表可以自动打鸣。玻利瓦尔帽和宝玑表是奥涅金的行头,典型的时尚打扮。
[6]你都能听到“叭嗒”一声响指。

*“午餐”原误译“晚餐”,经山菊指出后修正。
作者: 仁    时间: 2014-12-2 03:07
languorously 和 fierily 是相对应的。是不是已成 慵懒 (和 激情) 较好? 看不出惆怅吧。
作者: 山菊    时间: 2014-12-2 05:28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12-1 07:05
十三

......                    


我突发奇想,去请谷哥翻译了一下原文~~~哈哈很有趣!



Бывало, он еще в постеле:
К нему записочки несут.
Что? Приглашенья? В самом деле,
Три дома на вечер зовут:
Там будет бал, там детский праздник.
Куда ж поскачет мой проказник?
С кого начнет он? Все равно:
Везде поспеть немудрено.
Покамест в утреннем уборе,
Надев широкий боливар (3),
Онегин едет на бульвар
И там гуляет на просторе,
Пока недремлющий брегет
Не прозвонит ему обед.


下面分别是中文版和英文版的:)


有时,他还躺在床上:
他的小纸条承担。
什么?邀请?事实上,
三间房子晚报名称:
将会有一个球,还有一个儿童的节日。
哪里是我的猴子会跳?
与他将开始?总之:
到处跟上难怪。
与此同时,在晨礼服,
戴宽玻利瓦尔(3)
奥涅金去林荫大道
而且走在了开放的,
而宝玑醒来
不响了他的午餐。

Sometimes, he was still in bed:
To him little notes bear.
What? Invitation? In fact,
Three houses Evening name:
There will be a ball, there is a children's holiday.
Where are my monkey will jump?
With whom he will start? Anyway:
Everywhere keep up no wonder.
Meanwhile in the morning-dress,
Wearing a wide Bolivar (3)
Onegin goes to the boulevard
And there walking in the open,
While waking Breguet
Not rang him lunch.


感觉'猴子'可用。另外最后一句也很有意思~~~似乎是说他没吃午餐?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2-2 07:22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4-12-2 08:56 编辑
仁 发表于 2014-12-2 03:07
languorously 和 fierily 是相对应的。是不是已成 慵懒 (和 激情) 较好? 看不出惆怅吧。 ...


languorously准确的意思的确是慵懒、无力,fiearily是热烈、激昂,仁兄能看出两者相对,挺厉害的。

languorously译成惆怅,的确不准,甚至算是一种误译。不过我个人认为有一定的理由予以保留:

即,惆怅和奔放押韵,雄辩和随便押韵。

我稍许调整一下换行位置看得更清楚一些:

How languorously he was silent,                            沉默的时候是多么惆怅啊!
how fierily eloquent,                                            写起情书来又是那么奔放
in letters of the heart, how casual!                         而雄辩,也是那么随便!

这一节押韵的地方较多,虽然和原文模式不尽相同:

城府、企图、嫉妒

信心、相信,

不堪、顺眼,

惆怅、奔放

雄辩、随便

而活、忘我


如果取“慵懒”啊,则

沉默的时候是多么慵懒啊!
写起情书莱又是那么激昂地雄辩(激昂而雄辩),也是那么随便。

我感觉缺乏一种味道,主要是“多么慵懒”四字和“沉默”结合起来不如“多么惆怅”显得形象!

沉默的时候是多么惆怅啊: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想象出那是一种什么情状,但换成慵懒就似乎有点不自然。

这是很微妙的事,不知道是否有别人和我有类似的感受。

p.s. 话说回来,翻译中如果改变作者的一个词的原意,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很容易犯“油滑”的毛病。翻译有多大程度的自由度,这个真很难说。

p.p.s 但是 用“惆怅”的另一个问题是前文已经有“郁郁不乐”一词了,此处用惆怅便属重复。还是改了吧。

最后谢谢仁兄指正!

作者: 龙血树    时间: 2014-12-2 07:53
非技术贴:

奥涅金是个有趣的宝货,作者也诙谐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2-2 07:57
山菊 发表于 2014-12-2 05:28
我突发奇想,去请谷哥翻译了一下原文~~~哈哈很有趣!


又让你说对了,这里应该是午餐而不是晚餐。

俄语обед一词兼有正餐(dinner)和午餐之意,而dinner在英语里兼有晚餐和午餐之意(晚餐居多),我这里估计是受下一节头一句“天黑了”影响。

这里我想还是应该取“午餐”,因为奥涅金是上午起床,第一顿是午饭。这个就比较说得通,原译说他一直晃到天黑才吃晚餐,就不通了。
作者: 仁    时间: 2014-12-2 09:37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12-1 07:17
查了下字典,blest = blessed, 有神圣的、带来愉快的、幸福的、享受天国之福的等义,这里取“幸福的”应 ...

你看是不是这样:spouse 是指妻子,而不是丈夫。大概的意思是说,(虽然)妻子宠爱那个发布拉斯的信徒,她的丈夫 -- 狐疑的老家伙、倨傲的绿毛公 -- 却始终对自己、对妻子、对晚餐感到满足。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2-2 10:15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4-12-2 11:19 编辑
仁 发表于 2014-12-2 09:37
你看是不是这样:spouse 是指妻子,而不是丈夫。大概的意思是说,(虽然)妻子宠爱那个发布拉斯的信徒, ...


这一段的确有点令人费解,如果光从英文所提供的信息来看,仁兄所理解的也能说通,但是这个spouse恐怕还是指丈夫,理由如下:

首先,俄文原词是лукавый,这个词我查了下英文解释,包括丈夫、配偶等义,即,第一个意思是丈夫,但也作配偶讲,但没有“妻子”的意思,既然能作配偶讲,那还不能完全排除掉“妻子”之义。

其次,我又查了下纳博的注释,纳博主要是针对福布拉斯的文学典故进行解释的,但在解释的行文之中有以下段落,可以帮助理解这里“狡猾的夫君(the sly spouse)”到底是何用意。

...not one of these gentlemen (指被福布拉丝戴绿帽的丈夫们)can be called a sly husband. The suprug lukaviy, epoux malin, (这两个短语不是英语,应该是法语,抄写法语字母缺少标号),would presumably be one who, having read Faublas, befriends his wife's admirers, either to keep an eye on them or to use their courtships for concealing his own intrigues.

从中可以看出,纳博在译文中选用sly spouse时,对spouse的理解乃是husband。那么为什么这个丈夫要pet奥涅金呢?纳博推测是此丈夫和其妻子的崇拜者交友,要么是便于监视他们,要么是为了掩盖他自己秘密的勾当。

英译中,出现三个丈夫:the sly spouse, and the distrustful oldster, and the majestical cornuto,都有冠词引导,并且都有连词连接,据此可知应是三人。

或许可以如此调整一下语序
the sly spouse and the distrustful oldster and the majestical cornuto petted him, Faublas' disciple of long standing.

而最后两行“always pleased with hiimself, his dinner, and his wife",这个以过去分词引导的修饰短语,作the majestical cornuto的非限定性定语。

也许也可以如此理解

the sly spouse petted him, Faublas' disciple of long standing,
and the distrustful oldster (loved/petted him too),
and the majestical cornuto was always pleased with himself, his dinner, and his wife.

P.s. 现在我倒是有点怀疑Faublas' disciple 指的是“the sly spouse"。

P.p.s. 想想“福布拉斯的门徒”还是应作为“狡猾的夫君”的同位语,指向丈夫而不是奥涅金,如此更加符合英译文法和纳博注释。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2-2 14:00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4-12-2 15:30 编辑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11-28 08:25
很高兴石工参与讨论!

石工的理解和我原先的译法比较类似。现把我的原译抄在下面,然后说明一下我改动的 ...


第一节再次修订了一番,此处参考了这位兄台对第一行的理解:

http://www.douban.com/note/226382708/

这大概是位学俄语的人士,很规矩很严谨的直译体(我则是直译兼意译),@石工 等朋友可去一观。

难得的是他把纳博科夫和另一位注家的注释也详细翻译了,可惜的是只有第一章的一小部分。

他的豆瓣还有不少可以一观的文章,如这篇介绍纳博科夫译著的:

http://www.douban.com/note/363899491/

也是从他的豆瓣上我发现那个叫Dasha的里尔克译者居然意外去世了?令人唏嘘。

前些天也是刚得知周克希先生停止翻译《追忆似水年华》了,估计是因为年纪太大,当时还有一点伤感,真是所谓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追忆似水年华》还没有一人独力完成的汉译本。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2-2 19:52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4-12-2 19:54 编辑

十六

'Tis dark by now. He gets into a sleigh.                    天黑了,他登上雪橇。
The cry "Way, way!" resounds.                                一路回荡着“让!让!”
With frostdust silvers                                               海狸衣领披上
his beaver collar.                                                      银色的冰霜。
To Talon's he has dashed off: he is certain               他飞快地冲向泰隆饭店:          [1]
that there already waits for him [Kaverin];               卡维林笃定已恭候多时。          [2]
has entered——and the cork goes ceilingward,         进去——软木塞向上窜,
the flow of comet wine spurts forth,                                       彗星酒往外喷,          [3]
a bloddy roast beef is before him,                             烤牛肉淋着血呈现在面前,
and truffles, luxury of youthful years,                       还有松露,这青春岁月的奢侈, [4]
the best flower of French cookery,                                             这法式料理的花魁,
and a decayless Strasbourg pie                                 还有不朽的斯特拉斯堡的馅饼, [5]
between a living Limburg cheese                               两边分别列着鲜活的林堡奶酪    [6]
and a golden ananas.                                                                         和金色的菠萝。[7]

[1]著名饭店,普希金原注。
[2]卡维林:普希金之友,骠骑兵。普希金曾经如此描述他:在他身上总是沸腾着拳头和斗志的热力;他在战场上是一位勇猛的战士;在朋友们中间,是一位忠实的友人;是美人们的苦恼;不论哪里都是一位骠骑兵!据说,正是卡维林建议普希金在他著名的《自由颂》中加上一段关于沙皇巴维尔一世被弑的内容。《自由颂》见附录。
[3]彗星酒:指1811年份的香槟酒,这一年有彗星过地球。
[4]松露:又称块菌,一种珍稀蘑菇,长在地下的树根部,通常须驱使猪或者猎狗才能发现。松露与肥鹅肝、鱼子酱合称为“世界三大美食珍品”。世界最好的松露是意大利产的白松露,其次是法国的黑松露。松露价格堪比黄金和钻石,味道据说甚为独特:混合着天然气、奶酪、洋葱、土、以及白菜的味道,有人称之为“天堂的味道”。
[5]斯特拉斯堡:位于法国东部地区,以产鹅肝闻名。文中的“馅饼”即含有鹅肝,罐装,故曰不朽。鹅肝制作过程于鹅来说相当残忍,鹅在一定的时间内每天被强行喂食大量饲料,滴水不进,甚至脚也被固定,不得自由,时日一到,鹅被杀死,而取出的肥美鹅肝实则是一个鹅胖子病态的脂肪肝。松露、鹅肝、鱼子酱是资产阶级奢侈生活方式的典型特征。又一个典型。
[6]林堡:位于比利时,以产林堡奶酪闻名。
[7]菠萝:在俄罗斯被当作高级食物,大概因为这种水果产自热带地区,对于寒带的俄罗斯物以稀为贵,另外,菠萝的消食作用对于肉食阶层而言显然是一个合理的搭配。
作者: 石工    时间: 2014-12-3 00:31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12-2 14:00
第一节再次修订了一番,此处参考了这位兄台对第一行的理解:

http://www.douban.com/note/226382708/

谢谢,到豆瓣上看了。在注释1第2段的末尾,他说普希金用两首诗换取“挂在她胸口的一枚天芥菜(heliotrope)”。估计他把这里的heliotrope当成金橡叶一样的配饰了,不过更说得通的翻译是是“血玉髓、血滴石、血石”,俗名“bloodstone”,一种带红色斑点的暗绿色玉石,传说是基督的血,也是传统上对应于三月的诞生石。诞生石的佩戴有很多名堂,长期佩戴出生月份的诞生石只是晚近的风俗,较早的时候是按当月轮换,更早的时候是在术士的指导下,根据命理星相来选择补足运程的石头,并非心血来潮任意佩戴。Anna Kern的生日按照旧俄历和公历都是1800年2月,她肯定不是按出生月份来佩戴,而方术在文艺复兴之后逐渐失去影响,比较可能的是按月份轮换;如此推测这件“用诗换菜”的事可能发生在3月的某一天。。。。。。(模仿纳博科夫体的注释)

作者: 仁    时间: 2014-12-3 01:24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12-2 10:15
这一段的确有点令人费解,如果光从英文所提供的信息来看,仁兄所理解的也能说通,但是这个spouse恐怕还是 ...

纳博的注解是不是太发挥想象了? 服布拉的信徒应该是象服布拉的人才对吧?从英语里看,spouse总得是文中提到的什么人的配偶。而这里前后没有提到女人,倒是多次说到丈夫。似乎是说丈夫的配偶。另外,pet这个词更适合描写女人对奥涅金,而不是纳博所说的男人对奥涅金的监视、遮掩式的友好。

不过我看不懂俄语,也没有你花时间在英译本上,可能理解不对。
作者: 山菊    时间: 2014-12-3 05:55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12-2 06:52
十六

'Tis dark by now. He gets into a sleigh.                    天黑了,他登上雪橇。

"Пади, пади!"

这个词不知道俄文是否有误?谷歌翻成英文是Paddy,中文是'稻谷'的意思

他飞快地冲向泰隆饭店:         
卡维林笃定已恭候多时 --- 这句不是很喜欢~~~

进去——软木塞向上窜 --- 这样读起来感觉很别扭~~~至少得'一进酒店'之类吧?
作者: 龙血树    时间: 2014-12-3 08:11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12-2 19:52
十六

'Tis dark by now. He gets into a sleigh.                    天黑了,他登上雪橇。

看到花魁,忍不住想歪。英文的花魁有另外一重含义吗?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2-3 08:19
仁 发表于 2014-12-3 01:24
纳博的注解是不是太发挥想象了? 服布拉的信徒应该是象服布拉的人才对吧?从英语里看,spouse总得是文中 ...


pet一词我想可能指的是“与...亲昵/亲密共处”的意思,两个男人玩得不错,所以译作“宠”属于提示性的,未免有误导的倾向,这个词不太好译。

这一节的主旨讲的是奥涅金和丈夫们的关系,中间如果插入女人宠他,其实反而显得不搭。

我想,正是这种文中所体现出的陌生感才是作者天赋的表现。如果一切对于读者来说都是熟悉的场景和熟悉的语言,那就沦入陈腐而不是普希金了。

当然,翻译上不够精准也是一个因素。

关于spouse,我觉得不必多想。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2-3 08:39
山菊 发表于 2014-12-3 05:55
"Пади, пади!"

这个词不知道俄文是否有误?谷歌翻成英文是Paddy,中文是'稻谷'的意思
卡维林笃定已恭候多时


我自己读的话,读到这一句其实也有点“那个”,就是有点不大流畅的感觉,具体分析一下:

1) 选词问题。笃定这个词本身不是特别常用,不如必定、肯定常用。但奇怪的是,我老家的老年人,那些不怎么识字的,反而会说这个词,而那些年轻的受过教育的反而用“肯定”这一类词。

2) 语法问题。读者初读可能觉得是“卡维林笃定怎么怎么”。这里牵涉到一个语法现象。我不是语法学家,只能说说我的个人观点。照现代汉语语法,“笃定”在这里作副词作状语,大抵没错,但是“笃定”是修饰主语还是修饰谓语?我觉得所谓状语一般而言是修饰谓语,而不是修饰主语,即“笃定”是对“恭候多时”的修饰,而不是对“卡维林”的修饰。

3)句式问题。这个我倒是觉得这个句式本身是好的,关键是句顿要这样读:

卡维林-笃定已-恭候多时。

这种三、三、四句式在京剧中是很常见的,如《锁麟囊》中有这样一段西皮流水:

耳听得悲声惨心中如捣,同遇人为什么这样嚎啕?
莫不是夫郎丑难谐女貌,莫不是强婚配鸦占鸾巢。
叫梅香你把那好言相告,问那厢因何故痛哭无聊?

这六句全是这种三、三、四句式。

综上,尽管这一句显得有点“另类”,我还是予以保留。

=========================

进去——软木塞向上窜

has entered,固然可以译为“进了饭店”,或者“一进酒店”,但我想更加强调那种动作感。

上一句“卡维林笃定已恭候多时”既可以看作是作者的陈述,也可以看作是奥涅金的心理活动,甚至可以延伸到读者的心理认知。

此句“进去”,既可以看作是作者的指令,也可以看作是奥涅金快步到门前那一刻的心理指令,甚至也可以延伸到读者读到此处的心理认知。

这部书的翻译,我其实对句式是尤其在意的,因为翻译本身无非是一项遣词造句的艺术(理解原文是基础),因此我尤其欢迎大家对译文中的句型进行批评,还可以更挑剔一点。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2-3 08:45
龙血树 发表于 2014-12-3 08:11
看到花魁,忍不住想歪。英文的花魁有另外一重含义吗?

good question!

你知道的,花魁其实是对“the best flower”的直译,花中魁首,花魁在本义也是指花,有时特指梅花,然后引申到角色佳人,最后很不幸地引申到妓女,这就是一个词的堕落史!^_^

作者: 龙血树    时间: 2014-12-3 10:02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12-3 08:45
good question!

你知道的,花魁其实是对“the best flower”的直译,花中魁首,花魁在本义也是指花,有 ...

这种引申让人烦,我那个牢骚体对此也适用。

英文我一般只读学术文章,不了解会不会也像中文一样引申到妓女身上,如果没有,也许直译成花中冠冕,最美之花,最美花朵更好,反正原本是白话。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2-3 20:58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4-12-5 11:21 编辑

十七

Thirst is still clamoring for beakers                 渴,仍渴望大杯大杯地
to drown the hot fat of the cutlets;               去淹没炸肉排里躁热的脂肪,
but Breguet's chime reports to them             但宝玑表的鸣声报告
that a new ballet has begun.                          芭蕾舞剧已然开幕。            
The theater's unkind                                      霸道的剧院立法者;
lawgiver; the inconstant                                反复无常的,            
adorer of enchanting actresses;                     名伶追求者;
an hononary citizen of the coulisses,              出入后台的自由人                            [1]
Onegin has flown to the theater,                    奥涅金,已飞向剧院,                           *
where, breathing criticism,                             在那里,呼吸着批评的空气,             [2]   
each is prepared to clap an entrechat,            每个人都准备为安特雷沙鼓掌助威,     [3]
hiss Phaedra, Cleopatra,                                  把菲德拉、克娄巴特拉嘘得灰头土脸,[4]
call out Moena——for the purpose                 大声叫玛伊娜出来谢几次幕——目的, [5]
merely of being heard.                                   无非是吸引人注意。

[1]自由人:hononary citizen(荣誉市民)的意思等于freeman的一个义项:荣誉市民,即可自由出入某个城市的人(person who has been given the freedom of a city).
[2]普希金的原意是“呼吸着自由的空气”,按出版审查规定改为“呼吸着批评的空气”。
[3]安特雷沙:entrechat(法语词),一种芭蕾舞动作,往上跳跃,在空中多次互击小腿。
[4]菲德拉:希腊神话人物,Theseus之妻,因与Theseus前妻之子Hippolytus调情遭拒绝尔羞愤自杀。所谓菲德拉情结就是指父母与继子继女的不正常关系。克娄巴特拉:埃及托勒密王朝末代女王,貌美,权重,先后与恺撒和安东尼结合,安东尼溃败后欲联络屋大维(即登基后的奥古斯都),未果,以毒蛇自杀。她在西方文艺作品中是一个熟面孔。
[5]玛伊娜:奥泽洛夫的悲剧《芬格尔》的女主人公。奥涅洛夫:参见第18节注[2]。

*“飞”原误译作“流”,经石工指出后修正。
作者: 仁    时间: 2014-12-4 00:00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12-3 20:58
十七

Thirst is still clamoring for beakers                 渴,仍渴望大杯大杯地

his Phaedra, Cleopatra,   

hiss?
作者: 山菊    时间: 2014-12-4 06:05
这一段,我先读的中文,跟前面的相比,感觉翻译的痕迹太重~~~读起来有点涩

his Phaedra, Cleopatra,                                 
把菲德拉、克娄巴特拉嘘得灰头土脸 --- 这个灰头土脸似乎英文里也没有呀?

感觉跟前面哪个动作一样,都是鼓掌的对象呢?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2-4 07:11
山菊 发表于 2014-12-4 06:05
这一段,我先读的中文,跟前面的相比,感觉翻译的痕迹太重~~~读起来有点涩

his Phaedra, Cleopatra ...

hiss 抄少了个s.

这一节的头两行译得不好。原文意思是用酒淹没脂肪,本身是个很奇怪的概念,汉语里没人会这样说话写作,很难归化处理。真想译好,须创造性地意译。但也有人提倡就这样直译。

灰头土脸是添加的,呵呵,纯粹是为了平衡句子需要。如果仅仅是“嘘菲德拉、克娄巴特拉”,则感觉和上下两行不太协调。
作者: 仁    时间: 2014-12-4 08:00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12-4 07:11
hiss 抄少了个s.

这一节的头两行译得不好。原文意思是用酒淹没脂肪,本身是个很奇怪的概念,汉语里没人 ...

他们还想继续大杯喝酒,也消解肉块里的热脂?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2-4 08:31
仁 发表于 2014-12-4 08:00
他们还想继续大杯喝酒,也消解肉块里的热脂?

这句话本身还是满通顺的,只是语义上和原文有所偏离。

我也听说葡萄酒有助于消化肉食,不知道对脂肪有没有作用。

我感觉原文的意思是那个脂肪在肚子里有一种作烧、躁热之感,所以他们想用酒来“淹没”之,以达到解渴的效果,毕竟,英译第一个词就是“渴”。
作者: 仁    时间: 2014-12-4 09:39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12-4 08:31
这句话本身还是满通顺的,只是语义上和原文有所偏离。

我也听说葡萄酒有助于消化肉食,不知道对脂肪有没 ...

thirst本身就有渴望的意思。走进酒吧说i am thirsty,是要酒。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2-4 20:43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4-12-4 20:46 编辑

十八

A magic region! There in olden years                        真可谓神奇之地!想当年
the sovereign of courageous satire,                          那里曾是勇敢的讽刺剧的独立王国,
sparkled Fonvizin, freedom's friend,                          自由之友冯维辛和模仿大师克尼亚什宁    [1]
and imitational Knyazhnin;                                       曾在那里双星闪耀;
there Ozerov involuntary tributes                             那里奥泽洛夫和年轻的谢苗诺娃              [2]
of public tears, of plaudits                                        曾在情不自禁的泪花
shared with the young Semyonova;                         和掌声中平分秋色
there our Katenin resurrected                                   那里我们的卡杰宁复活了
Corneille's majestic genius;                                       高乃依伟大的天才;                                [3]
there caustic Shahovskoy brought forth the noisy    那里沙霍夫斯科伊带来了                         [4]
swarm of his comedies;                                            众多的喜剧,个个都入木三分,        
there, too, Didelot did crown himself with glory;       也是那里见证了狄德罗扬名立万,           [5]
there, there, beneath the shelter of coulisses,           那里,在那里,就在舞台帷幕的背后,
my young days sped.                                               我的青春飞逝。               

[1]冯维辛:俄罗斯剧作家,著有喜剧《纨绔少年》。冯维辛作品胜在生动的语言和人物形象,作为普希金的前辈,和后者的艺术审美观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克尼亚什宁:俄罗斯剧作家,“模仿大师”指克尼亚什宁的作品多处借用法国戏剧,普希金对他的作品反应冷淡。
[2]奥泽洛夫和谢苗诺娃:一为俄罗斯剧作家,一为俄罗斯演员,普希金认为奥泽洛夫的文学成功仰赖于后者杰出的表演功力。
[3]卡杰宁:俄罗斯作家,十二月党人;高乃伊:法国剧作家。前者翻译过后者的著作《西拿》和《熙德》。
[4]沙霍夫斯科伊:俄罗斯剧作家,认为喜剧应力求尖刻。
[5]狄德罗:芭蕾舞导演,法国人,在彼得堡因其“浪漫主义的想像力”而被称作“芭蕾舞界的拜伦”。
作者: 山菊    时间: 2014-12-5 04:26
今天老板休病假,偶也趁机偷懒~~~这一段去看了王智量的译本,感觉到了楼主的努力。你比他多了几个排比,更加强调第一句的那个magic place。还有入木三分,扬名立万也用得好!

但整体读过,感觉还是王的圆润,而且他基本上照顾了原诗的押韵方式~~~个人感觉哈:)

作者: 山菊    时间: 2014-12-5 04:44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12-3 18:11
hiss 抄少了个s.

这一节的头两行译得不好。原文意思是用酒淹没脂肪,本身是个很奇怪的概念,汉语里没人 ...

我查了手边的科技字典,Drown 也可以理解成被冲走,所以我认可'冲淡'的译法。

试一下前几句:

Thirst is still clamoring for beakers         焦渴,仍呼唤着大杯
to drown the hot fat of the cutlets;          的酒,去冲淡肉排的脂肪
but Breguet's chime reports to them       但宝玑表开始急催
that a new ballet has begun.                  芭蕾舞新剧已然开场  


作者: 石工    时间: 2014-12-5 05:56
本帖最后由 石工 于 2014-12-5 05:58 编辑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12-3 20:58
十七

Thirst is still clamoring for beakers                 渴,仍渴望大杯大杯地

Onegin has flown to the theater,                    奥涅金,已流向剧院,


flown是fly的过去分词,flow的过去分词是flowed。这里应该是“飞“,或”飞奔”、"飞驰"

我也试着译了一下:

炸肉排上脂油正滚烫,
赶紧多叫几杯酒来消火;
此时宝玑表突然鸣叫,
提醒芭蕾新剧开演。

这位梨园的无理主宰;
迷人的舞台花朵间,
辗转流连的追求者;
这位台前幕后的自由人,
奥涅金,飞临剧院。

这里的每个人,吐纳着品评;
蓄势为交织击腿跳鼓掌,
嘘赶淮德拉与克里欧佩特拉,
呼唤玛伊娜来谢幕,
只为让众人听到自己的声音。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2-5 08:41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4-12-5 09:56 编辑
石工 发表于 2014-12-5 05:56
flown是fly的过去分词,flow的过去分词是flowed。这里应该是“飞“,或”飞奔”、"飞驰"

我也试着译了 ...


flown是译错了,感谢石工指出来。这个错有点忘文生义的感觉,还有就是,我的意识中感觉奥涅金是“脚底抹油溜走的”,加重了误解。前面有个livelong一开始望成lifelong了,好在我自己及时发现。

我感觉石工译得挺好。如果要坦率地说说我个人的一个整体感观的话,我总觉得节奏(句顿)上有点违和感,特别是第一节。这个问题我好象上次和石工等朋友讨论过,好象是就里尔克《豹》的译文,具体也记不清了。

比如“提醒芭蕾新剧开演”,读着就感觉有点违和感,违和感这个词我也是新近学的,用在此处倒是很合适。

如果改成“提醒芭蕾新剧已开演”,就和“炸肉排上脂油正滚烫”形成一致的节奏感,类似七言旧体诗的节奏,只不过是九个字,但是又和其它部分不怎么协调了。

这个话题,我准备在给山菊的回复中多说一些,以智量的译文为例。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2-5 08:49
山菊 发表于 2014-12-5 04:44
我查了手边的科技字典,Drown 也可以理解成被冲走,所以我认可'冲淡'的译法。

试一下前几句:

我也查了下译文版的英汉大词典(这个是国内比较好的字典了),drown有个义项是:驱散、消除,例句:drown one's sorrow in liquor (借酒浇愁)。

这个义项接近山菊所说的“冲淡”,我觉得比较靠谱。

山菊的译法我感觉比较简练、忠实、自然,只是漏译了那个“hot'.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2-5 09:36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4-12-5 10:23 编辑
山菊 发表于 2014-12-5 04:26
今天老板休病假,偶也趁机偷懒~~~这一段去看了王智量的译本,感觉到了楼主的努力。你比他多了几个排比,更 ...


“圆润”这个词比较好玩,呵呵。

就这个问题多说一点。先把智量的译文抄上来。

诱人的地方!当年冯纬辛,
自由之友,勇敢的讽刺师,
善于模仿的科尼雅什宁,
都曾经在那里显赫一时;
奥泽罗夫也曾经在那里,
跟年轻的谢苗诺娃一起,
接受难禁的眼泪和掌声;
也在那里,我们的卡杰宁
使高乃依雄伟天才复活;
那尖刻的沙霍夫斯科伊
上演过他的热闹的喜剧,
扬过名的还有那狄德罗;
在那里,那舞台的侧幕边,
我的青春啊,已一去不返。

总的评价:一:无神!二:节奏有违和感。

比如开头“诱人的地方”,这个五个字比较平淡,其实够不成感叹。而且”诱人的“一词可以换成”神奇的“,更到位一些,但选词问题倒是局部的了。

我们读智量的译文,就感觉他给我们简单介绍了当年剧院的一些个事儿,比如冯纬辛和科尼雅什宁显赫一时啦,奥泽罗夫和谢苗诺娃一起接受眼泪和掌声啦,卡杰宁使高乃天才复活啦,沙霍夫斯科伊演过喜剧啦,狄德罗扬过名啦,等等,显得很流水账,感觉没有什么东西从文字中突出出来。这就是我所谓的”无神“。

那么我是怎么做的呢?首先,我这一节的译文我个人并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但是我力图做到一点:传神。

我首先点出那是一个”神奇之地“!后文中就开始通过例子来证明那的确是个神奇之地!所以后文的遣词造句都带有一种赞叹的效果:

从句式上看,我保证了“那里”在行首,形成排比,从句式上构成气势,智译把“那里”缩到中间去了,或者对某些句子干脆去掉了“那里”,失去了气势。

对于冯维辛和克尼亚什宁,我用的是双星闪耀!
对于奥泽洛夫和谢苗诺娃 ,我用的是平分秋色!
对于泪水和掌声,我用的是情不自禁!
对于沙霍夫斯科伊,我用的是入木三分!
对于狄德罗,我用的是扬名立万!
最后两行,我完全采用原文的句式和节奏,给一个简短有力的豹尾,和前面的铺陈赞叹进行对比,只是简洁地:我的青春飞逝。

这就是我理解的普希金。我不敢说这一定就是原原本本的普希金,但是我相信的确有些东西可以从文字中跳出来。

普希金曾评价一个朋友的诗歌风格是:苍白僵尸体(见献词注解),那就是一种无神的文字。

再来看看智译在节奏上的违和感:

如果我说:”使高乃依雄伟天才复活“这一句节奏违和,不知道有没有人有同感。

现代汉语的节奏感是很难一两句话讲清的。但是理论的东西不用说,你就去朗诵,首先感觉那一行的节奏如何,然后再和整体进行比较是否一致。

让我再来仔细分解一下智译是怎么产生的:

使高乃依雄伟天才复活,此句更自然的说法是:

复活了高乃依的雄伟天才,或
复活了高乃依雄伟的天才,或
复活了高乃依的雄伟的天才。

他为了押韵,就做了一个次序调整,变成:

使高乃依的雄伟的天才复活,但是字数嫌多了,就把“的”字去掉,变成

使高乃依雄伟天才复活。

好,行,我们姑且认可这种句式,那么再来这一行:

上演过它热闹喜剧,

注意到没有,他这一行忽然又出现了两个“的”,前面一行他显得特别不喜欢“的”字,这一行又显得特别喜欢“的”字,从朗诵的角度看,就觉得风格很不一致,而且不是那种跳脱的不一致,而是违和!


而且

使高乃依雄伟天才复活;

这一句,就算不和下文对比,本身的节奏就很违和。

另外一个例子:

我的青春啊,已一去不返。

“已一去不返”这五个字违和,他本来是想用“一去不复返”的,但多了一个字,就把“复”给删了。

其实他完全可以这样:

我的青春啊,一去不复返。

这样在韵律上是可以接受的,尽管显得啰嗦,而且不忠于原文,原文什么意思,原文就是:

我的青春飞逝。

智量那种押韵其实是伪格律,你去朗诵完全没有读七言旧体或者《再别康桥》那种韵律感,我读了一点都没有美感。

西方诗歌十四行诗的格律,押韵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音步,通常是所谓抑扬格,莎士比亚戏剧虽不押韵,但无疑那是有韵律的,是一种所谓素体诗的韵律风格,就是说它是注重音步上的节奏感的。

现代汉语虽然没有音步感念,但在行文之中还是可以,也是需要把握那种节奏感的。

其实古人写作文言文,即使不是诗歌,也是比较注意行文节奏的。《离骚》虽不押韵,但无疑也是很注重节奏感的。韵律不等于押韵。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2-5 10:36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4-12-5 10:45 编辑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12-5 09:36
“圆润”这个词比较好玩,呵呵。

就这个问题多说一点。先把智量的译文抄上来。


如果要问音乐作曲中的秘诀是什么,那可以说从一个“动机”开始的不断重复、变化、和对比的过程。

重复和对比是一切艺术的两个核心规律。

我们可以想想七律中中间两联的对仗,在形式上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就是重复和对比。

译文中除了重复性的以“那里”为开头、用成语赞叹之外,还有一种句式上的重复,比如:

自由之友冯维辛和模仿大师克尼亚什宁曾在那里双星闪耀;
那里奥泽洛夫和年轻的谢苗诺娃曾在情不自禁的泪花和掌声中平分秋色

以上两行句式等同:主语+状语+谓语(都是一个成语)

那里我们的卡杰宁复活了高乃依伟大的天才;  
那里沙霍夫斯科伊带来了众多的喜剧,......

以上两行句式等同:主语+谓语(谓语构成模式相同)+宾语(宾语构成模式相似)。

这一节的语言特色就是在不断的重复中进行变化:

“那里,在那里,就在舞台帷幕的背后”,这也是一种重复,不但重复“那里”这个词,而且是对同一个所指的三次重复:“那里”就是“舞台帷幕的背后”,不但是纳博科夫的英译,普希金的原文就是这种模式:

Там, там под сению кулис

我们就算不懂俄语,一看就知道其中重复出现的“Там”,就是英语的“there”,就是汉语的“那里”。

智量他们那种译法,完全没有懂得艺术的秘密。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2-5 20:25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4-12-5 20:34 编辑

十九

My goddesses! What has become of you?             我的女神们啊!你们过得怎样?
Where are you? Hearken to my woeful voice:        你们正置身何方?听听我的哀叹吧:
Are all of you the same? Have other maidens         你们可曾改变了模样?
taken your place without replacing you?                可曾被少女们顶替而没有被替代?[1]
Am I to hear again your choruses?                        我还能听到你们的合唱吗?
Am I to see Russian Terpsichore's                          我还能见到俄罗斯的特耳西科瑞    [2]
soulful volation?                                                    那灵魂的飞旋吗?
Or will the mournful gaze not find                          抑或,在沉闷的舞台,
familiar faces on the dreary stage,                          悲恸的眼眸再也不见熟悉的面孔,    *
and at an alien world having directed                     而当我举起意兴索然的望远镜
a disenchanted lorgnette,                                       去面对陌生的世界,我,
shall I, indifferent spectator                                    作为场场笑闹的无动于衷的目击者,
of merriment, yawn wordlessly                               是否应当无言地打一个哈欠,
and bygones recollect?                                           转而去追忆消逝的华年?        [3]

[1]“顶替”和“替代”,二者之间存在微妙的区别。普希金在《俄国戏剧之我见》中评道:“不久前,年轻、甜美、有点儿羞怯的科洛索娃,……,剧坛裁判们赞叹不已,……,把科洛索娃称为谢苗诺娃可靠的继承人。……。结果怎样呢?观众对她的才能和美丽所表现出的狂热逐渐冷却,…….,人们也不再将她同无可比拟的谢苗诺娃相提并论了。”在另一段中他又评道:“雅可夫列夫去世了,布良斯基取代了他的位置,却不能代替他。”(浙江文艺出版社《普希金全集》卷6)谢苗诺娃和科洛索娃都和普希金情谊非浅。
[2]特耳西科瑞:希腊神话中九谬斯之一,主管舞蹈与合唱。
[3]这部作品中多处“插播”第一人称“我”的评论与抒情。套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我”与“无我”的概念,这部诗体小说是“有我”的,讲述的是“有我之境”,这个“我”即是普希金本人,这是和若干第一人称小说中的技术性的“我”是截然不同的。

* 余有诗《仙女们都走了》,是之谓也。

最后四行,可比较艾略特《荒原》中的一段。普希金此书有多处回应艾略特。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在精神层面上的贫乏,其实并没有多大区别。本节文字看似平淡,实则大有可品味之处。

215 在这紫色的时刻,当眼睛从写字台上
216 抬起来、后背直起来,当人肉引擎等候着,
217 就象出租汽车悸动着等候着,
218 我,提瑞西斯,也在两性间悸动,
219 我这个有着干瘪的女性乳房的老男人,
220 在这紫色的时刻,在这催促着人们往回赶、
221 也把水手从大海带回家的黄昏时刻,
222 虽然瞎了,却能看见打字员回到家中,
223 清洗早餐的用具,生起火炉,摆出罐头食品。
224 窗外摇摇欲坠地晾着她
225 快干的内衣,映着夕阳的余晖。
226 沙发椅(夜里是她的床)上堆着
227 长筒袜,拖鞋,小背心,和胸罩。
228 我提瑞西斯,有着干瘪乳房的老男人,
229 察觉到这一幕,并预见到后来的——
230 我也在等候着期待中的来客。
231 他来了,一个满脸粉刺的年轻人,
232 小房产代理商的办事员,目光大胆而放肆,
233 这种下层人脸上总顶着十拿九稳的神气,
234 就象丝绒帽戴在布莱德百万富翁的头上。
235 来的正是时候,他猜对了,
236 晚餐刚结束,她烦闷而疲乏,
237 走上前表示温存的尝试
238 即便情非所愿,也未遭到排斥。
239 亢奋而坚决,他立刻发动攻击;
240 上下探索的双手没有遇到抗拒;
241 他的虚荣心不需要任何反应,
242 他把无动于衷当作为热诚欢迎。
243 (我提瑞西斯早已受够了
244 这张沙发椅或床上演出的一幕幕;
245 我,曾经在底比斯的城墙下与之并坐,
246 也曾在最卑贱的死人堆里走过。)
247 事后给她一个形同恩赐的吻,
248 他摸索着走了,楼梯上也没个灯亮......

这是二十世纪初的欧洲,又何尝不是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


作者: 山菊    时间: 2014-12-6 06:11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12-4 19:49
我也查了下译文版的英汉大词典(这个是国内比较好的字典了),drown有个义项是:驱散、消除,例句:drown ...

那个“hot'是有意漏译~~~感觉热脂肪有点怪。英文的这个“hot',你知道意思不止一个。凭感觉我更愿意把‘hot fat’理解为‘肥腻’。只是没有时间细细推敲,打打酱油而已:)

至于节奏感与违和感,也是萝卜白菜~~~或者馅饼,的感觉,自己觉得好最重要!
作者: 山菊    时间: 2014-12-6 06:30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12-5 07:25
十九

My goddesses! What has become of you?             我的女神们啊!你们过得怎样?

我的女神们啊!你们过得怎样?--- 觉得第一个‘们’可以省掉?

Hearken to my woeful voice --- 这句我喜欢谷歌的:Heed my sad voice

taken your place without replacing you --- 觉得这句很难翻好,谷歌用Succeeding,或可参考。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4-12-6 08:21
山菊 发表于 2014-12-6 06:30
我的女神们啊!你们过得怎样?--- 觉得第一个‘们’可以省掉?

Hearken to my woeful voice --- 这句我 ...

考虑到大家都很忙,加上我自己时间也很紧张,这个连载就到此为止吧,很多事情意思一下就可以了。

在此要感谢山菊、仁、石工等朋友的阅读和纠错,有些误译是自己再怎么检查都难以发现的,所以这些收获我感觉非常可贵。后面继续连载的话,一定还能发现更多的误译,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只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完美的,我自己有空会再查查,实在发现不了的错就让它错吧。:-))

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诚不我欺啊。

再次谢谢大家。
作者: 山菊    时间: 2014-12-7 04:15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12-5 19:21
考虑到大家都很忙,加上我自己时间也很紧张,这个连载就到此为止吧,很多事情意思一下就可以了。

在此要 ...


俺一向随缘~~~以后有时间有心情了,可随时回来接着盖楼!

也谢谢鹤梦~~~让俺有机会初窥伟大诗人的风采!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