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当时中国对于核潜艇的认识很模糊,便在陆上建造了一个1:1的木制模型,一时间研制部门中,最为忙碌的竟是几个木匠,他们都是经过最严格的政审和技术考核筛选出来的,模型中有关装备全部都由木头仿制出来,甚至连里面的电话也是木头造的,各种学科的科学家在这座大木质宫殿里,反复改动布局和内部设施,把有关核潜艇的所有技术数据都吃透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才开工建设。
在解决我国核潜艇建造以及如何一步跨越美国几代产品,进入20世纪60年代初期世界水平等重大技术决策上,黄旭华和其他研究人员共同组织,依靠广大科技人员,从我国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出发,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这 “三件法宝”,工程终于取得了巨大进展。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及其团队就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几万个数据,解决了核潜艇的操纵性问题,核潜艇外形设计三步并作一步,成功研制出了水滴型。




西河老顽童 发表于 2014-1-29 10:32) J8 Z1 b: v+ L# s; g
第二张图,钢板看上去看单薄,根本不可能在水下承压,焊接乱七八糟,连十字焊缝都出现了,应该是地面训练模 ...
晨枫 发表于 2014-1-30 08:53# j; \3 W5 I) l) ?5 r3 r3 w
那就是鱼雷发射试验而不是导弹试验?091有导弹发射能力呢?那时的中国有水下发射的反舰导弹吗? ...
njyd 发表于 2014-2-24 22:34* B. \+ c2 ]; I& z8 `* S1 m( }
图一是091,图二是092,水下长航是091,所以图三应该也是091。* \9 g9 e1 Y6 E1 Q+ `
海上风浪冲击力很大,只要钢板不是很厚,军 ...
" J$ p @" F& Z! Y8 q. l0 F7 z|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aswetalk.net/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