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月球车的首张彩色照片新鲜出炉,清晰色正! [打印本页]

作者: 阿迪    时间: 2013-12-16 00:03
标题: 月球车的首张彩色照片新鲜出炉,清晰色正!
本帖最后由 阿迪 于 2013-12-16 00:11 编辑

直播里的天文台专家说,这张照片由六张照片合成。
[attach]41128[/attach]

A点月球车拍的着陆器的照片
[attach]41129[/attach][attach]41129[/attach]

这是在A点的影像,明天月球车将会移动到B点,但是由于时间已经到了月球上的中午时候,温度会超过摄像机工作的适宜温度,此时,着陆器与月球车上的摄像设备将会收起,躲到太阳帆板的阴影里,这样,B点到E点的照片将在7天之后,也就是23日后才能继续完成拍摄。
作者: njyd    时间: 2013-12-16 00:22
几个月后可能会发现这正午时分的高温问题不大。
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即使太阳高度接近地平线,对月球车对着太阳那面的垂直面也就相当于正午直射。就是说太阳低的时候没事高的时候应该也没事。
作者: 七月群山    时间: 2013-12-16 00:59
问个题外话:为什么外媒都说探月用仪器/机器人就足够,载人登月只有象征意义呢?应该不是酸葡萄心理吧。

另外,我猜中国第一个登月的航天员会是女的
作者: 王树    时间: 2013-12-16 02:06
本帖最后由 王树 于 2013-12-16 02:24 编辑

这张应该是合成照,更清晰一点。

作者: 王树    时间: 2013-12-16 02:22
本帖最后由 王树 于 2013-12-16 02:24 编辑



前面一个回复到最后一个回复了,应该回复到主贴的。
作者: 兜胖胖    时间: 2013-12-16 05:59
本帖最后由 兜胖胖 于 2013-12-15 22:30 编辑
七月群山 发表于 2013-12-15 16:59
问个题外话:为什么外媒都说探月用仪器/机器人就足够,载人登月只有象征意义呢?应该不是酸葡萄心理吧。

...


上月球的为啥不是二师兄?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3-12-16 06:13
七月群山 发表于 2013-12-15 11:59
问个题外话:为什么外媒都说探月用仪器/机器人就足够,载人登月只有象征意义呢?应该不是酸葡萄心理吧。

...


你派人上去想完成什么任务?探测任务机器人就足够了。成本低,风险小。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3-12-16 06:24
njyd 发表于 2013-12-15 11:22
几个月后可能会发现这正午时分的高温问题不大。
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即使太阳高度接近地平线,对月球车对 ...

探测器上的温度可能受月表温度影响不小吧。

月表温度从最低温到最高温需要6个月球时。


作者: MacArthur    时间: 2013-12-16 06:39
七月群山 发表于 2013-12-15 11:59
问个题外话:为什么外媒都说探月用仪器/机器人就足够,载人登月只有象征意义呢?应该不是酸葡萄心理吧。
...

月球没有大气,本质上就是一块大石头,完全不适合作为星际垦殖基地。。。 去火星上探索人居可行性更有意义。。。

月球唯一优势是离地球近,在未来的星际航行中可以作为整备、出发基地。。。 不过在上面维持长久的人居环境费用仍然很高
作者: 料理鼠王    时间: 2013-12-16 08:47
MacArthur 发表于 2013-12-16 06:39
月球没有大气,本质上就是一块大石头,完全不适合作为星际垦殖基地。。。 去火星上探索人居可行性更有意义 ...

月球引力小,速度还可以,作为一个中转基地其实不错的。
天然的真空环境,对于某些特殊应用可能比较方便。
作者: 猫元帅    时间: 2013-12-16 08:48
七月群山 发表于 2013-12-16 00:59
问个题外话:为什么外媒都说探月用仪器/机器人就足够,载人登月只有象征意义呢?应该不是酸葡萄心理吧。

...

和当年阿波罗时代相比,现在的机器人能干的事情更多了。但是把人送上去还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作者: 红金龙    时间: 2013-12-16 09:53
人是万物主宰,是所有人为活动的出发点,只有人的前出才能真正代表活动空间范围的有效扩大
作者: 阿迪    时间: 2013-12-16 10:26
王树 发表于 2013-12-16 02:06
这张应该是合成照,更清晰一点。

新华网发的这两张感觉有点过曝了,不过可能也是未做处理的真实的片子,记得专家说上面的相机的光圈级数没那么多,故而在太阳直射的时候,过曝是有可能的。我截的图是CNTV视频的,所以有点差别。
作者: 阿迪    时间: 2013-12-16 10:50
猫元帅 发表于 2013-12-16 08:48
和当年阿波罗时代相比,现在的机器人能干的事情更多了。但是把人送上去还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

确实如此,也只有人上去了亲自看一看月表,摸一摸月壤,才能真正的感知地外生存的感受。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3-12-16 11:22
本帖最后由 冰蚁 于 2013-12-15 22:31 编辑
阿迪 发表于 2013-12-15 21:50
确实如此,也只有人上去了亲自看一看月表,摸一摸月壤,才能真正的感知地外生存的感受。 ...


现在送人上月球大概就两个目的,一个是建立永久基地,另一个是为登陆其它行星做准备,搞演习。探测任务机器人就可以了,机器人在月球上的停留时间远大于目前人类停留时间。所以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应该是不会派人上去的。我估计美国在派人去火星前可能要再登一次月,大概十几二十年后的事情。
作者: 猫元帅    时间: 2013-12-16 11:36
阿迪 发表于 2013-12-16 10:50
确实如此,也只有人上去了亲自看一看月表,摸一摸月壤,才能真正的感知地外生存的感受。 ...

我个人倒是觉得机器代替不了人类,人类对于现场的感知是和机器不一样的。
作者: 猫元帅    时间: 2013-12-16 11:39
王树 发表于 2013-12-16 02:06
这张应该是合成照,更清晰一点。

月球车是几轮转向?地上的轮印表明是原地转向吗?
作者: 云淡风轻    时间: 2013-12-16 12:06
七月群山 发表于 2013-12-16 00:59
问个题外话:为什么外媒都说探月用仪器/机器人就足够,载人登月只有象征意义呢?应该不是酸葡萄心理吧。

...

为什么不可以是武钢涅?或者武钢嫦娥一起去不是好

作者: 阿迪    时间: 2013-12-16 12:43
猫元帅 发表于 2013-12-16 11:39
月球车是几轮转向?地上的轮印表明是原地转向吗?

根据央视的模拟视频来看,前中后三对轮子,前后对可以自动旋转,中间对是固定的。所以就可以实现原地360度的转向。
作者: 王树    时间: 2013-12-16 13:17
猫元帅 发表于 2013-12-16 11:39
月球车是几轮转向?地上的轮印表明是原地转向吗?

“月球车移动系统由6个车轮、6个行进驱动机构、4个转向驱动机构、左右摇臂悬架和差动机构等组成。”

是原地转向。
作者: 小剪子    时间: 2013-12-16 14:10
云淡风轻 发表于 2013-12-16 12:06
为什么不可以是武钢涅?或者武钢嫦娥一起去不是好

怎么也得是宝钢或者首钢吧
作者: 云淡风轻    时间: 2013-12-16 14:23
小剪子 发表于 2013-12-16 14:10
怎么也得是宝钢或者首钢吧

啊?
额竟然打错字鸟?

好吧,在哪儿跌倒在哪儿爬起来

吴刚哥哥跟嫦娥姐姐酿桂花酒给兔子
作者: 常挨揍    时间: 2013-12-16 14:50
小剪子 发表于 2013-12-16 14:10
怎么也得是宝钢或者首钢吧

因为首钢宝钢都迁出城了,武钢一直没迁
云淡风轻mm一怒之下把武钢迁到月球去了。
不知这解释对不对
作者: 梓童    时间: 2013-12-16 21:46
猫元帅 发表于 2013-12-16 11:39
月球车是几轮转向?地上的轮印表明是原地转向吗?

技术人员说“玉兔”可以原地转向
作者: njyd    时间: 2013-12-16 22:25
猫元帅 发表于 2013-12-16 11:39
月球车是几轮转向?地上的轮印表明是原地转向吗?

四轮,四个角的轮子可以转向六十度,六个轮子都有自己的电机驱动。
作者: njyd    时间: 2013-12-16 22:52
冰蚁 发表于 2013-12-16 06:24
探测器上的温度可能受月表温度影响不小吧。

月表温度从最低温到最高温需要6个月球时。

月表温度对探测器的影响只有幅射热,这比太阳直射的影响要小得多,用高反射的表面就能大部消除。
人造卫星都有这个问题,登月只多个月表幅射。所以能看到人造卫星表面都用亮闪闪的东西包着,内部还有热管用于均衡各部位的热量,还有幅射散热装置去除多余的热量,玩人造卫星驾轻就熟的玩这个应该没什么问题。
作者: njyd    时间: 2013-12-16 23:04
阿迪 发表于 2013-12-16 10:50
确实如此,也只有人上去了亲自看一看月表,摸一摸月壤,才能真正的感知地外生存的感受。 ...

人上去了也摸不到,那厚厚的手套隔去了任何摸的感觉,看也是隔着面罩看。
主要问题是:载人登月的话需要研制近地运载能力一百吨以上的火箭,这么大的火箭在近期除了登月外没其他用,效费比太低。美国登月是与苏联搞竞赛,现在没人赛了它也不搞了,不搞登月土星五也就没用了,只废物利用发了颗太空实验室,只用了它部分发射能力。
机器登月加回来长五就够了,发射太空望远镜(回头看就是超高分辨率侦察卫星)、搭建以科研为目的的空间站都在这个能力范围内。
  将来如果打算搞太空城市,同样的火箭就可以顺带玩玩月球。
作者: 金陵集庆道    时间: 2013-12-16 23:48
怎么感觉和美帝的片子不太一样啊?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3-12-16 23:50
njyd 发表于 2013-12-16 09:52
月表温度对探测器的影响只有幅射热,这比太阳直射的影响要小得多,用高反射的表面就能大部消除。
人造卫 ...


摄像头不一样啊。那个是伸出来的,感光芯片就在伸出来的摄像头里,通过电线连到机箱里面的计算机。又不是象潜望镜一样,到下面受保护的机箱里去成像。你往哪里去反射。
作者: 一个地址    时间: 2013-12-17 09:52
将来建一个生物圈2号那种月球基地有没有可能?陨石怎么解决?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3-12-17 10:19
一个地址 发表于 2013-12-16 20:52
将来建一个生物圈2号那种月球基地有没有可能?陨石怎么解决?

没可能吧。最多做宇宙飞行中转站,或者以后挖挖矿,比如现在已知的氦3。
作者: 知止    时间: 2013-12-17 16:00
njyd 发表于 2013-12-16 23:04
人上去了也摸不到,那厚厚的手套隔去了任何摸的感觉,看也是隔着面罩看。
主要问题是:载人登月的话需要 ...

载人登月不一定需要那么大推力的火箭,现在有一些新登月方案,多次发射在轨组合登月的方式,对火箭要求小多了,阿波罗登月没有这么做是因为当时在轨交会对接技术不行,深空测控精度也不行,燃料存储也是大问题,只好一次发射上去。中国提出的一种,分三次发射的:

还有更激进的,通过建设空间加油站、中转站以及月面站的方式,燃料、设备等等都分多次发射上去,最后再把人送上去,这样花的时间会很长,但能突破很多新技术,而且将来登火星、小行星的技术也有了不少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重型火箭与载人深空探索设想
作者: back    时间: 2013-12-17 20:59
冰蚁 发表于 2013-12-16 06:24
探测器上的温度可能受月表温度影响不小吧。

月表温度从最低温到最高温需要6个月球时。

晚上的温度完全可以用超导了啊
作者: njyd    时间: 2013-12-17 21:43
back 发表于 2013-12-17 20:59
晚上的温度完全可以用超导了啊

需要有能量输出的地方,如动力什么的超导没多大意义。
作者: njyd    时间: 2013-12-17 22:39
知止 发表于 2013-12-17 16:00
载人登月不一定需要那么大推力的火箭,现在有一些新登月方案,多次发射在轨组合登月的方式,对火箭要求小 ...

分得次数太多容易出问题,分三次是比较现实的。
不过参考阿波罗分三个主舱段,(在地球低轨时也来了个分离掉头重接,等于是部分分段发射了)那么平均每个舱段要三十多到四十吨,这刚好超过长五的能力。中国要用此法还是要新研更大的,发射能力四十到五十吨的火箭。
  长五的基本型与长二E相当,可能是考虑替代。如果当时不要搞120吨的新发动机,搞成150吨的,最大发射能力超过30吨,用六个助推器能超过37吨,载人登月就能将就用上了,建长期空间站也比较方便。
作者: njyd    时间: 2013-12-17 22:44
冰蚁 发表于 2013-12-16 23:50
摄像头不一样啊。那个是伸出来的,感光芯片就在伸出来的摄像头里,通过电线连到机箱里面的计算机。又不是 ...

摄像头和臂表面也可以做成高反射的,还可以在最怕热的地方加遮阳罩,不会长时间对太阳方向拍照,所以镜头没问题。
作者: njyd    时间: 2013-12-17 22:51
一个地址 发表于 2013-12-17 09:52
将来建一个生物圈2号那种月球基地有没有可能?陨石怎么解决?

人的主要活动区域放在地下,种菜的只能在地面,可以分成多个隔舱,隔舱的大小设计成在空气跑掉之前里面的人来得及逃到其他舱去。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3-12-17 23:01
njyd 发表于 2013-12-17 09:44
摄像头和臂表面也可以做成高反射的,还可以在最怕热的地方加遮阳罩,不会长时间对太阳方向拍照,所以镜头 ...

这样的cost太高,重量加得太多。加遮阳罩还等于加机械装置,降低了系统可靠性。加东西很容易,但航天上最重要的是做减法。
作者: njyd    时间: 2013-12-18 00:27
冰蚁 发表于 2013-12-17 23:01
这样的cost太高,重量加得太多。加遮阳罩还等于加机械装置,降低了系统可靠性。加东西很容易,但航天上最 ...

没其他办法的时候只好加,人造卫星外面大部分地方都象这次着陆器一样包了层金光闪闪的箔,这在结构上就是死重。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3-12-18 01:59
njyd 发表于 2013-12-17 11:27
没其他办法的时候只好加,人造卫星外面大部分地方都象这次着陆器一样包了层金光闪闪的箔,这在结构上就是 ...

选用金箔,金的延展性好从而金的用量少轻也是因素之一啊。这点箔的重量都在抠,所以镜头上就没必要了啊。现在的方案就很好解决问题了。
作者: njyd    时间: 2013-12-21 23:52
本帖最后由 njyd 于 2013-12-21 23:54 编辑

今天报道说提前唤醒玉兔的午觉,看来情况比预计的最坏情况要好些。
作者: cadgn    时间: 2013-12-22 01:32
njyd 发表于 2013-12-16 23:04
人上去了也摸不到,那厚厚的手套隔去了任何摸的感觉,看也是隔着面罩看。
主要问题是:载人登月的话需要 ...

推荐一本书<PACKING FOR MARS>。

载人的意义不是载人本身。

以载人为目标的话,会促进好多相关技术和科学的发展。太空生物学,太空环境学,太空养殖学,等等。

送个机器上去,和送个人去,住一段时间,下来。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难度。
作者: 船长阿道克    时间: 2013-12-22 09:41
没有高清大图吗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