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V) O0 D9 [0 c, o 应该说,风帆时代军舰海难频发不单是设计缺陷所致,大洋上神秘莫测的海况,火炮和弹药质量低劣,操船者素质有限都可以成为一群无辜者与舰同沉的原因。待到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铁龙骨军舰在十九世纪出现,大洋上的惊涛骇浪已奈何不了新式军舰的铮铮铁骨。此时,军舰的某些设计特点,如为了堆积足够的武备牺牲最基本安全性,以及军事组织的问题成为军舰事故率始终居高不下的罪魁祸首。这一时期著名的几次事故,肇事者多是威力日新月异的无烟火药、颇有些返祖意味的冲角以及火炮的发展导致。' u+ S: d8 o( ^. p( ?4 `
. N3 B# c. a" H. L4 R
其中,冲角这种在实战中几乎从没在敌舰身上发挥作用武器却为我们留下了长长的误杀名单,不少倒霉的军舰惨遭友舰开膛破肚,沦为证明冲角“有效”的牺牲品。而在十九世纪后半页,海军火炮系统正在承受由前装炮向后装炮转型转型的阵痛,后装炮药室压力增大,对炮尾栓等机件的质量提出了高要求,其中再夹杂着炮手乃至军官对新式后装炮炮术掌握不够熟练,恶性爆炸事故层出不穷。同时,无烟火药开始成为海军的新宠,但这位小祖宗在拥有远比前辈黑火药更大的威力和更小的烟尘的同时,脾气却也更为顽劣暴躁。时至今日,弹药库中火药自然导致的恐怖爆炸仍是常见于报端。 - ]1 L v F; M! i" ?& l) |% s % F8 d3 c' e8 c$ g9 E, H
以近代日本海军为例,从幕府末期日本近代海军蹒跚起步开始,严重的舰毁人亡事故就层出不穷。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畝傍”号的神秘沉没和“松岛”号对“甲铁”舰或者叫“扶桑(初代)”的致命一撞。“畝傍”号日本海军在1883年自法国地中海船厂订购的新锐巡洋舰,舰名取自神武天皇陵寝所在地奈良畝傍山。这艘悲剧的军舰1886年10月18日竣工,搭载共78人驶向日本,自12月3日在新加坡出港后就在南中国海上神秘消失,此后一直渺无音讯,最终在1887年10月19日被宣布除籍。关于“畝傍”的沉没原因,一直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比较著名的有“海怪说”“海底地震海啸说”和“清国海军偷袭说”,想象力丰富的日本人还弄出了“南洋海盗夺取说”和“西乡隆盛夺取意图重登日本说”,相对靠谱的说法是在南太平洋上碰到了超级台风。最终也没弄明白“畝傍”死因的日本海军干脆认定是舰名太过晦气,从此再没有使用这一舰名。 * I7 V ^$ e2 g 1 b2 y9 {# K% P' \& s, ?
而著名的“甲铁”舰在1891年接受了改装,撤掉了帆具变成了纯蒸汽动力军舰,之后还在甲午战争中发挥过余热,很可惜北洋舰队表现太差,没能给它一个“马革裹尸还”的下场。但就在眼看这艘改名“扶桑”的老家伙就要安详的走向拆船厂时,1897年10月29日联合舰队在爱媛县长滨冲锚地躲避台风时,“扶桑”先被巨浪扯断锚链,再在操纵失控的惊恐无奈中被巨浪重重拍在“松岛”号舰首的冲角之上,当场被自舰体后部开膛破肚,旋即沉没。) ?4 k' P& q* B4 V& H" C
7 k. v6 o: }' r3 s* N5 D7 e& B 从上面的事例看,似乎这些沉舰事故大多是因为不可抗力所致,但再多的可能因素和在一起也不一定就导致“必然的弹药库大爆炸”或者“被波涛击沉”或“失控被友舰撞沉”,这类事故永远只是些意外的少数,而且都必然有些奇异的外部诱因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旧日本海军主力舰历次爆炸沉没都是由于那些具体的问题。 ) B& u9 S3 c4 {0 j/ c8 i1 O3 h+ b . q# U* h+ y- J9 |: i& x) C “三笠”号:沉沦的功臣$ P: j/ Q: E7 e, P$ ^1 k
; V; m4 m2 Y3 S# K- T5 |- x
1905年9月11日凌晨,这天距日俄两国缔结日俄讲和条约《朴茨茅斯和约》已经过去一周的时间了,也是在七天之前,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在东京日比谷公园放了一把火,酿成了著名的“日比谷烧打事件”。东京的烟火早已散去,但就在这天零点左右,佐世保军港却被突如其来的巨大爆炸惊醒。当时停泊于第十号码头的“三笠”号战列舰从后部左舷152毫米副炮弹药库附近喷出大量白烟,还不断有小爆炸的火光在烟雾中闪现。平日严酷的训练使得损管队员迅速的全体投入灭火行动,结果去招来更为悲惨的下场——在不久之后的后主炮弹药库大爆炸中,“三笠”号的整个损管团队全军覆灭。最终全舰858名官兵中有超过500人死亡重伤或者失踪,这还不是全部的人员损失——佐世保中的其他舰艇在“三笠”起火后迅速排除了小艇参与救援,其中多艘也在“三笠”号弹药库的连续殉爆中感受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无奈。8 {3 n# M0 V8 b1 y* j' x
2 Z" d; Z/ |1 @
虽然“三笠”号自身和佐世保港都为损管作出了最大的努力,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但是由于弹药库爆炸造成了吃水线下大面积破损,“三笠”号最终在佐世保港内坐底。虽然日本海军拼命试图掩盖事件真相,世上却没有不透风的墙,“三笠爆沉”在几天之内爬上了日本差不多每一份报纸的头版头条,军队的掩盖行为反而造成了民间的巨大恐慌,甚至有传说是俄国熊不甘失败又打回来了。对海军来说,尴尬还远没结束,10月23日,日本举行了庆祝日俄战争胜利的海上凯旋式,但“遍插彩旗少一人”,东乡大将的胜利旗舰“三笠”被换成了同级的“敷島”号。8 P4 N6 b/ Q T% c# \+ z
, |8 V% a8 ?4 g6 u, Q( P 这就难怪日本海军上上下下都把这次“三笠”沉没事件作为一个巨大的污点,群情激奋的要找人出来承担责任。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三笠”号当时的舰长伊地知彦次郎大佐。当夜他刚巧不在舰上,因为被认为应对“三笠”损管不利导致坐沉负领导责任。说起这位伊地知公,也确实是个命硬之人,他是海兵7期毕业,曾在同样沉得不明不白的“畝傍”号上服役。“三笠”号沉没之后,伊地知被下放到佐世保海兵团,自知罪责难逃的他,竟然在几天后跳楼自杀,但也许命格实在太硬,竟没有摔死。不过这一跳却也吓得众人住了口,伊地知此后的仕途虽受到一定影响,只能改在海军教育系统里混,先后担任海军教育本部第一部部长、练习舰队司令等职,还从1910年7月直到1912年1月4日去世为止始终担任海军将官会议议员。不过据说伊地知舰长日后的精神状态一直不好,郁郁寡欢,这大约也是他在52岁就去世的重要原因吧。) {+ W3 O4 V) S0 S& f! V, O4 J W8 g+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