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H8 j! {* O$ n+ E 面对日本文武双全的逼人之势,俄国人除了领导人不时出来讲句狠话,边防部队偶尔“伸下爪子”,还真有点黔驴技穷的意思。曾经强大的太平洋舰队,如今就是一艘光荣级巡洋舰和几条潜艇可以拿出来炫耀一下,但是眼见日本海军的日渐成熟,其两栖攻击能力在“据说”是两栖突击舰的“日向”级服役之后突飞猛进,俄国海军闷头挑拣家当,竟找不出一艘可与之匹敌的两栖作战舰艇,一时间,俄国上下都处在一种“败家子被以前的穷邻居逼到家里比阔”的窘迫中。 / Y& l4 p7 `4 K& f( K9 e6 O3 k) R) u) H# o. M 套娃般的企图:你猜我要干什么?( e# U, p7 R" ?: z; U 0 T2 b0 K5 M2 W8 H- H
但是认为俄国海军是被日本人逼急了,买个高卢货就为在“北方四岛”找回场子,那就把“熊”的智商想的太低了,人家的企图就像俄国传统玩具——套娃一样,一层套一层,不一点点剥开,谁能读懂“熊”的心? $ Q" j0 E C' Y' ]) e5 i1 h) n; b, B
首先,就像马大嘴参座所说,针对日本意图夺回北方四岛,“在必要时迅速投送一支登陆部队”。北方四岛距俄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基地符拉迪沃斯托克距离超过600海里,是四岛中距札幌最远的则捉岛航程的一倍左右。这种情况下,以自持力较强的两栖突击舰在局势严峻的情况下不间断巡逻北方四岛海域,担任守军后援,远比太平洋舰队的光荣级巡洋舰合适。同时在两栖突击舰还可以担任未来俄国三海联合舰队旗舰——6月间俄国出动包括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导弹巡洋舰、北方舰队旗舰“彼得大帝”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和太平洋舰队旗舰“瓦良格”号导弹巡洋舰的三大舰队,齐集日本海参与“沃斯托克(Vostok)”演习操练“远东增援”,看来“熊”也开始认真磨起爪子了。 : R& W( D- ` ~) Q. o0 q* m G 7 q+ }3 l/ y; A7 E/ P 不过即便从马大嘴的字面理解,“西北风”级配属在太平洋舰队也不光是为了“北方四岛”。其原话中“考虑到远东地区的幅员,我们需要这种攻击舰来增加军队在太平洋的机动性”一句,被下面紧接着提到的提到“北方四岛”掩盖,并未被过多留意。但是仔细琢磨一下,俄国“项庄”舞剑,真的只意在日本“沛公”?3 I; E- V2 Y$ Q! {' a. M8 h$ z
. Y% A6 x' u. K g0 H
再结合一下近期东北亚的局势和俄国太平洋舰队的一些动向,我们就能发现马卡罗夫的“弦外之音”。最近东北亚吵的最热闹要数韩国“天安舰”事件,几十天闹下来,头条不知上了多少次,各国各路的专家们给出了千奇百怪的说法,却总得不到一锤定音的结论。但是就在吵吵嚷嚷的同时,始终没过多吭声的美国,却试图趁机把航母战斗群开到黄海。我想这一幕对俄国人来说,仿佛前年北约舰队趁乱冲进黑海事件的翻版。- {; Q6 I5 X. S, F
9 B5 u( V& |! W% o; v7 |5 y Z* L
美国人是趁火打劫的高手,而且不论是敌人家里还是盟友屋中甚至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家院子里着火,山姆大叔总是要带着大棒过去看热闹,而且来了一次就会经常来,还不肯走。朝鲜半岛如果真闹到要大打出手的地步,美国的星条旗必定再次被插上半岛,而且很可能被再次插过38线。自苏联解体,俄国几乎就被邻居家纷纷升起的星条旗困成了“笼中之熊”,如今再被人家把旗插到整个朝鲜半岛,俄国人脾气再好也咽不下这口气。再参考俄国此前在南奥赛梯和再之前在波黑战争中伞兵突击 的先例,如果朝鲜半岛开战,俄国人必定会以最快速度全副武装杀气腾腾的介入,但朝鲜与俄国并无陆上接壤,所以只能通过空运和海运。为了到时伞降先头部队不至因后援断绝,太平洋舰队只得重建自1997年“亚历山大·尼古拉耶夫”退役就丧失的两栖作战实力。 ' p8 c' G0 N8 Z9 |+ q5 h' } ( f# R" f) Z1 k4 J/ M 不单如此,随着全球变暖,整个北冰洋冰盖逐渐消退,而俄国是北极附近国家中最为积极宣示新航路主权的国家。此前,俄国在远东和北极拥有可观的破冰船和潜艇兵力,但近年来,北极区域的海军实力对比也呈现此消彼长的情况。为了北极区域的主权,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利益,俄国势必要加强海军在这一区域长时间巡逻的能力。而作为长程准军事巡逻舰,两栖突击舰远比战略核潜艇和破冰船合适。, K) E; U" U! W" n7 t! P& B/ V
$ Q, V. Y; _# ]* s1 }0 X0 u
而近年3月14日,北冰洋舰队旗舰 带着几艘支援船,开往阿拉斯加“访问”。个人认为这次航行与俄国人重开战略轰炸机北海巡逻一样,都是为了告诉美国及其盟友,俄国的战略投送能力正在恢复,该把撕掉多年的“熊出没注意”标签贴回地图了。 4 Q4 z0 x! B/ u9 C" E$ g8 i' J* S. m5 o" x: x
由此可见,“西北风”配属太平洋舰队有着多重战略意义,那么是否“熊”“风”独吹太平洋呢?未必。 % _ W% T* A1 U0 d. T6 l1 Y; o/ N/ R7 M( R
从俄国宣布购买西北风的时机看,有针对日本“北特法”的意思,也同样有警示北约舰队的意味。自苏联解体,俄国自由出入欧洲海域的通道基本被关死。众所周知,俄罗斯在西方,有波罗的海通道。这一通道从彼得大帝时代被开辟,但随着波罗的海三国独立,俄罗斯只剩下芬兰湾圣彼得堡的狭窄出海口。而在俄国南线,有黑海——达达尼尔海峡通道。这一通道由于达达尼尔海峡掌握的“中立化”本来就出入不畅,更由于原苏联黑海沿岸国家的独立,曾经称霸黑海的黑海舰队,造船厂和基地丢个精光,成了丧家之犬。而随着格鲁吉亚的颜色革命,北约舰队干脆冲进黑海。 4 r1 Z5 ]; W) W. k- R3 U3 H- ^ + i) I, m6 G- I3 _" n) y 虽然格鲁吉亚的弹丸之地俄国陆军号称40分钟能一碾而过,但是俄国人绝不会只用滚滚的装甲铁流和呼啸飞过的空中死神折磨“格格巫”们脆弱的神经——熊作为两栖动物,注定要在黑海重建海军霸权。这也难怪当去年8月传出俄国人要买“西北风”的时候,格鲁吉亚国防事务委员会成员拉里亚什维利立即跳出来表示:“我们强烈反对向俄罗斯销售此舰,这增加了格鲁吉亚面临的危险。”而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在今年二月干脆以“诡异而危险”来评论俄国向法国购买两栖突击舰一事。就算俄国人主动跳出来澄清“西北风”意在日本,西方的舆论却仍认为这是“熊”在扔烟幕弹,“风”最终还是会吹向黑海。& p! U9 w, \( e: f1 q- P
+ K1 O8 r" _7 E9 C E% S 不过美国人对俄国人求“风”却表现的很淡定。美国防部长盖茨曾对法国人表示他对此事“关注”,却又明确表示“美国基本不可能插手阻止这一交易(although there is little if anything the United States could do to block the deal)”。作为世界上两栖作战能力的老大,美国人对俄国人的落后洞若观火:就算俄国人购买数艘“西北风”,在多支舰队间一撒也是杯水车薪,也许连有效的两栖作战能力都形成不了。% j n) K% _0 d4 d/ t# W1 j7 s
$ W3 G2 b$ [8 x5 ~4 f \& R9 M 这点俄国人也一清二楚,普京6月8日公开表示,不附送核心技术,“西北风”这买卖吸引力有限。难道俄国人已经沦落到要从法国买两栖突击舰技术的地步了?, t% k- E( Y! m3 t! U
; U* W1 x! D v5 H+ r* B6 y2 I. O' O孱弱的两栖作战能力:不会游泳的熊? 9 O8 x* k- b+ Y0 N3 W 6 O# P- O0 Y* q) z8 y# q+ Z 俄国确实在两栖作战舰艇建造方面水平有限。在明确表示求购“西北风”之前甚至是同时,俄国也在和西班牙以及英国洽谈购买其两栖突击舰的事宜。但是这回不是俄国又败了苏联多少遗产,本来这就是“熊”的软肋。0 \; q. F7 |# L4 D% J) X4 x" _
- M7 f9 }" C1 f$ F5 e, n) ` 查阅苏联战史,可以发现红海军表现活跃。当年穿着海魂衫视死如归的红海军战士给德寇造成了巨大的杀伤。但与海军步兵和内河舰队的功勋卓著相比,红海军远洋舰队表现乏善可陈,比较能放的上台面的大约就是在远东“八月风暴”中的几次两栖突击了。由于海军建设和准备不足,红海军在远东和欧洲内河的两栖突击作战中,全部采用了冲摊的方式。冲摊方式确实可以使部队较快上陆,而且舰载火力能够接近支援登陆部队。但战后苏联海军仍然死抱着冲摊经验不放,就有点冥顽不灵的意味了。加之红海军预定的登陆作战区域如黑海、日本海及波罗的海等地区海域相对狭小,苏联认为没有必要发展大型两栖舰船。5 u8 g% } T& i% C' D7 L0 y5 E
# N$ { ]" r; I# I6 J% a 于是当美国海军从船台上将多如牛毛的直升机航母、两栖攻击舰、船坞登陆舰洒向世界时,苏联还在闷头建造北方级、貘级的这样不足5000吨的坦克登陆舰。直到上世纪80年代前苏联才设计大型滚装化的“蟾蜍” 级(project 775)坦克登陆舰,还是由波兰代工的。但总算可以装载235兵士兵、450吨作战物资或者24辆坦克。当然,苏联人在两栖作战舰艇方面表现的漫不经心还与其在表面效应艇上不惜血本有关,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苏联不解体,当年的“里海怪物”也许已经成长为几万吨的庞然大物,成为终极的两栖攻击神器。总之,苏联海军和如今俄国在两栖作战舰艇方面不论规模、质量还是技术水平,不但比不上美国海军,甚至比一般欧洲国家都差的很远。 5 B" V1 d' C9 F, t* v' t7 ~1 A & X$ z0 e( R6 x9 ^0 Q6 y `$ L% o( @ 不过,“熊”总也有越海出远门的时候,从上世纪60年代的古巴导弹危机中,前苏联认识到其两栖作战能力和海军远洋支援能力存在局限性。随着宏大的红色蓝水海军计划展开,远洋支援和两栖作战能力的提高也被提高到日程上来。因此苏联在70年代建造了一次性投送60辆坦克,500名陆战队员的伊万. 罗戈夫级远洋登陆舰(project 1174)。这型红海军最后的也是唯一的远洋登陆舰由涅瓦设计局设计,加里宁格勒扬塔尔船厂建造,满载排水量约14000吨。本级登陆舰与红海军此前登陆舰最大的不同的是增强了登陆艇和直升机搭载能力,为此专门在其舰尾增加了可容纳6艘登陆艇的坞舱,上层建筑前后各增加了直升机起降平台及机库,共可以运载4架KA-29直升机和2艘排水量148吨的天鹅级气垫船。根据西方的战舰分类,伊万.罗戈夫级相当于船坞登陆舰,红海军由此拥有发动远程立体登陆作战的能力。/ n$ h3 T9 V1 m; L" `$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