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原来"巴蛇吞象"是这个意思啊 [打印本页]

作者: 边寒剑    时间: 2013-7-1 17:44
标题: 原来"巴蛇吞象"是这个意思啊
本帖最后由 边寒剑 于 2013-7-1 17:46 编辑

[attach]34672[/attach]


《海外南经》载:“......南山在其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南山一带,虫被称作蛇,蛇被称作鱼。

《海内南经》载:“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

造成巴蛇神秘的原因,除了人们把虫理解为蛇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食象”的理解。

南方某些地区,对于蛇吃蛇的现象,叫做“蛇吞象”。我们可以理解,“蛇吞象”其实应该是“蛇吞相”,是指蛇之间的相互残杀。

同理,“巴蛇食象”也应该理解为“巴蛇食相”,《说文解字》:“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意思是巴蛇这种虫具有相互残杀的特点。


巴蛇,其实就是今天的五毒之首——蜈蚣。

  蜈蚣生性凶猛,具有相互残杀的特点,当密度过大或惊扰过多时,就会相互厮杀,是谓“吞象”。

  蜈蚣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但是生长缓慢,从第一年卵孵化成幼虫到当年冬眠之前才长至3-4厘米,第二年出蛰之前,食物充盛,但也不过长到3.5-6厘米左右,第三年才长到10 厘米以上,此时方能采集入药,是谓“三岁而出其骨”。骨在古代有躯干的意思,这里指中药蜈蚣干。

  蜈蚣作为中药材,具有祛风镇惊、解毒散结的功效,而风、惊、毒、结在中医皆属于心疾和腹疾,是谓“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

  蜈蚣头部两节暗红色 , 背部棕绿色或墨绿色,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自第二节起每体节有脚 1 对 , 生于两侧,黄色或红褐色,是谓“其为蛇青、黄、赤、黑。”







作者: 子奉不语    时间: 2013-7-1 20:57
长姿势了
作者: dashanji    时间: 2013-7-1 21:08
学习了
作者: 定风波    时间: 2013-7-1 21:18
校习了,长知识了
作者: 青叶子    时间: 2013-7-1 21:56
标题: RE: 原来
长知识了。
作者: 住在乡下    时间: 2013-7-3 08:09
长知识了。
作者: 边寒剑    时间: 2013-7-3 11:37
所以《山海经》里面很多的动物、植物以及山脉、矿产等等,并不一定就真的神奇到只能用外星人来解释。很多其实都是咱们常见的东西,但是却想不到或者说没往那边想
作者: 农民家的狗    时间: 2013-7-3 11:52
学习了,谢谢
作者: 边寒剑    时间: 2013-7-3 12:06
下次说说《山海经》里面的相柳,呵呵,你们可以猜猜相柳到底是什么?

《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

《大荒北经》:“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其实都是一件事情的不同的人进行的不同的叙述
作者: 钱途    时间: 2013-7-3 13:40
边大知识面真宽!受教了~~~··
作者: 请我吃饭    时间: 2013-7-3 21:32
你的头像太漂亮了!!!!!!!!!!!!!!
作者: 王不留    时间: 2013-7-8 02:11
学习了。。。
作者: 边寒剑    时间: 2013-7-24 14:40
本帖最后由 边寒剑 于 2013-7-24 14:47 编辑

今天刚发现,也许《山海经》里面的《西三经》介绍的西王母,难不成就是熊猴?


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attach]35325[/attach]


[attach]35326[/attach]


为昼行性动物,杂食,多以20-30只结群。啼声有如犬吠且略带哑声,性情不似猕猴活跃,但遇险逃遁的速度十分迅捷。[1]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