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与电影拥抱的日子(3) : “政治学习”话江青 [打印本页]

作者: 宁娜    时间: 2013-6-6 04:52
标题: 与电影拥抱的日子(3) : “政治学习”话江青
本帖最后由 宁娜 于 2018-2-27 03:12 编辑

与电影拥抱的日子(3): “政治学习”话江青

面对影海茫茫,我明白了个道理:看电影的问题是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学习要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一口吃不成个胖子,打肿脸也充不了胖子。那些个欧洲电影,那些个“先锋”、“主义”、“新潮”、“流派”,那些个大师,费里尼 (Fedrico Fellini,1920-1993) 、罗西里尼 (Reberto Rossellini,1906-1977)、安东尼奥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1912-2007) ,咱菜鸟看着太遭罪,先绕着走。那么什么样的影片适合咱这号初学者呢,又好懂又好看的?有人说:又好懂又好看的就是江青喜欢的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的“情节剧”啊。情节剧是讲故事的商业电影的典范,亦是电影专业的入门ABC 。


那年月星期三下午还要政治学习读报纸,不过大伙儿早油条了。文革结束了这么久,谁还认真当傻冒?我们常常装模作样读几分钟就派人去瞧瞧领导和书记在不在?不在。大家立刻眉飞色舞海阔天空神侃起来。经常性的话题是“老妖婆”江青与电影。


“四人帮”倒台好几年了,“老妖婆”、“白骨精”这种妖魔化的称呼听起来很过时。但是电影界文革中被江青整得太惨了,而我们曾归她直接领导,至少口头上得“划清界限”。私下里大家都承认,江青在电影方面是当之无愧的内行,艺术上有品位,有眼光。她喜欢的影片几乎全是从我们的库里精挑细选的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经典。这些片子江青年轻时在上海是没钱饿着肚子也要看的。三七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后,很多美国电影错过了。解放后,尤其是当了文革旗手后,江青打着“洋为中用”、“为样板戏做参考”的幌子猛看美国片,过爽瘾兼补课。


说起来嘛江青是可恶:让八亿人民一年到头只看无产阶级样板戏,自个儿却在中南海的小放映厅里大看资产阶级电影。国家电影库成了私家图书馆,仅对她一人开放。她越是这样藏着掖着人们越是羡慕嫉妒恨。到了七八、七九年,重新出来工作的老干部们对这些当年看不着的影片强烈好奇,攀比着批条子借阅“内参片”。我们稍有迟疑,就会听到阿Q式的振振有词:江青看得我们看不得?可怜我们单位得罪不起任何人,只好忍痛开库出借。一时,京城“内参片”遍地开花,稍微大型点的会议如果会后没有“内参片”放映招待则被认为不够档次。那些借出的片子,有的被多次转手,到处“巡回”,最后找不回来了;有的孤本拷贝被放烂了;有的竟然把需低温保存的易燃片借去,管理不当导致影片烧毁了;还有把底片也搞去绕在机器上黑白颠倒楞放的……总而言之:疯狂。后来这段疯狂的日子被称为“资料片泛滥时期”。我进单位时,中央下了文件,一地鸡毛已被收拾起,混乱局面得到了控制。


老同志们讲那过去的事情为原本枯燥乏味的政治学习带来无限乐趣。倾听口述历史更是新手我学习电影的极好机会。


以下是政治学习八卦会的笔记摘录:


江青最喜欢的电影五分钟是影片《出水芙蓉》结尾处的大型花样游泳歌舞。该片由美丽优雅的泳装皇后埃斯特•威廉姆斯(Esther Williams, 1921-2013) 主演,名声赫赫,文革中被老百姓几乎传说成了神话。据讲,其中一段器乐演奏的画面被洋为中用到了交响乐《沙家浜》里。拷贝是英文版的,一般人看不懂,但是放到快结束时,我们单位的炊事员、澡堂烧锅炉的、司机班的、传达室师傅、门口看自行车的老太太等,全部朝放映厅蜂拥而去。每当如此,就知道“水上盛典”要开始了。


Esther Williams, 1921-2013

出水芙蓉(1944年)小片段  音乐片段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A0NTYxNDQ=.html


江青最钦佩的影片是《乱世佳人》。据她跟维克特说,看了大概有十来遍了,看一次激动一次。她认为该作从小说到电影都是第一流的,中国拍不出来。江青把我们的拷贝看得褪了色:斯嘉丽出场时的裙子成了浅浅的豆绿,据以前看过新拷贝的老师说绿色应该很艳很美,配着斯嘉丽的绿眼睛。现在不仅绿眼睛越来越淡,台词里说的斯嘉丽的女儿邦妮“蓝得像联盟州的蓝旗一样”的眼睛,也基本看不到什么颜色了。我听后捶胸顿足,悲愤得象越剧贾宝玉:我来迟鸟!


江青最崇拜的女演员是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 1905-1990) 。《琼宫恨史》她看了无数遍,每次看到影片最后的经典蒙太奇镜头:嘉宝扮演的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放弃了权力,失去了情人,站在顶风的船头迎接不可知的命运时,江青都会眼泛泪光,激动难抑。嘉宝四次与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失之交臂,江青一直为此耿耿于怀,认为美国人至少应该让她得一次奖的。1954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嘉宝奥斯卡特别荣誉奖,可能是信息资料不通畅,江青对此一无所知。嘉宝1941年激流勇退息影后,一直活到了1990年。她若知道自己拥有江青这么个知音和粉丝不知作何感想。嘉宝从未拍过彩色片,所以江青和我们一样,没在银幕上见过嘉宝那双“过去和未来最美的(蓝)眼睛”。


有一回政治学习,大伙儿为了哪个美国男演员是江青的“偶像” 争了起来。一派认定是格里高利•派克 (Gregory Peck),理由是江青把我们库里所有有他出演的片子都挪到中南海自己的电影小仓库里去了;另一派则咬定是专演浪漫爱情片的大帅哥泰伦•鲍华 (Tyrone Power,1914-1958) ,因为江青曾有令,凡是他演的片子,不管多烂,只要弄到,马上送上译厂译制。这个泰伦•鲍华到底有多帅呢?电影界是沪语流行区,有位老师讲:只要看他一眼,一歇歇就变“漾脱格棒冰”(化掉的冰棍)。被上海话这么一形容,我赶紧翻书查资料,泰伦•鲍华有名的影片有《刀锋》(The Razor's Edge,1946) ,《佐罗的面具》(The Mark of Zorro,1940) 等,可惜这些库里都没有。我们仅收藏了一部《碧血黄沙》,但不知什么原因不再拿出来放了。我等了很久很久,始终未能在胶片上一睹大众情圣的风采。


世界级帅哥 Tyrone Power,1914-1958






碧血黄沙 (Blood and Sand, 1941) 剧照


那江青是如何看电影的呢?据说她看电影很有水平,很爱看也很会看。江青看电影时全神贯注,编、导、演、摄、录、美,细细梳理,一样都不放过。那年代录像或影碟远未问世,老百姓看电影都是胶片一次过的,江青却把喜欢的段落随时倒回来看,这在当时的我听来很是新鲜。我们的西班牙语翻译讲,江的放映师超能干,江青要倒回哪里他立刻就能找准位置。比如看墨西哥电影《网》,江青要从“窗前一朵小红花”看起,一会儿功夫银幕上就放出了小红花。


老师们还说起江青请北影厂导演们看好莱坞电影的故事。上译厂将江青选中的影片译制好后,导演们被请来观摩学习,从中汲取拍革命样板戏电影的艺术营养。江青习惯夜间活动,看电影更是通宵达旦。一般晚十点开始,一连看几部。一日凌晨,精力充沛的她还在对影片大评特评,结果发现自己在唱独角戏,回头一瞧,导演们都在椅子上入了梦乡,实在撑不住了。


江青看原版美国片时,常找外交部的大翻译冀朝铸给她当口译,要他坐在旁边的小凳子上一句句翻给她听。我们英文组有时也派人去口译。不过我们的同志接到任务后吃不下睡不着,精神紧张。因为必须事先看好资料,做好准备,以防江青考试。如果她问些关于演员或导演的问题答不上来就会很难堪很尴尬。


江青似乎不喜欢裸露镜头。她在《广岛之恋》的开头看到一对裸体男女拥抱在一起,立刻跳脚,怎么让我看这种电影!站起来就走了;她看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看到女兵洗澡时用白桦树枝拍打身体(俄国风格的搓澡?),看不懂也不理解,说“这是很下流的”。我听了哑然失笑,难怪样板戏里爱情缺席,尽是男光棍女光棍呢。


江青喜欢《红菱艳》的色彩和舞蹈;喜欢《农家女》里洛丽塔•扬 (Loretta Young,1913-2000) 活泼自如的表演;喜欢四十年代光彩夺目的女星格利亚•嘉逊 (Greer Garson,1904-1996) 和她主演的动人爱情故事《鸳梦重温》;喜欢《美凤夺鸾》中狄娜•窦萍(Deanna Durbin,1921-2013) 的美妙歌喉和自弹自唱的才艺;喜欢《鹿苑长春》中那静谧舒展悠长的抒情画面……


我听说江青喜欢的电影大约有100部。一直致力寻找,可惜只找到以下这些,列出送给爱好老电影的朋友们吧:


美国:
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1939)
魂断蓝桥 (Waterloo Bridge,1940)
琼宫恨史 (Queen Christina, 1933)  
鸳梦重温 (Random Harvest,1942)  
出水芙蓉 (Bathing Beauty,1944)
屏开雀选 (Pride and Prejudice,1940)
农家女 (The Farmer's Daughter,1947)
美凤夺鸾 (It Started With Eve,1941)
空谷芳草 (The Valley of Decision,1945)  
美人计 (Notorious,1946)  
春闺泪痕 (The Awful Truth,1937)
蝴蝶梦 (Rebecca, 1940)
鹿苑长春 (The Yearling,1946)
音乐之声 (The Sound of Music, 1965)  
风流女窃 (Heart Beat,1946)
碧血黄沙 (Blood and Sand, 1941)
翠堤春晓 (The Great Waltz,1938)
太阳浴血记 (Dual in the Sun,1946)

英国:
红菱艳 (The Red Shoes, 1948)
简爱 (Jane Eyre, 1940)   

墨西哥:
网 (La Red, 1953)
冷酷的心 (Corazon Salvaje,1967  英译名:The Cruel Heart)

意大利、西德、罗马尼亚合拍:
罗马之战 (Kampf um Rom, 1968)

日韩合拍:
战争和人(Men and War, 1970)


与电影拥抱的日子(1): 电影圈报到

与电影拥抱的日子(2): 看电影看撑着了

与电影拥抱的日子(4):翻译本单位大名



作者: 得大自在    时间: 2013-6-6 10:16
避开政治不谈,江青的个人素质是不差的
作者: ccqi    时间: 2013-6-6 10:27
江青最初投奔延安不是因为考虑到反正在上海也没机会看那么多电影了 拼了 博一下吧
“漾脱格棒冰”用现在的阳光看 确实偏“软塌塌”了一点
作者: 平沙落雁    时间: 2013-6-6 10:29
江青是个不折不扣地小资~~~

史诗式的电影都不喜欢看,比如《本虚》《斯巴达克思》《日瓦戈医生》《埃及艳后》等等,欧洲电影就更。。。
作者: sylvia    时间: 2013-6-6 10:59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3-6-5 21:29
江青是个不折不扣地小资~~~

史诗式的电影都不喜欢看,比如《本虚》《斯巴达克思》《日瓦戈医生》《埃及艳 ...

这几部我都爱看。。
作者: 上古神兵    时间: 2013-6-6 16:21
本人藏有《碧血黄沙》的蓝光,特此向前辈汇报。
作者: 平沙落雁    时间: 2013-6-7 07:19
sylvia 发表于 2013-6-6 10:59
这几部我都爱看。。

厚厚,要是当年她把这几部搞到手儿的话,恐怕样板戏会是另外一种样纸~
作者: 宁娜    时间: 2013-6-7 09:14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3-6-7 07:19
厚厚,要是当年她把这几部搞到手儿的话,恐怕样板戏会是另外一种样纸~ ...

就是,当年拍样板戏的参考太少了。
有次八一厂要拍战争片,只给他们批了两部参考片看,他们讲,这样搞,只好抄袭了,不是抄A就是抄B。
作者: 胖得妙不可    时间: 2013-6-7 09:40
蓝屏心里恐怕真是拿自己当嘉宝的——俺看了嘉宝骑马的英姿就想到了
感谢技术的发展,如今许多名片都有了DVD的修复版
蛋是,咋就没见中国出品过自己老电影的修复版捏?
作者: 农民家的狗    时间: 2013-6-7 10:28
非常厌恶这种做法:
让八亿人民一年到头只看无产阶级样板戏;自个儿却在中南海的小放映厅里大看资产阶级电影。国家电影库成了私家图书馆,仅对她一人开放。

这能叫什么素质,艺术界的独夫民贼!!
作者: 平沙落雁    时间: 2013-6-7 11:07
宁娜 发表于 2013-6-7 09:14
就是,当年拍样板戏的参考太少了。
有次八一厂要拍战争片,只给他们批了两部参考片看,他们讲,这样搞, ...

哈哈,前几天突然想起来一部七七年拍的老电影《祖国啊,母亲》,一找油罐上还真有,看了两眼,发现当年找的演员都是天庭饱满,地阔方圆,浓眉大眼的主儿,跟现如今的审美太不一样了
作者: 临淮关    时间: 2013-6-7 22:25
文革时,,,很多老干部反对江青的言行,给整的莫名其妙,没料到,,那都是老毛指使她出面干的,,,呵呵。。现在的干部绝对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的。。。
文革时,,没电影看,,,但是看了很多电影剧本,,记忆深刻,,,

江青是个搞艺术的,,,没错。。。她害死的人很多,,,没错。。。
作者: 临淮关    时间: 2013-6-7 22:30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3-6-7 11:07
哈哈,前几天突然想起来一部七七年拍的老电影《祖国啊,母亲》,一找油罐上还真有,看了两眼,发现当年找 ...

好莱坞影星,,也是这种模子,,,近30年来才出现一些演技派明星,,,
作者: Dracula    时间: 2013-6-7 23:53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3-6-6 10:29
江青是个不折不扣地小资~~~

史诗式的电影都不喜欢看,比如《本虚》《斯巴达克思》《日瓦戈医生》《埃及艳 ...

看了文章最后的列表,我也觉得她的口味非常小资。不仅是史诗片,我很喜欢的,四十五十年代那么多比较阴暗的film noir片子,一部都没有,而且象Grapes of Wrath这样描写劳动人民的片子也不在表上。


作者: Dracula    时间: 2013-6-7 23:58
怎么最后的列表里美国的电影除了音乐之声以外,都是三四十年代的。是五十年代以后的电影中国没有片源?还是江青不喜欢五十年代以后的风格?


作者: 宁娜    时间: 2013-6-8 05:25
本帖最后由 宁娜 于 2013-6-8 05:58 编辑

影片《出水芙蓉》主演, 埃斯特•威廉斯(Esther Williams, 1921-2013)  昨天去世,享年92岁。
作者: 西楼客    时间: 2013-6-8 08:24
那时候的电影艺术味浓的多,从名字看都不一样
作者: 包子    时间: 2013-6-8 11:04
看过当年不少人的回忆录,谈到江青的艺术素养有部分人都表示推崇,但是仔细推敲下来,她的所谓内行其实是建立在整个被思想禁锢的时代而她本人能够享受特权之上。

而且江青提供不少意见仅仅是从技术上或形式上的一种指导。

比方某剧组后期让江审片后江从灯光、取景角度、场景调度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让当时的人很惊叹,其实放到现在来说,前两项随便哪个玩相机的摄友都会有点想法,而大部分学校话剧社的同学对场景调度应该也不会陌生。

其次,经过江青审改后的电影几乎都走向一个模式,表现主人公高大形象或光荣牺牲必有青松挺立或海浪拍向巨石,表现xoxo党则是旭日东升!就连主人公的脸都像京戏一样直观的勾出善恶美丑。艺术这东西,第一次是惊艳,第二次是剽窃,第三次就审美疲劳了。

当然,不可否认江青的这种指导有积极的作用,否则,今天留下的当年电影,指不定得多难看呢。
作者: 平沙落雁    时间: 2013-6-8 11:27
临淮关 发表于 2013-6-7 22:30
好莱坞影星,,也是这种模子,,,近30年来才出现一些演技派明星,,,

是滴。我对《日瓦戈医生》败在《音乐之声》手下意见大了去了,但是,《日》剧里导演选的那个金发美女演拉拉也意见大了去了-------该美女典型的好来坞面孔和化妆,半点儿俄罗斯味道无有,相反,卓别林女儿演的冬妮娅演得太感人了,绝对是银幕上最动人的形象之一,另外,那个埃及人演的日瓦戈医生太应该得最佳男演员奖了。
作者: 道可道    时间: 2013-6-8 11:33
哇,更新了,有空继续哦。
作者: 宁娜    时间: 2013-6-8 22:48
包子 发表于 2013-6-8 11:04
看过当年不少人的回忆录,谈到江青的艺术素养有部分人都表示推崇,但是仔细推敲下来,她的所谓内行其实是建 ...

不过,历史地看问题,也许几十年后,江青搞的文革电影会成为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政治电影流派,让人们研究电影如何为政治服务,成为政治的奴才和打手的。
作者: 包子    时间: 2013-6-8 23:10
本帖最后由 包子 于 2013-6-8 23:11 编辑
宁娜 发表于 2013-6-8 22:48
不过,历史地看问题,也许几十年后,江青搞的文革电影会成为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政治电影流派,让人们研究 ...


这个课题早就有了,前苏联做的最厉害,因为列宁说过电影是教育民众最有力的工具,在当时的苏联识字率低下的情况下这话还有点道理,搁现在就是放屁了。谁没事花钱让你教育啊。

在二战时德国,电影也是为法西斯服务的工具。《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可以说在技术上和艺术上都达到当时登峰造极的水平。可惜这俩片子都不好找,我只看过几分钟的片段。

二战结束后,意大利兴起的新现实主义,包括宁娜姐所说的”三尼“,除了反映社会现实外,其实也是对导演对政治的一种表达。不过在技术水平上可能处于资金的压力,基本上都采用了单机拍摄,采取静止场景,,可能为了体现压抑。也可能想静中取动?不过这类片子较闷.后来贾樟柯早期基本用这种形式,减少技术投入,靠故事本身的张力来吸引人。
作者: 宁娜    时间: 2013-6-8 23:49
包子 发表于 2013-6-8 23:10
这个课题早就有了,前苏联做的最厉害,因为列宁说过电影是教育民众最有力的工具,在当时的苏联识字率低下 ...

中国的政治电影和国粹京剧搞在一起,由江青亲自抓,有自己的特色。

《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国内不好找吗?我的就是从国内买的呀,质量当然一般般。在国外买倒是有点难度。
作者: 猪头大将    时间: 2013-6-9 00:01
既然不用公映,为啥要急着请上译厂译制呢?打字幕岂不更方便?
作者: 包子    时间: 2013-6-9 00:10
宁娜 发表于 2013-6-8 23:49
中国的政治电影和国粹京剧搞在一起,由江青亲自抓,有自己的特色。

《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国内不好 ...

10年前不太好找,曾经找过到过一个东北味的翻译解说版《意志的胜利》,还没头没尾。《奥林匹亚》只看过一小段。
作者: 临淮关    时间: 2013-6-11 11:38
现如今,,,好莱坞的东西,,,基本不看了,,或者是看个开头,,,难得有一出好戏,,,

法国,英国,俄罗斯,意大利和澳洲的电影仍旧有吸引力。。。
作者: dashanji    时间: 2013-6-11 21:07
出水芙蓉看过两次,一次是在电影院,一次在学校礼堂,觉得一次特别好,一次看的画面特别暗淡,当时想是不是拷贝的问题,看了前辈的文章,确认了。
作者: 宁娜    时间: 2013-8-12 07:41
本帖最后由 宁娜 于 2013-8-12 07:46 编辑

zt:江青同志对一些外国电影的批示意见

江青谈影片《简爱》 

《简爱》这部电影,内容是很反动的,这部小说在英国文学史的地位也不高。

但是,这部电影在制作上是严谨、细致的。从改编剧本看,除了后边简爱出走那一段有某些多余以外,其它都还是可以有所借鉴的,因为一部长篇小说改编为一部一小时半的电影,是比较困难的事。

导演不错,细致、严谨,给演员以充分的表演过程和作戏的机会。因此画面上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是不错的,它的画面也不乱蹦乱跳,对话比较少。

演员我不太喜欢,但是他们演这个戏,还是称职的。

这部电影的摄影技巧,那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重要部分。它拍的早上是早上,中午是中午,黄昏是黄昏,采光技巧是相当高明的。例如:简爱的到达是黄昏,画面上没有说,但是可以直接看出是黄昏。罗杰斯特的摔马那一段,一看就知道是傍晚。接着就是晚上,第二天简爱在户外画画是早上,使人感到清晨的清新,颜色极为丰富,特别是绿色。又例如:疯子伤了她的弟兄,是深夜,接着是拂晓的外景,简爱在平台上来回焦虑地走着等待罗杰斯特,一直到后来两个人见面,这一场戏的摄影技巧了不起,我还没有看过像这样的电影,拍拂晓一看就懂,丰满的绿层次间以暖色的小花,沉浸在朦胧的晨雾中,很好地衬托出这一场戏的内容,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相当吸引人。选景也好,使人总是感觉到面前是个大花园,其中有座古堡。内外景配合得好,例如:简爱坐在窗子旁边,望着窗外,窗外在下雨,但是使观众能隐隐约约地看到窗外茂盛的树木郁郁苍苍。

这一部电影我推荐给春桥同志看,暂留钓鱼台。你们四位要想这几天看,可以到这儿来看。以上意见,只是提供你们几位参考。如果你们这几天能有时间看,可以打电话找十七楼的康玉和同志。

注:一九七五年八月十一日刘真电话向于会泳传达了江青的上述意见。八月十二日晚,于会泳去钓鱼台看片,八月十三日重新整理此稿。(文化部办公厅提供)



江青对墨西哥影片《在那些年代里》的补充意见

〖于会泳传达〗


江青:关于它的毛病,我没有向你们说充分。将来拍革命历史片时,我们也许要借鉴它的某些部分,前次忘了和你们说。

(一)因为他们是资产阶级,他的阶级本性决定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它虽然写的敌我双方是旗鼓相当的,但是因为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都是剥削阶级,因此它什么人都美化,所以它的反面人物大大超过了正面人物。它一开场就是凶残的敌人红衣大主教等。拿破仑第三夫妇、马克西米廉夫妇、红衣大主教、教皇、米拉蒙(伪总统)、神父的私生子、大庄园、叛徒印第安人、墨西哥驻法国大使、瑞士国际投机金融资本家、杀人的三个反动军官、拿破仑第三的私生兄弟、法国驻墨西哥公使……都刻划得相当突出。

华瑞士一方:农民都是群氓。华瑞士突出,一个将军比较突出,还有一个耍笔杆子的人被打死了,华瑞士这一边一个总统去投降,人家不要,还有一个戴眼镜的秘书最后也动摇了,副总统要夺权被枪毙了。和前者相比,弱多了。

(二)它没有正式作战的场面。

(三)运用演员的眼睛作戏不够。《鸽子号》的长处之一,就是在低密度曝光的时候,好像也用了眼神光。例如:“墨片”中的华瑞士就没有看到一次眼珠。

另外,这个戏的编剧最大的长处之一,是矛盾、冲突刻划得非常尖锐、复杂。敌我双方矛盾写得很好,双方内部又有各自的内部矛盾冲突。华瑞士一方:华瑞士和总统、和以后他的副总统的矛盾,他使用的旧军官的叛变,跟他多年的秘书最后也动摇了。……

另外一方:拿破仑王朝(路易波拿巴,欧仁尼)和哈布士堡王朝(马克西米廉、卡罗塔)的矛盾,这两对夫妇,每对夫妇之间又是矛盾的,这两个王朝和教会、庄园主、骑士、印第安人的叛徒、瑞士国际垄断金融资本家、拿破仑王朝首相(拿破仑第三的私生兄弟)、墨西哥驻法国的外交官他们之间的相互矛盾,法、英、西、奥、墨西哥的军队、军官之间的矛盾……

总之,这个戏由于矛盾、冲突特别尖锐、复杂,所以它也就能特别吸引观众。

(文化部办公厅提供)


江青在中央乐团音乐会中间及演出后的讲话记录稿

江青

(看男声小合唱)伴奏的女同志还是穿裤子,不敢穿裙子。女同志夏穿裙,冬穿裤。设法把裙子设计出来。

(看木琴演出。演奏者站着演奏)可以坐着弹,也可以站着弹。

(看木琴演出的第三个节目《公社姑娘》)曲子怎么有苏修调子?(李德伦同志:是新疆的。)变奏一下,也还可以。(于会泳:赶快改吧!)

(看胡松华独唱)眉毛都是短的。(唱《献上心中最美的歌》)是抒情还是进行?嗓子不如过去好了。像章太太。女同志穿裙子,还要解决袜子问题。舞台上,生活中都要注意。出国要穿连衣裙,四幅,拼起来,直着垂下来。像章出国二百不够,多带一点。(听胡一松华加演的《今日同饮庆功酒》后)顿挫不错。(对浩亮、庆棠说)《平原游击队》和《杜鹃山》也要写些这样漂亮、短小、易普及的唱段。

(听孙家馨唱花腔女高音)出国尽唱毛主席的歌不行。(于会泳:要注意这个问题。国内是群众要求。)

《敬爱的毛主席》太长了。《千年铁树开了花》不精练,要把它磨好。在花腔之前,再发挥一些,可以看看《翠堤春晓》,要超过他们。

样板团的女同志要穿裙子。但不要穿超短裙。出国时,男女独唱演员可以从《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和样板戏中选些唱段去唱,不要老唱少数民族的。我不是说少数民族的不能唱、不唱,而是比例太大。南方的越剧正在改革,有人说改得好,有人说改得不好。我说改好,不改不适合时代的要求,不改怎么行?声部要改,搞音乐的要帮助他们去改。

(看《草原红卫兵》)钢琴伴奏应弹出马蹄声。(李德伦同志:有,但听不出来。)

西哈努克的歌有没有?

《春香闹学》要突出笛子。《水调歌头》、《浪淘沙》、弹词、要录音。

出国要带《百鸟朝凤》。

总政出了两期简报,题目是落实江青同志等中央首长关于音乐舞蹈的指示──(指六月二十四日)里面说尽量少安排少数民族歌舞。不要片面性、绝对化。我不是说不让演少数民族歌舞,是比例太大,要提倡搞汉族舞。我一说剑舞,都去搞剑舞,也可以搞棍舞、刀舞,要举一反三。要有辩论法。剑舞可以穿古装,也可以穿现代服装。千万注意不要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穿裙子也不要那么死,也可以穿裤子。一不能辩证,二不能举一反三。

(向李德生同志)军队女同志服装也要设计得好看些,也可以穿裙子,还有衬衫。

头发谁都不敢烫,我带头烫。不能都弄成三毛流浪记。总不该让四十岁以上的女同志梳两个小髻。该烫的还是可以烫。一当然也不能搞成奇装异服。上海出现过这类现象,要煞一煞。但也不能乱蓬蓬。有的女同志,年岁大了,可以梳抓髻,结彩带。长发也可以,把长发盘起来。

(看《练兵场上》)可以暂时这一样练,也可以换个景,在他们回来的路上,帮助民兵一起练。

样板团的剧场已搞了卫生,北京市的剧场也要搞卫生,不然传染病不得了。

乐团的服装暖冷颜色要通盘考虑。

(看《战台风》)可以站得住。出国要有独奏。新影乐团有个拉板胡的搞得不错,出国的时候可以借来。

唱主席诗词,出国要有字幕。

明天把三台节目的节目单送给我。

(演唱主席诗词时)《忆秦娥》情绪不对,要雄伟、壮烈、苍凉。当时在历史的转折关头。

军队的节目也好,地方的也好,不管哪单位的节目和人,都可以选,演出后可以再回去。来了可以向他们学。民族乐只带独奏。

《霓裳羽衣曲》搞个录音给我。(后失传,民间有《月儿高》,代替《霓裳曲》)。

毛主席指示,将《杜泉山》仍改为《杜鹃山》。

(文化部办公厅提供)


江青看《半篮花生》等样片时的讲话记录稿  发布时间:2009-01-0815:03
江青

《半篮花生》:光讲矛盾的普遍性,不讲矛盾的特殊性。主席在《矛盾论》中讲的大部分是矛盾的特殊性。戏中既然提了《矛盾论》,也讲了矛盾,但只讲普遍性,把马克思主义重要问题阉割了。现在苏修就讲普遍性。《大家庭》贩卖无冲突论。

看到了你们送来的材料了(指创办的内刊),你们也发现不敢写冲突,写阶级斗争的问题。

建议再学习《矛盾论》。

创办应设评论组。要写一篇文章,写这个问题(指矛盾)。

《半篮花生》很新鲜,并不难改。里面富裕中农可改为摘帽地主,性质仍是内部矛盾。要把矛盾搞得更激烈些。一家人都有共性,但每个人应有个性。女孩子讲的飞跃看不出来。

戏不错,要改好。

矛盾问题,现在全国都不敢写。

《送货路上》:很活泼,内容不错,表演形式有好有坏。拍摄太粗糙。桔子像柿子。台步没有出新。莫怕别人指背脊,这话不对。演得不错,题材不错。挑杠用的扁担上的双彩球,在《龙江》中已提过,怎么还搞?

《半篮花生》、《送货路上》要改,改完再看。

《两张图纸》:把新干部说得一无是处。当前主席提倡提拔新干部,唱了反调。

《园丁之歌》:剧名就不合适。园丁应是共产党,怎么是教师、知识分子呢?男教师是二流子。

(张春桥:教育路线也有问题,学生受教员摆布,女教师是热爱工农的,但最后给小孩子出了难题。)

教室看不出典型环境。女教师还给男教师说好话,男教师转变也不合理。没有文化怎能担起革命重担,这句话问题大了,应是有文化能更好革命。这句话简直是反攻倒算。女的表演简直是青衣花旦,化妆像少奶奶。矛盾也没有很好解决。

音乐创作:

黄河协奏曲,有人说是俄罗斯作品。今后不要让我们上当了。

《水调歌头》完全可以出新。《浪淘沙》有困难。昆曲太纤细了,非出新不可。刚进城的时候,跟金紫光说过,昆曲可以搞一搞,但他搞的是复古。

把《梅花三弄》原曲拿来听一听。

《二泉映月》比较哀怨、压抑。《江河水》比较悲愤,用中西合璧,突出二部。《江河水》要用管子演奏。

《战台风》是个创作,应该提倡。中国音乐是个宝库,应有人搞。要推陈出新,不要搞白手起家。各种地方戏改革动起来了,很可喜,应关心一下。

评剧团的《向阳商店》如何了?据他们说越来越坏了?

(张春桥:评剧很有观众。)

评剧很轻佻,过去家长都不让去看。

可以调一些戏给我们看,也可以在北京公演。全国创作蓬勃开展,要抓一下评论队伍。创作组要组织一个小的评论组,鼓励创作,指出方向。

(文化部办公厅供稿)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6-1-11 11:30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3-6-7 11:07
哈哈,前几天突然想起来一部七七年拍的老电影《祖国啊,母亲》,一找油罐上还真有,看了两眼,发现当年找 ...

包斯尔,蒙古族帅哥。
作者: 云潇Rg    时间: 2016-1-11 19:24
江青的样板戏、摄影都还是挺有水平的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