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幸运的同龄人?(叶子飘过版) [打印本页]

作者: 到处停留的叶子    时间: 2013-6-4 05:40
标题: 幸运的同龄人?(叶子飘过版)
本帖最后由 到处停留的叶子 于 2013-6-3 17:07 编辑

我们躲过了三年自然灾害,有粮票就有吃有喝,虽然是粗茶淡饭;
我们避开了计划生育,有兄弟有姐妹,大的带小的玩,小的穿大的旧衣服;
我们错开了上山下乡,在学校里学工学农学军,反潮流交白卷;
我们上大学时,大学是公费的,家境困难的还有管吃饱的助学金;
我们大学毕业时,工作是包分配的,大多是党政、事业单位,央企国企还得挑挑;
我们恋爱时,重要的是人品本份老实,深信真正的爱情只有一次,裸婚基本盛行;
我们结婚时,房子是单位分配的,虽然有点旧 ,虽然还得论资排辈;
我们生子时,母乳基本主流,奶粉没听说有毒;
我们是尚有理想的最后一代,虽然虚幻但一直支撑着我们的信念;
我们读书的时候,国学经典已经滥觞,世界思潮大肆涌入,传承与革新集于一身;
我们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那时的领导基本上还识才用才,政风民风尚且纯朴;
我们与世界同步进入信息社会,电脑工具已融入生活,我们是不会电脑的最后一代,也是中囯信息时代的开拓先锋。


以上是仙人的转载,我看不到他的后续群组版感想,也没法议论,所以呢,在这里开了个新帖子,咱外面的人也讨论一下。
@齐若散 七七在记录里问怎么没有关于我自己的发现,下面我来逐条说说,希望七七大哥满意。

首先,我承认自己是属于承上启下的一代,我的父母都是家里最小的尾巴,因此我的所有表哥表姐大概都落入仙人同龄人一党。所以我感到非常理解他们这一辈人。
不过,我和我妹妹一直觉得,虽然就差了那么几年,但我们和兄姐有明显很多不同的想法。

->三年自然灾害,必须Google一下,到底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

->计划生育,生我的时候,我妈我爸听到的口号是:一个太少,两个正好,三个太多。所以,我们家正好。可惜这么好的政策,后来怎么就搞成独生子女了呢?

->上山下乡,交白卷的故事,都太遥远了。我们从小听到的,是为四个现代化认真学习,我们的父母终于开始学为所用,开始他们的事业第二春,而我们是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我们上大学时,开始收费了,宿舍也收费,但费用还是很合理的。如果嫌爸妈给的每个月的零用钱不够用,很多机会可以打工挣钱,自己贴补。

->我们大学毕业时,需要自己找工作了,没有前人积累的经验,我们跌跌撞撞,开始领会到社会的需求。

->恋爱的事情,有些人从高中就有女朋友,有些到大学毕业还没有,爱情来了又走,这也很正常。在合适的时候遇到合适的人,这叫姻缘。

->结婚分房子,这是什么年代的事情了?我还真的不眼红,你以为所谓单位的房子都是白拿的么?另外,我听得多了,当初就有青年质问领导:为啥结婚才能分房子,而不是看贡献?结婚和单位有啥关系?单身的人有啥错?
总之,结婚分房这是我小时候听过的最不可思议的事情之一,照我看,那时候的结婚分房政策,和现在的高离婚率很有关系。怎么讲?有多少人是为了房子而结婚啊,简直是不可思议之极。

->生孩子的事情咱就不讲了,这事情,我不了解其他人的情况,不瞎说。

->理想,我想写字的人太自恋了,太清高了,凭什么他认为他之后的一代就没有理想了?我们的父母辈有父母辈的理想,我们兄姐有兄姐辈的理想,而我们有我们的理想,每一辈人,都有理想破灭的痛苦,也都有人继续坚持。或许不同的个体之间,背负的人生理想不同,社会理想也不同,但凭什么说人家没有理想????

->传承与革新,我想是所有的人都会遇到的,我们这一辈的冲击也很大,不过可能比父母辈和前面十年的兄姐好一些,因此,我觉得我们这些人,恐怕倒是更温和一些,相对不那么激进。

->我们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哈哈,要看每个人遇到怎样的公司,怎样的企事业文化了。我们在很多经验教训中学会,人最可靠的是靠自己。指望靠父母的支持,靠领导的英明,这些都不十分靠谱。

->信息社会这事儿,我也不说了。骄傲一下的话,我要说我们是玩电脑的先锋队?反正我是在初二开始玩电脑游戏的。大三开始给老板打工,用AutoCAD画图纸,恐怕也是某种程度的第一代。那时候的AutoCAD软件还是基于DOS操作系统的呢!

好啦,写完了,幸运的同龄人们,也让我们继续奋斗吧,还有大半辈子要过呢,面包和牛奶,都一定会有的!
作者: holycow    时间: 2013-6-4 05:58
->我们大学毕业时,需要自己找工作了,没有前人积累的经验,我们跌跌撞撞,开始领会到社会的需求。


这是我们最大的幸运,有自由且没有选择恐惧症

->信息社会这事儿,我也不说了。骄傲一下的话,我要说我们是玩电脑的先锋队?反正我是在初二开始玩电脑游戏的。大三开始给老板打工,用AutoCAD画图纸,恐怕也是某种程度的第一代。那时候的AutoCAD软件还是基于DOS操作系统的呢!


286那句”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接见的两个学生就是我们这个年纪的,一个同级,一个差一个年级。我相信这里玩Apple II上警察抓小偷出身的不在少数

->理想,我想写字的人太自恋了,太清高了,凭什么他认为他之后的一代就没有理想了?我们的父母辈有父母辈的理想,我们兄姐有兄姐辈的理想,而我们有我们的理想,每一辈人,都有理想破灭的痛苦,也都有人继续坚持。或许不同的个体之间,背负的人生理想不同,社会理想也不同,但凭什么说人家没有理想????


每一代都有倾向认为下一代不行,其实只是下一代不同而已。自己别进这个思维陷阱就好
作者: 到处停留的叶子    时间: 2013-6-4 06:03
holycow 发表于 2013-6-3 16:58
这是我们最大的幸运,有自由且没有选择恐惧症
每一代都有倾向认为下一代不行,其实只是下一代不同而已。自己别进这个思维陷阱就好


我倒是觉得80后90后都很厉害,比我行!!
作者: 河蚌    时间: 2013-6-4 06:36
是,每一代都觉得下一代不行,而每一代都觉得上一代是老古董。
其实80后90后确实有一个让我们70后看不懂的地方,就是普遍没有责任心,但这是因为,从始至终的教育里,国家也没有啥地方表现出责任心来了。但只要他们在企业里融进来,一样有责任心,因为这玩意来自于集体认同感和事业心,而后面这两者是人类的本性。
作者: 到处停留的叶子    时间: 2013-6-4 07:35
河蚌 发表于 2013-6-3 17:36
是,每一代都觉得下一代不行,而每一代都觉得上一代是老古董。
其实80后90后确实有一个让我们70后看不懂的 ...

我觉得河蚌你前面的话偏颇了,不过看了你后面的那句,我知道你也试图理解了。

作为个人的看法,我觉得没有责任心是一句过于泛泛而谈的话,集体荣誉感和事业心都是可选项,对很多人来说,工作只不过是工作。如果工作让人觉得有意义,公司让人觉得有上升的空间,那么,才有可能演化成事业心和集体荣誉感。
划清工作的职责范围和激励机制,是领导的本事,但不能指望属下自觉拥有所谓的集体荣誉感和事业心。你说呢?


作者: 河蚌    时间: 2013-6-4 07:44
本帖最后由 河蚌 于 2013-6-4 08:24 编辑
到处停留的叶子 发表于 2013-6-4 07:35
我觉得河蚌你前面的话偏颇了,不过看了你后面的那句,我知道你也试图理解了。

作为个人的看法,我觉得没 ...


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责任心,几乎是我们单位老员工的共识。他们做事情,基本上是你指派做多少,他们就做多少,多一点就不做。要知道IT行业,大家都是工程师,不是工人,在我们年轻时,基本上就是每个人有一块自己掌控的领域,大家都对工作很敬业,可能也对单位的很多事情不满,但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以及对技术的痴迷,让我们会自觉地将其做到最好。但现在的年轻人缺乏这种精神,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他们不太懂得珍惜,太爱玩。
当然,这可能仍然是个错觉,因为与人群的比例有关,当年我们作为大学生是5%,5%的顶尖者,本身就因为具有那种工程师的素质,才能够在竞争中获胜进入大学。而现在的大学生的比例却高了很多,自然没有以前大学生的那种素质了。

作者: holycow    时间: 2013-6-4 08:57
本帖最后由 holycow 于 2013-6-3 17:03 编辑
到处停留的叶子 发表于 2013-6-3 15:35
我觉得河蚌你前面的话偏颇了,不过看了你后面的那句,我知道你也试图理解了。

作为个人的看法,我觉得没 ...


河蚌以前对某职场心灵鸡汤还进行过批判,观点就是管理者要知人善任,不能一味要求底下的在每日枯糙的工作中自己发现闪光点。当时不同意见可是乌泱乌泱的。 结合起来看,他的观点很持平啊。
作者: 到处停留的叶子    时间: 2013-6-4 09:29
本帖最后由 到处停留的叶子 于 2013-6-3 21:00 编辑
河蚌 发表于 2013-6-3 18:44
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责任心,几乎是我们单位老员工的共识。他们做事情,基本上是你指派做多少,他们就做多少 ...


我看了半天,觉得河蚌你的心里其实也很矛盾,首先是有类似长辈的心理,对年轻的新手们恨其不争,然后其实也意识到自己要求过高了。他们不像你,时代和背景都不同,怎么可能用你当年的要求对待他们?
说句比较现实的话,有几个年轻人能在几年后走上你的位置,就有几个年轻人可能具备你当年的精神,请问你们公司有这种扩张势头么?你可知道我当年的公司后来在复旦交大录取的那两批人,5年后还剩下多少留在原来公司?
作者: 巴巴爸爸    时间: 2013-6-4 09:59
和80后掐的时候觉得80后一无是处
等90后登上历史舞台,围观80后和90后对掐的时候,觉得80后也还颇为靠谱
拭目以待90后与00后的大战能否改变对于90后的看法
作者: duanjian    时间: 2013-6-4 10:00
到处停留的叶子 发表于 2013-6-4 09:29
我看了半天,觉得河蚌你的心里其实也很矛盾,首先是有类似长辈的心理,对年轻的新手们恨其不争,然后其实 ...

想起了萨苏讲过的段子:当年萨爹到中关村买电脑,对上门服务的小伙子异常尊敬,回头对萨苏谆谆教导,要向人家学习——看人家年纪轻轻,就已经是“工程师”了。呵呵
作者: 到处停留的叶子    时间: 2013-6-4 10:01
成奎花 发表于 2013-6-3 20:59
和80后掐的时候觉得80后一无是处
等90后登上历史舞台,围观80后和90后对掐的时候,觉得80后也还颇为靠谱
拭 ...

我想象的情形,是你穿越回去和18岁的自己对掐~~~~~

一定很好玩!!!
作者: 巴巴爸爸    时间: 2013-6-4 10:04
到处停留的叶子 发表于 2013-6-4 10:01
我想象的情形,是你穿越回去和18岁的自己对掐~~~~~

一定很好玩!!! ...

那18岁一定掐不过我,我是少年老成淡定,年纪越大越幼稚火爆
作者: 河蚌    时间: 2013-6-4 10:15
本帖最后由 河蚌 于 2013-6-4 10:17 编辑
到处停留的叶子 发表于 2013-6-4 09:29
我看了半天,觉得河蚌你的心里其实也很矛盾,首先是有类似长辈的心理,对年轻的新手们恨其不争,然后其实 ...


      呵呵,内心对他们的期望和实际工作中对他们的要求,这是不同的。
      我们把员工分为四类,一类是积极学习工作努力且能够超出要求完成任务的,第二类是学习工作都认真及时完成工作任务的,第三类是能够学习也能够完成工作任务的,最后一类是不怎么学且工作任务虽能完成却有缺陷的。
      四类员工在单位中的发展前景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是希望大多数员工当到二类以上,毕竟都是本科毕业,某些达到一类,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在三类以上,一类的很少。这也就是老人们不太满意的原因。
      这些对员工的评判都不会在台面上讲,只存在于管理层以及项目经理层的几个人之间,对于年轻员工,对于三类以上,都是以鼓励为主,只会对第四类提出劝勉。实际上,还有第五类,但这类很少,就是不把工作当回事,不学习,工作任务也完不成的,这类一般就是三次谈话,如果无效,就会要求其走人。
      现在在年轻员工中还普遍存在的现象,刚毕业时十分好玩,但工作上两年之后,就知道努力工作也认真负责多了。尤其是当年劝诫过的几个人,经过一两年工作,也都开始有好表现了。
      大连的工作习惯真的和北京不一样,我们这里,在一个单位工作5年以上的,多的很。大家一辈子也就换2、3次工作,1个工作差不多会干10年以上。我们从2009年成立,快4年了,到现在也已经沉淀了一批老员工。所以,大家对年轻员工的培养,也是从长计议的。

作者: 到处停留的叶子    时间: 2013-6-4 10:41
河蚌 发表于 2013-6-3 21:15
呵呵,内心对他们的期望和实际工作中对他们的要求,这是不同的。
      我们把员工分为四类,一类 ...

所以我一早知道你是一个很认真的领导,也是一个我认为挺幸运的同龄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着。大连是个好地方。

我们当年的公司,也是新公司,那时的就业市场还不成熟。我说的那批优秀的员工主要是第三期和第四期,5年后,留在原来公司的不到10%。在这之后,公司也开始反思,招人也比较谨慎和尽量多样化起来。至于我离开的原因则非常个人,就不在这里讲了。

上面你回复时提到5%的时候,我刚开始是有点一愣,后来想想,你应该说的是一个全国的同龄人概念。
作者: 假如十八    时间: 2013-6-4 10:54
河蚌 发表于 2013-6-4 07:44
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责任心,几乎是我们单位老员工的共识。他们做事情,基本上是你指派做多少,他们就做多少 ...

为啥要多做。。。多少银子多少货。。。蚌蚌老板不要打我。。。
作者: 马鹿    时间: 2013-6-4 11:29
到处停留的叶子 发表于 2013-6-3 18:35
我觉得河蚌你前面的话偏颇了,不过看了你后面的那句,我知道你也试图理解了。

作为个人的看法,我觉得没 ...

河蚌在国内,你在国外,对工作的认同不一样。我们在国外的,工作就是工作。
作者: holycow    时间: 2013-6-4 11:39
本帖最后由 holycow 于 2013-6-3 19:43 编辑
马鹿 发表于 2013-6-3 19:29
河蚌在国内,你在国外,对工作的认同不一样。我们在国外的,工作就是工作。 ...


不矛盾啊,蚌蚌说的,按这里的话,就是没initiative。叫你做啥才做啥的人,年终评定也就是个meet expectation,要想升,怎么也要exceed expectation才行。

至于工作和生活的分界,当然这里更清晰,不过象我现在全时在家工作,这两个也快搞一块了。可能这就是公司的目的,双方各取所需了。
作者: 雪山下    时间: 2013-6-4 15:46
河蚌 发表于 2013-6-4 10:15
呵呵,内心对他们的期望和实际工作中对他们的要求,这是不同的。
      我们把员工分为四类,一类 ...

这种分类和分布其实在哪里都是一样的,不论国内国外,不论什么年代。第一类和第二类的人在哪里都是受欢迎的,但总是很少,我觉得也就是5%,顶多10%。大部分是第三类,或者3.5类。如果一个组里都是第一类和第二类,说明这个管理人没有组织好结构,一定会出其他的问题。一个例外是start-up公司,那是不一样的要求,组织结构本身就很不一样。
作者: 河蚌    时间: 2013-6-4 17:27
雪山下 发表于 2013-6-4 15:46
这种分类和分布其实在哪里都是一样的,不论国内国外,不论什么年代。第一类和第二类的人在哪里都是受欢迎 ...

在人群分布中当然是你说的那样,但在招聘员工时通过有效的笔试和面试,可以让第二类以上员工占到50%以上,第三类员工点到30%,第四类差不多10%。现在欠缺的主要是第一类员工,即主动承担任务的,第二类员工并不缺乏。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四类员工的区分标准,是工作态度而不是工作能力,这就是我们在管理中经常提到的态度决定一切。在一个项目里,拥有第一类与第二类员工越多,项目就容易成功,管理也越好做,不能因为现在的很多项目里的成员,大多数是第三四类,就认为项目就该是那样。
只要对公司有认同感,只要觉得技术技能的增长就可以带来收入增长,大部分员工会选择做第一或者第二类的员工。很多年轻人刚从学校来时,因为贪玩等等往往是第三四类员工,而随着年龄增长,看着同龄人都比他们升级快,也会逐渐上进,将精力更多的放在工作上。
总起来说,一个宜居的社会环境,一个向上的企业文化,一个良好的选拔制度,长久持续的发展,也能够让第三四类员工逐渐变成一二类的员工。而员工流动过高的企业,自然无法形成上述的良性循环。



作者: 河蚌    时间: 2013-6-4 17:33
马鹿 发表于 2013-6-4 11:29
河蚌在国内,你在国外,对工作的认同不一样。我们在国外的,工作就是工作。 ...

应该说,大连和北京都不一样。北京的IT行业,员工流动性十分高,佣兵文化十分严重,干工作更多就是赚钱,能少干点活其实就是多赚一分。
大连的机会相对较少,而员工稳定性要高很多,在一个单位呆上5、6年是十分正常的。在项目里多干一点,就会得到一个更好的评价,然后在职级晋升和薪金调整时就会有很多的优势,这就是用当前更努力的工作换取未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当然,要想公平的评价员工,以及让员工觉得每年都有上升空间,需要有大量的政策。就象俺这几年,每年都要根据技术队伍情况,扩张或者拆分部门,设立职级制度,制定奖金分配方法,都是为了能够达到上述的效果。

作者: 上古神兵    时间: 2013-6-4 21:04
我没赶上幸运的同龄,差那么一丁点,所以么,也许就差么一点就幸运了,所以也逐条羡慕嫉妒恨一下。我既没躲,也没必避,更没错,赶上公费也赶上了分配,后一样我放弃了,后来有点后悔,怎么放弃了公务员这样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呢?恋爱的时候差那么一点,流行男的不坏女的不爱,也许我差那么一点就是好人了,所以还算运气啦;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裸婚,也许物质条件还是好了那么一丁点,所以就差那么一点就裸婚了,房子是没赶上,只好跟银行商量着办啦,不过看着80后,我很得意啦;养孩子母乳为主,不过小家伙尝了好多中外各种牌子的奶粉;哈哈,我是真没理想,我只有和理想差那么一丁点的所谓想法,和信念差那么一点的念头;我什么都读,当然得除了读不懂的;期望过伯乐,但后来明白那是运气的另一种说法;至于电脑,会打字而已啦,跟着信息时代的先锋打冷枪就是了。
作者: 到处停留的叶子    时间: 2013-6-4 21:11
马鹿 发表于 2013-6-3 22:29
河蚌在国内,你在国外,对工作的认同不一样。我们在国外的,工作就是工作。 ...

我基本已经理顺了这些关系,不管在国内国外,我的观念和蚌蚌刚才说过的,就是:

如果工作让人觉得有意义,公司让人觉得有上升的空间,那么,才有可能演化成事业心和集体荣誉感。

但是作为领导,不能指望手下自动拥有这样的事业心和荣誉感。多少银子多少货,有这样觉悟的员工已经很好了。哈哈。


我个人,我的下一阶段目标是拥有自己的Business,给自己打工。
作者: 到处停留的叶子    时间: 2013-6-4 21:15
@懒猫猫 叶子是70后不是80后~~~哈哈,以前晒葱照的时候夜猫的闺蜜穿越教授鉴定过的,70年代上半叶~~~
作者: 海天    时间: 2013-6-4 21:33
呵呵,小时候吃东西太急的时候妈就会说"又不是三年困难时期这么急干吗?"
作者: sylvia    时间: 2013-6-4 21:46
也用过AUTOCAD的DOS版画过图。。。
作者: holycow    时间: 2013-6-4 22:16
长时间在家工作真的不好,你必须考虑一下的。


如果我一个人这样的话确是如此。但现在是整个开发部门全这样,从VP到QA。

这其实是公司的暗中计划,我不是写过一个公司要迁址的日志吗?在宣布迁址以前一年,公司就在开发部实行全面WFH。你以为它好心,现在回过头去,分明是为迁址预作准备。到时候不能砍的人员就远程工作,HR, FI, Legal之类能砍的就砍了到当地招
作者: 包子    时间: 2013-6-4 22:58
本帖最后由 包子 于 2013-6-4 23:00 编辑
河蚌 发表于 2013-6-4 17:27
在人群分布中当然是你说的那样,但在招聘员工时通过有效的笔试和面试,可以让第二类以上员工占到50%以上 ...


我感觉如下:

第一,河蚌的管理工作还是到位的,员工能从源头控制质量当然好,但我认为培养人才还应该是主流,而且自己培养的忠诚度相对要高。

第二,对公司的认同和对工作和对行业的认同要建立在合理收入和福利上,企业文化只能是锦上添花。

第三,一定要对员工最迫切的需求有所了解,上级和下级的信息一定要通畅。

第四,做老板和打工的思路肯定不一样,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价值是普遍追求,但有时候往往要便宜从事。

第五,推卸责任和任务是大忌,发现这种人绝不要手软。
作者: 河蚌    时间: 2013-6-4 23:11
包子 发表于 2013-6-4 22:58
我感觉如下:

第一,河蚌的管理工作还是到位的,员工能从源头控制质量当然好,但我认为培养人才还应该是 ...

哦,不要把企业文化和薪酬福利割裂开呀,薪酬福利是基础,而企业文化是比这个更高的层面。实际上,这种认为强调企业文化就是让人无私奉献的说法,是中国儒生历史带来的一个错觉。还有企业文化也不是空谈,而是一系列面向实际的规章制度,由规章制度来约束各种行为,从而最终形成让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
我们招人基本上是招三年以下工作经验的人,而每年的应届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试对这些人也是最有效的。这些人经过公司培养,也是最忠诚的。

作者: holycow    时间: 2013-6-5 01:00
holycow 发表于 2013-6-3 13:58
这是我们最大的幸运,有自由且没有选择恐惧症
你是清华的?认识邓摸头?呵呵


@雪山下

邓摸头被摸头的时候还没去清华,他是我们中学的,另外一个被摸头的也是,后来还是孵蛋的师姐。她可惜了。

当年一进学校橱窗里就放着个邓摸头竞赛赢来的IBM PC键盘,那是相当地膜拜
作者: 雪山下    时间: 2013-6-5 09:23
holycow 发表于 2013-6-5 01:00
@雪山下

邓摸头被摸头的时候还没去清华,他是我们中学的,另外一个被摸头的也是,后来还是孵蛋的师姐 ...

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作者: 雪山下    时间: 2013-6-5 12:29
河蚌 发表于 2013-6-4 17:27
在人群分布中当然是你说的那样,但在招聘员工时通过有效的笔试和面试,可以让第二类以上员工占到50%以上 ...

的确是态度决定一切,学位知识倒是其次的。有了态度,其他大都可以培养。
作者: 雪山下    时间: 2013-6-5 12:30
河蚌 发表于 2013-6-4 17:33
应该说,大连和北京都不一样。北京的IT行业,员工流动性十分高,佣兵文化十分严重,干工作更多就是赚钱, ...

扩张的阶段是最好的阶段。
作者: 清风徐来    时间: 2013-6-5 16:36
->结婚分房子,这是什么年代的事情了?我还真的不眼红,你以为所谓单位的房子都是白拿的么?另外,我听得多了,当初就有青年质问领导:为啥结婚才能分房子,而不是看贡献?结婚和单位有啥关系?单身的人有啥错?
总之,结婚分房这是我小时候听过的最不可思议的事情之一,照我看,那时候的结婚分房政策,和现在的高离婚率很有关系。怎么讲?有多少人是为了房子而结婚啊,简直是不可思议之极。


--------结婚就是成家立业,独立门户需要有房子住嘛。以前没结婚的都和爹妈住一起啊。

--------高离婚率和分房子有关?哎呀,这个扯不上吧。80后不分房子,闪婚闪离的也不少啊。
作者: profer    时间: 2013-6-5 18:30
河蚌 发表于 2013-6-4 06:36
是,每一代都觉得下一代不行,而每一代都觉得上一代是老古董。
其实80后90后确实有一个让我们70后看不懂的 ...

正常, 我们这儿有股票的挂着吊瓶加班, 没股票的准点儿下班走人, 老板也很头疼.
作者: 奉孝    时间: 2013-6-5 19:11
河蚌 发表于 2013-6-4 17:33
应该说,大连和北京都不一样。北京的IT行业,员工流动性十分高,佣兵文化十分严重,干工作更多就是赚钱, ...

这可能跟北京大连的生活压力不一样也有关系。北京除了1%top的,再努力也是吊丝,大连至少可能扩大到10%-20%,这才能让员工感受到向上的乐趣。
作者: 包子    时间: 2013-6-5 20:59
河蚌 发表于 2013-6-4 23:11
哦,不要把企业文化和薪酬福利割裂开呀,薪酬福利是基础,而企业文化是比这个更高的层面。实际上,这种认 ...

关于这个企业文化,怎么说呢,有个兄弟的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只有到了新公司,才会想起老东家的好。


个人觉得企业文化的积累是要点时间的,不过5年后差不多就能显示效果。
作者: 河蚌    时间: 2013-6-5 21:23
奉孝 发表于 2013-6-5 19:11
这可能跟北京大连的生活压力不一样也有关系。北京除了1%top的,再努力也是吊丝,大连至少可能扩大到10%-2 ...

不需要1%的发达,只要买得起房就行,有恒产者有恒心,人都有惰性,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啥都熟,比在一个生地方要舒服多了。但如果买不起房,知道自己总有一天要离开这个城市,那自然就是能多赚一点,就到多赚一点的地方去,反正到哪个公司也谈不上熟悉。
现在北上广深的技术队伍都是面对着这样的问题,大环境如此,公司里再如何想对策都没有用,所以,各公司也都开始在二三线城市建队伍。
作者: 到处停留的叶子    时间: 2013-6-5 21:51
清风徐来 发表于 2013-6-5 03:36
->结婚分房子,这是什么年代的事情了?我还真的不眼红,你以为所谓单位的房子都是白拿的么?另外,我听得多 ...
--------结婚就是成家立业,独立门户需要有房子住嘛。以前没结婚的都和爹妈住一起啊。

清风你说得对。我相信这是当年大家的基本共识,也是制定分房子政策的前提条件。
结婚分房子,听上去很合理,很人性啊。
但是为何从小,进入我的耳朵里的关于分房子的故事还真的是反面教材居多?那么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

首先的问题是,房子少,人多。如果房子一直充裕的,可以按需分配的话,后面所有的问题都不会发生。
然后的问题是,资源一紧张,不能按需分配的时候,谁来分配,怎么分配?
接下来,牵扯出来的问题就不是一般的多。于是普通的人们只好指望一个公平一点的,清廉一点的领导。这个问题我不发挥。那时候头脑灵活的人们为了房子各显神通的故事还真的很多,可惜我都不记得了。

谈到这个,我又想起以前讨论过的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还有一个就是关于英明的独裁和低效混乱的民主。

至于分房子和离婚,哈哈,还真的扯得上。我不细说来源了,毕竟是人家的家事。。。

另外我觉得闪婚闪离不见得是坏事,真的,从某个角度来说,比那些结了半辈子还生儿育女,最后还是下决心分手的前辈们要潇洒多了。说起来,我身边见到的两起一年内结婚离婚的事例,还都不是80后。现在他们都又结婚了,过得挺好的。如果确定是错了,还是早一点修正比较好,对吧?


很多事情上面,你们70后其实都比80后幼稚。这是我弟妹说的一句话。我现在想想,还真有点道理。不过在这里,我不觉得幼稚是个很坏的词语,就像成奎花MM在她的某篇日志里说的那样。
作者: 清风徐来    时间: 2013-6-5 22:00
到处停留的叶子 发表于 2013-6-5 21:51
清风你说得对。我相信这是当年大家的基本共识,也是制定分房子政策的前提条件。
结婚分房子,听上去很合 ...

1、正面教材,没有人喜欢去八卦。但是正面的还是大多数,是主流。
2、离不离,这个和经济条件也有相当的关系。当人们经济上达到一定的独立程度,在是否逃离围城的掌控上就多了一分自主。
3、我也认为,70后某种意义上讲是比较单纯的。
作者: 到处停留的叶子    时间: 2013-6-5 22:04
清风徐来 发表于 2013-6-5 09:00
1、正面教材,没有人喜欢去八卦。但是正面的还是大多数,是主流。
2、离不离,这个和经济条件也有相当的 ...

嗯,至少,我相当喜欢你的态度。正面的态度。
作者: 懒猫猫    时间: 2013-6-6 09:58
到处停留的叶子 发表于 2013-6-4 08:15
@懒猫猫 叶子是70后不是80后~~~哈哈,以前晒葱照的时候夜猫的闺蜜穿越教授鉴定过的,70年代上半叶~~~  ...

那就更得握握爪了。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