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高原上的黑鹰(2,更新至 24) [打印本页]

作者: 毛毛球    时间: 2013-5-20 22:28
标题: 高原上的黑鹰(2,更新至 24)
本帖最后由 MacArthur 于 2013-10-25 15:48 编辑 5 P7 |! a/ u2 Q# F

1 l  n* F4 T3 W1 S3 v, H, K: m- f电梯:引子    + @4 J/ q* F6 @" X( V
飞向高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7 n0 y; e' X4 {
竞争 (一) (二) (三) (四) 2 j9 e8 H% w$ `
高原测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八) (九) (十)0 W# {% T* |/ O3 l) \
8 K6 U$ h' k9 D- q/ f

7 M& Z* T3 I( j* E      谢谢大家的热情参与,原以为这是个冷门话题。下面我把墨脱部分发完,选型、试飞的部分恐怕要下周开始(老人找出原参与试飞的中外人员名单,原记录的内容可能要有增补)。另:大家觉得每一部分单发主题看起来方便,还是放在一起?
; f  G$ B5 c$ n8 U$ i- Z& k9 h
: `& u5 H' O6 u2 H: I      林芝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北坡,海拔在3000米左右。因为有大峡谷过来的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所以满山都是原始森林,青山绿水,号称“西藏的江南”。! r/ K& P- M! u, k  }5 m3 V
      到达墨脱的技术组主要成员包括空军的陈弘道、赵长年,总参(进口设备) 文裕武(副处长)、何略武(参谋,由空军借调) ,总参科研部的英文翻译夏参谋,大约是原规模的一半,其他的技术组成员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参加墨脱飞行。" R  }: S5 E/ d, _0 O5 l/ _" }
      小组和三架直升机到了林芝,第四架2天后才到(在西科斯基工程师指导下,装了2天,夏参谋参与了翻译工作)。' n! Z  a2 G. y7 _- i# z2 v8 l9 B
      小组到达后,马上同军分区一起研究救灾方案。首先要确定航线,林芝到墨脱空中距离一百多公里,中间隔着喜马拉雅山的一排6000~8000米的高山,直升机不好过,小组和飞行团队选定中间一个最低的山口,海拔4200米。穿过山口后,飞机就要迅速在雅鲁藏布江上空盘旋下降,否则就会飞到印度的防区(目前墨脱县的三分之二土地还被印度占着);其次为保证飞行安全,飞机要带上双倍的油料,以备飞行中的意外情况,因为中途是没有地方加油的,这样飞机的载货量就要准确计算和严格控制(最大载重质量小于600Kg,实际运输时一般控制在400-500Kg);第三,要墨脱提供气象情况,准备飞机着陆场地。但墨脱不通电话,只能用电报联络,而且地处边境,要用密码电报,非常麻烦。至于着陆场地,墨脱回答是没有平地,只有半个篮球场大小的打靶练习场稍平一些,只好请他们尽量把着陆场地平整得大一些,并铺上T字布,以备空中能迅速确定着陆点。/ m( f1 W6 l  [6 z* l
       准备工作完成后,就等天气条件合适即开始飞行。小组和飞行员商定,每架飞机除正副驾驶员外,再带上一个技术组人员,遇到特殊情况可共同商量,过山口时飞行高度保持5000米,以备有足够的紧急处理空间。
; l: L, n/ d3 f/ i       首次飞行由总参的何略武参谋跟机(大部分架次由总参的人员随同)。下面是家人的飞行经历。% A8 c9 v; h/ B, G2 y! C
       “开始飞行后,我也随着一架飞机去了墨脱,飞机在大森林上空飞行顺利,但进入白雪皑皑的山口后,就像进入波涛汹涌的大海,从飞机高度表上可以看到,上升气流一下把飞机托上60米,下降气流又在几秒钟内把飞机拉下130米,左右摇摆有的时候几乎要碰到山崖,幸亏飞行员沉着操纵,飞机避开山崖,努力保持飞行高度,才顺利通过了山口。
" {8 D# H3 Z3 [       如果天气不好,能见度差,那就相当危险了。终于飞过了山口,地面好像一下子塌落下去,耳边传来雅鲁藏布江的咆哮声,飞机滑行下降,在雅鲁藏布江上空做之字形盘旋下降。墨脱海拔很低,但都是高高低低的山坡,密密麻麻的森林,大片的芭蕉树,有的山坡树林全部被烧光,大概是准备明年种地用的;很少看到房屋,当地少数民族的房屋都搭在高高的树桩上,经过来回仔细寻找,看到了墨脱镇,有一二十栋用铁皮盖的小平房,这就是县政府的房子。接着又找到了着陆的T字标志,飞机顺利着陆。副县长带着一群小学生来欢迎我们,还带来了大大小小的野生苹果和橘子,副县长告诉我:县长去了拉萨,由于路断了回不来了,我们一切吃的用的都等着部队运来,部队和政府是连在一起的。我随着搬运物资的战士去到营房,战士们还穿着老式的军装(内地都已经换了新式军装),有的已经破损,装备都比较简陋,但是整齐清洁,营房旁边的小河上,还有一座水电站,这是比较现代化的东西了。我告诉他们,今后有直升机给他们运东西,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飞机很快卸完货后,我们又返回了林芝。接连几天都是好天气,我们给墨脱运了一批报纸、书籍、生活用品和装备,还给部队送去了电视机和录像机(电视是收不到的,只用于放录像),以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0 E; j6 h! E: n) G3 t2 N5 `
       运输持续了约一个月,一共飞行了40-50架次(开始1天1次,后来每天2次);运输的物资开始为食品、药品,然后为被服、弹药,最后是文娱用品,共计20多吨(按6个月的用量配给)。黑鹰的高原秀赢得满堂彩,从此,这只外国鹰开始了在青藏高原飞行的传奇生涯,直到今天。那么,黑鹰是如何被空军选中的呢?话题还要从70年代初,中国空军直升机部队的高原梦说起。
5 U1 P: T( Q2 n9 }$ {1 r9 V! n" I' _: @3 G+ B8 {: ]1 p
% P, q1 z7 e; q  q2 X6 l
/ p/ C) i% c+ o" G2 o8 C

作者: 瓦片儿匠    时间: 2013-5-21 00:19
我不知道我记错没有啊,引进黑鹰貌似贺鹏飞也参与了的,我在不同场合见过不少贺鹏飞和黑鹰的在西藏的照片
作者: MacArthur    时间: 2013-5-21 00:30
放一起发吧,一个系列放一个主题下头大家看帖也方便,你回复起来也有个集中的地方。。。
作者: 奉孝    时间: 2013-5-21 05:37
藏南传统上也不是西藏的属地吧,无论是宗教还是地理都不可能有效统治啊。
作者: TopGun    时间: 2013-5-21 06:35
真应该测绘仿制黑鹰的发动机。最好也测绘仿制黑鹰。
: }& j; F# G- U$ d6 \2 B! V) j9 s  F8 @# x6 @( h
感觉解放军陆军虽对传统装备重视,比如坦克,却对直升机重视不够。如果陆军在八十年代就下决心大搞直升机,1996年台海危机时解放军陆军就会主动得多。
' j7 B- m, u8 e& |0 z7 C+ d
3 H% u5 {9 ^: a# Q3 ^/ o2 [4 Q8 i" E2 x  G# N) o

- t' d( j1 n  g" e8 u8 k2 T
  e( ]& h( e( r- P7 L& z% J1 |
" D. r# o# m/ j! C9 O0 K" g5 W
作者: TopGun    时间: 2013-5-21 06:39
TopGun 发表于 2013-5-20 17:35
2 `' q* G* }$ k7 _" g! y真应该测绘仿制黑鹰的发动机。最好也测绘仿制黑鹰。3 q+ v/ q+ \; Q$ v

! {: I; G3 f  u. Q感觉解放军陆军虽对传统装备重视,比如坦克,却对直升 ...
. t% o' [' J6 \1 m
另外,解放军虽有以固定翼运输机伞降为主要投送方式的第十五空降军,却至今没有以直升机机降为主要投送方式的、类似美国101空降师的战略机动部队。" X2 ^8 ~: g- ~+ Q0 Y' d

& C% x$ u* x5 X+ @  O& i. i! E7 E/ \' t; G

4 ~! D1 g" k  U, }
: t' a3 ]" p) b+ Y# M) V3 }  M- b
作者: 毛毛球    时间: 2013-5-21 07:42
本帖最后由 毛毛球 于 2013-5-21 14:34 编辑
/ D' w4 I/ v/ ~, f& F
% l6 T) m' [- l* D  }3 e集中回复:
9 F2 [+ c( c& z/ }0 `: b回瓦片儿匠:没错,贺鹏飞是项目组成员,83年他只是总参装备部的参谋,却是选型组的实际负责人、黑鹰来华的幕后推手之一(坚定的“美国派”);他的事在后面会介绍,不过飞墨脱他没去。- P8 F5 @8 u; L  {
回MacArthur:好的,以后发在这下面。
5 J3 Z1 B0 D7 S/ @/ F, T( L回奉孝:门巴和洛巴族祖籍尼泊尔,进入藏南驱逐当地土著(藏族)不过200年;说“自古以来”也没啥错。* x$ i# m) c7 C8 x7 D2 o- c
回TopGun:我们今天想到的,前人同样会考虑;指出一个事实,黑鹰现在依然是美军的主力机型,也是青藏高原最好的直升机(没有之一)。后面会逐步介绍选型过程,您会看到为什么当时要买(其实现在美国肯卖,中国照买不误)。
作者: lqisdn    时间: 2013-5-21 08:52
毛毛球 发表于 2013-5-21 07:42 ; W& `, z9 c: }8 C0 h' D
集中回复:# Q- @: O' o3 o3 `1 G6 {
回瓦片儿匠:没错,贺鹏飞是项目组成员,83年他只是总参的参谋,却是选型组的实际负责人、黑鹰 ...
. u  \0 i; _/ N5 w! J0 Y
谢谢毛毛球,又多了解了一段历史.
作者: 四处张望    时间: 2013-5-21 09:24
TopGun 发表于 2013-5-21 06:35
& q! [- C! k' z; ~& [真应该测绘仿制黑鹰的发动机。最好也测绘仿制黑鹰。( k$ j/ m7 R* p9 x+ ~* U2 E

1 S) v, i5 g7 n1 a0 Y" ?6 W8 O; C感觉解放军陆军虽对传统装备重视,比如坦克,却对直升 ...

& y0 b' f: n+ `% J, Q( V  D我记得是说,造不出
作者: 五月    时间: 2013-5-21 09:34
上升气流一下把飞机托上60米,下降气流又在几秒钟内把飞机拉下130米,左右摇摆有的时候几乎要碰到山崖,幸亏飞行员沉着操纵,飞机避开山崖,努力保持飞行高度,才顺利通过了山口。
/ l, r! V$ S: x+ D7 _3 V7 H, w
! n. n  b: D" S
原来飞直升飞机这么危险!同时也向包围祖国边疆的勇士致敬!- m& p+ |* y1 ^5 ]/ j. P! L+ \$ F
7 O4 T+ |1 ~& P! j
西西河里潘涌大大当时参与了黑鹰引进的翻译工作,他的河里的文章有过回忆。
' H/ G* [, K5 b0 a0 r2 i
作者: 毛毛球    时间: 2013-5-21 09:42
五月 发表于 2013-5-21 09:34 6 p4 h- a% D7 c# z% i. n  R
原来飞直升飞机这么危险!同时也向包围祖国边疆的勇士致敬!' b, H2 R" M1 ^: c5 z- `7 l$ z* N
5 j. E6 @/ N0 |( H3 b, ^6 h/ a
西西河里潘涌大大当时参与了黑鹰引进的翻译 ...

# ?( M; r8 Y; E' w" x' x潘涌参加的项目是“小羚羊”武装直升机,黑鹰和他没啥关系,他的消息基本都是道听途说
作者: 皇家骑警总监    时间: 2013-5-21 09:49
四处张望 发表于 2013-5-21 09:24
; p( e! X* [4 m* ]我记得是说,造不出
+ f+ W9 f3 o7 y! L
对,是这样
作者: 老马丁    时间: 2013-5-21 09:52
1. 你来对了地方。
$ B/ D3 o$ k* {5 T$ M1 ]2. 幸运了爱吱声的朋友
作者: 蓦然回首    时间: 2013-5-21 09:53
我记得西西河里有人参与过黑鹰直升机的引进,好像是当翻译来着,后来在美国开个小酒庄,叫什么来着?谁记得
作者: Mousepa    时间: 2013-5-21 10:47
这个系列要花。不知道这个项目相关的资料是不是解密了?
作者: groovy26    时间: 2013-5-21 10:57
花~盼望多写些
作者: 瓦片儿匠    时间: 2013-5-21 11:10
毛毛球 发表于 2013-5-21 09:42
5 W( o; C$ ~7 S潘涌参加的项目是“小羚羊”武装直升机,黑鹰和他没啥关系,他的消息基本都是道听途说 ...

9 n$ S, h! `) w( X# H. s! A2 m, t3 \小羚羊应该是陆航最早的一批攻击直升机?量也不大,现在应该都没飞了吧
作者: 毛毛球    时间: 2013-5-21 11:14
瓦片儿匠 发表于 2013-5-21 11:10
0 H/ z' j5 `, B3 r. Q" |7 f小羚羊应该是陆航最早的一批攻击直升机?量也不大,现在应该都没飞了吧 ...
9 k9 o' V- |. ]' R
没正式列装,项目取消了
作者: groovy26    时间: 2013-5-21 11:26
毛毛球 发表于 2013-5-21 11:14
. P# d* ^; |( N没正式列装,项目取消了
' X0 d6 L4 A& w: R3 e
买了一点,没大批量装备?
作者: 赫然    时间: 2013-5-21 11:50
四处张望 发表于 2013-5-20 20:24 : ]5 k/ G/ a- I; M
我记得是说,造不出

# z$ b) [1 C) ?$ U4 ~好像是的。
9 B2 G- B7 p6 J1 d7 N0 k9 }1 n5 Z
3 P2 G% N5 K; e# U1 W8 O仿绘过,技术吃不透。材料也搞不定。
作者: 天边一只猴    时间: 2013-5-21 12:09
本帖最后由 天边一只猴 于 2013-5-21 12:18 编辑
  q5 [' Z# b; e; V9 \# u6 r6 a2 y) A) y6 e5 \+ r) P$ ^) }8 b
您家里的老人是原来成空运输团的?85年飞林芝是个前无古人的行动,没有任何以往经验可循,陌生的环境,复杂的气候,完全是冒着生命危险在飞。向您家里的老英雄致敬。. n# c5 ]( D+ |! N
“小组和三架直升机到了林芝”,这段连续转场展开了也能成篇文章。这三架是从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经甘肃天水、兰州、青海格尔木、西藏那曲、拉萨,最后才抵达林芝。第四架是为了验证空运黑鹰直升机进藏的可行性,将黑鹰的旋翼、尾桨等部件拆卸后,用一架改装的运8A型飞机搭载从成都直飞拉萨。但后来组装用时两天是大大超出米军标准的。
. g( h1 Q, C' f, z7 c我军对于黑鹰的性能是相当满意的。甚至近二十年后直8改型时对高原性能提的要求就是三个6(6000米、600公里航程、600公斤商载)。这正是83年西科斯基那架来竞标的S-70飞出来的。
作者: 蓦然回首    时间: 2013-5-21 12:57
S-70C一共买了24架?摔了两架,拆了换零件两架,现在能飞的不知道还有多少?
作者: 毛毛球    时间: 2013-5-21 13:06
天边一只猴 发表于 2013-5-21 12:09
1 ^  c; H2 I9 W1 t( y2 {您家里的老人是原来成空运输团的?85年飞林芝是个前无古人的行动,没有任何以往经验可循,陌生的环境,复杂 ...
4 a7 n# K/ A1 ~
不是,是技术组的(文章里有);技术组没有跟随直升机转场,原因一是空军规定无任务人员不准上飞机(怕出事死人难处理),二是转场线路已经很熟了(70年代测试用过,83年高原选型比武又用过);美军组装黑鹰的标准是6小时,但是人家是折叠旋翼的;我们的运输机小,只好多拆点,然后就悲剧了。最后还是找西科斯基的人搞定的。
作者: 毛毛球    时间: 2013-5-21 13:13
蓦然回首 发表于 2013-5-21 12:57 9 J+ u, \9 I1 W& z7 v: Y* q) X
S-70C一共买了24架?摔了两架,拆了换零件两架,现在能飞的不知道还有多少? ...
/ V1 A. z+ _( a" v; }# k
具体不知道,应该不多了,美国人的禁运影响还是很大的
作者: feathers    时间: 2013-5-21 15:40
毛毛球 发表于 2013-5-21 13:13 , ?+ c4 P2 i. F, ]( P. m
具体不知道,应该不多了,美国人的禁运影响还是很大的
) }& Y4 i) x7 q) x( F
黑鹰的零备件美国人还是供应的,否则这么多年高强度使用早就该都停飞了
作者: 索伦    时间: 2013-5-21 15:45
好文章!期待下文。/ I9 i/ b5 C, s( w
目前墨脱的运输主要靠什么,公路修好了吗?
作者: 包子    时间: 2013-5-21 16:20
80年代前应该也是有直升机飞墨脱的,貌似是送空军的指战员去看防守地形和技术装备驻地,但采用飞机的具体是啥型号不太好说。
作者: 毛毛球    时间: 2013-5-21 16:38
包子 发表于 2013-5-21 16:20
5 U" I+ {/ u0 w80年代前应该也是有直升机飞墨脱的,貌似是送空军的指战员去看防守地形和技术装备驻地,但采用飞机的具体是 ...

1 e# N* A* c& X& k0 m谢谢您的积分,70年代的确有直升机上高原(还不止一种),不过确实没有飞到墨脱的(过不了4200m的山口),我后面会详细谈。
作者: 包子    时间: 2013-5-21 16:50
毛毛球 发表于 2013-5-21 16:38 ( v, q6 \$ o# J3 P; ^; H' \4 K3 C5 c
谢谢您的积分,70年代的确有直升机上高原(还不止一种),不过确实没有飞到墨脱的(过不了4200m的山口) ...
# Y3 S/ n3 l9 x1 ?# ~$ f6 o
我祖父生前跟我讲过坐直升飞机去墨脱的事,当年他在一高指工作。" U: K4 D" l% A0 V2 h" c
墨脱这个地方太诡异了,除了没公路外气候完全是热带亚热带,瓜果蔬菜很丰富,让当年内地的同志很是吃惊。
7 d2 p. D( R+ b( y' o& ?0 q( b直升机当年非常罕见,大伙都管它叫秤砣。很多时候去特殊地形考察都用它。直到皮定均将军遇难,不少人才对直升机敬而远之。
作者: 毛毛球    时间: 2013-5-21 17:07
包子 发表于 2013-5-21 16:50
! m( \$ v# L( r6 J- \# Q( Y. a我祖父生前跟我讲过坐直升飞机去墨脱的事,当年他在一高指工作。
9 j+ V2 V9 i1 X4 p: v; S# [( `墨脱这个地方太诡异了,除了没公路外气 ...

3 B' X' d4 L0 @4 S7 K您祖父在西藏工作是哪年?直升机在高原飞是需要场站保障的,西藏只是在85年黑鹰飞墨脱之后,才开始完善直升机地面保障,之前试飞时地勤都是临时从青海进入,完成后就离开(有个特例)。
作者: sunlaoda    时间: 2013-5-21 17:31
包子 发表于 2013-5-21 16:50
1 R4 {' d5 M8 e我祖父生前跟我讲过坐直升飞机去墨脱的事,当年他在一高指工作。+ n1 ~3 H' U5 M( F0 W9 m
墨脱这个地方太诡异了,除了没公路外气 ...
/ E2 b8 Q, d4 B, I. V
我们这么多年还造不出这样的飞机?
( `* A5 w' u0 v$ H8 i看来美国鬼子科技实力确实厉害,80年代的玩意我们现在都搞不定
作者: 包子    时间: 2013-5-21 20:09
毛毛球 发表于 2013-5-21 17:07 1 y8 y3 D/ x9 T2 K2 i; k
您祖父在西藏工作是哪年?直升机在高原飞是需要场站保障的,西藏只是在85年黑鹰飞墨脱之后,才开始完善直 ...
( S" b4 a9 R% J/ E9 r
应该在70年代甚至60年代末,80年代老人就离休了。西藏没有地勤保障是没错,基本都是靠临时抽调骨干。
作者: 毛毛球    时间: 2013-5-21 21:10
包子 发表于 2013-5-21 20:09
7 e6 W! R" @& W应该在70年代甚至60年代末,80年代老人就离休了。西藏没有地勤保障是没错,基本都是靠临时抽调骨干。 ...

6 S/ a4 |9 r6 @) f# j我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您祖父在西藏乘坐直升机时间大概在71-74年之间,这期间空军正在西藏测试直升机;活动地域从林芝到阿里包括整个西藏,期间也帮助军区运送少量人员和报刊杂志等;从拉萨向林芝方向海拔高度降低了500-1000米,直升机尚有一定的运载能力(型号也很有意思,先留个悬念);您祖父肯定到了林芝,林芝号称西藏的江南,农林业有一定基础,因此才会“瓜果蔬菜很丰富”;墨脱是没有这些的,山上野果也不多,只有热带丛林,能吃的基本上只是芭蕉和芭蕉树芯,那个型号的直升机是不可能飞越山口到墨脱的,我个人倾向于您祖父没有乘直升机到墨脱(也许先到的林芝,然后步行进入墨脱?),周末我会向当年负责测试的主管人核实,看看情况如何。
作者: 桃子甜    时间: 2013-5-21 21:47
TopGun 发表于 2013-5-20 17:35 - j, M1 X  v" e
真应该测绘仿制黑鹰的发动机。最好也测绘仿制黑鹰。
) g% i! J; }* b$ z7 m
$ f4 H: a1 n% d( f# Y$ E感觉解放军陆军虽对传统装备重视,比如坦克,却对直升 ...
# W+ g9 g* f7 v) A
开什么玩笑,能仿的话,不早就仿了?材料,工艺,那个不是差着几十年,怎么仿?1 u1 ^7 Q! e8 S9 Q
9 e5 ]% p- \" y, _) U& x( A% {
空军到九十年代,都是二代机打天下,连国内战场的制空权都悬,这种情况下大搞直升机,不是给人当靶子么?有限的资源,得用在最短的那块板上。
. K  U9 t$ G0 I& b1 F( l3 a
5 t( y" n' q" F' [; D2 h7 T即便是现在,TG才在对自己的军队不用暴露在敌人的飞机下打仗有了那么一点信心,这不,直升机的事,也就提到议事日程上了么。
作者: 赫然    时间: 2013-5-21 22:44
桃子甜 发表于 2013-5-21 08:47
/ r& }8 ]/ Z3 }) R. k2 r开什么玩笑,能仿的话,不早就仿了?材料,工艺,那个不是差着几十年,怎么仿?
5 N' R3 f% m5 a4 E, U9 W' ~0 [; S
空军到九十年代,都是二 ...
. W" p; _- N. u3 O* u1 v
是的。差距很大。就当时的技术水平是做不到的。
. b# M- K" l7 U( q3 e1 S; L' H% ~0 v. [* e: m, V2 [7 R
家父被咨询过仿制这个发动机的,叶片部分。
0 l  G0 @$ e. ?' h0 G1 @仿制记得好像是南京汽轮机厂负责。
作者: 包子    时间: 2013-5-21 22:46
毛毛球 发表于 2013-5-21 21:10 $ ?" G6 p$ l, R' k& g1 M
我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您祖父在西藏乘坐直升机时间大概在71-74年之间,这期间空军正在西藏测试直升机 ...

! A4 Y+ j' U: \) C我祖父应该是去看地形布置阵地的,明确的说过是做直升飞机去的墨脱,因为当地没有公路。假设时间是71-74年的话,我祖父是23年生人,当时也年过半百,靠走路去墨脱真的很难想象,况且他是2等残疾,脚踝骨中过枪的。
* h1 v0 H, h; a: J/ G; V: s5 I9 m  J7 d4 l" j
祖父说过当地少数民族用石头锅做米糊糊吃,基本没有能说汉语的,当地的驻军苦不堪言。
作者: 毛毛球    时间: 2013-5-21 23:14
包子 发表于 2013-5-21 22:46
4 d+ F/ M3 _/ t我祖父应该是去看地形布置阵地的,明确的说过是做直升飞机去的墨脱,因为当地没有公路。假设时间是71-74 ...

7 e( u. e' C% o1 d4 A& w' p; [9 g" F谢谢您的材料,我会尽量了解情况,看看是否有新发现。
作者: 小刀    时间: 2013-5-21 23:35
毛毛球 发表于 2013-5-21 13:06 & f* S9 _; D3 i. R+ X  A. r3 j# x
不是,是技术组的(文章里有);技术组没有跟随直升机转场,原因一是空军规定无任务人员不准上飞机(怕出 ...
' C3 s% z+ q# F
好像有一年,九十年代记不清那年了,成都军区一架黑鹰出事一次就死了好几个将军,后来就不让一架飞机上坐几个高级人物了。
作者: 天边一只猴    时间: 2013-5-22 00:39
本帖最后由 天边一只猴 于 2013-5-22 00:43 编辑
( y$ l) e: L  b& c  Q
蓦然回首 发表于 2013-5-21 12:57 0 w# Q6 @. ]' D# i
S-70C一共买了24架?摔了两架,拆了换零件两架,现在能飞的不知道还有多少? ...
8 p! V1 I/ A) z% s2 ^3 r

9 N' M3 X2 v" i1 @& w$ X黑鹰到现在为止摔了四架:# J: \1 ^4 r  s2 Z% }
87年西科斯基自己一刀削下来的,3死15伤, N& Z' f3 j, {' L0 L  ?3 s. m
88年飞墨脱气象原因撞毁,机组生还,可惜邱机长只是延寿20年。+ g- X, U% n' Z2 \) B
89年飞墨脱气象原因撞毁,机组牺牲,现在飞机残骸还在多雄拉山口。6 w  i9 @& p8 ^6 Q7 i& }8 ^
91年在聂拉木气象原因撞毁,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张德福中将等十三人牺牲。这次牺牲的机长和副驾驶都参加了85年的黑鹰首飞墨脱,实在可惜。
作者: 天边一只猴    时间: 2013-5-22 00:59
小刀 发表于 2013-5-21 23:35
2 _' t/ c6 E' V8 p好像有一年,九十年代记不清那年了,成都军区一架黑鹰出事一次就死了好几个将军,后来就不让一架飞机上坐 ...
$ D7 X9 N) P5 G
91年那次严格地说牺牲的只有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张德福中将一名将官,西藏军区参谋长毛海清还是两毛四,晋升令还没颁发.
作者: 桃子甜    时间: 2013-5-23 06:30
冷门话题?毛兄,这是热的不能再热的话题啊。尤其是您有第一手的资料,对于当年的决策过程,当年英雄们的事迹,俺们一向是趋之若誉啊。' V! b' _$ B- `: ~5 G2 A" t

% w4 u7 h' Q9 m6 W! Q+ I+ P3 p鼓励,希望继续!
作者: dashanji    时间: 2013-5-23 21:35
送花催贴
作者: 毛毛球    时间: 2013-5-26 19:37
标题: 高原上的黑鹰(3)
本帖最后由 毛毛球 于 2013-5-27 05:58 编辑 ; B( X$ {" X* p! n: T) U3 ]

5 X9 {3 V+ b  U% h6 i3 O第一部分  飞向高原(1)5 C; L0 _7 O( N( U$ y
! K) W3 i* v+ {( Z
       先纠正前文的错误,夏翻译名善隆,是空军科研部的英语翻译;何略武,应是何立武,墨脱飞行时调到总参装备部任参谋;贺鹏飞 83年初是总参装备部的参谋,年底高原试飞时已是副处长;黑鹰是插着雄鹰的翅膀飞向墨脱的(感谢包子网友,向他的祖父及所有缔造奇迹的前辈致敬),在这一部分中,我们还要重返墨脱,重温不可思议的神奇旅行。
! {# f8 g, H2 x- ~8 ?; @
: @, {8 \1 S& X( r' l) F2 Q       我国的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漫长的高原边防线也是我军边防一大特色。边防战士常年坚守高原边疆,后勤保障就成了大问题。战士生活在海拔四、五千米的边防哨所,半年以上风雪覆盖,交通断绝,没有电话,通信全靠电报;因地处边防,必须是密码电报,这就限制了电报的使用。后勤送来信件,是大家最高兴的时候,但常常是一收就是一大堆信,有的还是半年以前的,看报也是半年的报纸一起看。通哨所的路是脚走出来的山路,一年的给养要在一个夏天全部备足,运输就是一个天大问题。因为没有大路,不能靠车辆,用骡马或牦牛背驼有的山路又上不去,只能用人背。
# C0 d2 h/ |& R+ y" L2 [  P       曾经有个参谋提出这样的方案,给羊做两个背袋挂在羊背上,根据羊的能力装上十几斤粮食,羊能爬山,而且羊能边走边啃草根,不像骡马需在路上喂料,增加额外负担;把羊赶到边防站所,又有粮食又有羊肉,可谓两全其美。试验一下,经过几天努力,终于把羊赶上了山,大家都很高兴。炊事员马上动手把运来的面粉做成了馒头,当高压锅打开时,大家看到又大又白的馒头,纷纷挤上前去,抓起一个就往嘴里送,可一口下去大家都愣住了,膻味呛人。原来羊在负重爬山的过程中,全身出汗的羊将羊膻味渗透到了面粉里,结果谁也吃不下去了。边防站所没有医生,最多配备一个医助(比卫生员高一级的医务人员),所备药品有限,一有疑难疾病,无法治疗,病人又送不下山,特别是大雪封山的半年时间,只能发电报到军区总医院求救。军区总医院的医生再用电报问病情,问那里现有什么药,再告诉处置办法。6 T! z, I' b- v0 T0 ~

* U, T9 }/ h- j, {# |3 t       70年代初,军委、空军、总参为了解决西藏、新疆等地高原边防部队运送伤病员、紧急物资运送、通讯联络和巡逻侦查等问题,从74年开始,由空军牵头,组织国内各协作单位进行国内直升机执行高温高原任务的可行性论证和试飞试验。从74年10月至78年8月先后组织了直五、米八和直八(超黄蜂)3种直升机的高原试飞,历时4年,飞行时长135小时17分,航程超过20,000Km,在约50点(其中,青藏21个点、新疆9个点)进行了飞行试验。  q5 W' p8 l$ u9 Y, s

) ?' y7 }& A9 R( v       70年代,我军装备的直升机主要有直五、米八、直八(超黄蜂)和直九。其中,直五即前苏联的米4,五十年代我国引进专利,58年首飞成功并投入生产,60年开始装备部队,该机装1台活塞式发动机,实用升限5,500m,80年代初停飞并退出现役。米八进口自前苏联,2台涡轴发动机,实用升限4,500m,当时国内数量不多。直八即法国的“超黄蜂”,70年代海军购入,随后展开测绘仿制,当时仿制工作刚刚起步,因此,测试使用的实际就是“超黄蜂”;该机装3台涡轴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13,000Kg,实用升限3,050m(起飞重量9,000Kg时,升限6,000m)。直九即法国的海豚II,2台阿赫耶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不足4,000Kg,升限4,000m,当时国内刚开始引进。
9 q, X7 a. I" l: K3 y       从60年代到70年代,国内还相继立项研发了延安2号、701、直六、直七等型号,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型号中途停止了研制。其中,直六是最接近成功的。
" A  f9 {; M$ R- d) c3 D% T       由于直五是当时空军的主力机型,试飞就是从直五开始的。
作者: njyd    时间: 2013-5-26 22:58
毛毛球 发表于 2013-5-26 19:37
0 v( {! g9 i6 ^% b8 T第一部分  飞向高原(1)
3 P% ]& |4 [4 \, i7 k- l) ?
# g; S$ h2 _$ m8 h       先纠正前文的错误,夏翻译名善隆,是空军科研部的英语翻译;何略武,应是 ...

" k3 L* E# k/ [1 Z9 \延安2号、701、直六、直七都有原型机试飞过,估计前两种是因为太小,在当时条件下无用。直六是加长直五的机身并改用涡轮机,当年还在南京上空撒过传单,最终下马的最主要原因应该还是发动机。( b2 L$ L" S: B. \7 P* z0 k
  直五南京国防园有一架,活塞式发动机占了整个机头,驾驶员只好高高在上,看上去就很沉重。
作者: TopGun    时间: 2013-5-26 23:26
毛毛球 发表于 2013-5-26 06:37 4 g! I% {& H2 q3 |
第一部分  飞向高原(1)
; x* N$ N# k# g& d) }  L# l1 c/ J- f. y5 J$ d# V7 {$ F4 J5 j
       先纠正前文的错误,夏翻译名善隆,是空军科研部的英语翻译;何略武,应是 ...

' l* {! J$ I1 U+ h" C+ L9 Q这个用山羊送给养的方法很有创造性。; u  H) ^1 p" p0 k: s
% c/ ^$ c" V+ V- z! V
至于山羊运的面粉有很重的膻味,其实可以通过密封包装面粉解决,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
/ ~7 @! a; V' E
$ i7 l+ k6 e! p3 b8 w难道这个创造性的办法仅仅因为导致面粉有膻味就放弃了???3 `* e9 Z+ @4 i% _$ J& Y

6 s: K, Z- B8 i/ o; q8 R( u: w# x; X% G9 u8 t: Q+ M% D
) @, M( q+ A/ V/ I5 E4 R
8 ~1 H! G8 }6 k

作者: njyd    时间: 2013-5-26 23:41
索伦 发表于 2013-5-21 15:45
" y& {  w6 z" p7 [好文章!期待下文。
. U: B) R$ B: n0 a! e# V目前墨脱的运输主要靠什么,公路修好了吗?
+ o& o8 ]9 t  L3 F/ ^. L5 ?
从60年代开始就打算修建通到墨脱的公路,都因为太困难没成。其中“1962年(一说六五年),国家投资800万修建墨脱公路,修了8公里,死了8个人,最终没有修成。1975年,投资2400万,因资金不足和自然灾害严重,修了80公里后被迫停工。1990年,投资1400多万元,历时3年,才总算修通了进入墨脱的一条土质公路。”最后这次刚举行过通车典礼,进去一辆卡车,公路就因地质灾害被毁了。
. i; I- ^1 |* ^" M  直到2009年才又重新开建,打了一条三千多米长的隧道绕过最危险的地方,隧道己经于2010年12月15日打通,原先计划2012年正式通车,但在网上找不到正式通车的消息。有人在去年说要推迟到今年6月,主要是隧道到墨脱县城一段误了时间。不过另有人在2011年说已经开越野车队到了墨脱。墨脱公路开通啦~!终极越野之路——穿越墨脱6 l8 ^, Y3 V! e! d: h9 o
# l. \2 |+ W7 ^

作者: 天边一只猴    时间: 2013-5-27 03:48
毛毛球 发表于 2013-5-26 19:37 / k" C' I5 k/ }
第一部分  飞向高原(1): q/ d5 l% z( ^$ X/ x$ }$ _2 \3 b
/ R0 G/ U6 v$ N; z" M7 B, L3 ?$ ~
       先纠正前文的错误,夏翻译名善隆,是空军科研部的英语翻译;何略武,应是 ...

# u6 E  C7 V/ n" I那两杆洋枪还真进不了藏啊。到高点的地方就挺了。
作者: 兜胖胖    时间: 2013-5-27 07:09
奉孝 发表于 2013-5-20 21:37
6 q8 [6 C* J0 R3 j8 v. J$ Y藏南传统上也不是西藏的属地吧,无论是宗教还是地理都不可能有效统治啊。 ...
. E# K* ^  {4 r5 ~5 ^, i
当年大部分地区属于向西藏和印度两边都表示臣服的小部落,别的还好,中方最看重的是达旺,这里是第六世达赖出生地,就是那个写情诗的仓央嘉措,这个地方是一定要的。
作者: 伯威    时间: 2013-5-27 12:13
TopGun 发表于 2013-5-26 23:26
( z. l' S- Y/ [6 b* \2 }这个用山羊送给养的方法很有创造性。
, W6 s) a+ ~2 U) _' D0 G5 E4 B% e! W
至于山羊运的面粉有很重的膻味,其实可以通过密封包装面粉解决,应 ...
3 P( i4 B" a% A4 n& ^
恐怕未必实用,山羊也不好赶。
作者: lqisdn    时间: 2013-5-27 17:16
兜胖胖 发表于 2013-5-27 07:09 4 v4 S( J4 {4 z5 ^+ @% I) H0 m- l
当年大部分地区属于向西藏和印度两边都表示臣服的小部落,别的还好,中方最看重的是达旺,这里是第六世达 ...

0 U9 I9 N! G) x$ ^# A重画版图是必然的?如何向全国解释呢?这个和黑瞎子岛不一样,原来的地图是不标明的.
作者: saintfei    时间: 2013-5-27 19:01
njyd 发表于 2013-5-26 23:41
6 b4 b; i* r! A" J4 c9 h. U( I* ]从60年代开始就打算修建通到墨脱的公路,都因为太困难没成。其中“1962年(一说六五年),国家投资800万 ...

( I4 A' H" s& ~" {; ~
! b, H3 I6 N3 `5 E. I: r9 w应该是通公路了。看这个报道"中国墨脱驻军结束50年粮食自我保障历史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3/04-12/4726219.shtml
/ Y2 M. U# e" P3 J& I
. B8 h6 k2 q1 n- E1 c2 k! K"去年10月,历经数十年建设,扎墨公路终于通车,运输成本急速下降,驻军部队补给困难也基本得到解决"
作者: njyd    时间: 2013-5-27 19:15
saintfei 发表于 2013-5-27 19:01 * G, [0 R! Q2 I3 M" [
应该是通公路了。看这个报道"中国墨脱驻军结束50年粮食自我保障历史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3 ...
- G* w: G/ x+ }# V2 u8 ], t* L" s, M
照理说正式通车的话应该有个比较隆重的典礼,这事比内地通一条高速还大。* q7 W' m# s8 Q, X: W
可能是沥青路面还没全铺好,只能走越野车,所以还不算正式通车?
作者: 毛毛球    时间: 2013-5-27 21:38
标题: 高原上的黑鹰(4)
本帖最后由 毛毛球 于 2013-5-27 22:13 编辑
3 @/ e( m9 \% k" a  p! v7 P! Z# w" E1 e8 @
飞向高原(2)1 M; H% A/ z& J  ]- ], G  m
. p% M, k7 w' s$ T
       直5(米四,前苏联1951年设计),该机的生产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前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之一。1958年开始生产,70年代已经全部国产化。当年邢台地震后,周恩来总理就是乘直五直升机迅速到现场视察的。该型的发动机是活塞式Aщ-82B,标准型起飞功率1,700 hp,起飞重量7,250 Kg。部队使用中发现,该机高空性能差。1 g; v% ?: N2 D
       接受任务后,项目组通过对以往的飞行记录进行分析,认为直五的实际升限有严重问题,不经改造,标准型难以飞高原。项目的技术负责人之一高岳(空军的活塞式发动机专家)和同事陈弘道(空军,发动机专家,曾在120厂参与整理直五的活塞发动机生产工艺文件,非常熟悉该型机),从发动机的角度联想到,苏制的伊尔12飞机能够比伊尔14飞机飞得高,是因为伊尔12飞机的活塞式发动机多了废气涡轮增压器(将发动机气缸排出的废气带动一个进气涡轮增压器),增加了进气压力,提高了飞机的升限;米四直升机的发动机与伊尔12飞机的发动机是同一系列的不同型号,那么米四直升机能不能也加装涡轮增压器来提高升限呢?于是由高岳和120厂(发动机生产厂)的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加装涡轮增压器课题。经过艰苦的努力,进行了大量的试验,74年10月前,终于完成了改装工作。8 }9 a7 Q9 j4 [4 e
       74年10月至75年10月,改装后的直五,先后在甘肃的榆中(海拔 1,761m)、大河坝(3,700m),青海的共和(3,062m)、都兰(3,100m)、西宁(2,205m)、格尔木(2,841m)、沱沱河(4,533m)、鄂拉山(4,340m)等地进行了秋季、冬季、夏季的高原试飞。
! a7 h5 d1 C* f4 g       试飞结果表明,改装后的直五,高空性能有很大提高。当大气温度在-5℃到10℃之间,起降场地海拔标高3,000-3,500m,带飞行2小时燃油时,可载6-8人(75Kg/人,含机组3人),但在更高海拔地区,性能急剧下降。4 ?1 O- n' \) k) W
* ?# N8 D0 a8 D' _4 O8 P
       由于直五的表现差强人意,试飞组的目光聚焦到苏制米八直升机身上,它是苏联六十年代初期设计的,使用两台涡轮轴发动机,在平原地区可载24人,开始空军对它寄予厚望(75年,“超黄蜂”还没有装备)。
; l+ z+ e' H  ^0 j/ t! a: j       75年7月28日至8月8日,米八直升机分别在榆中、共和、西宁三个机场进行了试飞,共组织5场次、56架次,飞行时间12小时36分,最高起飞高度为3,062m(共和);试飞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在榆中,地面温度17℃(相当于ISA+13.4℃)时,米八的起飞重量9,747Kg;到了西宁,地面温度18.5℃(ISA+17.8℃),起飞重量下降到9,164Kg;而在共和,地面温度13.7℃(ISA+18.6 ℃),起飞重量只剩 8,996Kg。在共和,米八的升限测试还是不错的,可升至5,850m高度,在5,500m长时间飞行;问题出在载重,米八的空重 6,906Kg,机组4人360Kg,燃油1,450Kg(5,500m巡航三小时,余燃油233Kg),滑油70Kg,氧气设备130 Kg,其他 20Kg;在共和,有效载荷仅剩坑爹的60公斤!而更糟的是按飞行手册换算,在4500米场地起降,不装任何东西,也只能飞行90公里,米八在高原,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家翘儿”。此后,米八也只在青海地区执行过一些任务。3 Q7 o- S$ k2 s* M2 k0 K3 I( q
) j# A% o) G( Z9 H; @
       至此,空军别无选择,只能决定下一年度(76年),由直五进藏,继续直升机的高原试飞。
作者: TopGun    时间: 2013-5-27 22:05
毛毛球 发表于 2013-5-27 08:38
) I+ I$ Y$ x0 ]7 g9 b9 C飞向高原(2)
1 d8 N, m) I4 S" G  j: i$ ]) Z* f+ ~1 z
       直5(米四,前苏联1951年设计),该机的生产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前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 ...

$ z; Z# E& N2 m: ~4 s5 ?, |非常有价值的数据!!!/ \% \) Z9 ^. a4 U7 s& D0 Z

% l* n$ S" y5 P8 N5 ]0 U' x: J/ }& o  \. G: }
" u+ g+ h5 B6 }! l% \

作者: 天边一只猴    时间: 2013-5-28 01:34
毛毛球 发表于 2013-5-27 21:38 ! k( V  b, r: ~, }& Q" g
飞向高原(2)- i2 q+ f9 |) d5 [2 `7 e9 i: G+ t6 s

- K! d6 |, V3 @: ^9 g( U       直5(米四,前苏联1951年设计),该机的生产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前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 ...
6 [* x) B  M2 N7 l/ X
老毛子当年的结论就是:一般的直升机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无使用价值。这就是在米-8上得到的。米-4根本就没试。
作者: lqisdn    时间: 2013-5-28 15:47
本帖最后由 lqisdn 于 2013-5-28 15:53 编辑
. \4 ]- ]! z' x
兜胖胖 发表于 2013-5-27 07:09 . q! o6 ~7 v0 _* a5 v
当年大部分地区属于向西藏和印度两边都表示臣服的小部落,别的还好,中方最看重的是达旺,这里是第六世达 ...
, o0 u& m. O# g" r
( i( i! J3 G5 W3 p
谢谢.
作者: njyd    时间: 2013-5-28 22:42
天边一只猴 发表于 2013-5-28 01:34
: `$ ], q( t0 N  D! N0 x: L老毛子当年的结论就是:一般的直升机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无使用价值。这就是在米-8上得到的。米-4根本 ...

' ]% @) M. W, e5 G: N( M& N, A老毛子自己没高原,也没热带,对它来说是不需要。
, I3 x; B+ R2 X% H好象现在米171有高原型,专为中国设计的?不知道能用到多高。
作者: njyd    时间: 2013-5-28 22:58
伯威 发表于 2013-5-27 12:13
. B8 }* _" m0 T8 p恐怕未必实用,山羊也不好赶。

7 v+ r( D4 @% F+ V, {4 G* O羊只要成群就好赶,大约五六只以上就行。/ o1 E" ?4 k" ?3 s! `3 I; s
山羊的攀爬能力很强,有的看上去人上不去的悬崖峭壁也能爬上去,我拍有照片。不过如果象马驼货那样身子两边挂上东西应该会影响它爬峭壁。
作者: 奉孝    时间: 2013-5-29 04:51
TopGun 发表于 2013-5-26 23:26   [& ~0 r, Q+ x! _
这个用山羊送给养的方法很有创造性。
* S0 Y4 \7 D% N! K5 ~  q! S" P0 u5 J, `/ f( F0 `4 p
至于山羊运的面粉有很重的膻味,其实可以通过密封包装面粉解决,应 ...
5 s$ a: V  Q% R
如果有塑料最好,不过当时中国的石化工业不行,塑料应该不普及吧
作者: TopGun    时间: 2013-5-29 05:14
奉孝 发表于 2013-5-28 15:51 0 ^/ B4 t5 S& K6 N$ p
如果有塑料最好,不过当时中国的石化工业不行,塑料应该不普及吧
% u5 D4 u* K5 i# R# ^
电影里美军诺曼底登陆时,枪都是用塑料包着;同期上海的买办们炫耀的方式之一是拿出一支雪茄,潇洒地剥去包装的塑料,然后点上、、、9 J& W7 }6 G1 ]. U3 h5 |4 m" ^+ v8 c

4 W7 q, o2 ~2 b+ D$ q4 D
" R0 k5 w2 o: a8 `1 s! t: J1 k" c- H$ u* z! R& ]

6 U1 d1 d" s$ L% C
作者: 山远空寒    时间: 2013-5-29 07:54
njyd 发表于 2013-5-26 23:41 & @0 R* q5 D2 ^# |3 X
从60年代开始就打算修建通到墨脱的公路,都因为太困难没成。其中“1962年(一说六五年),国家投资800万 ...
3 d% m+ H4 W. P: U0 {0 m* W
似乎看到新闻,说是通车了。
作者: 毛毛球    时间: 2013-5-29 11:42
标题: 高原上的黑鹰(5)
本帖最后由 毛毛球 于 2013-5-29 17:47 编辑 0 Z  \$ T; L5 c& q

- K8 q" v; O3 l' I1 h飞向高原(3): Y- G! g  C9 C7 `( {5 N
        9 `2 z0 q7 @" J! b: X
       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高海拔是其突出的特点。西藏、新疆边防哨所中,海拔4,000 m以上的占47%,最高的为5,260 m。高原地形复杂,山脉重叠、雪峰林立,地面崎岖、峡谷纵横。4 ?( v$ ?4 x) k7 w  u$ a6 f
       高原气压低、气候多变。在海拔4,000m时,气压为462 mmHg,只有海平面的60%;大气密度0.0835 Kgs2/m4,比海平面降低33%。日夜温差大,一般为20-25℃,个别的如当雄机场,日温差可达32℃,有“一日四季” 之称。7 F1 R+ G' L4 R! \( a
       冰雹多,每年西藏夏季和春夏之交,南来的温暖气流到达后与冷空气相遇,形成大面积的冰雹区和飞机空中飞行的结冰区。
& v8 M1 o" k# x! b5 W       雨雪频繁,雨云形成迅速,当地人称“十里不同天”,气象预报困难。3 {$ W; y" |9 Z; l+ P" x8 `% M
       高原常年多风,风沙大。西藏一年内8级以上大风超过100天的气象台站占比近50%;高空风速一般达50-80 Km/h,最高可达100 Km/h;由于西藏、新疆气候干燥,沙漠、荒漠众多,土质疏松、地表缺少植被覆盖,大风经常形成沙暴(水平能见度≤ 1Km)、扬沙(水平能见度≤ 10Km)和浮尘(尘土微粒悬浮于空中,水平能见度≤ 10Km),对直升机的发动机,是严重的威胁。
8 p' U3 F+ |- ?9 h% }       在高原,随着高度的升高,气温降低;但与平原上空同高度相比,气温则要高的多。西藏及南疆5个机场日平均最高气温11.5-33.5℃,比ISA温度(标准大气温度)高24.6-34 ℃;据统计,7月份西藏地区月平均最高气温为7.7-18.8℃,比ISA温度高17.7-26.4 ℃,极端最高气温18.2-32.8℃,比ISA温度高31-32.4℃。气温升高,发动机的功率会下降、直升机的操控性能变差,使得直升机的负载和飞行性能进一步降低。在冬季,该地区最低气温为-25至-34℃,导致发动机在高原(缺氧)低温条件下启动困难。$ Y* ?" ]" X/ Z  u& v

, q! p# A% X* ?$ _$ i' _4 H$ }       让直升机在西藏飞行,是每一位直升机设计师的梦想,是对直升机的终极挑战;但同时,对于地勤和驾驶员,这样的飞行意味着令人筋疲力尽的无休止地工作、时常遇到梦魇般的经历。
! }/ k* V# V" Q       1976年4月,在上一年测试的基础上,直五开始了第一次艰难的进藏之旅。
, h. x8 I/ x5 Z. Y6 }! G       4月10日,测试小组分两路从甘肃榆中出发,地面人员组成保障车队,沿青藏公路浩浩荡荡、率先驶向下一站共和机场,随后,直五起飞,也沿着公路,飞往共和。飞行的前几天一切顺利,由于去年的试飞,项目组对沿途的情况已很熟悉,飞行在按步就班地进行。从榆中经共和、都兰,到达格尔木;但随后,困难接踵而至,首个挑战是沿青藏公路经停沱沱河(海拔4,533 m),过风火山(5,010 m)抵达104道班(4,900 m),起降后,飞越念青唐古拉山口(5,231 m)降落安多(4,705 m)。( ]) Z2 h+ g1 ]" ^% F
       直五在地面接力引导下,从格尔木起飞,在5,500m-6,300m的高度上,顺利通过风火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口,中途在104道班降落并加油,然后成功起飞,同时创造了活塞式直升机起降高度的新记录(起降场地海拔标高 4,900m),一路顺风的到达安多。在安多,机组克服了当季罕见的高温(外界气温21℃,ISA+30.7℃),完成了测试科目并随同地面后勤飞抵当雄(4,230m)。随着高度的降低,全体人员紧绷的神经放松了下来,毕竟这一高度飞行过多次,而且下一站是贡嘎(3,540m),海拔更低;倍受高原反映困扰的人们都盼着早日到拉萨。稍事修整,直五离开当雄,天气很好,预计的飞行距离不长,一切都预示着这是一次轻松的旅程;起飞后不久,晴朗的天空迅速暗了下来。% L  @$ A* ?* n- `/ P) @1 E1 I

作者: 常挨揍    时间: 2013-5-29 11:55
njyd 发表于 2013-5-27 19:15 9 e/ [* P/ C  }( v: R/ v
照理说正式通车的话应该有个比较隆重的典礼,这事比内地通一条高速还大。& N' {; m5 F$ S  l. O0 Z3 \
可能是沥青路面还没全铺好,只 ...
! I- M5 B; l( j& d/ @) i3 [" 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0261b0102dyik.html/ ^* ?8 N. |. X4 Z
这个博客说是2012年6月去的,还在修
1 M+ }. }# L* t& y1 d" R5 V最厉害的是主角——四个老太太
作者: njyd    时间: 2013-5-29 23:41
奉孝 发表于 2013-5-29 04:51 8 d! u+ s% n) l5 H# K: Y
如果有塑料最好,不过当时中国的石化工业不行,塑料应该不普及吧

4 u% \3 J+ V7 {2 s1 g塑料工业六十年代就有了,给他们搞点是没问题。没有塑料时用橡胶袋、铁皮筒都能解决。
作者: 毛毛球    时间: 2013-6-2 21:00
标题: 高原上的黑鹰(6)
本帖最后由 毛毛球 于 2013-6-3 11:22 编辑 4 B5 _4 ~- X+ ~; [

5 `# X; V/ G: }( m# r/ q3 q. V. F+ D飞向高原(4)( h. L3 B4 {5 s1 l) f

8 O1 ]) ~8 [' `8 o. ]       当雄到拉萨,航线距离 170Km,预计的巡航高度 5,500m;
; @) U! r+ f( `7 [6 S& Q) l
/ }1 [2 O. {- c       上图为83年标定的黑鹰测试航线图,和76年直五进藏航线是一致的,不过航向相反。该航路是沿当曲河谷向西南飞到羊八井,然后,转几乎90°,沿藏布曲峡谷曲曲折折飞堆龙,从堆龙再向南飞抵贡嘎;全部飞行皆在峡谷中,两侧为5,600-6,600m的山峰,不要说直五,就是后来黑鹰,也无法通过;峡谷中海拔变化的总趋势是下降的,但其中有起伏。
5 P! X( n. K  e( s. g' W       从当雄出发,河谷逐渐变宽,到八嘎岗,最大达15Km,然后,逐步收窄,地势也逐渐上升;飞到羊八井转向前,峡谷宽度变得不足10Km,海拔则上升到4,700-4,800m。直角左转后,峡谷骤然变窄,宽度只剩2-3Km,两侧山势陡峭,谷底海拔4,400-4,600m,直升机的巡航高度,相对山谷底部实际不足1,000m;这时,由于藏布曲河谷两侧高山阻隔,直升机还收不到贡嘎台的导航信号,当雄的无线电导航信号变得时断时续,导航需要利用拉萨人民广播电台的信号指向,同时比对航图,利用地面参照物确定飞行线路;所幸出了岸嘎,海拔迅速降到4,000m以下,河谷也变得宽阔,而从羊八井到岸嘎,飞行只需要大约10分钟。
) v2 B; M2 n: P# x       这条航线和当雄老机场到贡嘎的航线基本相同,不过固定翼飞机的飞行高度要高不少,接收导航信号比峡谷里强很多。6 S1 z- i6 `3 X$ R5 ^% n. I
       直五没有气象雷达,气象数据完全依赖沿途的气象站。没有无线电高度计,当气压变化剧烈时,高度指示误差较大。飞贡嘎之前,进藏途中天气一直很好,起飞前,气象预报称2小时航程中天气状况稳定,一切正常。
! `* j1 T$ b; e- y       直升机起飞30分钟到达羊八井,转弯后以巡航高度进入藏布曲峡谷。很快,明媚的阳光消失了,劲风挟着云雾从两侧高山倾泻而下;2、3分钟内,山谷中充满了水汽,四周白茫茫一片,高山大岭失去踪影,气温急剧下降,直升机剧烈颠簸起来。变天了,直五飞进了浓积云中。
0 t& L- p; m  H& x
% B, ^9 A+ ?6 u! F( u西藏地区拍摄的正在形成中的浓积云,云底离地面50m。
6 k0 D. C: G! [' t
" n# `! q) X5 t. P
3 e# J( l9 H+ y, @0 Q$ W( E) H同样是在西藏,浓积云向雨云演化。
4 I5 q. j, K/ Z/ Q: z
作者: 毛毛球    时间: 2013-6-3 21:11
标题: 高原上的黑鹰(7)
飞向高原(5)
. \1 B5 U( _/ C8 m% l# o1 O1 u: n# c: e
        直升机是很忌讳飞入云中的(其实,螺旋桨固定翼飞机也一样),由于事发突然,飞行员措手不及,等反应过来,已被云雾笼罩,没有办法退出峡谷了。峡谷狭窄,在能见度为零的云中飞行,用不上1分钟,就可能撞上两侧的峭壁;向上飞,则由于升限问题,很可能飞入浓积云中心,更加危险。此时飞行员已经感到直升机没有办法保持巡航高度,开始下坠了,这是令人担心的信号,表明悬翼表面开始结冰,随着悬翼外形的变化,直升机正失去升力;机组立即减速并缓缓下降。
5 V! l/ e9 c/ U. H云中气流激荡,直升机象怒涛中的一叶小舟,起伏不定。随着高度逐渐接近5,000m,所有的无线电信号都中断了,飞行员看不到任何标志,只能借助罗盘和高度计,凭直觉飞行。满耳里都是“咚咚”响声,那是冰雹砸在机身上发出的声音。颠簸加剧,终于,一股强劲的下降气流,裹挟着直五,直直地朝下坠去。6 z7 [1 p2 W4 b4 ?+ M7 V, ~
       高度表飞快旋转,飞行员无法控制直升机,已经不到4,700m了,要坠毁了!, B  z! |  i8 k4 I# Y# a' [5 G
       突然,直升机被另一股上升气流抬起,机组成员惊恐地看着一闪而逝的地面。只差几秒钟,直五的西藏之旅就结束了。
) \) u9 j& v5 }+ r& h. V+ h0 [       上升了一百多米之后,飞行员重新控制住了直升机。虽说差点坠机,但也因此看到了地面;经过一番搏斗,终于,飞行员驾机降到云底,借助踏勘线路时的印象,在云底和地面之间高几十米的缝隙小心翼翼地飞行,十几分钟后,穿云而出。( ^8 T3 ?- t" ~/ {) z
正常只需10分钟的航程,直五飞行了半个多小时。4 H1 E" B5 n  E% v

2 K# e' l% l; Q( b4 c3 f       测试组到达拉萨后,在西藏军区大院、拉指两地做了起降测试;然后,围绕贡嘎周边,向南到达山南的隆子(3,850m)、错那(4,280m)、折古(4,650m,措美县),向西朔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而上,经日喀则(3,778m)、日喀则军分区,最远到拉孜(4,100m)、昂仁(4,300m);向东沿大峡谷一路飞行,先后过泽当、工布江达,抵达林芝(2,970m)。在林芝,测试组接到西藏军区的请求,要直五飞越多雄拉山,载着军区首长前往墨脱视察。
; G0 a2 r) I1 _. O; J8 }/ B: M       这是测试日程之外的飞行。
  ~6 L5 x$ A. e       墨脱没有路。西藏军区一直强烈要求测试直升机从林芝飞墨脱的航路。但是,墨脱的空中航线同样艰险异常。首先,飞墨脱需要双倍以上的燃油;由于,墨脱没有加油设施,一旦燃油不足,直升机就只能象九十年代进入墨脱的卡车,留在当地成为人造风景;进藏后的飞行测试显示,在标高3,000m以上的场地,气温每升高1℃,直五的起飞重量减少25Kg,受温度影响大;改装后的直五,空重已达5,318Kg,在西藏,飞出的最大起飞重量是6,537Kg(贡嘎),可见有效载荷有限。其次,多雄拉山多变的天气,前言“墨脱救灾”中已描述过,气象保障差;飞行没有导航保证,飞过多雄拉山后,飞行员只能靠罗盘和航图。最后,墨脱海拔800m,对于直升机高原测试的数据意义不大,多雄拉山口的4,200m,类似的海拔高程早已在进藏途中飞过多次,没有必要拿自己手里仅有的宝贵资产去冒如此大的风险;是以测试组迟迟没有响应西藏驻军的要求。9 Z! J* }- t) X0 y
       在西藏测试期间,测试飞行的直五,经常搭载驻藏部队首长,前往测试地点视察驻军(首长顺便充当测试负载=沙袋或报纸),直到抵达林芝。由于之前的测试飞行一直顺风顺水,军区再次提出墨脱飞行。考虑到此次进藏测试进入尾声,墨脱确需开辟空中航路,测试组同意安排飞往墨脱。+ I4 T  p) d6 q; N' T% ~8 M" n% D. y

作者: 桃子甜    时间: 2013-6-5 04:15
期待下文,好帖子,可别太监了啊。
& x9 H4 @! O5 A8 C- W- ]/ r& g, \; l
为什么不能用固定翼飞机空投?当年运七,运八也不能进驻西藏么?
作者: 瓦片儿匠    时间: 2013-6-5 23:24
桃子甜 发表于 2013-6-5 04:15
5 `3 F( J0 e% J9 g2 @期待下文,好帖子,可别太监了啊。7 s; P" x9 F3 ]  v4 H3 _% [0 ?

9 o$ [3 ~/ m# U2 U为什么不能用固定翼飞机空投?当年运七,运八也不能进驻西藏么? ...

+ l( P5 ?- f, M: G* K空投的准确性太差……再考虑到当地的气象与地理条件……
作者: njyd    时间: 2013-6-5 23:44
本帖最后由 njyd 于 2013-6-5 23:46 编辑
! v. I6 ?( w% b/ h. u- c; I' S
桃子甜 发表于 2013-6-5 04:15
+ }1 o- W  T8 \: r4 \& d1 O期待下文,好帖子,可别太监了啊。. ?) i4 ^& _  S0 p; J8 K

6 Z9 p* w7 n6 S& e为什么不能用固定翼飞机空投?当年运七,运八也不能进驻西藏么? ...

- R! M3 t- M5 j) w6 v4 [( v7 D+ v$ S
往墨脱用固定翼飞机空投,得从印控区那边绕一圈。而且在那种大山沟里固定翼飞机低飞比直升机还危险。% E  A& f4 W  s0 t
解放军进藏时采用过固定翼飞机空投,是在靠北很多了,用的是老常送的美国飞机。空投量不多,只能救急。
作者: 大地窝铺    时间: 2013-6-6 00:16
天边一只猴 发表于 2013-5-20 20:09
$ V2 K) a2 _0 H  _您家里的老人是原来成空运输团的?85年飞林芝是个前无古人的行动,没有任何以往经验可循,陌生的环境,复杂 ...
/ p7 A+ B8 B: M
组装时间两天说明不了什么问题。部队领导,或者机务干部战士,或者记者,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经常会创造出这样的说法。这种做法不可取。我们对比一下,一边是才接触这型飞机一年(比方说)的机务人员,对大部件组装的经验能有多少,对工装、电子测试设备能熟悉到啥程度?工作中各种细节,小窍门(这个行业里偏偏这个特别多)能积累多少?能比得过几十年经验积累的美军维护队伍吗?组装用时间是不会有美军标准的,但是可以有做维护计划是使用的估计工时。
作者: MacArthur    时间: 2013-6-6 00:59
毛毛球 发表于 2013-6-3 08:11   s" ^, T. P: E$ A: F* a, Y; c
飞向高原(5)
. e& Q1 g9 P& S' o) \7 U( p% w- S1 Z5 l$ u! x. {. m. f  W
        直升机是很忌讳飞入云中的(其实,螺旋桨固定翼飞机也一样),由于事发突然,飞行员措手不 ...
; v( n! Z0 j9 ]
现在的直升机能够有什么办法在飞行中间防止旋翼结冰么?
) a+ h3 j# U) M' M1 T% h% W5 ~
还是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别往雨云里飞。。。 ' k  w/ P5 Y9 m! E1 U

作者: 天边一只猴    时间: 2013-6-6 01:51
本帖最后由 天边一只猴 于 2013-6-6 09:46 编辑
0 T- c9 Q/ [9 x3 f3 S; y$ S
大地窝铺 发表于 2013-6-6 00:16 6 [' V# g- t. G
组装时间两天说明不了什么问题。部队领导,或者机务干部战士,或者记者,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经常会 ...
& ^1 F4 m* ?3 T' U
  J5 t: ]% w/ W
是我没说清楚,这个耗时确实没有美军标准,只是个经验值,而且是咱们耗时比美军长了很多。就我所知道的多说一点吧。
+ @9 {  M0 w8 `& E4 J黑鹰从设计之初,美军对运输机搭载能力就有明确的要求:C-130可搭载一架,C-141两架,C-5六架。所以黑鹰才长得又扁又长。西科斯基的设计是搭载前不需要复杂拆解,只需要把旋翼桨叶人工折向后方,后尾梁向右折叠即可。卸载+简单组装+调试耗时不超过六个小时。这是八十年代当时美军的水平,后来到MH-60改进设计+提高维护水平已经下降到两小时。+ o( p  ~# K3 M: i3 P8 M, r, w
问题是咱们没有C-130啊,于是改装了一架运8,改完了运输空间还是有问题,只好去拆黑鹰而不是折了。咱们的最早一批机务是在美国接受的培训,但就象您说的,学的是如何维护,没学这种拆装啊。拆是拆了,到了拉萨就不好装了。最后是叫上西科斯基的外场人员才用了两天装起来的。这以后我军再没用过运-8运黑鹰。
作者: 天边一只猴    时间: 2013-6-6 04:56
MacArthur 发表于 2013-6-6 00:59
  _  U- c0 K$ y/ K0 E" X. h" l' T( b现在的直升机能够有什么办法在飞行中间防止旋翼结冰么?
+ i  ^6 J4 K& B1 \8 u
) t' Y3 u4 M# {! ?# [5 Q1 v还是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别往雨云里飞。。。

. n- G; g8 t0 l  R现在旋翼和尾桨的除冰方式也就是电加温,风挡玻璃也是.发动机有热空气加温和电加温两种.
作者: 毛毛球    时间: 2013-6-6 06:07
MacArthur 发表于 2013-6-6 00:59 ' W% r) X2 N9 M
现在的直升机能够有什么办法在飞行中间防止旋翼结冰么?' J* ^) C$ R' `. O1 k3 Y! |

' v1 q, m% t% e3 _# K还是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别往雨云里飞。。。
  ?7 Q0 _) g) W7 E9 ]/ ]- u* z

+ V* P( \7 N4 s. T一般会绕开飞,除了结冰,还有气流,强气流容易使旋翼机失稳。防止结冰的方法是电加热除冰和保形(这是主要的),黑鹰的旋翼可覆冰0.9cm而基本不影响飞行性能。
作者: 毛毛球    时间: 2013-6-6 06:15
桃子甜 发表于 2013-6-5 04:15
' a8 I$ X" Y) Y" X+ x/ o( I期待下文,好帖子,可别太监了啊。
- y( O- w) \2 X4 U2 j
# O2 k# c6 L! J1 u4 F, L为什么不能用固定翼飞机空投?当年运七,运八也不能进驻西藏么? ...

0 t$ Y- b2 F9 s2 C% K5 @% \空投需要的高度低(300-800m),否则就没准头了。螺旋桨飞机的最小空速高,在地势起伏的峡谷或山区,低空、超低空飞行,比直升机难度还大。
作者: 黑松    时间: 2013-6-6 08:12
毛毛球 发表于 2013-5-29 11:42 5 i8 \/ f) G0 z5 @9 F/ u7 X8 I
飞向高原(3)
' D/ ~; u9 X4 v+ s6 j: G' X8 \       
4 c$ z  ?: t9 }, K) o% f       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高海拔是其突出的特点。西藏、新疆边防哨所中,海拔4,0 ...

1 B- a2 B9 Z( x# C: i" k; x物质密度国际单位为:kg\m3,第二段中大气密度“0、0835Kgs2\m4"何意?
作者: 毛毛球    时间: 2013-6-6 18:28
本帖最后由 毛毛球 于 2013-6-6 20:49 编辑   X5 w% f2 t% o4 u6 R
黑松 发表于 2013-6-6 08:12
' \+ `' j6 Z3 ^, g物质密度国际单位为:kg\m3,第二段中大气密度“0、0835Kgs2\m4"何意?
/ r9 ~8 k. d' {- S: Y7 P
/ l4 x4 Q9 _, \" _% s: \  O2 t
这是一个有关力的换算单位,用于衡量直升机在不同海拔高度起降、飞行时,空气质量对直升机的影响;“空气密度”是空军科研部门的内部的习惯性称呼,因计算时更多地用到此量而非真正的空气密度,而使用“空气密度”指代。换算过程大致如下:( I6 L  _' [: t) ^
+ {: {& F: w5 d  O" ^" p- \
根据气体状态方程式求得空气密度与海拔高度的关系为:
5 Z% O5 v( r% E! s
' v' X6 S* \7 Z; j8 x: cρH=ρ0(1-aH/T0)(4.26次方); k2 [4 ]( N- K# e  S

: c, j/ d0 Y$ R. q! Z! c' y& i式中 ρH——海拔高度为H时的空气密度;, M* F( C' O( U4 c' [+ D

. h0 M% m) c7 a# Kρ0——标准状态下空气密度,海平面在摄氏! t$ X# D& N. z% A4 B1 m: r. k% Y
6 @8 x6 v; e7 T1 P4 K& Q6 Q& @' @
零度气温条件下空气的密度是1225-1292 g/m3;* `( M4 C2 W( ], A/ R
3 D/ J' I! x9 t! D5 D$ n2 h
H——海拔高度(m);& y' _; e% w2 r7 l- Q" `( g

3 h3 [' B( _9 s- G/ l# \! B) j' p  @T0——绝对温度,为273 K;
7 G& n! p/ |  R$ Q
& Y2 j. m1 Q& l! M9 [a——空气温度梯度,约为0.0065 K/m。) b4 t5 E1 m2 B- r! b1 n7 w. ?
' l0 A8 I7 |/ W& q1 T' `
1 f) q' }, [- j  n" k! {
计算的4,000m海拔的空气密度 0.8-0.844Kg/m3;, Y' X2 q, ^. {0 \1 K1 o

# g+ b+ _5 x" u; D
作者: 潮起潮落    时间: 2013-6-6 21:45
本帖最后由 潮起潮落 于 2013-6-6 22:20 编辑
% Y. h' E; y5 b$ V  R" S# A5 ?- f8 A, p8 K
看走眼了,犯了个低级错误,删之。
" J$ y' `1 o1 a9 m, r$ F3 b
  c% `! L5 y3 M. Y" L
0 p6 l+ \; q3 n8 b; I' j( `/ K- s' ?
. E: G$ x* j) K8 P0 N* f  N; v4 A. s
. z- ^# I. r: {8 N

作者: 桃子甜    时间: 2013-6-6 21:58
潮起潮落 发表于 2013-6-6 08:45
- C+ b$ p, y6 w8 [* v. m! R4 V+ B可是笔误?这个空气密度跟水差不多了。

; j* y1 p$ I* c# i1 S! u8 u& S没错,一方水大概是一吨,比这个重一千倍啊。
作者: 潮起潮落    时间: 2013-6-6 22:19
桃子甜 发表于 2013-6-6 21:58 * j/ t! o& l2 }( i# `/ n) \
没错,一方水大概是一吨,比这个重一千倍啊。
7 g2 C" [) i$ [" T; t
汗,是我看走眼了。正攒潜艇相撞的帖子,没走脑子
, X& B; @2 j5 r1 f# f2 M
; y9 ^, f/ h. Q, b; `0 T3 w$ V- C4 m( A/ I5 t  O

9 z+ R+ H- B' y8 P
作者: 黑松    时间: 2013-6-6 22:52
毛毛球 发表于 2013-6-6 18:28 ; \4 s+ ~2 w# K! t- h
这是一个有关力的换算单位,用于衡量直升机在不同海拔高度起降、飞行时,空气质量对直升机的影响;“空气 ...

( g4 \) W; e1 F! M! J! M欧凯!
作者: 桃子甜    时间: 2013-6-7 00:56
潮起潮落 发表于 2013-6-6 09:19 6 ^" ^7 z; n: }, a
汗,是我看走眼了。正攒潜艇相撞的帖子,没走脑子

5 V2 S  p: B# A" l" E- s- {期待中 
作者: 毛毛球    时间: 2013-6-7 10:59
标题: 高原上的黑鹰(8)
本帖最后由 毛毛球 于 2013-6-7 11:02 编辑 " {8 z7 z' Y/ K0 a
+ W1 o0 C9 u- A
飞向高原(6); [+ D( b/ G1 T* h% ~

1 }5 I! [' S* F. K/ b* O# p- B       76年6月(具体日期不详),测试中的直五完成了从林芝到墨脱背蹦乡(海拔800m)的往返飞行,这是有资料明确记录的历史上第一次,直升机飞越多雄拉山口抵达墨脱;飞行航线距离100 Km(单程),实际单程距离120Km以上。7年以后,4架黑鹰沿着同样的航线,重新降临墨脱。林芝到墨脱的航线特点,在前文(“墨脱救灾”)中已作介绍,这里我们只谈谈这样的飞行对于直五的问题。7 Y$ T- j6 V1 d# n+ F; n2 D. [- D
       首先是负载,这也是最大的问题。直五改装后,空重达5,318Kg。高原测试表明,对于直五,每332Kg燃油,在高原可飞行150Km;由于墨脱航线的特点,直升机起降段高差巨大(林芝-多雄拉2,500m,墨脱-多雄拉4,500m),而航程很短,直升机只能以“之”字飞行提升或降低高度,大幅度增加了实际飞行距离;同时,对于爬升的要求,也限制了最大起飞重量,林芝海拔比贡嘎低,但要飞墨脱,起飞重量要比贡嘎低不少,只有6,400Kg左右;因此,正常情况下,林芝-墨脱的实际往返距离在250Km上下,加上另外的15-20分钟额外滞空时间,飞行至少需要670Kg以上的燃油。机组3人的重量合270Kg,此时,重量已近6,300Kg,剩下的负载余量,勉强能容纳1人,外加一些邮件包裹。
+ U, ^! Z: I9 d. U+ S" l+ R       剩下的问题,包括导航、气象、防冰(见“飞向高原(4)、(5)”中的当雄飞贡嘎途中遇险)等,任何一点差错,都意味着有去无还。对于机上的乘客而言,这几乎等于买了一张单程票。
' h5 s) L1 H/ e% [! ]       墨脱飞行的第一阶段,直升机载着它的乘客,准时飞抵背蹦乡,期间天气晴好,只在飞越多雄拉山口时,有些颠簸。降落后,机组乘着首长视察部队的当儿,抓紧时间检查直升机;1个多小时后,检查完毕,一切正常,直升机和乘员一起再度升空,返回林芝。: h( u$ l8 Y2 P7 [
       直五沿雅鲁藏布江峡谷“之”字上升。10分钟后,达到3,000m高度;飞行员眼看着多雄拉山上的云层越来越厚,只一会儿,山峰就隐入了云中,山口也看不到了。
% f6 @9 ]4 Y$ r* Q2 l       没有地标,直五没办法飞过山口;下降回墨脱,意味着油料肯定不够再飞回林芝,那样只能直升机留下,大家地上走回去了。飞行进退两难。$ U" y% \# _- `* }- k+ w
       直五开始盘旋,时间一点点过去,云层严密地覆盖着多雄拉山,没有变薄的迹象;油表指针慢慢地下降,机组的心情也跟着落了下去。
2 M, c1 w0 K8 s! V9 j" h       5分钟过去了,10分钟又过去了⋯3 Q8 u& @* d+ C  P; m
       多雄拉终于展现出它美丽平和的外表后面,神秘多变而令人恐惧真面貌。
* I. o5 w# l5 I# m9 c% Q% w
作者: 天狼星    时间: 2013-6-8 07:56
毛毛球 发表于 2013-5-26 19:37
% q4 s: e% ~6 p/ Z& X; A" H4 I第一部分  飞向高原(1)) @+ @3 I, W( h* E5 A8 H, B
( Q3 D2 e' u/ k$ G0 O0 K7 I
       先纠正前文的错误,夏翻译名善隆,是空军科研部的英语翻译;何略武,应是 ...

- B; p8 x0 K* f. V- M( Q0 ]3 p5 s) B汗,羊膻味,那时没有塑料袋啊。。。
作者: 隧道    时间: 2013-6-8 12:13
毛毛球 发表于 2013-6-7 10:59
8 x) R/ @% L; E1 S. j& t/ B/ n; l, ]$ m2 Y' J飞向高原(6)3 i# Y0 |) |+ H/ @  G
8 A9 W% q& z, t
       76年6月(具体日期不详),测试中的直五完成了从林芝到墨脱背蹦乡(海拔800m)的往 ...
8 F8 ^; |4 L2 i! w" {
那个首长胆子真大,估计以后没有首长敢把自己当沙袋了。
作者: 毛毛球    时间: 2013-6-8 14:19
标题: 高原上的黑鹰(9)
本帖最后由 毛毛球 于 2013-6-9 05:28 编辑 # p- |& E* r6 \$ i8 B  t* k8 n

" E6 Z  ]5 ^1 ^, l9 [/ y, H5 f飞向高原(7)
) G) h" [$ o+ ~. D5 _
& V0 o8 f- h) p* F0 Z6 n) r1 b- _       当大家都认为只能回墨脱走路了,多雄拉再次展示了它变换莫测的一面;像要考验似的,在滞空油量将要耗尽时,风把云层吹开了一条窄缝,云隙中隐约可见蜿蜒的山脊棱线。山风吹拂,云隙时宽时窄,左右飘动,仿佛多雄拉在召唤。2 A& _" r: U' Q& x7 I
       飞行员迅速将直升机飞入云隙,在窄窄的缝隙中紧贴着山坡向上爬升,多雄拉近在咫尺,大山仿佛触手可及;云隙中阳光灿烂,两侧云海茫茫;直升机巨大的旋翼旋转带动气流,将山石间千年不化的冰雪搅得漫天飞舞,在阳光下五彩斑斓,那情景既美丽又诡异。: f) @: i% ^! N) G& G
       时间好像过得很慢,上升的路途仿佛没有尽头,四周飞舞着缤纷的雪雾,直升机上的人们感觉像过了一生。: i6 `% V: v6 D
       终于,直升机飞到了山脊,此时海拔已过4,500m;向前望,云雾缭绕,人们刚松弛下来的心,又重新提了起来。飞行员小心地驾机擦过山脊,沿山势、贴地缓缓而下。- r5 r8 J# p; }6 _) j
       又过了10来分钟,直升机降到了云底。
( ~: B+ D+ R, Q* J, f7 l: {+ j$ n       等到回林芝,机上燃油已所剩无几。
6 Z" G/ P1 T+ }) N& ^+ E. z# p3 U, z4 @
+ E& Y. ~, Q1 l% ^, H       6月23日,直五结束了第一次进藏测试飞行,安全地飞返榆中。历时75天的飞行,翻越4,900-5,200m的高山或山口达9次。% f, U  ~  j; A, M* u

0 P" a! m6 b% z$ s. h& z1 Q: _4 y       1976年11月18日-12月15日,直五从新疆的和田(海拔1,446 m)沿新藏公路,经介山大板进入西藏阿里地区试飞;这是直五的第二次进藏。这期间,经红旗拉甫导航台 (3,900 m)、红其拉甫边防站(4,050 m)、三十里营房(3,600 m)、大红柳滩(4,308 m)、甜水海(4,894 m)、善和(4,200 m)、多玛(4,436 m)、日土(4,296 m)、狮泉河(4,280 m)等地,历时27天,飞行55小时13分,航程13,090 Km。在阿里地区,4个起降点海拔高度都超过了4,200m,最高的是多玛(起飞重量5,830 Kg);正常起飞最大重量6,213 Kg(狮泉河,-2℃)。由于时间是冬季,平均海拔更高,路途更远,人员经历的艰难困苦更胜前藏。对于直升机而言,发动机启动愈加困难,冷发启动时,在加温的情况下,每次要重复3-5次;风沙大,直升机的桨叶前缘多处被砂石打出2-3 mm的伤口;各系统故障明显增多,漏油、漏气,松动、断裂,电器元件接触不良,橡胶和塑料制品老化等问题层出不穷。+ K6 I2 @2 O$ C0 G' M, b7 Q
8 M. R  O, S  t7 S4 `) k1 e
       自此,直五的高原测试宣告结束。! [4 t8 t( {+ n- @
9 i7 o. h8 o6 n9 P
       在往下进行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关于直升机高原飞行需要的指标的各种说法。比较著名的是“升限6,000 m、载重600Kg、飞行距离600 Km”的所谓“3高”,并且,网上有种流传很广的说法是黑鹰先飞出来的,以后就成了标准;这是真的吗?8 S: Y+ N  r6 m2 p2 Y1 j4 a# M# X; F8 x
       让我们一项项来分析。
5 S0 `7 s5 V/ i$ F2 a       首先,“升限6,000 m”的完整版本是巡航高度5,500 m、且能翻越6,000 m高山,看着很熟悉吧?没错,这就是直五在高原飞行时的数据,翻山能力的要求也是对西藏高原地形实地飞行考察的结果。这项指标的的确确是飞出来的,只不过不是黑鹰,而是直五罢了。
" f4 g% i( F6 L       其次,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直升机载重,人员一般按75Kg/人计(机组含装备按90Kg/人);轻装步兵的个人负重一般为20-30Kg;现在来看“600 Kg”指标,其实说白了就是装载6名全副武装的步兵,就前沿兵力投送而言,双机飞行是常态,这意味着飞一次可将1个建制班投入战斗;到这儿,不说您也猜到了,这肯定是部队的要求,具体点儿,其实,这是总参的战术指标。另外,西藏的特点意味着,一架直升机飞一次可为一个排级哨所运输1个月的给养。, s+ t, E" ?; [( T! k) _
       第三,“600 Km”的问题,下面的简图可以说明一二。
. J2 A! E/ A5 I! Y$ u    % b' v$ @2 y6 \9 k' ]$ K
       途中各点距基地(贡嘎)的直线距离200 Km左右,考虑实际航线,也小于300Km;一个的例外是飞林芝,实际航线500Km左右,但是林芝有完善的机场设施,可以为降落的直升机加油。西藏基础设施落后,对于直升机来说,前往的绝大多数地点是不可能得到燃料补充的,因此,携带双程航油是必须的。以贡嘎、林芝、日喀则为中心(阿里地区以日土、狮泉河为中心),300 Km半径范围内可覆盖大多数边防哨所,而这些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也基本保持在300Km左右。所以,“600 Km”的说法也是飞出来的,可完成飞行的还是直五。  l$ L( U+ A# ^; j+ Q7 a
       最后,这个“3高”说法还有个前提,就是“海拔4,500 m起降,外界温度11℃(ISA+25℃)”。同等海拔,温度每比ISA升高1℃,直五负载减少25Kg,米八减少43Kg。0 P( ?4 K$ I7 Y1 I% ]" A6 o

! D3 A7 ?4 t+ c- Z/ F      这些指标,初步形成于直五高原飞行结束,83年4-5月被各部门讨论完善,83年9月正式形成书面文件,这时离黑鹰的第一次高原试飞还有2个月呢!
" C# k& {/ p8 y+ t& S4 o, e9 N
作者: 毛毛球    时间: 2013-6-8 15:06
本帖最后由 毛毛球 于 2013-6-8 17:43 编辑 & F6 }7 D3 v, l) c5 w4 {9 v$ l
隧道 发表于 2013-6-8 12:13 $ f% y' ?& O* B" R: A
那个首长胆子真大,估计以后没有首长敢把自己当沙袋了。

  a' O0 ]  _9 R: b0 P, i  n  E  Z+ [+ {
进墨脱难,驻军很苦,多少年都没有领导去看望过(去不了)。这次是个机会(唯一的),军区的态度是有没有条件都得去,要不你们试飞干啥儿!至于危险,去前应该是说清楚的,敢上直升机的都是好汉啊。
作者: TopGun    时间: 2013-6-8 19:54
毛毛球 发表于 2013-6-8 01:19 : m  ^  T1 {( z# p4 L
飞向高原(7), m7 R- J4 N  f4 x/ v
- w! h, J# N' O5 W/ G: Y
       当大家都认为只能回墨脱走路了,多雄拉再次展示了它变化无常的一面;像要考验似的, ...

% I2 f& x% L+ w4 W# m! j1 V荡气回肠!很想知道具体的名字,比如乘直五到墨脱的首长是谁?机组?也很想知道机组在此次亡命探险之后的人生轨迹。
# ^: g4 j- t6 r+ u" s
' {) e6 I" Q5 j& D3 I- s/ h3 J) W

& T) U$ l! }! V7 l4 C
' P, a1 A/ L& N: h9 h5 {# u- k
" j2 O4 c. r! }( ?8 j* k/ c
作者: 毛毛球    时间: 2013-6-8 21:31
本帖最后由 毛毛球 于 2013-6-9 08:44 编辑
7 u* d, X9 @0 k) |5 h$ j
TopGun 发表于 2013-6-8 19:54 0 h" w% {0 Z, O6 l! j- q& g8 I
荡气回肠!很想知道具体的名字,比如乘直五到墨脱的首长是谁?机组?也很想知道机组在此次亡命探险之后的 ...

2 w( Y+ t" X4 L7 X! v/ Q/ X: b
; q: j( |( s3 @: ^+ \不知道,只知道飞行员是34师的,从北京过去,谁家里有前辈是该师的,可能查得到。首长具体是谁也不清楚,可能的人选有一些,包括当时的西藏军区正副司令员、政委、政治部主任等,包子的祖父也可能。
作者: 毛毛球    时间: 2013-6-13 17:36
标题: 高原上的黑鹰(10)
本帖最后由 毛毛球 于 2013-6-13 17:46 编辑
3 f" b' ?* y. c+ `5 X" K  J/ u5 j' T$ r
飞向高原(8)
, o, d2 X% N7 S
( d* N& _0 Y, e6 `+ v3 X       “超黄蜂”(直八)引进后,空军于78年9月6日-29日,在榆中、西宁、共和分别组织了10个飞行日,共34个架次的飞行,飞行时间14小时21分。测试显示,4,500m标高起降时,“超黄蜂”的航程(零负载)为280-430 Km;其他问题有,3,000m以上启动困难,启动时发动机超温;空中停车后,4,000m以上起动困难;以及没有防沙装置,野外起降损坏了进气道叶片等。
, v3 B$ U( D/ R8 [# \/ ?$ B) D       “海豚”(直九)由于是轻型直升机,各项指标差得较远,没有进行高原测试飞行。
1 Q% t/ @9 s( Q( u; n5 ~. N& N" A6 g       至此,经过近5年5轮次的飞行,测试了空军现有的3种不同型号的直升机,得出了比较明确的结论:现有的直升机在各个方面(升限、航程、负载、导航、通讯、维护、防沙、防冰等等),都不满足高原飞行的要求,因此,也就都不能用于高原。
0 H6 [! `- l/ V) Y, I- t       高原直升机的选型又回到了起点,空军的科研人员重新开始了又一轮的筛选工作。8 ~' G$ \8 W/ u7 u5 {" S& r

% o6 O# Y9 _- Q. O       时间到了83年初,军委鉴于高原边防的迫切要求,在国家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决定拨款 1.5亿美元,向国外购买能在高原使用的运输型直升机。为此,由总参牵头组织,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出面,空军科研部调集有关专业人员和航空部直升机所(602所),共同组成高原直升机选型论证组,进行技术论证。
2 F' a( @; `2 O) [        选型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5 Z& \1 ]" t2 w0 d' Q5 N- _: W  R6 g) a' S# j5 o
        第一部分“飞向高原”就结束了。说几句题外话,我自己也没想到“黑鹰前传”会写这么长(比原计划全文还长),到现在正题才刚要开始,有点儿忽悠大家,在这儿给大家先道个歉。这种东西我也不会写(全是数据),枯燥得很,别说看得人,写的也头痛;不过,以后的内容能好受点儿,起码,到高原测试之前是这样。2 b( w9 X! n- J8 c
        今天不多写,轻松点儿,来张照片,大家看看认得谁。剧透:83年5月巴黎航展上的中国代表团。: s( {  M" s$ g# J
        
作者: 桃子甜    时间: 2013-6-13 19:56
毛毛球 发表于 2013-6-13 04:36
; q0 H. m0 u! a  }- m6 O飞向高原(8)0 [. }0 t- o( ~

: W- V* z7 h- S, K! U       “超黄蜂”(直八)引进后,空军于78年9月6日-29日,在榆中、西宁、共和分别组织了1 ...
- v! o, t( ^" J9 w) a3 i8 P
终于到黑鹰了,呵呵。- P  a* Z9 n& d2 N8 v' V

; E- R. E* A/ P不过前面的写的很好,很耐看,有史实,有数据。1 v9 N/ }9 Q+ ?2 m) L
& c2 m' c4 J! I/ [. L# E
继续顶之。
作者: 常挨揍    时间: 2013-6-14 19:24
毛毛球 发表于 2013-6-13 17:36 7 s1 E9 Z: u& O' G) o
飞向高原(8)7 E& s8 X4 ?, R/ ^& ?0 d! x

# R' ]% B* c- g; Q       “超黄蜂”(直八)引进后,空军于78年9月6日-29日,在榆中、西宁、共和分别组织了1 ...

! A; F3 T1 N4 r. M7 _- I好文,期待黑鹰进藏
作者: 风云际会    时间: 2013-6-15 13:41
毛毛球 发表于 2013-6-13 17:36
3 Q' Y+ N* E$ @/ Z2 {. k飞向高原(8)
/ `! B. X% X& E+ B6 p  C! U' s2 C2 s
       “超黄蜂”(直八)引进后,空军于78年9月6日-29日,在榆中、西宁、共和分别组织了1 ...

* r/ @! c* J' i' O- N. Q会不会写到中国最新的直升机?我记得去年有几期的央视十套走近科学栏目就连续介绍了中国直升机的突破,似完成了楼主所说的所有的这些测试。
作者: 常挨揍    时间: 2013-6-15 15:06
风云际会 发表于 2013-6-15 13:41
+ d' \9 [- v  u* T: U( N. P! l会不会写到中国最新的直升机?我记得去年有几期的央视十套走近科学栏目就连续介绍了中国直升机的突破,似 ...

! F1 A. j) P6 T1 u) |8 q" Q% o9 `" y, u) ^5 T7 a( P( a# }
这个么?AC313,也是超黄蜂(直八)改改改改改改。。。的
, \5 \0 ]& P5 D
可带1吨以上货物或人员,由西藏日喀则直飞珠峰登山大本营后返回,或在珠峰登山大本营一次性对10名以上人员进行救援,救援半径350公里
+ `3 H8 {4 [. C! b- H# j( t
已经超过3个6指标了! o! c  O5 U, K6 h4 l; w
* C- V, `# B" o& B! M8 W
想想40年前,前辈们冒着生命危险摸索,真让俺敬佩3 t/ l# U9 @; Y
感谢楼主贡献这么详实的好文
作者: 风云际会    时间: 2013-6-16 12:44
常挨揍 发表于 2013-6-15 15:06 $ z/ o' k) \: K
这个么?AC313,也是超黄蜂(直八)改改改改改改。。。的
9 |8 s4 X+ W- M) n; d0 R9 b
9 a, J# }+ N5 C; S已经超过3个6指标了

: A3 {3 Z1 N5 m4 g, h% N% d"已经超过3个6指标"的具体内容是啥?
) F$ G5 J  ]. P8 N# L7 x' E
作者: 常挨揍    时间: 2013-6-16 13:22
风云际会 发表于 2013-6-16 12:44 7 E! `( D8 s8 Z& ~! ~# h
"已经超过3个6指标"的具体内容是啥?
4 E0 L6 d( O* N3 W4 R- q; ~
LZ前面帖子里说的6000米高度、600公里飞行距离、600公斤载重
作者: 毛毛球    时间: 2013-6-16 13:43
标题: 高原上的黑鹰(11)
本帖最后由 毛毛球 于 2013-6-16 13:50 编辑
5 m. d- A$ i8 X( n, |' X$ ^; e! r( N6 K& B3 G& H5 l+ h2 T
第二部分  竞争(1)
! U6 k- Z# Q' I, [$ m  V/ F
5 Q6 x/ f) x+ c2 w* V* T: p        照片上人物的姓名,从左向右(不分前后排)依次:
! j& T8 D) L  z& V2 W6 l  D. `1 a  C2 t
        张广源(戴墨镜者,空军独立运输团指导员、飞行员)、% N* Z: f, _* q
        戴明根(航空工业部602所工程师)、
- n" `* r1 y" ]# L7 d        陈弘道(空军第一研究所)、
4 S  D/ A+ p' z# Q" }- f" B: N        段晓明(戴墨镜者,空军司令部翻译队、英语翻译)、4 m" a$ S. B8 e/ L4 a3 E
        吴经延(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进口处,副处长)、
- d" z3 d5 H6 T+ v        朱荣昌(空军科研部、处长)、
5 M9 k* w0 o4 ?        温清澄(空军第一研究所)、: a# Z6 ]8 M' t
        贺鹏飞(总参装备部、参谋)、
& ]. W7 F% B3 l: I: A        戴明金(穿风衣者,空军独立运输团副大队长、飞行员);
* y; T* J. w$ v3 P1 w
& C$ f' A8 R9 L/ S% f        有点儿失望,原以为贺胖子和朱荣昌会有人认识,看来那个时代离我们真的很遥远了。
+ ]/ `$ V) {9 _7 F
. g1 j$ g6 ~5 q0 u9 h2 G% F9 Z        下面是老人的回忆。
+ n3 s  F! K+ I# A8 f5 d3 N% K0 M  l) |7 w
         “八三年初,论证组经过资料准备,确定技术要求,初步选定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的“黑鹰”(UH-60A)、贝尔公司的“贝尔214ST”和法国宇航公司的“超美洲豹”(AS332)三种直升机作为目标,这三种直升机都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中型直升机,有可能满足西藏高原使用要求。
! T% Y" S$ f1 D4 b       从当时资料上看,“黑鹰”的综合性能较好,野外启动和抗坠毁能力强,它是西科斯基公司七十年代耗费10亿美元研制的直升机,在参加美国陆军招标的四家公司竞争中获胜,已经是美国陆军八十年代运输直升机的主力,美国海军、空军也都批量订货。可是考虑美国一些顽固的当权者一直是对我们进行军事封锁,虽然经过乒乓外交,中美恢复了外交关系,邓小平访美后,相互友好情绪在增长,经贸发展也很快,但要买美国陆军使用的直升机,估计可能性是小之又小。
) o. g/ q5 Y9 v  c$ ^; t+ e       第二种是“贝尔214ST”直升机。贝尔公司也是美国主要的直升机生产公司,技术上也是先进和可靠的,越战中美国陆军大量使用的就是贝尔公司生产的的直升机。“贝尔214ST”直升机使用的发动机与“黑鹰”相同,用的都是通用电气公司的T700系列发动机,高原低温启动性能好,而且本身有防沙功能,适合野外使用,但飞机飞行性能低于“黑鹰”,因为“黑鹰”的旋叶有西科斯基公司的设计专利,提高了升力、速度和运载能力。在不能买“黑鹰”的情况下,“贝尔214ST”,也是较好的高原直升机的选择。
. K& y5 I: W3 e' s% D       第三种是法国宇航公司的“超美洲豹”(AS332)直升机。法国政府与我们关系比较友好,我们过去已经买过法国的直升机有“云雀—3”(一种双座的旅游、通信用的直升机)、“超黄蜂”和“海豚”直升机,其中“海豚”直升机还购买了生产专利,购买没有障碍。“超美洲豹”是法国宇航公司在1974年应法、英陆军的要求研制的一种适合高原、高温条件使用的直升机,使用性能好,有抗坠毁能力,在欧洲已经有十五个国家订购使用,但其发动机防沙需要安装专门的防沙滤,要减少起飞重量170Kg,比我们要求的飞机有效载重稍低一些,但稍高于“贝尔214ST”。7 [: H; ]- X! T
       根据以上选择,就通过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的管道,把信息传递出去,很快就得到了回应。法国人轻车熟路让宇航公司马上就送来了详细的资料,并派人来进行技术介绍,当了解我们要去巴黎参观航空展览时,就发出邀请到法国直升机生产工厂参观。- y: ~# J# n7 }: k' U; L+ i  h
       美国西科斯基公司也紧随其后,可能因为从来没有和中国打过交道还是出于其他原因,它是通过香港的一家代理公司出面送来资料,并说明他们可以把“黑鹰”的民用型卖给我们,还邀请我们到巴黎航展会上参观了解“黑鹰”,这使我们感到企业家想突破政治障碍,来北京做生意的强烈愿望。5 v  ^2 ]4 R+ F/ F
       贝尔公司是最后找到我们的,他们派来的是管技术的工程师,到北京后像无头苍蝇到处碰壁,最后找到我们时,还问我们是不是来晚了?贝尔公司也同样邀请我们到巴黎航展会上参观。+ B; J/ w2 E! d; h: m
       经过这一轮技术座谈和提供的大量资料,我们对三种飞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是西藏高原的严酷自然条件不允许我们轻信口头和书面的资料,我们认为必须实地试飞,才能确定选哪种直升机,这样,我们又把球踢给了这三家公司。”: i4 ?8 U4 _8 |. K7 L

作者: 伯威    时间: 2013-6-16 17:04
毛毛球 发表于 2013-6-16 13:43
& ~% S) r; `- t* a/ A第二部分  竞争(1)
" t& |/ H; c" h9 B* @
1 P8 O% D9 X+ b' c4 A        照片上人物的姓名,从左向右(不分前后排)依次:
7 c+ c( @/ y$ U& W
那么糊的一张照片,要认出贺胖子可不易。
作者: MacArthur    时间: 2013-6-17 22:58
毛毛球 发表于 2013-6-16 00:43 ' B1 H# y$ _7 Z
贝尔公司是最后找到我们的,他们派来的是管技术的工程师,到北京后像无头苍蝇到处碰壁,最后找到我们时,还问我们是不是来晚了?
, y7 W- i6 m7 \, l- I
贝尔这么不严肃,这么大的单竟然派了个工程师来瞎撞。。。
" ?' K2 M9 u$ j" U" n) Z$ u
0 z5 R: K# _5 T" I( D. @- x% ^% x7 A
作者: feathers    时间: 2013-6-19 22:45
毛毛球 发表于 2013-6-16 13:43
6 f8 {1 V- u) A, H& Y# ^. U第二部分  竞争(1)! ^. m) Z8 T( ^) t$ Z5 S) y

- @& n5 d7 A' X- m        照片上人物的姓名,从左向右(不分前后排)依次:
7 j. Z) u5 I; h% X4 o
顺便问一下,直升机的高原性能与什么有关?为什么时髦的海豚和超黄蜂反而不如老掉牙的直五高原性能好?直五可是单发活塞机啊,性能应该奇差啊!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