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情迷东快之 流金岁月 [打印本页] 作者: 意闲 时间: 2011-6-26 00:36 标题: 情迷东快之 流金岁月 阿婆最喜欢的长途交通工具是火车,火车之中,她偏爱东方快车。 5 @7 U/ {" W: {7 e- t# D, t1 W3 G+ w w7 y
那曾经只是少女时代的一个梦想,随着1928年率性大胆的东行而成真。之后漫长岁月,东方快车便是阿婆走访近东、中东的御用座驾。初行前,阿婆已经是一位优质作家,因罗杰疑案(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一战成名,连走到巴格达、乌尔,都会遇到热情粉丝。然而,她同期也经历了一场婚变,小三上位,她失踪,伦敦城闹得沸腾,总不过如此,媒体狂欢,斯人憔悴。从她的自述里,不难发现,阿婆不是铁娘子,她保守独自思辨与志趣,却不见得多么热闹自信。彼时年幼的女儿罗莎琳(Rosalind)尚且察觉,妈妈有心事,很孤独,不晓得何去何从,一开始去大漠,也不明确要看什么,只是一再延宕归程,仿佛涅槃之中的一段苦修。 2 {6 t4 p8 f u# m 8 \) e# s2 x3 z9 `, l% v我不想揣度婚姻对她的打击力度,却可以肯定,这趟名义上的业余考古远足,不啻为转折命运的救星。整个三十年代,阿婆出了十余种书,本本可圈可点。比如,教科书级的两本代表作:东方快车谋杀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1934) 和尼罗河惨案(Death on the Nile,1937),再有,死亡约会(Appointment with Death, 1938) 及充满考古技巧的美索不达米亚惨案(Murder in Mesopotamia,1936),又譬如成书时间稍晚,我前两日刚翻到的一本:死亡终结(Death Comes as the End,1944),故事发生于公元前,不知道有没有受她的考古界友人莱昂纳德.伍利(Lenonard Woolly)爵士化朽为奇本领的影响,总之这本阿婆反复请教专家力求准确把握事件年代的作品,一样获得评论和读者青睐。或多或少,这些书都带有异域风景,迎面风沙及面纱、浊流及墓冢,是一个作者,眼界开放之后,回归自己的沉思。7 {2 ^* m! r5 d0 |4 p! t
, J3 e) i9 b) |. E+ W' u阿婆小说带入的火车情节,笔笔皆是。好像波罗主理的蓝色列车之谜(The Mystery of the Blue Train)、ABC谋杀案(The ABC Murders),马普尔小姐奇思的命案目睹记(4:50 from Paddington), 更勿论汤米和杜彭斯火烧火燎跑火车追底线。正如一切传统侦探故事,一拍电报一通电话,主人公即风火雷霆登车离去,不济了才驶驶四轮车。$ N: `" Y" M9 j- ^- t7 Z2 y0 W
1 b* P" W; P) B# K
那么,回到东方快车,东快上的阿婆,她做过什么呢?我复习了东方快车谋杀案,再切入自传的相应章节,每每就忍不住把波罗和阿婆合体看待--虽然我知道这样做欠妥当,惊喜效果,却大大出乎我预料。到了站间休歇,阿婆常常出去走走,波罗也有这种“伸伸胳膊踢踢腿”的习惯,后者眼似鹰隼、耳力卓异,只要一活动,总会察觉非比寻常的行迹,比如东快里,他一早瞧出同行旅客德本翰小姐(Miss Mary Hermione Debenham)和阿布特诺特上校(Colonel Arbuthnot)貌似陌生,实际上相熟良久,关系暧昧。阿婆把这种察言观色的犀利风格挪至同厢旅友,而对于车外风景,她则松缓自己尽情欣赏。6 o1 {- f0 L% g) W
0 l) H5 W- O# N: o; w - }+ X3 R8 z& B' f- R* _4 l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