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我爷爷与张爱玲(1)(2) [打印本页]

作者: 宁娜    时间: 2013-3-2 04:26
标题: 我爷爷与张爱玲(1)(2)
本帖最后由 宁娜 于 2017-1-14 09:35 编辑

(一)

2007年李安的电影《色戒》上映之前,我对张爱玲知之甚少。她的主要作品听说过,但基本未读过。因了电影《色戒》,我连夜拜读了小说,恶补了张的一些散文,后来又“网罗”了张的各色传记看了。阅读中,有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中学时代的先生我最喜欢的一位是汪宏声先生,教授法新颖,人又是非常好的。所以从香港回上海来,我见到老同学就问起汪先生的近况,听说他不在上海,没有机会见到,很惆怅。——张爱玲
(张爱玲:《我最喜欢的先生》,《语林》1卷2期,1945年1月25日出版。)

汪宏声是我的爷爷。1936年秋,他受上海圣玛利亚女校之聘,出任中文部教务主任,兼授高中国文课,26岁的他成了张爱玲的国文老师。


         
汪宏声(1910-1965)                               1930年代的张爱玲


文革中的一九七二年。我在上海的奶奶家--一条上个世纪30年代建的西式弄堂里过暑假。午后的太阳把油漆斑驳的墙壁晒得发烫,把屋里的人晒得昏沉沉懒洋洋。两个从边疆回沪探亲的姑姑歪靠在爷爷留下的玻璃书柜旁,议论里面的二十多本《鲁迅全集》如果送到旧书店或者废品收购站是否能卖得10元人民币。我听到要把爷爷仅存的藏书卖废纸,心中一片悲凉。


我爷爷是一个书生。据弄堂里的老街坊邻居们说,汪先生学问了得,人称“万宝全书缺只角儿”。我父亲也曾赞叹爷爷是个才华出众的教育学家,历史学家和翻译家。很可惜,他在三年困难时期染上病、于1965年病逝后,家中所有的学究气息和书香味儿也都随之而去。


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读教会学校可是时髦透顶的事。当年的很多社会名流曾走马灯似地造访我们这条弄堂,希望把子女送进我爷爷任教的贵族中学。我愣愣地看着破旧的书柜问两个姑姑:爷爷当年在什么学校教书呢,小姑姑说,“喏,育才中学、麦伦中学、圣玛丽亚女中呀,有好多所呢。他还认识当时上海很有名的一个女作家呢,哎,她叫什么名字啦?”“Eileen” 二姑姑回答。我吃了一惊,二姑姑的英文发音竟如此纯正。“中文名是不是叫张…爱玲啊?”二姑姑赶紧制止:喔哟,不要提这个女作家啦,好像伊历史上有问题的,汉奸啥了啦,不要提啦。


这是十四岁的我第一次听到张爱玲的名字。当然,听了也是白听,根本不知道张爱玲何许人也。文革中长大的我满脑子政治浆糊,只知道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因为读了无数篇他的"匕首与投枪"--无产阶级战斗檄文,还知道一点点郭沫若 (若不是见老爸捧了本伟大领袖推崇的《甲申三百年祭》在看,我会连郭老也不知道的);剩下的其他的民国时期文人,梁实秋,胡适,还有什么“鸳鸯蝴蝶派”张恨水等…那,那不都是些被“横眉冷对”的资产阶级“乏走狗”吗?


(二)

在张爱玲的创作如日中天的1944年,我爷爷写了篇题为《记张爱玲》的文章,发表在当年12月由钱公侠创办的《语林》月刊上。文章以真实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张爱玲在圣玛丽亚女中的生活学习和创作。此文被许许多多的张爱玲传记一再转述引用,成了后人了解中学时代的张爱玲和其早期作品(“少作”)的权威性史料。

可是,对作者汪宏声本人,人们知之甚少。很多张传作者和研究者说他“后来不知所终”。某日,我见到一部关于张爱玲的电视连续剧,其中的国文教师汪宏声一角穿着长衫,胡子拉碴,模样足有50多,莞尔之余我只剩苦笑。

汪宏声1910年生于浙江湖州南浔镇。湖州地处山水清幽的太湖之滨,明清以来,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这里有两张闪亮的中国名片:享誉世界的辑里湖丝和名满中华的善琏湖笔。鸦片战争后,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实力雄厚的南浔商帮大批来沪做湖丝出口生意。名声赫赫的十六铺码头、百乐门舞厅、证券交易所、国际饭店等均由南浔人修建或参股。我爷爷据说也是跟着一帮乡亲来闯大上海的,不过,他的目标不是经商,而是求学。1930年,他从上海光华大学第五届教育系毕业。光华大学是由1925年从圣约翰大学脱离出来的爱国师生共同创建的,特别注重国文、外国文和数理等基本科目教学,教员上课多用英语,是当时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云集的一所私立大学。当年的校友回忆,在简陋的饭厅里可以听到鲁迅、林语堂的演讲;在休息室里可以看到张歆海和徐志摩在谈诗,哲学家李石岑在谈人生哲学。我爷爷在此深受新文化思潮的影响,思想积极进步。毕业后,他到南浔中学执教,后来与浔小教师我奶奶沈佩秋结婚。三十年代中期举家迁居上海。我奶奶讲,找房子的时候,他们想起了风靡南浔的那些中西合璧的小洋楼,于是选定静安寺附近的这条西式弄堂。

爷爷先后在圣玛丽亚女校,育才中学(男校),麦伦中学,沪江附中等教会中学教书,讲授中文、历史、英文;奶奶则辗转于多所小学任课。

当时的教会学校普遍重英文,轻国文。培养出的学生英语说得极其流利,而国文糟糕得令人绝望,连一张病假条都写成笑话:“某某因病故请假一天”。在圣玛丽亚女校,英文教学多姿多彩。据北大西语系教授张祥保回忆,正式的英文课虽说每周只有三小时,但是,史地数理化,生物体育钢琴皆为外籍教师英文授课;布告板上的通知是英文;校医务室的大夫很多只说英文;英美教师还指导学生举行各种英语练习的课外活动如讲演、戏剧等;图书馆里藏有很多英文小说,同学们搞阅读竞赛比谁读得多,发现好书还互相推荐。学生都是住校生,天天有晚自习,每月只回家度一个周末。优秀的语言环境,造就卓越的英语人才。新中国的第一代女外交家、龚普生 (章汉夫夫人) 和妹妹龚澎 (乔冠华夫人,曾任周恩来秘书),就是圣玛丽亚1932年和1933年的毕业生。

国文教学相比之下境况凄惨,中国教师们不作为,不对英美教师好的教学方法群起效仿,敷衍应付甚至畏怯退缩,把应该学国文的时间和机会都浪费牺牲掉。五卅以后,教会学校日渐觉悟,开始重视国文,也希望改变其教学的落后面貌。年轻有为、风华正茂的汪宏声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聘为中文部教务主任。



圣玛利亚女校_当年

          

圣玛利亚女校_2008年
      




我爷爷是以一个改革者的姿态走马上任的。上任后的"三把火"是一系列的教学革命:他破天荒地开设了“中国新文学”选修课,并采用了与学生“共同学习”、互相讨论的新教学方法。我爷爷不仅给学生们介绍曹禺的剧本,丁玲的小说,还在图书馆里添置大量中国书报杂志,奖励课外阅读。此外,他组织了活动社“国光会”,创办了小型刊物《国光》,为学生们提供多种用中文进行创作的文学平台。《国光》的创刊号上有一篇由汪宏声执笔的“发刊献辞”,开宗明义提出了该刊物的重要使命:要纠正外国语文与本国语文不能受到相等看待的过去。

与此同时,国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作文课也甩开教条文章准八股,旧貌换新颜。第一次上课,爷爷出了“学艺叙”(学钢琴和唱歌的感想)与“幕前人语”(影评)两个新鲜有趣、贴近生活的题目,可任选一题,也可自己命题,题材不限。可是,习惯了写立志、说耻旧文章的学生们看着题目傻了眼,吃惊之余便是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手。最后勉强拼凑出来的三几百字也就是把字词连缀在一起,“不知思想为何物,更不知思想应如何发挥”。这时,一篇从题目到内容都新奇独到的自由命题作文《看云》脱颖而出,“神情潇洒,词藻瑰丽”,与我爷爷崇尚的新文学和审美情趣一拍即合,该作文的署名则是:张爱玲。


作者: sylvia    时间: 2013-3-2 04:51
汪宏声先生是位翻译家,所以宁娜姐姐你翻译电影也算是孙承爷业了。
作者: 上古神兵    时间: 2013-3-2 09:24
原来宁娜姐姐你是翻译电影的啊?那赶明儿可有机会向您请教啦!
作者: 小糊    时间: 2013-3-2 10:26
上古神兵 发表于 2013-3-2 09:24
原来宁娜姐姐你是翻译电影的啊?那赶明儿可有机会向您请教啦!

宁娜姐姐之前写过帖子的,好像是一遍放电影一边翻译吧,你去搜搜帖子
作者: 小糊    时间: 2013-3-2 10:29
上古神兵 发表于 2013-3-2 09:24
原来宁娜姐姐你是翻译电影的啊?那赶明儿可有机会向您请教啦!

http://www.aswetalk.org/bbs/thread-21037-1-1.html


http://www.aswetalk.org/bbs/thread-6878-1-1.html
作者: 宁娜    时间: 2013-3-2 23:54
上古神兵 发表于 2013-3-2 09:24
原来宁娜姐姐你是翻译电影的啊?那赶明儿可有机会向您请教啦!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儿啦。
作者: 禅人    时间: 2013-3-3 00:11
啊,书香世家,难怪宁娜姐姐出手就是锦绣文章呢。
作者: 平沙落雁    时间: 2013-3-3 05:40
我妈还有两个姨都是圣玛丽亚女中毕业的,她上学的时候都四十年代末了,恐怕汪先生没教过她,从未听我妈提起过,诚如楼主所言,当年圣玛丽亚女中多用英文教学,所以我妈中文很差劲,仅限于写写信,要写学术论文啥的一定要我爸帮忙才行。

圣玛丽亚女中通常都是住读,到了我妈上学的时候也有了走读,偶尔听她谈起教会女中的生活还是相当讲究的,每一个年级通常才一两个班,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班服,就是不同颜色的旗袍,毕业班则都是白色的,还有班花,菖兰神马的,行为举止也有要求,不许在走廊当中走,要靠一边,不许跑着上下楼梯,如果让管教嬷嬷看见了,就会被要求回去再走一遍,说话不许大声说笑,如此等等。
作者: 宁娜    时间: 2013-3-3 07:43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3-3-3 05:40
我妈还有两个姨都是圣玛丽亚女中毕业的,她上学的时候都四十年代末了,恐怕汪先生没教过她,从未听我妈提起 ...

平沙应该好好写写你妈妈和你姨们的故事。我这篇张爱玲是写晚了,我奶奶我父亲都去世了,想问点当年的情况难得很。
作者: 平沙落雁    时间: 2013-3-3 07:50
宁娜 发表于 2013-3-3 07:43
平沙应该好好写写你妈妈和你姨们的故事。我这篇张爱玲是写晚了,我奶奶我父亲都去世了,想问点当年的情况 ...

我的两个姨母都已去世,我妈么,上头说过了,中文表达能力很差劲,不光书面不行,口头也不灵光,只能零零星星地听她聊天聊起,她们教会中学的情形只能从旧照片里缅怀了






作者: 光头佬    时间: 2013-3-3 10:39
很生动的回忆,谢分享!
作者: 到处停留的叶子    时间: 2013-3-7 09:43
“学艺叙”(学钢琴和唱歌的感想)与“幕前人语”(影评)两个新鲜有趣、贴近生活的题目


这好像就是我们爱坛的两大栏目哦
作者: 平沙落雁    时间: 2013-3-7 10:55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3-3-3 07:50
我的两个姨母都已去世,我妈么,上头说过了,中文表达能力很差劲,不光书面不行,口头也不灵光,只能零零 ...

既然大家都那么捧场,那就再贴张她们高中毕业时的合影吧~




作者: 山远空寒    时间: 2013-3-9 15:42
本帖最后由 山远空寒 于 2013-3-9 15:47 编辑

敬佩的很!


好像见过北宸写过的帖子里出现过这样的教会中学的毕业照,那里面也都是美女!是她外婆还是什么人,反正美的一塌糊涂!

呼叫@北宸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