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一叶知秋——经世济民之学在中国(12)
[打印本页]
作者:
万里风中虎
时间:
2011-6-23 22:08
标题:
一叶知秋——经世济民之学在中国(12)
本帖最后由 万里风中虎 于 2011-7-14 20:51 编辑
8 q* R! Z9 M: y4 j3 R9 q
; o/ H# \1 m% N" n; K
硬着头皮来说说中国经济在80年代后的新变化。
+ |: G8 V, l. R! W* A
6 [4 J7 H" e3 k ]* m+ g; \
前面用了大量的心力来描绘世界80年代以来ICT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同时又是一种新兴资本)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 W! l& h3 L" ~$ i# _
0 Q: ?* v, J1 r1 [/ p
那么中国的领导人在改革开放初期其实是希望利用这些外来力量来冲击中国的刚性社会的。我在箭鱼文中详细地描述了官山海体制(国有资源垄断),夺命剪刀差(价格双轨制,尤其是农产品价格双轨制)和地方豪强的诸候经济(北京,广东,上海和重庆)。
9 `6 M6 E5 u! G
/ P4 |8 t+ a" W1 w
我当时就说,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继续推动改革开放。
% B( t0 D6 N/ h, Z2 P
- |, ~2 a8 D, q" S
以市场化(包括股市)调配资源打破官山海,以对外开放(FDI+外贸)和家庭联产承包制调整价格体系打破价格双轨制,以分税制打破地方保护主义重树中央财政权威。8090年代我们逐步打碎了以前的城乡分裂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僵化格局,取得了惊天动地的成就。
# i9 u5 c1 a+ i5 n' j* a
( w o3 i, X% ^' c8 ]
但是,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处于矛盾之中。
1 d& a( Y' o( \* C
4 v0 T: R9 a2 u+ g/ Y1 v0 i* Z) E( T
当我们利用外来技术资本解决了一部分体制问题的时候,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又涌现出来。中国经济思想庸俗化,外贸,教育,农村投资信用问题和股市价格机制混乱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就是和我现在提出的美国新兴技术资本对中国社会全面渗透并且和国内官僚资本结合的结果。
. T. x8 s8 r( | I- ]( @* z
0 h5 c Q: U' J }4 R/ e: ^ z, G3 J
所以,当我们找到一个新世界的时候,我们失去了我们自己的世界。
* P1 e/ ?3 h$ h. W8 m
) R( y; L/ W- S7 W* e, p
还是让我们看图说话,从THOMSON ONE BANKER中下载从1992年1月2日到2009年2月27日上海深圳300指数共4210个交易日的收盘指数。我以后再用其他来源的数据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不过现在用真金白银堆出来的这4210个指数是我最信得过的数据。
2 p- M# M" P- p3 [% C8 N$ v6 ?
U4 P# o9 ?. K0 F0 c$ f
首先让我们忽视2005年后面的那段疯狂岁月,你会发现中国始终在一个上升通道中运行。更详细的分析会发现:1994年7月29日的低点328.85通过一个长达十一年的周期达到了2005年7月25日的1138.69点,年平均增长率是11%,和我们的GDP的年增长率吻合。
; H3 ^* s4 b N8 `0 `: Y( c
) n) ~# J; }9 _, F
6 i- U+ z; i0 D0 b7 p! l( o T
如此精确的控制,只有在中国这样的中央计划国家才有可能吧。因此形成的中国股市上下轨道和价值中轴都是严格按照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设计的。股市涨得快过实体经济了就多发股票,提印花税或加息甚至领导亲自出来骂;股市跌得快过实体经济了就花钱救市,降印花税或减息甚至领导亲自安抚。十几年来,这种鸟笼经济,或者说是宏观调控,或者说是SOFT LANDING屡试不爽。朱总理为我们早就画好了路线图。
) ]9 N' a/ @% s2 [
( @, ^: g" V* Y: g. K7 Z
看那些圈圈,都是股市突破关键点位,或者是影响股市的重大政策出台。你可以看到股价的剧烈抖动,这都是中国股民用命拼出来的路线图。比如说,近期的股市下挫无非是冲击价值中轴受阻。河友边寒剑在股版说有可能沪指到1300点(300指数1500点左右),是有道理的,因为那就是我们颠覆不破的实体经济下轨。按照经济增长理论和很多实证研究,这条下轨在2020年前是没问题的(不过,我在沪指到1600点就会全部买回来,宁套300点)。
% |7 |5 t# _ v; {+ Y3 }7 q
: x& b) i5 N8 I# b- C/ D7 C
在这个同时,外贸飙升,FDI飙升,GDP飙升。6070年代的人口红利在80年代和欧洲大陆和日本资本结合,到了90年代2000年更被美英资本大量吸收,形成了世界性的经济繁荣。中国在某些行业里很快出现了规模经济,不得不抛弃了欧洲大陆和日本的二手技术,迅速向ICT源头的美国靠拢。
- V- @" q9 b6 k& @$ r" F% C
/ X0 ?' v5 o' `' E( N+ J
2001年的行情就叫新经济,它的最高点就是2005年后行情的起点。现在看来,那只是一个预热,可以说只是ICT制造阶段的上升期。也就是说,80年代和90年代中的十几年中国经济增长, 只是欧美资本对我们的消费辅导期(所以那时候是长虹称王称霸的时候);90年代中到2005年是美国资本推销ICT制造业繁荣期(所以那时候以综艺股份高科技公司资产重组公司称王称霸);2005年后是英美ICT运用模式向中国的推销(ICT运用到金融保险证券物流,然后资本外溢到房地产建筑原材料等等)。
6 n0 l& x5 G5 y8 C+ U
0 X) S9 l) U6 n* N9 H
全球全面繁荣,然后全面崩溃。
r; N( v) ~ i0 ]1 e8 z0 s! x4 @ B% n
" }! J1 T u: q+ B7 `' d
所以,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请不要再提牛奶倒进河里之类的过剩经济之类的(那是三鹿奶粉!)。
( ~0 C( `4 z3 L6 Q3 ^8 K7 S
+ B: ]% p4 d1 v. d5 X8 I" }. C, Q
这是二次大战后战胜国婴儿潮精英的联合创新行动。中国的领导层应该是在90年代初(第一次海湾战争), 意识到了这一点,就立刻在政策上出现了一个重大的逆转,才终于登上这条船的。
; [" m- n# ]7 ^+ H- v( z
% k) J D3 }" @+ ^4 i5 A) O
2005年后老朱的势力被铲除干净,为美英模式大举杀入金融体系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这个和实体经济联动的路线图挡不住年青人的野心,就没用了。
0 Z$ w! a/ C- I+ b. B
1 u& m- v, _- B1 |3 W0 G& J/ C# y
. V" E& A. R3 o O$ \+ ?2 P
9 E$ A& Y/ K/ m: _
2011年后记
5 K- N; R6 L9 I' M9 {# M
3 @. u: `7 E1 ~# ?7 |
最近读了一些经济历史方面的书,才骇然发现所谓的
消费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危机的理论
是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在英国的伯明翰地区崛起了一个学派所倡导的。所以,根据这个理论, 居民消费不足导致了英国在拿破仑战争后的经济衰退。后来马克思,凯恩斯继承了这个学派的思想,也就是鼓吹暴力革命的马克思消费需求不足理论和鼓励政府扩张的凯恩斯消费不足理论。
0 ?) f& w8 {, [3 j: d& n) a+ B4 i
9 m: E9 g/ g( d9 v7 C
可怜中国学经济学的学生们(也包括我)从那些教科书里学来,以为这个东西就是解释经济危机的永恒不变的真理,由此推出收入不公导致消费不足,消费不足导致经济危机,要消除经济危机就要消除分配不公。要消除分配不公就要革命或印钞票的教条主义。遇到经济危机,就不分青红皂白是分配不公造成的,无非想证明资本主义就是糟。所以,解决方案要不就是推翻政府,要不就是鼓励政府扩大支出。
( J7 x1 s+ I5 D+ ?; ^
( J1 U- Q2 `- f( l# X0 p9 w: [
那么为何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结果中国少了4000万人口呢?最公平的时代就是最荒唐的时代。
' L8 u3 B; F3 `' x/ i
/ W% ?- `, d4 a% l8 j
过尤不及,实事求是。
) A; N' ]) q0 u2 a B0 h) ~
0 j/ F1 @% c( `8 F9 ?" \* H
: X) C9 \8 w+ S' |& W
Birmingham School (economics)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4 H* m) \" F+ o5 M1 u, Q& y
8 Z- n0 x# r; i) M! @- _8 V* E n0 ~
Jump to:
navigation
,
search
) p9 J7 ^$ D( ~/ I8 ]
The
Birmingham School
was a
school of economic thought
that emerged in
Birmingham
,
England
during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specifically in the
Post-Napoleonic depression
that affected England 1815–30, following the end of the
Napoleonic wars
in 1815.
$ z2 M V X- `* F5 A% k# ^+ Y
Arguing an
underconsumptionist
theory – specifically, attributing the
depression
to the fall in demand due to the end of the wars and end of war mobilization – Birmingham School economists opposed the
gold standard
and advocated the use of an
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
to achieve
full employment
.
H4 G( j. `& b3 j" K0 _
The leading thinker and spokesman for the Birmingham School was the banker
Thomas Attwood
. Other notable figures included
George Frederick Muntz
and Thomas Attwood's brother
Matthias Attwood
. Economists who lent the Birmingham School some support included
Arthur Young
,
Patrick Colquhoun
and
Sir John Sinclair
.
[1]
1 r5 m3 T" Q: {/ \) |5 S; m
Dismissed at the time as "currency cranks" or "crude
inflationists
", the theories of the Birmingham School are now recognized as embryonic versions of the
Keynesian economics
of the 1930s.
[2]
Some of Attwood's writings contain formulations of the
multiplier effect
and an
income-expenditure model
.
[3]
Joseph Schumpeter
, in his 1954
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
wrote that "it is from these writings that any study of modern ideas on monetary management ought to start".
[4]
4 S7 X7 ]* ], q" L0 w4 d, a
; f9 ], L# h4 i% Y9 J
/ X8 O! D6 [' l8 k5 d- o$ C1 F
4 c# j' ]- C% U4 h* B" Z ?5 Q# v; ?
" v# A' C9 ~" @# P; l
作者:
darkingwing
时间:
2011-6-26 17:22
回复
万里风中虎
的帖子
9 y7 b% A$ [6 L" k" y
" H" Q: B0 `% S' B8 z
经济危机只是表现了人类追求稳定繁荣的目的与经济状况实际的背离,至于为什么背离...讨论这个问题无法脱开具体的社会结构和历史现实...只是想说,这个问题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解答...
作者:
万里风中虎
时间:
2011-6-26 19:48
本帖最后由 万里风中虎 于 2011-6-26 19:57 编辑
1 _) j9 i) j! O3 L" I2 T% d
8 p9 c# ~ {$ |$ Q* X8 ^
回复
darkingwing
的帖子
, h, c) Y- ~9 ~/ @) X0 B
& b. G, b- C/ ?; G2 w7 [* y
完全同意,这就好像人性的弱点不可能完全克服,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人”。经济危机就是人的个体理性和群体理性的不完美的表现。
: X, X2 I5 O. P8 A
) W( O. q0 R) D! g( P8 Y2 u9 q4 X
凡是企图消灭经济危机的企图,其实就是消灭不完美的人性,比如说共产主义既要求物质极大丰富又要求人的道德像圣徒一样纯洁,简单的说就是“虚伪”二字而已;
$ {3 c" K+ w( c( c5 H
/ ]% y% q) l! h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用公有制的方法来抵御社会,自然,和世界的风险,开始是好的,一旦失去了人性中的自愿原则后,立刻酿成了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灾难之一,也是最大的经济危机之一,其恶劣的影响延续到现在;
8 ]/ U! S& ]( _0 F2 s
5 o- P) ~* k) h
信息产业技术是好的,极大的推动了世界一体化,使得整个世界的经济迅猛发展,大家几乎认为在英美体系内“熨平了经济周期”,对经济危机说拜拜,可是ICT的资本渗透到金融,物流最后是地产,终于酿成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
0 x2 m0 _. t* B; e# A, g ~
. N! B% s( {! d) ~8 r
所以,我们要追求美好,但是也要接受现实。
; O0 z7 F7 `6 r/ n- e9 y0 n9 G! a% `
' q$ S3 N' }2 n' K! ^; l0 I/ l
作者:
旅途愉快
时间:
2011-6-28 14:12
回复
万里风中虎
的帖子
% I3 n' i3 Y: `4 h7 j& @
0 o- q. \- r6 w' Q2 g
如果按照这么说,那是不是只要人性中的自愿原则一旦失去、还有丧失了理性,所有的制度都会导致经济危机?我觉得没有什么制度会是所有人都自愿的,顶多做到大多数人自愿;但即便这个大多数人自愿,时间长了,“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自愿的人也会越来越少?
. [( p) Z! {7 z1 e7 ^; i$ ^
微观经济学的个体是单个人,资本主义的社会的细胞也是单个人;宏观经济学上来就假设人事理性的,但是研究也表明人做决定的时候不是理性的……
3 R& L w. j4 D P2 G
作者:
万里风中虎
时间:
2011-6-28 18:56
回复
旅途愉快
的帖子
' b6 S1 f1 e4 E# z
6 \* q2 H+ o; {+ \' Y4 ]3 N
自愿的原则是给人们选择的自由,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选择加入也可以选择不加入。并非每个人都会有这种自由,很多事情也不是选择的结果,比如说:选择出身在什么家庭就是不可能的。我的意思是在社会制度的设计上,要允许人们退出,这样整个社会才会有出气口。一旦退出权被剥夺,社会治理问题就会出现,机会主义者就会普遍存在。
" C$ @" T8 C1 r2 U: ~; P y
. b6 o: K/ b1 I* i3 |9 e/ Q& H
你问100个人可能100个人都会同意自愿成为百万富翁,这和我所说的制度设计上的自愿不是一回事。
% A- s+ s+ c6 q. h
1 s6 ~8 F1 L/ v$ j. N- ?
其实,除了人有精神疾病或者年龄太大或太小的情况下,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健康的成年人有非理性的行为。你所说的非理性行为可能在不对称的信息下都是理性选择。宏观经济学的失败是注定的,它的错误不是假设人是一样的理性(rationality), 而是假设人是一样的行为(homogeneity)。这一点你可能搞混了。
作者:
四处张望
时间:
2011-7-28 13:35
回复
万里风中虎
的帖子
5 E1 J9 I6 H& J
; m% U, Q1 B. r, P: L* L/ L( A8 c
这里的理性如何定义?
作者:
怡沫清泉
时间:
2011-10-30 22:04
哈哈,终于找到虎大的老窝了,先顶,努力提高积分再说。
作者:
jasonxubin
时间:
2012-1-31 17:14
2012一季度反弹到2500上,如果按下轨线1500左右的话将有1000点做空的空间!
作者:
caiqinxue
时间:
2012-1-31 18:06
我一口气读完虎大的文章,只要是能找得到的,都读了,好久没读到这么好的酒了
u6 k) {) o$ w
作者:
momo820
时间:
2012-2-2 09:27
虎大雄文,酣畅淋漓...金融地产行业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前几年的好光景该终结了。
6 q7 ^9 T! y# E3 T* _
: E4 k! \" g- f1 m0 t X9 |7 C
不知虎大是否同意谢国忠近期(财新年会)上关于中国经济的观点?在我看来颇有相似之处。
& G' o" |9 d& X N
. v9 k. k0 g/ L( x3 r
作者:
zp2534246
时间:
2013-1-13 23:14
从河里找到这里来,很高兴见到虎大的新文,先学习了
作者:
gszhang81
时间:
2013-3-5 10:08
顶,学习中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