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 g$ ^$ X; `; P) H( g' G亚伯拉罕•阿丹是以色利军中另一员悍将。阿丹出生于巴勒斯坦,也是从小参加帕尔马克,在独立战争中,指挥内格夫旅直插红海边的埃拉特,在埃拉特升起了用墨水染的大卫旗,这是现代以色列历史上第一面大卫旗。阿丹在西奈战争中是精锐的第7旅旅长,是中路突击的主力。在六天战争中,他是约菲的副师长。战后先担任西奈师师长,后担任装甲兵司令,本来正好应该退役。这也是以军对于大战在即毫无准备的一个证明,大批高级将领正准备按计划退休或者调任。曼德勒原定在10月3日向卡尔曼•梅根移交西奈师,接替阿丹担任装甲兵司令,因为前线形式已经一触即发,他自己要求推迟调任。沙龙则在三个月前刚从南方司令部司令的职务上退役。如果以军意识到战争即将爆发,会推迟这些人事变动。 8 o! j* K; h' }+ l1 E0 ] , h# J3 F5 k6 y10月6日夜间,巴列夫防线上以军哨所一片求救的惨叫,曼德勒的副手梅根准将只得将手头仅有的装甲部队打散使用,试图冲进去,救出被围官兵,损失惨重,但效果平平。10月7日,以军在混乱和惊恐中度过,预备队在亡命地往前开进,但道路堵塞得动弹不得;巴列夫防线上的哨所在等待援兵和后送伤员,惨叫连连;埃军突击队在地中海岸登陆,袭扰以军增援;不过最大的担心没有发生:埃军忙于巩固桥头堡,没有向西奈纵深突击。但南方司令部在艰难的考虑后,决定不再分兵救援前线哨所,这样的救援平白损耗有限的兵力,而且是徒劳的。哨所上的部队只有各自突围,很多官兵在突围过程中伤亡或被俘。 / }6 Z, J3 C H7 k! {% _3 g; Z. B: t- p! L
在战斗中,以军官兵惊讶地发现,埃军官兵今非昔比,训练有素,沉着冷静。在1967年的六天战争中,在苏伊士运河北端赛德港的对岸靠西奈这一边,埃军一直保留着一个孤立的据点。这里要在沼泽地里通过一个长堤才能到达。十月战争一打响,以军在这里发动局部反攻,但埃军非但没有一触即溃,而是把冲锋的以军伞兵放近了打,造成大量杀伤。类似的情况在整个战线都有体现。 + h( Q# ~. B7 n1 n; u/ ^ M" X _' Q$ P+ p4 g+ P
西奈的局势十分危急,但戈兰高地的局势更加危急,守卫戈兰高地的埃坦师的局势十分不妙。戈兰高地好比是诺曼底。戈兰高地面向以色列一侧的西坡陡峭,以军向上仰攻十分吃力。但一旦以军登上了这个诺曼底,就可以居高临下,从戈兰高地到大马士革一马平川,叙利亚无险可守。但这平缓的东北坡也使叙军坦克容易从叙利亚一侧向戈兰高地进攻。另方面,要是叙利亚控制戈兰高地,坦克在十几分钟内就可以冲进加利利,通向海法和特拉维夫的大路也同样无险可守。# Z4 P T" ~) G. {; Y. d$ z1 H
& w5 G% k& L1 t R& { . O; I$ ?( J- M; `. ~ M9 B# T: p 在运河前线,以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这是以军坦克残骸 % h8 Z0 B( X4 u* f' }. K4 ^' K' `* u5 x* s$ z$ v % n8 ]2 u7 w/ D' K
戈兰高地上,坦克残骸一片狼藉,足见战斗之惨烈 $ c* ], D& u9 m D 4 L6 @" z& I$ N, A) h ?在戈兰高地上,叙利亚的800辆坦克对以色列的80辆坦克形成10比1的数量优势。叙利亚的T-55坦克装备主动红外探照灯,具有以军坦克所缺乏的夜战能力。更先进的T-62坦克更是以军的“百人队长”式坦克所难以匹敌。叙军坦克不要命地向戈兰高地冲击,简直就是钢铁的人海战术,第188装甲旅被打残了,南线被打开缺口,一支叙军坦克实际上已经打开通向加利利的大门。埃坦出于第六感觉,命令增援的阿米尔坦克营抄近路投入战斗,正好撞上已经突破战线的叙军坦克前锋,死命把叙军堵了回去。要是叙军坦克长驱直入加利利海,那离海法只有四五十公里的一马平川,后果不堪设想。另一支叙军坦克则逼近埃坦在纳法赫的师部所在地,埃坦只有把师部后撤,不过留在纳法赫修理的坦克虽然不能开动,还是用炮火顶住了叙军坦克,叙军最后撤退了。但是叙军突击队在戈兰高地最高点赫蒙山顶机降,夺取了这个战略要地。; y9 z5 G6 }) p* R
5 }4 p' u+ |' T* [! j
在巴列夫防线被突破和沙龙师、阿丹师集结完毕之前,西奈以军形成了一个可怕的空白。戈兰高地上,埃坦师也是摇摇欲坠,叙军坦克开进海法和特拉维夫似乎只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更糟糕的是,前线的战情混乱,互相矛盾的情报向潮水一样涌入。从战区总部到总参一片混乱。久经沙场的达扬突然惊慌失措,建议以军在西奈和戈兰高地同时后撤,建立第二道防线。这也是传说中以色列几乎动用核武器的时刻,但从来也没法证实。不过埃拉扎尔没有慌乱,坚决顶住达杨,命令就地死守。战斗打得一片混乱,这是连营长们决定战争命运的时刻,埃拉扎尔和高级军官们只能勉强控制战场。 - t9 V$ Z- y/ q6 i" F) e8 R 1 @5 I' R9 |; y, v8 y+ }0 B0 H' c西奈方向的增援以军还在开进途中,前线就一分为三,阿丹师负责北线,沙龙师负责中线,原在北线和中线的原曼德勒部就地编入阿丹师和沙龙师,剩下兵力较少的曼德勒师负责南线,南方司令部司令戈罗迪什负责整个西奈方向的作战。沙龙和阿丹都比新任南方司令部司令的戈罗迪什少将资格老,对南线的地形、反击计划也比刚上任三个月的戈罗迪什熟悉,这对好面子的戈罗迪什是很大的压力,沙龙一贯狂妄和自以为是更增加了南线将领之间的摩擦。 , ?* N) V3 P6 [6 l' }! A7 Z" Y# o+ ~7 z% u" l % H3 k5 H5 J+ _5 C# t9 ]+ |
亚伯拉罕·阿丹 ^! C, U' H$ `2 P
阿里克·沙龙(左)和达杨(左)在一起,达杨已经是文职的国防部长,所以军装没有军衔标志 ( S$ O9 m3 ]3 D3 w( H/ S8 w) p% K+ m. z3 Q
希缪尔 ·戈罗迪什(也叫戈南) - I: u8 |$ p. f# n* ?6 n7 v* c: O! v" f. a
三个将军互不买账,南线指挥几乎瘫痪,无奈中,老将巴列夫亲自出马,统领南线以军" O$ @& s* M/ [! Y% f
: A8 ~) B( H& V" \8 P部队尚未集结完毕,戈罗迪什就命令阿丹和沙龙向运河反击,夺占埃军浮桥,渡过运河,打到埃军背后去,瓦解埃军攻势。这不是戈罗迪什的兴之所至,而是以军一贯的设想,南方司令部早有预案。但预案是为以军有预警、有准备的情况下制定的,现在以军仓促应战,根本不具备立刻渡河反攻的条件。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埃军的浮桥不适合以军较重的坦克使用。戈罗迪什的反攻命令被撤销了。- ^7 E R. l' `) u0 t# S, e& H$ d3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