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以色列的总参谋长们:5、死不瞑目的埃拉扎尔 [打印本页]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2-12-25 06:11 标题: 以色列的总参谋长们:5、死不瞑目的埃拉扎尔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12-12-25 08:37 编辑 ; c L- ~' n5 n* [( `# k. A' m! J+ e
2 K0 [4 [) e6 d- v; k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时候,达多•埃拉扎尔已经离开出生地萨拉热窝,到巴勒斯坦了。埃拉扎尔是1940年时通过“青年阿利雅”运动来到巴勒斯坦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犹太人纷纷逃离欧洲,其中一部分向巴勒斯坦移民。青年阿利雅运动特别注重从纳粹占领区中营救犹太人青少年,一共有约2.2万人通过青年阿利雅运动来到了巴勒斯坦,其中很多人后来成为以色列独立战争时的生力军,埃拉扎尔就是其中的一员。" s1 m, I2 _$ W y/ B; r2 A
; B: i F- X( l# k) M / d/ Z+ n- @( Y: a
达多·埃拉扎尔,生就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 t. T8 l& m: Y! m, n4 D' F
5 q% Z8 C/ H# C: P: l0 \5 G
埃拉扎尔尽管出生在萨拉热窝,但属于北非和西班牙血统较重的萨法迪犹太人,而不是中欧更接近欧洲白人的阿希肯纳齐犹太人。为了团结全世界的犹太人,突出犹太性,“抹杀”族群性,新生的以色列大力推动各族群犹太人之间的平等,尤其是通过在一条战壕里共同战斗增强共同的犹太性。埃拉扎尔一到巴勒斯坦,就参加了犹太人的精锐武装帕尔马克。在独立战争中,埃拉扎尔参加了耶路撒冷的战斗,在战斗中机智勇敢,最后在拉宾的哈莱尔旅里晋升到精锐的哈波齐姆营营长。西奈战争后,埃拉扎尔担任以色列装甲部队司令,1964年开始担任北方司令部司令,在1967年的六天战争期间,指挥部队夺占了戈兰高地。六天战争后,埃拉扎尔担任总参作战部长,1972年升任总参谋长。, S% V% F' U) r. `& R
$ S5 j5 ~0 a! n3 V G, |$ K& W
埃拉扎尔这个总参谋长当得很忙碌。1967年六天战争后,中东并不太平,这就是不战不和的相持战时期。纳赛尔虽然惨败,但并不甘心。萨达特上台后,继承纳赛尔的政策继续厉兵秣马,并不断制造摩擦。埃及的意图是通过持续的准战争行动,迫使以色列常年处于动员状态,在经济和社会上拖垮以色列。以色列的回应则是用少量精锐的常备军应付埃及,保持国家运转在正常的轨道上。2 G) Q4 @1 h& a
' _: U- I7 z7 r& q: `0 i* u- O
在军事上,双方还互派突击队,袭扰后方。更重要的是,埃军沿苏伊士运河大量部署重炮,不断炮击以军占领的西奈,弄得以军前哨苦不堪言。以军炮兵回以颜色,炮击埃及方面的目标,击中多个储油设施,引起大火。在相持战阶段,以军开始组建常备军师,西奈师师长阿丹为了建立稳定的防御体系,下令沿苏伊士运河将前线哨所连成一线,并建立东岸的高大沙坝,掩护以军在西奈的调动,为前线哨所提供起码的保护。也为埃军坦克爬上东岸制造障碍。沙坝后方修筑了若干平行的军用公路和通向哨所的公路,供坦克和炮兵调动使用,作为机动防御力量。沙坝是海姆•巴列夫担任总参谋长期间建造的,所以被称为巴列夫防线。埃拉扎尔在巴列夫担任装甲部队司令时就是他的副手,巴列夫担任总参谋长的时候又是他的副手。# O- ~9 F {% D' R
3 ~- m$ A, E& @6 a8 F
巴列夫防线的开始有点偶然,主要用途是显示存在和作为埃军进攻时的绊马索,所谓巴列夫防线不可突破,那是以色列的公关用来吓唬阿拉伯人的,以军只把它当作埃军进攻时的绊脚索,为争取调兵遣将的时间用的。以军的基本作战思想依然是机动作战,真正的防御力量还是后方的装甲机动兵团,在西奈的沙漠里打运动战,并伺机渡河反攻。重兵防守的静止防线不符合以军思想,稀疏的防御也不能指望顶住埃军认真的攻势。由于六天战争压倒性的胜利,以军也根本不认为埃军胆敢进攻。不过防线的存在确实给埃军造成很大的思想负担,埃军的作战计划始终围绕着突破巴列夫防线,这既成为埃军作战计划中的亮色,最终也导致败笔,不过这是后话了。6 U( I* W% \6 t) g
% p+ r! o% f( i; ?9 u8 ^
海上也不太平。六天战争炮声刚落的1967年10月21日,埃及海军用新装备的苏制导弹艇从塞得港出击,偷袭在地中海巡弋的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这是一艘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剩余物资军舰,只有老式的火炮。“埃拉特”号被4枚精确制导并具有重磅弹头的“冥河式”反舰导弹击中后,成为历史上第一艘葬身于反舰导弹的军舰。为了反制这个新威胁,以色列研制了“加伯列”反舰导弹,装备到从法国购进的“萨尔2”型导弹艇。这5艘导弹艇也来之不易。六天战争之后,法国的戴高乐政府为了讨好阿拉伯国家,宣布对以色列禁运武器。法国宣布禁运时,这5艘导弹艇已经建造大半了,但还没有安装武器。法国容许以色列将舰艇完工,但不得交付。实际上,在同情犹太人的法国人的帮助下,法国当局对在造船厂频繁活动的以色列海军人员眼开眼闭,最后这些导弹艇在一天黑夜里悄无声息地溜出瑟堡造船厂,驶回了以色列。在穿过直布罗陀的时候,英国当局不断用灯光信号询问,要求辨明身份,以色列艇队默不作声,径直冲过去,英国人也不阻拦,等以色列艇队走远了,却发一个“一路平安”的灯光信号,大家心照不宣。地中海里的法国舰队也没有阻拦。这就是有名的“瑟堡快艇”的来历。“萨尔2”级中的“雷谢夫”号后来绕道地中海、大西洋、好望角,穿越印度洋、红海,最后抵达埃拉特,创造小艇闯大洋远航的奇迹,也为以色列红海舰队增添了利牙。' c2 D" K) R, s
( J( m5 z* M- W+ O" Z9 e% @1 n: L: `6 f在空中,霍德在六天战争一开始就打掉埃及纵深的空军基地,使纳赛尔对埃及空军失去了信心。纳赛尔要求苏联派飞行员,驾驶埃及飞机升空巡逻,负责埃及的防空。这些苏联飞行员仗着以色列不敢拿苏联怎么样,经常飞入以色列占领的西奈空域。以色列内阁在迟疑很久之后,终于决定拿这些苏联愣头青开刀。霍德用“鬼怪”式战斗机部署了一个空中伏击战,一下子打掉5架苏联人驾驶的米格战斗机,以色列无一损失。这之后埃以之间的摩擦有所降温,但不战不和的局面继续。然而,埃及的空中战略因此改变,埃及空军全面后撤,放弃争夺前线制空权,改而由新引进的先进的萨姆-6防空导弹实行以地制空。这个战略既带来了日后十月战争初期的成功,也促成了后期的失败,这也是后话了了。/ w; Z8 R- k ~" @' p3 s- w, j
. l1 E+ z! }: z# {0 d2 b
另一方面,约旦当时是最大的巴勒斯坦难民集中地,巴勒斯坦游击队在难民营里建立了国中之国。在叙利亚出动坦克支持巴勒斯坦游击队造约旦国王侯赛因的反的时候,以色列决定帮比较温和的侯赛因一把,出动四架“鬼怪”式战斗机恐吓叙利亚坦克。霍德亲自对飞行员训话:“一定要让叙利亚人看清你们,听清你们。”结果在震耳的轰鸣中超低空掠过的四架“鬼怪”式真的把叙利亚坦克吓回去了。 6 V5 k. r6 `6 Y8 Y/ J $ H. ]: m: c. d% M9 @/ R5 t; M% l1972年埃拉扎尔上任总参谋长不久,就爆发了慕尼黑奥运会惨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黑九月”突击队绑架了参加奥运会的以色列运动员,在德国警方试图解救人质的战斗中,所有以色列人质全部丧生。埃拉扎尔除了下令对叙利亚和黎巴嫩境内的巴解基地猛烈轰炸外,还下令发动了“青春泉行动”,对贝鲁特的黑九月领导人和巴民阵总部突袭。突击队由“萨尔2”导弹艇秘密运送到贝鲁特海岸,然后乘橡皮艇登陆。埃胡德•巴拉克(日后成为总参谋长、总理)率领总参侦察队人员组成的一个突击队,攻击慕尼黑惨案主谋阿布•尤素夫的家,击毙尤素夫、他情人及另外几个巴解高级领导人。身材矮壮的巴拉克在行动中化妆成妻子,和另一个突击队成员冒充夫妻,骗过巴解的警卫,对行动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约纳坦•“约尼”•内坦亚胡也在巴拉克的小分队中,日后在恩德培营救行动中担任突击队指挥官,在战斗中阵亡。另一队由伞兵旅侦察队人员组成,由阿姆农•利普金-沙哈克(在巴拉克卸任后继任总参谋长)指挥,负责突击巴解阵(和阿拉法特的巴解是对头)贝鲁特总部,但被路对过潜伏哨里的机枪压制住,两名队员阵亡,但最终还是完成任务,炸毁了巴解阵贝鲁特总部大楼,邻居的房子没有受到破坏。 1 J$ T9 L* {4 t1 w8 G3 @: {$ ^- v' @
但是更严重的威胁还是来自以色列传统的敌人埃及和叙利亚。埃及新总统萨达特继承纳赛尔反对以色列的既定国策,但萨达特比纳赛尔更加务实,他对全面战胜以色列没有信心,所以只要求一个有限的胜利,能迫使以色列走上和谈道路就足够了。萨达特曾以以色列撤出西奈和加沙为埃以和谈的条件,被以色列断然拒绝。叙利亚的阿萨德也坚持要首先夺回戈兰高地,然后才可能和以色列和谈。两家一拍即合,厉兵秣马准备再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埃军目标缩小为控制整个苏伊士运河,并进占到西奈中线。叙军目标依然锁定在夺回戈兰高地。 + q5 e) A x2 n* c6 C; v4 U* k; |+ h1 t1 u $ k) o2 @# n9 l 沙兹利(右)是和大多数阿拉伯将军不大一样的新军人,后面(中)是时任空军司令的穆巴拉克 8 M8 ?) @5 ?2 k" p' N# o" D4 t1 F8 x3 V; c
埃及新总参谋长沙兹利中将上任后,整顿军务,埃军一改衰相,从精神面貌到战术素质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苏联最新装备的源源涌入,更使埃军如虎添翼。沙兹利命令埃军在苏伊士运河西岸不断演习,天天演“狼来了”,弄得对岸以军神经紧张。以色列一度宣布全国进入战争状态,发出总动员令,召集预备役,但最后证明埃军只是演习。以军被日复一日的虚警弄得麻痹大意,以军情报首脑泽伊拉少将和国防部长达扬都坚信埃及不敢发动进攻,达扬公开宣称埃及在10年内不敢进攻以色列。在对果尔达•梅厄总理的秘密报告中,达扬不敢那么乐观,但还是坚称1975年之前埃及不可能做好战争准备。如果埃及没有做好准备,叙利亚就不可能单独进攻,所以以色列至少有5年可以太平无事。事实上,埃及和叙利亚已经做好战争准备,将在犹太人最神圣的斋月(十月)发动进攻。 * T) ?( U% L1 y2 ?" ?; N# n2 j7 y) q$ f w
埃及总参谋长萨德•沙兹利中将是埃军里比较特别的一个人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面对隆美尔的进攻,英军总司令下令全线撤退。还是英军中年轻中尉的沙兹利自告奋勇留下来,在敌后埋放地雷和爆炸装置。1956年,沙兹利创建了埃及伞兵,并担任第一任伞兵司令。在六天战争里,沙兹利在西奈指挥一支特种部队防守中部的山口。埃军总溃退开始后,沙兹利特遣队和上级失去联系。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沙兹利沉着地带领部队突围,是少数人员和装备齐全、成建制突围的埃及部队之一。成为埃及总参谋长后,沙兹利处心积虑要重返西奈,并制定了“狼来了”策略和突破巴列夫防线的策略,最终成为“阿拉伯世界里第一个打败以色列军队的人”,尽管这个打败只是战术上的,而并没有赢得战争。 ) h/ _8 u0 s% ^$ X; r & q) @2 I" }) Q( ~/ b0 v- G沙兹利的“狼来了”策略明显奏效,使以色列军政当局放松了警惕。沙兹利的军事战略分三阶段,第一阶段是5个步兵师(每个师配属两个步兵旅,一个机械化步兵旅,并得到一个坦克旅的增援)齐头并进突破巴列夫防线,在运河东岸建立连贯、稳固桥头堡;第二阶段是在相持中消耗以军实力,并增调两个装甲师和两个机械化步兵师,准备突破;第三阶段是在米特拉山口、吉迪山口方向和塔萨、拉斐迪姆方向发动攻击,每个方向配备一个装甲师、一个机步师,并得到桥头堡的第一梯队的增援,推进至西奈纵深100公里的中线。计划没有要求打到以色列本土,把犹太人赶进大海那是想也没有想过。 : ?$ v9 f' e: d1 V V- Z& e8 H/ C% M% ~' K8 {7 V
沙兹利的作战计划是正确的。克服宽大水障的渡河作战很是复杂,埃军不仅面对巨大的战术、技术、后勤困难,还有“以军不可战胜”的心理负担。沙兹利齐头并进的作战方案违反了集中优势兵力的一般原则,但建立了稳固的桥头堡,最大限度地减少暴露的侧翼,不给以军反突击的漏洞。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战斗的胜利使埃军官兵克服对以军的心理障碍。埃军实行相持阶段,而不是乘胜突破,向纵深高速发展,这也有违一般原则。同样,沙兹利是考虑到埃军的具体情况。埃军对在以军实力尚未削弱的情况下,在沙漠里和以军打机动战,心里很是没有把握。另一方面,运河沿岸的防空导弹的掩护范围有限,埃军对保障防空导弹伴随地面部队滚动前进没有信心。没有空中掩护,突进的埃及坦克将遭到以色列空军的屠杀。以军防御的基本战术是用装甲兵团打高速反突击,在埃军渡河之后,一定会在第一时间赶赴前线,埃军只有利用稳固和连贯的阵地大量消耗以军实力后,才能乘虚反击。埃军对第三阶段的计划相对粗略。这也是正确的。计划太超前,很可能脱离实际,根据战事发展在调整、充实更加合理。沙兹利的作战计划对突破巴列夫防线尤其详尽,堪称典范。 ) }1 ]6 V4 y- {& t5 ]4 r- [' ^2 g# I9 y6 O p
渡河的埃军突击队将在运河西岸的苏制防空导弹网的掩护下,用西德进口的高压水龙冲开巴列夫防线的沙坝,制造突破缺口。为了顶住以军的装甲反突击,第一波突击队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携带反坦克武器,其中包括大量的火箭筒和先进的AT-3反坦克导弹。埃军决心要用反坦克导弹火力像机枪杀伤骑兵那样杀伤缺乏步兵掩护、孤军突进的以军坦克,先头部队要抗击以军坦克的反冲击至少6个小时,才能等到埃及坦克的到达。. B0 H) h* J% a7 ^- h" m; \
2 w& N+ ~% m- H2 c# p' ], K) X沙兹利使用高压水龙的策略是正确的。使用炸药爆破18米高的沙坝的效果不好,爆炸一过,松散的沙流回来,很快就会把缺口重新堵住。高压水龙把沙冲走,效果好得多。运河就在背后,也不担心水源问题。 ( I& o% Y$ B4 ~# I+ B# _/ E 5 M' o% j2 g8 w+ j* `" y# S. ` k) ^巴列夫防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防线,这条170公里长的沙坝后只有一个加强营级的防守兵力,并不是像马奇诺防线那样重兵防守。以军在170公里上的运河沿岸共有17个排级哨所,大多坐落在公路、山口、沼泽中的硬地或者面对苏伊士运河东岸居民点的战略要点。哨所之间间隔达10-30公里,漏洞很多,要寻找突破点并不很难。不过哨所本身还是有坚固工事的,并有纵深800米的地雷阵、铁丝网等防御设施,具有良好的环形射界。以军在巴列夫防线的一些地段安装了暗藏的油管,可以向运河水面喷洒燃油,用大火阻止渡河,这些油管也将被埃军特种部队预先破坏或者堵住。, B# c3 Z3 j+ s1 H$ m I
' m7 y4 w5 W; U8 S' V8 K
然而,苏联并不想在中东看到新的战争。六天战争之后,苏联在埃及和叙利亚的影响大增,这是苏联在中东影响最大的时期。苏联对埃叙在军事上击败以色列根本不看好,也不希望再一次战争失败迫使埃叙转向意想不到的方向,所以极力阻止萨达特的战争准备,甚至和西方商定对埃以的军火供应锁定在现状,以减少战争风险。但萨达特的决心已定,在埃军中无所不在的苏军顾问随时有可能把埃及的最终作战意图泄露出去,于是萨达特在1972年果断下令所有苏军顾问统统撤离。 1 H7 B1 ` _$ m( \ + G- R" ~. h0 w3 q+ q* {/ D* ^# p萨达特驱逐苏军顾问后,埃及不断制造苏制装备缺乏备件、埃军技术装备离开苏军顾问根本开不动的假情报。尽管埃苏关系掉至冰点,苏联依然在提供先进军事装备,包括比以色列空军“鬼怪式”战斗机更先进的米格-23战斗机和“飞毛腿”短程弹道导弹。以色列情报部门判断:在大批米格-23到达之前,埃及空军不可能做好战斗准备,现有的米格-21不造成严重的威胁。苏联刚开始交付“飞毛腿”导弹,埃军需要至少4个月才能完成初步战斗准备,这将是埃军对以色列纵深攻击的主要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从1973年9月起,战争迫在眉睫的情报开始涌入以色列情报部门,10月1日,埃及和叙利亚进入总动员,以色列情报部门和达扬还是坚信自己的判断,战争一时打不起来,因为在此之前,埃叙也进入过总动员,包括5月间一次,以色列也相应进入总动员。直到10月5日午夜摩萨德首脑扎米尔和埃及线人阿希拉夫•马尔万在伦敦秘密会面后,马尔万明确告知扎米尔:埃叙将于次日进攻以色列,以色列这才大梦初醒。 - k# Q( \8 B6 `( m) h. p/ ?) W
马尔万是一个神秘人物,他是纳赛尔的女婿,也是一个巨富,和穆罕默德•法耶德合伙经营伦敦著名的豪华商店哈罗德,后者就是和戴安娜王妃在车祸中一起丧生的多迪•法耶德的父亲。马尔万为摩萨德提供情报有一段时间了,5月间也是马尔万告诉摩萨德埃及即将进攻,但那一次是虚警。结合各方面的情报,以色列判定,这一次是真的了。不过马尔万的真实身份一直是一个谜,他到底是摩萨德的间谍,还是埃及的双面间谍,这一直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在西方媒体透露马尔万的摩萨德间谍身份后,马尔万并没有受到埃及的为难,返回埃及时还受到穆巴拉克总统的款待。马尔万在2007年在伦敦的一个豪华酒店阳台上,离奇坠地死亡。他的死到底是自杀还是谋杀,到现在还没有定论。这是第四个埃及著名人士的同样方式的神秘死亡,其他三人也和纳赛尔到萨达特时代的埃及政治有关。马尔万的葬礼由埃及最高依玛目主持,穆巴拉克的儿子和埃及情报首脑亲自出席。 4 O( {3 f: Z" N2 \1 a; j- v: [% V ~& ]8 y3 u
埃及对发动进攻的时机也是精心选定,选择犹太人和穆斯林都最神圣的赎罪日(斋月)发动进攻,可以最大限度地达成突然。正在斋戒的犹太人应该是精神和身体状况最虚弱的时刻。对埃及和叙利亚来说,只要事先秘密准备好,阿拉伯士兵的精神和身体状况不成问题。这一天也是满月,有助于夜间作业,大潮也有利于渡河和登陆。进攻时刻选定在下午2点,这个时间不光是大潮,也留出5个小时的白昼时间,便利渡河作战。此后的6个小时的月光时间将用于架桥,再后的无月光的6个小时用于将坦克和大部队从桥上通过。计划还包括两波空袭,和在日落前在以军后方的空降。西落的太阳也有利于掩护埃军自西向东的作战行动。埃军将和叙军同时进攻,将迫使以色列空军疲于奔命,在关键的第一天的白昼时间内无暇组织有效的进攻,至少要到第二天才能组织起有效的空中支援。9 O r) |2 A2 ^% O$ l% L
: W& X( b) n5 B Y4 x
作为总参谋长,埃拉扎尔要服从国防部长的政治指挥和听从情报局长的情报判断,但面对边境对面的大规模集结的情报和一线指挥官的紧急请求,埃拉扎尔并没有坚持提高战备状态,直到10月6日早上,才强烈要求由空军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但被达扬和梅厄否决了,理由是以色列将需要美国的帮助,如果以色列打第一枪的话,美国援助将困难得多。美国也得到了埃叙可能即将发动进攻的情报,但要求以色列不得打第一枪,以避免美国在外交上的被动。在以色列内阁决定不作先发制人的攻击后,基辛格的密电也到了:“别打第一枪”。内阁批准了埃拉扎尔向前线增调常备军预备队,但杯水车薪。: Z1 p3 \( ]: p
; p* x5 l/ D2 i# z" E , @9 j+ a$ o0 D9 X- H+ n
埃及对于自己的空军没有信心,只有依赖先进防空导弹。后来的战事证明,SA-6惊人地有效' s0 l8 @; }9 l
4 P" [' q0 j# ^& Q
事实上,后来的战斗表明,运河西岸的大量萨姆-6防空导弹对以色列飞机的威胁远远超过了任何人的估计。有了1967年六天战争的教训,埃军对以色列空军的攻击有了充分的准备,以色列空军的先发制人攻击未必能奏效。但这只是假设,因为以色列空军始终没有得到达扬的批准,出击统统取消了。 8 F% R% Z, ]( n& z% ^$ t/ ~' Z2 u0 ~ Y4 f. }. F: [
达杨的自信来自于四个方面:以军具有不可战胜的心理资本,以军将有预警时间,以军空中优势将粉碎一切埃叙进攻,以军装甲优势将打碎一切埃叙防御。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四条都不管用。不过以色列对美国援助的判断是正确的。基辛格事后在回忆录中写道:如果以色列打了第一枪,以色列连“一颗钉子也休想得到”。由于以色列遭到突然进攻,美国在政治上的回旋余地大增,立刻允诺空运军火。尽管空运的军火实际上要到战争快结束时才开始补足以色列的损失,美国的允诺使以色列可以不必顾忌长期作战的弹药和装备的损耗。但后发制人依然是以色列陷入了几乎致命的被动。 + R# ~1 G" A4 q) J # P! n/ B1 H5 k; \: Q5 V10月6日下午2点,两百架埃及作战飞机和短程弹道导弹突袭西奈的以军目标,三个机场、十个“霍克”防空导弹基地、多个指挥通信中心和炮兵阵地受到轰炸。埃军炮兵集中2000门大炮、火箭炮对巴列夫防线上的以军阵地猛烈轰击达53分钟,倾泻了4万发炮弹,其中最初几分钟的急速射就有1万多发炮弹落下。在炮火掩护下,埃军突击队携带反坦克导弹和反坦克地雷登上西岸,阻止以军坦克的行动。2点20分,5个师中第一波8000名埃军步兵乘坐1000艘冲锋舟在运河上全线强渡,6个小时内,埃军渡过了8万人,在170公里长的战线上,形成了80多个突破点。24小时内,另外4个师渡河成功,还有近500辆埃军坦克渡过了苏伊士运河,面对以军的200多辆坦克。巴列夫防线被迅速突破,很多哨所及其坦克增援小队在第一时间全部陷落。经过多年的操演已经精熟的埃军后续部队迅速渡河,占领了运河东岸15公里纵深的地带,到达防空导弹保护伞的边缘,然后停止前进,前锋互相连接,形成完整的前线。埃及第二军在地中海到大苦湖之间展开,第三军在大苦湖到红海之间展开,大苦湖作为结合部。埃军预计渡河作战伤亡将达3万人,最后只有200人伤亡,战斗之成功出乎意料。6 w0 s( z' W" Y5 V; M*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