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k: F1 K( V: ^这是在西西河上贴过的。看看了日子:2009年1月8日。几年功夫,大运的墙头照开始流传了。看看当年我的猜测有多少靠谱。 J9 {8 H* Q* ?2 Y# o, p8 a, d3 a! N& D! u
==============================2 N9 b# H3 u5 Y3 C o
$ T/ i% B& L/ x9 \6 A) }( _关于大运的说法也是很多,很多都是有板有眼的,咱们没有内部消息,只能猜测。" {* N$ Z8 K. s Q! J
0 h+ F5 T; K1 J' J中国空军有运8,有伊尔76,还是对大运望眼欲穿,道理有两个:$ {4 d* h; L0 ]- ?. S" z& Z: `5 a# O
1、实在是什么运输机都缺% l' O: [2 k, J; q/ Z0 B! }1 V
2、实在是没有像样的大运 * M% H' I& |7 ` _' ]3 K* c" t1 o7 E/ d( w) n7 j
一般认为,中国大运有两个起点可以考虑,一是伊尔76,包括使用数字航电、新型发动机和机身加长的改进型;二是安70,包括使用涡扇和加大载重量的改进 型。理论上,中国还可以重起炉灶,全新设计,但在有可能借鉴的情况下,全新设计的风险不必要地高,可能伊尔76或者安70的路线更加实际。这里假设四种情 况:基本伊尔76(最小改动),改进伊尔76(数字航电,新发动机,加长机身,加大载重量),基本安70,改进安70(数字航电,涡扇,加大载重量)+ E' o d# m; |0 Y: a
0 n; L2 a4 C& y! m/ d8 T! ?9 e 1 ]3 I" V, L8 J$ k" j 伊尔76有很好的简易跑道起落能力* `, w, t: f4 ^# D7 x7 P0 B& P
但加长伊尔76的载重量很好,机舱形状不好,也不利于短距起落5 M; b3 K' \# \8 v- f2 u5 | - r! i- z1 S" |9 j2 e. y- q 安-70的机舱形状好,短距起落,在基本设计概念上是新一代的,但桨扇发动机不一定符合中国的需要0 i$ p: D, J2 V! v S1 ^, Y $ ~3 V# t: b% k, O1 f
C-17是最理想的,但对于中国过于豪华了,技术上一步登天的难度也太大! I6 a$ z/ s8 P
& i1 N! ]4 J6 ^6 S
那大运需要满足什么样的要求呢? 9 Q2 [7 O: r9 W5 p5 p) h! V. m8 X' b; m4 x, P
1、载重-航程& O8 d) Y/ X& H! v& @9 g% B
运输机都需要有一定的载重量和航程,作为大运载重-航程的水平应该至少不低于伊尔76。航程上,有个5000公里左右应该是不错的起点,足够在中国国土上 任意部属,也可以通过空中加油或者在友好国家机场三级跳向更远的国外部属。但伊尔76的载重量是不是足够,这个还有争议。伊尔76的载重量为40吨,在 60年代这就很不错了。在今天,这个载重量作为战术运输机依然不错,但作为具有一定战略空运性质的大运来说,这个载重量有点紧张,最好能达到能够运载主战 坦克的50吨以上,但像C-17那样的70吨就有点过于豪华了。运输机能够运载主战坦克不是一个很奢侈的要求。空降作战的制胜要素一在突然,二在突击力。 在装甲车辆在后方部队中也已经大量装备的时候,只有徒步和轻型车辆能力的空降兵只能攻克基本不设防的目标,最多就是警察局一类的东西,稍微有点坚固防御的 地方就不要惹事生非。这给空降作战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要是空降兵能配备哪怕是少量的坦克,在敌后的冲击力就绝对是数量级的提高。空降兵的坦克当然不是一 定要空投,轻装伞兵夺取简易着陆场后,具有短距起落能力的大运突击着陆(air assault landing),卸下坦克,这就可以了。加长的伊尔76已经达到47吨,和安70的基本型一样。改用涡扇的安70可以达到50吨以上,足以运载中国最新 的主战坦克。; t7 I( S3 @& J, w# p# g+ `(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