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M N1 v7 X2 b9 _: C 1956年的西奈战争是以色列建国后的第一场大规模战争,这也是达杨的成名之战 ' Y) [; `8 Z+ _5 z, u+ G- r/ f# J+ [0 S" j- N, U
4 p3 O; m. K' f5 x
以色列的战略目标有三个:击溃西奈的埃军,拔除加沙的阿拉伯敢死队基地,占领西奈半岛南端的沙姆沙伊赫。由于以军兵力不足,彻底歼灭埃军有困难,达扬也不想通过过度杀伤导致深刻的民族仇恨,所以以击溃为目标。. U2 O8 f* b' F/ @/ u4 D
" H) x# p9 S% g4 h7 f' g 拔除加沙的阿拉伯敢死队基地的用意不用多说,但沙姆沙伊赫是另一个问题。位于西奈半岛南端的沙姆沙伊赫扼守阿喀巴湾通向红海的出海口提兰海峡,和湾口中间的提兰岛之间最窄的间距只有200米,埃及在这里放上几门炮,就可以很容易地封锁以色列通往红海的唯一出海口埃拉特。事实上,纳赛尔确实不顾国际惯例,封锁了提兰海峡,憋死了埃拉特。/ A h; {+ v j0 x [$ n/ W2 y
4 h3 Q3 z5 O" V$ u 以色列要实现这些战略目标有三大困难。首先,以军应该先于英法伞兵的行动,但为了不惊动埃及,尽量延迟埃及的总动员和兵力调动,以军要制造西奈方向只是佯动的假象,这给作战行动带来不少困难。第二,以色列预计到联合国将强力干预,勒令停战,所以主要战略目标必须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达成,造成既成事实。埃军在加沙、西奈和内格夫沙漠的结合部拉法至阿里什一线部署了重兵集团,北上可以威胁以色列的第一重镇特拉维夫,直捣犹太人的老巢;东出可以和占领耶路撒冷的约旦军队打通,腰斩以色列的南北两块;南下可以切断胆敢通过内格夫沙漠进军西奈的以军。加沙、西奈和内格夫都是沙漠,但拉法一带有一片丘陵,埃军就以此筑垒据守。不解决这一重兵集团,进攻西奈的以军的侧翼就要暴露于埃军的攻击之下。但直接攻坚,容易陷入持久战。至于沙姆沙伊赫,靠近以色列一侧的西奈半岛东海岸是难以通行的沙漠,靠红海一侧的西海岸有一条公路,但要穿过整个西奈,打破埃军的层层防御,这给快速夺取沙姆沙伊赫带来很大的困难。 7 q: G3 D- S+ b! u& u m: d% q ! a( L# \" T K' P7 X/ y! S 但是埃军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战斗意志不强。一旦重要交通要道和战略要点被突破,后方被包抄,埃军很快就会溃不成军。达扬准确地估计到埃军的这个弱点,决定不正面攻坚,而是从侧后大纵深穿插,促成埃军的崩溃。达扬的作战计划是这样的:在西奈中部用第202伞兵旅打穿插,旅长阿里尔·沙龙上校率领旅主力,部署到反方向的约旦前线以迷惑敌人。战争打响的零时,一个营的伞兵首先在西奈中部战略通道米特拉山口东侧空降,打响后沙龙的旅主力立刻掉头,高速穿越内格夫沙漠,突破昆提拉和纳卡拉,赶赴米特拉山口,和先行伞降的伞兵汇合,切断西奈南北埃军的联系,震撼埃军的防御体系。然后伞兵在北线进攻加沙,在南线长途奔袭沙姆沙伊赫。达扬给沙龙24小时的时间,但内心认定48小时能汇合就不错了。& g% D: g8 h8 a" T: B: j5 j. x* O
7 \2 l) `2 h: }# R6 `2 u 战斗在1957年10月29日凌晨打响,拉夫尔·埃坦中校率领第一伞兵营,乘坐16架C-47从超低空抵近米特拉山口东端,然后拉起空降。与此同时,4架P-51“野马”式战斗机从超低空飞越埃军的电话线,用拖带的挂钩割断电话线,破坏埃军的通信。但挂钩还没有用上就脱落了,胆大妄为的以色列飞行员竟然直接用螺旋桨和机翼在不到3米的极低空割断电话线。/ ?- s) {' Q; Q0 Z- M4 B
5 }. \% Y1 U( {# V% M J A3 h7 p
沙龙没有等配属的6轮越野卡车赶到,就立刻出发了,一路征用所有能够得手的民用车辆,连滚带爬地在沙漠中强行军,猛打猛冲地碾过昆提拉,但在纳卡拉打了一场硬仗,最后在不到30小时内强行军近300公里,赶到米特拉山口和埃坦的伞兵会合。 - g, a. s. I$ g: M! l& q 6 [0 p3 A: o; W# _) U3 d 但北线的南方司令部(整个战争对以色列来说依然是南方)司令阿萨夫·西姆霍尼求战心切,违抗了达扬的命令,不等伞兵的北线进攻开始,就迫不及待地将精锐的第7装甲旅及其100辆坦克投入了战斗,猛攻中线的阿布·阿盖拉。阿布·阿盖拉在一个小时后就陷落了,从阿里什方向赶来增援的埃军装甲部队被以色列空袭打退。在第7装甲旅的猛烈进攻面前,加上右翼以军伞兵的威胁,埃军第1装甲旅很快向苏伊士运河边的伊斯玛利亚撤退。这时,沙龙为了抢先抵达苏伊士运河,屡次要求进攻,穿越离苏伊士运河只有48公里远的米特拉山口。但达扬的意图在于最快地击溃埃军,抢在联合国强令停火前夺占战略目标,无意冒主力被埃军粘住的风险打歼灭战,坚决不批准沙龙的请求,只准他小规模火力侦察。沙龙违抗命令,将火力侦察变为穿插,遇到埃军的强烈抵抗,两侧岩洞里射出的密集火力使沙龙的伞兵们伤亡惨重,沙龙只得命令增援部队跟进,将被困的伞兵救援出来。米特拉山口战斗至今仍然是以色列军史上争议很大的一场战斗,一般认为是沙龙为了个人的荣耀,无谓地牺牲士兵的生命,最后还没有达成任何战术目的。 + W* F' r. L2 D/ X# y 6 D4 d; ?4 ~3 A6 G0 ` 到11月1日,中线埃军已经溃不成军。北线的戈兰尼第一步兵旅和第27装甲旅已经开始攻击拉法的埃军。经过激战,埃军被击溃。第27装甲旅再克阿里什,接着沿地中海岸向苏伊士运河快速挺进,11月2日傍晚按与英法的约定,在离运河16公里处停止前进。更北面,第11旅向加沙进攻,战斗刚打响,已经被切断后路的埃及军事总督就率部投降。同一天,南面亚伯拉罕·约菲上校的第9旅出动,沿西奈的东海岸向沙姆沙伊赫挺进。 4 s2 c2 W1 h% g5 |' [ % A- G/ Q9 j7 S9 I# T 由于艾森豪威尔已经向联合国提出停战动议,联合国决议迫在眉睫,以军必须赶在联合国达成停火决议之前抢占沙姆沙伊赫,以保证埃拉特向红海的出海口畅通。第9旅以不可思议的毅力在沙漠里强行军,不顾车辆深陷沙中,给养掉队,装备损坏,人员疲惫不堪,硬是向330公里外的沙姆沙伊赫猛冲。与此同时,沙龙的伞兵在米特拉山口无所事事,于是达扬命令埃坦带领一营伞兵,绕过米特拉山口,从公路条件好得多的西奈西海岸向沙姆沙伊赫挺进,希望至少有一路可以赶在联合国之前占领沙姆沙伊赫。沿途的埃军已经溃散,两支部队的进军变成了为了荣誉而展开的疯狂赛跑。埃坦的伞兵夺占西奈西海岸的托尔后,以色列空军空投了一批装备和物资作为补给。达扬在战争一打响后,在指挥部里根本坐不住,成天坐着他的小飞机在前线到处跑,这时跑到了西奈西海岸,找到一辆吉普,也没有警卫,不顾流散在周围但依然有武装的埃及散兵,径自开到埃坦这里,最后和埃坦一起冲进沙姆沙伊赫。11月5日清晨,第9旅和伞兵几乎同时冲进沙姆沙伊赫。埃及守军在激烈抵抗几个小时后被迫投降。守军看第9旅的声势更大一点,所以向第9旅投降,伞兵功亏一篑,功劳被第9旅捞走了。但这场历史性的冲刺最终赶在联合国的前面,当停战决议下来后,以色列被迫放弃所有被占领的西奈土地,但得到了联合国的保证:埃及将不得用沙姆沙伊赫关闭提兰水道,封锁埃拉特。十年后,纳赛尔撕毁协议,再次封锁埃拉特,最终引发了1967年的六天战争,但这是后话了。# k( e; V5 t# ?% e
# E8 C2 R" d. R( `. f 西奈战争打了8天就结束了,使用万国牌杂色装备的犹太人乌合之众占领了西奈大部,装备精良的三万多埃军被击溃,在阿拉伯世界人气很高的阿拉伯敢死队的根据地被拔除。英法的登陆没有达到目的,很快就灰溜溜地在联合国的压力下撤出了。但西奈战争不仅打出了以军的威风,还向西方证明了以色列的价值和能量,达扬成为以色列的战神。西奈战争是英国军事史家李德·哈特极力主张的“间接路线战略”的最好体现,难怪获得英美军界的极高评价。+ w+ a* {& G6 B/ J4 N% r, z6 v
# x& p" E2 a6 |* U5 w2 n
达扬于1958年卸任总参谋长的职务,并退出现役。退役后,他出任本·古里安政府的农业部长。此后他到越南去做过战地记者。埃希科尔接任以色列总理后,尽管讨厌达扬,还是出于达扬在以色列军民中巨大的威望,在战云再次密布之际委任他担任国防部长。这时纳赛尔又在磨刀霍霍,1967年6月,为了先发制人,以色列主动出击,发动了六天战争,最后以以色列的巨大胜利告终,纳赛尔郁闷而死。# i- g- L- c" z$ F$ D; C
! X% p4 K4 Z/ O2 ^: @* R" } X
达扬令人讨厌的一面在六天战争之后得到最大的体现。达扬是一个毫不谦虚的人,为人张扬不说,不管是不是他的功劳,都喜欢往自己身上揽。六天战争是总参谋长拉宾打的,达扬上任国防部长的时候,战争已经快打响,除了到处鼓舞军心以外,作战计划和指挥都没有他什么事,但被达扬的大嘴一呱呱,都成了他的功劳了。达扬是一个业余考古学家,但常常利用职权,指使官兵为他私自挖掘珍贵文物,难怪亚丁大发雷霆。0 g6 n1 l$ d4 F4 ^& Q- X
W* P9 E z! x 作为一个好战的斗士,达扬对阿拉伯人和土地问题持鹰派立场毫不奇怪。他宣称宁要没有和平的沙姆沙伊赫,也不要没有沙姆沙伊赫的和平。但后来达扬逐渐改变了他的鹰派立场,甚至说他很后悔不该下令占领戈兰高地,因为那时叙利亚并没有对以色列构成威胁。 + O! F$ I1 ^) z 0 ~6 ^3 O+ c' l9 t9 L5 `! r/ ]3 b" E7 Y w7 h
达杨从来都是一个士兵的将军,在离开军队担任文职的国防部长后,依然喜欢穿上没有军衔的军装,过一把“超级总参谋长”的瘾,这是在1973年十月战争中运河反攻前夕,左侧头上负伤的是沙龙 0 [4 l$ D" x- m, d _) U & F' s) ~9 q) b. i8 K5 Z 达杨和梅厄(右)在一起,达杨对局势的错判是以色列在十月战争初期失利的重要原因 9 N+ u$ d5 K& s. p 9 h+ i5 {* Z# F3 f; S2 a 由于达扬的极大威望,埃希科尔之后的以色列总理果尔达·梅厄也留用达扬作为国防部长。达扬沉浸在以色列胜利的光环和自己的战神传奇之中,彻底低估了埃及和叙利亚反击的决心,认为埃及、叙利亚根本没有那个胆子,即使敢冒这个险,也将被优势以军轻易粉碎。但纳赛尔之后的萨达特不信这个邪,在苏联军火和顾问的帮助下积极备战,在1973年犹太人最神圣的斋月(十月),和叙利亚协手发动突然进攻,把以色列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作为国防部长,达扬负责情报评估和战争准备。但面对日益急迫的局势,达扬依然无动于衷。在开战几个小时前,战争在即已经肯定了,达扬依然否决了用空军先发制人攻击、迟滞埃及和叙利亚进攻的计划,要让埃、叙打第一枪,好争取美国和世界的同情。但是战争一打响,埃军迅速突破苏伊士运河边的巴列夫防线,西奈的以军后方空虚,随时可能被埃军长驱直入。叙利亚那边,戈兰高地上的以色列第7旅在叙利亚军不要命的坦克攻势下气若游丝,随时有垮台的危险。久经沙场的达扬突然惊慌失措了,叫嚷“第三圣殿即将倒塌”(所罗门王建立的犹太教第一圣殿在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入侵时被捣毁,刻有摩西十诫的石碑因此失散;巴比伦之囚时代之后,犹太人回到耶路撒冷,修建了第二圣殿,耶稣就是在这里宣教的,但是在犹太人大起义后,第二圣殿被罗马人所毁,犹太人也被赶出以色列;1948年以色列建国,这个新生的犹太人国家有时也被称为犹太人的第三圣殿,但狭义的第三圣殿则需要在第二圣殿原址重建,历史上不存在这样一个圣殿),被果尔达·梅厄禁止向新闻界发言,省得他散布失败主义论调。达扬和时任总参谋长埃拉扎尔争吵,要将西奈和戈兰高地以军往后撤,把战争引向约旦。埃拉扎尔坚决顶住了达扬的建议,坚持以军进攻为主和将战争引向敌人后方的原则,最后打胜了这场差点要了以色列命的战争。 % c' p" Y. f% z7 g% H) d7 e " Y& V8 L/ V7 A* D: ^5 l' f9 D, H( m
十月战争极大地震动了以色列上下,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尽管调查战争责任的阿格拉纳委员会没有把直接责任归于达扬和梅厄的头上,达扬和梅厄最后还是黯然辞职了。& V: A) [- d# t
$ d# m( S l( ?6 T 十月战争也极大地震动了达扬,他变得消沉。在1977年利库德党贝京组织政府的时候,达扬以工党党员出任外交部长,这在工党内部被广泛地认为是对工党的背叛。但是达扬代表以色列主导了历史性的戴维营协议,促成了以色列和埃及之间的和平条约。达扬坚持将巴勒斯坦放进戴维营协议的框架,和贝京发生冲突,最后辞职了。 $ V" u. r$ h0 ^ ( h" P' H" T6 U2 y
离开政界后,达扬继续和平事业,鼓吹单方面从约旦河西岸和加沙撤军。1981年10月16日,达扬心脏病突发去世,结束了多彩而又充满争议的一生。4 f, e- _" ^+ n- T- D$ @
4 r' u4 k: C& o- g" v$ y"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