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 r {. ^; p* Y其实,我错了。 7 w4 y" k* p/ d: c " r* M& k& ^- b6 ^* d' n' C( J2 n+ A0 ~命运女神在我耳边低低细语,“我只要对你稍加点拨,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全部奥秘 ......”$ W; f4 z. t8 e& q* r, P
- g8 {8 b" i( t# d6 _* \3 ?* D首先要说的是,经济学在中国从来都只是政治的婢女,是随着政治需要变化而变化的。文革后,经济学教学首先是以政治经济学的形式出现的,主要讨论劳动价值论。即使是现在,这一部分内容还占了大概60%的市场,一大批人还在照本宣科,浪费着青年学子的宝贵时间。1 }% U! | @' P/ A. n x& Q
! L& F) \% Z$ r- b5 X# ?经济学出现的第一个潮流是以吴历董等人所带来的关于承包,市场,产权等等问题的讨论。他们的主要贡献是给无聊的政治经济课本后面又多加了几章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发展。毫无疑问,这些争论在现在看只是一场启蒙运动。但是,小虎第一次听到这些拾人牙慧的“新鲜思想”时,确实是几乎惊掉了下巴。$ Q |6 D0 Z0 v
( q! _4 o. _! H. { Z6 S+ |8 a' M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论战中,不论争论的左右双方都不具有现代经济学的基本训练。以领袖人物吴某为例,文革其间以一小右派的身份在北大图书馆作管理员,受到当时环境凄凉的陈岱孙等人的帮助学习经济史。陈在中国经济学界的地位可以用“九五之尊”来概括。所以,吴在改革开放后一跃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也就不奇怪了。+ A: Y& h/ D/ H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