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西方经济学史笔记 – 货币与经济周期(1898-1939年)
[打印本页]
作者:
鼎革
时间:
2012-9-22 19:20
标题:
西方经济学史笔记 – 货币与经济周期(1898-1939年)
Knut Wicksell魏克赛尔
) y/ L5 _" R3 t
他在《Interest and Prices》和《Lectures of Political Economy》中,分析货币、信用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即“积累过程”。他的理论基础是Eugen von Bohm-Bawerk的资本理论,认为利率是时间的价格。利率上升时,人们倾向于储蓄(延迟消费)。
8 O: f8 e7 U Q& u
) H# g! C/ q# ?8 Y$ g
投资中,获益时间较长的生产过程比较短的生产过程更有生产力,因为需要投入资源的时间较长,需要更多资本。但有人认为生产期和利率没有明确关系,利率下降可能导致生产期延长,也可能缩短。
2 X$ ]" T9 v# x' ]/ y
9 k( J( i; L% f- a
他认为存在自然利率,使消费者希望借出的钱数等于生产者希望贷到的数量,存在跨期均衡。但争议者认为,自然利率是以下情况下的利率:1)储蓄等于投资;2)没有创造新的贷款量;3)物价稳定。但问题是谁也不知道上述三个条件是否在同一利率情况下得到满足。如在增长的经济中,要物价稳定,就要增加贷款数量才能满足增长的交易需要,但这会导致储蓄和投资不平衡,物价就不稳定。另外,如果生产力上升,银行利率等于真实利率,物价就会下跌。
6 D9 W1 }/ Z$ j% H( T( ]4 _
2 R: @: G2 g1 O- A. ~2 N
他引入一个创造信用的银行制度,银行贷款的利率称为市场利率。当市场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出现积累过程,企业增加投资,从银行贷款,引起资源需求的上升,从而拉高价格。
+ U0 G' B3 E* x1 Y1 M8 T# [' K
9 q4 Z0 t1 d& E7 ~% _. F
他认为经济周期的出现是因为自然利率有变化。
) Z8 K; @# {: S$ V
# W( S D% a( K+ Q
经济环境的变化
$ Z! k5 Q4 ~9 [. d0 d, x( _ [" Y
一战后,美国成了世界经济大国。1920年,经历短暂高涨期。1921年,萧条期,物价下跌,失业率上升。接下来几年,经济繁荣,百业待兴。但苏联、德国和英国处于萧条。1929年10月,股市大崩盘,大衰退中工业生产、农业价格、世界贸易全面崩溃,失业大增。但纳粹上台后,1938年,德国的失业率下降到2%。
3 ~" e( |. R: M% L
$ P% s" W( d! s$ m& P7 ^* m
20年代,人们开始用统计数据计算工业生产水平和失业率的变化。经济周期、结构性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吸引着经济学家的注意力。
: X% _" l) y" x9 |
! ?5 f% ^6 l; z- Z1 n
经济周期理论在奥地利和瑞典
4 G9 `- G) I+ L: s; z1 p& C
Ludwig von Mises (米塞斯)和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哈耶克)是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以魏克赛尔的自然利率为基础发展出关于周期的货币理论。他们反对凯恩斯的货币政策,认为会干扰信用市场的正常运行。在信用经济中,如果没有金本位的约束,银行家就有压力维持低利率(低于自然利率),会引起通货膨胀,干扰资源的跨期配置。低利率使企业家投资于资本密集的生产过程,资本品价格高于消费品价格,会引起对消费品的过度需求。信用扩张的过程持续一段时间后终将结束,结束后,利率上升,产量下降,失业率上升,因为资本密集型生产过程费时长,当利率低时开始生产,等到利率高时,就会变得无利可图,只能停产,资源难以重新配置,只能闲置。所以,米塞斯和哈耶克谴责了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提升经济活动水平的做法。他们的理论被20世纪的美国现实所证明。在大规模信用扩张的支撑下,美国经历了长期的高涨,接下来是大规模的衰退。他们提倡中立货币政策,即把利率维持在货币收入稳定的水平上。1929-1932的大萧条中,不该降低利率、扩张货币,应该允许生产结构调整。
( J* j' m0 Z( |1 s9 L" M
% c+ r% B% m! F. L& m" W$ _1 W
瑞典学派,包括Erik Lindahl (林达尔)、Erik Lundberg(伦德贝格)、Gunnar Myrdal (缪尔达尔) 、Bertil Ohlin(奥林)等,用不同的方法发展了魏克赛尔的理论。他们采纳了费雪的思想,认为资本应该被理解成预期中的收入流量的价值。货币需求将由对未来的预期决定,只要对通货膨胀有正确的预期,就会把通胀率考虑进未来的所有合同中,所以不一定产生影响。他们调查动态过程,追踪收入、支出、物价等在不同时期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他们一般从充分就业条件开始分析,主张物价和工资可能变化得非常慢,对产量可能有影响。他们认为要降低失业率,不仅要用货币政策,还要用政府支出。
2 z$ h1 u0 m) X( @( A
* W# D. W: N C. s- a/ ^
从马歇尔到凯恩斯
: D, I$ H2 F: E6 j+ d" p
英国人对货币和经济周期的看法是从马歇尔开始的。马歇尔深受穆勒的影响,考虑经济波动时,主要考虑信心。当需求上升时,信心十足,贷款上升,物价上涨。但上升到某点后,贷款者审时度势,开始消减贷款,利率上升,信心不足导致物价下跌。企业抛售库存商品,导致物价进一步下跌。无论是上涨还是下跌,物价都比工资和固定成本的波动幅度大,导致产量波动。危机的产生是因为贷款商人太自信,导致经济扩张太快。
/ U( `( y" T# r
' y2 Y e5 a: Z/ A4 Y, j6 r
马歇尔把货币数量论、真实利率、名义利率和周期问题结合考虑。需求波动导致物价波动,仅仅当价格和成本的变动能造成利润增加或降低的时候,产量才会变化。他的追随者Dennis Robertson(罗伯逊), Ralph Hawtrey(霍特里) 和 John Maynard Keynes(凯恩斯)都强调预期的作用,解释周期问题时都强调商人的错误。
* R8 X4 M& x! g/ n
- @+ W/ s! K* U; V" C/ `
在《Currency and Credit》中,霍特里用货币理论来解释周期。他强调“有效需求”,即总支出水平,包括消费者支出和投资在内。他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影响有效需求的水平,物价和工资反应滞后,产量会变化,信用的扩张和紧缩会超过应有水平,产生周期。
0 u+ O1 f# ?% p$ [( O. w9 J
2 M/ p( U1 `& j: F! j# N1 m4 x! s
罗伯逊在《Theory of Industrial Fluctuations》中,用提高生产力的发明创造所造成的震动来解释周期。从开始投资到获得产出,存在“酝酿滞后”,产生周期。由于货币因素的存在,周期性波动幅度大于应有幅度,采取适当的银行政策可以减轻波动程度,但不能像奥地利学派认为的那样完全消除。
: k9 {/ U3 t9 q. X5 e
& W8 K4 l5 Z d. E0 D" @
他把经济波动分为合理和不合理两类,前者与实际因素有关,后者和货币因素及心理因素相关。造成合理波动的原因深藏于资本主义的技术和法律结构之中,是经济发展和资本形成过程所必需的,所引起的价格波动也是合理的。不合理的波动是由货币体系(霍特里的纯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及心理因素(庇古为代表)对实际因素的过度反应所引起的,应该避免。
8 |+ [/ t+ ?! o/ Z
& V2 D5 F% |. M6 g" G0 l/ {
他认为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周期中表现不同。萧条的基本特征并不总是实际产出水平的下降,而是无法将产出维持在考虑现有生产设施的实际可能的产出水平上。
, ?- j u+ ^. X! [" a6 Y8 o' L
$ u1 V& F- T }7 j: O' ]
庇古是剑桥学派代表人物,是福利经济学创始人。他强调企业家对利润预期的重要性,也强调需求的作用。主要考虑1914年前的周期。他在《The Theory of Employment》中,用劳动力供求关系来探讨就业问题。他是新古典主义学派中持充分就业分析观点的代表人物。
. `/ n5 p1 f5 }
$ l* i! x" j! r% ^. u& T
凯恩斯是马歇尔主义者。他在《The Economic Consequence of the Peace》中,认为盟国政府向德国索要巨额赔偿不道德,而且德国赔不起。
6 ^1 B/ X) B' \
. t4 \0 p! g8 u' I5 h! Y4 ~
他在《Tract on Monetary Reform》中,考虑货币政策和周期。他的框架为马歇尔的货币数量论,强调预期的作用。既然现金需求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就很容易随时改变。要想稳定物价,就必须当货币需求上升时增加货币供应量,当货币需求下降时减少供应,结果可能是汇率波动。当货币供应量没有变化得当的时候,物价波动。只有在长期(长期到我们都死了的时候),物价和货币供应量之间才有严格比例关系。另外,外国物价通过汇率和英国物价建立联系,也会干扰英国物价。
- J" I1 B" x" N9 @0 ?4 g
( V* R9 A9 C4 n4 K8 h- i
在《The End of Laissez Faire》中,他认为执政者要有意识地采用决策对经济加以管理。在《A Treatise on Money》中,他用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关系来分析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如低利率下投资大于储蓄,价格和利润上升,企业增产。他强调预期的作用,货币和利率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悲观”程度,如果悲观程度高,人们想持有更多货币,好确保不受未来不确定性的困扰,于是需要更多货币供应量来防止利率上升。
5 I+ P0 o( t, ^0 O% ?- z. U0 N! A
3 [. k& v& B, y! J# u1 ~! ]6 B1 I
凯恩斯最大成就是他在宏观经济学上的贡献。他反对斯密的尊重市场机制,反对人为干预的思想,主张政府应透过财政与货币政策来对抗景气衰退和经济萧条。他的理论主要是:
- `' S' y" p6 Y2 H5 L& ]
1) 关于存在非自愿失业条件下的均衡:在有效需求处于一定水平上的时候,失业是可能的。与古典经济学派相反,他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无法解决失业问题。
3 S# t4 j( ^8 i5 S& o! r+ m
2) 引入不稳定和预期性,建立了流动性偏好倾向基础上的货币理论:投资边际效应概念的引入推翻了萨伊定律和存款与投资之间的因果关系。
: t) n7 ]" _$ _1 T; x, ?2 s
$ I3 n! v* ~( K! n6 R: i
美国传统
- @5 ^$ r4 a; ]( C2 L `7 b
20-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对要设计哪些原则来治理货币政策行为,给予了极大关注。
( h! a. D. L8 i
费雪于1921年组建了“稳定货币联盟”(即后来的“全国货币协会和稳定货币协会”),后来他还要求联邦体系促进物价稳定。他提出了债务贬值论来解释经济衰退:物价下跌使债务的真实价值上升,迫使债务人消减支出,支出的减少又迫使物价进一步降低,使局势加剧恶化。
/ l4 Y- D$ m% \( v O: |8 H$ g
5 S3 J' {5 c) O- ~9 `( A
Benjamin Anderson(安德森)凭借真实票据学说,主张货币政策和物价水平之间没什么联系。认为物价变化一般有非货币原因,所以调节货币供应量无用,必须调整流通速度。股市大崩盘时,信用已经过于扩张(与奥地利学派观点略同),不能使用货币扩张行为。
5 @! e' l$ S5 u) M- P
& x* E( e# x& @8 r+ b- [# _6 t, j
熊彼得对大萧条如此严重的解释是,它标志着很多长度不同的周期发生了巧合,如Kondratiev Cycles(长周期,54年:前15年是衰退期,20年是大量再投资期,新技术被采用,其后10年是过度建设期,最后5-10年是混乱期,从而导致下一次大衰退);Juglar Cycles(8年,考查设备投资占GDP的比例);Kitchin Cycles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只有3-5年(40个月,存货周期)。
7 R9 I! d" x9 O& p* F
5 t0 X! V& [ _
所有这些周期都在1930-1931年间结束了一轮,导致大衰退。汉森补充了一个假设,他假设这三个周期的巧合还十分逼近一次长时间的物价下跌时期,源于黄金的全球性短缺以及法美两国积累的黄金储备。熊彼得和汉森怀疑货币扩张能消除萧条症状,但认为萧条能改善生产手段。
% R' Y( m3 C) U" F
% U! f: I) p7 ]6 K3 u: F# D- @
William Truffant Foster(福斯特)Waddil Catchings (卡钦斯)和J.A.Hobson(霍布森)主张消费不足理论,认为要先刺激消费者支出,再扩张货币,才能刺激经济活动。霍布斯主张国家制定干涉计划,缓和社会矛盾,维护个人自由。社会福利是国家改革的中心,国家要实行失业救济、免费医疗、老年抚恤和业余教育,改变不合理的财富占有和不平等的收入分配。他提出帝国主义就是一个国家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对他国制度和生活的控制。他反对帝国主义,却幻想建立一种“国际帝国主义”,以非暴力革命的方式实现永久和平。
6 L. I9 G! ?/ Q# x/ j7 Y
0 D% k. R9 |% F$ f9 i+ M9 b
Allyn Abbott Young(杨格)认为稳定经济需要采用货币政策,赞同利用政府支出来缓解周期。他强调信用是不稳定的,随着季节性资金运动,银行储备金率发生着大幅波动。
2 Z X% b, w( ]1 B A
! w! Z* \) I" H# j1 x- H/ w% P
杨格最著名的论文是《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报酬递增理论最早追溯到斯密的国富论。斯密从企业的角度说明了报酬递增产生的过程,提出生产力的劳动分工是财富增长的主要原因,而新的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的扩大。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微观层次的劳动分工,分工使运用劳动表现出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技术变迁以分工加速知识积累的形成,成为报酬递增的源泉;二是宏观层次的分工因果累积,分工积累和知识积累体现的技术变迁都是动态的,必然导致垄断的出现,与静态的竞争均衡不相容。
* u4 Z: _) m, w8 w7 L
7 v! \9 O; d2 d' l P7 d& |
马歇尔提出了外部经济的概念。外部经济是产业的一般发展,内部经济取决于从事工商业的单个企业的资源、它们的组织以及效率。
0 C" d" F S8 L4 h" N+ R
/ f5 z5 @8 N# n7 T& e
杨格在斯密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提出了迂回生产和社会收益递增概念。庞巴维克于1889年提出的迂回生产就是先生产生产资料,再用资本品去生产消费品,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这种利用资本而提高的生产效率是资本能带来利息的根源。最重要的分工方式是生产迂回程度的加强及新行业的出现。
/ t- c& |: o; b* y$ i: R8 @
0 w3 K( C) E$ z/ B
Laughlin Currie(柯里)把霍特里的理论应用在大萧条问题上,找到了证明货币因素重要的证据。
! g% ^ t. [5 `: A
: Q( L4 }2 L" M" Y. N7 V) v5 Z+ Y2 Z
W.C.Mitchell(米契尔)主张用实证的方法研究经济周期,他是全国经济研究局局长。他设法用统计方法记录周期中发生的事件。他对单一的周期逐个分析,他认为严重的萧条的原因是几大打击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农业萧条,股市过度投机产生了事后效用,政局不稳,关税壁垒提高等。而且经济中的一些变化降低了经济体系自我稳定的能力。
5 y# E1 }/ g- }% Y5 Q' m* N; J J5 S
8 p6 a$ p9 U0 g1 [+ k
30年代,一批经济学家都认为应该让银行系统持有100%的储备金。他们各自支持的理由是:
$ R$ Y. K! m% k/ w
柯里:政府掌握货币,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很容易地扩张或紧缩货币。
! v" F X; n! Q* P% }
Henry Simons(西蒙斯)赞同让100% 储备金、货币供应量持续增长和政府支出实现平衡预算双管齐下,既能稳定物价,又能约束政府支出。1936年以后,他从支持货币增长原则转而赞同费雪的物价稳定原则。
" e& A/ x! ~9 W+ b2 u: w. [/ S* } X
费雪采纳了芝加哥学派关于100%货币储备的见解。
% B+ [/ W* h3 j }% }) {
美国学界和奥地利学派都提倡真实票据学说。
9 O; }* l7 ~ J. o5 f. Q
. ]1 i2 |* g- t" C$ g
凯恩斯的《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 j+ |1 ^& g$ ^
在《货币论》中,他关注货币、储蓄、投资和支出水平之间的联系,把物价水平看成核心。
. @+ \6 F9 I! K
( V& I# ?# o( }# t: y9 v
Richard Kahn在1931年提出了乘数的思想,乘数(增长的收入与最初投资之比)的规模由收入的储蓄份额决定。乘数给凯恩斯提供了经济中的投资和需求水平之间的联系,他把消费增加额与收入增加额之比称为“消费倾向”。他的投资理论与费雪类似,论证了投资水平由预期投资回报(即投资边际效率)和利率之间的关系决定。当投资的边际效率已定时,利率上升引起投资下降。面对不确定性(如消费者需求强度、消费者爱好可能发生的变化、成本的变化、可获得的资本品类型的变化等),投资就不是靠对未来收益的理性计算来决定了,决定它的是信心。实际上,预期被习惯左右,人们永远猜测别人会对新闻中的细微变化作出什么反应,经济动荡由此产生。
- W0 i, \( o9 u1 q( L# a8 c
! g# Q+ L0 j0 M; |' N- ?) H
由于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将决定于利率。甚至,货币需求可能对利率非常敏感,以至于货币当局不能通过提高货币供应量来降低利率,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8 M2 Z% j# f+ q- ?* L
% T! L2 I, @# @2 c* k2 \
把消费倾向、投资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合在一起,形成了产量和就业理论。他认为消减工资并不能提高就业率,除非这么做能提高有效需求水平。
+ }4 M$ E" z; q2 W5 S- S
$ F! b+ w( t" C6 f7 Q: R
凯恩斯革命
7 Q* Q& t8 T1 I7 [# @5 m- d' r7 o5 v
李嘉图以来的古典经济学认为,就业水平由劳动力供求关系决定。消减工资可以提高就业率。灵活工资下的失业,只可能是和劳动力市场更替有关的摩擦性失业,和某些行业衰落引起的结构性失业。古典理论以萨伊定律为特征,认为不可能发生总体意义上的总需求不足。
6 ]* `$ @9 A3 k5 b6 m
$ L- T, V; O# \$ u( l% u2 |. j4 |
John Hicks(希克斯)完善了以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来解释的边际效用价值论,把凯恩斯经济学缩减为IS-LM曲线,横轴产量,纵轴利率,I为投资,S为储蓄,L为货币需求,M为货币供给。IS曲线显示了使储蓄等于投资的产量和利率的组合,LM曲线显示了使货币市场实现均衡的产量和利率的组合。如果LM曲线平坦,凯恩斯就是对的。因为政府支出的增长会使IS曲线右移,产量提高。如果LM曲线非常陡,政府支出的变化对IS曲线的改变只影响利率,不影响产量,政府干涉经济无用。IS-LM模型把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现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核心。
7 C$ ` t8 E' t+ J4 L% l( B( O
0 d9 [2 p+ `8 l, d. @: M6 \
希克斯用乘数-加速原理来解释经济周期。在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the Trade Cycle》中,经济物品和劳务实际产量的波动表现为上下运动状态,其波动的高涨和低潮阶段由乘数和加速原理结合的作用决定的,即希克斯经济周期理论。由于加速数的作用,产量(收入)的增长会引起投资的加速度增加,上限取决于社会技术水平和一切生产资源可被利用的限度。周期性波动为7-10年。
H" g; w7 ^: ]+ f
他继卡尔多之后提出了新的补偿标准,在批评庇古福利经济学基础上,建立起新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他还提出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
3 h5 D8 `/ E: E6 {
1 G f1 `1 Y) p) j) i" g( G" c
Franco Modigliani(莫迪利安尼)和 Don Patinkin(帕廷金)等把凯恩斯理论描述为数学模型,解释了微观层面的问题。
& \; F: H7 N7 L+ O
3 B8 d& P2 @4 w) O
凯恩斯第一次说明了如何利用政府支出和税收变化来稳定就业水平,奠定了宏观经济学基础,但这严重背离了现实情况。30年代的文献注意到了预期,也就是储蓄、投资和有效需求的关系问题。在通论发表前,1932年的罗斯福新政推行的就是凯恩斯主义政策。
2 p2 R. A& F i- K2 z3 m
+ M8 m7 ~, j& G: f) G" D
二次大战后宏观经济学的转变
: P3 Z5 C/ g2 m8 a+ l" e$ q
与战前的货币经济学、经济周期论不同,30年代晚期以来,宏观经济学开始以有明确定义的数学模型的特征为基础,包括凯恩斯经济学数学模型和动态经济周期模型等。
6 |) n k) v( z' i: P0 u
作者:
Dracula
时间:
2012-9-22 22:33
我觉得你应该提一下Frisch (1933)和Slutsky (1927)。现代的经济周期理论其实并没有什么周期,完全是shock-propagation 机制。对经济系统的冲击是随机的,没有任何周期性,但是比如说如果经济系统是AR(2),那么结果看起来象是有周期性。现代主流的宏观经济学各个派别都是采用这类模型。奥地利学派那种内生的周期现在还看不到有复苏的迹象。
/ z0 Q; Y" J3 K, S& z* M! A7 R! f' R
H Q4 l& }4 K4 u H4 L
B, V6 x2 z$ u) @( ^
D) ~8 p- I2 Z
作者:
魔术师
时间:
2012-9-23 10:34
不知道封建经济时期有没有明显或比较明显的经济周期?(从中国的历史看,似乎没有。)如果没有,那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来阐释和论述,可能是最好的路径。可惜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家不大会这样做。
" Q; h0 |3 ^& y% }) m; P* h% V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