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 B" {1 S; N负责组织广西会战(即桂柳会战和广西东南的西江沿岸会战)的是国民政府第四战区司令部,司令长官张发奎,算是粤系军队当中的老将,民国军事历史当中出现的著名将领。但是广西是桂系的起家之地,张发奎虽然与李、白有过并肩战斗的历史,毕竟以广东人的身份还是难以调动桂系部队,因此大部分时间基本上都在司令部所在的柳州赋闲。而桂系主要将领白崇禧则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和委员长桂林行营主任身份对广西境内桂军做出部署。当然,蒋介石也通过委员长侍从室主任林蔚直接对第四战区部队实施指挥。因此中国军队实际上接受的是三重领导。0 _1 S3 I- o4 a' E+ X2 @& B
5 [, H7 h9 Q; n( H& X1 I* |& ]; `" Q7 j在1944年秋冬之际,反法西斯战场大局已定,中国国内的各路诸侯以保存实力为主,不愿打消耗战,尽量避开日军锋芒。白崇禧也不免有类似想法。但是在日军攻入广西之前,受到衡阳保卫战的鼓励,他还是希望坚守桂林城。白崇禧回忆说:“军委会以敌主力集结湘桂方面,一部于西江与雷州半岛,遂训令四战区先击破湘桂之敌,确保桂柳。” 。这里说“击破”虽然几乎等于天方夜谭,但是白崇禧此语也说明他决定以军队主力据守桂柳。 6 G, i& I, j! h( g : H% X, n1 t$ j: U但是这种战斗决心一直受到优势敌军的进攻以及中国军队内部矛盾两种因素的干扰。在国军内部,一直存在着三重矛盾,即:中央指挥矛盾(蒋介石-白崇禧);地方指挥矛盾(以白崇禧为主任的桂林行营和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中央军与地方军队协调统一矛盾(中央军、桂军和粤军都参加了广西会战)。除了这三重矛盾之外,还有桂军内部矛盾(与白崇禧的亲疏关系)以及死守派与动摇派之间的矛盾(以韦云淞为首的守城动摇派以及以陈济桓、阚维雍为首的死守报国的爱国将领为两派)等次要的矛盾。而日军的矛盾仅仅存在于第11军贪功自傲,尾大不掉招来与中国派遣军和第六方面军指挥人员的不快,但是三者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拿下桂林和柳州,因此可以说上下同心。中国守军远远做不到这一点。 6 u7 J) S/ i; F * w- t4 f& w6 W, |& M这些矛盾当中最集中的一点是白崇禧与蒋介石的矛盾。白崇禧的战斗决心毫无疑问受到蒋介石消极援助的影响,发生动摇。白崇禧在开始倒是愿意打一场以城市防守战为主的大型战役。1944年6月,长衡战役刚刚开始,白崇禧和张发奎等将领就判断出日军必将向广西发动进攻。6月22日,白崇禧从重庆飞抵桂林,开始部署防守工作。当时广西境内仅有16集团军。白崇禧与张发奎初步拟定的计划是以31军防守桂林,46军防守柳州。在我看来,这个分兵防守的战略真是荒谬到了家。但是主题。衡阳保卫战开始之际,桂林在6月25日开始了第一次大疏散。国军对于即将到来的战斗不可谓无准备。随着衡阳保卫战的最后结束,日军发动桂柳攻势的趋势也就越来越明显。白崇禧决心以桂柳为基点展开一场大的会战的决心也在不断变化当中。 - y- Z3 B5 g, g2 Q$ y( k; f( |9 ~& q+ n5 Y" U
自从抗战以来,国军作战的特点是分兵守卫,逐次抵抗,以期消耗敌军力量,然后趁敌围攻坚城而不下的时候,将其包围击溃。这个战术既赢得了台儿庄大捷,也有第一、第二和第三次长沙会战以拉锯战形式赢得了时间,当然也有过南京保卫战等惨痛经历。白崇禧在桂柳会战当中也决定采用类似战术,要求死守城池,等待外围的援兵。这也正是蒋介石所希望看到的战术。蒋介石给出的防守期限是:桂北的全县必须死守三个月;桂林和柳州也必须各死守三个月。各地方应该以“三个月”为期限囤积粮秣弹药。这里的“三个月”毫无军事意义,只是一种态度而已。但是毕竟是军令,因此第四战区一边搜罗囤积粮弹,一边在8月24日,日军发动洪桥会战前夕做出的作战部署,如下:" @1 R4 z6 E2 H' s2 [& X* T
/ X3 o5 Y- ? H# n
一, 将夏威的16集团军之31军和46军布置在桂林市及周边,用以对付日军第11军主力。 X" L$ b7 k9 z" U, ` B
二, 将夏威的16集团军之93军(中央军)部署在全县,并将少部分兵力前出至湘桂边境的黄沙河。这支部队是16集团军的前锋部队。 : ~, i3 y$ w0 W5 f5 F# y9 T0 t三, 将邓龙光之35集团军62军部署在柳州,防守广西会战的重要战略后方。9 {1 w; L: T3 P; G
四, 将邓龙光之35集团军64军部署在平南一线,用以对付日军第23军从广西东南部发动的进攻。3 s+ n2 P2 U) @' Y/ ~, y( |$ p
五, 27集团军从湖南东南部撤入广西东部,负责防守桂林东南部各县,警戒16集团军的右翼。27集团军之79军则警戒16集团军之93军的左翼。8 F% B) K+ G1 ~4 m, u6 G2 G
4 V- i& N- t. M, p" y3 P这个部署从16集团军当中调出了生力军31军的135师(师长颜僧武)前往广西东南的平南一线防守日军第23军,将46军新19师部署在桂林外围进行机动作战,将31军131师、188师和46军170师和175师4个师置于桂林城周边,兵力略强于衡阳保卫战时期方先觉的第10军。可见白崇禧对于桂林保卫战下了本钱,也具有强烈的战斗决心。但是置于广西东南部的部队只有35集团军64军、31军135师以及桂林绥靖公署编成的两个纵队(共有四个团的兵力)。135师还是31军的后调师,以新兵为主。以单独一个军,一个后调师以及两个桂绥纵队的兵力(总兵力不到5个师),要对付日军23军两个师团和两个独立旅团的攻击明显不够。这就使中国军队在两个战略方向上调配兵力出现犹豫不决的问题。 $ ?) ]0 E/ ]: q) K, @9 Z ; d9 L: ?. @1 s* @; q白崇禧和张发奎无法给予邓龙光集团更多兵力。整个会战当中中国军队的军力捉襟见肘。7月14日,衡阳保卫战正在鏖战当中。白崇禧专程从桂林前往湖南前线,请求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如若衡阳失守,便将第九战区部队部署在湘桂铁路两侧,以便威胁南下日军侧翼,使其不敢仓促发动进攻。但薛岳面临日军打通粤汉线的压力,只能停留在粤汉线东侧不肯支援。7月17日,白崇禧空手返回桂林。桂柳战役开始之后,远在贵州和湘西的中央军部队又全无增援意图。蒋介石派来增援的只有93军。关于桂林的城防,小诸葛希望93军“黄沙河(全县东北)转进后担任之”,将桂军置于城外机动作战 。这是明摆着将中央军置于死地,让桂军在“机动作战”当中伺机保存实力。蒋介石自然看穿了白崇禧的小九九,不但不用93军守桂林城,还将93军调至全县。虽然蒋介石要求陈牧农死守全县三个月,但是这个命令并不算坚决。后来全县迅速失守,跟蒋介石这一决心不无关系。从此事可以看出,无论是蒋还是白,都不愿意将己方兵力用于守城,和日军拼消耗。% U9 S9 c4 ~: ?/ y( t v, B2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