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正确积极的借题发挥,外交策略走向成熟灵活
[打印本页]
作者:
老票
时间:
前天 19:39
标题:
正确积极的借题发挥,外交策略走向成熟灵活
来源于新浪微博 原作者:
公忠体国五十万
《正确积极的“借题发挥”,是外交策略走向成熟灵活的标志》
中国在本次事件的反应,绝对不在日本拟定的所有对策方案的预期之内,这一点从事前的中日双方表态与事后的日方进退失据,就可以看出来。
抛开民族感情与宣传情绪,从最冷凝的政治与外交逻辑出发,本次中日之间的外交危机,几乎可以说,完全由中方一手主导整个危机的全部演进过程,而日本方面几乎毫无招架之力。
基于上述背景,不难得出下列几个结论:
一、 日本新任首相的上台,本就是一场“意外多于意料”的政治事件,从大选前后的日本国内各个政治派系的不同动态上,就能看出这一点。
这就意味着,
“高市内阁”一定会选择“高风险也高收益”的政治策略,但受限于日本国内经济的困顿重重,这种策略只能向外展示。
无疑,台海问题就是日方现任内阁的最好选题。
特别是,“高市内阁”之前的日本多任执政内阁,大多数时候均保持一种“保守”或“务实”的外交逻辑(不论是“石破内阁”还是“安倍内阁”,虽然彼此的经济主张完全对立,但是他们在对华关系上的态度基本是一致的),为了凸显新任内阁的执政纲领,在初印象上有别于过去五年的其他执政团体,“高市内阁”几乎一定会采取如今这样激进的外交表态。
二、与五年前、十年前乃至二十年前不同,
中国对于周边地区的外交策略,不再寻求塑造或保持一种“静态关系”。
在过去,不论在南海(中国-东盟)、东海(中-美-日-台海)、黄渤海(中-朝-韩-美-日),还是在西域(中国-中亚五国、中国-巴基斯坦-印度)、藏南(中-印)、东北(中-俄),中国都刻意维持一种尽可能稳定的双边或多边关系,且力图以经济关系的和谐,冲淡政治关系的紧张。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当中国以其在全球经济,特别是新兴制造业等头部产业上的主导权的确立,原本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也日趋紧张。
这方面的典型变化的案例,则是中日关系和中韩关系,这两个双边关系,都因为本国的电子产业、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等一系列支柱性产业,遭受中国在同领域的“毁灭性冲击”,而使得国内经济形势日趋紧张。
在这种经济关系断崖式下跌的背景下,日韩两国的民间舆论,自然会更倾向于“反中”与“右翼”。
以韩国新任执政团体为例,即使李在明总统为首的韩国左翼党派当选,其在对华关系上的表态与实质做法,与他们的前任尹锡悦总统等人,并无本质区别。
因此,“高市内阁”的激进行为,并不只是自身政治利益的表达,更是日本国内占据显著比例的民意体现。
三、
在东亚的经贸体系与产业链布局当中,日本正处于一个非常矛盾的境地
。
上世纪末,日本是东亚地区毋庸置疑的经济领袖,而中国则在很多领域与层面,努力效仿和追赶日本,小到产业工人的培训,大到主动出台政策引进日本外资与技术,中日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一种和谐的上下游关系。
进入本世纪初,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与停滞,以及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发展,中日之间曾经处于全球同层级生态位的“同业间竞争”的状态。在那个时期,以“钓鱼台主权”为代表的一系列中日冲突,则是这种双边关系走向冲突的体现。
随着中国彻底坐稳世界第二的经济地位,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强大对外购买力,日本反而成为了主动引进中国投资与中国消费的主要大国之一。同时,日本也越发在一些民生经济领域,更加依赖中国而不是美国。这也就是我们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为什么会看到“安倍内阁”为代表的日本政坛,总是与中国保持一种“政冷经热”的微妙关系——这种关系一度促使“中日韩自贸区”的框架协议的推进(虽然至今又陷入长久的停滞)。
然而,中国的民族复习并不会就此止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链更替,日本丧失了大量维持对外出口与对内就业的产业,这方面的代表当然是汽车业与电子业。于是,中日关系又变得日趋紧张。
在此基础上,台海地区的半导体产业与日本是长期以来的捆绑关系,二者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甚至超过了日本政坛与其国内水产行业的关系亲密度。
如何在台海问题解决之前,尽快转移台湾的大量日资背景的企业与资产,就成为日本上层决策者与精英们的最大诉求之一。
四、
日本不具备军事上对抗中国的能力,而且连实质性威胁都很难有。
虽然国内有许多人指出,日本正在加速推进“国家正常化”的步伐,特别是加大了日本自卫队的军事建设。
但是,请注意,日本的老龄化问题并未得到任何改善,甚至还在恶化。日本并没有足够多的壮年人力,用以满足日本的任何军事扩张需要。
更进一步的讲,当日本的军事装备业无法依靠美国,又不能与中国在同领域构成有效的竞争关系的时候,日本根本没有一丝一毫打赢任何战争的可能。
而日本的现有财政与国民经济,也无力支撑一场战争,哪怕是一次地区性的军事冲突都不能支持。十多年前,日本海啸、地震与核泄漏当中所暴露出来的国家应急动员能力的低下水准,已经提前为日本的现代战争能力判了“死刑”。
因此,从未来至少三十年来看,日本是一个在军事上几乎不可能对中国构成任何威胁的国家。
这实际上也解释了,为什么每一次,日本的执政内阁挑起中日之间的政治冲突,最终都会迅速的“见好就收”——因为日本决策层自己也很清楚,他们早已不具备阻拦中国将周边实际军事安全界线继续扩张(直到完全覆盖到西太平洋第一岛链)的能力。
因此,“高市内阁”本质上也无非是重复过去的策略,只不过中方的应对措施发生了巨大改变。
五、
全方位的周边地缘战略的转型完成,是中国近五年在外交上的最大变化。
随着中国的国家利益不再局限于大陆架,并且向着远海延伸,中方不再将本国的地缘战略安全的诉求,限定在本国主权领土领海范围内。
多年前的“东海防空识别圈”不过是掀开这一切的序幕,对台海地区举行多次“包围性演习”,则是具有里程碑的一幕。
不难看出,中方对于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格局的重塑,以及如何在此过程中始终掌握主导权,拥有相当成熟稳定的考量。
其一是,绝不寻求在某一次冲突或对抗中,达成全部的战略目标。
台海问题从原本的“稳固在海峡中线”,彻底进入到“全面掌控海峡”,中方用了近十五年。
对于如何将日本的影响力,从台海地区“挤走”,中方也用了几乎差不多的时间。
而今,时间已到,中方自然“一反常态”,表现出极为激烈的政治态度与外交做法。
其二是,尽可能凭借自身在经济上的主导地位(议价权),迫使对方失去民意支持(例如行业协会)与持久对抗的财政能力。
在这一点上,效果最明显的,就是每一轮中美博弈,因此不做赘述。
其三是,将军事对抗分散在日常的高频率的小单位对抗,而不是“毕其功于一役”。
2013年或2015年后,中方在东海地区就开始明确采取这种积极的策略。
例如,中方通过频繁起飞军机,并前推至距离日本领空较近的空域,迫使日本航空自卫队疲于奔命,并且最终导致日本军机的“超负荷磨损”与日本自卫队人员的“超负荷行动”。这实际上,也导致了日本航空自卫队在近年来不断发生大小事故。相比起人少地狭的日本,中国拥有更多的空军部队与更低的装备维护成本,因此这种“疲兵”策略是极其有效的。
又例如,中方通过频繁穿越“宫古海峡”,或者在日本视为“国土安全圈”的海域内或邻近海域,进行大量的军事演习与舰队通过。这就造成日本的海上自卫队也同样陷入“疲于奔命”的状态,更进一步造成日本的军事开支与决策资源,大量消耗在日常运营维护与短期应对策略,而不是采购新装备或其他威胁更大的领域。
其四是,非常积极主动的“外交划线”。
在过去的国际外交领域,各国很难摸清楚中国外交的“红线”,甚至中方自身发表的一些官方文件,也对此存在表述不清等问题。
然而今日已截然不同,中方正在通过每一次机会,不断划出更加清晰明确的“外交红线”,并凭借自身强大的军事与经济能力,为一条又一条这样的“红线”进行“背书”。
本次事件,与其说是“高市内阁”在挑起中日之间的政治危机,倒不如说是中方巧妙借助预料之内的“新增议题”,采取了“借题发挥”的做法,迫使日方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换言之,中方属于“以有心算无心”——中国正以一种稳健且周密详细的步骤与策略,将日本对于台海地区的影响力,削减到一个更低层级的水准,以便更好地塑造台海地区迎来回归的良好周边环境。
实际上,美国的官方表态也说明,美国甚至想借此更早的脱身于台海问题之外。因此,当日本寻求美国的外交支持的时候,美国不仅没有提供任何支持,反而将此作为一个“跳板”,踩在日本的肩膀上,跳到了距离台海地区更远的地缘政治站位上。
因此,本次中日之间围绕台海问题产生的政治冲突与外交危机,中国已拿到了想要的目标,美国则趁机捡到了一些便宜,甚至俄罗斯与韩国都借机在主权问题上捞到了一点好处(独岛与千岛群岛),而日本则是唯一有实质损失的一方。
至于台海当地,本次事件则意味着,他们已彻底在外交层面上,丧失所有的有效外援了。
[groupid=56]万水千山走遍[/groupid]
作者:
西行的风
时间:
前天 20:15
中国政府做的确实挺好,但全是好处,没有坏处?结论有待商榷。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