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徐州的黄河故道 [打印本页]

作者: 老票    时间: 4 天前
标题: 徐州的黄河故道
本帖最后由 老票 于 2025-10-19 22:40 编辑


出差徐州,黄昏时节出来散步,蓦然间在地图上看到“黄河故道”四个字,不觉一惊:差点忘记了这也是徐州很有特色的一个地理特征。  于是欣然步行前往,在河道边坐了半晌,就想简单聊一下黄河改道这件事了。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注入渤海(莱州湾),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

上述文字看点:

1.黄河现在是在山东东营注入渤海
2.黄河也流经过四川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州




因为华夏文明诞生于黄河流域,因此黄河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在历史上,黄河带给老百姓的灾难记忆是数不胜数的。   
河流是农业文明非常重要的基石之一,灌溉、运输和生活等等都须臾不能离开。  古语云:“黄河百害,唯利一套”。  这句话的反面理解就是,黄河进入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从黄土高原进入到华北或者江淮平原后),灾难就呈几何级数增长。

主要原因是:

1.枯水期、丰水期数量变化巨大(河道维护很艰难)
2.大量携带泥沙导致河道泛滥(自己把自己的路堵死了,只好泛滥)
3.出于战争等原因人为破坏(纯粹人祸)

水量起伏不定,携带大量泥沙又会堵塞河道,因此黄河历史上的大规模改道的次数以及带来的大规模危害是非常惊人的。






请看上图,这个摆动幅度很可怕,最北边是从现在天津一带入海,最南边是在淮河入海。

小Tips:清朝咸丰年间,黄河在河南兰考决口,主流放弃淮河入海口,而是北返夺大清河入海;原有河道的一部分水流,由于淮河原入海口被大量泥沙拥堵淤塞,辗转到最后注入长江入海。

这可能是中国最大的两条河流历史上仅有的一次握手



历史上黄河大规模的改道至少有七次(不同统计口径认为小规模的多达26次)


第一次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 有记载的首次自然改道,河道向南摆动。在渤海入海


第二次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 黄河在河北决口,河道发生变迁。在渤海(利津东南)入海


第三次  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 黄河在濮阳决口,分北流与东流。北流至天津入渤海,东流由山东无棣入海


第四次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 为抵御金兵,宋守将杜充人为决堤,黄河开始长期夺淮入海,夺泗入淮。流入黄海


第五次 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 河道逐渐南移夺淮的延续和确认,亦有观点将1232年蒙古军决河视为此次改道。流入黄海


第六次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 黄河在兰考铜瓦厢决口,北返夺大清河入海,形成现行河道。流入渤海


第七次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 为阻止日军,花园口大堤被炸开,黄河再次南流入淮,1947年堵复后回归北道,就是现在的黄海入海道。








认真看这张图,真是触目惊心;“黄泛区”只是一个名词,但代表着数千万人民在长达数千年历史上的流离失所和民不聊生


看看下面这些历史记载:


黄河自先秦时期至1938年,下游共发生决口泛滥1590次,改道26次,平均每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1938年花园口决堤事件是黄河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水患之一。据国民政府善后救济总署统计,导致河南、安徽、江苏三省44个县市受灾,893,303人直接溺亡,另有1250万人口受灾,500万人流离失所,经济损失高达10.9亿元。这场人为制造的洪水虽然未能有效阻挡日军,却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平民伤亡和社会动荡。

1887年郑州黄河决口也是历史上伤亡人数极多的一次水患。历史学家A.H.戈德比估算此次灾难最保守估计致使150万人丧生,最高达700万人,而霍夫的"保守估计"为90万人。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计,这一数字也足以使1887年黄河洪水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自然灾害之一"。

1933年黄河洪水造成决口54处,淹没30余县,灾民364万人,死亡18,293人,直接经济损失约银洋2.3亿元。与上述两次特大洪水相比,1933年洪水的伤亡人数相对较少,但仍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此外,1877-1879年黄河流域发生的特大旱灾,虽然不属于黄河决堤事件,但造成1300多万人饿死,成为黄河沿岸历史上最严重的灾害之一。




这就是“母亲河”??



黄河携带大量泥沙,经常淤塞河道,导致河床不断抬升高度;古代的治理方法大多是简单粗暴,持续加高河堤来应对,导致在河南开封一带出现很罕见的“地上河”...


一旦崩塌,就是灭顶之灾...  关于这个题材,古今以来描述的文字浩如烟海,但仍不足以描述历代人民所承受的灾难之万一



***   ***   ***   




以往我对河流的理解其实是片面的,或者说是固态的:习惯性认为河流是一个固化的轨迹。所以看到上图,尤其是看到黄河曾经夺泗入淮之后,就非常的感慨:在差不多 600 多年的时间里,黄河离开了它自己原来的轨迹,野蛮的闯入了泗水,然后再冲到了淮河里,并占用了淮河的入海口,直接入海。

这段时间写东西,对北宋、南宋关注的略多;从那个时候开始到清朝咸丰年间,黄河一直是从徐州过境的;经此向南注入泗水,然后再进淮河,最后夺取淮河入海口入海。


徐州人民,曾经做了600多年的黄河边居民。   这个时间段长度,是北宋和南宋加起来总时间的两倍以上。





苏东坡曾经做过徐州知州,在任上率领百姓抗击黄河洪水;上图就是他主持修建的黄楼,还写了一篇《黄楼赋》纪念。


清咸丰年间黄河再次改道,徐州就被黄河抛弃了,只留下黄河故道。




现在的黄河故道依然有水,而且稳定清澈,比起当年黄河在的时候令人感到安全多了





徐州境内黄河故道分为两条河道:原主河道称为“废黄河”,全长173公里,东流注入黄海;原来的黄河分洪道称为“大沙河”,全长61公里,最后注入昭阳湖。   



上图是原主河道,我在河边坐了半天,始终体会不到它当年的汹涌奔腾和桀骜不驯是什么样子。




黄河流经晋陕峡谷的时候,是这个样子。



看起来,黄河抛弃了徐州,还真是徐州人民的一件幸事。


黄河跑了以后,徐州当地人民就利用黄河故道发展生产,其中一个著名特产就是:养羊









羊肉和小麦作物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那么现在的黄河治理情况如何了呢?资料文字是这么记述的:

“经过实施黄河水量的统一调度,黄河已实现自1999年以来连续26年不断流,水量调度不断精细化、科学化...”

现在的黄河,水量已经可以人为调度,携带泥沙量也可以人为控制,再想危害人民已经是很难很难了...  


这就是人定胜天的真实写照吧。




***   ***   ***


这里要再次提到,从北宋到清朝咸丰年间,黄河600多年的南犯,给江淮平原上带来了大面积黄泛区。


那时候淮河应该感到很无助,本来咱只是个位于黄河、长江两大河流中间的小家碧玉,招谁惹谁了,北方那个不讲理的蛮横大哥,直接冲过来夺走了河道,一占就是600多年。

换句话说,就是从北宋开始到中,清朝中期到末期,然后实际上黄河,它就是淮河。更准确说法是淮河就变成了黄河的一份子,被黄河吞并了。




淮河,虽然水量也不小,但看起来还是很温良恭俭让的...

清朝咸丰年间黄河跑了以后,淮河主流的水流量大幅下降,导致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淤塞了原有的入海口。

淮河悲哀的发现:自己好像没有入海口了......





怎么办呢?  只好分头走...  主干流注入洪泽湖以后,大家各自寻找出路:有借道汇入长江的(前文提到过黄河长江的短暂性握手),有凑合着继续用原先淤塞水道的,有借用淮沭新河等河道的,还有建国后新修的苏北灌溉总渠...

最后这个,是最靠谱的。

苏北灌溉总渠 示意图




淮河被黄河祸害这么多年,导致江淮平原上始终遍布着淤泥地形。

注意看上图,左上角徐州、左下角蚌埠、右上角连云港(海州)、右下角高邮、盐城(再向下接近南京),这里就是广阔的江淮平原;这片大面积的区域内,就是1948年底国共双方大规模决战的主战场之一

国军一方称之为“徐蚌会战”,我们一方则称之为“淮海战役”

这里河道密布水网纵横,不利于国军大规模机械化部队的行进和展开,也不利于大部队每天必须的海量物资运输和后勤补给。

但伟大的解放区根据地人民,硬是用小推车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实去徐州,主要是去参观这里:












专程用了大半天时间,不吃不喝的看完了“淮海战役纪念馆”,无数的照片、数字、图标和实物展示,仿佛海量的信息不断重击着自己的大脑和情感...

感慨万千,最后汇聚成四个字:人民必胜



杜聿明将军、邱清泉将军、李弥将军和邱李两兵团诸位军长师长团长:

  你们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黄维兵团已在十五日晚全军覆没,李延年兵团已掉头南逃,你们想和他们靠拢是没有希望了。你们想突围吗?四面八方都是解放军,怎么突得出去呢?你们这几天试着突围,有什么结果呢?你们的飞机坦克也没有用。我们的飞机坦克比你们多,这就是大炮和炸药,人们叫这些做土飞机、土坦克,难道不是比较你们的洋飞机、洋坦克要厉害十倍吗?你们的孙元良兵团已经完了,剩下你们两个兵团,也已伤俘过半。你们虽然把徐州带来的许多机关闲杂人员和青年学生,强迫编入部队,这些人怎么能打仗呢?十几天来,在我们的层层包围和重重打击之下,你们的阵地大大地缩小了。你们只有那么一点地方,横直不过十几华里,这样多人挤在一起,我们一颗炮弹,就能打死你们一堆人。你们的伤兵和随军家属,跟着你们叫苦连天。你们的兵士和很多干部,大家很不想打了。你们当副总司令的,当兵团司令的,当军长师长团长的,应当体惜你们的部下和家属的心情,爱惜他们的生命,早一点替他们找一条生路,别再叫他们作无谓的牺牲了。


  现在黄维兵团已被全部歼灭,李延年兵团向蚌埠逃跑,我们可以集中几倍于你们的兵力来打你们。我们这次作战才四十天,你们方面已经丧失了黄百韬十个师,黄维十一个师,孙元良四个师,冯治安四个师,孙良诚两个师,刘汝明一个师,宿县一个师,灵璧一个师,你们总共丧失了三十四个整师。其中除何基沣、张克侠率三个半师起义,廖运周率一个师起义,孙良诚率一个师投诚,赵壁光、黄子华各率半个师投诚[1]以外,其余二十七个半师,都被本军全部歼灭了。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和孙元良兵团的下场,你们已经亲眼看到了。你们应当学习长春郑洞国将军的榜样,学习这次孙良诚军长、赵壁光师长、黄子华师长的榜样,立即下令全军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本军可以保证你们高级将领和全体官兵的生命安全。只有这样,才是你们的唯一生路。你们想一想吧!如果你们觉得这样好,就这样办。如果你们还想打一下,那就再打一下,总归你们是要被解决的。

中原人民解放军司令部
华东人民解放军司令部




打得赢淮海战役,自然也就治理得了黄河;人心齐,泰山移,黄河也不可以再改道


***   ***   ***




关于淮海战役的资料此行前已经看了很多,但在纪念馆里依然多次被深深地冲击。 各路专家大拿的论述文章实在太多了,深感自己的认知还很狭窄浅薄,因此无法动笔

只能顺道说一下徐州,做个纪念

记我的徐州之行 2025.10.17




***   ***   ***   




文章末尾加个小彩蛋吧:淮海战役当时支前民工不仅是运送物资和伤员,在忙碌的赶路间歇里还要学习文化,下面这道算术题就是文化教育的一个小细节,可以试着算一下

我连有100个同志,伙房做了100个馒头,大馒头一个可以吃饱4个人,小馒头4个能吃饱一个人,请问大小馒头各有多少个?



二元一次方程式解起来似乎不难,可这道题的学员是当时很多接近文盲的根据地的纯朴老百姓,所以请大家试试不要设XY能不能做出来,并且用最浅显易懂的大白话讲解给别人听





[groupid=56]万水千山走遍[/groupid]
作者: 老票    时间: 4 天前
本帖最后由 老票 于 2025-10-19 22:51 编辑



前不久在记录里和 @常挨揍 兄 聊起来徐州是个四省交界的地方,上图看的稍微明白了一点

左侧是河南,上方和右边是山东,左下是河南,正下是安徽,右下是江苏其余部分


这地方的口音象河南+安徽,饮食象河南+山东,当然比例也是很不均匀的...   江苏人想接受它是纯种血统的江苏省地盘,似乎也比较难


不过江苏有纯正血统么?






作者: 西行的风    时间: 4 天前
我一直觉得黄河像是个严厉的母亲,训练孩子们团结一致对抗她。
搞得治理黄河成了历朝历代的大任务。
作者: yanei    时间: 4 天前
如果全是小馒头,需要400个,超出300个。要用大馒头往下减数量。现每个大馒头等于16个小馒头,也就说每个大馒头可以减15个数量。300/15=20;100-20=80。答:20个大馒头,80个小馒头。验算:20*4+80/4=100。算毕。
作者: yanei    时间: 3 天前
那个劝降书全篇大白话,显然不光是给高官们看的。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
作者: testjhy    时间: 3 天前
主席文思泉涌,在指挥三大战役千军万马时,还能抽空给陈粟写一篇不短的劝降书,非凡人也,
作者: xiejin77    时间: 3 天前
本帖最后由 xiejin77 于 2025-10-20 08:51 编辑

最后这道题,转化一下单位就是鸡兔同笼问题。

小馒头相当于鸡,一只脚;大馒头相当于兔16只脚。

总头数,100;总脚数,400.

假设100个馒头全是小馒头:

那么总共能提供的单位数 = 100 × 1 = 100单位
但实际需要 400单位,还差:400 − 100 = 300单位
现在,我们把一个小馒头换成一个大馒头:

小馒头贡献1单位,
大馒头贡献16单位,
所以每换1个,多出 16 − 1 = 15单位
要补上300单位,需要换:

300 ÷ 15 = 20个

所以:

把20个小馒头换成大馒头,
那么大馒头 = 20个
小馒头 = 100 − 20 = 80个

简单的总结就是,假设全都是腿数少的,y用头数算出来总数和实际的总数差多少。
差值除以每一个的差额,就是腿多的应该有多少。然后再用总数减去,剩下的就是腿少的有多少。

验算一下结果就行。

这个题还是有点简单了,套上韩信点兵的框架,我来改一下这道题:

淮海战场,没良心炮放炸药包。
或曰:
“今有炸药包若干,不知其数。
三三数之剩一,
五五数之适尽,
七七数之剩二。
又闻:大药包一枚可炸毁敌碉堡四座,小药包四枚方能炸毁碉堡一座。
此次所携炸药,恰可尽毁敌堡百座,无多无少。”

问:大药包、小药包各几枚?


这个才算是有点难度的吧
作者: 老票    时间: 3 天前
西行的风 发表于 2025-10-19 22:58
我一直觉得黄河像是个严厉的母亲,训练孩子们团结一致对抗她。
搞得治理黄河成了历朝历代的大任务。 ...

您这个说法角度很清奇   母亲河=虎妈河?        


黄河带给华夏文明的利弊大小,论述了数千年...      俺作为一个老西儿,几十年前就看《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但走在黄河边的时候,还是感觉敬畏远多于亲切...


海晏河清是自古以来的绝大梦想,也意味着在当时基本不可能实现


现如今,黄河在下游真的变清澈了   想到就觉得开心                       



作者: 老票    时间: 3 天前
testjhy 发表于 2025-10-20 07:15
主席文思泉涌,在指挥三大战役千军万马时,还能抽空给陈粟写一篇不短的劝降书,非凡人也, ...

TY教授您这文思泉涌也要注意一下语序哈

主席是能抽空陈粟写一篇不短的劝降书,不是陈粟写劝降书哈   


看了您的回帖,陈粟都一激灵   
作者: 老票    时间: 3 天前
本帖最后由 老票 于 2025-10-20 16:51 编辑
xiejin77 发表于 2025-10-20 08:42
最后这道题,转化一下单位就是鸡兔同笼问题。

小馒头相当于鸡,一只脚;大馒头相当于兔16只脚。

妙啊~~~  妙啊~~~                 谢兄大才~~~   


要是穿越回去,谢兄肯定是华东局农工部专家教授   


白天写劝降书,晚上教文化知识,偶尔陪总前委书记打打桥牌啥的      




说到没良心炮,这次看了不少。  还见到了一种迫击炮可以发射炸药包的,但炸药包是炮弹形状



炸药包是扎裹成炮弹形状,后面有个长杆子

没想明白的是:没有闭气环,怎么能发射出去呢?


没良心炮就是直接炸出去的
   
作者: 老票    时间: 3 天前
yanei 发表于 2025-10-19 23:46
如果全是小馒头,需要400个,超出300个。要用大馒头往下减数量。现每个大馒头等于16个小馒头,也就说每个大 ...

赞!您这是最标准的答案~   

凭此介绍信穿越回去可以找华东局饶书记,帮您安排一份在吴淞口运送无缝钢管去解放区的工作,代号就是“小老大”


作者: 西行的风    时间: 3 天前
老票 发表于 2025-10-20 16:19
您这个说法角度很清奇   母亲河=虎妈河?        

这个比喻比我的更确切,确实是虎妈,而且这个虎是真的吃人。每次黄河泛滥都要好多人丧命。
作者: testjhy    时间: 3 天前
老票 发表于 2025-10-20 16:21
TY教授您这文思泉涌也要注意一下语序哈

主席是能抽空替陈粟写一篇不短的劝降书,不是给陈粟写劝降书哈   ...

给粟裕,那时陈毅还在刘邓那边,也快回来了。给也可以吗,送给粟裕,以他的名义发表。
作者: 老票    时间: 3 天前
testjhy 发表于 2025-10-20 18:00
给粟裕,那时陈毅还在刘邓那边,也快回来了。给也可以吗,送给粟裕,以他的名义发表。 ...

T教授这句话其实涉及到一段很有争议的公案,两大对立观点如下:

1.淮海战役是粟裕独立(或者说大部分以他为主)指挥的,胖帅是被教员调走免得掣肘502,华野刘邓大军装备差战斗力弱最多也就是敲边鼓的

2.是中野、华野联合作战,群策群力+教员居中从容协调完成的


淮海战役里的关键一步是攻克宿县,彻底断了徐州集团的后路,然后顺势兜住了黄维兵团。 宿县这关键一步是华野顽强拼出来的,因此1假设至少不能完全成立

以此类推,教员的劝降书写出来,也是发给总师的吧?以刘邓陈宿谭的名义共同发表咯


作者: 常挨揍    时间: 3 天前
西行的风 发表于 2025-10-19 22:58
我一直觉得黄河像是个严厉的母亲,训练孩子们团结一致对抗她。
搞得治理黄河成了历朝历代的大任务。 ...

现在流行说法,比如这次黄河洪峰,说法是:唉~~~我的亲娘哎~~~
作者: 常挨揍    时间: 3 天前
老票 发表于 2025-10-20 16:19
您这个说法角度很清奇   母亲河=虎妈河?        

想了想,黄河真是母亲河,长江不是,长江后妈河都算不上。
今年黄河1号洪峰5010立方米。
长江,可能5万以下都不算洪峰......
作者: testjhy    时间: 3 天前
老票 发表于 2025-10-20 18:56
T教授这句话其实涉及到一段很有争议的公案,两大对立观点如下:

1.淮海战役是粟裕独立(或者说大部分以 ...

我的观点是,1)陈去中原是主席大中原战略谋划,这是城南庄会议前后的决策过程中定下来的,如果粟裕率东南野战军跃进江南,陈唐兵团留给中野,刘陈邓组成新的中野,陈留在中原中野合情合理,这时可能华东继续被中原领导。
2)城南庄会议后,虽然主席调整了战略部署,留粟裕兵团在中原打大仗,但主席的战略思路并没有太大改变,豫东战役就是中原配合华东西兵团取得的重大胜利,保留了刘陈邓中原高华东半级的形态。到谋划小淮海到大淮海过程中,粟裕一般也是向主席同时附中原汇报的。到组成淮海前指,自然是刘陈邓在前,邓任书记的结果。
3)胖帅与粟裕总体是和谐的,毕竟38年新四军到江南、江北指挥部磨合了4-5年,后来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是站在不同战场看问题有分歧,胖帅大兵团指挥弱些,在主席的调和下比较和谐,不应该有掣肘之说,主要是陈起两野战军协调作用。
4)胖帅和小姚倒是有重大矛盾,但主席调配得比较好,让胖帅去刘邓处或许有点因素,但不是主要考虑。四大野战军中,大区书记、军区政委在野战军中没有职务似乎只有华东,高岗记得在野战军中也是有过职务的。
作者: mezhan    时间: 前天 01:40
testjhy 发表于 2025-10-20 22:06
我的观点是,1)陈去中原是主席大中原战略谋划,这是城南庄会议前后的决策过程中定下来的,如果粟裕率东南 ...

4)胖帅和小倒是有重大矛盾
作者: 陈比尔    时间: 前天 08:20
mezhan 发表于 2025-10-21 01:40
4)胖帅和小饶倒是有重大矛盾

没有小饶,只有饶和小姚。
作者: 陈比尔    时间: 前天 08:21
testjhy 发表于 2025-10-20 22:06
我的观点是,1)陈去中原是主席大中原战略谋划,这是城南庄会议前后的决策过程中定下来的,如果粟裕率东南 ...

小姚在淮海战役中好像主要负责后勤。
作者: 老票    时间: 前天 19:31
本帖最后由 老票 于 2025-10-21 19:46 编辑
testjhy 发表于 2025-10-20 22:06
我的观点是,1)陈去中原是主席大中原战略谋划,这是城南庄会议前后的决策过程中定下来的,如果粟裕率东南 ...


基本上大致同意,有些修辞还是需要微调一下哈,免得有歧义:

1)陈去中原是主席大中原战略谋划,这是城南庄会议前后的决策过程中定下来的,如果粟裕率东南野战军跃进江南,陈唐兵团留给中野,刘陈邓组成新的中野,陈留在中原中野合情合理,这时可能华东继续被中原领导

华东野战军继续被淮海战役总前委领导的吧? 不能简称“中原”,不然有缩小的嫌疑



2 完全同意,T教授高见!



3)胖帅与粟裕总体是和谐的  这句,嘿嘿,就见仁见智咯。    教员最初让粟裕渡江南下,502不同意;教员喊胖帅去西柏坡面谈,胖帅遵命,兴冲冲回程还写诗说“稳定长江遣粟郎”;结果回以后502还是不同意,胖帅没辙了再报告教员,教员再招502去西柏坡面谈,最后居然被502说服...

胖帅的心胸确实还是很宽广的,要换彭帅估计502都被骂的狗血喷头了 ,但要说和谐有点难,胖帅的个性也是挺外放的。

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胖帅去总前委找刘邓,三个四川人相处得很开心,502就彻底放开手脚咯


4)
高岗记得在野战军中也是有过职务的。


T教授记得很清楚,以下是高岗的职务:

“1945年11月任北满军区司令员。
1946年6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
1947年底任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
1949年后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人民政府主席、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饶漱石当时是华东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兼山东军区政委饶漱石兼任华东军区政委(华东野战军行政上隶属华东军区领导),兼任华东军区政委(华东野战军行政上隶属华东军区领导)。分工为饶漱石、张云逸指挥华东军区的部队(30万人),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约27万人)。

解放战争初期,饶漱石升任中组部部长后,陈毅搞不定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最后决定将两部合并,但还是不团结,各路势力纷纷力邀饶漱石回来主持大局。最后在饶漱石从延安赶回来介入下,才合并成华东野战军。   可见饶当时威望在胖帅之上

又及:502不肯南渡,坚持在淮海解决问题的方案,当时在犹豫要不要坚持下去;最后是在饶漱石的力挺下,502才继续去和教员争论,并取得成功

不过让胖帅去总前委这事儿和饶漱石没啥关系,饶不在前线,在后方主持后勤工作呢




作者: 老票    时间: 前天 19:48
陈比尔 发表于 2025-10-21 08:21
小姚在淮海战役中好像主要负责后勤。

是,具体做事的一把手是刘瑞龙,工作非常出色,建国后做了农业部副部长,也算是专业对口   


他女儿就是刘延东




作者: 五月    时间: 昨天 00:45

学习点赞专用帖

好多信息啊




作者: xiejin77    时间: 昨天 08:26
testjhy 发表于 2025-10-20 22:06
我的观点是,1)陈去中原是主席大中原战略谋划,这是城南庄会议前后的决策过程中定下来的,如果粟裕率东南 ...

我之前的帖子

胖帅和饶的矛盾,我在写黄花塘事件的时候查资料也写了一些。后来胖帅去延安参加七大筹备,一路上写的诗也能充分体现胖帅的心情起伏与心理变化。

对于饶尚且如此,对于粟,胖帅也肯定不会有啥掣肘的可能了吧。反而到是粟在关键时刻还是想借胖帅的威望服众。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