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双向奔赴的多赢账
[打印本页]
作者:
故乡在喀什
时间:
昨天 10:16
标题:
双向奔赴的多赢账
本帖最后由 故乡在喀什 于 2025-9-19 18:22 编辑
从援疆到疆援,经济数字尚存巨大的不对称。按目前算法,喀什地区GDP(1626.88亿元人民币,注一)约等于上海,广东,山东、深圳市一个区县的产值。但东部地区需要基础。如:油气等工业“血液” 和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保障。新疆始于1990年代的“一黑一白”战略,正好与沿海内地的发展,形成维度差异,援疆和疆援,双向奔赴,互补互助。为中国中远期发展提供了核聚变似的可能。
谋划这场经济大戏,不禁想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古训。
先说人和。新疆人干劲大。2000年左右,联合国组织几位美国农业学家来喀什考察。一位会说中文的华裔,惊讶地发现,他的很多同行天天在农田里一头汗水,一身土。却近半年未领工资了。这在欧美不可想象。
目前,新疆出产了中国92.2%的长绒。成绩喜人,但当年非常艰辛。1990年代末,南疆人宁可自己喝不上水,也要打井保证棉田灌溉。有一年为摸透棉铃虫习性,喀什地区的几个县不许农药灭虫,全员动员,人力抓虫。哪怕日头烈,空气干,尘土大,盐碱高。战天斗地中,还兼顾解决了“三恶”,棉花也大获丰收。以前铁人王进喜说: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种精神,如今还在南疆!
再说地利。着眼世界经济,中国东南沿海和内地诸援疆省市,目前主要依靠海洋贸易圈。另外尚有陆地,数字贸易圈。
中国接触陆地贸易圈在张骞(前175年—前114年)时代,但受其害多于享其利。同时,海洋贸易圈就已存在。欧洲史其实就是陆地贸易和海洋贸易的互动史。而数字贸易现在还处于初始阶段。
张骞对喀什的记载:王治疏勒城(喀什的古称)”和“有市列”。但汉朝基本未涉及“市列”背后的经济和金融规律。唐,乃至清,也未从贸易和金融着眼新疆、西域对整个国家的意义。而今也没人把“三恶”和国家的认知盲点联系起来。
以喀什地利,及新疆棉花等物产撬动世界市场,为人民币国际化推波助澜,已势在必行
当然,未来 规模更大的将是数字贸易圈。它基于陆地和海洋贸易圈,但未必囿于以上两圈。喀什周边沟壑纵横,各种势力犬牙交错、政治形势错综复杂、历史经纬千差万别。这都为数字贸易提供了极佳的试验场。
还有天时。当今乃大变,大争之世,韩非子云:处多事之时,用寡事之器,非智者之备也;当大争之世,而循揖让之轨,非圣人之治也。即:多事之秋,要摈弃太平行事风格。群雄角逐,需打破繁文缛节。凡事一语中的,一针见血,直截了当。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改开以来,中国首次实现了利用外部资源,解决自己的问题。中国初步建立了一个相对开放的,相对独立,与西方并行的金融体系。而贸易战,热战,舆论战都是西方金融体系的招数而已。
说起贸易战,华为孟晚舟2019年被非法拘捕,新疆棉于2020年被抵制,两者并不孤立。不过都是西方金融体系围剿中国的组成部分。
西方希望中国依赖其主导的“市场”经济,在公平话术中形成对中国事实上的殖民。
而另一面。南疆周边有巨量的非流通性黄金。据估算,世界已开采黄金21万吨,印度2万7千多吨。南亚其他国家和西亚,黄金大量以装饰品形式存在。在中亚和俄罗斯,黄金则作为国家和个人财富储备。
如果新疆有针对性地推动进出口,把周边黄金作为与中国制造,甚至与人民币挂钩的支付手段来操作。那么新疆就找到了为国分忧,为人民币国际化趟路,并与国际贸易接轨的“近道”。
1990年代新疆曾有过这样的机会,只是当时没有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高度来考虑。“往日不可追,来日犹可为”。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会有新疆一样的幸运吗? 机不可失啊!
注一:喀什地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