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3 P3 g) \" U, z! z: T3 O视距与超视距没有绝对界限,一般以20公里为划分,但现在很多视距内空空导弹的射程扩大到30-40公里,只是把狭义的视距内空战扩大到广义的视距内空战。只有“米卡”这样的弱鸡还把40公里作为超视距。 2 H# u& h% ?; k# u2 n: y- t" N+ c* |) u7 J& Y
视距和超视距当然是以目力所及范围确定的,但目视搜索和跟踪已经不是重点,重点是距离。 U; a3 q. [( R; Q* _; h
2 i- n" l# D; [+ K9 B t. h
雷达、红外的探测距离都很远了,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实战中实际探测距离可能大大缩水。 ; l0 B& J: T$ G) b: e9 U6 G d% q6 W& t) r/ A2 k$ x5 R* k
雷达用主动的电磁波探测,根据回波测距、测向。如果回波以任何形式被扭曲,测距、测向就不准确,甚至完全不可行。这就是电子战的作用。# |- `# u# t5 _8 o
* ]# V. d0 V; g1 a8 j$ p在57空战中,巴基斯坦空军强调“多域战”,电磁域就是空域外最重要的维度。现在对巴基斯坦方面的电磁优势细节还没有太多的公开信息,但没有这样的电磁优势,巴基斯坦空军很难取得5:0(算上“苍鹭”无人机是6:0)的漂亮战绩。 4 g+ E3 ]. q' r, S6 h, V, ^* b0 x8 P! d9 Z! o
早期电子战主要用噪声干扰。这就像在正常对话的时候,有人在旁故意哇啦哇啦大喊大叫,淹没对话的音量。这种干扰貌似简单粗暴,难以反制,实际不然。哇啦哇啦的音量受到干扰机功率的限制,功率密度随干扰距离成倒数平方的关系,下降很迅速。除非顶着别人的耳朵哇啦哇啦,噪声很快就压不住对话了。 # W7 R. y, c" ?& x 6 ]& V p: {% X+ F. T另外,人的嗓音范围大差不差,但雷达频率、波形的变化就大了。频率和波形的转移甚至跳变可以有效地打败噪音式的强力干扰。更加要命的是,反辐射武器是专打辐射源的,干扰机功率越大,目标越大,越容易遭到打击。反辐射导弹通常用于打地面雷达,但原则上没有什么不能用于打飞行中的雷达,尤其采用双模或者多模制导的话,在干扰机关机的时候自动用其他模式(如被动红外或者主动雷达)接替,直到干扰机再次开机。* ^/ u \! f4 s
. ~, i( Z0 u) v; Y7 @
噪声式干扰机一般不远离被保护目标,这样的哇啦哇啦也有不打自招的坏处:我在这里,被保护目标也离我不远。 ! y5 Q" @, G! a9 U/ f# G$ M' s( M% ^9 K, y
欺骗式干扰更难对付。这里有两个入手点,其中一个是利用副瓣。雷达波有点像手电筒的光束,主要光束向前,但不免有余光,只是余光强得多。雷达天线的主要波束是主瓣,余光就是副瓣。- [* L- p0 m! e
; g @+ d9 S/ ~ p. {8 M9 ]8 L$ k雷达测向、测高是根据天线指向,这就是主瓣方向。但如果干扰信号从副瓣“灌入”,强度甚至高于主瓣,雷达信号处理就很难分辨真实回波的方向。传统的抛物线天线的副瓣是个大问题,相控阵雷达的副瓣得到很大抑制,但都在本质上不能避免副瓣问题。而干扰机的功率只需要大于主瓣,并不需要特别的大喊大叫。0 X# o, u: E9 `6 S6 B
! m& d7 I7 e7 Q* I' A' p8 C现代雷达不再拼功率了。一来没必要,二来避免反探测。低截获率(LPI)雷达一方面用伪随机的信号,另一方面用勉强大于环境杂波的信号强度,把自己伪装成环境杂波,避免被对方的雷达告警系统捕获。不被捕获就难受干扰。 ! M7 V5 \" u% _5 h& r0 A7 P( q( }. b; h4 A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低截获率还是可以被截获的。伪随机信号只是信号模式特别复杂,貌似无规律,实际上还是有规律的,先进信号分析还是可以“抓出”信号规律,有效截获,这时刻意降低的发射功率反而成为对方干扰的可乘之机。" B' `: x& }4 q6 O% ^4 n, d
: J1 ^" P9 q9 B( f3 X
利用副瓣的干扰大幅度偏离被保护对象,人家还拒绝“不打自招”。要是几个干扰机(包括专业电子战飞机的干扰机和被保护目标的自卫干扰机)在不同方向交替捣鬼,雷达上显示的目标方向就乱套了,可能造成信号分析过载、方位脱锁。0 X; G O1 a( X( w8 h0 s# @6 r, f* {
5 H8 l# K1 M6 n5 U红外干扰不仅可以用定向瞄准的激光压制,还可以用闪烁不定的编码压制扰乱红外探测和削弱强光保护的作用。+ w4 x7 M, P& m" F) k( i# |$ e8 }
& ?: c6 e* p# L* `# [# V+ ]+ i$ M
激光探测在本质上用光波代替无线电波,甚至光学相控阵(OPA)技术也出现了。但雷达有的问题,激光一样也少不了,只能打时间差,希望对手还没有跟上技术进步。% h4 ^! N3 {0 e& B
* Z0 S. H6 ^+ d
隐身在另一个方向上压缩探测距离。雷达隐身从前向发展到全向,红外隐身也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 g/ X4 P$ ]7 G
) y0 ]* N1 h0 L! ]- y7 I) R干扰、压制和隐身最后都是一个目的:极大压缩对手的探测距离和锁定能力。如果战斗机的探测和锁定受到影响,导弹更容易出问题,毕竟弹上设备相对简单、功能和模式也没有那么灵活。 ! \. l0 M+ y: }. g: d% N. w 3 I D2 k+ J7 ?- h. P导弹的“必杀区”或者“不可逃逸区”则指的是导弹的能量,不是探测和锁定能力。战斗机靠速度和机动就能摆脱导弹追击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 x! B3 Z% O5 u3 R7 u! } ; A5 I( Q, ^3 c* v# }曾经有一个时候,导弹的制导能力依在,但能量已经衰减到没法追猎目标战斗机的地步。火箭-冲压、双推力都解决导弹的能量问题。 M4 L# U9 i4 L
$ d/ k. ?" V$ E7 `& E8 |火箭-冲压利用吸气动力作为中段续航,曾经被认为是解决导弹能量问题的终极解决办法。但冲压发动机受到进气条件影响较大,空空导弹从高空追到低空,还需要各种极端机动,进气条件变化太大,导致导弹能量大受影响,下一代空空导弹已经较少用火箭-冲压了。/ K5 a9 p6 I2 v1 b; h& d
' r& r c1 m8 A: t: e$ X
双推力火箭不仅可以中段补能,提高全程的平均能量,也可以在末段才二次点火,在貌似快要追不上的时候突然发威,临门一脚。在实用中,可以在最大射程模式下采用中段点火,也可以在最大能量模式下采用末段点火,这是一个最优化问题,优劣不好一概而论。必须说,PL-15可能是世界上最先采用双推力的,中国领先了。# Y8 W. X& N$ j0 U+ L
: i" q( b) n) y
但说到底,还是需要导弹和发射载机能有效探测、有效锁定,导弹的“必杀区”才有意义。, i, K- u0 \( Z"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