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诗薮》论唐代七言律诗之二(下) [打印本页]

作者: xiejin77    时间: 4 天前
标题: 《诗薮》论唐代七言律诗之二(下)
本帖最后由 xiejin77 于 2025-5-22 08:00 编辑


《诗薮》论唐代七言律诗之二:从格律初成至万法归宗,再到流派纷呈的千年镜鉴(下)
四、 杜甫:七言律诗的集大成者——“正中有变,大而能化”的千秋鼻祖与万法归宗

在胡应麟乃至整个中国诗学史上,杜甫的七律都占据着独一无二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胡应麟以无比崇敬的笔触赞誉杜甫:“才力既雄,涉猎复广,用能穷极笔端,范围今古。”这概括了杜甫学养之深厚、才力之雄健、艺术探索之广博。但也清醒地指出,杜诗“变多正少,不善学者,类失粗豪”,即杜甫的创新探索极多,其风格变化万千,若模仿者只学其奇崛险怪的表面,而未能领会其“正”的根基与“化”的精髓,则很容易流于粗疏豪放、不合法度的弊病。
胡应麟列举了《紫宸殿退朝口号》、《九日登高》、《送韩十四著作赴成都少尹》、《登香积寺》、《玉台观》、《登楼》、《阁夜》、《崔氏东山草堂》、《秋兴八首》等一系列杜甫七律的压卷之作,称其“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自是千秋鼻祖”。“气象雄盖宇宙”言其意境之阔大、精神之内涵;“法律细入毫芒”赞其格律之精严、技巧之纯熟。他认为元稹、韩愈对杜诗虽推崇备至,却终究“莫能追步”,而宋人一度未能充分认识其价值(此论或有偏颇,宋人学杜亦成风气,但可能未得胡氏所认可之“精髓”),直至元代虞集、杨载等才稍得其神髓,至“近日诸公”(明代)才真正明白杜诗的伟大意义。
对杜甫七律艺术精髓的最高概括,莫过于“正中有变,大而能化”这八个字。胡应麟对此进行了极为深刻的阐释:
胡应麟从字法、句法、篇法三个层面,结合大量杜诗实例,细致入微地剖析了杜甫七律的“化境”:
胡应麟更不厌其烦地将杜甫七律中“”的风格细分为十数种,如:
尤为独特的是,杜甫能将“儒生气象”——即儒家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忧患意识、民胞物与的道德情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完美地融入诗歌创作中,“不伤格,不累情”,即既不因为要表达深刻的思想而破坏诗歌的艺术美感,也不因为要抒发真挚的情感而显得格调不高。其诗中如“秦时用商鞅,法令如牛毛”(《述古三首》其二)、“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墟”(《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愿闻第一义,回向心地初”(《谒文公上方》)等充满哲思、悲悯与自我省察的句子,其“识趣非汉以来诗人才子所及”,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对今人习诗的启示:

五、 中晚唐七言律:流派纷呈,格调转移——九“变”之下的盛衰轨迹与艺术警示

胡应麟以九次清晰的“变”,勾勒出唐代七律从初创(沈、宋首创工密)、发展(崔、李出古意)、成熟(高、岑、王、李风格大备)、鼎盛(杜甫雄深浩荡,超忽纵横),到逐步过渡(钱、刘稍为流畅)、中兴(大历十才子体备,白、刘自成一格)、转向(张、王求情实),再到风格多样化(李、杜尚浓丽,皮、陆务新奇,许、刘工对偶),最终走向衰落(吴、韩香奁,杜、李委巷)的完整脉络。这“九变”不仅是风格的演进,也暗含了艺术水准的起伏。他特别指出,诗风至钱起、刘长卿,“遂露中唐面目”。钱起尚存盛唐遗响,而刘长卿则“自成中唐,与盛唐分道矣”。这标志着盛唐那种气象阔大、格调高华的整体风貌开始发生转变。胡应麟肯定了中晚唐一些警句的艺术成就,如张谓《同王征君洞庭有怀》中的“曙色渐分双阙下,漏声遥在百花中”,写早朝所见所闻,对仗工整,意境清丽;王涯《宫词》中的“未央树色春中见,长乐钟声月下闻”,亦写宫中景色,声色俱佳,意境幽远。胡应麟认为这些警句“即王、李得意,无以过也”,即便是王维、李颀在他们最得意的作品中,也未必能写出超越这些句子的单联。但他也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时期的作品“第求其全篇,往往不称”,即虽然能偶出佳句,但全诗的整体艺术水平、谋篇布局、意脉贯通等方面,往往难以与盛唐时期的名作相抗衡。
对今人习诗的启示:
结语:胡应麟的千年镜鉴与今人的传承使命
胡应麟在《诗薮》中对唐代七言律诗的系统梳理、精微剖析与深刻洞见,不仅为我们清晰地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诗歌发展长卷,更以其严谨的批评精神、卓越的艺术鉴赏力,为后世树立了评鉴诗歌与进行创作的崇高标杆。他所反复强调的七律之“难”,对“神韵”与“化境”的极致推崇,对杜甫集大成者地位的精准定位,以及对各个时期流派纷呈、得失互见的辩证分析,无不闪耀着深邃的理论智慧与不朽的艺术光芒。
研读胡应麟,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更好地理解唐代七言律诗的辉煌历史,更在于从中汲取智慧,用以指导我们当下的古典诗歌创作实践。如何在格律的舞台上,既能“戴着镣铐跳舞”,又能舞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风采;如何在“难”字当头的高要求下,努力臻于艺术之“妙”,胡应麟的《诗薮》给了我们一个指南。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