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唐诗论情系列李益之二 [打印本页]

作者: xiejin77    时间: 前天 08:07
标题: 唐诗论情系列李益之二
唐诗论情系列李益之二:“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千古绝唱,与悄然登场的“负心郎”传说
/ D: U5 |( X6 Y" W
挥别了大历年间那段充满希望却又遭遇初步挫折的岁月,李益的人生航船在接下来的贞元及元和初年(大致覆盖公元783年至805年)驶入了一片更为开阔但也更为汹涌的水域。这不仅是他个人命运的关键转折期,更是其诗歌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第一个高峰的辉煌阶段。在这一时期,他凭借非凡的才华通过了要求更高的选官考试,重新获得了进入仕途快车道的机遇。然而,命运的安排并未将他立刻送往繁华的京畿,而是将他推向了广袤、严酷的帝国边疆。在那里,长期的幕府生涯如同烈火淬炼真金,深刻地磨砺了他的意志,丰富了他的阅历,最终点燃了他创作的熔炉。正是这段深入骨髓、刻骨铭心的边塞经历,催生了他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使其凭借一系列独树一帜、感人肺腑的边塞诗篇,声名鹊起,响彻当世。然而,命运的戏剧性往往在于其复杂性,伴随着赫赫诗名而来的,还有一部名为《霍小玉传》的传奇小说开始流传,如同月之暗面,悄然缠绕并深刻影响着他此后数百年的历史形象。
6 H- u) x7 \8 I" T, a+ m# q
这一章将深入探寻李益在这一关键时期的足迹:
4 h' E# Y- g# l
他如何以更强的实力再度叩开仕途之门,在朔方与幽州这两大战略边镇的幕府中扮演了何种角色,积累了怎样的经验?他的边塞诗歌又如何在边地的风霜雨雪中锤炼而成,达到了怎样的高度?以及,文学的虚构叙事又是如何开始介入,与他的真实人生交织,共同塑造那个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既是伟大诗人又是争议人物的李益?

. X8 [( [; ~- T! a3 x' Y0 X再度入仕——书判拔萃科的砺能与突破
, P5 P1 K$ X8 y0 X0 n
经历了早年的仕途沉寂以及可能长达数年的燕赵漫游之后,李益的人生轨迹在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迎来了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这一年,他凭借出众的才学和潜在的实干能力,成功通过了一项在当时选官体系中要求极高、难度甚至超过普通进士科的专门考试——“书判拔萃科”。这项考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像进士科那样主要考察诗赋文章的文学才华,而是更加侧重于测试应试者处理 实际政务 所必需的 应用文书写作能力。其核心内容是模拟真实的官场情境,要求应试者撰写逻辑严密、法理清晰的判词(即模拟判案的文书)以及各类规范、得体的官方公文。

+ L5 n. e$ O( b& o; x+ e
对于那些如同李益一样,虽然早已获得尊贵的进士身份,但在随后的官场迁转中遭遇阻滞,或是急于寻求更快晋升通道的士人而言,书判拔萃科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能够再次证明自身综合能力并从中脱颖而出的平台。李益此次能够成功登科,其意义远不止于再次获得官方对其文才的认可。更关键的是,它向朝廷决策层有力地展示了李益 具备处理复杂实际事务的潜力和才干,证明他不仅能吟诗作赋,更能提笔判案、处理公务。这无疑为他重新打开了通往更广阔、更具实权可能的仕途大门,也隐隐预示着他未来的职业生涯将可能更多地与具体的军政事务紧密相连。

# Z8 Z, [. T+ h' I; p7 ?* n1 K
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李益通过此科考试的时间点(783年),恰逢唐德宗朝刚刚经历了“泾原兵变”这一几乎颠覆王朝的严重政治军事动荡之后。这场兵变让德宗皇帝深刻认识到,仅仅依靠文采斐然的士人不足以稳定危局、巩固统治,朝廷迫切需要大量既有文化素养、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忠诚可靠的官员来充实官僚队伍,以应对内忧外患。因此,李益在此时凭借书判拔萃科的成功进入选官视野,可谓恰逢其时,他的才能恰好契合了后泾原兵变时期朝廷对于实干型人才的渴求。

$ p' t/ U+ Y) j9 N- I( T% u5 k幕府生涯,朔方与幽州的深度历练与广阔视野
- v3 ^/ i6 W& V8 E/ ^8 @
然而,书判拔萃科的成功,并未如人们通常预期的那样,立即使李益获得进入朝廷中枢、担任京官的机会。相反,他的职业生涯被导向了帝国更为遥远、环境更为严酷的边疆地区。由此,他开启了人生中一段极其重要且影响深远的 幕府生涯,前后历时可能长达近二十年。他先后在 朔方幽州(卢龙) 这两大战略地位举足轻重、风格迥异的边防军镇中担任幕僚,这段经历成为日后塑造其独特人生气质和辉煌诗歌成就的最核心的熔炉。

" U7 J7 Z0 M1 Z
关于李益进入边疆幕府的具体时间顺序和细节,现存史料的记载略显模糊,存在一些不同的说法。有年谱及部分文献资料显示,李益曾一度依附于当时的 朔方节度使崔宁。朔方镇,地处唐帝国广袤的西北边陲,是防御当时国力依然强盛的吐蕃帝国向东、向北扩张,以及抵御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如回鹘、突厥残余势力)侵扰的核心战略屏障。这里的边防线漫长,军事对峙常年不断,环境艰苦,气氛紧张。有资料甚至提出,李益可能是在建中元年(780年)秋冬之际就已经投奔崔宁的幕府,这一时间点实际上早于他书判拔萃登科的783年。这或许暗示着李益的边塞经历开端可能比我们通常认为的更早,或者他在登科前后曾在不同的幕府之间有过短暂的流动。无论确切的时间节点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在朔方军镇的这段经历,使得李益得以 第一线亲身体验西北边防前线的酷烈现实与高度紧张的军事氛围,直面帝国与强大邻邦之间复杂而残酷的生存博弈。
1 U( \( u: U; |
随后,也是对其人生和创作影响更为深远的一段经历,是他在 幽州(又称卢龙)节度使刘济 的麾下长期任职。刘济是中唐时期一位极具权势和影响力的藩镇统帅,他统治幽州地区长达二十余年(大约从785年至810年),使得幽州在其治下成为一个相对稳固、实力强大的军事政治实体。幽州地处帝国东北边疆,扼守着防御契丹、奚等东北部族南下侵扰华北平原的战略要冲,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李益被刘济辟为自己幕府中的重要僚佐——“从事”,这通常是节度使身边较为亲信的顾问、参谋和高级文书处理者,需要具备相当的才干和忠诚。后来,根据一些记载推测,他可能还担任过“营田副使”或类似的职务。营田使或副使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管理军屯事务,组织士兵或屯民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以保障边镇庞大的军队和人口的粮食及后勤供应。这是一个关乎边镇生存命脉、需要深入基层、处理大量繁杂事务的实务性职位。
8 r7 N; m( t+ V. j5 H" z
李益自己曾在诗中感慨道:“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虽然“十八载”的具体时间计算可能涵盖了他整个幕府生涯的总和,或许带有些许文学上的概括或夸张,但“五在兵间”(即有五年时间是身处战事频仍或直接参与军旅行动之中)这一描述,则无疑真实地揭示了他边疆幕府生涯 时间之漫长、投入之深刻、参与之真切。他绝非一个仅仅安坐于后方节度使府衙中处理文牍、远离硝烟的幕僚,而是长期沉浸在紧张、动荡甚至危险的军旅生活之中。他是在“鞍马间为文”,在行军的颠簸中、在军营的喧嚣里、在边塞的风霜雨雪下进行思考和创作。他将边塞的严酷现实、军旅生涯的日常运作、将士们的喜怒哀乐、生离死别,都真切地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最终才能将这些感受熔铸成那些情感饱满、意境深邃、感人至深的诗篇。
0 `* G) b! L- \/ }
值得我们特别强调的是,李益先后服务的 朔方幽州,代表了唐帝国边防体系中两种 性质和运作模式颇为不同 的重要军镇。朔方,尤其是在其核心防御区域,更多地是作为帝国中央政府直接掌控下的国防前线,其主要任务是抵御强大的外部敌人(吐蕃),战事频繁且直接关乎国家安危。而幽州,作为著名的“河朔三镇”之一,则更像一个拥有高度军事、财政乃至人事自主权的 半独立军事政治实体。它在承担防御东北诸族任务的同时,与远在长安的中央朝廷保持着一种极其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时而表示恭顺,时而拥兵自重,甚至偶有对抗。李益能够在这样两种不同性质、不同地理方位(一在西北,一在东北)的边镇都担任幕僚,并深入参与其内部运作,这无疑赋予了他一种 独特的、远超常人的、多维度的边疆观察视野。他既深刻了解帝国正规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戍边守土的运作模式与普通士兵的真实心态,也洞悉了地方实力派藩镇赖以生存的内部逻辑、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他们对中央那种既依赖又猜疑的复杂心态。这种在帝国权力结构不同层面、不同地域的广泛而深入的体验,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的边塞诗能够超越一般性的表面描绘和简单抒情,展现出丰富层次、深刻洞察力以及复杂情感内涵的关键所在。
" k( s5 J, ]6 P6 B
边塞诗的黄金年代,苍凉与壮阔的绝唱
8 f% e5 L$ B6 T: |) _
大约从建中末年(约783年)开始,贯穿整个贞元时期(785-805年),这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构成了李益 边塞诗创作的第一个、也是最为辉煌的黄金时代。长期的戎马生涯和深入的幕府历练,如同两股强大的活水,源源不断地为他的诗歌创作注入了鲜活的素材、生动的意象和真切的情感。他的笔下,不再是想象中的边塞,而是他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那个充满矛盾、既壮丽又残酷、既单调又充满变数的中唐边疆世界。他的诗歌,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边疆的现实风貌、战争的阴影、自然的严酷以及戍边将士们在希望与绝望、忠诚与思乡之间挣扎的复杂心境。
! ^# u7 i1 p/ D: [  R6 R% |. ~2 p
在这一时期,李益犹如神助,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边塞诗名篇,其中尤以格律精严、意境深邃的七言绝句最为出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李益边塞诗的风格特点与历史背景的深刻烙印& m! T  S! I; Z+ n  J8 E1 a* p$ H7 |
纵观李益的边塞诗创作,文学史家普遍将其定位为 盛唐边塞诗光辉传统的杰出继承者与极具开创性的重要发展者。他无疑深深汲取了高适、岑参等盛唐边塞诗巨匠作品中那种 雄浑壮阔的气魄、开阔辽远的意境以及慷慨激昂的格调。在他的诗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金戈铁马、雪山瀚海所带来的视觉冲击与精神震撼。然而,李益并非仅仅满足于对盛唐风格的简单模仿或复制。他更为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将盛唐诗歌的风骨,与他所亲身经历、深刻感受的中唐时代的 具体现实 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在诗歌中融入了 中唐时代特有的那种更为深沉内敛的感伤情调和更加贴近现实、关注个体的现实主义笔触

$ u8 t8 ]5 Z! j( k& o/ _
安史之乱(755-763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巨大历史转折点。这场持续八年的浩劫,不仅极大地削弱了唐帝国的国力,改变了政治格局(藩镇割据问题日益严重),更在社会心理层面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李益活跃的贞元时期(785-805年),虽然相较于之前的战乱算是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史称“贞元之治”),但帝国的辉煌早已不再,内部的矛盾与外部的边患(尤其是与吐蕃、回鹘以及东北诸族的关系)依然是严峻的现实。边疆将士需要长期戍守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归乡之日往往遥遥无期,战争的阴影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始终笼罩在人们心头。李益的诗歌,以其高度的敏感性,极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 复杂的、弥漫于整个中唐社会的时代情绪。他笔下的边塞,不再仅仅是盛唐诗人眼中那个充满建功立业机遇、异域奇观和浪漫想象的英雄舞台,而更多地展现了其 严酷、苍凉、单调、充满艰辛、牺牲与无奈的真实面貌。他不再像盛唐诗人那样主要歌颂开疆拓土的赫赫战功和将帅的豪情壮志,而将更多的笔墨和同情投向了那些构成边防基石的 普通士兵。他着力于刻画他们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紧张的军事对峙下 真实的内心感受,尤其是他们内心深处那浓重得化不开的 乡愁、对战争的潜在厌倦、对和平生活的深切渴望以及对生命无常的个体性感慨

/ \6 o$ i% X2 s2 \! W
在艺术表现上,李益的边塞诗,尤其是他最为擅长的七言绝句,以 语言高度凝练、意象选择精准而鲜明、富于内在的音乐美和强烈的节奏感 而著称。他极其擅长在阔大的时空背景下(如“碛里”、“回乐烽前”),捕捉最能触动人心弦的瞬间(如“一时回首”、“一夜望乡”)和最具象征意味的细节(如“芦管”、“横笛”、“月如霜”)。他能够在苍凉悲壮的整体基调中,融入极其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将宏大的边塞叙事与深沉的个体情感、壮阔的自然意境与精微的内心波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独特的艺术融合能力,使得他的边塞诗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既继承了盛唐的精华,又开创了属于中唐时代的新境界。正因如此,明代极具影响力的诗歌评论家胡应麟在他的名著《诗薮》中,给予李益的七言绝句以极高的、甚至可以说是无以复加的评价:“(盛唐)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盛唐诗歌的巅峰期(开元天宝年间)之后,论七言绝句的成就,就应当首推李益了。这足以证明其边塞诗艺术成就之高,及其在整个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 [0 p& R4 v5 X* N. p% e《霍小玉传》,文学的形象塑造与历史争议的开端( f  n$ Q0 {) @
就在李益凭借其出类拔萃的边塞诗在文坛上声名鹊起、赢得广泛赞誉,成为当时最受瞩目的诗人之一时,一部名为 《霍小玉传》 的传奇小说也如同潜流一般,开始在社会各阶层中流传开来。这部小说的出现,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极其深远、复杂而又几乎是不可逆转的影响,成为理解李益其人时无法绕开的一个重要文本。这部作品通常被认为是与李益同时代或稍晚一些的文人 蒋防 所创作,它以极其生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才子李益与长安城中一位才貌双全、命运多舛的名妓霍小玉之间,一段从炽热缠绵的海誓山盟开始,最终却以令人扼腕的悲剧告终的爱情故事。
+ D3 D! L/ E7 Z$ g
小说的核心情节大致是这样的:出身于显赫的陇西李氏望族的青年才子李益,在繁华的京城长安,与一位技艺超群、美貌绝伦且品格高尚的名妓霍小玉偶然相遇并迅速陷入爱河。两人情投意合,爱得难舍难分,并立下了相守终生的誓言。然而,当李益获得官职、前途一片光明之际,现实的考量开始侵蚀爱情的纯粹。为了攀附更高的门第以获取更有力的政治靠山,从而加速自己的仕途发展,他听从了母亲的安排,决定迎娶出身于顶级门阀之一的卢氏家族的女子为妻。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开始刻意疏远、回避对他一往情深、苦苦等待的霍小玉,最终以极其冷酷无情的方式彻底抛弃了她。《霍小玉传》中对此过程有细致描绘,突显了李益的犹豫、挣扎最终被功利心战胜的过程。霍小玉在得知自己被无情背叛的真相后,悲痛欲绝,相思成疾,身体和精神都迅速垮掉,最终在极度的悲愤与绝望中含恨病逝。小说中最为惊心动魄的部分是霍小玉临终前的场景:她在弥留之际,对前来探望(或说是被友人设计带来)的李益发出了极其怨毒的诅咒,声称自己死后魂魄不散,将化为厉鬼,生生世世纠缠他,使其家庭永无宁日,内心永无安宁。小说的结尾暗示或明示,霍小玉死后,她的诅咒果然应验了:李益从此变得异常猜忌多疑,内心充满了莫名的恐惧,对自己的妻妾严加防范、监控,手段极为苛酷(甚至有“散灰扃户”——在门口撒灰以检查是否有人出入、用锁链锁门等细节),终生被这种病态的心理和家庭内部的紧张关系所折磨。

1 y0 r5 F: N/ b# [
《霍小玉传》以其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细腻入微的情感描绘、鲜明立体的人物塑造以及文辞优美、叙事流畅的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它被公认为唐代传奇小说中的经典杰作,一经问世便不胫而走,广为流传,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更对后世的文学、戏剧乃至民间传说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 Q5 L5 T$ w/ C% `! m
然而,围绕这部小说的核心问题——其内容的真实性——历来存在着巨大的争议,是文学史和历史学上一个长期讨论的话题。尽管小说的主人公李益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其出身陇西李氏、后来也确实娶了卢氏女子为妻等基本背景信息与历史事实是相符的,但是,故事中的女主角 霍小玉 这个人物,以及两人之间那段惊天动地、悲惨结局的爱情故事的核心情节,在 所有严肃的正史文献(如《旧唐书》、《新唐书》的李益本传)中,都找不到任何相关的记载或旁证。因此,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倾向于认为,霍小玉这个人物以及整个爱情悲剧故事,更有可能是作者蒋防基于当时社会上可能存在的某些关于李益的风流传闻、或者仅仅是借用了李益这个真实人物的名字和部分背景,而进行的 高度文学化的虚构与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加工。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割裂文学形象与历史人物之间的复杂联系,而李益本人流传下来的诗作,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观察其内心世界的窗口,使得解读变得更加复杂和有趣。
1 \4 Z) T1 D. M* q6 k* m
在根据霍小玉传探讨李益的性格时,人们常常引用其中一句据传为他所作的诗:“开帘风动竹,疑是故人来。” 这两句诗以其极其精妙的笔触,捕捉到了一个微妙的心理瞬间:夜深人静或独自等待之时,风吹竹动,那飒飒之声竟被误以为是久候之人的脚步。它生动地展现了一种 孤独中的渴望、寂寞中的期待,以及因过度敏感而产生的瞬间幻觉,暗示了诗人拥有一颗 极其细腻易感、甚至可以说有些神经质的内心

; b% x7 \+ s, J' g0 T8 b( O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两句广为流传的诗句,实际上是出自一首题为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的完整五言律诗。其全诗如下: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4 W3 Y+ f/ p+ ]% E9 e% Q2 a- k% U& ^
这首诗的标题明确指出,它是写给友人 苗发司空曙 的。苗、司空二人也都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是对李益有着深刻影响的“大历十才子”之列(或有交往),是他的文坛挚友。因此,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并非男女情爱,而是 诗人独坐(“暮坐”)窗前(“临牖”),在薄暮时分的微风中,悠然(“悠哉”)地思念远方的朋友。那“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的瞬间错觉,实际上是对 苗发、司空曙等友人到访的深切期盼。诗的后半部分继续描绘了环境的清幽寂静(“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并最终抒发了渴望与友人重逢、共叙情谊、一同弹琴(“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何时能进入我的帷帐,为我拂去绿绮琴上的尘埃呢?)的雅致愿望。而如此诗也可以看出,诗文的内容与出处,与霍小玉这样的闺情没有实际关系;只是看起来颇有闺怨的风格而已。后来罗大佑的流行歌曲《似是故人来》就很有可能是源自这个诗句的情绪,成了一首万人传颂的情歌。
6 ~% c9 L- ]+ x7 U, W: k2 F5 _& {+ u
将这首完整的诗歌及其创作背景纳入考量,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命题:我们该如何解读古代文人的诗词创作与其真实人生和性格之间的关系?

& P  W0 ?3 U- d! k8 M
因此,尽管《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这首诗本身与霍小玉的故事没有直接关联,但它所展现的李益的另一面——那种对友情的珍视和内心的敏感,恰恰 加深了我们理解李益其人的难度,也丰富了其形象的层次。它提醒我们,在评判历史人物时,尤其是在面对文学作品对其形象的强大塑造力时,需要更加审慎,更加注重多元证据的对比分析,并始终对人性的复杂性保持敬畏。

5 E1 w0 ~7 F2 Y; c/ h
无论如何,《霍小玉传》这部作品以其强大的叙事魅力和广泛的传播力,无可否认地、甚至是决定性地塑造了李益在后世绝大多数读者心目中的公众形象。从此以后,那个写下了“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样千古名句的、才华横溢、情感深沉的边塞诗人李益,在他的名字前面,往往被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一个沉重的、难以洗刷的标签——“薄幸郎”、“负心汉”。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力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李益的案例,成为了解唐代社会文化、士人心态以及文学叙事与历史事实之间复杂互动关系的绝佳样本。

2 i$ W1 X+ O$ i7 W% `6 C+ o小结
( H3 D+ O5 Y- s6 C$ N
贞元至元和初年的这段岁月,无疑是李益人生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时期。他凭借自身的才干与努力,通过书判拔萃科考试,重新获得了进入更广阔政治舞台的宝贵机会。然而,命运将他引向了边疆,长达近二十年的朔方、幽州幕府生涯,成为他生命中最深刻、最严酷也最有价值的砺炼。这段经历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锤炼了他的意志,更直接催生了他边塞诗创作的辉煌高峰。他以苍凉雄浑而又情思婉转的独特笔触,精准地捕捉到了中唐边疆的真实脉动与戍边将士的复杂心声,其诗名由此鹊起,响彻朝野,成为当时乃至后世公认的边塞诗大家。但与此同时,命运的另一面也悄然展开,《霍小玉传》的流传,加之他自身诗作中流露出的细腻敏感与边塞诗的刚健苍凉所形成的内在张力,共同开始为他光辉的诗人形象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难以驱散的阴影与复杂性。文学叙事的力量强力介入,深刻影响了他身后名誉的走向,并向我们提出了关于如何解读诗/文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命题。可以说,在这一时期,李益作为一位杰出诗人的身份得以最终确立和巩固;但同时,围绕着他的争议和他个人性格中可能存在的复杂甚至矛盾的因素也开始显现,并被文学作品放大,这似乎也预示着他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可能还会遭遇更多的波折与困境。边塞的砺炼成就了他的诗名,而长安的风月传说与他内心世界的幽微光影则开始共同纠缠他的人生。下一章,我们将继续追随李益的脚步,看他在诗名鼎盛之后,如何在中晚年的宦海风波中继续沉浮,他的足迹又将踏向何方,以及他的诗歌创作在经历了边塞高峰之后,又将呈现出哪些新的变化与特色。

% O7 o* C5 c% e/ \+ f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