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A/ t3 g, M, U" P$ B* r% [/ C0 H p4 j& [6 W4 Y2 w. ]) a7 |( c
不光美国空军,陆战队也在评估XQ-58,但现在看来,这飞机在思路上就跑偏了,现在只能作为研究机和技术验证机使用。使用思想变了,XQ-58的基本思路过时了。$ [7 R" {9 X8 ]9 @4 c
. r; Y) B+ K2 B1 C% Q" ~: |其实比较XQ-58和YFQ-42、YFQ-44,气动设计上思路变化不大,大小、飞行性能、隐身能力都差不多。变的是对反复出动和可消耗性的理解。2 U# ^$ D6 y, K2 o$ w
$ N) {2 r- N z3 p换句话说,在日常运作中,有人战斗机为主。有人战斗机性能可靠,也适合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包括非战时非平时的擦边球情况。无人机要求这样的适用性的话,需要的AI层次太高,不仅成本受不了,出错的风险也受不了,但无人机擅长的避免飞行员受到危险的特点反而不一定用得上。 6 W. k# O: Y( v' B# w$ D9 O& \" l3 u6 G
但大批增援出动反而情况简单明了:敌我分明,任务明确,损失的风险高,正好让无人机冲锋陷阵。 * N; G# Q" @. a ) u* `0 E/ e! J) ?问题是大批出动的话,需要避免无人机和有人机争抢跑道和机场运作。有人机运作已经够忙碌,还要和无人机混合运作,挑战太大。而且有人机的基地需要防空保护,无人机基地的防空保护要求大大降低,混合运作有浪费的嫌疑。 + _& @) X# B# o4 i: I0 @2 k: d J0 x# P. y
因此,Kratos成为首先入选的厂家,XQ-58就是从靶机发展过来的。) c7 Y+ z# v/ X" O0 M
% ` [7 a/ \8 h靶机是“可回收、一次性使用”的。也就是说,被打下来不心疼,能回收更好。靶机大多是用火箭助推、滑轨发射的,不需要机场和跑道。回收用降落伞。效率较低,但这不是在打仗,也不大会有同时需要回收大量靶机的情况,问题不大。 ( n W! l2 U# k. K! U2 @; {* g 1 I, q; T3 W* h( |& x' t+ wKratos作为新秀,也符合美国空军拓宽航空工业基础的思路,不能老师挤在波音、洛克希德、诺斯罗普的老圈子里,他们思维太老,动作太慢,成本太高,最好有些新秀。$ T5 s8 }9 k$ u l& |% Y
- d" l- R6 e( t- _% K
作为增援出动,火箭助推、滑轨起飞不占跑道,容易“神出鬼没”地到处部署。以靶机为基础,可消耗性的底子好。降落伞回收麻烦一点,但反正是浪潮式出动,不需要担心再出动时间,所以问题也不大。 0 x' G. b) O3 T( l8 | [$ h9 B 7 z! U' X1 w: _! ~( S- k7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