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v3 f T: x5 s" N* w4 W然后,他们在计算机里随机生成了一大堆程序,这些程序一开始都是乱七八糟的,啥功能都没有。接着,他们把这些程序扔到一个“虚拟世界”里,让它们自由地“玩耍”,互相“交流”(也就是互相修改对方的代码)。这个“虚拟世界”里没有啥预先设定的目标,也没有什么奖励机制,全凭程序们自己折腾。* ?2 S3 y& n9 D5 e. s' s
: |- r1 J4 b/ w0 X; M! b0 @1 }你猜怎么着?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瞎折腾”之后,这些程序里居然真的出现了能够自我复制的家伙! 这些自我复制程序就像是突然“开窍”了一样,学会了把自己的代码拷贝一份,然后粘贴到另一个地方,这样就产生了新的“后代”。 ' p& h7 ]# ~2 M) ^) Y+ T7 G' ^' X5 [$ o
更神奇的是,这种现象不是偶然,在好几种不同的编程语言和指令集里都出现了!这说明,自我复制这事儿,可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就像是自然规律一样,只要条件合适,它就会冒出来。4 g1 r% Q; h7 L$ s4 j) A
9 Y* O& @" ^& U& `
3. 不止一种语言,不止一个环境:自我复制者的“生存大挑战”, g! d( C) W u5 a' f& ~- w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发现,科学家们又换了几种不同的编程语言和计算机环境,重复了上面的实验。结果呢?大多数情况下,自我复制程序还是能冒出来! 这就像是在不同的星球上,只要条件合适,都能诞生出生命一样,让人惊叹不已。, B- k2 c& |' b6 V; ?. w g
3 }' l% p6 ]: W8 {. I' |( b这些自我复制程序还挺有意思的,它们之间还会互相竞争,抢夺有限的“生存空间”。不过,在一种叫做SUBLEQ的超级简单的语言里,科学家们却没有观察到自我复制程序的出现。他们研究了半天,发现SUBLEQ实在是太简单了,简单到连写个自我复制程序都费劲,更别提让程序自己“进化”出来了。 ! X) v0 G! a) x! d 6 i& i# @8 L% Q/ L' m! d l$ |这就好比,你给一群猴子一堆积木,它们说不定还能搭出个房子来;但如果你只给它们几块砖头,那它们估计啥也搭不出来了。这说明,计算环境的复杂程度,对自我复制程序的出现还是有影响的。 ( H4 p0 H* y' t7 o+ d* h( j ) a* o" g" E( r9 X) k1 P4. 深入程序的“内心世界”:探索自我复制的奥秘 . q j5 F1 z* E1 |8 y. n1 e那么,这些自我复制程序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呢?它们又是怎么“进化”出来的呢?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得深入到程序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 : C+ ]. V1 K6 r4 T $ P% W+ c* E: K4.1 计算基质:程序的“游乐场” 0 g) [, [$ i' G8 }5 m9 ? , v M4 R8 _ p7 g1 t& H5 O6 p, Z首先,咱们得了解一下程序的“游乐场”,也就是计算基质。这就像是程序的生存环境,不同的基质就像是不同的星球,有不同的规则和资源。科学家们选的这些编程语言和指令集,都比较简单抽象,方便研究。 8 q# p, r0 M, Q, v* P$ P & o' P2 U/ H7 x P6 {! W# T4.2 自我复制程序的“秘籍” " f- ?$ d- m* s ! ~/ ^( H% [1 F3 A2 D2 H2 f每个自我复制程序都有一套自己的“秘籍”,也就是一段指令序列,用来把自己复制到另一个地方。这通常分为两步:第一步,找到自己的“老巢”,也就是代码的起始位置;第二步,像复印机一样,一个字节一个字节地把自己的代码抄一遍,直到抄完为止。3 ]* g+ m7 ?" L$ b# I7 A: B7 N
6 `1 _' j( }$ d3 p+ c
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程序得精确地控制自己的“手脚”(指令指针和读写头),还得管理好内存空间,才能完成复制。这套“秘籍”就像是一个精妙的算法,充满了智慧的光芒。0 G" Y) V' R( z8 i4 |
5 q9 S# }5 @" q9 _4.3 高阶熵:衡量程序复杂度的“尺子” ?+ I) Z: t3 k! c9 P
6 S. y; D% q; N. D- H: ]: k/ b
为了衡量程序的复杂度,科学家们还引入了一个叫做“高阶熵”的概念。这玩意儿比咱们平时说的“熵”更高级,它能捕捉到程序中更复杂的模式和规律。1 y9 s$ }: J" c7 b) t, x/ X0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