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 p. E- @! n2 Z但歼-10C是必须走完的路,这对中国航空科技和中国空军同样重要。中国空军首先装备也是出口订单的前提。这不改变歼-10C的尴尬:至少从数量较少这一点来说,这不是通常意义的低端战斗机。4 |. K( H" p( J k6 k5 x4 {7 R
0 C4 @2 D) V' W" |+ w4 D0 O
运作开支是另一个可能的不利因素。# A F+ F$ u/ G% s2 c! B
: F; M2 @# M O8 e) d' {
战斗机的运作费用包括折旧、人员(飞行员和地勤)、燃油、弹药、维修、航材。歼-20和歼-35A在飞行员和地勤的费用方面不会有多少差异,在弹药方面也应该很相近。: @' ]3 Q6 \+ v, T: I' L
6 C" H7 e$ o7 c+ n
在发动机技术水平相当的时候,燃油消耗大体可与发动机推力挂钩,考虑到涡扇15与涡扇19的推力差别,歼-35A的燃油消耗也应该在歼-20的70%一级。但双发的维修与推力的关系就没有那么大,双大推的歼-20和双中推的歼-35A在发动机维修方面应该开支相近。在这一点上,歼-35A甚至不及歼-10C,歼-10C相对于歼-16还真是发动机的油耗和维修减半。) M. H( x5 p' j0 c# O. l& d. H. ` r
0 l9 n3 o& @% m6 d. Z- j一般性的消耗性航材(轮胎、刹车、机油等)方面,歼-35A与歼-20也应该相差不大。 6 s7 C' b. u! f4 `( X( @# W9 l" @9 D `9 ?1 `
但航电会是问题。 # A1 } t2 e. L. E , b+ f9 F( `' o8 b; j坊间传说,歼-35A的价格在歼-20的70%一级,折旧应该相近。但这可能是乐观估计。歼-35是海军的高端战斗机,海军需要的数量也小,会不惜堆料,尤其在航电上达到极致,除了雷达口径,可能性能全面直逼歼-20。航电在战斗机成本里的占比越来越高,这就决定了歼-35的成本很可能高于歼-20的70%,折旧开支也相应提高。 $ D7 S( B* o9 s2 M1 Y* V) f% Y2 \) Q" l) F: Z( h. y4 G- X6 Q
空军可以减配降本,但这是一厢情愿的。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海军已经走通高端航电之后,空军很难抵御满配的诱惑,但必然要求减配的价格。海军会乐意配合,规模经济有助于海军在保持满配的情况下降低购价。在F-14、F-15的时代,美国海军首先用F-111B的基本技术再包装,研制成功F-14,马上转头勾引尚在F-15研制初期的美国空军,提出成本分享和规模经济的想法,美国国会也施加压力,但被美国空军拒绝了,继续研制、最终推出F-15。, W4 Y) }+ I0 N& u7 Q
$ e y4 D3 g! u7 K; ?8 |中国的情况相反,空军主动拥抱海军的歼-35,成本分享和规模经济就顺理成章了。但分享意味着“高”的拉低,“低”的拉高,这又是空军难以接受的。如果歼-35A在性能和成本上都接近歼-20,那还不如一步到位,直接购买歼-20,还有简化训练和后勤的好处。 % G4 V) E9 i# b; Y1 Y 7 u! i6 k# V" d% J4 V5 L( ]作为比照,美国空军F-15和F-16的每飞行小时费用差不多是3:1到5:2的水平,F-16明显便宜。这是美国空军大量装备F-16的另一个动力。 , Z8 I7 [% n- ~* ?. T ( w: Z% o! [1 ]" Z, YF-16的燃油消耗基本上可看作F-15的减半。大大降级的航电使得相关的维修和升级(日常补丁,不是大改升级)也便宜得多。早期F-16只有雷达测距仪,像样的雷达都没有。: a% M# `# k/ n# u4 ^
# _- B/ K k2 M, Y& Z, I& T5 U
回到歼-35A,高起点也意味着高运作费用,进一步弱化歼-35A作为低端战斗机的成本优势。7 `8 Q2 L/ p9 ?$ h4 P( Z
2 \3 d9 u, q0 {9 V. g# h' l& ]; k& l
但即使不算在沈飞和成飞之间建立竞争态势、保持健康的航空工业基础,歼-35A也会装备中国空军,而且不仅是因为获得外销订单的先决条件。& }. q9 y/ N, S
1 c5 \2 ?' s. [0 k: j R/ J- L美国空军战斗机强调抢先换代、形成代差优势,迅速形成阶跃式战斗力升级,也因此形成集中换代的压力。在F-15、F-16时代,美国空军高低搭配的主要动力来自F-4的大规模换装。在不可能用高成本的F-15换装全部F-4的时候,需要用大量F-16补足数量。% N' X3 S1 I9 m4 @: g
% D8 A; C$ O* H' H: t# b
中国空军的情况不一样。中国空军不是美国空军那样代际界限分明的断代式换装,在过去几十年里,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使得装备现代化逐步推开,在小步快跑中滴涓式换装,这决定机队中的机龄分布很大,换代压力是完全不同的挑战。 $ p$ m' A+ f8 k, D! z% _- G& O3 |7 E% x' g
中国空军的原装苏-27、苏-30MKK和早期歼-10A、歼-11都需要换装了,但当时的时代决定了数量有限。用歼-35A换装是自然的,但歼-16和歼-10C与歼-35A形成“竞争换装”的关系。 & k- L- _! T' q( j% x1 `0 C4 ^- |% S; |2 C0 Y: D! v
这里还有增量换装和存量换装的问题。存量换装是在保持机队总规模下的换装,增量换装不仅以旧换新,还扩大数量。在中国空军先进战斗机总量已经与美国空军相当的现在,适当增加总量是可能的,但翻倍式的增加并无必要。军队不再需要为经济建设让路,但经济为水,军队为船,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事现代化建设的最大成功经验。5 A) p; R) j, c' c7 M
7 Q1 b' F Q# w+ X/ {好在歼-35A本身需要产量爬坡和早期磨合,与新下线的歼-16和歼-10C的“竞争换装”正好满足空军的需要,互不碍事。但这也决定了空军将长期拥有大量机龄较低的第四代战斗机,换装压力是“细水长流”,而不是美国空军那样换代时的爆发性换装。 * D4 R( `' q% M* i P* w4 a9 u) D) ]! {6 Y1 l& G
与此同时,六代机还在云里雾里,但“细水长流”式换装的结果是歼-35A可能撞上六代机,要么与六代机竞争换装4.5代战斗机,要么与歼-20竞争六五搭配中的五代机位置。 & k& i: F1 h4 Z6 w" z' e8 b: A" p# g
这些因素限制了歼-35A用作换装数量的天花板。也就是说,歼-35A将在性能上并不低端,在数量上更不量大,很有可能相对于歼-20形成歼-10相对于“侧卫”的局面,因此难以作为一般理解中的高低搭配的低端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