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 j$ S1 o' ]! b- S: D- r空客防务的卫星图片显示,“辽宁”号和“山东”号正同时停靠在海南三亚码头& @: }& M# b, a' z. ^
, L( T" y% K; `7 ]/ a4 h航母是在二战中打出威风的。在二战的历次大海战中,双航母、三航母、四航母都很常见。战后,航母越来越成为超级大国的独家名片,除了美国之外,有航母的国家都不多,双航母更不可能。但美国海军继续在高威胁场合使用双航母甚至三航母,一个战斗群就对一个中等以上实力的国家造成巨大威胁。 ; d# Q3 z6 l% D9 ^3 t6 a% n& V+ T, l" x$ T
论战斗机数量,双航母也不过百把来架,并不见得超过中等国家的空军战斗机数量。但舰载战斗机的出动率非陆基战斗机可比,还可以在聚分离合和神出鬼没地机动中突然发难。这是航母的独特优势,在时间和空间上集中兵力,打击相对不便机动而且在明处的敌人。 ; p3 \3 g7 u# E7 x: i* U- `0 {+ B
这些原则对“辽宁”号和“山东”号也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但具体适用程度要首先看“辽宁”号和“山东”号的短板。双航母要能解决单航母的短板,那才是有意义的。9 y! c6 \, t" C
5 L j0 G: h; r( q
“辽宁”号和“山东”号都是滑跃起飞、拦阻索着陆的,前甲板起飞,斜甲板着陆。歼-15战斗机只有靠自身动力加速,但前甲板较短,加速时间不足,离舰速度不足的问题只有用滑跃甲板人为增加机翼迎角来补偿,但最终还是不能避免正常滑跃起飞时只能减载起飞的问题。从后甲板的长起飞点进行长滑跑起飞的话,可以重载起飞,但出动率大大降低,不但无法同时让返航的战斗机着陆,还需要清空大片甲板面积,可以说集中了全甲板出动和循环出动(后面会更多谈到)的缺点,不到万不得已,不宜轻易使用。4 s1 [. K$ h9 c* U% ^) a' v
3 k2 B! c* @2 k" E2 w, I; D! ]重载起飞意味着可以在满载武器的情况下依然有较多的燃油,或者在满载燃油的情况下依然有足够的武器。轻载起飞当然在燃油和武器的平衡方面更加拮据。这意味着留空时间和出击半径减少。. b& C" q& }0 j8 u4 C* Z v
t. `3 g6 S9 Z. Y
航母出动有全甲板出动和循环出动两种。全甲板出动时把所有要出动的战斗机都在后甲板上按照最大密度和出动顺序摆放好,一架接一架密集出动。在此期间,不考虑返航飞机回收问题。统统出动完毕后,再恢复返航飞机回收的操作,并用前甲板(或者其中相对平坦的部位)暂时停放刚回收的飞机,升降机运作太慢,无法满足蜂拥而出和蜂拥而归的情况。全甲板出动的优点是在短时间内能出动最大数量的飞机,便于迅速形成数量优势;缺点是一锤子买卖,不仅需要很长时间准备,而且这些飞机返航的时间也很集中,需要腾出前甲板停放,无法马上恢复再次出动。9 O: Z. O- V* Y# W( O. ~
9 V+ N6 h# B4 _1 E" }% L ~+ [循环出动正好相反,前甲板保持出动,斜甲板保持回收,同步进行保证不断的出击和回收,有利于维持出击强度,但空中保持的飞机数量肯定不及全甲板出击。斜甲板作为航母历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就是因为创立了循环出动的模式,此前的直通甲板只能全甲板出动。 9 B$ Z5 C: M$ J. n9 E1 x; D) s2 x
滑跃起飞的好处是特别适合循环出动。弹射起飞也是在前甲板出动,挡焰板的散热相对好解决,但蒸弹或者电弹在连续工作一段时间后,设备都需要冷却时间,电弹只是冷却间隔更长而已。滑跃起飞没有这个问题,只要战斗机准备好了,挡焰板散热跟得上,可以“无止境”地一架接一架起飞。, K% O9 I9 P4 w3 \0 ]$ e
$ r( X$ N1 P( B) I3 V' C
但滑跃起飞带来的轻载问题也意味着留空时间较短,不时会有返航飞机要求着陆。因此,滑跃起飞天然就是最适合循环出动的。4 }8 M. p) o" u( ^8 a;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