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风电场不等于中国修改不打第一枪的核政策 [打印本页] 作者: 晨枫 时间: 2023-10-15 03:30 标题: 风电场不等于中国修改不打第一枪的核政策 外电炒作中国在西北大造洲际导弹的地下发射井场,坊间戏称为风电场。 0 i4 W F% [8 ^% K6 I. l : _0 X9 S# J! c0 @% }1 u地下发射井的必要性以前讨论过好几次了,不再重复。地下发射井易受打击所以没用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也讨论过好几次了,不再重复。地下发射井建造成本高昂,部署成本高昂,这事倒是没有讨论过,在这里说说。: D2 i! G. w @2 K: C8 C
5 N" _* J$ y. u; u2 U, ]传统的地下发射井好比固定的垂发。井壁用超高标准的加厚钢筋混凝土建造,要求一次连续浇筑成型,不能中断,比水电站大坝的要求还高。发射时的高温高压燃气压力和冲刷其实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能承受一次性使用就行,导弹发射出去后,基本上不用考虑再装填的问题。问题在于要经受住对方核打击,不能被对方抢先打击后就被“核缴枪”了。; Z+ |! W. Q$ @$ f. B
1 @ M, x V) R核打击威力巨大,地下发射井坚固,这就成你追我赶的螺旋形上升了。随着核导弹精度的极大提高,弹头威力即使有所下降也足以摧毁地下发射井,反过来,地下发射井场也成为吸引对方核火力的主要目标。除非直奔“大家一起死”,没有人敢在不确保摧毁对方地下发射井之前就把核火力转移到一般目标。 % D3 Y6 _ a; b9 B% z& i+ P% R6 I1 Y) f
但是时代毕竟不同了,地下发射井技术进步了,新一代地下发射井未必需要按照60年代的方式建造。一方面降低建造成本,另一方面提高生存力。+ E* J# _% N ^9 e# k' g
6 ]1 T6 }& ]9 p
传统地下发射井是一井一弹。地下发射井的成本太高,建造空井是不可承受之重,而且固定部署意味着空井一旦被识破,就成为废井。不仅浪费战略资源,也降低本来应有的威慑作用。重型液体弹基本不可能机动,地下通道造了也没用,所以也只能一井一弹。# Y- z- m( g q7 ]! e+ S6 O
& D# y! N5 b+ y8 T$ i& D, M同样由于建造成本高昂,地下发射井的深度只比导弹略长。这使得所有相关的地下设施也相对较浅,加固要求极大增加。6 c, U* r" D/ F0 c0 W7 n* L8 {
, `9 t3 u$ O7 W4 T8 {3 L
在盾构技术高度发达的现在,地下发射井挖深一点、地下支援设施挖大一点,已经不是太了不起的挑战。深厚的岩土本身就是良好的防护。发射井和地下设施的防护标准可以抵抗常规打击为准,小当量或者大当量核打击对于核反击的决策差别不大,已经跨过核门槛了,而且针对国家核力量,那就是一样的处理。 X7 W. N- t; v" z8 I) Y7 Y4 M8 h, O4 T
井的直径可以稍为宽松一点,辅以燃气排放系统,井壁耐热耐压要求大大降低,实际上降低建造成本和时间。 # N# O$ k. J$ C, c' R, L. a * _/ H# n# D* {3 {$ c! C% l但要紧的是:不再一井一弹。不仅一弹多井,甚至可以考虑构造网络形互通的地下阵地,所有导弹可以在所有发射井发射,而不仅仅是一枚导弹有固定的三五个发射井可用。比如说,30枚导弹在120个发射井之间机动,而不是每枚导弹在4个发射井之间机动,不确定性和生存力极大提高。除非把120个发射井一锅端,否则不可能确保打掉。5 V6 N5 }$ y6 c$ a t9 {- O- G
2 {+ G: d' m, T* t% x# i5 [2 R6 V
在威慑力方面,100枚保证能打出去的导弹不比400枚不能抢先发射的话就大部分注定被摧毁的导弹的威慑力低。 : H; `: n! Q, n$ T+ ?0 W, M+ @% Q* p3 X1 ~& A( B/ M) ?/ z
美国现有约400个“民兵”发射井和配备的导弹,下一代导弹预定继续使用现有发射井,以降低部署成本。中国只要造3-4个地下机动的发射阵地,就可以用1/4的导弹数量达到对等的威慑。这才叫多快好省呢。2 ?' O. w. R2 {5 g X4 O7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