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桎梏下的文章——金克木的《八股新论》读后 [打印本页]

作者: xiejin77    时间: 2022-1-30 16:59
标题: 桎梏下的文章——金克木的《八股新论》读后
桎梏下的文章——金克木的《八股新论》读后$ w5 h! X  l( u8 [% A  f
北大三老的文章在而今的读书人眼中算是大师级的文字了。我读过张中行的《负暄闲话》,感觉也就是泛泛而言的教授文章。感觉作为散文去读这些文字的话,和我所推崇的鲁迅先生比起来,就显得空洞而平淡。但是三老各自专业的东西还是值得细细研读学习,那个是本工的水平。按理说,从这个角度来说,论八股文,其实还是张中行更适合。但是金老的这本书,也让我从一个不错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一遍八股文这种存在了几百年的文人工具。归根究底,可能还是因为金老的角度有些“文章天成、妙手偶得”的味道吧。
4 R/ V5 a* Z; `# {! ^1 J0 _
* \# m; ]; V" k2 j2 @) V9 u/ B想当年陈独秀瞧不起民国新一代的文人,却独独对蔡元培毕恭毕敬。后来据说是陈自述,因为陈只中过秀才,蔡元培却中了进士。可见在这一点上,桀骜如陈独秀,也承认文章水平的差异所在。虽然这个故事颇有些自媒体的风格,一时半会儿我还找不到出处。但反过来看,几百年的文人相争,却能大概公平的以八股文作为尺子。这个文体就算是只因为好奇,也颇值得探究一下。所以金克木的这本书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说,作为了解八股文的科普性文字还是很有价值的。  j0 w) Y+ S  |' Y( F; |* a: E! o

0 X& b# n- ^" D* T: X8 `+ U) ?$ r5 ~这本书本身的内容极有特色。单从引子看,就是一个使用说明。文章主要的四个部分一一明确描述各自意图。读者一目了然,想了解八股文本身的,读中间两章,论体、论心即可。想了解八股的溯源则要从四书说起,读四书显晦就可以。要想全面的评述一下八股的功过,读评罪就好。然后接着就是几篇附录,其实有些附录比正文还有趣。! a4 H  ~& {3 s" P

' {- q' G# q( r7 [9 \; R7 b& n不过读书总归是要从正文开始的,其实这部书里最有趣的不是后面的论体论心。这个对于不熟悉古文的我们来说门槛有些高。四书的源流可以作为考证类的史料看,这一点上,金老先生的功力还是很值得体味的,2 B, v; N# L1 o6 l" A  {

' ?& e4 o# h; T% `" H个人阅读的体会,其实八股评罪和四书显晦都是很有趣味的章节。四书显晦之中,其实深入浅出的解释了所谓四书体八股文的精华,这一点比论体论心两部分写的更通俗更有趣。比如这一段评述:2 ~, r4 k' k. \/ G# M) _3 ?
1 b8 i  @: S6 o* N4 n, g# i0 |
这是地道的八股腔调。两两相对,有起有结,不顾内容逻辑。“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若不改变,要同乐也乐不起来。前面说了,后面略去,彼此会意,单说同乐。作八股,学应对,都得会这一套。会说可以不说的话,又会不说非说不可的话。言与意相掩而互明,好比太极图。这是不以言传的古书诀窍。
+ P4 B$ u0 R: E0 W  Y7 h6 ^* ?& x8 u; W) c" N4 j! R9 a
这一段切中肯挈,“言义相掩而互明”,七个字就完美的点出了八股文心和体的关键所在。说可以不说的话,不说非说不可的话。这两句也是概括了八股取士的要义所在。知道什么可说什么不可以说,然后选择可以不用说的可说的话来说,避开非说不可又不可以说的话。揣着明白装糊涂还能让后世感觉是在大义凛然的替圣人立言。- @" R9 G1 f- q# m. R

/ n5 B& C* A2 u: @( N掌握了这个技能,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八股。后面还举了顺治年间刘子壮(克猷)对于一道题的标准解法。这个题在顺治年间是绝对的送命题,清初讲如何满汉一体的话题,能力不够的不仅仅只是考不上科举中不得进士;一旦讲了非说不可又不可以说的话,是分分钟断送身家性命的。打个比方,就好比是带着八股的桎梏在刀尖上跳舞,既要带着枷锁,还要跳的好看,最关键还得保住性命。/ {5 ^& N. k$ _. e
/ V/ |! N5 h' k( W/ L  Q6 y4 H
评罪的那一部分也很有意思。名为评罪却是十足开脱。关键是举了王世禛和袁枚的时文例子,通过批讲文风,辨析不同来进行为官甚至是执政能力的分类。王世禛的文风如下:
4 [* X( U6 W: X  f* b% a6 G
, v% f  P( L: \7 \6 s* _) U4 G. H夫监于有夏,监于有殷,古之人垂以为训焉;而君子之不缪顾如此,则道之隆也。道之所在,三王治其先,君子治其后,合三统以成三重,而知《谟》《诰》不必相袭,统以至人之学问而适见其同。乾道资始,地道代终,古之人效以为则焉;而君子之不悖固如此,则道之至也。道之所在,天地为其隐,君子为其著,合三重以立三才,而知坛圻所以报功,配以王者之功名而不以为僭。9 q" M/ O" F7 O$ |( Z5 D

4 `0 o; s; C# A2 \7 D2 Q这一段,从后世眼中看起来平平无奇,文采远远比不上大才子袁枚的文风:+ d- M7 h. ^# w  l8 D7 K5 c4 F" r1 ^
5 P" I8 c# L3 x3 {. E5 l8 M
当缔造之年天意苍茫,谓帝王之自有真,亦群雄所不服。乃数年而刻诈者败,又数年而失事机违民情者亦败。后舞前歌而登封受禅者仅一人焉。夫用人不过爵禄,杀人不过兵刑,何足消磨豪杰哉?及父老携杖而谈王风,史官援笔而为实录,不得不推本于豁达为怀,推心置腹,当机立断,正直无私,以为有此数大德而当年足以平矣。在委裘之日宝箓初膺,谓中兴之自有期,亦官家所乐闻。乃误于刑名法术者半,误于宦官宫妾者又半,风雨下通而馨香上奏者仅数君焉。夫前有祖宗之忠厚,后有子孙之经营,此际尤征学问哉!乃诏诰之事已颁,起居之注已定,莫不叹为法网何疏,嫌疑何寡,早朝宴罢,[插图]笑皆严,观其行此数十年而太平不必问矣。9 X, k1 K5 B! C9 w$ Z  S' b3 S
  y$ a% q: V% ~  O$ p+ a0 ~
袁枚这一段显然是才华横溢,从单纯的文笔上是远胜王世禛的。但是真正八股评论政治能力的角度,王世禛可以做独当一面的尚书,袁枚却只能辗转七县,县令终老。这个其中的原因其实很值得玩味。袁枚的这两股,洋洋洒洒,俾睨万方;但究其实质却不过是罗列史实,借古喻今。虽然文章气势卓然,却总有些外强中干。而且这种比兴手段,是诗法不是文法。诗法癫狂跳跃,文法细致缜密;尤其是八股这种立论而实际没说正经论点的玩法,本来就虚,如果用诗法那就更是癫狂过火。而如果用文法,引经据典,深文周纳,细致论证,缜密推理。自然可以让人觉得言之有物而且颇有见地。) H" X% }% A* u. R$ {" t5 V9 Z- G

: H3 U9 N! ?& z9 r1 u/ q所以,虽然这两种八股都可以中进士,但对于做官,对于真正处理政事的能力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体现。从这个角度,王世禛远胜袁枚。4 {$ R" ^4 J& ?( J* c$ |" x! R
. O( U# W9 }1 r* A/ F- H, H8 O# H
附录之中,模仿贾政父子对话的一篇、评讲高鄂八股文的一篇都是很有意思的小品文。而奇书的平凡与八股开篇两篇也是非常有趣的发散类比文字。
3 C) V" u! B- a  x: U" i1 {2 m# {% E" ]1 [% x" o! s- x+ A5 a4 G5 m
所以呢,向对于古文没有太多芥蒂的朋友推荐一下这本八股新论。作为真正能够管窥八股这个统治了中国文人数百年应试文体的小册子,这本书有着足够开卷有益的好处,还有十足的兴味盎然的趣味。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