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从《秦本纪》说起——秦人的族源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smileREGENT    时间: 2021-9-19 11:17
标题: 从《秦本纪》说起——秦人的族源问题
本帖最后由 smileREGENT 于 2021-9-19 11:17 编辑
7 E4 ~3 H9 Y% s+ A% A3 |
( X* [* x2 b: ~$ Y一、秦本纪:从颛顼到殷纣; l0 u) b" a& e4 A$ T$ n$ |0 `
6 T% |8 s$ L: l" O9 F  E- V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大费,与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赞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赐姓嬴氏

8 I! p( F$ y6 B. ]3 b* V3 H: @秦人是帝颛顼的后代,颛顼有一个孙女叫作女脩。古时男耕女织,玄鸟生了一个蛋,女脩吞下这枚蛋,怀孕生下一个儿子大业(根据《史记正义》里的记载,大业就是皋陶)。皋陶娶了少典的女儿女华,生下一个儿子叫大费。
6 e6 y% D/ c2 J) ~3 W
2 B$ S) h- \1 K大费就是柏翳,即伯益。伯益帮助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成功后,帝舜赐给他一块青黑色的玉圭。大禹说,治水成功不完全是我的功劳,也得益于伯益的帮助。帝舜于是夸奖伯益的功劳,赐给他黑色旗帜(这和后来的秦朝尚黑,也许一定的联系),你的后代也会兴旺发达的。帝舜又将姚姓之玉女嫁给了伯益。(帝舜的姓氏很有可能是姚,这里也许是舜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伯益)。伯益为舜调驯鸟兽,舜赐姓嬴氏。' U, O9 \7 R0 D' A1 ?6 ~7 ^0 f3 i+ I

) |- m9 a; m6 B+ k! V6 }) @这里是在讲述秦人的祖先传说,也引出了秦国史研究的最重要问题之一,秦人的族源问题。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中国古代的各个氏族都是五帝的子孙,又统统都上溯到黄帝那里。  B8 Z1 I9 f2 l: E# p
7 T  K$ Z/ l, @. b

" h; I3 x- F8 ~! ^$ ~# s# e图1 《史记》中五篇本纪对三代世系的记载,远古时期的人物,总遮掩在时空迷雾之后,沉浮于半睡半醒之间,被奇谲诡怪的神话所覆盖着,却又能隐约窥见些历史影迹。. i9 T4 q6 \2 \5 ^+ L  ^! I, p+ N

. u9 P% `, |+ f2 Q4 _: X对于夏、商、周、秦同源,又皆为炎黄苗裔的说法,不同时代的认识是有变化的。
4 f. f2 B! Q  O/ d( A! c9 p& j) I1 d6 E  d5 r
古代的学者也承认,对于三代以前的记载是有矛盾的。孔子编次《春秋》的时候,年、月、日记载的很详细,到《尚书》就没有了年月。司马迁也说,各种典籍的记载相互矛盾的地方很多。司马迁之后,也不断有学者指出其中的矛盾,比如唐代的司马贞说,按照这个世表里的记载,鲧一方面是颛顼的儿子,另一方面又是舜的臣子,但舜却又是颛顼的第六代孙子,这当然说不通。但是,天下同源,皆为炎黄苗裔的观念,又十分契合古代文人的政治理想。总结来说,他们一方面同意记载是有错漏的,所谓“疑则传疑”。但另一方面又认同这种理念,于是提出各种各样的解释,希望能加以弥补。- ?, ]  P. M& ^" y
7 f- `& \1 @# j. w* c! C5 G, T( k
近代以来的认识,首先,是承认这大概是司马迁从政治理想出发的主观安排。但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完全无视这种记载。“对于这种传说没有必要进行繁琐考证,然而也绝不能把它们视为荒诞无稽,于历史研究毫无作用”。林剑鸣在《秦史稿》里提出,抛开各种细节不论,从共同点来说,夏、商、周、秦的传说里,祖先都是“无父而生”,而且彼此之间有所联系。- c" j/ ?2 [3 G
2 f" l% \  M4 s" @
“无父而生”是因为天帝的缘故,是神性的标志。且他们的这种神灵化的先祖,这同时也标志着氏族的兴旺发达,不言而喻,先祖神话的出现,跟这个族群的兴旺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夏、商、周、秦的先祖的兴旺发达,恐怕相距并不甚远。总结来说,“秦的祖先和夏、商、周的祖先一样,是属于较早融为华夏族的众多氏族部落之一。
+ f1 ]6 ]5 k. n$ m) ~. ^
* `& ?1 [" i, W* T, v: N2 [, z三代以前,“秦”到底如何,难以论说。那么,夏商周三代以来,秦氏族的大致活动轨迹能勾勒出来吗?
+ A. f. B. }/ O2 N8 {6 V
- i- X9 z0 V* v. D6 N) n" R
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御,以败桀于鸣条。
+ D' n, n+ X" I% y- x+ @; @
大费生了两个孩子,一个叫大廉,一个叫若木。玄孙叫费昌,费昌时夏朝末代君主夏桀时的人物,他离开夏朝,投奔商朝,为商朝开国君主汤驾驶战车。" e' l4 l9 {& m  I
4 k6 G, c3 q  G5 P6 O' r( v; i
1.首先有一个频繁出现的“费”字,有人就据此认为,费,可能就是秦人先祖的族名,而且可能和山东费县有关联。  C0 w0 N( E8 @4 j* P3 n# j4 T0 e
$ w+ b+ F4 O% m& {
2.“其玄孙曰费昌”,这里面的玄字作何解?如果大费(伯益)是大禹时的人物,费昌是伯益的第四代后人,就到了夏桀,这里面时间差距太大。一种解释是,这是三代世系记载混乱不可信的又一表现。另一种解释是,“玄”字当作“玄之又玄”解,意思是,费昌不知道是伯益的第几代后人,总之过了很多代人。
2 O: d" j7 }4 X8 e& k6 ?& ?% u! b' l. X
3.“为汤御”,御的意思是驾车,费昌为商汤驾驶战车,大败夏朝军队。马车的应用对古代文明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传说中,发明车的人是夏朝的奚仲,也有传说就是黄帝发明的,所谓轩辕氏。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马拉战车是在晚商的殷墟,车的痕迹则能追溯到夏代,1996年在二里头发现车辙痕迹,推定为3700年前,2019年在淮阳平粮台又发现了新的车辙痕迹,推定为4200年。但仅有车辙,是不能推定这就是马拉战车的。很多学者认为,二里头和平粮台的车辙,是人力推车或牛车的痕迹。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车,是在两河流域,4500多年前的四轮车。因此也有人认为车可能是舶来物。
' `3 L' P9 m! c1 g" \' J3 C- c, Q+ A( W3 o

1 e* @4 @. r( a6 p/ b; q1 e2 Z& _0 O7 {% y
在殷墟发现的国内最早的马拉战车% l2 h6 l( a& U% @2 I. j

- ~8 b: q6 a# ^2 z/ y# B3 I
1 P$ s; X+ l0 i# p( A  }2019年发现的车辙痕迹,国内所见最早,推为4200年前& _" O1 Q% v. r. p9 q  i' J
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 L8 \. a! z) G# y( d
大廉的玄孙叫孟戏,中衍,长着鸟的身子说人话。帝太戊听说后,让他来为自己驾车。从太戊开始,秦人世代辅佐殷王朝,世代都是贵族。这一段下来,值得我们注意的有两点:
* C) L& X; Q$ K- {
; J! i) i- J* |+ b- E1. 鸟身人言,这既有可能是一种神话式的传说。鸟在秦人、商人中都有很特殊的文化寓意。殷商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秦人先祖也是玄鸟陨卵。前面的记载里,伯益就是给帝舜抚服鸟兽的,有学者还考证说,所谓玄鸟,黑色的鸟,就是指燕子,而燕子的叫声是嗌嗌的,伯益的名字也是这么来的。鸟身人言,也有可能是断句的问题。如果断为:“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鸟身,也有文身的意思。中衍身上有文身,有人告诉帝太戊,太戊听说后就命他为自己驾车。这样解释也是可以的。: t- ?; t7 V' m  u5 F; @" C( o* I

) r4 g6 p- Z) n8 _% K; p2.费昌是给商汤驾车的,中衍是给帝太戊驾车的,后面我们还会看到,秦非子也是因为养马养的好,被周王重用了。兴许秦人在商朝有掌管战车的职能,养马和驾车,对于秦人来说,或许有着特殊的文化寓意。  @4 t. t4 ^  v4 W6 M- \7 k5 Q& M, Z
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
, x6 l9 J# X0 |3 ~7 r) ~
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下蜚廉,蜚廉又生恶来,两个人都很被殷纣王重用。这其中,“中潏在西戎,保西垂”一句话,是《秦本纪》在论述秦人族源问题里,最为至关重要的一句话了。从中潏开始,殷商末期,秦人的先祖世系就开始变的很连贯了。读到这句话,我们也可以开始系统介绍各位学者对秦人的族源问题的看法了。; z* t' O$ }5 X
1 J- ~4 K" K4 v' q! p
二、 西戎说和东夷说
0 U8 p3 B. Q9 V5 Y- C& Z8 {# X( c& d
在《礼记》中,中国古代民族分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在司马迁的记载中,有时看起来秦人是西戎,有时秦人又像是东夷。对于这个问题,今天的学术观点也分为“西戎”和“东夷”两种,还有少数观点认为秦人是“北来”民族。4 }  ?* J- V: x% M" ?

, R* M4 r- @) S5 Q1 k# i  O/ g$ u对于“西戎说”,王国维的《秦都邑考》开篇就说,“秦之祖先,起自戎狄”。后来民国学者蒙文通从文献出发论述了自己的这种观点。建国后,又有学者又从秦人墓葬特点提供了新的依据。总结起来:# u8 F3 [& ^) s/ F* B; T- B

' `0 k! `, v2 O7 r% a- E1. 首先是在《秦本纪》:“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 这里是说,中潏的母亲是郦山女,父亲是戎胥轩,戎,就是指西戎,而且,中潏是“在西戎,保西垂”。7 e+ i( N' u0 k# ]" o
2.在《秦本纪》中,可靠的秦人先祖事迹,都要从中潏开始。那么,秦人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在西部的。此前那些关于颛顼、少昊、伯益这些半神半人的记载,都虚妄不可信,是秦人自己兴旺发达之后,自己附会的,跟后来的唐朝的李耳,宋朝的赵玄郎是相同手段。
8 o; \4 P5 H. K- {3. 在关于春秋战国的早期文献中,以及现实政治里,山东诸国蔑称秦国为戎狄,“不与之盟”。也许这不光是出于仇恨心理,而确实是有历史依据的。
, H. }* |. J1 ?% w5 i4 H! E4.秦人的一些风俗习惯,大多类似于戎狄。比如秦人喜欢祭祀喜欢用马,秦人会同时祭祀山川、草木等等,这些都偏向于西戎的文化风格。秦人的葬俗,在秦墓中出现的屈肢葬、铲型袋足鬲、洞室墓和围墓沟等文化特征,这些都源于羌戎文化,因此秦人是西戎的一支。  m' H5 V3 _& W7 h
" K  _8 o0 m3 U  ]4 M" O
对于“东夷说”,傅斯年在他的《夷夏东西说》里说,秦人先祖伯益是东方民族,随着商朝由东向西的发展,一些东夷部落也渐渐迁徙到西方,这就是秦人的源流。后来又有其他民国学者从各类文献论说了这一观点。建国后,也不断有学者支持这一观点,从文献,考古材料,秦人文化风俗等各角度进行论说:4 u- A# i; c# h+ Y$ ^
1.秦人和殷商关系密切,有同样的玄鸟降生传说,有着共同的鸟图腾崇拜。
$ C# a) n9 i( |2 o9 Y2.春秋时,嬴姓有很多东方的诸侯国,如徐,黄,江,奄等等。
/ z6 c& n$ Y) K8 o, t3.秦人自称是“帝颛顼之苗裔”,同时祭祀“少昊”,而少昊正是东夷民族的祖先。( h1 v& ^' b7 K# {4 n. F2 E
4. 如果认为史记的记载是可信的,秦人的祖先里恶来、蜚廉、费昌、孟戏、中衍等人都是殷臣。8 w9 k. \* w- z- J

& T" R8 J* q6 G# A+ t$ H两种观点,从王国维的《秦都邑考》开始,1933年傅斯年发表《夷夏东西说》,1934年卫聚贤的《赵秦楚民族源考》,1936年蒙文通《秦为戎族考》,1945年黄文弼《嬴秦为东方民族考》,包括顾颉刚、郭沫若、范文澜、周谷城在内都纷纷参与论说。国朝建立后,特别70年代后,从林剑鸣的《秦史稿》开始,俞伟超的《古代“西 戎”和“羌”、“胡”文化归属问题的探讨》从考古角度支持西戎说,另外的考古学者如韩伟旋即予以反驳。随着越来越多的早期秦墓的考古发现,大堡子山遗址,毛家坪遗址,早期秦人的文化特征也日渐清楚,还包括新的文献材料《清华简》的出现,争论也日趋“白热化”。
# _, S3 g0 G* g9 K, f& _
* @# z9 L4 T% Y" n7 H目前来看,“东夷说”稍居上风。针对“西戎”的观点,支持东夷说的学者解释道:- }' m' P9 a5 D" b1 H& [
1. 《秦本纪》中对于西戎和西垂的记载:“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其中,戎胥轩的戎不一定就是作西戎解。戎还有车马的意思,戎胥轩的戎字,应当视作其人的姓名来理解。 “在西戎,保西垂”,如果将所谓的保西垂解释为,是在保护商朝的西垂。那么这样一来,和下文里蜚廉和恶来被殷纣王重用就显得文意更加通顺。; u2 E# {  B% ^1 m* d

  j. C- m* Y2 x/ \  {2.如何看待《秦本纪》中,在中潏以前的记载:西戎说认为中潏以前的记载,即帝高阳颛顼的苗裔,少典的子孙,先祖是女脩吞玄鸟卵而生,对于这些不可轻信。东夷说则抛弃其中的细节,认为固然这些传说荒诞无稽,但殷人和秦人先祖传说有如此的相似点,实在不能轻抛。' M/ F! S& Q5 Q: {$ _9 `4 b
. t, b- {3 ~6 ?7 A% p2 {! F
3. 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蔑称秦国为戎:西戎说采用的方法是,试图根据其他诸侯国对秦人的态度,将秦人和西戎联系起来。东夷说则反其道而行之,力图将西戎和秦分开。事实上,秦国和西戎之间的战争极为血腥,根据《秦本纪》的记载,不止一位秦国的早期君主,死在了和西戎的战争里。秦人对自己早期先祖的武功记述,也都体现在对西戎战争的胜利里。
/ I, M; _: Z: _' J/ X: r* O
' ?# S# E% e9 S( Z  Q' Y/ m4.早期秦人的文化特征,究竟更类似于东夷,还是西戎。西戎说试图用屈肢葬和洞室墓来证明秦人和西戎的关系,然而:! J: c! A+ ^' A+ X' E4 U

6 |( T6 a" [3 @. _另外,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给东夷说提供了依据:; x! R, p/ R1 a
0 ^+ [3 u5 x8 E/ f" c) i

2 ^1 |8 {9 r7 l  X* y5 J  }6 D简单概述一下。在不同学者勾勒的踪迹里,持西戎者说,秦人本是西戎,等到周人兴盛后就依附于周,所谓中潏“在西戎,保西垂”,替周人防备其他的戎族。而东夷说认为,秦人祖先活动在山东一代,随着商人的兴盛,不断向西迁徙,到中潏时,替商朝保卫他们的西垂,是殷商遗民的一种。

30689914image-23-2.png (852.15 KB, 下载次数: 283)

30689914image-23-2.png

QQ图片20210917145314.jpg (83.31 KB, 下载次数: 256)

QQ图片20210917145314.jpg

QQ图片20210917162018.jpg (48.81 KB, 下载次数: 282)

QQ图片20210917162018.jpg

167733306_4_20190806100054441.jpg (93.25 KB, 下载次数: 272)

167733306_4_20190806100054441.jpg

20200114165108293.jpg (42.97 KB, 下载次数: 268)

20200114165108293.jpg

作者: 石工    时间: 2021-9-21 07:09
本帖最后由 石工 于 2021-9-21 07:11 编辑 . ?. d7 e* `* E6 a( r$ R1 t

4 t1 a9 X. ?) ?  w5 G' Z( M《秦本纪》里,最迷幻的角色就是老申家。4 k$ x, s0 M, V% L

3 p& |* d  i) X+ ^' X按申候的说法,他家祖上收了老秦家当家的当女婿,翁婿一起效忠老周家,这是头一桩。老秦家历史的重要一环,本来直接写就行了,居然是由岳父家多年之后讲出来的,这很蹊跷。; O+ ^" T1 c5 `. f4 Y
申候在最高领导要任命秦家大当家的关键时候,直接找上最高领导周王,自己先认定自家外孙是“适子(嫡子)”,并从周王手里拿到封地,造成事实上的双嫡子认证,虎口夺食,这是第二桩。几百年后太史公看到档案,估计也是连呼老申家猛人牛皮,干脆把这段话原封不动抄下来。
( x( e+ ]4 s' Z  B9 O( u) A再往后西戎把老申家外孙小秦家灭族,解决了秦的双嫡子问题,老申家却接着跟西戎合作,干掉周幽王,让西周完蛋,具体原因也是自家外孙没当上周朝继承人,这是第三桩。
' U) w1 R& I. ~! O. W% q  \) W, W4 l. |5 t. u- @: c) {, h, j
如果仔细看看老申家的前身,在千亩之战的时候还是“申戎”,从时间线上看是在第一桩之后,怎么看老申家一直都是在戎和周之间腾挪,面目很可疑,对秦的早期影响也非常巨大。
作者: smileREGENT    时间: 2021-9-21 20:55
本帖最后由 smileREGENT 于 2021-9-21 21:00 编辑
/ N- L" f: Y3 k5 \% C
石工 发表于 2021-9-21 07:09
# z, \! `& E. r7 e, o8 K3 t3 ?% @《秦本纪》里,最迷幻的角色就是老申家。& Q, }% J+ r/ s& b. D' Z

6 a# f3 N# t5 d6 U5 f4 @* r按申候的说法,他家祖上收了老秦家当家的当女婿,翁婿一起效忠老 ...

# [8 n2 E. p7 a& e3 d9 K# O"申"真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族群、国家。关于“申”的记载,首先,确信无疑的是,申是姜姓大国,姜姓四岳(西周时期四个姜姓大国:齐、许、申、吕)
2 m, S' E9 Q, q6 I, U& T
- X2 b" t2 D4 K5 C9 R姜姓跟老周家历来相爱相杀。周人的发家神话里,后稷她老母就是姜嫄。《国语》里的记载又说:“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所谓姬姜联盟,天下无双,周人就差把牛掰写在脸上了。4 M" P. d9 P* O' n, \) z2 x

" N; T- j7 X; t) W5 y0 T! J姜字是“上羌下女”,羌是对中国西北地区民族的称谓。在商朝卜辞里,羌的男性写为“羌”,羌的女性写为“姜”。姜姓氏族大概是西北的某个氏族。而“炎帝以姜水成”的姜水,一般认为也在陕西宝鸡境内,离周人住的不远。姬姜两姓世代联姻,相互扶持,这也是周朝发家的原因之一。还有国人都知道的钓鱼达人姜子牙,
% ~/ @- y6 r: f6 A& j应该本人也是姜姓贵族,率领姜姓武士,“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在牧野之战里立下大功,也成了最早的武圣。周人分封的时候,异姓诸侯里,最多的也是姜姓:齐、许、纪、州、向。齐纪州向四国在山东,对付棘手的东夷,许国在河南,包围着商人遗孽宋国。
& J& W" H, }5 N7 H6 r# l- n9 Q4 j/ k+ p& P
申在西周早期的记录并不多,多数记录是出现在周宣王时代以后。但根据一些出土青铜器和少数文献记载,一般认为,西周早期,申国就存在了,位置在王畿以西,用以守卫周朝的西方。0 E1 Z& S) R9 Z' @. X4 @9 l

: J6 E  ~' t5 P总之,姜姓,是老周家的元老、功臣、大腿、勋贵、最好用的狗腿子。老申家,作为姜姓四岳之一,猛人牛皮那是一贯的

QQ图片20210921205652.png (353.72 KB, 下载次数: 281)

QQ图片20210921205652.png

作者: smileREGENT    时间: 2021-9-21 20:58
本帖最后由 smileREGENT 于 2021-9-21 21:08 编辑
8 K- L8 {! }# y4 ~
石工 发表于 2021-9-21 07:09
% M5 R/ k- z: ]" R2 E8 z《秦本纪》里,最迷幻的角色就是老申家。6 r' R2 x2 v5 N& K* k7 s
2 @7 p; ]. K# ~. G
按申候的说法,他家祖上收了老秦家当家的当女婿,翁婿一起效忠老 ...
2 D& d. }8 j7 z' M
申候说自己祖上和老秦家结亲,自己又和老秦家结亲,一起效忠周王。私以为,这应该是太史公疑传疑、信传信的史家笔法。按申候的说法,自己和老秦家结亲(申候的女儿嫁给大骆,生了嫡子),这件事情是没问题的,自己的女婿,不会乱说。申候的祖上(郦山之女)嫁给戎胥轩,生了中潏,估计这件事也大差不差。3 A! g$ H) A4 \; |
- F$ T  F  h! ?; s# h
蹊跷就蹊跷在,申候说,中潏娶了老申家的女人,大家就一起效忠周朝了(以亲故归周)。问题是,按照司马迁的记载,中潏的祖上世代在殷商做官,中潏的儿子蜚廉、孙子恶来,是殷纣王的铁杆忠臣。特别是蜚廉、恶来,死在和周人的战争中,这一点,《史记》《竹书纪年》《清华简》的记载都是一致的。因此,中潏是不可能效忠周人的。) ?+ z9 t9 }$ v; O% X5 n  r

, P) |' @# W4 V+ l# u估计司马迁自己也看到了这种矛盾所在,所以没有直接采用这段史料,而是点明此乃申候的一面之词。所谓疑传疑,信传信。申候这段话的用意,就是为了强调,周朝的西部边疆的稳定,是依赖于周-申-大骆(此时还不能叫秦人)的三角结构。
2 ?, D# m  X% z2 B% k9 ?- g
) h3 \# g7 X6 C" b3 c) S7 C
+ V) P: }# O4 C* u3 r, {0 L$ j& a2 u- L7 {) m% K
非子邑秦事件发生时,周朝的君主为周孝王,在孝王之前,穆王时期淮夷的入侵使周朝元气大伤。孝王本身不是合法上位,西周王表,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孝王是穆王的儿子,恭王的弟弟,懿王的叔叔,孝王继承的是自己侄子的王位。孝王之后的夷王,是懿王的儿子,孝王在这里横插一杠子。总之,孝王时期,西周已经进入了衰弱时段。+ J2 p+ g# [. v

/ S6 c) o3 `# I7 _根据李峰在《西周的灭亡》里的说法,过去周朝西部边疆的稳定是,是依靠于周-申-大骆的三角结构。孝王要让自己的亲信非子继承大骆,意在加强对这种结构的掌控。申候则想让自己的外孙接班自己的女婿大骆,试图继续控制大骆。
- D& m% p, S9 I) B: G- P* N3 R0 g* r* }2 D
申候厚着脸皮搬出自家祖上的光荣传统,孝王只好后退一步,采用折中做法。一方面,依旧让大骆的嫡子、申候的外孙 继承祖地犬丘,申候得以保持自己在周-申-大骆/成结构中的某种优势。另一方面,孝王拿出属于周王室的土地,位于汧渭之间的 “秦”(从此,秦人才得以成为秦人)。并且动用属于周王的特权,让秦非子续嬴氏祀,成为嬴姓大宗,使得秦非子从支系一跃而成宗法制下的最顶层。孝王的目的,是构筑一道新的,能为自己掌控的周朝西部防线。* X0 W9 l5 ]  T. K
- e1 b6 D" D, N3 |# ?
周朝国运,从把纣王做了BBQ开始,到昭王时期对楚战争失败,标志周人扩张结束,开始走特别长的下坡路。穆王时期,发生淮河一带的异族入侵,周朝开始倒血霉,不仅有抢王位的叔叔(周孝王),还有短命的天子(周夷王)。厉王时期,东南有淮夷,西北有猃狁,王畿内有贵族掀桌子,大周进入共伯和执政时期。宣王时期,西周回光返照,不幸对外战争接连失败。幽王时期,政斗白热化,内部的敌人(太子宜臼、申候)和外部的敌人(西戎)联合,干掉周幽王的军队,西周嗝屁。( N6 Y: t& z& ^0 }$ \4 E! v

- q7 S: T6 l- L/ h周孝王做法的本质是饮鸩止渴,一通操作下来,申候维持了对犬丘的控制,外孙有惊无险地继承了祖产(虽然没多久就被西戎灭族),非子获得了他应许之地的秦,只有周王失去了自己的封地。用时下流行的话讲,只有周王受伤的世界达成了。事实上,这也是宗周衰弱的根本原因。随着时间推移,王室对分封出去的诸侯控制力越来越弱,为了维持权威,“以恩惠换忠诚”,于是不断把王室的土地送给诸侯以换取拥护;更难受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天子登基往往还要分出新的诸侯。7 Z% X, f6 s- |& R6 E' n2 r
+ l; ^( Z: T1 V( v! P9 T
在周昭王以前的扩张时期,这种做法是可行的。那时的分封,分出的都是“生地”,本质是给各路诸侯一个名分,然后搭点钱搭点武器搭点人,让他们去替老周家打天下守天下。但随着周昭王时期伐楚失败,西六师尽丧汉沔,周王朝的军事实力一下子减半,再也无力对外扩张,于是此后分出去的都是“熟地”了。周厉王时国人暴动的一大原因,极有可能就是周王分不出新的土地给自己的臣子,试图把过去分出去的土地再收回来重新分封,于是捅了大马蜂窝。而等到平王东迁以后,老周家连自己的祖坟都搭给了秦文公。6 P6 @$ J; Z4 A0 [& D, s

) ^; ?7 N# w, ~5 C不过话又说回来,周孝王的行为背后,大概也有他自己的缘由。西周衰弱之后,过去忠实可靠的西部屏障——申国,变得也不可靠了,于是孝王有意在王畿的西面,分封新的诸侯建立屏障。后来的历史证明,他的担心是正确的,秦非子的后人也没有让人失望。8 z2 E5 c8 ~* s: V, I# M9 u6 o

: w) l5 I. J3 X! N, ]. ^) S孝王之后的厉王时期,猃狁开始成为周人的心腹之患。猃狁,是周人对西北方向入侵者的称谓,《诗经》有云,靡室靡家,猃狁之故。西戎灭族犬丘的“小秦”家,也正是周朝和猃狁战争的一部分。
  B0 s+ u% I4 X0 X& `
* P! b6 ?5 K, [0 v& ]8 b宣王号称“宣王中兴”,首先就是在西北部对付猃狁/西戎/犬戎。宣王三年,派非子的后人秦仲攻取自己的祖地、此时被西戎占据的犬丘,犬丘位于渭河的上游地带。宣王五年,在秦人发起进攻后不久,周人在泾河上游也发起进攻。《秦本纪》中,关于这一次战争的记载,充分体现了史记不仅是历史文献,也是文学著作的特点。“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于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
* T% X: p; o  P1 J! R
+ g7 U; Z& z& R% q# h& W6 s虽然秦仲死于戎,但最终周人和秦人在西面的军事行动获得了胜利。然而东南方向的淮夷依旧是威胁。宣王六年,周人开始集中兵力对付淮夷。这时“申”出现了,宣王七年,周王把一部分申人迁到南阳盆地,建立申国,用以防备来自南方的军事威胁,称之为“南申”,国君以“申伯”称之。原来位于王畿以西的申,被称之为“西申”,国君以“申候”称之。按照《今本竹书纪年》里的记载,太子宜臼出奔的是西申国,幽王的正妻也是西申国君的女儿,后来和犬戎勾结,杀死幽王和王子伯服的也正是西申国。; A( R3 Y$ Q/ `6 g: i1 |! D

2 [8 T. e: c  |, B! S不幸的是,随着宣王后期一系列针对西戎/猃狁的军事行动失败,“宣王中兴”的牛皮吹破了。尤其引人注意的是,第一次在史料中见到了周和申的战争记载,这里的申,指的是西申。《古本纪年》里说周王打嬴了申戎,《今本纪年》里却说周朝军队被申打败了。但总之,周王朝和自己西部屏障——西申国之间的关系已经大大恶化了。至为讽刺的是,仅仅在周申之战9年后,周幽王的王后,依旧是姜姓妹子,申候之女。这种现象,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再合适不过——秦晋之好。8 Z0 c: X- g0 ?+ A& C. f4 u/ q6 M
% {5 ^6 H1 \  l) k9 o5 b+ z
可见太阳底下无新事,叹叹!
作者: 石工    时间: 2021-9-22 18:34
礼县有甘肃最早最大的食盐基地盐官盐井,而马匹每天需要25克的基础维持量到200克的最大补充量食盐,这是秦人在西垂养马的物质基础。到盐井补盐,到西汉水饮马,在河谷跑马,到山上避暑,这里能养马不是偶然的。
* e3 x1 D" d" I1 Y1 N
  D9 q' d1 G2 f0 R但秦人能发达可能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与外界的沟通相当方便。孔子站在中原正统的视角,评论"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但在西垂的位置,可以东北通天水接入中原,西北通河西走廊,西南通陇南产金区,东南沿坡降平缓(千分之四),河道宽广(150米)的西汉水接入嘉陵江沟通巴蜀,自己未必有偏僻之感。如果西垂陵园能够得到重视和有序发掘,应该可以得到这些沟通的佐证,但现在已经无可挽回了。
/ G# L+ ?5 z; ?7 O( @
9 R; n! E( J" v9 V猜想一下,秦与巴蜀可能进行的是盐马贸易,并从中获取了相当的利润,从而能够支撑西垂陵园的建设。从前316年秦轻松灭掉巴蜀,收四十一县的情况看,秦国可以对秦岭以南实现大量、快速的兵力投送,而且秦对巴蜀的了解已经相当深入,可以很快地建立稳定的统治,这都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前期大量的摸索积累。
作者: 光头佬    时间: 2021-10-12 11:20
考古挺有意思的,希望早日把中华文明的根源考证清楚。
作者: 老票    时间: 2024-11-13 19:58
smileREGENT 发表于 2021-9-21 20:55
8 a4 P; u/ t& [, t# p- s0 k& |"申"真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族群、国家。关于“申”的记载,首先,确信无疑的是,申是姜姓大国,姜姓四岳( ...
3 B1 }: d# k! V# p
考古扒一下鼠牙医的精品旧作,关于“申”这个字要请教一下:
+ |1 }; y; w2 U  @( Z+ ^4 t& d( b5 ]( K  G5 _. j  i
魔都也称申城,据传名字来源于这里是春申君的封地,目前上海还有一条春申路。
5 f7 J; S' B8 N( ^# X
. h* a5 I+ G1 r! I0 n, \- H& C那春申君的申字,是来源于姜姓大国?   姜姓四岳里的申字又是从何而来呢?3 l6 n3 o$ R" g

7 x% @7 G8 `) P/ ?# P; p* Q+ y' k" P; w( I# R( R  _  ?3 R$ }( s0 F
' @, |" P% Q% T) x# @

作者: smileREGENT    时间: 2024-11-15 14:43
本帖最后由 smileREGENT 于 2024-11-16 18:03 编辑
2 g/ p8 b) W7 i$ t. X
老票 发表于 2024-11-13 19:589 O4 m+ N: b  m4 m
考古扒一下鼠牙医的精品旧作,关于“申”这个字要请教一下:
6 }2 P: j- X) A% X* y
' w* n: w, a/ ~0 F3 ~! V魔都也称申城,据传名字来源于这里是春申君 ...
* C8 }3 v9 z8 n1 u. k1 ]
- E9 X1 }, J7 [% g: ^0 }
精品谈不上,都是拾了前贤的牙慧,您分享的这两个问题都够刁钻的~
# z8 g5 }9 t" X7 a- n# _# U) U  b7 i
上海与春申君的联系,附会可能较大,但这个附会至少也是老祖宗们的附会了,春申君的封地能到上海的可能性不大。黄浦江也有说是黄歇开发了,故名黄浦。
  N* d: o" U/ a3 Z6 ^6 u3 ]( X5 _& j2 [2 Q
春申君名黄歇,其来历有人说是江淮地带黄国(僖公十二年楚灭黄)后人,但据考证也有可能是楚顷襄王的弟弟(也意味着,春申君是坑死屈原的令尹子兰的哥哥)。个人认为是顷襄王弟弟的可能性更大。
" W& ^/ ]" ]) C/ ]9 U( R' J$ q, y6 Y4 O' _$ f
他的封号“春申”,是目前罕见的没办法确定对应封地的先秦封君之二,另一个是大名鼎鼎的文信侯吕不韦。过去,杨宽等先生认为春秋战国的封号一方面是根据封地,一方面也有“美号”;这一观点由于出土资料的丰富,渐渐被推翻,但目前春申、文信无法明确,详细可见《春申君相关问题研究》一文。
1 z1 w3 ]  J' }
' M! X# e, y3 s0 Y姜姓四岳,也有各种说法,四岳,太史公以为是四个人,后来有学者认为是一个人。所以姜姓四岳的释读还有一种解释,就是齐,吕,申,许这四个诸侯都是姜姓四岳国的后人。
. E7 m4 t6 ~, r2 _- k$ ]
5 i6 h, W, x* n至于姜姓四岳的申字,有认为是武王翦商后,首封姜尚于申地;也有说姜姓后人在翦商之前,就已经在“申”这个地方成为一方国部族了。
4 }' J# S# X. t% K* s! V6 h. c2 B/ {
总之,统统无解
& C- [8 ^+ N' A# J9 Y9 V  z# a) q% e9 Z: R: W* d! r
参考资料:" q& a6 J5 A6 \9 x) J/ w9 `& }# c9 T
& ~# W9 t) v% P8 y$ w( Y- q
https://1drv.ms/f/c/1a62d6789594 ... SsNA9BZCrQ?e=Kozho8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