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 [打印本页]

作者: 花似荼蘼    时间: 2012-7-17 14:06
标题: 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
       周末。一群闰蜜带着各自家小美女去潍坊闲逛,顺便参观了杨家埠的木版年画。

    老帅曾在潍坊战斗过N年,家里自是有这木版年画的。当年看到只觉色彩鲜艳,民俗味浓,并未仔细研究便束之高阁。

    杨家埠木版年画纯手工制作,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说兴起于元末明初,清乾隆年间盛极,是中国民间木版画三大产地之一。另两处有名的是天津杨柳青及苏州桃花坞。

    ――杨家埠老街
    [attach]21231[/attach]

    ――入门处师傅正手工雕刻木板,可能习惯了大家的参观,十分用心,并不受我们干扰。
   
    [attach]21232[/attach]   


      进入印刷间,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承人之一杨维贤老先生正在手工印刷年画。原来这木版年画是先进行木版雕刻,并在木版上色,然后将宣纸覆于木板上手工印刷数遍而成。一幅画颜色少则三四种,多则七八种,每印一色需换一版,换版后师傅细心校位以免重影。一幅色彩鲜艳的年画可能需手工套印七八遍才可完工。
      ――杨维贤老先生正在手工印刷年画
      [attach]21233[/attach]

      未看到印刷工艺之前这年画也只看看新鲜。看了老先生印刷却不免肃然起敬。这样复杂的手工工艺一张只卖5元钱,顿时觉得太便宜了些。买了两套“年年有余”的传统年画送两家老人,我们自己买了一张“富贵双双到白头”,讨个彩头罢了。

      ――老先生印刷的作品
      [attach]21234[/attach]
      

      杨维贤老先生应该已近70岁,据介绍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老先生很和蔼,看我有兴趣,就让我试试。老先生把着我的手轻轻印制了两张。趁老先生兴致好,和老先生闲聊了几句。

       我问老先生:您做这个多少年了?
       老先生说:50多年了……
       我说:您一直都在做这个吗?
       老先生笑了:哪能啊,文革时不能干,要不就成反革命了……
       我又问了一句:您是特别喜欢做这个吗?
       老先生淡淡地说:要吃饭啊……
       这回答稍让我意外,网上关于老先生的采访全都义正词严,长篇大道理,什么传承中国民间文化、发扬传统艺术,却是这一句让我更能感觉到中国民间艺人最朴实的生存道理。


        走出杨家埠,下一代小美女说这样枯燥的工作她们可受不了。想想是这个问题,木版年画从绘画、刻版、印刷完全手工流程,包括潍坊有名的风筝也全是手工绘画、手工做竹架,手工成形,这些民间艺术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少,下一代传人也越来越少,将来要如何才能保存下来呢?

         (临走时看了一出皮影戏《王二小买年画》,拍下来颇有意境,随文附上)
          [attach]21235[/attach]  
作者: 老芒    时间: 2012-7-17 14:43
现在这种老手艺有传承保护的,不过年轻人的兴趣是大问题,估计未来的趋势就是传承人带着一帮退休的人干,然后这帮退休的再传给新退休的。要是有个年轻人接班,那就解决几十年传承的问题了。
其实最大问题还是老人家那句话,老手艺能让手艺人过好日子的不多,手工艺品价格还是太低,但太高的手工艺品又卖不出去。
作者: 花似荼蘼    时间: 2012-7-17 14:57
老芒 发表于 2012-7-17 14:43
现在这种老手艺有传承保护的,不过年轻人的兴趣是大问题,估计未来的趋势就是传承人带着一帮退休的人干,然 ...

中国这些传统的东西说是在保护,但我感觉下的力气并不大。尤其这种纯手工,师傅传徒弟的东西,如果不能给这些手工艺人很好地支持与保护,根本就没有人愿意从事这一行,人才就会成为极为奇缺的制约因素,失传的可能性极大。想靠着退休人士来做?恐怕这手艺就再也谈不上传承下去了。
作者: 老芒    时间: 2012-7-17 15:02
花似荼蘼 发表于 2012-7-17 14:57
中国这些传统的东西说是在保护,但我感觉下的力气并不大。尤其这种纯手工,师傅传徒弟的东西,如果不能给 ...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生存问题,现在干点啥都比做老手艺赚钱,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几乎没有。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补贴,但只只能维持温饱罢了,至于发展,还是需要让市场来选择。
作者: 荆棘探兴    时间: 2012-7-17 15:08
皮影,呵呵,好象是我老家那边的特产。


作者: 花似荼蘼    时间: 2012-7-17 15:30
荆棘探兴 发表于 2012-7-17 15:08
皮影,呵呵,好象是我老家那边的特产。

啊,是吗?皮影在中国有不同流派,据我所知全国不少地方都有皮影,只是做工、形式各有不同。曾经去过宁夏银川,当地人认为甘肃庆阳的皮影虽然有名,但是宁夏自己的皮影也不错,可见皮影在中国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分布也比较广。
作者: 猫元帅    时间: 2012-7-17 15:41
老芒 发表于 2012-7-17 14:43
现在这种老手艺有传承保护的,不过年轻人的兴趣是大问题,估计未来的趋势就是传承人带着一帮退休的人干,然 ...

技术失传是不可能的,年画也是雕版印刷的一种。年轻人也有做的。关键是需求少了,因此这东西最后只能是做为工艺存在。
作者: 荆棘探兴    时间: 2012-7-17 15:43
花似荼蘼 发表于 2012-7-17 15:30
啊,是吗?皮影在中国有不同流派,据我所知全国不少地方都有皮影,只是做工、形式各有不同。曾经去过宁夏 ...

孝义是山西戏曲品种最多的市县之一,被誉为"戏剧之乡",尤以独特的小剧种皮影戏、木偶戏享誉三晋。2006年,孝义皮影戏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 荆棘探兴    时间: 2012-7-17 15:44
花似荼蘼 发表于 2012-7-17 15:30
啊,是吗?皮影在中国有不同流派,据我所知全国不少地方都有皮影,只是做工、形式各有不同。曾经去过宁夏 ...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驴皮影。发源于中国陕西,极盛于清代的河北。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艺术手段,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

看来不是我老家独有。只是一小支而已。
作者: 张声语    时间: 2012-7-17 19:22
下次去山东我一定要去这里看看,这手艺真漂亮
作者: 水风    时间: 2012-7-18 00:34
本帖最后由 水风 于 2012-7-18 00:36 编辑
猫元帅 发表于 2012-7-17 15:41
技术失传是不可能的,年画也是雕版印刷的一种。年轻人也有做的。关键是需求少了,因此这东西最后只能是做 ...


我发现最近老猫老是跟人抬杠阿。技术失传,那是几年就丢了。比如说,失蜡法做模具,那是最精细的一种模具做法。战国时期特别精美的青铜器大多是失蜡法铸造出来的。然后不就失传了。失传了几千年,直到台湾的琉璃工坊号称重新发现。你说要是没有手艺失传,你给我找出来做汝窑的釉的法子来?你给我烧一个雨过天青出来?你给我找一个能做元青花的人来?

潍坊市四大传统工艺,金箔那是早就失传了;铸银虽然不是汉法,但据说也传了几十代传人了,最后只剩下一个老王先生。还不知道能够传多久。微雕的最后传人前几年也去世了,他交出的徒弟雕的还没我雕的好看,纯粹是哄外国人的,那也敢拿出来叫手艺?嵌银吹的厉害,可现在只剩下弄点筷子,笔架阿,小打小闹的,真正拿的出手的,一件也没有了。有人提仿古青铜器,这倒是一个及其强大的方面,尤其是国内现在光受欢迎,不过真正的传承在故宫博物院呢,潍坊就几个家传的,水平一般般。
作者: Highway    时间: 2012-7-18 02:55
任何一种工艺都是有市场才有发展。如果市场太小,匠人们不能养活自己,那是很难不消失的。
作者: 容易    时间: 2012-7-18 06:38
本帖最后由 容易 于 2012-7-18 06:40 编辑
花似荼蘼 发表于 2012-7-17 14:57
中国这些传统的东西说是在保护,但我感觉下的力气并不大。尤其这种纯手工,师傅传徒弟的东西,如果不能给 ...


为啥老先生的作品卖这么便宜?我去年回国看到皮影啊绣品啊之类的手工品都卖得很贵啊。
作者: 花似荼蘼    时间: 2012-7-18 08:51
Highway 发表于 2012-7-18 02:55
任何一种工艺都是有市场才有发展。如果市场太小,匠人们不能养活自己,那是很难不消失的。 ...

是啊,这是根本啊。这种木版年画别说现在城市人群不会消费,即便是农村现在喜欢的人也少啊,所以目前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但毕竟需求量不大,这些手艺人的生活也一般般,感觉很难维持长久。
作者: 花似荼蘼    时间: 2012-7-18 08:58
容易 发表于 2012-7-18 06:38
为啥老先生的作品卖这么便宜?我去年回国看到皮影啊绣品啊之类的手工品都卖得很贵啊。 ...

皮影之类的东西比这个复杂,原材料是牛皮、羊皮驴皮什么的比较贵,而且得一个一个单做,一张色彩艳丽、人物生动的一般得好几百。这个年画我买的这几张估计是画面简单,色彩少、需要版不多,所以很便宜(当然这个价钱我依然觉得太便宜了些),我看好象有比较复杂的,比如那个八仙聚会就得上百了。另外这东西主要是给农村过年消费的,再贵的话是不是完全没市场了啊?
作者: cc0312    时间: 2012-7-18 10:43
一股亲切感
作者: 水风    时间: 2012-7-18 20:39
花似荼蘼 发表于 2012-7-18 08:58
皮影之类的东西比这个复杂,原材料是牛皮、羊皮驴皮什么的比较贵,而且得一个一个单做,一张色彩艳丽、人 ...

这种非物质遗产,实际上是需要投入资金来扶持的。光靠市场是绝对养不活自己的。它们的作用,是以此来吸引游客,带动相关产业。所以,养活一个非物质遗产,是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一个传统习俗,一个以此为龙头的旅游产业链。缺一不可阿。

潍坊历史上的手工业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它本身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这里缺乏大宗的物质产出,但却是山东半岛一个比较集中的物质交流集散地。东边的青岛烟台有良港,物流方便,但相对于半岛内陆,距离太远。西边的大运河沿岸,也是如此。所以,双方的交易集散地,就在两者的中点,潍坊了。大宗的买卖,带动了旅游贸易往来。所以各种手工业也应运而生。以风筝为例,北方少见扎制风筝所需要的大毛竹和竹批,还有薄而透亮的毛边纸。但南方湿润的气候,让扎制出来的成品得不到良好的保存。所以,北方只有大宗的贸易集散地,才会出现风筝,比如说潍坊,比如说天津。同理,无论是杨柳青年画和杨家埠年画,都是靠往来的交易才能养活自己,生存下来。他们的优势一是大规模生产的价格上,另一个是吸收外来因素而带来的创新上,还有一个是名牌效应。但现在,价格优势和创新优势不再。仅凭品牌效应,活的应该是很艰难。

这也是为什么其它多种工艺逐渐败落的主要原因。另外,主政者的短视和无知,也在另一方面促成了这些工艺败落。我之所以提到这个,还是因为郑板桥主政潍坊的时候,采取了若干鼓励促进工艺发展的手段措施,才逐步的扩大了当地的影响,造成了所谓的几大工艺的声名。


作者: eatmoon    时间: 2012-7-18 22:21
看《活着》这部电影的时候,对里面的皮影戏印象很深,特别是里面的唱腔,很通畅。
作者: 花似荼蘼    时间: 2012-7-19 22:02
eatmoon 发表于 2012-7-18 22:21
看《活着》这部电影的时候,对里面的皮影戏印象很深,特别是里面的唱腔,很通畅。 ...

《活着》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那份辛酸和无奈让人无法忘怀。
作者: eatmoon    时间: 2012-7-19 22:13
花似荼蘼 发表于 2012-7-19 22:02
《活着》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那份辛酸和无奈让人无法忘怀。

活着有时是就是无奈
作者: 请我吃饭    时间: 2012-8-28 22:24
学习了...........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