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V, E! x8 \- J第一作者迈克尔·莫雷尔于1980年入职中情局,33年里从低级分析员一路做到中情局副局长,还曾经代理过一段时间的局长,可谓达到了职业特工的巅峰。(应该是为了体现党指挥枪这一原则,大国情报机构的最高首长基本都不从内部人员中产生。)但很可惜,因为保密的原因,书中没有什么耸人听闻的猛料,但还是有一些值得说道的有趣地方。 + L; v+ V G; E! ~" M D- x8 v0 o f, s
书名翻译! c! |& s* \( `2 b; G w/ S
原著的书名是“The Great War of Our Time: The CIA’s Fight Against Terrorism from Al QA’IDA to ISIS”,直译过来应该是“我们时代的伟大战争:中情局从基地组织到伊斯兰国的反恐斗争”,虽然有点拗口,不吸引眼球,但至少概括了本书的内容,也体现了作者的本意。中文译名变成了“不完美风暴: 美国中央情报局反恐30年”,书名更精炼,逼格也更高,但问题来了。主标题“不完美风暴(An Imperfect Storm)”只是原著第五章(主要关于中情局在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上提供了错误的情报)的标题,拿来作为书名似乎有点牵强。& `/ C3 _9 ~. }' g
$ k! f9 k9 b; M/ a# [9 m$ p9 ^
关于副标题,原书在2015年完成出版,往前倒推30年是1985年,当时美国正和未来的死敌本拉登处于蜜月期,双方一起在阿富汗合作打击共同的敌人苏联。1988年基地组织正式成立,那时西方出钱出枪,伊斯兰国家出钱出人的阿富汗战争正打的如火如荼,美国当然不会认为本拉登是恐怖分子,基地组织是恐怖组织。直到1999年,联合国安理会才将基地组织定性为恐怖组织。作为一部翻译作品,如此大幅度的更改原著书名,扭曲作者本意,我认为是不妥当的。( B, g( P, N" [' R1 r2 D
! O9 f- Y) ~2 \0 P5 K; | C中信的实体书的我无缘得见,但从百度百科上可以搜到对本书作者的介绍,应该就是从书中摘录的,里面说“迈克尔·莫雷尔(Michael Morell ),前美国中情局副局长,曾担任小布什总统的安全顾问,并为中情局工作33年。亲历了阿富汗战争、9.11事件、班加西事件和击毙本·拉登行动,于2013年8月辞职。”这句话有两个错误,首先作者从没有当任过小布什总统的安全顾问(此处疑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他只是作为中情局的高级官员有段时间负责每天向小布什做情报简报。911事件发生时,他就陪伴在小布什身边。其次,他不是辞职而是退休。 W$ R8 r7 T) @. h9 K; W& A; V' Z6 R H c2 b9 d
和本拉登的缘分: a* D: a" b$ M7 l% ~; p; A, u; F% p
作者从1980年入职中情局,一直都是负责内勤的分析人员,但似乎冥冥之中的天意,本拉登职业生涯的两个关键时刻,作者都是见证人。从2000年12月开始,作者担任中情局和小布什总统之间的简报员,每天早上汇报情报系统的最新消息和分析报告。2001年911事件发生的时候,小布什总统正在佛罗里达州宣传自己的教育政策,当天早上的行程是视察Sarasota市的布克小学 (Booker Elementary School) 。当第一架被劫持的飞机撞击世贸大厦的时候,总统正在给小学生讲故事,而作者就在他隔壁的教室里。当第二架飞机撞楼,确定是恐怖袭击之后,小布什总统在学校里发表了一个简短的声明,马上登上空军一号前往安全的地点。在飞机上,小布什总统抽空召见作者询问他的意见,当时中情局还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得出结论,作者根据多年的职业素养和近期收到的情报,斩钉截铁的告诉小布什,虽然只是个人看法,但他敢担保幕后主谋一定是本拉登和基地组织 (I would bet my children’s future that the trail would lead to the doorstep of Usama bin Laden and al Qa’ida.)。 % X8 l+ h1 g2 W% K8 ], M$ c+ l. w9 k6 P% _8 f* x' Z
经过将近10年的大海捞针,中情局终于最终锁定了本拉登很可能藏身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Abbottabad)的一处庄园。权衡再三,尽管认为机会只是一半一半,奥巴马总统还是在2011年4月底决定采取行动,现场指挥官是由时任美军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司令官 (Joint 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 JSOC) 的比尔 麦克雷文 (Bill McRaven)中将。5月2日,身为副局长的作者和局长利昂·佩内塔 (Leon Penetta)一起在中情局总部的临时指挥中心担任技术上的总指挥,和阿富汗的麦克雷文司令部和白宫之间都保持视频通话,目击了行动的整个过程。DNA测试确认了本拉登的身份之后,奥巴马总统马上发表了电视讲话,向美国民众宣布了这一喜讯,瞬间举国沸腾,狂欢的民众涌上大街,兴奋的高喊“USA”“CIA”的口号,作者当时刚刚离开白宫,亲眼目睹了中情局的这一高光时刻,感觉身处梦境一样难以置信。, c! f! Q0 D4 H( L
7 j- p3 v# M# [8 S S$ x作者在这一章节的结尾的一段话,颇为引人深思,摘引如下:In collecting intelligence, the NSA and its officers in no way did anything wrong. The NSA never undertook a program without the approval of the executive branch and the oversight of the congressional intelligence committee or the courts. The NSA never broke the law and never abuse the power that its had been given it the 215 program. In short, NSA and its officers were doing the job that they had been asked to do. 一言以蔽之,无论NSA做过多少外界看来不仁不义的事情,比如搜集外国电子信息,迄今曝光的最离谱的是对德国总理默克尔的监听,这些都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都是符合美国法律的,都是得到行政部门批准,而且处于国会情报委员会的监督之下的。美国人行事之霸道由此可见一斑。 7 X2 P; N% q3 t" ^6 u: A2 D0 A# v, A& _+ a
反恐得失谈/ g; k, r( I L* E, y
在书中作者专门有一个章节对美国的反恐战争做了一个盘点,讨论了取得的战果和面临的挑战。毫无疑问,最辉煌也最具象征意义的成果就是消灭了本拉登,树立起了“犯强美者虽远必诛”的人设,挽回了一些面子。其次就是通过全球反恐合作,大大削弱了恐怖组织发动大规模恐袭的能力,避免了911事件的再次上演。4 z# f" e1 U0 h! h$ n j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