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尔汝歌》杂谈(上) [打印本页]

作者: 履虎尾    时间: 2011-5-26 13:36
标题: 《尔汝歌》杂谈(上)
本帖最后由 履虎尾 于 2011-5-27 20:21 编辑 9 x: G4 k" c  X4 x$ Q0 C* C# |) g
" m3 h  \$ n8 E5 @1 @6 X
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
( p3 ^7 J& }4 `
, i  ~! W& r! M1 m
这四句口号,名为《尔汝歌》,作者是东吴末帝孙皓。却说太康元年,孙皓正在石头城里莺歌燕舞,忽闻西晋搂船已经杀到城下,孙皓慌了手足,便欲自刎。大臣们曰:“陛下何不效安乐公刘禅乎?”孙皓从之,将自己绑了,将大吴皇帝玺绶挂在脖子上,牵了一只绵羊,太监们抬了一口棺材,率诸文武百官,到龙骧将军王濬军前归降。王濬释其缚,焚其榇,曰:“不必惊惶,尚不失为归命侯也。” 到了洛阳,孙皓叩首以见晋帝司马炎。司马炎赐坐曰:“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孙皓对曰:“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司马炎哈哈大笑,于是封孙皓为归命侯。

7 s4 X8 b0 J9 }* a$ L
6 T1 B( M  H/ D/ |6 U2 c9 }; o' P
司马炎虽贵为天子,却每以诸生家子自况,对陈留王、安乐公和归命侯三人,礼貌有加。朝廷每次宴饮,总要请孙皓等三人为座上客。有一次,尚书令贾充问孙皓曰:“闻君在南方,每凿人眼目,剥人面皮,此何等刑耶?”孙皓本来就瞧不起贾充,于是回答曰:“人臣弑君及奸回不忠者,则加此刑耳。”贾充被噎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 n  D3 a' b1 q# ^7 j9 X* z

4 o/ Z8 }0 s2 s
还有一次,司马炎问孙皓曰:“听说你们南方人经常唱一种叫做《尔汝歌》的调子,你能当场唱一首来听听吗?”孙皓当时正手持酒杯端杯欲饮,于是就势酒觞一举,“汝汝尔尔”地唱将起来。

; P) F7 e1 ~: _1 m
2 k- `  U! U7 y4 x
司马炎没有料到是这个样子,非常羞愧,追悔莫及。

; K7 K$ o8 S6 o/ U, c' C# k
, L1 Q* l. J& f
要说这《尔汝歌》,本是魏晋南朝时候江南一带的民歌,这是民间少男少女表达情意的艳歌。歌词每句用“尔”或者“汝”来互相称呼,用以表示彼此之间的怜情爱意。

- m- r/ [. J, c0 o2 s+ h) ^4 n2 ]; Z) z' v6 Q
尔和汝(女),与我、吾、余、予、朕等第一人称代词相对,是古代常用的第二人称代词。本来,尔、汝都是中性词,凡是“我”称呼对方都是“汝”或者“尔”。无论晚辈同长辈,下级同上级,人臣同君主,谈起话来,都称之为我吾同尔汝相对。这在《诗经》、《尚书》等典籍中都有大量的例证。至于平辈人之间,那更是脱口而出。像“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啦;再比如“叔兮伯兮,倡予和女”啦。正如郑玄在《诗经·大雅·皇矣》笺注所云那样:“尔我,对谈之辞。”
; k$ A  X. v0 P* ]2 w
( V# O) f5 [5 T3 W. i8 k8 a
但是,春秋时候的对谈之词“尔汝”,到了战国以后,却有了蔑称的含义,成为只允许上对下、尊对卑使用的一种称谓。紧接着更进一步,莫说是下对上了,就是平辈之间,也不允许用“尔汝”称呼对方,而一定要使用尊称。否则,就是对对方的蔑视,对对方的极端的不尊重。在《孟子·尽心篇下》,有这么一段话。孟子曰:

2 S8 F2 |6 t# K: z+ e* j& Q
! Q, {5 a4 [8 S9 Q( m$ Q  O* N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
+ R! [( ?! s0 z) r
2 S1 e, d1 D; w8 O4 }# L9 G
上引孟子的这段话中,出现了一个名词,“尔汝之实”。什么是“尔汝之实”呢?焦循《孟子正义注》曰:“盖假借尔汝为轻贱,受尔汝之实,即受轻贱之实也。”这整句话的意思说:“人若是能把不受轻贱言行的志心加以扩充,那就无论到何处都合于义了。”

% t, |: P( }. I  R5 c
6 h+ n9 l& P9 h6 I5 t2 Z  M! I
不过,世间的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的,“尔汝”之称呼,除了含有轻蔑的意思之外,一些特别亲密的人,为了表达无间的亲密,称呼对方,也称“尔汝”,于是就有了另一个新名词——“尔汝交”,或者“尔汝之交”。
( G2 h1 [# L; {1 S; O; F

; o3 Q0 M/ @5 X% [
例如,杜甫在《赠郑虔醉时歌》中唱道:“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3 Z6 \: _; o# }  V9 l* |& ?

( I( s1 J- a8 q9 C# d/ q7 j
又如,韩愈在《听颍师弹琴》中也曾吟曰:“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8 M* a' a( F- K3 m! Y' X
+ H8 M/ t( ~( |9 Q
再比如,叶适在《建康府教授惠君墓志铭》中也说:“毗陵惠端方为永嘉丞,与民尔汝,求事情而审寘其便处,不以妄与夺取快也。”  

2 y' `  B# F. r2 w# L1 v% W4 m( q9 _* @2 m
用“尔汝”相称可以显示好朋友之间不分贵贱尊卑亲密无间的友谊,更可以用在情人、恋人、配偶之间。晋武帝司马炎命令孙皓演唱的《尔汝歌》,大概也是想让孙皓唱一首香艳的情歌来活跃气氛吧。你想啊,江南山乡水郭荷池菱塘,每逢夕阳西下,少男少女在花间月下相隈相依,对唱着绵绵的郎情妾意。这情景,想想都感到甜蜜。不过呢,这些“尔汝歌”都没有流传下来,流传下来的,貌似叫做“汝侬歌”。这“汝侬歌”俺可不懂了,感兴趣的,去雪太傅的博客里,去听太傅清唱吧。
2 h9 O) k( t+ n4 n  f. r1 e
        《下》http://www.aswetalk.org/bbs/forum-viewthread-tid-1408-fromuid-121.html

作者: 履虎尾    时间: 2011-5-26 13:41
标题: 《尔汝歌》杂谈(下)
本帖最后由 履虎尾 于 2011-5-27 09:20 编辑 . D! _# r! y; q' Y3 e) X
$ G% z2 W9 g5 Q+ k9 s
尔和汝本来都是中性的第二人称代词,可是,咱中华乃是礼仪之邦,最讲究“温良恭简让”,所以呢,春秋时期出现了第二人称代词的尊称,包括子,君,卿,公,子大夫等等。这些人称代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有一个字最现成,“您”。

! h' v7 {/ M+ ]( T
这几个尊称代词出现后,很快的人们又觉得这些“您”虽然具有尊重对方的含义,但是,毕竟还是直指对方——“您”,呵呵,直指啊,虽然尊重了,但尊重的程度却嫌大大的不够。于是,又出现了代替“您”,不再直接指向对方的人称代词。包括“左右”,“执事”,“麾下”,“殿下”,“陛下”,“阁下”,“閤下”,“足下”等等。这些第二人称代词从字面上看,似乎所指向的不是对方,而是对方的“家丁”,“仆人”,“麾下之人”,“陛下执戟之士”。但是,无论是说者还是听者,彼此都明白这些代词的含义。

4 R. T& ^7 v( H, N, B. q8 T! {5 C: {5 W, |  [
“砖儿何厚,瓦儿何薄”,等到这些尊称代词出现后,尔与汝这些原本中性的人称代词,就变成了上对下,长对幼,含有蔑视涵义的称呼。并且尔与汝中所含的不尊重成分,也随着时代的前进而越来越浓郁。
% h' Y: l  N. m$ ?3 {
; T0 V2 k) @  c+ G) R  W/ [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蔑视与尊重是相辅相成的。“尔汝”这类含有蔑视成分的代词,在实际使用时,被“尔汝”者固然被蔑视,此二字的使用者自身,也将遭受到伤害。这是因为,但凡有些知识的人,无论何时都要顾及自己的身份,不能说出不符合自己身份的语言来。随便的使用“尔汝”,必然贻笑大方。只有那些无知的人,无知无畏,才随便地“尔汝”呐。到孙皓司马炎的时候,尔与汝二词中所含有的蔑视成分,使用尔汝二字所暴露出的庸俗可笑,已经到了就连司马炎称呼孙皓,都不好意思使用的程度了。
9 R' n9 \8 X: v8 d
+ ?% K/ |7 f2 H0 K- p/ I( F
第二人称代词中区分出尊称和中性称呼,并不是汉语的专利,在其他民族的语言中也有例证。比如,说罗刹语的北方大鼻子,第二人称代词有两个,一个是单数的“你”,另一个是复数的“你们”。复数的“你们”有两个含义,除了本意“你们”外,还做“您”解。而且,大鼻子对“你”和“您”这两个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方法,居然同俺们基本相同。平时一般会话,都使用“您”,很少用“你”字。什么时候使用“你”呢?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尊长对晚辈,父母对子女。第二种情况是最亲密者之间,譬如恋人、情人、夫妻之间,才可以使用“你”。如果你去了罗刹国,有一位女毛子称你为“你”,呵呵,你可以微笑接受,占个精神胜利法的便宜。但是,你若是随随便便,对一位女毛子脱口称“你”,人家会严肃地告诉“您”:
5 E; C4 Y$ |, T1 o8 y! x
: p9 X3 V; u0 q; n
我们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达到互相称“你”的亲密程度,先生“您”请自爱!
$ ]0 n! F  L/ ]3 R: m+ L. ^2 G

- C/ ~5 p7 W1 ~- e% o' O( O! [
“尔汝歌”的故事原载于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都没有采纳这段内容。这段故事虽不为正史所载,但其真实性还是很高的。因为在沈约的《宋书》,以及李延寿的《南史》中,都有此故事的旁证。在《宋书》和《南史》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 }1 b# |$ Q! `. Q
- S; J6 k2 u+ v/ ^4 }( ^' E
有一个名叫王歆之的人,正直孤傲。早年王歆之曾经给南康郡公刘邕做过国相,算是刘邕的下属,然而,刘邕昏庸无耻,有嗜痂之癖,王歆之一贯瞧不起他。后来有一次朝廷宴会上,王歆之与刘邕的坐席紧挨在一起。刘邕对王歆之说道:“过去您曾经在我那里做过国相,算是我的下属吧。如今咱俩并肩而坐,您能赏个脸,劝俺一杯酒吗?”王歆之推脱不过,只好仿效当年孙晧的“尔汝歌”,唱道:

' s! S5 p- C, m: w$ X1 l% A. z& m
昔为汝作臣,今与汝比肩。既不劝汝酒,亦不愿汝年。

* M! S: d; ]1 A: F
孙皓身为“臣虏”,绝对不敢“尔汝”司马炎,连想他都不敢想。然而此时此刻,司马炎却口吐天宪,命令他必须使用“尔汝”二字。孙皓稍一犹豫,开口便唱,满腹的仇恨,屈辱,滔滔不绝如“一江春水”般“尔汝”出来。呵呵,俺履虎尾遵照着“信达雅”必须兼顾的精神,用香港电视剧《雪山飞狐》的曲调,试探着将孙皓的《尔汝歌》翻译成口语,边敲键盘边哼曰:

+ x8 m4 r3 F9 p0 c
不堪回首老子原来本是你丫芳邻,(36661765567633323——)
稀里糊涂如今却成了你丫阶下臣,(555323567176735676——)
端起这杯甘醇甜美白兰威斯忌酒,(77711212323533221——)
(你)千秋万岁(你)永远健康,嘛病(你丫)也不生!(3127121761735676——)

作者: 雪个    时间: 2011-5-26 13:44
回复 履虎尾 的帖子
& }9 k% ~" [$ U2 ]2 Y
8 o! X% N+ Y5 h* C/ \9 F1 L8 N是不是用回复的形式发在一个帖子里比较好?否则别人一回复顺序就乱了,看了上不好找下呀
作者: 老芒    时间: 2011-5-26 13:44
回复 履虎尾 的帖子( K% J8 c! v5 l! J; ^( a' j

9 f# }2 j. R5 A# F- O2 v* x孙皓丢了江山以后表现还挺不错,听起来挺有骨气,不过他也就赶上司马炎了,换了别人,比如赵匡胤,那估计小命早没了。
作者: 胖卡门    时间: 2011-5-26 13:50
司马家前2代把才气心术都用光了么,感觉后代一代不如一代。不过司马炎应该还可以算是仁君了吧。
作者: 胖卡门    时间: 2011-5-26 13:51
回复 老芒 的帖子
# m7 m. b, f& I2 r: H+ |- Y) }; V1 K6 p0 |. L2 u! ?, s
赵匡胤还好,马上天子不在乎这个,换了他弟弟嘛,请君入瓮都有可能
作者: 胖卡门    时间: 2011-5-26 13:55
这个翻译好啊,让我想起恶搞版的翻译出师表。。。
作者: 穿越    时间: 2011-5-26 13:55
回复 履虎尾 的帖子- N1 u3 ]  ?$ v+ h3 m6 {+ H

5 E2 a( ~6 j5 p: n7 u0 P这个尔汝就像现代的你您。说你有的时候不礼貌,但是亲密。说您是客气了很多,但是生分。
作者: 雪个    时间: 2011-5-26 14:02
回复 履虎尾 的帖子# Z, D7 M- B, @) I7 d" [

4 A; h% ]' a+ \4 \; P  G( Y. F是不是用了“尔”就不用“汝”,反之亦然?
作者: 蓦然回首    时间: 2011-5-26 14:54
回复 履虎尾 的帖子" ?! F  n2 [0 r5 g6 {/ s* Y
1 [1 F) k% y5 ?" C4 ^4 k% E
宋朝张元干的《贺新郎 梦绕神州路》里面有一句“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这句里面的尔汝和杜甫韩愈诗里的用法是一样的,都是表示亲昵。
作者: 穿越    时间: 2011-5-26 18:02
回复 雪个 的帖子
9 Y, j) |7 o9 w5 @$ z' \, u3 U; Y
是啊,在河里,我如果对对方的言论很不高兴,就会用“您”来回帖

9 ~  _8 O* v/ _" b( x$ c
# Z# I. B' O# L+ v这法子好。以后我也这么干。
作者: 水风    时间: 2011-5-27 00:51
回复 履虎尾 的帖子3 {" e3 d1 P3 f1 F
2 {0 N/ g5 j0 }1 \! K
跟着虎老师,长学问啊
作者: 鼎革    时间: 2011-5-27 02:21
尔汝相当于现代的你丫
作者: 雪个    时间: 2011-5-27 05:15
回复 履虎尾 的帖子
* v6 R+ E* C0 k! I3 A
$ M6 b* |  G- w0 M8 ]8 x& ?  O对了,突然发现我错了。假如事先都写好了的帖子自然是放在一个地方好,可是如果是一篇一篇写的就不见得了。直接回到自己原来的文章后面可能会导致别人忽略掉了。。。
作者: 老芒    时间: 2011-5-29 18:11
最后的翻译太逗了,哈哈,嘛病也不生,吃嘛嘛香。
作者: 喜欢    时间: 2011-5-31 00:41
哈哈,没看过/没听过雪山飞狐/插曲,我是用 天津快板 的语调读最后那段的~给力!! z' b" g+ n, }- U* g% a

  q/ w; o, S: H- Q+ a从《上》里面的链接一下就来到了《下》,挺方便的。虎老师不如把《上》的链接也放在《下》的开头——防备俩文被其它文章隔开而刚好读者先点进了《下》……  x/ |4 W) U* F. a2 D
1 g: i" |) m0 H4 {& c
长知识啊,好看!谢虎老师~
作者: 九九    时间: 2011-5-31 03:30
长知识- P) p% C: y1 M( ]! @8 e" f
最后的翻译V5
作者: 履虎尾    时间: 2011-5-31 20:29
喜欢 发表于 2011-5-31 00:41
% F! R5 S. f( K3 R9 M哈哈,没看过/没听过雪山飞狐/插曲,我是用 天津快板 的语调读最后那段的~给力!
: a! H( G+ l7 _& L/ K" e; r, K  ?/ X0 q7 p/ ^5 G* T9 a" A
从《上》里面的链接 ...
6 ]3 n3 B  Z5 X* b  ^
天津快板?5653,2321,15615——- {0 h$ K# u3 s$ O
俺怎么唱不成?
作者: 暗夜雪武    时间: 2011-6-27 12:04
尔和汝的意思差不多吧,表达的语气也应该接近
作者: 暗夜雪武    时间: 2011-6-27 12:05
翻译的不错啊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