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E3 b( Z* z. w$ A 张荣带着狂喜,立即打通了深圳市委书记办公室的电话。深圳市委全体常委,都自发地聚集在书记的办公室,守望着广州方面的消息。张荣的第一句话,就是“题了!题了!”。在市委书记催问了几次之后,他才一字一字地把题词的内容读了一遍。登时,所有市委常委都欢呼了起来。第二天,新年的第一天,深圳的市民,见面拜年的第一句话,多数都是“题了!他题了!”深圳特区建设者的心头的巨石,被小平举重若轻地掀开了。深圳特区的发展,以及中国改革事业的发展,都被推向了一个崭新的春天。3 J# Y b4 f9 L
% H3 j# `( d( g# b3 Q' w8 t+ }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领会到小平把握历史的智慧和胆魄。面对经济犯罪和一些党员干部在理想信念方面的动摇,小平还是坚持,即使放进来一些苍蝇蚊子,也要把门窗打开。只有在和国际最先进的经济政治体制学习、交流、引进之后,才能真正地发展自己;只有真正地发展了自己,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根本上坚定大多数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的信念。一时地容忍一些动摇甚至丧失信念的情况,才能真正在全体人民中的绝大多数,巩固和丰富理想信念。这才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真正的不竭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小平才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句话:即使牺牲掉一批经受不住考验的干部,也要在引进外资这个方向上杀开一条血路。6 d1 `0 b) O# X( K, r5 P$ x
& g& }& H/ x, Y% [5 E: `& M& R, x2 V 但是同时,小平又在深圳特区的建设者心中的疑虑最大的时候,在年关前来到深圳,又以“渗着”的方式,进一步加大了他们心中的疑虑。待到真正的年关——除夕的傍晚,小平终于举重若轻地掀掉了压在特区建设者心头的巨石。这里有一个细节特别需要注意:小平是1月26日离开深圳的。他在广州为深圳特区题词,是在1月29日的傍晚。但是,在题词落款时,小平却把时间写成了“一月廿六日”。小平是用这种方式告诉特区建设者,这句话是他在离开深圳前,就想告诉特区建设者们的。至于为什么要在三天后的年关,才写下这句话,就需要特区建设者们自己领会了。% d+ N+ V7 y- k- Z1 h 作者: 听风看雨通三统 时间: 2012-4-18 12:29
深圳市的领导,从此脑子里就有了一根弦:小平是在年关将至的时候,才以自己的权威,为深圳背书,告诉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圳特区绝不是“经济犯罪的渊薮”、“和平演变的基地”、“新时期的租界”。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也是四项基本原则的坚定践行者。此后,每到深圳市的领导在党代会和两会期间被安排回答国内外记者提问时,都要强调一句话:深圳特区只是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中,深圳特区应该格外坚决,格外旗帜鲜明。 ; U7 A8 N! b# Z/ C5 N ( ]) @6 ]1 G& G/ b 这就是小平当年举重若轻之间的良苦用心的意义所在。他为特区建设者,乃至全国所有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的党员干部,掀去了心头的巨石,却在脑子里竖起了一根弦: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情况下,在实践中是要有所侧重的。但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后来总结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才是基本路线的完整理解。两个基本点不可偏废,共同作用,才能确保中心任务的完成。在西强我弱的格局长期存在的背景下,在广泛的经贸文化思想学术交流中,在繁重而又内涵丰富的经济建设工作中,确实有相当多的党员干部,实际上在思想上经常会放松甚至“忘掉”这根弦。实践证明,当这根弦出现问题时,实践中就会发生偏差,甚至会引来局部的政治动乱。至于“苏东波”的思想根源,更是在于没有竖起这根弦。 - a1 z$ J9 u1 f3 l4 N- {: d7 O1 b7 P' T
因势利导,举重若轻,在看似平淡却充满张力的言行中,就加深、夯实了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的前沿地区的党员干部,对基本路线的理解。这就是小平在1984年年初对深圳和珠海考察的意义所在,也是他在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作为历史巨人的政治智慧的集中体现。作者: 听风看雨通三统 时间: 2012-4-19 13:23
1992年,又是新春将至的时候,又是特区的命运,乃至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事业,面临一个十字路口的抉择的关头,小平再次来到了深圳。和八年前的那次“只听只看不说”不同,小平一路向南,一路发表着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讲话。这是一个以“隔空喊话”的方式说服其他同志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最后锤炼的过程。到了深圳,终于提出了自己结论性的论述。$ ? y- s# H6 T
r' ?2 @5 I: W4 f
小平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不发展生产力,不逐步改善人民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动摇不得。 8 y7 F' L0 I6 x% g& C6 d % w/ V/ @! S3 q 小平说: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s; ~/ W _4 u: |2 }
; b! N4 ]4 F6 ^6 v$ ~1 R
小平说:我最担心的,是不去抓历史机遇,一转眼就过去了。 7 @( l( E6 D, c$ }: [) a $ u3 C$ L7 @4 |4 B; ?9 Q 小平说:深圳的经验是干出来的,不是写文章写出来的。+ T4 e0 A: L3 ?$ N. Y
) K. x+ I$ Z4 g3 j2 ?3 Q
对于这些论述,应该怎么理解呢?7 ^1 |6 z* Y7 u4 }5 e; Z( r
9 d4 J. |1 @9 [9 P' d 我们还是应该坚持一个认识论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就是系统、整体地,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一些论述的精神实质。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脱离开具体的历史环境和论述的具体问题,以及前后语境,揪住只言片语,是无法领会精神实质的,而只能变成语录战、口水战。那么,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究竟是怎样的呢?2 s! C' N' [! ^# k) u3 T!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