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尼克Schalk van Niekerk有一个农场,名字叫做德卡克De Kalk。
3 C! G$ Y! @" }" [9 I, j* R德卡克农场就在奥兰治河Orange River的边上。奥兰治河是南非境内最长的河流。奥兰治河的源头在龙山Drakensburg山脉,现在的莱索托Lesotho境内。这里海拔三千多米,冬季有积雪,河流也会冻冰,是南非境内大部分河流的源头。虽然这里距离东面的印度洋仅有不到两百公里,不过奥兰治河还是选择了流向西方,漫延两千两百公里,一路向西,注入大西洋。河流总是边界的好选择。奥兰治河的源头,在19世纪中期曾经是英国的纳塔殖民地Natal与索托人的王国的边界,后来由于边界调整,源头这一段完全纳入了索托人Sotho 的王国境内。不过流出莱索托后,奥兰治河就成了南非现在东开普省Eastern Cape,西开普省Western Cape与自由省Free State的边界。在19世纪中叶,我们这个故事发生的时候,奥兰治河南面的东开普省还是英国的东开普半殖民地,隶属于开普殖民地Cape;流出了东开普,就是开普殖民地的边界;而奥兰治河北面的自由省,是布尔人的政权,自由州共和国。
8 [# w' |5 y4 c% s/ U德卡克农场就在奥兰治河的最大支流瓦尔河Vaal River汇入奥兰治河的地方。这里距离大西洋还有一千三百多公里。瓦尔河同样起源于龙山,实际上,瓦尔河更像是奥兰治河的干流,在与奥兰治河交汇的时候,瓦尔河已经流淌了一千一百多公里。瓦尔河的源头比奥兰治河的源头要靠北不少,在现在的南非普马郎加省Mpumalanga。瓦尔河有很大一段河道,是现在的南非自由省,早年的布尔人自由州共和国的北面和西面边界。瓦尔河的北面,曾经是布尔人的另外一个政权,德兰士瓦共和国Transvaal。这个共和国现在基本上分成了南非四个省:西北省North West、普马郎加、林波波Limpopo,还有豪登省Gauteng。
) _5 \1 s/ _+ D% g7 q* \豪登省是整个非洲大陆上最富裕的省级行政单位,拥有现在南非的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Pretoria和南非的经济中心约翰内斯堡Johannesburg。豪登省不足一千万的人口,不到两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创造着整个非洲大陆百分之九的国民生产总值。不过在我们讲的故事发生的19世纪中叶,这里还是非常贫瘠的地方。豪登省在南非内陆的大草原上,没有主要河流。很奇怪地,大草原上出现了约翰内斯堡这么一个经济中心。要知道,世界上的大城市,要么在湖边海边,要么在河边,一般都在交通要道上;至少也要有大的河流经过,提供水源,否则发展不起来。约翰内斯堡却是一个特例。我们要讲的,就是约翰内斯堡怎么成为经济中心的故事。不过在讲到约翰内斯堡之前,我们还是回过头来说说范尼克,和他的德卡克农场。
德卡克农场这个地方气候干旱,基本上是半荒漠地区,当地人称作卡鲁Karoo,和中文里面的戈壁沙漠差不多,连完整的植被都不好找,非常荒凉。这样的条件,种植作物是很难的,所以范尼克除了种一些自家的口粮,主要是依靠放牧为生,出售一些羊毛还有肉制品,奶制品。虽然拥有一个面积数千公顷的农场很另现代人羡慕,但是那个时候的农业技术落后,这个地方距离市场也非常遥远,交通非常不方便,所以农场的经济效益非常不好。行政上,这里差不多是三不管的地方。这里处在英国人的开普殖民地和布尔人的自由州共和国的交界处,但是边界并不清晰,弄不清楚究竟属于谁。实际上,这个地区更可能属于格里夸兰 Griqualand。格里夸兰是杂色人Colour的地盘。杂色人是黑人和白人的混血形成的新的族群,在当时不容于白人社会,又不甘心把自己当成黑人,就形成了独特的群体。杂色人讲的是和范尼克同样的荷兰语,基本上还是以部落的形式生存,生活方式更接近黑人一些,对于土地上的白人农场,没能力也没兴趣管理。在布尔人大迁徙时代,格里夸兰成了英国女王的领地,名义上,也算是英国人的势力范围,但是边界从来没有明确过。不值钱的土地,没什么人愿意费那个功夫划定边界。
德卡克农场南面不远,英国人建了一个小城叫做希望镇Hope Town,还派了一个官员,处理这里的一些纠纷。这大约是距离范尼克的农场最近的一个统治机构了,这个小镇属于英国人的开普殖民地。在故事发生的1860年代,这里真地看不见什么希望。1860年代,世界市场羊毛价格大跌,首先遭殃的就是远离欧洲市场的供应商们,给这里以放牧为生的布尔人带来了不少麻烦,减少了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1860年代初期还有连续数年的干旱,时不时出现的蝗灾,很多人的日子都过不下去了。1866年,范尼克把自己在德卡克农场的股份卖给了雅各布斯Jacobs一家。雅各布斯一家很快搬了进来,不过范尼克还没有搬走,在农场上的一个小房子里面居住。
`1 }: N- P2 X; D8 ^6 R% Y) h范尼克有一个爱好,喜欢收集一些有趣的石头。范尼克曾经遇到一个开普殖民地负责勘查土地的官员,送了他一本关于宝石的书。没事的时候,范尼克就经常四处找找,看看有没有有价值的东西。不过这片贫瘠的土地,似乎真的没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大约在1867年二月,或者是1866年十二月,当事人的说法不一致,反正是个炎热的夏天,范尼克路过雅各布斯的门口,发现雅各布斯十五岁的儿子小雅各布斯(Erasmus Jacobs)在玩一块有点奇怪的石头。石头是两个月前,雅各布斯在奥兰治河边找到的,亮晶晶地有些有趣,就检了起来,成了他和他妹妹的玩具。范尼克打算买这块石头,被雅各布斯夫人笑话了:拿去就是了,这东西能值什么钱呢。不过范尼克觉得,这个东西可能值点钱。根据范尼克有限的宝石知识,这个东西,弄不好是个钻石。
范尼克没见过钻石,更不知道怎么鉴定。正好一个叫做奥雷利John Robert O'Reilly的探险家路过,就拿给奥雷利看。奥雷利也是个农场主,不过不安心留在自己的农场里面,经常外出打打猎,做点生意。这一次,奥雷利是刚从遥远的赞比西河Zambezi流域回来,用带过去的枪支弹药,换回来不少象牙皮草。这个生意是非法的,不过,当地人不怎么关心这个。怎么说,奥雷利在当地都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奥雷利就把这块石头带到了希望小镇,四处给人看,看看有没有人识货。镇子上所有看过的人都不相信这会是钻石。奥雷利不死心。这个希望小镇地方太小了,奥雷利又把石头带到了南面大一点的城市,克勒斯堡Colesberg。这里是英国开普殖民地北面最大的定居点,有不少商人常驻这里。甚至还有几个犹太人,但是这几个犹太人看了这块石头,认定这不过就是黄玉,只能算是半宝石,不大值钱。
不过这里的代理市政官博耶斯Lorenzo Boyes决定要做一下试验。博耶斯用这块石头划了几个硬东西,发现都能划出很深的痕迹,于是就认定这是钻石。奥雷利高兴得要命,终于有人认定这个石头值点钱了,立刻宣布一旦能卖出去,一定要分给博耶斯一份。不过高兴没持续多久,在场的一个犹太人自称对钻石非常了解,断定这个略微发点黄色的石头就不是钻石。坚硬的东西也不一定肯定就是钻石,黄玉的硬度也不错,这个东西,一定是黄玉。
博耶斯不死心,就开始打听谁能做更进一步的鉴定。还真有一个。正在东开普半殖民地的阿瑟斯通William Guybon Atherstone博士据说对宝石很有研究。于是,博耶斯就写了封信,让阿瑟斯通博士鉴定一下。石头当然也一同装在信封里面寄了过去,就这么简单。收到信的时候,阿瑟斯通博士正在院子里面乘凉,打开信封,感觉有什么东西掉了出来,也没在意。读了信之后,知道信封里面应该有颗石头,但是怎么在信封里也找不到,于是想起来刚才似乎有什么东西从信封里面跑了出来,就在草地上一通好找,发动了全家人才找到。阿瑟斯通博士也从来没有见过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钻石原石。不过阿瑟斯通博士还是很认真地测量了石头的密度、硬度、透光性等等,还拉上了自己的几个朋友一起来鉴定,终于认为这非常可能是个真钻石。随后,阿瑟斯通给博耶斯写了祝贺信:这个钻石有二十一个半克拉,原钻价值大约五百英镑。这个钻石,后来被命名为尤里卡Eureka。
其实这颗尤里卡钻石很可能不是范尼克发现的第一颗钻石。1867年5月,报纸曾经披露,在几年前,范尼克就发现过两个要比尤里卡钻石大不少的家伙。第一颗,范尼克自己没当回事,送给几个小孩子玩,早就被丢掉了。第二颗,范尼克留了心思,找了一个人帮忙鉴定。这个人使用了传说中鉴定钻石的方法,拿个大铁锤去打击钻石。传说,钻石坚硬无比,是不会被打铁锤砸碎的。可惜,范尼克的第二颗石头在大铁锤下被击得粉碎。没听说过这种鉴定方法吗?这个方法流传很久呢。在那个钻石还只是极少数贵族能够接触到的年代,关于钻石的神秘说法可是不少,这种神奇的鉴定方法,就是其中一个。
2 q# i) C3 H$ g; ?钻石能够引起人的注意,应该与其亮晶晶的外表有很大的关系。也许,几千年前的某一天,某人在地上找到了这块亮晶晶的石头,于是就成了装饰品。这个人,非常可能是个印度人,地点呢,自然也非常可能在印度,因为历史上很长时间里面,只有印度才出产钻石。即使到了尤里卡钻石被发现的时候,除了印度,也只有巴西出产钻石。不过没有经过加工的钻石,说实话也好看不到哪里去,所以钻石在很长时间里面,作为首饰的用处并不大。但是钻石的另外一个特性还是很引人注意的,就是钻石非常硬。硬了就耐磨,不容易被划伤,自然有很多实际用处,拿来切割啦,钻孔啦,就非常方便,实际上钻石可能是宝石里面很少数的有工业用途的东西之一。中文里面这个名字,钻石,顾名思义,也是用来打钻的石头。按照一些人的说法,中国古代的钻石,是印度的钻石通过罗马帝国中转的。英文里面钻石这个词,也与希腊语面坚硬这个词有些联系。
( P8 l5 c! v4 `3 D' ^钻石究竟有多硬呢?钻石是人类目前发现的自然界里面硬度最高的物质。实际上连合成的物质里面,也还没有硬度超过钻石的(不同钻石的硬度本身也略有不同,目前最硬的是一种合成钻石,比天然钻石硬。理论上一种结构的碳化氮比这个合成钻石还硬,不过还没有合成出来)。常用的硬度说的是划痕硬度,也就是说你把两个物质放在一起摩,哪个能把另一个划出痕迹来,就更硬一些。在这个方面,钻石是最硬的。钻石的这个现象早在公元前300年就被狄奥弗拉斯记载,到了1812 年,被德国矿物学家莫氏Friedrich Mohs确定了一套标准。莫氏的方法,是选用了十种已知的石头,设置其硬度分别为从1到10。钻石最硬,就是10,刚玉,硬度是9,黄玉的硬度是8,石英是7,从6到1分别是正长石、磷灰石、萤石、方解石、石膏、滑石。有了这些指标,就可以通过其他的材料与这些标准比较,来确定一个硬度顺序。一些常见的东西的硬度呢,铅笔的铅,也就是石墨,硬度是1,指甲大约在2.5,就是说用指甲可以把石墨划出痕迹来。玻璃的硬度大约在5.5,指甲就不能划玻璃了,反过来可以。钢锉的硬度是6.5,用钢锉切割石英,就做不到了。这个指标非常有用,一直用到现在。
不过这个莫氏硬度,本身并不是线性的,就是说钻石比刚玉的硬度高了1级,这一级与刚玉与黄玉之间的硬度差别,是不一样的。此外,随着材料越来越多,这种硬度方法也显得很不精确,所以后来就出现了另一个描述硬度的方法,叫做压痕硬度。这个压痕硬度的思路,与莫式划痕硬度还是很像的,不过使用的是可以计量的力量施加到物体表面,看到物体产生塑性变形的时候所需要的压强。这样方法测到的硬度,发现钻石的硬度要比莫氏硬度为9的刚玉高了五倍之多。或者说,如果按照完全线性来重新安排莫氏硬度,仍然把钻石的硬度定为10的话,刚玉的硬度还不到2。这就更加证实了钻石的坚硬。硬度高,作为首饰使用当然也是有很多好处的。硬度高了,就不会被其他的物品括伤,平时就不需要这么小心翼翼。如果宝石硬度不够高,那么就要非常小心了,一旦被划伤物品就要贬值,宝石类的东西,买的时候都不便宜,被划伤了还是要很心疼的。有人做过这方面的试验。其他天然宝石里面,最硬的是蓝宝石,刚玉的一种,莫氏硬度为9。钻石要比蓝宝石耐磨五千倍。也就是因为这个特点,越硬的宝石,相对也要更值钱一些。当然了,赋予了其他文化含义的宝石半宝石,就不会遵守这个规律了。
钻石的硬度很早就被人认识到了,但是在那个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真正接触到钻石的年代,很多传说逐渐都变样了。于是,在传说之中,钻石就成了无坚不摧的东西,神秘力量自然被赋予很多,最可怕的传说,就是钻石禁得住任何材料的击打。这个说法流传之广,以至于很少接触到钻石的中国,都有这样的说法。中国古代著名的炼丹师葛洪就在《抱朴子》中记载:
+ `+ K9 G; E9 G/ f: Q( B" I扶南出金刚,生水底石上,如钟乳状,体似紫石英,可以刻玉。人没水取之,虽铁椎击之亦不能伤。惟羚羊角扣之,则然冰泮
这不,范尼克发现的第二颗钻石,就遭到了这个命运。范尼克绝对不是第一个真正用这个方法鉴定钻石真伪的。历史上记载,早在1476年,在莫拉特Morat战役之后,瑞士的雇佣兵们发现了勃艮地大公秃头查理的钻石,就决定用锤子来鉴定一下这个钻石的真伪。钻石同样在锤子之下粉碎。不仅仅接触不到钻石的人相信这样的说法,到了17世纪,一个法国珠宝商人塔韦尼埃Jean Baptiste Tavernier到印度寻找钻石的时候,还发现连钻石的产地都有这样的说法。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不知道真相的。塔韦尼埃记载,一些钻石商人,就经常建议送来钻石的矿工们使用这个方法鉴定钻石。锤子之下,钻石破碎,矿工们往往垂头丧气,丢下钻石而去,而这些黑心商人却检起破碎的钻石。虽然小了一些,但是免费的总是好的么。
- a. R p$ c# p+ ^+ o9 c4 Z实际上,这个是不是禁得住砸的性质,不是硬度,而是韧度。任何材料都不是没有缺陷的,总是存在缝隙,即使肉眼完全看不见,这些缝隙也是存在的。当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材料就会从这个缝隙裂开。评价经受多少外力才能够裂开的指标,叫做断裂韧度。钻石的断裂韧度比一般的宝石还是要好上不少的,但是比绝大多数工程材料都要差上很多。比常见的各种合金要差上几十倍。实际上钻石的断裂韧度比陶瓷材料还要差上一些。所以钻石实际上根本禁不住摔打。卖钻石的地方,往往都有厚厚的地毯,这可不仅仅是为了室内装修的需要。没有镶嵌的钻石掉到坚硬的地上摔裂,也不是新闻呢。
还好,有了以前的经验,范尼克没有再用锤子砸这颗尤里卡钻石。1867年4月8日,博耶斯收到阿瑟斯通的回信的第二天,克勒斯堡的报纸就登出了发现这个大钻石的消息。阿瑟斯通没有把钻石寄回博耶斯,而是把钻石,连同自己的鉴定报告,寄到了开普敦Cape Town作进一步鉴定。开普敦的鉴定结果,是钻石切割以后可以价值八百英镑。这个数字现在听起来不算多,不过即使按照通货膨胀率简单折算,也能折合到现在的将近八万英镑,如果按照所占GDP的比例计算,可以达到一百万英镑的价值。钻石很快被送到了伦敦,然后送到了巴黎,作为开普殖民地的成果,参加刚刚开幕不久的博览会。钻石被开普殖民地的总督伍德豪斯Philip Wodehouse以五百英镑的价格买走,货款通过博耶斯的手上转到了奥雷利那里。奥雷利也不食言,立刻付给博耶斯二十五英镑“识货”费,作为第一个宣称这个石头是钻石的奖励,另外还支付了博耶斯二十五英镑的佣金。奥雷利宣称把剩下的钱都给了范尼克,是真是假,无从知晓。雅各布斯一家分到了多少,也已经完全不可考了。捡到钻石的雅戈布斯家的男孩子在八十多岁的时候,宣称自己家什么也没得到,不过范尼克似乎不至于有这样的人品。
; j/ H+ B' d( X% T7 d仔细考证,范尼克发现的这颗钻石,并不是在南非发现的最早的钻石。有确切记载的在南非发现的最早的钻石,是在1859年,一个坐落在奥兰治河上的传教点里面,发现过一颗五克拉的钻石,这是一个牧师花了五英镑,从一个土著人手上买到的。可惜外人要很久以后才知道这个故事。这个传教点到现在还在教会的手上,土地上仍然会偶尔发现几颗钻石。无论如何,尤里卡钻石是第一颗公开宣布的在南非发现的钻石,自然是南非钻石工业最重要的一个钻石。尤里卡钻石后来被切割,切割后的大小是10.73克拉。1946年,这个钻石被拍卖,价格是5700英镑。1967年,钻石发现一百周年的时候,控制着世界钻石交易的戴比尔斯公司 De Beers把这颗钻石从私人手上买回,成为献给南非人民的礼物。目前钻石收藏在开普敦的南非国会。
开普殖民地发现大钻石的消息,自然立刻吸引了很多人的眼光,很多人开始到奥兰治河碰运气,试图发现几颗钻石。开普殖民地自然也很感兴趣。开普殖民地这个时候财政状况非常差,入不敷出,刚刚开始兴建的铁路,才修出开普敦几英里就不得不停工,正需要一个能够带来巨大财富的工业。钻石开采显然是非常好的题材。博耶斯立刻开始奉命勘查发现钻石的地方。不过不是所有人都相信这颗钻石真的出自开普。很有一些人断定这不过就是开普殖民地为了吸引投资吸引移民耍的伎俩,这颗钻石根本就不出自开普。的确,范尼克的钻石发现之后,不少人跑到奥兰治河边寻找钻石,却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发现。跑到开普寻宝的当然不仅仅是这些个人。1867年,一个当时非常有名的地质学家,格利格雷James Grogery受伦敦的商人委托到开普殖民地考察,彻底勘察了希望镇附近,认为这颗尤里卡钻石是鸵鸟从远方带到这个地区的。另一位伦敦的地质学家莫其森爵士Sir Roderick Murchison更是用自己的声誉担保,认定南部非洲根本不可能出产钻石,整个主流地质学界都支持他的观点。
g8 t2 {- S6 b$ ?专家的意见还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难道这颗尤里卡钻石,真是鸵鸟从遥远的地方带来的?到1869年初,刚刚兴起的开普钻石热就已经熄灭了,只有范尼克还不死心,仍然在奥兰治河谷不懈地努力着。
1869年3月,一个叫皮特Willem Piet的人到德卡克农场找到了范尼克。皮特带来了一颗非常像钻石的东西,并且要比那颗尤里卡钻石大了不少,颜色也要好上很多。范尼克立刻动了心,用五百只羊,十头牛和一匹马,几乎是范尼克这个时候的全部牲畜,换来了这颗石头。如此多的回报,也吓了皮特一大跳。这颗基本上是无色的原钻,重量达到了83个半克拉!钻石不是皮特发现的,而是皮特的朋友捡到的。真正的发现者没有留下名字,只留下了外号,叫Swartboy,斯瓦特男孩,似乎是黑孩子的意思,是一个巫医。斯瓦特男孩是在1868年底到奥兰治河畔的另一个农场工作的,农场的名字叫做赞德芳登Zandfontein,位于德卡克农场的下游不远。斯瓦特男孩自称在奥兰治河的对岸某处捡到的石头,那里是沃特布尔Waterboer人的领地,斯瓦特男孩也是沃特布尔人。沃特布尔人是南非杂色人的一支,这个时候,沃特布尔名义上还接受女王的保护,实际上谁也管理不了他们,这群黑白混血形成的部落,生活方式更加接近黑人。按照斯瓦特男孩的说法,他也听说过有人捡到了很值钱的石头,所以捡到了这个大石头以后,他觉得这个东西很可能值些钱。不过按照沃特布尔人的规矩,这类宝藏,是要交给首领的,所以斯瓦特男孩就找机会到白人农场打工,脱离了沃特布尔人的控制,然后找机会把这个石头出手。帮他忙的,就是这个皮特。
. r& ] r( {- @1 G: W: f范尼克立刻就开始寻找下家。这个时候,虽然第一波钻石潮已经过去,但是等在希望小镇碰运气的还是有的,一些珠宝公司都在这里找到了当地人当作代理。知道了范尼克又发现大钻石的消息后,这些代理就凑了过来。一个叫做维克汉姆James Wykeham的,立刻出价11,000英镑来收购。另一个叫做李林菲尔德Lilienfeld的,则出价11,200英镑。李林菲尔德同时还向范尼克灌输,说维克汉姆根本就没钱,所以范尼克不等维克汉姆第二次出价,就决定成交。维克汉姆对此非常不满,因为他的底线是13,000英镑,决定反击。维克汉姆得知钻石是在沃特布尔人的地盘上找到的,立刻申请了法庭令,要求中止出售这颗钻石,因为如果能够证实钻石来自沃特布尔人的地盘,那么谁都不能出售,钻石要归沃特布尔人的首领所有。于是,围绕这颗钻石的官司就开始了。
7 v1 W5 o1 d7 U$ x. ~双方所有的证据,都依赖这个斯瓦特男孩的说法,毕竟只有他才知道究竟是什么地方找到的钻石。不过到了这个时候,利益驱动下,真相究竟是什么就永远无从得知了。双方都动用各种方法,要斯瓦特男孩提供有利于自己的证据,斯瓦特男孩也很乐意为了一些好处改改自己的说法。当然,有的时候也是没有好处的,出尔反尔的斯瓦特男孩很令双方头疼,野蛮手段也是动用过的。反正斯瓦特男孩的证词就是一改再改。改到最后,法庭已经根本不可能采信他的证据了。官司最终打到了开普敦的高等法院。开普法院的法官判定斯瓦特男孩因为需要保守秘密,所以有不讲实话的权利,算是免了斯瓦特男孩的伪证问题。但是钻石的归属问题呢?开普敦的大法官认为当事人沃特布尔人的领袖都没来争这颗钻石,维克汉姆来凑什么热闹呢?于是驳回了案子。这样,李林菲尔德终于得到了钻石。当然,李林菲尔德背后,是两年前在开普敦鉴定尤里卡钻石的那个钻石商,在开普殖民地有很好的上层关系。这个关系是否起到了作用,就不得而知了。钻石随后在东开普殖民地的港口伊丽莎白港Port Elizabeth展出,随后又到开普敦展出,最终被运到了伦敦,以两万五千英镑的价格卖给了杜德利公爵Duke of Dudley。
欧洲贵族们喜欢钻石很是有些历史的,不过作为首饰用途还是有些晚。在古代印度的钻石产地,也许会有一些印度公主拿钻石当过首饰,但是具体情况已经基本上不可考证。在印度教的传说里面,钻石很多时候是有毒的,会导致不少疾病,但是把钻石磨成粉末吃掉呢,却又有良好的治疗功效。所以在古印度,钻石作为首饰恐怕是很罕见的。欧洲呢,在比较早接触到钻石的希腊,由于钻石这个词与其他坚硬的石头混用,所以也很难确定钻石究竟有没有首饰用途。不过在罗马时期,钻石的确跑到了一些人的手上。在罗马时期,钻石是有很多神秘的功用的。比如公元十二世纪的一位著名的修女圣海尔德加得St. Hildegard (1098?-1179),就记载了钻石的各种医疗功用。按照这位圣女的记载,把钻石拿在手心里面划十字,就可以治疗疾病;或者,钻石放到床上用人的体温加热,就也会有治病的效果;或者,禁食的时候把钻石含在嘴里会增强治病的功能;或者,把钻石挨着皮肤等等。圣女甚至说,把钻石含在嘴里,可以改掉人说谎的毛病。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意圣女的说法。阿方锁十世Alphonse X of Castile就声称钻石只能治疗慢性疾病。反正钻石能够治病,在中世纪的时候是毋庸置疑的。罗马时期人戴在手上的钻石,可能治病的功能更大一些。
有趣的是,在印度教里面,整个的钻石是毒药,钻石粉末可以治病,在罗马,传说似乎相反。125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莱德里克二世Frederick II(1194-1250)据说就是因为吃了大量的钻石粉末死掉的。奥斯曼土耳其的苏丹巴济扎得Bajazet (1447-1513)传说是被自己的儿子用钻石粉末毒死的。甚至到了十六世纪,还有钻石杀人的记载。比如1532年,教皇克莱蒙特七世Clement VII可能就死于钻石,不过他不是被人毒死的,他吃钻石粉末是为了治病!克莱蒙特七世使用的可能是历史上最昂贵的药方,把包括钻石在内的大量珠宝研成粉末吞服。在吃到第十四勺的时候,教皇就见上帝去了。这个治病的费用,达到四万达卡金币。要知道每个达卡金币差不多有三克半金子呢。价值一百四十公斤黄金的账单,开这个方子的医生一定赚了很多钱。这个故事,自然做实了钻石粉末是毒药的说法,使得这个说法流传更广。曾经统治法国的法国王后凯瑟琳 Catherine de’Medici (1519-1589),传说有一个毒药秘方,里面就包含钻石粉末,虽然后人怀疑真正起作用的应该是砒霜。到1571年,一位意大利著名的金匠在给朋友的信里面描述了对自己的一次未遂谋杀。这位金匠的信上说,他的敌人雇了一个人,要把钻石粉末下到他的食物里面毒害他。不过这个敌人找的珠宝商,不舍得粉碎那颗大钻石,偷偷的把钻石藏了起来,最终这个金匠吃到的是玻璃粉,从而幸免遇难。
钻石在欧洲用到王冠上还是比较常见的,很多著名的王冠上都有钻石,前面提到的那个被砸碎的勃艮地大公王冠上的钻石就是一个。可以考证的最早的镶有钻石的王冠,就是目前还能见到的匈牙利王冠。这个王冠叫做圣斯蒂芬王冠,the Crown of Saint Stephen,很可能在公元1001年就存在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个王冠被神化了,只有用这个王冠加冕的,才是真正的匈牙利国王,所以可是有几个匈牙利的国王加了好几次冕,而一些匈牙利王因为没有机会戴上这个王冠,而被邻国欺压。对了,如果匈牙利没有了带这个王冠的统治者,理论上,匈牙利的国王是圣母玛丽亚。王冠在1946年流落到了美国,1978年才由美国总统卡特送给匈牙利。
* U+ M" N G5 o( S钻石在欧洲成为正常的首饰,大约应该出自巴黎,因为这里从七世纪开始就是欧洲最早的首饰加工中心,很可能出现最古老的钻石镶嵌和加工技术。钻石在欧洲作为首饰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1319年,有记载说法国路易十世的王后克莱门斯Clemence有一个钻石项链。1355年,英国著名的黑王子威尔士亲王爱德华Edward, Price of Wales (1330-76)的一份采购清单里面,就已经有了钻石首饰。1356年法王约翰二世入狱后,他的钻石也有很多跑到了黑王子手上,这个黑王子也算是古代欧洲男性里面最喜欢钻石的人。古代欧洲钻石女性爱好者里面最有名的人物,大约是十五世纪中叶法王查理七世的情人阿涅斯锁雷尔Agnes Sorel。阿涅斯说服了一个珠宝商赞助查理七世对英格兰的战争,然后这个珠宝商就掌管了法国造币工作。为了回报阿涅斯,这个珠宝商专门去印度采买钻石,给阿涅斯定制了从头到脚的全套的钻石首饰,使阿涅斯成为最耀眼的人。法国人把钻石变成了首饰,英国人很快找到了其他用途。到了十六世纪伊丽莎白时代,很多英国贵族都已经戴上钻石戒指了。这个时候,贵族们携带的钻石还是八面体形状的,不像现在的钻石,露在外面的是一个平台。那个时候,钻石的一个尖端露在外面。这也是有很多好处的,很多贵族就利用这个坚硬的工具,在玻璃酒杯上面刻字,向情人传递消息。甚至,连终身未嫁的伊丽莎白一世,也用过这个方法呢。这种用于偷情的钻戒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婚戒,想想还是很有趣的。
3 b( ~, `. i4 ~; N, E/ C! C斯瓦特男孩发现的这颗钻石到了杜德利公爵的手上,被切割成梨型,切割后的重量是47.69克拉,成了杜德利的钻石收藏的一部分。这颗钻石在1974年被拍卖,价格达到了160万瑞士法郎,当时折合将近23万英镑,按照购买力计算,相当于2008年的180万英镑。目前这颗钻石保存在伦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中,是由一名私人收藏者捐献的。既然卖给了杜德利公爵,钻石自然就被叫做杜德利钻石。不过大家喜欢使用另外一个名字:南非之星。关于南非之星还有一个传说。说钻石经过开普敦的时候,被拿到了开普殖民地的议会上。在这里,开普殖民地的官员当着所有的议员说,这块石头,就是建立南非今后财富的基石。很不错的故事,可惜钻石经过开普敦的时候,开普殖民地议会是休会期,所以不大可能是真的。当然这个描述的确不过分,南非的致富之路,的确从这颗钻石开始。南非之星被发现后,再固执的地质学家也要闭嘴了,急于寻宝的人也没有几个去理会这些专家的意见了,到奥兰治河谷寻宝的人不计其数。南非的钻石大潮,正式开始。
# e. z2 q R. u/ t. V南非的钻石潮在1869年正式开始,但是,应该去哪里找钻石呢?找钻石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那个年代还没有任何可靠的寻找钻石的理论,人们基本上只能靠运气。而钻石究竟在什么地方能找到,那更是有不少传说。有记载的最早的传说,出现在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的巨著《自然史》里面。普林尼笔下的钻石能够经受最强烈的铁锤打击,甚至可以把铁砧一劈两半,算是这个传说的最早明确记载。《自然史》里面还记载了关于钻石谷的传说,说钻石藏在深谷里面。这个故事到了将近公元四世纪,就丰富了很多。故事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出征印度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钻石谷,深不见底,还有毒蛇守护。这种毒蛇功力非凡,看人一眼,用目光就能致人死命。不过毒蛇的这个激光武器显然没有自我识别功能,按照传说,亚历山大大帝的士兵们用镜子反射了毒蛇的目光,结果把毒蛇都杀死了。但是,毒蛇死了,钻石还是在深谷里面,人还是下不去。于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手下就把绵羊杀死,把尸体扔下山谷,这样,山谷里面堆积的钻石就粘到了羊肉上面。然后呢,秃鹰就来了,这些食腐动物会飞到谷底,把下面的羊肉抓起来,自然也就把羊肉上面的钻石带了出来,吃进肚子里。这样,士兵们追到秃鹰的巢穴,或者察看秃鹰的粪便,就可以得到钻石。听起来是个操作性很强的故事,很是这么回事。
4 U! k5 H' @1 t h& e- f这个钻石谷的故事流传很广,后来又有很多演绎。最著名的一个,出现在波斯著名的神话故事辛巴达航海中。在第二次航行过程中,辛巴达就曾经被丢下了钻石谷,谷底充满巨蛇、怪鸟,自然还有满地的钻石。正好这个时候有商人向山谷里面扔肉采钻石,辛巴达就找了块沾满了钻石的肉绑在自己身上,由秃鹰把自己带出了山谷,自然同时也收获了巨大的钻石。中国都有类似记载,南宋周密周公谨的笔记《齐东野语》中记载:
6 y, T& U0 H& \- N% M& ]% ]相传出西域及回纥高山顶上,鹰隼粘带食入腹中,遗粪于河北砂碛间。未知然否?
就很有这个故事的意思,只不过钻石的产地从谷底搬到了高山上,反正都是人去不了的地方。这个钻石谷的故事的最初版本很可能是从印度流传出来的。通过对钻石来源的神化,印度的钻石商们,就不担心其他地方的人来抢钻石了。实际上,在古印度,真正的钻石产地是在河里面。对的,和淘金很像,在古印度,钻石是从河沙里面淘出来的。这么简单的方法,当然不能让别人知道。
印度人至少在公元前九世纪就开始开采钻石了,推测可能是印度人在河里面淘金的时候顺便发现了钻石,因为在印度一些出产钻石的河流,也同时出产黄金。实际上欧洲人也不是一直不知道这件事情。公元二世纪,古罗马著名的数学家,地图绘制行业的创始人托勒密Ptolemy(90?-168?)就曾经记载到印度的一条河里出产钻石。只不过,如此简单的钻石来源,总是很让人不过瘾,所以这个说法流传非常有限。钻石的交易有很长的时间控制在波斯和阿拉伯商人手上,神秘色彩实际上也有助于提高钻石的价格,自然也没有人来纠正欧洲人的这个错误理解,钻石山谷的故事到了马可波罗的时代还在欧洲流行。不过不久以后欧洲人去印度就不是这么困难了,个别的欧洲珠宝商已经直接跑到印度去进货了,比如前面提到的给阿涅斯定制钻石的那位。这些珠宝商,显然是知道在哪里能够找到钻石的。
目前人们对印度古代钻石开采的知识大都来自十七世纪的大钻石商塔韦尼埃。这个法国商人从1631年起,将近40年间六次到印度收购钻石,每次历时数年,遍历古印度,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资料。按照塔韦尼埃的记载,古印度最有名的一个钻石矿,位于现在海德拉巴德Hyderabad附近,克里什纳Kirshna河上一个叫做库鲁尔Kollur的地方。这里的河流穿行在峡谷中间,人们下到河床上挖掘河泥,河岸上有人筛选钻石。塔韦尼埃描述说这里有六万人在河的南岸淘洗钻石,非常壮观。这应该是古代最有名的一个钻石矿,因为这里出产了大部分遗留下来的印度名钻。比如105克拉的光山钻石Koh-i-Noor,现在在英国的王冠上;比如发现的时候有410克拉的摄政王钻石,切割后最大的一颗也有140克拉,很长时间都在法国王冠上;280克拉的莫卧儿钻石,现在已经失去了踪迹,保存在克里姆林宫的一颗叫做奥罗夫Orlov的190克拉的钻石很可能是这颗名钻的一部分。
9 Q+ G& d$ d+ V5 m当然最著名的还是塔韦尼埃蓝钻。这颗因为含有少量硼而呈蓝色的钻石,堪称历史上故事最多的钻石。在传说中,这颗蓝钻是塔韦尼埃从一个印度神庙里面偷出来的,钻石原本镶嵌在神像的眼睛上。发现钻石被偷之后,祭祀就诅咒任何拥有这颗钻石的人灾祸连连。按照传说,得到这颗蓝钻之后不久,塔韦尼埃就发烧而死,尸体被恶狼撕成碎片。实际上,1669年,塔韦尼埃去世前二十年,法王路易十四就从塔韦尼埃手上买到了这颗钻石,这笔涉及了总共一千颗钻石的交易,总价值相当于147公斤黄金。这颗钻石究竟有多重,略有争议。塔韦尼埃的记载是112 3/16克拉,不过旧的法国的克拉与现在的克拉略有区别,如果的确如此,按照现在的标准,蓝钻应该重达115.28克拉。
- B+ w9 h! z* D" B这颗蓝钻到了路易十四手上之后,被切割成68.1克拉的钻石,在1678年被镶嵌到了法国王冠上,正式的名称是王冠上的蓝钻,简称为法国蓝钻。1749 年,法王路易十五把这颗钻石放到了垂饰上。路易十五死后,1774年,路易十六继位,成了这颗钻石的主人。按照传说,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都受到了这颗蓝钻的诅咒。法国蓝钻也在法国大革命中失踪。
! _* E8 }4 R1 M# Y% y到了1812年,一颗45.52克拉的蓝钻石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个时候,钻石已经跑到了英国。这期间也有故事。说这期间经手过这颗钻石的,切工法尔斯 Wilhelm Fals被自己的儿子杀死,这个儿子亨得里克Hedrick偷走了钻石,但是随后自杀。从亨得里克手上得到钻石的是另一个珠宝商布奥利奥Francois Beaulieu,把钻石卖给了钻石商埃里亚森Daniel Eliason之后活活饿死。埃里亚森试图把钻石卖给克罗特Jacques Colot,克罗特还没有得到钻石就自杀。英国国王乔治四世从埃里亚森手上得到了这颗钻石。1830年乔治四世死后,他的情人科宁汉姆Lady Conyngham偷走了他不少珠宝,蓝钻再次消失。
# v+ J I+ u, c3 [: A, p* m9 ?1839年,英国一个叫亨利霍普Henry Philip Hope的公开了自己的珠宝收藏,里面有这颗45.52克拉的蓝钻,从此蓝钻有了新的名字,希望钻石。名字叫做希望,是因为这颗钻石的新主人的姓霍普 Hope,翻译过来正好是希望。这颗蓝钻的来源不详,但是与前几年失踪的乔治四世的钻石几乎一模一样,应该就是同一颗。而这颗钻石一公布,人们就猜测这颗钻石就是四十多年前丢失的那颗法国蓝钻。这个怀疑,一直到2005年法国蓝钻的铅模被发现,才被现代的三维计算机技术证实。传说中的诅咒继续。为霍普收购这颗钻石的是珠宝商弗兰科尔Simon Frankel,不久就破产。公布这颗钻石的同一年,亨利霍普去世,他没有儿子,三个侄子为了争夺财产打了十年官司,最终,他最大的侄子,另一个亨利霍普 Henry Thomas Hope继承了希望蓝钻。蓝钻最终被小亨利的外孙弗朗西斯Lord Henry Francis Hope Pelham-Clinton Hope继承。1896年,弗朗西斯破产。弗朗西斯1904年再婚,新夫人1912年突然死亡,也被算到了诅咒头上。
弗朗西斯把钻石卖掉的时候,已经到了20世纪,钻石就跑到了美国。1908年,珠宝商哈比比Selim Habib用40万美元得到了这颗钻石,也在这一年,希望钻石诅咒的名声开始传开。为了应验这些谣言,1909年,哈比比破产。关于这颗钻石的故事还有几个,传说一个俄罗斯王子叫卡尼托夫斯基Kanitowski曾经得到过这颗钻石,把钻石借给了一个法国女演员,却在舞台上把她杀死。王子自己在俄罗斯革命的时候被杀。查不到这个俄罗斯王子存在的纪录。此外还有一些不沾边的故事。有趣的是,卖力推销希望蓝钻诅咒故事的,是弗兰西斯的前妻,女演员梅约合May Yohe。弗兰西斯破产以后,1901年,梅与前纽约市长斯特朗William L Stong的儿子私奔。经过两次婚姻后, 1920年,梅开始四处推销关于希望钻石的故事,到1921年终于把神秘的希望钻石拍成电影,虽然里面的很多故事已经完全不靠谱了。
1911年,社交明星麦克里恩Evalyn Walsh McLean得到了这颗钻石,麦克里恩自己又给这个已经很神秘的钻石增加了不少故事。麦克里恩1947年去世,为了还债,希望钻石被拍卖。新主人温斯顿 Harry Winston是个珠宝商,在全美巡展这颗充满了故事的钻石,1958年,把钻石捐给了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温斯顿1978年死于心脏病。这以后,希望钻石再也没有诅咒的新闻了。
这一切故事,把这颗钻石从印度带回来的塔韦尼埃,就无法想象了。
塔韦尼埃描述了印度库鲁尔开采钻石的壮观景象。开采在克里什纳河南岸进行。那个时候,克利什纳河南岸的钻石产区就已经被分成了多个地块,由不同的人开采。要取得在这些地块上的开采权,矿主们不仅需要向地方机构定期支付固定的管理费,还需要根据开采的钻石的售价支付税金,很有些现代采矿的样子,资源税营业税一样不能少。有了地块之后,矿工们先找块地方,把地面弄平,在周围盖上大约六十厘米高的墙,墙上留有门,有洞,不过这个时候都要封好。然后,矿工们就开始在地块上开采了,从地面向下挖,在地块上面挖到的泥土、石头,就都扔到这个墙里面。挖泥是体力活,基本上都是男人来做,而把这些泥土石头搬到墙里面,就是妇女儿童的事情了。挖到了四米多深的时候,由于渗水严重,基本上就不能再开采了,这个地块的开采就到此结束。墙里面的东西快满的时候,矿工们就要处理墙里面的东西。先是要向墙里面灌水,这样,里面的泥就成了浆,这个过程大约要花上一两天的时间。然后,门就可以打开了,泥浆从门里流出来。一般的,这个过程需要重复两三次,一直到墙里面的泥浆都放出来。再然后呢?就需要靠老天了。日晒下,这些泥浆慢慢被蒸干,等到泥浆干透、干裂,风再把那些细细的泥土吹走。这个时候还需要用耙子耙过,把下面的干泥也翻上来,再晒,再风干。等到完全干透了,土也差不多被吹走了,矿工们就开始用手仔细筛选剩下的沙子石头,人工挑出钻石。这些钻石最终都要送到河北面的海德拉巴德,大多数的矿主都住在这里,钻石商也在这里,等待交易。库鲁尔矿到17世纪末起就被采空了。在克里什纳河下游,还有一个矿叫做帕蒂尔Parteal,这个矿一直开采到1850年前后,大约是古印度关闭的最晚的一个矿。印度的钻石开采至此基本结束。
早在18世纪,随着几个大钻石矿枯竭,印度出产的钻石数量就已经大不如前。巧得很,这个时候,在巴西发现了钻石。17世纪末期,巴西发现金矿,吸引了很多淘金者,在河道上或者废弃的河流故道上挖掘黄金。早在淘金的早期,矿工们就发现淘掉的河沙里面,有一些亮晶晶的石头,这些就成了矿工们的玩具,打扑克的时候,成了计算输赢的筹码。直到某一天,终于有人认出来这些亮晶晶的石头可能是钻石。这个时候巴西还是葡萄牙的殖民地,于是几颗疑似钻石的东西就被送到了里斯本,得到了确认。巴西钻石产量不错,在18世纪中期就超越印度成为世界最大的钻石产地。不过胡乱的开采也立刻导致钻石价格崩溃。于是,葡萄牙王室就利用政治手段开始垄断钻石开采,限制钻石的产量,维持钻石的价格,成为历史上垄断钻石行业的第一个巨头。
' M/ a; U" P: Q6 `巴西开采钻石的方法,与印度不大一样。巴西的开采钻石完全采用了淘金的方法,矿工们把河沙挖出来,然后用水冲洗,把土壤和细沙冲走,最终再手工挑选钻石。1844年,巴西独立后二十年,巴西又发现了新的钻石矿,这个钻石矿比较隐蔽,矿工们需要潜到水下挖掘河泥。尽管有些难度,这个矿的开采速度仍然惊人,仅仅二十年的时间,就把钻石矿采空。到1860年代,巴西的钻石也已经基本枯竭,至此,巴西占据世界钻石产量第一大国长达75年。巴西总共出产了大约 1500万克拉钻石。
x" a; T* x$ y" Y" ]钻石行业一直很幸运。18世纪印度的钻石快采空了,就在巴西发现了钻石。1860年代巴西的钻石也采空了,南非就有了大发现。1869年开始,大量的淘宝的人们,就聚集到了瓦尔河两岸,偶尔一些像样的发现,把淘宝的人们留在了这里。找钻石的方法仍然原始。1872年出版的一本书里面,记载了一次寻宝,说在瓦尔河畔,寻宝的人雇佣数百名土著人,手拉手,慢慢在地面上搜索,期待能有所发现。但是这种找法,效率极低,成本太高,无法普及。个人的能力有限,搭伙一起找钻石的公司也就出现了。最早的记载,从东开普有一队,由麦金托什McIntosh率领;还有一队由罗林斯通Rollinston率领,来自纳塔。这两队都使用很系统的方法寻找钻石,在选定的地点,几乎要筛遍所有的沙石。1869年底,这两队人马遇到了一起,很快就决定合作,一起在瓦尔河西岸的一块地方花了三个月时间。不过一无所获。随后,两队决定分头行动,但是承诺,一旦有好消息,互相通报。
一个月后,1870年1月,一个土著人带着麦金托什的这一队来到了一个渡口,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一个半克拉钻石。这队人马立刻通知了罗林斯通的队伍,两队人马汇合在一起,很快开始在周围挖掘。罗林斯通的队伍里面有来自澳大利亚的金矿矿工,就使用了淘金的方法用河水淘洗泥沙。为了保密,淘洗的地方距离挖掘的地方有一千多米。果然,又在沙土里面发现了钻石。严格保密下,两队人马工作了几个月,收获不少,但是终于被其他人得知。报纸立刻报道了这个真正的重大发现,连纽约和伦敦的报纸都转载了这条消息,寻宝者蜂拥而至。南非第一个值得开采的钻石矿,就这么被发现了。消息公开的时候,是1870年四月。这个地方叫做克利普渡口Klipdrift,距离瓦尔河与奥兰治河的交口已经将近两百公里。人涌来的速度是惊人的。五月份,到这里采钻石的已经有上百人,到七月份,已经超过一千。一年后,1871年4月,聚集在这里的已经有五千人。人多了,就需要分地盘,很快,地块就被新来的买走,一般是6米见方的一块。也有人要自己试试运气,开始在周边地区乱挖,一旦发现了大量钻石,就会有其他人蜂拥而去。
! A1 p6 ^* w3 h+ T1 U" _% P% D1869年的时候,来这里淘宝的人还是非常盲目的乱撞。年底,有人在瓦尔河以南30公里的地方发现了钻石。这片土地位于一个叫做度托特潘Du Toit's Pan的农场里面,农场足有六千英亩,主人是范维克Adriaan van Wyk,度托特是原来的农场主的名字。见到有人来挖钻石,范维克就开始收取开采费用,每周每个地块7先令,每个地块仅有3米见方。当时英镑的货币体制和现在不一样,一个英镑有20个先令,1个先令有12个便士,等于说一个英镑有240个便士。现在一个英镑折合100个便士的体系是1971年才实行的。7先令,差不多是三分之一英镑,在那个年头,也是不少钱了。范维克收费不低,但是这块地方的回报率并不高,而这个地方距离瓦尔河实在太远,被大家认定不会有多大希望,矿工们逐渐把这里放弃了,回到了瓦尔河淘宝。范维克见到开矿的人越来越少,就趁着价钱还好,把农场卖给了也来采矿的商人,售价2600英镑。度托特盆地旁边,还有另外一个农场,叫做布特方登Bultfontein,面积将近15000英亩,这里也发现了钻石。故事类似,主人度普鲁伊Cornelis du Plooy把农场卖了2000英镑。
3 U$ x' X& O" [1870年,河床开采还是主流,来到瓦尔河流域的淘宝者就已经超过一万人。真正发财的,自然就是地主。克利普渡口对面不远,瓦尔河的南岸,有一个柏林教会的传教点,拥有河岸一侧将近5公里宽,长达24公里的地带。这里也发现了钻石。一个月内,来这里淘宝的就达到三百多户,此外,在对岸克利普渡口淘宝的矿工们也来这里挖钻石。依靠向这些淘宝者收取土地使用费,这个教会每月收入达到2500英镑!银行也不会错过这个机会。标准银行,现在中国工商行拥有股份的那个,早在1870年就在克利普渡口建了自己的分行,建了一个巨大的保险柜,开展保存钻石和现金的业务。
瓦尔河流域的钻石开采,技术上依然非常原始。方法呢,就是向下面挖,把挖出来的土过筛。第一道筛子,网眼很粗大,足足有一英寸,这是为了筛去大的石头。被拦住的大的石头,也需要察看一遍,看有没有巨型钻石在里面。钻石很少有这么大的,有的话也很容易分辨。当然绝大多数情况都是没有。筛下的,要过另一道筛。这一次,是要筛去沙子和泥土,小颗粒的钻石也在这个时候被筛去了。在当时,这种大小的钻石是不值得开采的。余下的,个头不大不小的,就被拿到河水里面冲洗,进一步洗掉泥土、脏东西。剩下的,就要靠人肉眼来挑选了。这个过程只有在天晴的时候才可以进行。要是下雨呢?那就麻烦一些,所有挖出来的,都拿到河边冲洗,挑选。地块的使用是按周交钱的,不能误工么。
干活的人多了,技术就要有进步了。首先是过筛本身有了进步,可以有三个筛子摞在一起,从上到下网眼越来越小,三个筛子都装在一个木盒子里面。泥沙从上面放到筛子上面,用河水冲洗,最终得到三种不同大小的石头,再进行人工筛选。这实际上是金矿上用过的方法。其他淘金的方法也在这里出现了,在澳大利亚淘金的矿工们,直接把澳大利亚的长汤姆Long Tom方法搬了过来,这个方法至少在三百年前就有人使用了。矿工们要使用一个长长的木板,长边的两侧挡住,横向还要钉上小木片,一排排的。使用的时候,木板是倾斜的,泥浆放在高的地方,用流水来冲刷,泥浆就顺着木板向下流。比较轻的泥土什么的,很快就被冲刷下来,而重一些大一些的石头、钻石,就被留在了木板上。为了防止大石头的干扰,在此之前可以先筛去大石头。最终得到的石头们,就被直接送到了筛选钻石的地方。筛选也不需要在筛子上做了,可以有专门的筛选桌子,把石头们放上去,细心挑选。这种半自动的筛选方法,效率明显提高了很多,一旦有人应用,立刻普及。
工具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来这里淘宝的,就有人专门制造工具了,赚的钱可能比大多数矿工都多。有一个人叫巴比J. L. Babe,有一些工程背景,这个时候也加入了钻石潮。巴比对使用的淘钻方法都不满意,就自己进行了改良。这个装置的结构非常简单,主要结构是一个巨大的长方形的大筛子,用四个柱子固定在了地上,可以摇动。上面呢,有一个大约60厘米直径的小筛子,筛孔的大小是半英寸,安置在长筛子的一端。泥浆就从小筛子上进来,首先挡住了大块的石头,余下的就到了长筛子上,更细的泥土等等就被直接筛了下去。留在长筛子上的,通过水洗等方法进一步清洗,最终进行手选。巴比自己使用这套装置筛选钻石,也出售了不少,积攒了不少财富。到1873年的时候,已经足够他回美国退休了。巴比的这套装置,使用的时间不长,就有更新的技术出现了。这也不是新发明的,早在19世纪初在巴西就有应用。这个装置,使用一大块铁板,开了很多的筛孔,然后卷成桶装,底端封好,上端开口。铁桶使用的时候基本上是平放的,略有倾斜,如果可能的话,下半部分要浸在水里面。通过摇动铁桶,铁桶内的泥浆就被筛选。这个装置叫做矿石筛,能节约不少的人力,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
河床的钻石产量其实很低,1870年底,人们又回到了度托特潘和布特方登,几周内,这里就布满了营帐,因为人们发现这里的钻石比想象的多了不少,甚至挖了很深了还有钻石。于是,对于内陆地区的钻石,人们也重视了起来。搜索的范围立刻扩大,1871年5月,在两个农场的北面不远,一个叫弗瑞泽格 Vooruitzigt的农场里,农场主的房子附近也发现了钻石,产量也不错。很快,到7月,这三个农场就聚集了一万人。7月,一队从开普殖民地克勒斯堡 Colesberg来的寻宝人在弗瑞泽格农场的一个小丘上发现了大量钻石,这里立刻成了新的热点,这座山,叫做克勒斯堡小丘。
到这个时候,人们对究竟什么地方产钻石,仍然一无所知。矿工们所知道的,就是钻石都是被河流带来的,所以就在靠近地面不远的地方,自然开采也不需要什么复杂机械,稿和锹就差不多了。不过很快,随着地面表层的土被挖光,矿工们发现表土下面有一种黄色的岩石,这种岩石里面,比表土的钻石可要丰富很多。于是,矿工们又开始开采这种黄色的石头。这种黄石头也的确很厚,在克勒斯堡小丘,竟然深达20米。这种有些目的的寻找,自然提高了钻石的产量,到8月,克勒斯堡小丘每周出产的钻石已经超过5万英镑,克勒斯堡小丘的地块价格自然一路飙升,很快达到100镑,不久就达到1000磅,甚至高达4000磅。但是到了1871年11月,一些挖得快的地块上,这种黄色石头就再也找不到了,下面,露出了一种蓝色的石头。这种石头非常坚硬,很难弄碎,一些矿工相信,这个蓝色石头里面,也不会有钻石,于是,有矿工开始收拾走人。弗瑞泽格的农场主这个时候也赚了不少钱了,见到钻石开采似乎要结束,就把农场卖给了一个商人,价格不错,这个16400英亩的农场,买的时候50英镑,现在售价6000英镑。这个农场主的名字,叫做戴比尔斯Johannes de Beers。
来淘宝的人各式各样。当地人当然有不少,还有很多人从遥远的澳大利亚、加拿大的金矿赶来,自信带来了丰富的经验,欧洲人也来了不少,还有从印度、巴西等地真正见过钻石开采的人。对于海外的淘宝者来讲,南非有三个可以登陆的地方:拥有两百年历史的开普敦,东开普新建的港口伊丽莎白港,还有三十多年历史的德班Durban。陆上最近的路程,是从伊丽莎白港登陆,但是这条路要翻越龙山,道路艰险,虽然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公共马车提供交通服务,也有了多少年来走出的道路,但是这一路快的话仍然需要30天,慢的话可能要两个多月。从德班登陆路上距离略微远一些,不过翻阅海拔三千多米的龙山在那个年代真的不容易。所以大部分人都从开普敦登陆。从开普敦出发,虽然路程要远上不少,但是路途相对平坦,除了几个山口,基本上都是平地,时间上就要短很多。在1870年,已经有公司开通了通向奥兰治河边的希望镇的马车,每周一班,每人收费12英镑,路上要花7-10天。这里通铁路还需要再等十几年的时间,在1870年,全开普殖民地的铁路总长仅有50公里。
其实很多来淘宝的人身上的钱仅够支付船资,到了开普敦才发现距离钻石矿仍然有很远的距离,却已经没钱买马车票,只能在开普顿先打点零工,赚一点钱,凑足路费,或者就要步行到这个深入内陆的荒漠去。这一路差不多一千公里,绝大多数地方渺无人烟,可以想象这些人的艰难,很多人根本到达不了目的地。卡鲁高原的太阳通常都非常毒辣,高原上的风沙也不少,暴风雨又经常来得毫无征兆,气候非常不友好。很快,这些人就放弃了自己的各式各样的服饰,开始采用布尔人的装束,戴上大檐帽,穿上风衣,留上大胡子,一方面这是内陆唯一能向散居的布尔人买到的服装样式,另外这些看起来非常奇怪的装束,可以有效地减少风雨对人的侵蚀。当然,别忘了戴上武器防身,寻宝的道路还是很艰难的,既要面临土著,也要面临野兽。
# w/ F2 L/ H$ j! \( Z- g/ p- q起先寻宝者一般都需要先在希望小镇停留,后来,在克利普渡口,以及新发现的几个大矿坑附近,逐渐形成了定居点,也就成了寻宝者们落脚的地方,在这里购买开矿的装备、补充给养,更重要的是打探消息,然后就奔向矿场。大部分人对于淘钻石都没有任何经验,实际上就算是有经验的,对于哪里能找到钻石也毫无头绪。能够到那些已知钻石矿区买到地块的,自然就开始认真经营自己的生意;弄不到的,就要四处乱挖,妄想自己能够找到下一个大矿,随便找个地方,挖几个坑,看找不到钻石,就换个地方。
7 E7 w: [' r: _+ k, Z7 Q7 V这些寻宝者很快就和当地的农场主起了冲突,那些深浅不一的坑们,可是陷害了不少牛羊,而这个地区极为紧缺的水源,更是双方争执的重要原因。当然,除了这些烦恼,农场主们对于这些淘宝者还是欢迎的。布尔人的农场远离市场,农产品运输困难,现在忽然来了上万人口,都要吃喝,可是做生意的好时候呢。有人的地方就有消费,立刻,在矿工们聚居的地方,开始出现各式各样的生意,出售食品、工具的市场很快就建立起来,酒馆自然绝对不能少的,舞厅也很受欢迎,甚至还有剧院、妓女,很多没有得到地块但也不想四处乱撞的人们,就在这里讨口饭吃。当然最火的生意还是钻石交易,这一带聚集了大批的钻石商,通过自己在海外的关系,赚取差价,牟取暴利。
人口突然增加,自然也带来了混乱的社会秩序。这地方没有警察,人们的行为缺乏约束,偷抢的事情非常普遍,特别是那些采到了大钻石的,要保护自己的安全,只能靠自己的实力。不过无政府状态持续不了多久,这个地区现在成了财富源泉,自然再也不是三不管的地方了,周围三个白人政府都盯上了这块肥肉。距离最近的就是布尔人的自由州政权,宣布瓦尔河南岸都是自由州的地盘,率先在这里设立了监狱,派出了警察,在瓦尔河以南控制了一块地面。德兰士瓦总统小比勒陀里斯Pretorius在1870年也宣布,瓦尔河北岸有钻石的地方,一直到瓦尔河与哈兹Hartz河的交口,都属于布尔人的政权德兰士瓦,克利普渡口的矿场,就在这个范围内。德兰士瓦政府还派出了官员勘查地面,也收了一点税上来。
不过,小比勒陀里斯立刻就犯了个错误,他剥夺了所有瓦尔河北岸的矿工们的采矿权,把开采权分给了自己的三个朋友。见到自己的财富梦忽然被剥夺,矿工们可就不干了,立刻在克利普渡口召开大会,决定成立矿工共和国,推选的总统,是来自英国的矿工、前警察、前海员、前金矿矿工、十八个孩子的父亲,当地一家舞厅的经理,帕克尔Stafford Parker。帕克尔总统对这份工作非常认真。他立刻任命了一个前屠夫成为刑罚官,规定对偷窃钻石和货物的行为严惩,设立了种种刑罚,连打牌作弊都需要扔到河里面淹一淹以作惩戒。酷刑之下,矿区的治安立刻有所好转。帕克尔当然没忘了自己最重要的任务,命令所有的矿工都必须参加军事训练,为保卫自己的政权做准备。国旗当然也有,帕克尔选定的国旗上,画了一匹马,当然,没忘了在旗子一角放上米字旗。
帕克尔很快就迎来了第一个考验。德兰士瓦共和国总统小比勒陀里斯带上几个骑兵到了这里,本来想宣示主权,却没想碰到了矿工自己的武装。比勒托里斯试图与帕克尔谈判,未果。这个时候德兰士瓦的布尔人不足两万,分散在二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对于上万名急红了眼的矿工,可是不敢招惹的。见到矿工们有了自己的武装,自由州也派来了部队,但是这一队武装很快就被矿工们包围,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帕克尔亲自去找自由州的军官谈判。两个人谈判期间,两边的武装却交上了朋友,双方在一起狂欢数日,随后布尔人撤兵。当然矿工们也没有忘记寻求外界支持,很快,帕克尔与沃特布尔人的首领签署了友好互助条约!
" N* u7 ^+ T2 {6 E% k/ z$ Z那么这个地方,究竟应该算是谁的呢?自然是土著人的。至少在17世纪以前,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的,是采集狩猎为生的科伊桑人Khoi-San,还有半农业半牧业的茨瓦纳人Tswana。 到了18世纪,一群杂色人到了这里定居。杂色人这个词,似乎只有南非有,一开始用来描述黑白混血的一个群体,到20世纪的时候扩展到指称肤色不深不浅的人群,差不多非白非黑非印度人的,都划到了这个大类,包括华人。不过在故事发生的年代,还没这么复杂。这些人来自开普殖民地,已经皈依了基督教,觉得自己总是文明一些,比黑人要高一等,但是另一方面,却得不到与白人平等的机会,就出来建立自己的地盘。他们选定了这个瓦尔河和奥兰治河交汇的地方,很快控制了原来在这里的土著,成为统治者。这些人当时自称“杂种”Bustard,似乎是以此为荣的,不过1813年一个英国传教士来这里建立传教点,觉得这个名字实在难听,就给他们起了个名字叫格利夸Griqua,选用的是很多人的一个共同祖先的名字。不过在白人眼里,居住在这个地方的黑人,也算是格利夸人。这块地方,也就因此叫格利夸兰Griqualand。
+ F& E1 h! v6 b! h6 I1 }: N这批人就是前面提到的沃特布尔人。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这里杂色人分成两个大部落,其中一个,酋长的名字叫沃特布尔Andries Waterboer,所以他的族人就用了这个名字。这些来自开普殖民地的人与英国人一直有着联系,1834年的时候,在传教士的协助下,开普殖民地的英国人与沃特布尔签订了协议,由沃特布尔人来协助保护开普殖民地的北面边境,向开普殖民地发出警告,还要协助抓捕逃跑的罪犯等等,代价是每年英国人付给沃特布尔100英镑的工资。1843年的时候,杂色人的另外一个酋长考克Adam Kok也与英国人签了这么一个协议。当然,签了这么个协议,对于英国人来讲,就算是正式承认了这两个首领在其土地上的主权了。考克的地盘在沃特布尔的地盘东面。现在发现钻石矿的地方,差不多在两个人地盘的交界。
3 V6 `3 Q$ l+ V) r/ [. K1830年代中期,布尔人的大迁徙就开始了,经过十几年的时间,逐渐把杂色人的地盘给占了。最先受影响的是考克一族,他的地方几乎全被布尔人占领,他的族人不得不向东迁徙,跑到靠近纳塔的地方,建立了新的区域,叫做格利夸兰东。沃特布尔的地盘,土地贫瘠,布尔人来的不多,所以一开始受到的影响不大。不过随着参与大迁徙的布尔人越来越多,土地也逐渐扩张,很多布尔人就开始找沃特布尔来租地,开辟农场。不过很多布尔人随后就跑到布尔人的政权那里登记,取得土地的所有权,这样,双方就开始有土地纠纷。因为本来双方的界限就不清楚,所以这类纠纷也很难处理。打着解决纠纷的名义,1860年代,英国人也把手伸过来了,经常成为纠纷的仲裁。好在这一带土地贫瘠,看得上的人真不多,还没出大乱子。钻石潮一起,事情可就不一样了,各色人等都宣称自己拥有不同的地方。英国人以及布尔人的自由州共和国最先向这里派出了官员收税,做点行政管理,随后,沃特布尔人也醒过来,赶忙划了一片土地向来这里开矿的矿工收税。这样当然就有了不少冲突,究竟谁应该来收税就成了热门问题。
首先要寻求法律解决的,竟然是沃特布尔人。这后面有英国人捣鬼。现在英国人很是看上了这块地方。要知道,这块争执的土地,不仅仅蕴藏着目前还不知道有多少的财富,更重要的,这里是开普殖民地的英国人通向更远的非洲内陆的唯一通道。非洲内陆丰富的象牙、皮革,半个世纪以来就是通过这里抵达开普殖民地的,是开普殖民地的重要收入来源。英国人可不想把这里变成布尔人的地盘。但是,英国人十几年前放弃了自由州殖民地,也就退出了对这片土地的争夺,已经没有再回来的借口了。什么事情也难不倒无耻的英国人,于是,英国人就鼓动沃特布尔,来向开普殖民地申请保护。这样,就把本来缺乏介入借口的英国人拉了进来,成了事情的仲裁者。开普殖民地是有心把这块新的财富之地拿到自己的手上得,这个立场立刻取得了大英帝国政府的支持。1870年底,当时的英国殖民大臣金伯利伯爵 Earl of Kimberley,就致信开普殖民地的官员,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浓厚兴趣。1871年2月,开普殖民地的总督巴克利Henry Barkly亲自跑到这块地方考察,更是坚定了吞并的决心。在巴克利的主导下,一个仲裁法庭成立了,仲裁人呢,选定了号称与争执无关的纳塔殖民地的总督基亚特Robert Keate。德兰士瓦表示接受仲裁,但是自由州认定这个仲裁者和争执密切相关,拒绝接受。
尽管有当事人反对,仲裁还是进行了,沃特布尔政权和德兰士瓦政权代表都跑到纳塔殖民地的首府彼德玛利兹堡Pietermaritzburg陈词。9月,基亚特宣布这块地方应该归沃特布尔人所有,布尔人输了官司。10月27日,不等大英帝国批准,开普殖民地总督巴克利就批准了沃特布尔人让英国人提供保护的要求,宣布这个地方成了英国的新殖民地,正式命名为格利夸兰西。边界自然也一并明确了,所有已知有钻石的地方,都成了英国人的地盘,自由州一点也没得到,边界几乎沿着钻石矿的边缘切过,最近的地方距离仅有数公里。这个结局直接导致了德兰士瓦的小比勒陀里斯政府下台。自由州里面一开始有人嚷嚷宣战,但是权衡利弊之下,终究默认了这个结果。毕竟,这个新兴的经济中心,给自由州的农业提供了一个不小的市场。
6 h" T$ s/ U9 r7 m矿工共和国呢?矿工大多数都是讲英语的,还可以接受这个结局,但是还是有一些矿工也不满意,觉得独立了也不错。不过帕克尔总统不干了:你怎么能和自己的女王打仗呢?于是,这个年仅一岁的矿工共和国,又称克利普渡口共和国,至此结束。下台后,帕克尔继续着自己舞厅老板这个更有前途的事业,后来从克利普渡口搬到了度托特潘,是最早在这个地区建造正规住房的人之一。帕克尔坚持使用前总统这个称呼,保护着自己的国旗,很是怀念这段光辉的时光。
米字旗飘扬在钻石矿上空不久,1871年11月,塞西尔罗德斯Cecil Rhodes就来到了克勒斯堡小丘,来找在这里采矿的哥哥赫伯特Herbert Rhodes。塞西尔罗德斯出生在英国的一个牧师家庭,在七个兄弟中排行第三,从小并不算出众。罗德斯的家庭还算殷实,家中的长子赫伯特上的是温彻斯特公学,次子弗兰克Frank上的伊顿公学,塞西尔却仅仅在村子里面的学校接受教育。老罗德斯很想把七个儿子都培养成牧师,不过塞西尔心中的理想确是当个律师。无论是当牧师,还是当律师,上大学都是必需的。1869年底,塞西尔念完了中学,正在为自己究竟应该从事什么职业迷茫的时候,忽然病了一场。医生说塞西尔肺部感染,当时没有什么好办法,不过新鲜空气总是有好处的。19世纪的英国空气可不怎么样,医生就建议让这个年轻人去远航。正好这个时候赫伯特已经到了纳塔,塞西尔就来投奔赫伯特。1870年9月1日,经过72天的航行,罗德斯到了纳塔。罗德斯带来了多少钱,现在查不到,不过至少他的索菲阿姨借给了他2000英镑,那个年代,可是一笔不小的资本。虽然南非的钻石热已经开始,但是罗德斯却不是为了钻石来的,他一开始的打算,是要跟随赫伯特一起种棉花。纳塔濒临印度洋,是南非降雨最丰富的地方,气温也好,接近热带的气候适合不少东西的种植,很多英国人都在这里购买农场。早先来到这里的赫伯特,已经买下了一个200英亩的农场,种了一季棉花。
钻石潮已经在南非兴起,就算不为之所动,故事总还是能听到不少的。给罗德斯讲故事的,是发现第一个钻石矿的罗林斯通。1870年9月,罗林斯通从钻石热里面返回,带回来不少故事。罗德斯印象最深的,是罗林斯通讲的三个大钻,一个价值8000英镑,一颗9000英镑,第三颗,10000英镑。最后一颗最有故事,挖到这个钻石的矿工,在自己的地块上忙了好久一无所获,打算用15个先令的价钱把地块卖出去,竟然没人感兴趣。矿工自己不舍得把地块白扔,只好继续忙碌,结果第二天就发现了这个大家伙。另外一个故事,说一个荷兰人,漂洋过海历尽辛苦到了矿山,拿到一个地块,干了半天,就采到了一颗价值14000英镑的钻石,然后,把地块卖掉,打包回家。不过这个时候,罗德斯对于这种似乎完全凭借运气的暴富不感兴趣,他自己给他母亲的信中讲到:钻石里面的确有机会,不过看起来不过就是赌博罢了,还是种棉花更加扎实。罗德斯觉得扎实,赫伯特却不愿意别人暴发自己干看着,实际上,早在罗德斯抵达之前,就自己动身淘宝去了。
6 U2 o$ S9 A* f) z7 `赫伯特几个月后回来的时候,罗德斯正带着30个祖鲁人Zulu开垦农场里的荒地。当个农民,罗德斯非常认真投入;管理祖鲁人,罗德斯看起来也有一些方法,不少人都愿意给这个大男孩干活。赫伯特帮着弟弟忙了一阵子,终于还是受不了钻石的诱惑,再次动身离开,离走的时候,告诉塞西尔,别在这里浪费时间了,来挖钻石吧。罗德斯还是耐心等到了7月棉花收割。这一季棉花产量不错,但是这个时候棉花的价格却非常不好,价格比两年前跌了40%,根本收不回成本。终于,罗德斯也改了主意,雇了一辆牛车装上行李和开采钻石的工具,自己骑着马,带上几个祖鲁人上路。这一路将近700公里,要翻越龙山,要跨越激流,一路上风餐露宿。罗德斯的马很快就死掉了,自己只能一路步行,足足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罗德斯很顺利地找到了赫伯特。赫伯特是最早一批到克勒斯堡小丘分到地块的人,自己占了三个完整地块。两周后,赫伯特决定先回英国,罗德斯帮着哥哥看着。
克勒斯堡小丘是1871年7月15日被发现的,发现的人叫洛斯通Rawstone。这个洛斯通属于一个叫做红帽子Red Cap的采矿团队。洛斯通曾经有一个地块,但是后来赌博的时候输掉了,所以现在没有事情做,天天在帐篷里面打牌斗酒。洛斯通有一个佣人,叫达蒙Damon,被洛斯通派出去找钻石。一天,洛斯通正在打牌,达蒙来了,手上拿着三颗钻石。洛斯通连夜带上自己的人马去划地块,知道消息的人也立刻赶来,到第二天天亮,整片地几乎就被分光了。不过洛斯通自己的运气还是不好。他自己占了四个地块,两个根本就没有钻石出产,另外两个产量也很低,连成本都收不回来。戴比尔斯农场里面的两个大矿,对于其发现者都没有什么回报。另一个矿的发现者叫杰克逊Richard Jackson,他发现了钻石之后,给自己圈了六个地块,也都没有出产什么钻石,最终只得放弃。
克勒斯堡小丘钻石矿是四个大钻石矿里面发现最晚的,规划得也最好。人们现在知道了,与河床的钻石矿不同,这里的钻石可能藏得很深,所以,地块就不能太小。克勒斯堡小丘的每个地块30或者31英尺(9-9.5米)见方,一开始划定了600多个地块。矿区内的交通问题也已经有所考虑了,在这里,每个地块都要拿出来七英尺半(2.3米)宽的一条,成为矿区内的道路,不能挖掘。这样,整个矿区内就有了很多15英尺(4.6米)宽,间隔45英尺(13.7米)的道路。道路上,人来人往,是矿工们运输材料的地方。这么宽的道路,也是为了有良好的支撑,在其他矿,由于道路很窄,地块挖不了多深道路就垮了。但是克勒斯堡小丘钻石的深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再加上道路材料主要就是出产钻石的黄石头,本身不大结实,暴露出来以后,风化严重,道路坍塌就成了家常便饭。等到罗德斯抵达这里的时候,有的道路已经不能使用了。怎么办呢?人们自然有办法。现在,有人开始在矿区架设缆线,一端在自己的地块里面,另一端在矿区边缘,挖出来的土,通过缆线运出来。到1874年,坑已经很深,所有的道路都已经坍塌,连工人、工具的运输,都是要走这个空中缆车了,钻坑内线路密密麻麻,周围一圈巨大的绞盘,很是壮观。
罗德斯对于这个新的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虽说没有大钻石出土,但是三个地块每周出产大约30克拉钻石,能卖100英镑的样子,还算不错。不过好日子没过多久。几个大钻石矿的发现,使得钻石供应量激增,而市场却完全没有能力消化这么多的产量。钻石商人们试图维持钻石的价格,但是到了1872年1月的第二周,钻石价格终于崩盘,在钻石矿收获的钻石商人,忽然停止了几乎所有的收购。这对矿工们的打击是巨大的。1873年出版的一本书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作者遇到了两个英国矿工,拿着四颗钻石,最大的足足有15克拉,三个小的,加起来也有10克拉。他们找到一个钻石商,想卖50英镑,被钻石商拒绝。英国人非常生气,说连50英镑都卖不掉,不如直接把钻石扔到河里。最终,交易还是没有成交。这个叫做博耶Boyle的作者的运气也不好。他在1871年12月花365英镑买了四分之一个地块,连带两辆骡车,加上两头骡子。开工第一天,他的地块旁边的路塌了,把他的这四分之一地块埋了起来,清理很花功夫。几周后,两头骡子掉到了坑里,死了,只得再买两头。五天后,骡车与牛车撞了,无法维修。再过五天,新买的两头骡子跑了,再也找不回来。然后,他的雇工,在拿了他预付的工钱以后,也跑了。两个月的挖掘,博耶仅挖到了价值42英镑的钻石,利润只有5英镑;地块价格却已经大幅度下跌,现在,根本就卖不出去了,地产上的投资完全打了水漂。当年淘宝的人们,大部分都是类似下场。
. ~4 r6 }5 L4 n) a3 [5 ?罗德斯却对钻石的前景保持着信心。罗德斯毕竟与大多数来这里淘宝的人不一样,他有一些资金,怎么也能活下去。对于开采来讲,罗德斯干得还说得过去。这是比较辛苦也比较危险的行当。虽然雇着劳力,矿主自己也是很辛苦的。雇工是需要监督的,弄不好就偷走几个钻石,挑选钻石,更是要自己动手。雇工经常短缺,这个时候,矿主们就要自己干体力活了,挖掘、过筛,都要自己动手。更麻烦的,还需要监督邻居们,不能让他们占领自己的地盘。随着挖的坑越来越深,道路的坍塌成了常事;更麻烦的,道路两边没有护栏,在道路上忙忙碌碌的骡车,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掉下来一两辆,给下面工作的人带来巨大风险,几乎天天都有人丧命。死的大多数是出苦力的黑人,但是白人也不是绝对安全。罗德斯自己的体力活干得可不怎么样,好几次把自己弄伤,右手的小手指就是这个时候弄断的,矿区的医生水平不怎么样,没有接好,小指再也不能伸直。
挖钻石赚钱实在太辛苦,时机不好,投资也一时见不到回报,罗德斯很快就开始动别的脑筋。另外一个年轻人和罗德斯有类似的想法。这个人名叫路德 Charles Rudd,比罗德斯大9岁,本来在剑桥三一学院念书,1865年快毕业的时候,也因为健康问题,被医生建议到开普殖民地换换空气。路德在开普做过不少生意,干过不少行业,经验丰富。路德1870年就到了矿区淘宝,一开始在瓦尔河边忙活,收获不大,却得了伤寒。到开普敦修养好了之后,路德跑到戴比尔斯的农场碰运气,自己也开采,也从事钻石买卖,还做点进口生意。路德和罗德斯很谈得来,就决定合作。在1872年初,两个人最成功的生意大约是卖冰激凌。两个人合伙投资进口了冰激凌机,由路德操作,罗德斯来销售。在炎热的卡鲁高原,虽然每杯冰激凌售价高达六个便士,客户也是络绎不绝。两个人三个月的时间就收回了投资,然后又把冰激凌机用比进价高不少的价格卖给了下家,初显两个人的商业天赋。萧条时期,做生意赚钱比钻石还稳当,到1872年底,罗德斯自己名下的资产就已经达到5000英镑。虽然钻石价格不好,但是这也正是收购地块的好时候,罗德斯是坚信蓝石头里面也会有钻石的。不过这个时候,每个人名下拥有的地块数量是有限制的,有的矿一个人仅能拥有一个完整地块,有的矿一个人仅能拥有两个完整地块,在地块方面的投资,并不大容易。
1872年7月,罗德斯刚过19岁生日,忽然感到心脏不舒服。这大约是罗德斯的心脏第一次出毛病,被归因为劳累过度。正好这个时候,赫伯特回来了,带来了罗德斯另一个哥哥弗兰克Frank。有了弗兰克和路德看着地块和生意,赫伯特决定戴上罗德斯去周围看看。这一圈,两个人先向北,到了现在的博茨瓦纳Botswana,然后向东,从现在的津巴布韦Zimbabwe,回到南非的德兰士瓦。德兰士瓦这个时候发现了两处金矿,赫伯特对此非常感兴趣。四个月以后,两个人回到克勒斯堡小丘,这一次,赫伯特决定停止采钻石,把自己的地块转给了罗德斯,北上淘金。罗德斯以后再也没见到这个哥哥。赫伯特在德兰士瓦东部新发现的金矿呆了三年,然后又到了莫桑比克Mozambique,向非洲部落叛卖军火。本来向黑人卖卖枪支,葡萄牙人也不怎么干涉,不过赫伯特把葡萄牙人的一门炮也给卖了,就惹恼了葡萄牙人,把他抓起来在监狱里关了两年。1879年,赫伯特到了马拉维Malawi南部恩亚萨Nyasa湖边。一次赫伯特煮酒的时候,酒喷了出来,被赫伯特的烟斗点着,然后火势就点燃了赫伯特身上的衣服。虽然赫伯特很快跳到河里熄灭了身上的火,还是被烧伤。同伴赶快去找医生,但是最近的一个医生距离足有七八十公里远,等到医生赶到,赫伯特已经死了。传奇人物,大约也应该有传奇的死法?
8 H: M9 [. ]' X, a! v1873年,罗德斯的资产又翻了一番,达到1万英镑。与路德的合作,给这个年轻人带来了不错的收入。路德也真的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好伙伴,非常可靠,罗德斯完全可以放手。现在,罗德斯也终于对自己的前途作了决定,要去念大学,当律师。弗兰克这时候也收到了入伍的通知,要开始自己军队的生活。老罗德斯的七个儿子,最终没有一个人听了父亲的话做牧师。1873年7月,20岁的罗德斯踏上了驶向英国的轮船。
橡树村 发表于 2012-4-4 15:28 0 _* e1 r4 A% P6 S
4 钻石潮$ _, l) s$ G O/ s1 K( f
( d6 f7 ~4 t# c" \! ~$ O7 u$ K \- H0 B
塔韦尼埃描述了印度库鲁尔开采钻石的壮观景象。开采在克里什纳河南岸进行。那个时候,克利什纳河 ...
橡树村 发表于 2012-4-5 03:59 - T G; n6 F$ v& J% h) p
5 矿工共和国
来淘宝的人各式各样。当地人当然有不少,还有很多人从遥远的澳大利亚、加拿大的金矿赶来,自 ...
橡树村 发表于 2012-4-5 18:26 4 N, |' h1 N' O* `2 R
66 V; d9 u, v9 K% W
米字旗飘扬在钻石矿上空不久,1871年11月,塞西尔罗德斯Cecil Rhodes就来到了克勒斯堡小丘,来找在这里 ...
罗德斯在回英国的路上的时候,南非钻石业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与他在海上错过,这个人叫巴尼巴内图Barney Barnato。巴内图这个时候还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做巴内特伊萨克Barnett Isaacs,1851年生于伦敦东区,这一年22岁,有的资料说18岁,甚至14岁。巴内特是来投奔他的哥哥哈里Harry的。哈里也在钻石矿混日子,不过没有挖矿,而是个小丑,在酒馆小剧院里面演滑稽戏混日子,巴内特就跟着哥哥一起。演出的时候,介绍完哈里,还要说“还有巴内特”,听起来就是巴内图 Barnett, too,于是就有了巴内图Barnato这个名字,他真正姓什么,没人关心。后来,索性巴内特把名字改成了巴尼巴内图,到后来巴内图成了气候,连他的哥哥也跟着改了姓,成了巴内图兄弟。巴内图不是空手来的,他带来了六大箱上好的古巴雪茄。准确地说,是巴内图自称的上好古巴雪茄。客户基本上不大认可这个说法,所以雪茄的生意不大好。为了生存,两兄弟几乎做遍了所有能赚钱的生意,按照后来巴内图的说法,南非能够当作商品卖的东西,他都经营过。很快,巴内图攒下了30英镑的资本,开始收购钻石。
8 S! q, e/ c2 M2 k5 g钻石矿里面,收购钻石可是大生意。这个时候,在钻石矿收购钻石的,有三类商人。最底层的是天天要跑到矿上的钻石收购员。干这个的,基本上是有一点点钱,但是得不到地块也不愿意打工替别人挖钻石的。他们每天一大早就要出门,到钻石矿上,去矿工的钻石筛选桌那里打探消息,看到合适的,说服矿工卖给他们。这些人的装备都差不多,支票本、钻石称、放大镜,还有伶牙俐齿。钻石收上来以后,这些人就卖给上家,赚个差价。由于资金非常有限,这些人也收不上什么大点的钻石。巴内图作的比这个略大一些,他自己也要去矿上跑,但是他有一个铁皮房当办公室,他的合作伙伴天天等在铁皮房里面,等待一些上门的收购。这就是第二类钻石商。除了等在家里,这些人还要经常去什么酒馆,赌场去跑,打听大钻石的消息,毕竟大钻石的利润高。
3 N! b, Q* p: y: F2 F: }% g: z巴内图的合伙人叫做科汉Louis Cohen,出资了60英镑。巴内图没这么多钱,就用四十箱上好的哈瓦那雪茄来补了差额。等到这批货到的时候,科汉先尝了尝,很是觉得味道不对头,但是巴内图成功说服科汉,这的确就是纯正的哈瓦那雪茄。可惜只说服了科汉没用,虽然现在的钻石矿区是任何产品都能卖出去的地方,这批雪茄还是给两个人添了不少麻烦。巴内图有的时候会把雪茄送给客户,得到这种赠品的客户就不再和他们做生意了。一次,一个荷兰矿工刚出门没多久就骂着回来了,雪茄把他的嘴烧坏了,巴内图自然也失去了这个客户。这样的次数多了,科汉不干了,强迫巴内图半价拍卖掉了雪茄。这一类的钻石商赚的也是个辛苦钱,自己的日子也很辛苦。科汉和巴内图只有这一个铁皮房子,结束了一天的生意,就在铁皮房里面做饭,晚上两个人在地上睡觉。他们收上来的钻石,要卖给再上一层,就是欧洲那些大珠宝商的代理们。这些人是钻石收购生意的最高层,在矿区里面,衣着最光鲜,最考究,那是根本不用满处跑的,坐等生意上们就好,只做大宗买卖。1873年的钻石矿,个人名下的地块还有数量限制,但是大珠宝商的代理数量却是有限的,所以基本上是买方市场,价格完全由买方说了算,当个收购代理那是很滋润的。这些人,会定期把收到的钻石送往伦敦。19世纪,这种没有切割的钻石的交易中心,在伦敦。
% R2 a) C/ _' ]* Y$ D相对来讲,伦敦算是一个比较新的钻石交易中心。欧洲最古老的钻石交易中心是威尼斯。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印度的钻石通过两个途径抵达威尼斯,一个是从印度走海路经过亚丁湾,再经过埃塞俄比亚、埃及,抵达威尼斯;另一路是陆路,经过波斯、亚美尼亚、土耳其,抵达威尼斯。威尼斯应该是欧洲最早开始加工钻石的地方。原钻的表面并不是很好,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最晚在14世纪,有可能早在10世纪,人们就开始对钻石的平面进行打磨。钻石是最硬的东西,可以用来打磨的也只有钻石,比较方便的就是钻石粉。钻石粉是用杵一点一点砸出来的,还有加工钻石时候的碎屑。最古老的打磨工艺非常简单,就是拿着钻石,在一堆钻石粉里面磨来磨去,钻石粉有的时候用一些油润滑。这样打磨的钻石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形状,看工匠自己的设计了。打磨好以后,钻石再用羊皮沾着唾沫抛光。可以想象,这样加工得到的钻石平面并不好,而且这样的做法,非常费时费力,加工成本很高。原钻基本上都是八面体结构的,这样的打磨,大多数就是把八面体的八个面打磨平滑,形成更加规则的八面体结构,这也就是最古老的钻石切割形状,叫做点型切割Point Cut。
2 o3 ~/ D5 m5 }大约到了14世纪晚期,或者15世纪早期,技术就有了发展,开始使用两个大钻石相互打磨,这个工艺,比使用钻石粉末加工打磨的效率要高一些。这些钻石加工的技术应该是在威尼斯出现的,随后逐渐向其他城市蔓延,在15世纪,就已经传到了安特卫普。这种技术到16世纪末期有了一个更有效率的变种,就是把要加工的钻石固定,用重量压在沾满了碎钻的磨盘上,用机械装置来转动磨盘,打磨钻石。这样,可以同时打磨几颗钻石,节省了人力,也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这样的装置,也可以用于钻石的抛光。固定钻石的方法也逐渐变化,到了19世纪,钻石实际上是被包在焊料里面,与铜的底座连接在一起。这样,钻石可以被很牢固地固定,也只有需要加工的平面露出来。缺点是每次更换要加工的平面,就需要加热融化焊料,调整位置,然后再冷却,所以到20世纪被更方便的精确机械装置替代。这种焊料固定钻石的方法,在1970年代还能见到应用。
/ |9 z! s: U1 \) k15世纪,大航海时代开始之后,葡萄牙人首先成为了海上的主宰,也就控制了第三条钻石商路:海路;里斯本也就成了钻石的交易中心和加工中心,安特卫普也沾了光,在钻石加工行业的地位越来越高,基本上与威尼斯齐名。也在16世纪初期,欧洲钻石的形状有了发展,出现了两种新的形状。一种相对简单,就是把八面体的钻石的一个角磨平,出现一个平台,这样的钻石,可以叫做桌型切割Table Cut,一共有9个面。有的时候,下角也会磨平,但是会比上面的平台小上很多,形成10个面。如果下面的平台比较大,达到上面平台的一半,这种形状就被称作印度切割Indian Cut,一般都是在印度加工的。印度一直到17世纪在钻石加工方面都领先于欧洲。另外一种切割形状就要复杂不少了,叫做玫瑰切割Rose Cut。起玫瑰这个名字,据说是因为切割以后的形状,很像是玫瑰花的花蕊。历史上有名的光山钻石Koh-i-Nur以及莫卧儿大帝钻石Great Mogul都是这种切割。玫瑰切割的特点,是底部是个大平面,上面是个半球形,一般分成两层打磨成小的平面,大钻石可以分成更多的平面。玫瑰切割有不少变体,比如上层6个面,下层18个面的荷兰切割,或者上层6个面,下层12个面的半荷兰切割,也可以把两个半球拼起来,叫做双荷兰切割。最简单的玫瑰切割半球上只有三个平面,复杂的,可以做成梨形,船形等等,变化很多。
16世纪末期,在西班牙、葡萄牙、德国、波兰等地,宗教压迫非常严厉,而钻石工匠有很多是犹太人,很难生存,就向宗教氛围相对宽松的比利时和荷兰转移。1579年,宗教法庭控制了葡萄牙之后,里斯本的钻石交易和部分加工业也转移到了阿姆斯特丹,于是,阿姆斯特丹成了新的交易中心。17世纪是荷兰人称霸海洋的时候,荷兰人控制了钻石贸易,到17世纪末,阿姆斯特丹就成了最大的钻石交易中心,安特卫普成了最大的钻石加工中心,超越了威尼斯。最晚在17世纪,另一个重要的钻石加工技术在欧洲出现了:切割。这项技术很可能是印度开始的,传播到了欧洲。切割的时候,被切割的钻石先要包在一种胶里面。这种胶的配方各式各样,不过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基本透明,否则就看不到里面的钻石了。另一颗钻石,一般有很尖锐的边缘,被固定在一个木棒里面,像是刀子一样,用来切割钻石。具体操作有些复杂,不过有了这个技术,就可以把整块钻石切下来,加工速度又快了很多。最晚在17世纪,钻石锯也出现了。钻石锯是一个金属的锯,锯齿沾满碎钻,用于钻石的切割,当然切割玉器也没有任何问题。不过钻石锯的加工要求要高一些,真正开始大规模应用,要等到19世纪末期了。
17世纪,桌型切割开始出现不少变体,钻石的面数越来越多,一些细节的加工也出现了,比如把尖锐的边角打磨圆滑等等。比如最晚在1645年出现的一种叫做旧单切割Old Single Cut的形状,从上方看,钻石和平台都是八面体的。这已经有点接近现代完美切割的样子了。这种精美切割Brilliant Cut的雏形出现在17世纪,不严格地讲,只要是依据八面体结构的,有圆的的边角以及圆弧形的腰部的钻石,都可以称作精美切割。18世纪巴西的钻石发现的时候,大量的精美切割钻石进入市场,这种被后来人成为旧矿切割Old Mine Cut的切割立刻赢得了人们的喜欢,桌型切割甚至玫瑰切割的钻石纷纷被重新切割。
钻石切割的目的,是让钻石有最大的光泽,最耀眼。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尽可能地把照射到钻石上的光反射到欣赏者的眼睛里面。钻石直接反射的光的比例很高,不过再高,也有超过80%的光要透过钻石里面去。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钻石的设计,把折射到钻石里面的光线尽可能地反射回来。另外,光线经过折射以后,会发生色散,色散越多,钻石就越有闪烁的感觉,五颜六色。不过闪烁与光线的完全反射不能同时实现,需要平衡,所以就有了不同的切割变化。要达到这个效果,需要对钻石的光学性质有很透彻的了解。即使到了19世纪,人们对于钻石的光学性质的认识也是非常有限的,无法使得钻石切割达到最佳效果,钻石加工的好坏,完全依靠切工的个人经验,很多都是不传秘方。对最佳的切割方式进行计算是在1910年代开始的,随后也有几种变体,在1940年代才出现了精确的完美切割 Ideal Cut,是精美切割的一种,但是对于切割有了明确的要求,高度、厚度、角度,各个切面的具体要求等等,都有了精确指标。由于对不同指标的取舍略有不同,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两种切割,欧洲完美切割和美国完美切割。这方面的标准,确定就更晚了,1978年国际钻石委员会才确定了最佳效果的钻石切割标准,距今才30年。
18世纪巴西钻石的发现,使得葡萄牙重新控制了钻石交易,但是里斯本在钻石交易中的地位没有得到恢复。17世纪末期的时候,英国人已经开始称雄大海,伦敦就成了新的钻石交易中心,而葡萄牙人在巴西发现的钻石,也要在伦敦交易。与此同时,安特卫普的最大钻石加工中心地位逐渐衰落,阿姆斯特丹逐渐从交易中心演变成了加工中心。这个时候钻石交易的分工开始了,交易与加工中心开始分离。伦敦虽然也有钻石加工,但是没有能够超越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的地位。等到19世纪晚期南非的钻石发现,由于量很大,市场又已经分布很广,世界上出现了多个加工中心,但是伦敦一直维持了自己原钻交易中心的地位,直到现在。
; `- N+ U- n4 q6 G) d) f0 {1873年,钻石矿有了新名字。1873年1月,英国派来的格利夸兰西殖民地总督索萨Richard Southey就任,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人们迎出去好几公里,然后簇拥着总督夫妇来到矿区,甚至还有铜管乐队助兴开道;晚上,是欢迎的盛宴。看起来矿工们对于接受英国的统治很是开心,毕竟大多数白人矿工都是英国人么。总督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名字。这个地方,现在还保留着最初的名字。戴比尔斯的农场的名字,还是福瑞泽格,荷兰语里面远见的意思,英国的殖民地大臣金伯利发现这个拼写实在太难了,一直在发牢骚。这里面的两个钻石矿,一个叫老戴比尔斯,就是最先发现的那个,另外一个叫新热点New Rush,听起来实在太土,不像是一个符合伟大的维多利亚女王的庞大帝国形象的名称。至少,殖民大臣要求也应该是听起来像英语的名字。矿工们住的地方,在文件里面的名字就更复杂了,叫做戴比尔斯的新热点克勒斯堡二号小丘,那真的更不像话,这个地方作为殖民地的首府,怎么也要换名字的。名字也是现成的。这是一个大英帝国的大臣们四处留名的年代,殖民大臣提出来改名字的要求,自然就直接使用殖民大臣的名字就好了。于是,金伯利Kimberley这个城市就出现了。钻石产量最高的那个叫做新热点的克勒斯堡小丘,就叫做金伯利钻石矿,另外一个,直接叫做戴比尔斯钻石矿。
1873年,在金伯利居住的人口,已经有白人1万3千,非白人3万,三公里之外的度特斯潘,还有大约6千人。这样,金伯利的总人数将近5万,在南部非洲人口仅次于已经有200多年历史的开普敦。对于一个仅仅3岁的城市而言,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不过这个城市,看着还是非常寒酸。市中心是个大空地,叫做集市广场,这里是大家做生意的地方。早晨,天刚亮,住在周围的布尔人就到这里出售各样农产品,一先令可以买到一头非洲跳羚,一头角马就要两先令6便士,还有各种蔬菜,以及木头。这个时候既没有电,也没有煤,更没有天然气,取暖做饭靠的都是木头。当然也有其他的产品,有卖采矿工具的,有卖建筑材料的,家庭用品的,等等,当然不能少了卖酒的。大部分产品来自开普敦,不过其他各个港口都有人来这里做生意,比如德班港、伊丽莎白港等等。由于远离港口,没有铁路,金伯利的东西,那是真贵,商人们哪怕路上要走上个把月也是值得的。每周六,市场里会进行拍卖,要走的矿工,无论是发了财的,还是破了产的,都在这里出售自己的东西,非常热闹。拍卖总是很好看的,围观的比参与的人都要多。
, _# z7 j) \/ R市场的一角,是股票和地块交易所;沿着市场的主街,就叫做主街,两边,是大大小小的各样店铺。收购钻石的大多集中在这里,不过,酒馆、赌坊,那是绝对不能少的。可以想象三四万个男人聚集在一起能有什么事情,喝酒、赌博、性,几乎是仅有的消遣,似乎到现在也差不多?金伯利的酒馆数量非常多,昼夜都有人营业,天天都有人在这里喝得烂醉,有挖到了大钻石在这里庆祝的,有不开心了在这里喝闷酒的,当然更多的是在这里取乐打发时间的。大白天,你都能看到有人醉在酒馆里面,甚至睡到了大街上。按照1872年在金伯利开始营业的医生马休斯Josiah Mathews的纪录,他接待的三分之二的病人,都与酗酒有关。马休斯还记录了这里的赌坊。赌坊有豪华的砖瓦房,也有破旧的铁皮屋,甚至帐篷,反正,都少不了赌客。很多矿工每天刚刚卖了钻石,就来这里碰运气。在这里发财的故事当然是有的,传说一个叫戴维斯的19岁的伦敦人,本来从来不赌,某天终于被朋友拉上,一个晚上用1英镑本金赢得了1400英镑,随后就回伦敦去了。这样的故事激励着不少人,可惜赌客么,运气不好的占大多数。马休斯记载了一个悲剧。一个看起来很沉稳的赌客,一开始还有些进帐,后来就开始输钱。终于,他身上的最后一张钞票消失后,这个人很平静地离开帐篷,随后,里面的人就听到一声枪响,再出去看,这个人已经横尸大街上。金伯利自杀的人不少,大部分,都与赌博有关。
1 }3 h" u0 Y+ i- ?8 p4 y i. K男人聚集的地方,性交易自然是不能少的。从钻石潮兴起,来赚钱的妓女们就络绎不绝,有来自格利夸兰本地的杂色人,有各个地方来的黑人,自然少不了白人妇女。一开始,白人妓女数量稀少,还可以安心等待顾客上门,表现得很矜持,不过很快也要放下架子,和其它颜色的人一起到酒吧里面自己找生意了。巴内图的合伙人科汉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当时怎么说,新来个女人也是新鲜事情,一见到有女人来到,无聊的人们就围拢上来。一个从开普赶来的妓女,一下马车,就和周围聚集的人群热情打招呼,迫不及待地宣布自己晚上要出现的地方。这个女子姿色很不错,立刻吸引了大量色男的兴趣,晚上,甚至有的人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到了这个女子出场的酒吧。寒暄一阵之后,这位女士自己站到了香槟酒箱子上面,开始拍卖。起价是5英镑加上1箱香槟,出价逐渐上涨,气氛也越来越热烈。最终,以25英镑外加3箱香槟成交。这位女士就跟着出钱的荷兰钻石商人走了。已经被激起了欲火的一干人等可不打算就此罢手,索性跟着两个人到了荷兰商人的帐篷,旁听。过了一阵,心急的大家把帐篷拆了,直接观赏。
" k+ G. O* t0 t9 g Y主街两边,就是各色人等居住的地方。这里面大多数是自己搭建的,但是也有有目的开发的。一个叫做贝特Alfred Beit的人,比罗德斯大六个月,出生在德国汉堡,犹太人,被阿姆斯特丹的一家珠宝公司派到这里收购钻石。贝特自己的第一桶金,是圈了一块地,在金伯利建了几十个铁皮房子,给自己留了一间当办公室,其余的出租。这些铁皮房子,在当时可算是很不错的建筑了,很多人都来这里。贝特靠房租,每个月就有1800英镑的收入,可比挖钻石来钱容易多了。12年后,贝特的这些破铁皮房子,仍然卖出了26万英镑的价格,算是金伯利地产投资的第一人。
不过1873年,对于金伯利的大多数人,可不是什么好时候。下半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钻石购买力大幅下挫,价格暴跌。每克拉钻石的收购价格,从30先令跌到20先令。金伯利金矿的大规模产出当然也是导致钻石价格暴跌的原因之一。1869年,金伯利矿出产钻石还只有2.5万英镑,到1872年,金伯利矿出产的钻石价值已经达到162万英镑,但是1873年,虽然产量增加了不少,钻石的价值却仅有165万英镑,丰产不丰收。与此同时,格利夸兰西遭遇大旱,粮食减产,食品价格飙升。大部分矿工们发现,自己再辛苦也养活不了自己了。手头没有了闲钱,娱乐业首先受到影响,来这里淘金的人渐渐离开。另一方面,出产钻石的黄石头现在也越来越少,下面的蓝石头里面究竟有没有钻石,这个时候仍然众说纷纭,虽然有专家宣称蓝石头里面应该有钻石,但是到现在还没人采出来过,钻石矿的前景,仍然令人担忧。于是,很多矿工开始卷包走人,地块价格下跌。但是对蓝石头有信心的人也是有不少的,这里面,包括了罗德斯和他的合伙人路德,贝特,还有巴内图。巴内图究竟怎么积累的财富,没人知道,传说不少,真假未知,反正没多少人觉得他是老老实实做生意赚得钱。无论如何,到了钻石矿没几个月,巴内图就已经从基本上一文不名的小丑,先变成了钻石商人,然后,一两年的时间,又开始采购地块了,进步的速度实在令人吃惊。
, |$ K1 R$ g! h% S'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人物,也看好这个钻石矿的前景,这个人叫沙米马尔克斯Sammy Marks。马尔克斯是出生在立陶宛的犹太人,出生在1833或者1834年,这个时候40岁。马尔克斯很小的时候跟着人卖马到了英国谢菲尔德,决定留下来,在谢菲尔德街头讨生活。这种日子过得自然不会很舒服,不过很快就有人看上了马尔克斯。一个叫古特曼Guttman的人看上了这个年轻人,觉得有培养前途,就资助了他到开普的船票,还送给他一件礼物。1869年,钻石潮开始之前,马尔克斯与表兄刘易斯Isaac Lewis一起到了开普敦。不过到了开普敦,两个人仍然没钱,就卖了古特曼给的礼物,有了点小本钱,在开普敦街头沿街叫卖廉价珠宝和工艺品。1870年,两个人跟着钻石潮一起到了钻石矿区,主要从事钻石买卖,逐渐积累了一些财产,1873年,利用地块价格低的机会,也开始购买地块。1874年,对个人购买地块数量的限制提高到了十块,对蓝石头有信心的人们,继续扩大着自己的份额。
& U5 Y/ Z6 Y1 f% J& N8 Y. O有人对前景有信心,不等于问题立刻就可以解决。实际上,到1873年,单纯从技术角度来讲,开采钻石就已经很困难了。这个时候钻石矿里面留出来的道路已经完全坍塌,有不少地块完全掩埋在土里面,清理非常费时费力。搭建缆线是唯一可以到达地块的方法,到1874年,建立起来的揽线车达到了一千多个,非常壮观。运输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钻石坑的外墙支撑不住了。钻石坑的外墙,基本上都是黑色的页岩,还算结实,但是怎么也禁不住几十米的深坑。特别是在暴风雨过后,外墙坍塌就成了常事。大部分时候,坍塌还算是有征兆的,人们能提前看到裂痕,可以做个准备;但是也有的时候,没有任何预兆,墙壁忽然崩塌。坍塌以后,不仅仅在钻石坑边缘的各个设备完全毁掉,坑下面工作的人也要遭受很大损失,死人的事情可不稀罕。坍塌的发生越来越频繁,清理的土方工作量就越来越大,有的地块,已经根本无法开采。暴风雨除了会导致外墙坍塌,更麻烦的是导致积水。这里地下水位比较深,找的麻烦不算多,但是钻石坑没有盖子,暴风雨过后,整个大坑就会积满了水。1874年1月的一场大暴雨,淹了整个金伯利矿,6个月以后,百分之四十的地方积水仍然没有清除,严重影响了钻石开采。于是,另外一个生意机会就来了:排水。罗德斯对这个新生意非常感兴趣。
% i+ s f% Q' X' j2 \0 Z$ x罗德斯在英国没呆多久。他在1873年10月被牛津大学奥列尔学院Oriel College录取。不过11月,上了没几天的课,罗德斯又病了。这一次,校医没有什么办法,请教了当时伦敦著名的胸科医生麦肯锡Morell Mackezie。麦肯锡医生断定,罗德斯的心脏和肺部都已经感染,建议他回到金伯利,那里干热的空气,大约会有些好处。在病例里面,麦肯锡写着,大约还有不到半年好活。这个时候,最疼爱罗德斯的母亲正好去世,罗德斯自己也没有念书的心思,于是,12月,就回到了金伯利。一个20岁的年轻人,被医生宣布还有几个月好活,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绝望的呢?
橡树村 发表于 2012-4-6 04:33 ! ~3 x3 [. B& {! Y2 s7 r
7 金伯利
罗德斯在回英国的路上的时候,南非钻石业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与他在海上错过,这个人叫巴尼巴内图 ...
虽然英国人已经在1871年底开始统治金伯利,但是矿上的事情,基本上是由矿主委员会决定的。这个矿主委员会是白人矿主们自发的组织,自由选举,所以代表们必须要代表矿主的利益,否则就要下台。这算是矿主们的一个自律机构,规范大家都认可的行为和处理纠纷的方法,也代表矿主与其他势力交涉。规定每个人拥有的地块不能超过一定数量,就是这个矿主委员会决定的,这样可以保护小规模的矿主的利益,防止出现大公司的垄断。这个措施实施得不错,所以在开采的早前几年,一直没有有点规模的开采公司出现,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开采成本逐渐升高,投资门槛增高,钻石价格几次暴跌,小规模开采的经济性越来越成了问题,这是后话。对外呢,这个委员会经常要打交道的就是地主。开采钻石,购买地块只是取得挖矿的权利,并不等于你拥有这块土地。在人家的土地上挖东西盖东西,那都是要交租金的。1869年,戴比尔斯把农场卖给了来自伊丽莎白港的一伙商人,这伙商人就成了地主。这些商人也比纯朴的布尔人狡猾多了,经常要求涨租金,代表矿主与地主们就这个地租问题进行谈判的,就是这个矿主委员会。现在,矿的积水问题处理不了,来组织招标的也是这个矿主委员会。罗德斯和路德参与了金伯利矿的招标,不过这个时候,两个人既没有机械师,也没有设备,在矿主委员会更没有很可靠的人,没成。两个人不死心,又参加了规模要小不少的度特斯潘矿的招标。路德在这个矿的矿主委员会有熟人,所以虽然当时就有媒体披露种种内幕,两个人仍然是没有机械师,没有设备,还是得到了这个合同,每个月500英镑。问题是,合同规定排水工作要立刻开始,去哪里找泵呢?
罗德斯多年以后,一直讲这样一个故事,证明自己从很年轻就是商业天才。故事说罗德斯得到合同之后,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个农场主有一个闲置的水泵,能够满足矿山排水的需要,于是,罗德斯就上路了。骑马走了八天,到了地方,一向农场主打听,有喜有忧。喜的是这个泵的确现在闲着没有用;忧的是,人家根本不想卖,要留着自己灌溉用。这可就麻烦了,罗德斯就在农场主的家门口安营扎寨,每天到农场主家里报到,甜言蜜语,特别是重点说服农场主的太太,同时还逐渐提高自己的出价。终于,罗德斯的诚心感动了农场主,买卖以1000英镑的价格成交,罗德斯把水泵运回了矿山。不过事实是,这个农场主已经在矿山打出了出售水泵的广告,罗德斯辛苦一趟,不过就是交钱取货罢了。无论如何,这个为矿山排水的工作,继续为罗德斯积累着资金,也使得罗德斯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矿主委员会另外一个重要工作,是尽最大的努力维持白人的地位。钻石矿开采到现在,对于可以拥有地块的人的肤色并没有限制,所以有个别的非白人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地块,或者地块的股权。这些一般都集中在地价最低的布特芳登矿,其他矿还是很罕见的。白人们对此可不大满意。金伯利的钻石矿实际上是离不开黑人的,真正辛辛苦苦干活挖钻石的主要都是黑人,大多数是来自德兰士瓦的贝蒂人Pedi,也有祖鲁人Zulu,索托人Sotho等等,当然也少不了当地的杂色人,为了写东西方便,这里说的黑人也就包括杂色人了。这些人可没钱乘坐马车,来到这里需要步行,有的人从遥远的林波波河以北过来,步行单程将近两千公里。在1870年代初期,每年来这里的黑人多达5万人。这些临时工在钻石矿停留的时间并不长,一般是三到六个月,工资大约在每周10个先令的水平,外加10个先令的食品。钱对黑人的用处并不大,毕竟自己家里面,英镑是没有用的东西,所以他们往往等到存够了买什么东西的钱就回家了,一般是购买什么农具,不过更多的人购买枪支弹药。1870年代初,金伯利已经成了南部非洲最大的公开军火市场,一把英国军队淘汰下来的前膛的恩菲尔德Enfield能在这里卖到3英镑,后膛的施耐德Snider要卖到12英镑。价格不错,所以有大量淘汰的武器来到这里。黑人从这里买走了大量的武器来武装自己,仅在1873年4月到1874年6月的14个月期间,就有75000支枪在金伯利出售。
$ w6 ^& f, ^8 ]虽然一年有差不多5万黑人来到这里,但是一个完整地块往往需要雇佣将近20个人,再加上城里面各种需要打杂的地方,以及私人的仆从等等都需要劳动力,劳动力在金伯利就一直处在短缺状态。短缺了价格就会上涨,就会有人来抢,于是,黑人劳工们经常刚答应了一家,就被另外一家挖走,令白人矿主们叫苦不迭,以至于金伯利的黑人被一些白人称为世界上最昂贵的劳动力。的确,一周一克拉钻石的薪水,到现在也是很令人羡慕的。更麻烦的,偷钻石的事情非常常见。虽然在金伯利的钻石商们,对于偷来的钻石名义上是拒绝的,但是总是有人不愿意放弃这种用更低的价格收购钻石的机会,时间一长,一些酒馆索性就成了众所周知的进行赃物交易的地方。偷钻石的当然不仅仅是黑人,不过还是以黑人居多,毕竟黑人的人数要多上不少。对于抓住的偷钻石的白人,惩罚手段是把他的帐篷财物烧毁,然后赶走;对于黑人,常见的惩罚是鞭打。但是除非在偷的时候抓到,界定钻石是不是偷来的并不容易。很多白人开始抱怨,说一些黑人拥有钻石地块,就给赃物的处理提供了方便,否则,见到黑人拿钻石,就能认定是偷的了。虽然是个无理的说法,但是支持这个观点的白人可不少。1872年3月,英国人正式统治这个地区不久,矿主委员会就要求,对黑人拥有地块进行限制,黑人再取得新的地块至少需要得到50名白人同意才能被批准;并要求有严格的方法控制黑人劳工,比如雇用必须有合同,并要对合同进行注册,来防止劳工随意流动;比如可以随时对黑工搜身,防止偷窃;晚上,还要对黑人实行宵禁。白人很清楚完全种族平等的后果:面临巨大的黑人数量,如果完全放开白人与黑人竞争,那大多数白人是竞争不过的。
英国人对白人矿主们这样的要求并不认可。19世纪,英国内部要求给符合一定条件的黑人以平等待遇的呼声还是不小的,直接出台以肤色为界定的政策,还是有一些麻烦。对此,白人开始使用暴力方法,焚烧黑人矿主的帐篷,对被怀疑偷钻石的黑人使用私刑等等,表达自己的意见。英国人对此并不高兴。不过这个时候英国人在这里只有几个警察,对这类事情管不过来。1872年,一个白人对两个黑人滥用私刑,对黑人暴打以后,脱光了丢在外面。时值冬天,一夜之后,冻死了一个。这个白人就被英国人逮捕。案件很简单,当地人组成的陪审团认定这个白人普通侵害罪成立,这个判决遭到了不少人的批评;随后,地方法官宣布判处这个白人六个月的强迫劳役,不能用罚款替代。这可开了先例,在此之前,类似的事情也有发生,但是大多数情况下白人根本不会被判定有罪,即是有罪,也往往可以付一点罚款了事。当地媒体立刻宣称,这个判决是对司法的巨大伤害,是对法律的践踏云云,鼓动大家闹事。见到事态扩大,英国人终于决定让步,毕竟黑人的利益没这么重要。1872年8月12日,新的法律通过,使用主人和仆人这样的字眼,开始对劳工进行限制。这些所谓的仆人,一抵达金伯利,就需要向管理机构注册,每天得到一个当天有效的通行证,否则不能出现在矿区内,一直到找到工作。每份工作都需要有工作合同,写明自己的名字,雇主是谁,工资多少。被雇佣后,仆人就会得到一份雇主签发的通行证。没有通行证的仆人,至少要面临5英镑的罚款,或者三个月监禁,或者鞭刑。雇主可以随时对仆人进行搜身,也可以随时搜查其住所,检查所有财物。这样,工人自由换工作的机会基本上被完全剥夺,工人成了雇主的半奴隶。理论上,这个法律没有提到肤色问题,实际上,仆人只能是非白人。但是不是所有的黑人都受这个法律约束。殖民当局认为,要给那些已经文明化了的黑人一定的体面,与那些野蛮的黑人区分开来。于是,对于这些被认定是文明人的黑人,当局制定了另外一个通行证,证明这些人不需要通行证,所谓证明不需要通行证的通行证。这个通行证的制度,在南非将要持续一百多年;这也是一个世纪后臭名昭著的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最早的法律基础。
$ ` l$ l9 p" H- N" Z- U' y: r6 ?但是白人们仍然不满意。矛盾集中在几点,一是英国政府并没有剥夺黑人拥有地块的权利,二是政府的税收太重,三是地租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再一个,对黑人的监管执行得也不彻底,劳动力仍然无法控制,或者说达不到白人们想要的那种控制程度。1874年4月,500名白人矿主聚集在一起,选举出了自己的公共安全委员会,声称要组建自己的自卫机构,殖民地的总督索萨立刻断定,这个委员会有独立倾向,并发出警告。公安委员会一开始也没做什么事情,只不过收购了当地的一家报纸来表达自己的声音,担任这家报纸主编的,叫阿尔沃得Alfred Aylward。这个阿尔沃得原本是个医务人员,到了金伯利以后,忍受不了诱惑开始挖钻石,到1872年的时候,在戴比尔斯拥有5个地块,手下雇着75个人,是戴比尔斯矿主委员会的主席。1872年底,阿尔沃得被控侵害罪成立,地块被剥夺,人也被判18个月苦力。1873年底提前释放后,阿尔沃得在戴比尔斯矿以及金伯利矿参股别人的地块。阿尔沃得认定,跟着英国人,就解决不了黑人的问题,于是,1874年10月,阿尔沃得跑到了自由州的首府布鲁芳登,见到了自由州的总统布兰特。布兰特表示支持这个公共安全委员会的做法。回到金伯利,阿尔沃得就把这个口头支持解释为自由州支持金伯利脱离英国人统治,要准备独立了。这一下子,其他人吓着了,大多数白人矿主虽然对英国人的统治有牢骚,但是真的要闹独立,愿意出头的还真没几个。见到支持独立的人太少,阿尔沃得就开始鼓吹成立自卫队,开始号召拒绝缴税。响应这两个倡议的,还是有不少的。
地租的问题一直是个大麻烦,双方谈不拢,就打起了官司。官司拖了很久,1875年2月,地方法院终于判定,钻石矿所在地的地主们有权利按照自己认为合理的价格制定地租,这样,矿主们就在地租问题上完全处于劣势地位。这一下子矿主们就都不乐意了。3月3日,800多名矿主聚集在市场广场,阿尔沃得发表了激情演讲,要矿主们自己拿起武器,宣布,什么时候见到他打起黑旗,大家就要起义。几天内,矿主们就组织起来了,拉出来了一个800人的队伍,分成了七个连,五个在金伯利矿,两个在戴比尔斯矿和度特斯潘矿。阿尔沃得自己担任一个连的连长,负责统一指挥的,是一个军事委员会,当然阿尔沃得在这个委员会里面说话很有份量。殖民地总督索萨立刻宣布这个行为非法,要求解散武装,同时下令开始在政府建筑前面搭建工事,准备防御。索萨手下只有9名官员,24个白人警察,还有一些黑人辅助人员,怎么也不会是矿主们的对手,不过索萨坚持强硬立场。起事总是需要导火索的。1875年4月,一个叫考维William Cowie的商人被指控不经允许向阿尔沃得提供武器,被英国人逮捕。审判的那天,群情激愤的矿主们包围了法庭。压力下,地方法院还是判处考维罚款50英镑,在裁定生效之前,不得保释。判决一宣布,阿尔沃得就举起了黑旗,骑着马跑遍了全城,号召起义,很快,至少300名武装矿工聚集起来,与殖民地警察对峙。考维被警察押着,从法庭要转移到监狱。距离虽然只有200多米,但是这一伙人还是被武装矿主们团团围住。终于,双方商定,矿主委员会开出了50英镑的支票,一旦判决正式生效就可以兑现,算是交了罚款,而考维立刻释放,这才算避免了武力冲突。
1 I: U7 S' J" U- _3 q第二天,索萨宣布暴乱已经开始,请求开普殖民地增兵,然后开始招募志愿者,把守政府建筑。站在英国政府一边不愿意闹事的也有不少,罗德斯也是志愿者的一员。那个时候派个兵可不这么容易,集结、物资准备、运输等等,都要花费不少时间,英军足足花了10个星期才抵达金伯利。不过叛军这10个星期也基本上浪费掉了,为究竟应不应该推翻政府争吵不休,没有做任何军事准备。1875年6月30日,英军抵达,静悄悄地,一个反抗的人都没有。第二天,带头闹事的几个人就全部被捕。只有阿尔沃得为首的三个人被起诉,经过三天的审判,陪审团认为这三个人无罪。其他的首领,索性直接释放了。这场被称为黑旗事件的闹剧,至此结束。唯一的输家是索萨。英国政府对索萨处理这个事情的方法很不满意。要知道,派军队可是非常花钱的事情,这一次,把几百号人运过来,待上几天再运回去,就花费了2万英镑。要是隔三差五的闹这么一下,大英帝国可就要亏本了。英国政府于是明确宣布,没有必要花这么大的价钱来维持什么所谓的正义道德,只要不闹大事,向矿主们让让步,那是没问题的。索萨还要坚持原则,于是,1875年8月,索萨被召回。
黑旗事件以后,英国人决定好好治理一下这个新的南部非洲经济中心,绝对不能再让这里出大事情了。这也与英国刚刚换了政府有关系。1874年,保守党政府上台,新的首相是迪斯累里Benjamin Disraeli,彻底改变了原来格莱斯顿Gladstone的自由党政府的殖民地政策。迪斯累里很自豪地称自己是帝国主义者,希望尽可能地扩张大英帝国的版图。南非这个地方,对于大英帝国的扩张非常重要。虽然苏伊士运河已经在几年前开通,但是每年通过开普地区的货物流量仍然占大英帝国货运的七分之一,并且一旦中东或者地中海出现问题,开普航道更是维系大英帝国统治印度、锡兰,遥控中国的唯一通道,战略地位实在重要。当然,开普殖民地还是通向非洲内陆的大本营;这个新成立的格利夸兰西殖民地,不仅仅是财富的来源,更是通向非洲内陆的必经之地,可不能出事情。
新的管理者是兰云少校William Owen Lanyon。兰云年纪也不大,这一年33岁,刚刚给牙买加总督当了几年秘书,现在轮到自己当政一方了,很想做点事情。兰云毫不掩饰对金伯利当前生活状态的厌恶,对当地的所谓名流也没多大结交的兴趣。没有任何人情负担,兰云开始大幅度改革。既然地租问题是大多数人反对英国政府的原因,那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英国政府决定把地买下来。于是,那些6年前用6000英镑的价格购得了福瑞泽格农场的商人,用10万英镑的价格把这块地卖给了英国政府,不知道听到这个消息的原农场主戴比尔斯怎么想。通过这个方法,金伯利钻石矿、戴比尔斯钻石矿,以及整个金伯利市所在的土地,就成了政府的财产,地租的问题就简单多了。有了地权,英国人开始对整个城市重新规划,很快,出售劣质酒的酒馆们都被清理,黑人妓女也没有了可以呆的地方,彻底改变了金伯利的夜生活。教堂、图书馆、学校、剧院等等公共设施开始兴建,当然还有富人俱乐部,为那些有钱人提供高雅的消遣场所。城市边上,还专门开辟了一个新的居民区,全部是维多利亚风格的整齐的砖结构房屋,算是高尚住宅区,一时也成了金伯利的新贵们喜欢的地方。街道也有了维护人员,有人净水除尘,市容一下子好了不少。到1876年,这个一年前还是混乱不堪的地方,就成了很有些资本主义味道的正经城市了。
1877年,整个金伯利有人口1.8万,8千百人加上1万黑人,仍然是南部非洲第二大城市。人怎么少了很多呢?政策变了。1876年,英国人专门就金伯利的钻石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调查,调查认为,目前限定一个矿主所拥有的地块的做法,已经不再适合钻石矿的发展。单纯从技术上考虑,小规模开采已经有了很多问题。经过了七八年的开采,由于不同的地块所有人不同,开采的进度相差很多,经常出现一个地块开采不久,周围已经深挖了十几米,在这样的高台上工作,还是需要勇气的,那个年代对于安全仍然缺乏概念,事故频仍。随着开采的深入,开采所需要的机械越来越多,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资本,而要吸引资本,就需要一定的规模。这份调查的结论认为,钻石矿的希望,在于大公司大资本的运行。兰云接受了这个观点,取消了对个人可以拥有的地块数量的限制。
大约也在这个时候,备受争议的蓝石头也终于有了开采方法。一些人把这些看起来没用的蓝石头丢弃到矿的周围,结果发现经过几个月的风吹雨打,坚硬的石头竟然裂开,里面果然有不少钻石。实际上,人们后来发现,原来那些比较好开采的黄石头,就是蓝石头氧化以后形成的。于是,人们就开始把蓝石头大块挖出来,放到矿山附近,露天摆放,让老天帮忙。能帮助蓝石头破裂的最好的天气就是那种时而干旱,时而暴雨的鬼天气,人虽然受罪,但是蓝石头也承受不了这样的恶劣气候。不过要是老天不帮忙,就只能雇佣人工,用工具一点一点砸碎,非常费时费力。这个过程可以非常漫长,一开始的时候,比较浅的蓝石头两三个月就可以破碎,挖到深处,有的蓝石头竟然需要放置一年之久。开采公司的出现,使得一些人有足够的资金开始尝试机械方法,但是效果不好。炸药在这个时候开始使用了,直接在地面打眼放炮来粉碎蓝石头。虽然这样有毁坏钻石的风险,但是总比什么都采不出来好。开采蓝石头也需要更多的资金,这也正好是开采公司们开始并购的机会,那些小地块的所有人,自己开采在经济上不划算,要么把地块卖掉,要么与别人合伙。钻石开采的公司时代,正式来临。
% y" z( M3 D( g限制一解除,立刻出现了一批开采公司。一些本身就是矿主,趁机扩大生产;一些是通过各种贸易积攒了财富的商人;最热心的,是那些代表了欧洲大珠宝商的钻石商人们,利用背后雄厚的资金开始大肆收购。1876年,钻石价格又一次下跌,很多小规模的经营者本来就没有办法盈利,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脱手,钻石矿的矿主数量迅速下降。这里面动作最大的,是一个巴黎的钻石商博格斯Jules Porges。博格斯1839年生在维也纳的一个珠宝商家庭,1860年代的时候,自己跑到巴黎从事珠宝交易,很快就被金伯利钻石矿吸引,到1876年,已经积累了大量资金。1877年初的四个月,博格斯就花费了9万英镑购买地块,控制了金伯利矿的十分之一。随后,1880年,博格斯与马尔克斯和刘易斯合作,成立了一个简称为法国公司的联合体Compagnie Francaise des Mines des Diamants du Cap du Bon Esperance,控制了金伯利矿四分之一的产量,是当时整个金伯利最大的开采公司。
6 W( d5 Y; A8 R0 x另一个矿区的大人物,是罗宾逊Joseph B Robinson。罗宾逊是1820年代英国到开普的移民的后代,1840年出生。罗宾逊是最早一批到金伯利淘宝的,也是第一批在金伯利矿得到地块的,一直很成功,是金伯利第一个盖了砖房子的人物。罗宾逊自己成立了好几家开采公司,不过最主要的资产,就集中在一个叫做标准钻石矿业Standard Diamond Mining的公司里面,控制了金伯利矿的不小比例。最令人吃惊的是巴内图。这个几乎是两手空空抵达金伯利的穷小子,在1876年的时候已经拥有4个完整地块,这个时候又用不知道哪里来的资金扩展地盘,到1878年,每周的钻石收入已经高达1800英镑。巴内图兄弟自然没有放弃钻石贸易,到1880年,巴内图兄弟的钻石贸易公司已经把分公司开到了伦敦,成为金伯利矿最重要的钻石商之一。罗德斯这个时候还是非常不起眼。罗德斯和路德的资金有限,决定放弃在金伯利矿的争夺,集中资本收购戴比尔斯矿的地块。戴比尔斯矿是第二大矿,但是地块价格要比金伯利矿低上不少。在1877年,整个金伯利矿的地块价值已经超过了100万英镑,而戴比尔斯矿的地块价格仅有20万英镑。另外的两个矿,度特斯潘地块总价值7.6万英镑,布特芳登3万英镑,更要小上不少。另一方面吸引罗德斯的,是戴比尔斯矿的开采深度这个时候仅有金伯利矿开采深度的四分之一,开采成本要低上不少。
1 C; [" t8 d* |% `" i( ~3 z这个时候得罗德斯也有点名气了。麦肯锡医生预测的半年寿命,早就过去了,罗德斯仍然欢蹦乱跳,也许真的是金伯利的干燥空气使得罗德斯恢复了健康。给矿山排水这个生意,使得罗德斯也成了众所周知的人物。不过名声不大好。罗德斯除了有度特斯潘矿的合同,1874年底的时候,也取得了戴比尔斯矿的排水合同。这种依赖机械的生意,不是这么好做。那个时候矿区还没有电,动力需要依靠蒸汽,而蒸汽需要靠烧木头加热水来得到,这一带木头却已经非常难找,要花大价钱从周围的农民手里收购。为了抢到木头,罗德斯经常一大早就跑出去拦截向矿区运送木头的布尔农民,确保原料供应。水泵还经常出故障,配件还很难弄到,一旦水泵停工,矿主们可就把怨恨加到罗德斯头上了。有的故障也是罗德斯自找的。罗德斯的水泵生意有一个机械师合伙,但是这个机械师也不可能24小时工作。有一次,罗德斯自己看机器,结果忘了添水,导致锅炉爆炸,彻底毁掉了水泵。这样,本来两个月需要完工的事情,拖了六个月还没有干完,1875年5月,戴比尔斯矿的大部分还被淹着。可以想象矿主们的牢骚。尽管如此,罗德斯还是得到了矿主委员会的原谅,要求他从英格兰买的新泵一到,立刻干活。
不过这个难做的生意也不是没有竞争。在罗德斯等新泵的时候。矿主委员会找到了另外一家。这一家是一个叫做胡特奥E. Huteau的机械师开的。胡特奥的技术很不错,竟然能够保证水泵连续几个月正常运转,保证钻石矿完全不积水,价格也比罗德斯每个月便宜100英镑,这样,本来暂时替代罗德斯的胡特奥就把罗德斯挤走了。不过,1875年12月26日,胡特奥的水泵也出了大问题,大部分戴比尔斯矿被淹。一调查原因,水泵是被人为弄坏的。立刻就有传言了,说是胡特奥收了某人了300英镑贿赂破坏水泵。1876年1月,英国当局开始正式调查这个事情,胡特奥终于承认,真的收到了某人的贿赂,但是拒绝说出这个人的名字。不过拒绝说出不等于没办法告诉别人,胡特奥把这个名字写在了纸条上,交给了调查人,调查人立刻传唤罗德斯。罗德斯想办法拖过了这次调察,但是这件事情仍然对罗德斯打击不小。1876年3月,罗德斯再次离开金伯利,到伦敦念书去了。
橡树村 发表于 2012-4-7 21:54 : s7 ~* N. o m" u! Z7 l
9 公司时代
) j9 c# H+ B$ m: {- f$ E# Q
黑旗事件以后,英国人决定好好治理一下这个新的南部非洲经济中心,绝对不能再让这里出大事情了 ...
迪斯累里政府的殖民大臣是卡纳冯伯爵Earl of Carnarvon。卡纳冯伯爵和迪斯累里的观点非常像,实际上,很可能是他影响了迪斯累里关于开普殖民地的观点。这其实不是卡纳冯伯爵第一次当殖民大臣,他在1866年至1867年间就干过九个月,虽然时间不长,却在任内通过了大英北美法案,把加拿大的几个法语区和英国殖民地合并在一起,成立了加拿大联邦,诞生了今天的加拿大。这个大英北美法案,也就被加拿大称为宪法法案。现在,卡纳冯打算在南非也弄一个联邦试试。卡纳冯认为联邦是有很多好处的。比如可以降低管理费用,改善殖民地的经济形势,可以吸引更多的欧洲移民,也有助于稳定当地的局势,自然也就减少了调动军队的费用。不过南非可不像北美。在北美,土著人几乎都被杀光了,新来的欧洲移民至少在人数上不占劣势;而在南部非洲这个地方,现在不仅仅有开普、纳塔、格利夸兰西三个英国的殖民地,德兰士瓦、自由州两个布尔人的共和国,还有科萨、祖鲁、斯威士Swazi、索托、万达Venda、贝迪Pedi、茨瓦纳等等土著政权,土著人口总数,更是比欧洲移民多了几十倍,比加拿大的局面可是热闹了不少。当然卡纳冯伯爵不认为这些困难是不可以克服的,实际上,卡纳冯认为正因为南部非洲政权林立,才使得英国人在这里的殖民地安全问题令人堪忧,进一步影响大英帝国向非洲内陆的殖民扩展,就更需要把这一切一切的政权都至于英国人掌控之下。卡纳冯决定从布尔人政权下手,特别是那个德兰士瓦。
德兰士瓦的状况的确令英国人担心。这群布尔人自从十几年前建立了政权之后,就一直在寻找另外一条出海口,摆脱英国人对其进出口通道的控制。这个新的出海口,就是葡萄牙人控制的德拉果阿海湾Delagoa Bay。这个现在叫做马普托湾Maputo Bay的地方,1502年被航海家达伽马Vasco da Gama发现,以后一直是葡萄牙的远洋船只进行补给和对非贸易的地方。不过葡萄牙人在这里没有什么经营,最早在这里建立堡垒的是荷兰人。172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这里建立基地,试图移民,但是却一直遭到海盗的骚扰,1730年放弃了这里。随后,葡萄牙人继续在这里经营着据点,也修建了一些堡垒,抵御土著人的袭击。1823年,英国人来到这里,发现葡萄牙人并没有控制这里的合法手续,决定占领这块地方,但是,葡萄牙人对此不予理睬,英国人一走,就继续占据英国人宣称拥有的地方。不过,葡萄牙人对这里的控制,实际上也仅仅限于那几个堡垒以内,堡垒外面,仍然是土著人的天下。这里的土著人势力非常强大,布尔人大迁徙的时候,曾经试图在这里建立居民点,也没有成功。德兰士瓦建国后,曾经宣布这里是德兰士瓦的领土,但是经过葡萄牙人的交涉,1868年德兰士瓦承认了葡萄牙人对这里的所有权。现在,卡纳冯就拿这里说事了,宣布这里是英国的地方。葡萄牙人提出对此问题进行国际仲裁,英国人输了官司。意识到了英国人的意图,德兰士瓦德总统博格斯Thomas Burgers开始大力推动比勒陀利亚到德拉果阿海湾的铁路的建设,在1875年访问欧洲,在大陆上寻求资助。这个举动,使得卡拉冯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快建立这个联邦。1876年8月,卡拉冯召集南部非洲的各方势力在伦敦开会,探讨成立联邦的可能性,会议无果而终。
德兰士瓦第四任总统博格斯是1872年上台的。1871年,小比勒陀利斯因为处理金伯利矿区的问题不当而辞职,博格斯就以压倒优势赢得了选举。和大多数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视野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的布尔人不同,博格斯毕业于荷兰的乌得勒支大学Utrecht,娶的是一个苏格兰的老婆,受过高等教育,英语也很流利,对于这个新成立的国家,很有自己的设想,要把德兰士瓦这个农业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国家。于是,博格斯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公布了宏伟的计划,但是,改变一个国家不是这么简单的。德兰士瓦政府缺人,缺乏受过一定教育的文职人员,没有人,法令法规就仅仅是一纸空文。更麻烦的,德兰士瓦政府没钱。没钱,项目就实施不了。为了修建通向德拉果阿湾的铁路,博格斯向欧洲国家大肆借款,使得政府的财政状况严重恶化。并且,博格斯的现代化计划本身就有很大阻力。布尔人大多数属于非常保守的基督教荷兰改革宗,属于加尔文教派。不过虽然名字叫做改革,这却是17世纪欧洲宗教革命时候的改革,到了19世纪,这群脱离欧洲大陆很久的信徒们仍然保持着17世纪时候的教义,对新鲜事物非常排斥和抗拒。博格斯试图在德兰士瓦推行现代教育,就被保守的宗教组织认定是离经叛道。1873年,德兰士瓦东部发现小金矿,为了吸引新来的英国淘金者认可德兰士瓦政府,博格斯在国会里面给这些英国人分配了两个议席,其中一个由罗德斯的哥哥赫伯特取得,这也遭到了保守的布尔人势力的反对。博格斯还铸造了印有自己头像的金币,这也被保守派批判。不过博格斯最大的麻烦还是境内的土著。现在德兰士瓦大约有四万白人,而在这片土地上的土著,却有上百万人口,其中实力最强大的,是盘踞德兰士瓦东部的贝迪人,正好位于从比勒陀利亚到德拉果阿湾的必经之路。要想保证这条交通要道的安全,必须要控制住贝迪人。贝迪人现在的王叫做西库库内Sekhukhune,1861年继承王位,到1870年代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西库库内拒绝承认布尔人的治权,坚决不向布尔人低头。1876年,愤怒的德兰士瓦议会通过决议:开战!
通过决议是议会的事情,打仗却是博格斯的事情。于是,博格斯开始召集武装。德兰士瓦的兵役制度,完全依靠志愿,这是从大迁徙的时候就定下来的。每有战事,或者抵御外敌,或者外出游掠,平时在家里务农的布尔人们就自备武装,聚在一起,整队出发。国家平时只有几个将军司令,这个时候就成了军队的领袖。所有的军官,都是依靠战功和声望取得的普通人的信任。打完仗以后,这些志愿者们瓜分战利品,如果取得了新的土地,还可以得到土地。这一次,博格斯的征召令发出,响应的也有不少,实际上,这是德兰士瓦正式建国后到这个时候召集到的人数最多的一次,足足有2000个布尔人应征。西库库内的地盘大多还在土著人的控制之下,仗打赢了,就有土地可分了。布尔人的主业是农牧业,需要农场,而到了成年年龄的年轻人,就需要自己的农场。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德兰士瓦政府控制的地面,已经都分配的差不多了,要想拥有自己的农场,就需要征战,这次征讨土著人,自然是取得地盘的大好机会。除了布尔人,来的还有2400名斯威士士兵,另外有600个土著辅助人员,总数达到5000人。战事一开始就不利。1876年9月,来帮忙的斯威士军队首先与贝迪人接触,布尔人却在旁观望,不肯援手。见到自己孤军奋战,斯威士人觉得自己被布尔人骗了,士气低落,迅速溃退。友军崩溃,布尔人们也不干了,觉得没有黑人替自己送命,打仗实在太过危险,于是,纷纷回家。亲自率领军队的博格斯见到手下忽然没人了,只好撤军。剩下的,就是那些亡命徒了,比如一年前在金伯利组织了黑旗事件的阿尔瓦德,这时候竟然也成了军队首领,组织了一队人马。这些亡命徒当然没有傻到用剩下的人力去进攻西库库内的堡垒的地步,他们只对缺乏防御的黑人村落下手,烧杀抢掠,很快就臭名远扬。
博格斯征讨不成撤军,传到卡纳冯伯爵的耳朵里面,竟然成了布尔人战败,溃不成军,西库库内积极反击大军压境,而此时德兰士瓦里面的一些英国人要求大英帝国接管德兰士瓦的呼声,卡纳冯听得非常悦耳。机会来了,卡纳冯立刻取得了迪斯累里的同意,开始安排吞并事宜,人选就是非常熟悉南部非洲土著事务的谢斯通Theophilus Shepstone。谢斯通是1820年代那一批英国移民的后代,从小就与土著特别是祖鲁人打交道,会讲好几种黑人语言,在当时的殖民地,是非常罕见的。利用这个优势,谢斯通成了殖民政府控制土著人的重要人物,最近几年一直负责纳塔的殖民事物,是个实干家,经验丰富。1876年8月卡纳冯召开的大会,自然就少不了谢斯通,卡纳冯还利用这个机会给谢斯通加了骑士封号,现在,谢斯通就成了派往德兰士瓦的特使。名义上,谢斯通是要调查西库库内事件对英国殖民地安全的影响。
7 H1 }+ O7 G2 ~1877年1月27日,谢斯通一行抵达比勒陀利亚,没想到还遇到了热烈的欢迎。布尔人虽然不喜欢英国人,但是这个时候觉得英国人至少是尊重德兰士瓦的独立的,有英国人来凑热闹,也许对防御西库库内可能的进攻有些好处。不过谢斯通很快就表明了自己的意图,开始四处打探:英国人来统治,受欢迎吗?在这里的英国人当然欢迎。这个时候在整个德兰士瓦,英国人已经有了大约5000,人数也不少,不过布尔人对这个想法却普遍表示反对。尽管如此,谢斯通还是开始收集支持英国吞并的签名。虽然德兰士瓦议会专门通过了一项决议,反对英国人干涉,但是到3月,谢斯通还是得到了2500人的签名支持。有了这些支持,谢斯通就认定满足了吞并德兰士瓦的条件。4月11日,谢斯通带上了自己的二十几号人马,来到了比勒陀利亚中心的教堂广场,宣布了吞并德兰士瓦的命令。这几个人其实还是非常担心的,毕竟他们很清楚这里的大多数人都不同意,而距离最近的英军现在还有几百公里,绝对解不了近渴。这一份不长的通告,竟然要两个声音颤抖的人才能勉强读完。还好,围观的英国人对此表示欢迎,布尔人反应冷淡,没有欢呼似乎也没太当回事。随后,博格斯政府也在这里发表了通告,说反对吞并,但是考虑到英国人太强大了,反抗不是出路,所以决定解散政府,交出管理权。随后,拿着英国人给的丰厚的退休金,博格斯回到了他自己的农场。这个时候的德兰士瓦政府,实际上已经破产,国库早就连官员的工资都发不出了,刚刚组织的军队又连仗都没打就崩溃,博格斯就是想反抗,也实在无能为力。
德兰士瓦发生的事情对金伯利没什么影响,对罗德斯也没什么影响。1876年到1878年,罗德斯在牛津继续着学业。虽然已经是身价超过4万英镑小富豪,这个新贵仍然认为接受职业培训会对自己的事业有利。不过,虽然有接受职业培训的动力,罗德斯现在显然已经在教室里面坐不住了。罗德斯很少上课,大部分时间和牛津的贵族子弟们混在一起,结交豪门,连他自己都说,他的律师培训生涯,主要就是吃饭,看戏。罗德斯偶尔去上次课,觉得无聊,就把自己的钻石拿出来四处炫耀,往往引起课堂上的骚乱,所以尽管罗德斯很少露面,仍然很是引起老师们的注意,几个教授还成了罗德斯的终身好友。罗德斯的大部分心思仍然在金伯利,经常与路德有通讯往来,交流想法。1876年和1877年两个长假期,罗德斯都回到金伯利关照自己的生意,1878年,虽然学业仍然没有完成,罗德斯索性在金伯利留了下来。金伯利自从1877年开始公司化之后,资本的威力就显现出来了,蒸汽驱动的大机器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采矿领域,大幅度降低了开采成本。虽然这个时候的钻石价格仍然很低,1879年钻石公司的利润率却达到了百分之30,但是另外一方面,没有资本能力采用新机器的小矿主们,却要同时面临高额的开采成本与低廉的收购价格,这自然又进一步加剧了地块的集中。到1879年,金伯利四分之三的地块已经集中到了12家公司的手上,而罗德斯和路德的合伙公司,已经趁机发展成了戴比尔斯矿的第二大公司。
1 V& e- H0 O) y( F# O- f; L9 ]博格斯政府转手把政权交给了英国人,自己是省心了,其他布尔人可不干了。要知道,1830年代开始,布尔人历尽千辛万苦,几经血战,花了差不多20年时间,才拼出来这块地盘,就是为了摆脱英国人的统治,为了自由。现在这份独立如此轻易就被英国人拿走,自然有很多人不甘心。实际上,早就有人看博格斯政府不顺眼了,带头的,叫保罗克鲁格Paul Kruger。克鲁格也算是布尔人中的传奇人物。克鲁格在1825年出生于开普殖民地北部,从小就跟随家庭参加了布尔人的大迁徙。克鲁格跟随家庭在瓦尔河畔经历过1836年波特吉特Potgieter大战恩德贝勒人Ndebele的血战,这是布尔人对土著人大规模作战的首次胜利,奠定了布尔人在南部非洲内陆草原的威名;克鲁格经历过1838年在纳塔祖鲁人对布尔人的屠杀,这也是布尔人对土著人的首次大规模惨败;回到高原之后,克鲁格又跟随波特吉特参与了对恩德贝勒人的征讨,这是布尔人在德兰士瓦开拓疆土的战斗。可以说克鲁格的成长经历,就是布尔人在南非内陆地区扩张的历程。
16岁的时候,按照当时布尔人的规矩,克鲁格得到了两个面积6000英亩的农场,一个种粮食,一个放牧,位置在现在拉森堡Rustenburg的地方。不过克鲁格大部分时间仍然花在游猎上,或者去狩猎动物,或者组队抢掠土著人。布尔人的圈子并不大,克鲁格很快就有了名气。克鲁格20岁的时候,一次去猎犀牛,结果使用的四磅的大象枪在手上爆炸,手血肉模糊。克鲁格竟然忍着疼痛,用松节油涂敷伤口,自己用猎刀割去了手指上的烂肉,按照布尔人流传的方法,把手放到了山羊肚子里面疗伤。这个伤口花了六个月的时间才痊愈,但也给克鲁格赢得了名声。克鲁格也的确有指挥天赋,他1852年参与对茨瓦纳人的掠夺的时候,就已经是个高级首领,这次劫掠烧毁了在非洲内陆传教的著名传教士利文斯顿博士Dr David Livingstone为土著人建设的学校、医院和图书馆,遭到了利文斯顿的谴责,布尔人则谴责利文斯顿为土著人提供武器。克鲁格还亲自参与了奠定德兰士瓦独立地位的1852年沙河协议的谈判,参加了1858年德兰士瓦宪法的起草,甚至调解过德兰士瓦与另一个布尔人政权自由州的边界冲突,不久升到了德兰士瓦总司令的位置。1873年,不到五十岁的克鲁格从总司令的位置上退休。
* _ E# m. w4 S6 w# Y8 `; J4 R克鲁格这么早退休,与博格斯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克鲁格是荷兰改革宗虔诚的教徒,从小只接受过圣经教育,自称没有读过圣经之外的任何书籍,相信圣经里面的内容包容一切。克鲁格对于圣经的内容深信不疑,以至于当一个正在环绕地球的美国人见到克鲁格的时候,克鲁格坚信这个人在说谎:大地是方的,你怎么能环绕呢?像克鲁格这样的布尔人还是有一些的。这些人形成了荷兰改革宗里面独特的一派,叫做深浸派Dopper,对于圣经有自己独特的理解,特别重视旧约圣经,严格相信圣经上每一个字都是真实的,平时生活上,偏向于苦行,生活非常简单。这个教派甚至认为在教堂唱赞美诗也是亵渎神明,因为唱圣歌的问题,1858年,深浸派大约三百多名教徒在一名荷兰来的传教士的领导下与传统的荷兰改革宗分裂,开始自己独立的宗教活动,保罗克鲁格就是这里面最有影响的政治人物。在政治上,深浸派几乎反对所有英国人的东西。这一派人深信上帝把布尔人安排在非洲,一定是赋予了神圣的使命,这个使命绝对不亚于当年神对以色列的许诺,大迁徙的成功,被比拟为当年摩西率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1838年血河战役的神迹,就是这个使命的确证。而英国人,代表着帝国主义,代表着邪恶,代表外国干涉,代表贪婪,代表着对神的亵渎。这些人当然不能接受英国人的统治。
这些人实际上连博格斯的统治都无法忍受。博格斯当选的时候,这些人就对这个看起来不信神的人能够成为总统深表失望,而博格斯的种种现代化尝试,也被这些人认为是背离神的旨意。实际上,当博格斯执政之后,这一群人的一部分竟然开始了新一轮的迁徙,要重新寻找神许诺的地方。这些迁徙的人最终在通过干旱的卡拉哈里Kalahari沙漠的时候因为缺水大部分死亡,其中包括克鲁格的继母,这次迁徙也因此被称为饥渴迁徙。克鲁格没有参加这次迁徙,不过也在1873年就离开了德兰士瓦总司令的位置,表明了自己不支持博格斯政府的立场,与他一同离开的,还有几个能征善战的将领。1876年博格斯征讨贝迪的时候,曾经邀请克鲁格出山,遭到了克鲁格的拒绝甚至诅咒,结果缺乏军旅经验的博格斯只能自己挂帅。队伍里面缺乏有威望有能力的军事领袖,也是布尔人战败的重要原因。现在,深浸派视为离经叛道的博格斯把政权竟然拱手让给了英国人,那更是证实了深浸派对博格斯的种种指责。很快,以深浸派为核心,布尔人复国的情绪,迅速蔓延。
1 |' K. c/ g t布尔人里面,有一群人有深深的使命感,立志扎根在南部非洲的土地上,把独立看成生命;英国人里面,同样有人有强烈的使命感。在南部非洲,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罗德斯。从1871年一到达金伯利开始,罗德斯与其他来淘宝的人有很大不同,罗德斯不去那些低级的酒馆,不去赌博,自己的主要消遣就是看书。大约有几本书影响了罗德斯后来的观点,一本是里德Winwood Reade在1872年出版的人的殉道The Martyrdom of Man。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后,影响很大,虽然遭到了宗教人士的猛烈抨击,但是也有一些人开始接受这个观点,开始思考。里德的这部著作,就是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里德直接否定了人类对死亡后的世界的幻想,否定了那些死亡之后的种种回报。里德提出,人死后唯一的回报,应该是对人类进步所作出的贡献。这个观点会令那个时代很多的人觉得恐惧,罗德斯也不例外。但是,罗德斯在这里找到了自己奋斗的目标:要对人类进步做出贡献。什么贡献呢?另外一部著作里面有答案。1870年,英国的艺术批评家罗斯金John Ruskin在就任牛津大学教授的就职演讲中,提出了大英帝国子民应该具有的奋斗目标:要把英格兰高贵的血统遍布全世界,要在全世界殖民,占领每一片还没有被“文明世界”占领的土地,给全世界带来“光明”。
# p3 b; K3 X: w) B1877年6月,24岁的罗德斯写下了“信仰告白”。这份文件在1891年才正式发表,描述了罗德斯的想法。罗德斯确认人的一生中应该有一个核心的奋斗目标,并要为之努力奋斗。每个人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一个美满的婚姻,可以是周游世界,可以是慵懒安逸,但是罗德斯选择的,是为自己的祖国而奋斗。罗德斯认为盎格鲁萨克森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让这个优秀的民族遍布全世界,统治世界,是对全人类都有益的事情,所以,罗德斯就要为了让盎格鲁萨克森民族占领全世界作出奋斗,让大英帝国控制可能的最大的国土,为世界带来和平。不仅仅有梦想,罗德斯也有很具体的目标,他要见到大英帝国把所有的“文明”之外的世界都纳入到大英帝国治下,要收复美国,罗德斯谴责了当年放弃美国的那些猪头领导人。当然,罗德斯自己的重点在非洲,他要尽自己的努力,把盎格鲁萨克森这个最优秀的、最人类的、最尊贵的民族撒遍整个非洲还没有接受“文明”的土地。
1870年代中期,大英帝国有人提出了从开普到开罗的大英殖民地发展策略,要控制整个南部、中部、东部非洲,向北连接苏丹,埃及,打通整个大陆,把其他欧洲国家的影响排除在外。殖民大臣卡纳冯是这个观点的热心支持者,罗德斯也深以为然。1877年9月,罗德斯起草了自己的第二份遗嘱,在这个遗嘱里面,他要求成立一个秘密组织,这个秘密组织要象耶稣会Jesuit Order在全世界维护宣扬天主教那样,由来自所有大英帝国属地的成员组成,为了共同的目标聚在一起,这个目标,就是大英帝国的扩张,这个秘密组织,实际上就是扩张大英帝国的教会。不仅如此,这个组织还要促进大英帝国各个属地之间的交流,合作,打击任何试图分割大英帝国的做法。这个组织要购买报纸,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罗德斯指定当时英国的殖民大臣卡纳冯伯爵为这个组织的领袖,主要助手,则是格里夸兰西的检察长悉尼西帕德Sidney Shippard,不仅要尽最大的可能扩展大英帝国的殖民地,还要完善移民体系,特别是要控制整个非洲大陆。这份遗嘱在罗德斯死后才被公开。虽然在多年之后才公开这两份文件,罗德斯并没有掩饰自己的想法,早在1877年的金伯利,罗德斯就曾经在朋友聚会中宣布自己将把一生奉献给大英帝国。德兰士瓦的并入,是罗德斯非常乐见的事情,最好,自由州也成为大英帝国的一部分,这样,帝国才能打下向北扩张的基础。1880年,格利夸兰西殖民地被并入开普殖民地管理,格利夸兰西的居民们有了当选议员的机会。带着这样的政治主张,1881年4月,罗德斯当选为殖民地议员,这些帝国主义思想,终于有了更大的施展的舞台。
橡树村 发表于 2012-4-8 15:29 3 M8 H9 u# Y1 D8 }+ q
10 吞并/ a2 K3 Y4 o* j2 k& |6 c& u# u
迪斯累里政府的殖民大臣是卡纳冯伯爵Earl of Carnarvon。卡纳冯伯爵和迪斯累里的观点非常像,实际 ...
不仅仅德兰士瓦的布尔人不喜欢被英国人吞并,实际上,对英国人这个做法的愤怒很快传到了自由州。自由州本来就有对英国人不满的理由。自由州的东面,是索托人的地盘,统治者是巴索托王莫舒舒Moshoeshoe。布尔人一直在向索托人的地盘里面扩张,本着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原则,莫舒舒一直在寻求英国人的帮助,要求把自己的巴索托兰Basotuland纳入到英国人统治下,从而不再受布尔人的欺负。1868年,英国人终于同意把巴索托兰纳为保护地,对此,自由州的布尔人非常不满。等到金伯利钻石发现,英国人又通过诡计占有了几乎所有的钻石矿区,破碎了自由州布尔人的发财梦,仇恨就又增加了一层。自由州的人是不认为当年那个仲裁有权威性的,只是鉴于英国人的强势,忍辱负重罢了。不过自由州人也没有断绝不断申诉的机会,终于在1870年代后期,从英国人手上得到了一笔20万英镑的赔偿费。尽管如此,自由州的布尔人仍然与德兰士瓦的布尔人同仇敌忾。这股仇恨还传到了开普殖民地。虽然开普殖民地在英国人手下已经统治了70多年,但是开普殖民地里面主要的白人人口仍然是布尔人。而也就在1870年代,布尔人开始了对自己文化的重新认识。
1870年代,一些布尔人里面的知识分子开始给自己一个新的名字,亚非利康人,Afrikaners,或者说,非洲人。这些人认为自己已经在这块大陆上生活了两个世纪,大多数人生于斯,长于斯,自己已经不再是欧洲人,而是非洲人。布尔人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农民的意思,泛指在南部非洲大陆从事耕种的欧洲人口,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概念,虽然这些人都在讲荷兰语,有着类似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但是这些来自荷兰、德国、法国等等欧洲大陆各地的人们,彼此之间缺乏认同。1875年,在开普敦北部小镇派尔Paarl的荷兰改革宗主教度托特Stephanus du Toit把几个小的团体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个名叫真正亚非利康人伙伴的协会,开始致力于推广亚非利康文化,推广亚非利康语言。亚非利康语是以荷兰语为主,结合了各种欧洲语言,甚至南部非洲土著的科伊语,马来奴隶讲的马来语等等而形成的。最早,这个语言是欧洲人与土著以及马来仆从、奴隶用来交流的厨房语言,后来逐渐被底层布尔人所接受,是低等人使用的语言;在公开场合,中高阶层的布尔人使用的是高地荷兰语,是不屑使用这种厨房语言的。英国人来了以后,加强了英语在行政司法等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的中高阶层的布尔人就开始使用英语,英国人文化也开始被中高阶层的布尔人所逐渐接受,这个现象,很令一些人担忧。度托特等人现在所作的,就是把这种自发形成的语言推广,赋予文化含义,成为这个人群的特有的通用语言,从而对抗越来越深的英语影响。
5 B) G' f1 b* n) e& v6 ~ [, q1876年,度托特开办了第一份亚非利康语的报纸,第二年,度托特编著了第一部使用亚非利康语的著作,名叫“我们的语言讲述的我们自己的历史”。这是第一本把遍布在南部非洲各地的亚非利康人作为同一个民族而提出的著作,著作也提到了神对亚非利康人的应许,也就是亚非利康人的宿命:统治南部非洲。这本书中专门提到了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大障碍:英国人。是英国人在1806年赶走了荷兰人控制了开普殖民地,是英国人逼迫布尔人在1830年代开始大迁徙,是英国人试图吞并布尔人新成立的共和国而未果。这部著作,就是亚非利康人民族化的开始。英国人对这个苗头并不在意,认为这不过是一场毫无希望的战争。的确,虽然少数知识分子致力于推广亚非利康人这个概念,但是大多数布尔人并不觉得这些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不过,1877年英国人吞并德兰士瓦,给所有的布尔人都提了一个醒,英国人的威胁的确近在眼前,等于告诉所有的布尔人:血浓于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亚非利康这个概念。
英国人在德兰士瓦的统治也的确是一塌糊涂。谢斯通是一个土著问题专家,在处理土著人有关的问题的时候的确非常有价值,但是,在处理白人的问题的时候,明显经验能力不足。更重要的,谢斯通根本就不懂管理。一开始谢斯通手上有十万英镑的经费,按说对于德兰士瓦是个不小的数字,但是这笔钱很快就被谢斯通用光了。谢斯通承诺偿还原来德兰士瓦政府的债务,但是又缺乏手段分辨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于是资金的其中很大部分被抓住了机会的布尔人骗走。仅仅半年时间,德兰士瓦政府的财政状况就又回到了吞并之前的样子:一无所有。谢斯通对于账目管理也很不在行,多年后,英国政府也没有搞清楚这些钱是怎么花出去的。由于财力迅速耗尽,谢斯通的政府除了几个官员之外,几乎就不存在了,整个德兰士瓦基本上看不到英国人的统治。尽管如此,谢斯通仍然需要兑付针对西库库内的战争,由于准备非常不充分,这次战争仍然以失败结束。终于,这个状况连开普殖民地总督都看不下去了,正好谢斯通最擅长处理的祖鲁事务出了问题,1878年8月,谢斯通被召回。英国人胡闹般地统治,没有为英国人在德兰士瓦赢得任何民心。
. h/ d: E- h$ p* ~) d% t克鲁格也没闲着,不过与很多激进的布尔人不同,克鲁格认为仍然需要先采用和平手段,最好英国人能主动改主意。1877年5月,克鲁格离开开普,到英格兰游说。克鲁格在伦敦见到了殖民大臣卡纳冯伯爵,向他解释英国人的统治并没有得到布尔人的普遍欢迎,要求卡纳冯收回吞并德兰士瓦的成命。但是,卡纳冯拒绝接受这个观点。第二次和第三次会面,克鲁格提出要在德兰士瓦举行全民公决,看看究竟支持哪边的人多,卡纳冯仍然不理会这个观点。11月,克鲁格回到德兰士瓦,发现反英的情绪已经非常高,以至于克鲁格首先要澄清自己这个在敌人的内部呆了半年之久的人,没有被英国人腐蚀、收买。1878年1月,在群众大会上,克鲁格讲述了在英国的遭遇,全场群情激愤,要求克鲁格带领大家立刻起兵。克鲁格花了不小功夫要求大家克制,要求再次进行外交尝试。
2 K. J8 c2 i2 Y, l: E: E1878年4月,克鲁格收集到了7000多个关于英国人吞并问题的签名,这里面有6600人反对吞并,不足600人赞成。带着这份签名,6月,克鲁格再次抵达英国。英国已经换了殖民大臣,新任殖民大臣比持爵士Michael Hicks Beach在德兰士瓦问题上的观点与卡纳冯没有任何区别:要独立出去,没门。不过比持也退了一步,提出可以让布尔人在大英帝国的名下实行自治。克鲁格是这样理解自治的:安安静静地把脑袋放到绳套里面,然后人被吊起来,随后,你有足够的自由决定如何蹬腿。不过这一次,克鲁格在英国人里面还是看到了希望。一个英国人送给克鲁格一个戒指,上面写着:鼓起勇气,你将赢得最终的胜利。终其一生,克鲁格一直把这枚戒指保持在身边。1878年12月,失望的克鲁格回到了德兰士瓦。这一次,克鲁格终于承认指望英国人自己改变现状是不可能了。1879年1月10日,数千布尔人聚集在一起,聆听克鲁格讲述英国一行的经过,大多数人都认为,战争不可避免。克鲁格也终于同意战争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但是克鲁格坚持现在还是不打仗的时候,时机不成熟。时机也的确不成熟,布尔人连战争需要的武器弹药还没开始准备呢,并且,要向大英帝国这样的庞然大物开仗,也需要有更多的信心。
3 Y7 \2 e9 r- f0 C* ~这个信心很快就来了,十几天后,英军就遭到了19世纪末期在殖民地最惨的失败,而如此让英国人丢脸的,竟然是连枪都不会使的土著人!1877年到任的开普总督费勒Bartle Frere一直认为南部非洲的土著势力过强,影响了英国向非洲纵深的发展。1877年9月,第九次科萨战争爆发,平息这场战事花了殖民地政府7个月时间,费用高达150万英镑。科萨战争还没平息,东开普格里夸兰东的格里夸人暴乱,随后远在金伯利附近的格里夸兰西也发生暴乱。平息这些反叛,技术上难题不大,但是很明显把殖民政府的力量消耗很多,牵扯了太多人力物力。为除后患,费勒就打算对势力范围内的所有土著人动手,最大的目标就是祖鲁人。祖鲁是在19世纪初期兴起的土著势力,曾经遍布整个纳塔地区,经过1830年代末期布尔人的打压后,势力退缩到了纳塔图盖拉Tugela河以北,但是实力仍然很强,与正在扩张的布尔人冲突不断,英国人就拿这些土地纠纷作为借口,开始干涉祖鲁事务,并终于找到了借口向祖鲁人宣战。
英国人对祖鲁也不能说不重视,1879年1月11日,由英军、殖民地志愿兵、土著士兵组成的1万8千人的队伍进入祖鲁地,开始祖鲁战争,这比征讨科萨人的兵力强了不少。英军分三路进入祖鲁地,1月22日,英军司令率领的人数多达9千人的中路遭到2万祖鲁士兵的攻击,大本营1760人的队伍中,仅有55个白人与350名土著辅助人员生还,英军第24团的六个连全军覆没,白人死亡多达870人。当晚,一队祖鲁士兵进攻洛克渡口Rorke’s Drift,上百人的英军守军坚守12小时,算是给英军挽回了面子。为了鼓舞士气,英军竟然给洛克渡口一役颁发了11个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在英军战史上是罕见的。最终祖鲁的短暂胜利仅仅得到了英军更疯狂的报复,援军支持下,英军改变战术,步步为营,不再冒进,终于横扫祖鲁地,彻底瓦解了祖鲁王国,国王被俘。
英军新的统帅是魏斯里Garnet Wolseley,19世纪末期英国著名将领,经历过1854年的克里米亚战争,1857年在印度平叛,参加过1860年进攻中国的英法联军,参与了火烧圆明园,1873年指挥英军击败了西非的亚森特Ashati王国,战功赫赫。魏斯里还当过纳塔殖民地的总督,对南部非洲也算有些了解。祖鲁战争结束后,1879年11月,魏斯里率军进驻德兰士瓦,随后扫平了西库库内的贝迪王国,这一役仅仅进行了几个小时,贝迪人的军队就被击溃,西库库内被俘,贝迪王国崩溃。就这样,南部非洲最强大的两个土著势力,在一年内都被消灭。不过对布尔人来讲,能够威胁德兰士瓦布尔人安全的最大两个土著人势力,消失了,特别是导致布尔人政府无法维持的贝迪王国,再也构不成威胁。那么,还有什么必要继续让英国人来统治呢?
1879年9月,祖鲁战争结束后,为了应对贝迪人,魏斯里把自己的总部放到了比勒陀利亚。很快,布尔人就发现这个人非常讨厌,魏斯里也非常讨厌布尔人。在魏斯里眼里,布尔人是一群不打算缴纳任何赋税,不打算遵守任何法律,不打算允许任何执法机构存在,随意虐待杀戮土著人的奇怪人群。放着城市化现代化的大趋势不顾,布尔人希望最好每个人都拥有大片大片的土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遥远,远到根本看不见邻居的炊烟。在魏斯里看来,这是一群唯一的选择回到原始状态的欧洲人,实在是白人里面最低等的人群。这种描述,说实话也距离现实不算远,在19世纪末期仍然选择游牧,拒绝现代化教育,抵制现代化的白人种群,的确已经是非常罕见;而布尔人自己的政权,政府的确基本收不上来税收,法令也基本上无法执行,也很令英国人理解不了。有这类观点的英国人估计当时也不少,不过大家最多就是在小圈子里面私下讲讲,魏斯里可不管这一套,公开场合也毫不客气的攻击布尔人的生活方式。
" A2 ?: o9 S3 i) M$ |0 Z) Q4 ~; }! X不过魏斯里对于布尔人的行动还是有所警觉地。西库库内被俘两周后,布尔人就再次举行大规模集会,商讨摆脱英国人统治的问题。得到了消息,魏斯里直接发出了命令,宣布任何参加大会的人都将受到惩处。尽管如此,2000多布尔人还是聚集在一起,群情激昂。大家一再要求克鲁格带领大家把英国人赶跑,克鲁格也不再犹豫。1879年12月15日,大会发表了人民宣言,宣布将誓死捍卫自己的独立。随后,大会派了两个代表去向魏斯里转达大会的决议,其中一个是德兰士瓦的前总统小比勒陀里斯。魏斯里先把两名代表逮捕,算是履行了自己的政令,随后又把两个人释放,表示对布尔人的宽大。魏斯里根本不把布尔人放在眼里。魏斯里认为布尔人连土著人都不如。土著人还有勇气,还要为维护自己的荣誉而战斗,而布尔人呢,英国人占领了这么久,虽然口头上的抗议不少,实际上却连个正经反抗的举动都没有。在魏斯里看来,这一群根本不能管理自己的人群,完全不是英国人的对手,面对英军,可能连一个小时都抵挡不住,还不如土著人。
* c) m; y3 a$ _, ^不过在英国本土,同情布尔人的声音忽然响了起来。这与英国的换届选举有关。在野的自由党的格雷斯顿公开宣布迪斯累里政府吞并德兰士瓦是一个胡闹决定,认为这根本就是违背当地人意愿的愚蠢举动。1880年1月,伦敦泰晤士报刊登文章,明确说明德兰士瓦这个地方绝大多数的白人都反对英国人的统治,以此为格雷斯顿造势。格雷斯顿甚至把德兰士瓦的问题上升到了对自由民权的侵犯的高度,认为吞并德兰士瓦是大英帝国的耻辱,一旦当选,他就将改变这个决定。有了英国人的支持,在自由州和开普殖民地,同情德兰士瓦布尔人的声浪更响。1880年4月,克鲁格到开普殖民地考察民情,竟然发现几乎所有的布尔人都支持德兰士瓦独立,甚至连开普殖民地的布尔人议员都站到了克鲁格一边,阻挠有害德兰士瓦布尔人利益的提案通过。这个情况令开普殖民地的英国人感到担心,德兰士瓦毕竟在遥远的内陆,还没发现有什么经济价值,怎么闹也没多大关系。要是开普的布尔人也反对英国人,那么,英国人可能就真在非洲南部呆不住了,进而影响大英帝国的整个殖民地的利益。
自由党果然赢得了选举,格雷斯顿又当上了首相。不过说一套做一套显然是政客们常做的把戏,当选后对自己承诺的否认更是家常便饭。当选后,格雷斯顿再也不提让德兰士瓦独立,现在,格雷斯顿要考虑的,是大英帝国另一方面的形象。格雷斯顿现在认为,既然吞并德兰士瓦已经有损大英帝国在自由民主方面的形象,但是这已经是既成事实,放弃德兰士瓦于事无补。实际上,放弃对德兰士瓦的统治,会影响大英帝国强有力的世界第一势力的帝国形象,这个形象,现在显然远远高于什么自由民权方面的形象了。所以,对待非洲南部的政策,格雷斯顿政府实际上没有多少变化,金伯利又成了殖民大臣,前届政府嚷嚷的联邦制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与此同时,魏斯里对布尔人的观点也深深影响了格雷斯顿,格雷斯顿和金伯利都认为布尔人根本成不了气候,自然也就把布尔人武装反抗的可能性基本排除。1880年6月,上任伊始,格雷斯顿就给克鲁格写信,再次申明,女王在南部非洲的主权不容质疑。
到这个时候,要改变德兰士瓦的现状,就只有战争一条路了。战争条件成熟还有一个因素:魏斯里1880年4月离开了德兰士瓦,随后,在魏斯里的建议下,负责整个德兰士瓦和纳塔殖民地防务的英国军队,降到了四个营。就是说,负责整个德兰士瓦防务的,仅有1750名英军,还分布在多个据点,实在是不错的目标。到现在,德兰士瓦的布尔人反抗英国统治的战争,只差一个导火索了。
橡树村 发表于 2012-4-8 15:29 - v; P2 o& U- y" N
10 吞并9 K2 Q) F/ E5 x7 e' X7 j
迪斯累里政府的殖民大臣是卡纳冯伯爵Earl of Carnarvon。卡纳冯伯爵和迪斯累里的观点非常像,实际 ...
尽管德兰士瓦的反英气氛浓厚,但是英国人仍然要维持自己的统治。而收税,不仅对于统治者有经济上的意义,是维系政府开支的重要来源,还具有主权意义:交了税了,差不多就等于承认了英国人的统治权。英国人开始加强对税收的征缴工作。英国人这么想,布尔人也这么想。本来布尔人就不大愿意缴税,连给布尔人自己的政府缴税都非常不情愿,给英国人钱,那自然更不高兴,拖欠税费非常严重。鉴于税收征缴的困难,兰云决定先拿个别人开刀,杀一儆百。要杀的猴子很好找。有一个农场主拖欠税费27.5先令,其实没多少钱,经过英国人派出的地方法官与这个农场主的长时间协商,农场主终于同意缴纳一半的税费,不过农场主给出了条件:英国人不能花这个钱,这笔钱,要留给布尔人自己的政府。地方法官向兰云询问处理方法,兰云就决定从这个农场主身上下手,树立英国人统治的权威。1880年11月,这个农场主的农场被没收,要拍卖还债。
拍卖定在了11月11日,这一天,一百多名布尔人全副武装到了拍卖现场,拍卖完全进行不下去。英国人派了几个士兵来维持秩序,但是人数太少,起不到任何作用。随后,反叛的气氛迅速传遍了德兰士瓦:起兵了。克鲁格得到消息,匆匆赶来,遇到了管理当地的英国官员。英国官员告诉克鲁格这叫反叛,克鲁格索性告诉这位英国官员,这不是反叛,因为本来布尔人就不承认英国人的统治。12月中旬,布尔人们再次聚在一起,这一次,布尔人玩真的了。1880年12月13日,聚会的布尔人宣布德兰士瓦独立,恢复1858年宪法,成立南非共和国,成立的战争委员会里面包括克鲁格,以及总司令尤伯特Piet Joubert,独立战争,或者叫第一次布尔战争正式开始。对此,兰云仍然不重视。兰云深受魏斯里的影响,认定布尔人不敢真动手,即使动手,这群缺乏组织纪律的乌合之众也完全构不成威胁,英军一到就可以解决。兰云认定依靠德兰士瓦的这不到两千士兵就可以应付,不需要增援。
第一仗是在12月20日打响的。12月5日,兰云下令驻守在德兰士瓦东部的94团的一部增援比勒陀利亚。这一队有6名军官,246名士兵,另有16名工程医护人员,指挥官是安斯特鲁德中校Philip Anstruther。德兰士瓦东部是丘陵地带,河流纵横,走起来并不容易,再加上当时运送物资只能依靠牛车,体积庞大、笨重,所以队伍行进速度缓慢,渡河更是困难。结果这两百多英里的路程,这一队人马走了十几天,才走到比勒陀利亚东面38英里一个叫做布鲁克霍斯普鲁特Bronkhorstspruit的地方。一路上英军没有遇到任何骚扰,再加上对布尔人轻敌,安斯特鲁德中校的这一队人马沿着道路一字拉开,队伍前后长达半英里,弹药箱都在牛车上,还都封着,钉了钉子。士兵们也很轻松,一路上说说笑笑,四处摘野果吃,也没个正规队形,乐队则演奏着轻松的音乐,仿佛不是在战区行军,而是在旅游。
" X; P; u; S) x& r+ \突然,一队布尔骑兵出现在英国人视野之类,人数有250人之多。布尔人没有立刻进攻,而是派了一个信使,要求英国人停止前进,哪里来的回到哪里去。安斯特鲁德回答说他不希望使用暴力,但是自己的队伍还是要向比勒陀利亚进发。这就等于宣战了。还没等到安斯特鲁德摆出任何阵型,甚至士兵们还没来得及准备好武器,中午12点30分,布尔人突然开火。战斗过程很简单,布尔人首先杀死了英军队伍头尾两边拉车的牛,断绝了英军前进或者撤退的道路,堵死在道路上面,然后就开始对基本上没什么抵抗能力的英军屠杀。仅仅15分钟时间,250名准备充分的布尔人轻易就解决了连枪都没校准的英国人。见到战事完全一边倒,安斯特鲁德中校宣布投降,指挥部下扔掉帽子,挥舞着手帕等待布尔人的宽恕。还活着的200多名英军全部被俘。战役中,56名英军官兵死亡,92人受伤。布尔人的损失呢?两死五伤。消息传来,英国在南部非洲的两个殖民地一片哗然。原来布尔人,也能打胜仗呢!
5 m( j7 k9 @; o4 o6 S魏斯里离开南部非洲后,负责英国在南部非洲军事事务的,是克里少将George Pomeroy Colley。克里将军1852年在桑德赫斯特Sandhurst毕业后参军,1854年就到了南非,主要从事行政工作。1860年,克里被调到了中国参加英法联军,亲历了大沽口战役,也进了北京城,随后又回到南非。1862年,克里又回到军校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在英国本土当旅长,1870年就进入了战争部,负责军队改革,1871年成为桑德赫斯特的教授。1873年,克里参与了魏斯里在西非对亚森特王国的征战,负责后勤保障;克里1875年曾经跟随魏斯里到了南非,算是魏斯里的重要助手;1879年祖鲁战争的时候,克里又跟随魏斯里再次来到南非。1880年魏斯里离任,作为魏斯里参谋长的克里就接替了最高特派员和军队总司令的职务。克里的履历看起来还不错,不过自己独立指挥战争的机会,似乎少了一点。无论如何,1881年初,为英国军人正名、镇压布尔人反叛这件事情,就交到了克里的手上。
4 B& P3 U8 C% ^8 y克里的首要任务,是尽快进入德兰士瓦,解除在德兰士瓦境内布尔人对英军的围困。在布鲁克霍斯普鲁特一役之后,从1880年12月22日到1881年1月6日,布尔人完成了对在德兰士瓦境内的所有六个英军据点的包围,加上辅助人员,一共有2000人被围困。由于每个据点人数很少,各个据点之间距离遥远,最近的两个也相距50英里,无法呼应。这些被困军人能做的,也只能是坚持防守,等待救援。克里现在在纳塔殖民地。由于不方便经过自由州进入德兰士瓦,克里只能通过纳塔进入德兰士瓦。纳塔殖民地与德兰士瓦的分界线,是南部非洲最高的龙山山脉。龙山最高峰海拔3482米,走向是从东北到西南,长达1000公里,基本与南非东南海岸的海岸线走向平行。龙山的东南面,是纳塔殖民地,地势以丘陵为主,海拔略低,一般不超过一千米,降水丰富,河道纵横,是富饶的农业区。龙山的西北面,就是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高原,由于受到龙山的阻挡,这里降水较少,常年偏干旱,是放牧的好地方。布尔人的自由州和德兰士瓦,就在龙山西北面的高原上。龙山本身绵延起伏,高低纵横,地势复杂,交通非常不便。由于还没修通铁路,在19世纪末期,翻越龙山仍然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特别是辎重物资的运送非常困难。翻越龙山的通道就是有数的几个山口,这些山口,已经被布尔人控制了。
7 q! R9 B8 k1 [1881年1月23日,克里致信德兰士瓦总司令尤伯特,要求布尔人解散军队,等待大英帝国的宽恕。当然,克里也明白这封信不会有什么结果。克里也向英国政府要求援军,不过南部非洲实在偏僻,最快的援军也要到2月中旬以后才能到来。克里认为,由于事情突然,没有准备,困在德兰士瓦的那些军队可能是坚持不了这么久的,所以只能先动用手头的力量,尝试解围。1月下旬,在靠近龙山的新堡Newcastle,克里很快组织起了一支队伍,这一支1216人的队伍,有来自第58团的5个连,第60步枪团3营的5个连,还有150名龙骑兵,另外还有从海军来的一些海军士兵,当然,还有皇家炮兵的4门九磅炮,2门7磅炮,有的资料说还有加特林机枪,不过没看到战场上有应用。克里选择营救的首选目标,是靠近龙山的瓦克斯托姆Wakkerstroom和斯丹德顿Standerton这两个英军营地,要去这两处营地,最方便的山口,就是郎峡山口Laing’s Nek。郎峡山口海拔仅有1800米,是龙山中段的低点,在1891年铁路修通之前,是连接比勒陀利亚和德班最重要的通道。布尔人驻守这一地区的,大约有两千多人,总司令尤伯特亲自率队,郎峡山口周围的山上,都有布尔人的士兵,至少有400人在这里长期防守。
1月24日,克里的部队从新堡出发,几天后到达山脚下,驻扎在距离郎峡山口4英里的希望山营地Mount of Prospect。28日晨,克里下令强攻郎峡山口,首要目标,是郎峡山口东侧的桌山Table Mountain。桌山顾名思义是个平台,桌子一样,山顶平坦,正好从山顶俯视郎峡山口,是控制郎峡山口的要地。战斗从9点25分打响,英军的6门炮同时开火,轰炸桌山,打散了山顶上的布尔人。10分钟后,负责主攻的英军58团上来了,向山顶攻击。58团的进攻遭到了布尔人的顽强阻击,进攻并不顺利,不过仍然有进展。
与此同时,英军的骑兵向右侧的布朗罗山Brownlow’s Kop上的布尔人发起进攻。骑兵很快冲上了山顶,但是却发现在山北面有布尔人挖的战壕,在山顶的英军成了防守在战壕中的布尔人的好目标。布尔人枪手射击的准确性超出了英国人的想象,这与英军一身鲜艳的红色制服在绿色田野中非常明显有关。山顶没有阵地可以防御,受地形限制,骑兵也无法进攻到布尔人的战壕,坚持一段时间以后,骑兵不得不撤退,这时候是10点30分。在山顶,一名英国军官马匹中枪落马,身边的士兵度干John Doogan不顾自己已经受伤,仍然把马匹让给了这名军官,并再次受伤。度干命大活着离开了战场,获得了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解决了一路进攻之后,躲在战壕内的布尔人开始集中火力攻击仍然在向山顶攀登的58团。11点,58团终于到了山顶,却发现了160码以外布尔人的战壕,在山顶上身着耀眼的红色军服的英军再次成了瞄准目标,英军死伤惨重,58团的两名最高指挥官,少校西格斯顿Higeston和中校迪恩Deane双双阵亡。见到指挥官遇难,山顶上也无法防守,完全暴露在布尔人的火力之下,58团开始撤退。与此同时,另一队布尔人竟然已经绕到了英国人的后面,开始攻击英军在希望山的营地,虽然遭到了英军的阻击,没造成什么后果,但是这队布尔人直接威胁了英军军营的安全,很是令克里没有信心。11点10分,60团的两个连被派去接应后撤的58团,中午的时候,克里宣布停火,布尔人也没有反击。战役结束。
这一役,英军死亡84人,113人受伤,2名被俘。损失最惨的是第58团的几个连,死亡74人,受伤101人,兵力损失达到35%,特别是指挥官大部遇难。比较而言,布尔人死亡14人,27人受伤。这次规模不大的战斗,在英军军史上还有点特殊意义。这是英军步兵最后一次把团旗带上前线。58团的团旗和英国女王的旗帜都跟着58团上了山顶,守护着团旗的巴力Baillie中尉在山顶遇难,接替守护团旗的士兵共有4人遇难。守卫女王旗帜的希尔Hill中尉后来是战地最高指挥官,指挥退伍撤退,还把两面旗帜护送下山,最终得到这场战役的第二枚维多利亚十字勋章。58团后来缩编为北安普敦团的第2营,团旗一直保留使用。这支部队最终在二战后被解散。这面英军最后一个亲自上过前线的团旗,现在应该在北安普敦的博物馆里面收藏。60步枪团虽然也参加了战斗,但是并没有团旗。
6 O- v9 s0 P6 y& P& V7 g此战结束后,克里意识到凭自己手上的兵力,不大可能有机会拿下郎峡山口,就把军队留在了希望山营地等待援军。不过布尔人可没打算让克里在这里过安生日子。营地与新堡的大本营之间有一条土路,要经过几条河流,壕沟,是英军的通讯线和运输线。这里周围地势并不复杂,自然就成了行动速度很快的布尔骑兵骚扰的目标。布尔人非常喜欢出来给运送物资伤员的小股英军找麻烦,英国军官身上的佩剑,可是布尔人非常喜欢的物件,打场仗能弄把佩剑,可是很不错的炫耀资本呢,布尔人袭击英国人的积极性非常高。这自然很令克里头疼,很快克里决定带上足够的军队,炫耀一下武力,吓唬一下布尔人。2月8日,克里带着队伍出发,队伍包括60步枪团3营的5个连,273人,另有两门9磅炮,两门7磅炮,还有38名轻骑兵。一路平静,一行人很快到了因果果Ingogo河岸,一路上没见到一个布尔人。为了确保返程时候的安全,克里把两门7磅炮和60团的一个连(实际人数只有半个连。英军大部分作战单位都不是满编)放到了这里,守护渡口,然后,大队人马渡河,继续前行。
& Z! I& s M+ Q+ b3 }" f0 h8 i这一路一直是上坡,到了个叫做疏恩舒赫特Shuinshoogte的小山上的时候,侦查发现了布尔人。克里立刻在这里组织防线,依托道路和山势,摆出了半圆形的防御阵型。布尔人究竟有多少,各种记载不大一致,克里后来的估计是多达千人,其他资料认为至少有200人。大约在战场上,同时不会超过350人。这一次,克里没有带红衣服的58团出来,但是60步枪团虽然身着绿色军装,接近黑色的深绿色与南非草地清亮的绿色和土黄色的山地还是形成了很大的反差,仍然是非常不错的射击目标,交火后,布尔人精准的射击再次给英国人带来了大麻烦,损失惨重。布尔人却身着土黄色的服装,对地形又非常熟悉,很方便地把自己隐藏在环境里面,让英国人找不到目标。英国人唯一能出击的就是骑兵,可惜在此之前克里已经把大多数骑兵放回了新堡协助防御,参与这个疏恩舒赫特战役的骑兵只有三十几个人,人数实在太少。骑兵试图冲锋,但是布尔人对英国人坐骑的精准射击很快就把英国人的反击压了回来。随后,克里试图让骑兵带着一个连的步兵迂回到布尔人的后面,这个命令是灾难性的。骑兵的指挥官布朗罗Brownlow少校阵亡,一个连的步兵被困,几个小时的战斗后,仅有一名军官和四名士兵生还。
. G) I9 g* \" d- ^7 b0 b大约下午五点钟,忽然天降大雨。对于在闷热的纳塔战斗了一天的人们来讲,这场雨可真帮了不少忙。大雨也打断了战斗的进行,不过射击仍然稀稀拉拉,天黑以后才彻底停止。考虑到大雨后河水大涨,英军带着重炮马匹应该跑不动,布尔人就没有进攻,也没有派兵堵截,打算第二天接着拿英军练习射击。克里却决定冒险夜间行军。晚上9点30分,英军开始行动,顾不上阵亡战友的尸体,也来不及带走重伤员,更带不动弹药而不得不把弹药销毁,克里成功地把队伍,包括马匹、炮都撤了出来,脱离了战场。担心布尔人会在渡口埋伏,克里没有经过渡口,在更下游的地方渡河,由于大雨后河水暴涨,渡河的时候英军又淹死了8个。天亮后,克里派出一小队人马去掩埋尸体,收拾伤员,发现布尔人正在打扫战场。双方没有再动手。返回的时候,英军又在渡河的时候淹死了一个。这一役被称为疏恩舒赫特战役,英军总共死亡76人,其中包括7名军官,另有68人受伤。布尔人死亡8人,受伤10人。损失比例悬殊。
到此为止,再也没有英国人说布尔人不堪一击了。
到1881年2月中旬,布尔人的独立战争,也就是史称的第一次布尔战争进行了三个月,仅仅打了三场规模都不算大的战役,或者叫冲突。直接参战的总兵力,英军大约是1700人次。布尔人参战的总人数不大好说,没人统计过,应该没超过两千。战果呢?英军一共阵亡216人,受伤273人,被俘214人,有一次被全歼,损失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另有2000兵力仍然被围困。布尔人方面,阵亡24人,受伤42人,伤亡比例只有百分之几,双方伤亡数量相差将近十倍。三场战役,也演绎了三种战场模式。第一场布鲁克霍斯普鲁特战役,布尔人伏击移动中的英军,获得完胜。第二场郎峡山口战役,布尔人在布置好的阵地防御英国人的进攻,击退了英军,至少算个大胜。第三场疏恩舒赫特战役,布尔人进攻英国人临时搭建的阵地,双方在阵地战方面都没有取得优势,但是英军伤亡人数众多,最后不得不趁天黑放弃阵地,怎么也不能说英国人赢了。这个战果,特别是夸张的双方伤亡比例,多少有一些出人意料。第一场伏击战,英军过分懈怠,在敌人出没的地方行军却连基本的防备都没有,侦察的人都不派,实在太过自大,打输了只能怨自己。后两仗,双方参战兵力基本相当,准备也都充分,英国人输得这么惨,就有些令人难以理解了。单纯从实力来看,训练有素的英军,整体素质应该高于临时招募的布尔人;使用的装备呢,英军已经全面换上了最新的后膛0.45英寸Martini Henry步枪,而布尔人使用的装备都是要自己带的,有一些人也有Martini Henry以及一些早期的后膛枪,也有不少人还在使用早就被英军淘汰的前膛枪,甚至还有人使用火枪。武器也好,人的素质也高,战果却出人意料,英国人一定有什么地方做错了。
- z- V1 P& C9 I# o* n克里把朗峡山口战役的失败,归结于下级军官的指挥问题;当然克里自己也要担一些责任,克里觉得过分信任下属的军事能力,是他最大的错误。克里找到了很多下级军官的错误。首先是火炮攻击效果不大,没有起到应该有的效果(实际上郎峡山口战役布尔人绝大多数伤亡都是英国人炮击造成的);然后是骑兵突前太快了,位置也太靠右,没有与步兵的进攻协调,没有起到保护步兵的作用;步兵动作又实在太慢,等等。至于疏恩舒赫特战役,克里实际上对结果是满意的,克里当时认为布尔人有两千多人参与了对他的围困,那么,这个战果并不算太差。并且,此战之后,英军的通讯线的确再也没有遭到什么大的骚扰,克里维护交通线的目的实际上达到了。在克里眼里,打输了,都是因为具体的技术问题,而不是布尔人有什么特别之处。当然,布尔人现在再也不是开战前的那种英军一到就四散逃走的形象,三场战役之后,布尔人怎么说也是个说得过去的对手。但是,布尔人的能力仍然被大大低估。
0 E% A+ ?5 a/ H6 o! e1 a- l布尔人的队伍与英国人的军队确有很大的不同。布尔人全民皆兵,平时并没有一支常备的武装力量,战争的时候,临时征召,来不来也完全看自愿。所有的成年男性都可以参战。布尔人大部分都是经验丰富的猎手,擅长独自行动,朋友们之间的小范围配合也非常娴熟,这些是多次围猎以及屠杀土著人的经验换来的,要比较单兵的战斗技巧,布尔人里面可能会有不少人要优于单独的英国士兵。不过布尔人的纪律性的确很差,由于对队伍没有固定的组织,对个人缺乏约束,布尔人的流动性非常强,昨天还在的人,今天可能就走了;甚至在战场上,布尔人不想打的时候,比如弹药打光了,可能根本不和指挥官说一声就走掉了。当然这不一定就是逃兵,布尔人很多时候上战场是需要自备弹药的,人家可能回营地或者回家取弹药去了,但是这种状况很令布尔人的指挥官头疼,也是英国人看不起布尔人的地方:无组织,无纪律。此外,布尔人的将领是通过个人威望积累出来的,实打实的真功夫肯定是有的,不过并没有什么专业的训练。英国的军队则是专业的士兵,依靠团队,纪律严明,军官都受过专业训练,专业素养值得称道。在团队协作方面,英国人显然有不小优势。在制定战场计划的时候,双方也有不同。英军是几个最高指挥官参与方案制定,这些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士,比士兵应该对战场有更大的把握能力。布尔人则相反,虽然对于最终战斗计划,布尔人里面也只有少数指挥官有投票权,但是在讨论的时候,所有人都可以发表意见。这样的好处,是各种各样的消息,最新的经验、技巧,就可以很快普及,群策群力。对于普遍缺乏军事专业训练的布尔人来讲,这也是弥补指挥官个人的知识缺陷的方法。布尔人很少进行上百人规模的作战,这方面缺乏经验,布尔人的方式也说不上能有什么优势,但是在一个武器和战术正在进行着大变革的时代,这种灵活性的好处就非常明显了:布尔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指挥官立刻就能了解到第一线的经验教训,上一场的经验立刻能够应用到下一场;而英国人,却仍然在拘泥教科书,适应新的战场速度极慢。
; J% F) o- j' W% Y9 {/ R( q1881年的第一次布尔战争也正好处在武器大变革的时代。1870年代开始,后膛枪大量装备到欧洲各国军队之中,英国人在1874年后开始大量换装性能可靠的后膛Martini Henry步枪。这种武器射速达到每分钟十发,最大射程1400码,有效射程600码,在1200码距离,20次射击的弹着点平均偏离中心70厘米,在当时算是很不错的成绩,与19世纪上半叶主宰战场的前膛枪相比,射速快了很多,精确也提高很多,这也就意味着步兵战术需要有相关的变化来适应新的武器。
: N" r; {$ o: b/ D N8 G: P2 D其实武器的革命总会带来战术的变化。火枪大约是在15世纪末期开始在欧洲使用的,由于训练相对简单,火枪相对冷兵器的优势逐渐被认可。但是当时的火枪相对昂贵,发射速度也非常慢,射程并不远,杀伤力也有限,需要其他冷兵器的保护,所以这个时候,火枪就与长矛一起使用,混编到步兵阵列里面。随着火枪的杀伤力越来越大,刺刀的发明解决了火枪手的近身防御问题,齐射的发明大幅度提高了火器的杀伤力,火枪的射速也有了进步,到17世纪末期,步兵阵型就已经完全由火枪手组成了。到了19世纪初期的拿破仑时代,步兵行进的时候,士兵排列成数排纵队,战斗的时候展开成长长的一条线。这一条线往往有两到五排士兵,多数的时候是三排,一排射击,另外几排装弹,由军官监督阵型的完好,并且指挥齐射。这个时候使用的前膛枪的准确性仍然很差,装弹时间仍然过长,只能依靠这样的群体火力来保证有效的火力覆盖和连续性。这样的战法,士兵在射击的时候,是没有掩护的。两军在开阔地对战,就是士兵们排列整齐,站着蹲着冲对方放枪,士兵的死活完全靠运气,英国人一直到19世纪末期都采用这种战术。在火枪和前膛枪时代,由于枪支射击准确性很差,火炮的威力仍然不足,机枪还没有出现,这种打法显然没多大问题,军校里面教育出来的英军军官,熟知的都是这样的打法。装配了Martini Henry步枪之后,英军仍然使用这样的战术赢得了1878-1880年的阿富汗战争,1879年的祖鲁战争。Martini Henry步枪的使用使得卧射等姿势成为可能,但是英国人还没觉出来有改变战术的必要。
5 e* O0 J' K) P% P Z8 ]! ~布尔人却没人上过军校,读过书的都没几个,没见识过这种正规打法,打起仗来只能想当然。站直了让敌人瞄准?这比较危险,布尔人不大喜欢干。1880年代初期,后膛枪已经普及了。这个东西和前膛枪可不一样,射速快,准确率高,受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直接暴露在敌人火力之下可不是明智之举。怎么办呢?可以趴在地上缩小目标,还可以藏起来,没有地方藏,那就挖沟。尤伯特在郎峡山口战役中布置的战壕,前面一大片开阔地,可以让布尔人尽情射击,就是这个思想的体现。狭窄的战壕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对方仍然不准确的火炮的杀伤力,保护自己,也为自己的兵力分配提供移动性,最终将在步兵战斗中占据重要位置。这不是布尔人的发明,十几年前的美国内战就已经展示了战壕在新式武器下的作用,但是英国人还没有接受这个东西,在战壕面前仍然傻乎乎地列队。那不就是当靶子么,特别是英军58团那身红色的军装,在一片硝烟中仍然醒目,真的是担心布尔人找不到目标。对于布尔人在战术上的变化,英国人完全没有引起重视。
克里继续有信心,英国政府的立场却略有松动。虽然援军仍然在不断到来,不过,谈判也成了值得期盼的选择。谈判实际上是在1881年1月初就开始了,英国人通过自由州在与布尔人谈判。一开始英国人立场很强硬,基本上就是在要求布尔人放下武器,所谓的谈判实际上是摆个样子。布尔人连续三场胜利后,不仅德兰士瓦的布尔人踊跃参战,连自由州的布尔人也开始来支援一衣带水的同胞,战事显然有扩大的可能:自由州要是参战,可就直接威胁开普殖民地了。尽管如此,英国人仍然认为,布尔人应该放下武器,只不过,给布尔人投降之后的待遇有了改进。和谈的诚意还是要表示出来的。2月16日,英国殖民大臣金伯利命令克里,只要布尔人不出来找事,就暂停军事行动。
, A# {" C3 a- h: J' |' }克里对谈判没什么兴趣。一方面,他接受英国政府的指令,暂时停火,另一方面,克里仍然在积极备战。2月12日,克里期盼已久的援军到了。队伍是从印度赶来的,领队的是在祖鲁战争中战功赫赫的伍德准将Evelyn Wood。援军包括有15轻骑兵团一部,60步枪团的第2营,92高地团一部,以及海军带来的两门9磅炮。虽然伍德的实际指挥经验比克里丰富很多,特别是一年多前在祖鲁地参与了祖鲁战争并获得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对这一带非常熟悉,但是现在伍德只是克里的副手。接受了援军后,克里把伍德派回了新堡。克里的计划是这样的,伍德将驻守新堡,负责指挥后续的援军组成的第二纵队;在克里率领军队进入德兰士瓦以后,伍德将负责整个纳塔的兵力,保障克里的后方。等到克里解了比勒陀利亚之围后,伍德则将进入德兰士瓦,为德兰士瓦东面的两个英军据点解围。在克里给伍德的信里面,克里坚持自己将率领部队的主力,由自己来领导战争走向胜利。克里大约也知道自己缺乏扎实的军功,现在手上有了扬名的机会,怎么能让给别人呢?不大容易理解克里怎么来的这么充足的信心。援军其实真的没来多少,这几百号人,基本上也就能弥补一下克里在此前两战中的损失,不过,克里还是给克鲁格发了最后通牒,再次要求布尔人放下武器,限时48小时答复。2月24日,信送到了防守朗峡山口的布尔人领袖施密特Nicolas Smit的手上,施密特立刻派信使加急送给克鲁格。克鲁格现在在布尔人的临时首都,在距离比勒陀利亚90多英里的海德堡Heidelberg。布尔人还没有电报可用,传递消息的速率可不高,等到克鲁格见到了这封信,已经过了48小时最后期限。克里不会不知道布尔人的通讯效率,很显然,克里根本就没指望能够得到布尔人的答复。
1881年2月26日下午6时,克里命令部队进行准备,晚上9点半,队伍出发了。克里带的人数不算多,参加行动的有58团的两个连,170人;60步枪团3营的两个连,140人;92高地团的三个连,180人,来自海军的64人,此外还有几十名总部人员。克里的目标是马尤巴山Majuba Hill,朗峡山口周围的最高峰。路上很顺利,布尔人对英国人的行动没有丝毫察觉。希望山营地到马尤巴山之间,要经过恩威洛山Nkwelo的山脚,为了保证自己后方的安全,克里把60团的两个连都留在了半路的恩威洛山脚下,随后又把92团的一个连放到了连接恩威洛山与马尤巴山的山脊上。余下的人马,就还有大约370名士兵外加总部人员,一共405人。登山是非常辛苦的。英军当时士兵的装备,大约有一支步枪、70发子弹、刺刀、大衣、防水布、水壶,还有三天的干粮,总重量是58磅,一些人还带着挖掘工事的工具。带着这份重量在山路行进可不容易,特别是马尤巴山一些地方很是陡峭,不利于攀爬。从营地到山顶,虽然总共只有5英里的山路,英军却耗时五个半小时。最后的几百米特别艰难,登顶后,士兵们已经精疲力尽,到了山顶后不顾军官命令,横七竖八倒在地上休息,非常狼狈。这个时候大约是凌晨三点多。布尔人并没有在马尤巴山顶布置哨所。实际上,布尔人在马尤巴山顶的哨所,就是在26日下午撤掉的。没有惊扰布尔人,英军一时的混乱也就没造成什么影响。距离天亮还有一些时间,英军在战前有足够的时间休息,甚至能够小憩一会。不久,士兵们就恢复了体力。
. `3 Y0 B1 m( K% j" F和南非大多数山一样,马尤巴山的山顶是平平的,中间有一些凹陷,边缘突出,像个碟子。山顶西侧有一条深沟,深沟北面有一个小丘,后来被命名为麦当劳小丘,用曾经在这里驻守的一名92团军官命名;小丘旁边,连着一块东西向的长条形的高地,几乎把这个碟子一分两半。山顶的北面,还有一个脱离主峰的小丘,后来被命名为高顿小丘,名字来自防守这里的第92高顿高地步兵团Gordon Highlander。92高地步兵团是曾经参加过滑铁卢战役打败过拿破仑的队伍,后来征战过克里米亚战场,来南非之前刚刚赢得了阿富汗战争,表现一直不错。这个团的山地作战经验丰富,土黄色的军装也更加适应地形。马尤巴山顶最高的地方在山顶的南面,接近英军登山的地方。山顶的周长总共有1200米的样子,对于克里手上的400个人来讲,防守起来有点大。尽管如此,克里还是把海军和58团的110人以及总部放到了最高处,然后把余下的200多人散开,防守兵力显得稀薄;92团担任最外围的防御。克里还在山顶打了口井,看起来,克里有在这里呆一段时间的打算。令人奇怪的是,虽然费尽辛苦带了工具,除了海军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工事,克里没有命令构筑任何防御工事,甚至都没有收集石头来搭筑掩体。似乎克里并没有在山顶防守的打算,也许根本没想到布尔人会进攻?
" V. R5 I. s; G# \* P( j- X布置完毕,差不多已经是凌晨4点半,天刚破晓,北面的高顿小丘也被92团士兵占领。借着清晨第一缕晨曦,英国人见到了北面的布尔人的营地,还见到了28日朗峡山口战役的战场全局。在敌人毫不知觉的情况下成功登顶,士兵们很兴奋。克里将军的计划究竟是什么无人知晓,但是士兵们都相信要有什么大事要发生,布尔人肯定要吃大亏了。没有军官约束,士兵们也不顾隐藏自己,在山脊上乱喊乱动,一些人向布尔人营地挥手,个别人甚至向远处的布尔人哨所开枪。这一下子终于惊动了布尔人。在这里过夜的布尔人至少有450人,忽然发现自己的上方有了声响,抬头一看是满山的英军,密密麻麻不知道有多少,很是吓了一跳,担心遭到英军炮火的袭击。炮火当然是等不到的,克里根本就没带炮。等了一阵子,见到英军没有进一步的行动,布尔人镇静下来,开始向山顶攻击。
% b! }0 C4 w0 S" }$ h这群布尔人的首领施密特是个久经战阵的老兵,朗峡战役的时候就有他一份。施密特组织了三路队伍,每路一两百人,分开向山顶的英军攻击。施密特的计划也很简单,三队人马尽快登山,分三个方向包围英国人。马尤巴山北面坡相对较缓,从布尔人这边登山,难度要比南坡小了很多,不过地形仍然很是复杂。这对于进攻者也有好处,地形的死角太多了,给了布尔人很不错的掩护,借着地势,布尔人逐渐接近山顶。随着距离顶峰越来越近,天色越来越亮,英军的人数也暴露在布尔人面前,见到英军人数并不多,布尔人更是增加了信心。接近主峰后,进攻正式开始。施密特采取了一个当时非常罕见的战术。进攻的队伍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人专门射击,并不着急移动,见到射程内的英军从藏身之处露出头来就开火,猎手们出身的布尔人射击水平都很不错,准确的射击打得英军不敢探头,也就无法还手,这样,另一部分人就可以安全地向前移动。等到这一部分人移动到了一定位置,就停止移动,开始射击,压制英国人的火力,原来射击的人开始移动,两队人交替前行。这个战术到现在还有广泛的应用,是步兵进攻的基本战术之一,无论是大队人马作战,还是三两个人的行动,交替火力掩护前进都是普遍的做法。这个战术的使用要求火力能够达到压制的效果,或者说需要火力有足够的准确性,也需要足够的速度,后来基本上是由机枪完成这个任务。19世纪的武器还达不到这个要求,只有在机枪以及Martini Henry之类的步枪出现后,这个战术的应用才成为可能。施密特可能在实战中尝试这个战术的第一人。虽然当时武器仍然难以满足完全火力压制的要求,但是这种新鲜的战法打得英军非常难受,完全没有还手的机会。
中路的布尔人首先接近了顶峰旁边的高顿小丘,集中火力把这里人数不多的92团的士兵赶走,占领了小丘。布尔人又看上了山顶上的麦当劳小丘,这个小丘就在山顶边上,也可以直接攻击上去。防守这里的只有20名92团的士兵。没有工事的小丘怎么也不是可以防守的地方,在两个方向的布尔人的密集火力打击下,这20名士兵损失惨重,仅有几个英军生还,其中一名叫麦当劳,小丘以其命名。这个时候是中午12点30,战事已经进行了整整一上午,布尔人清扫了山顶周围的所有障碍,还占领的山顶上的一个高点,可以躲在小丘后面从上至下向山顶的英军射击。见到布尔人这么近,甚至还居高临下,山顶上无处躲藏的英军乱套了,不顾军官的命令,布置在山顶周围的士兵收缩了回来,集中到了山顶南部,来自不同单位的士兵混在了一起,完全没有组织。英军没见过这样的火力压制,对英军的信心形成了巨大打击,不敢冒头。军官命令士兵向前,士兵们装装样子,胡乱开上几枪,然后再换个角度溜回来,有的士兵根本指挥不动。有的军官试图把士兵重新按照编制组织起来,也无功而返。一个军官跑到克里前面,要求克里组织进攻冲锋去拚刺刀,把布尔人赶下去。这个建议应该是有道理的,布尔人没有装配刺刀,近身肉搏拚刺刀绝对不会是英军的对手。克里却回答,要等到布尔人的主动开始进攻,然后再开始反击。
这时候,其他的布尔人也从两侧绕过来了,摸到了英军的侧面,开始向英军射击。背后突如其来的密集枪声成了压垮英军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英军炸营了,四处疯跑,有的士兵跑回山顶中心,有的士兵跑到东南角上山的路那边,试图下山,但是无论去哪里,都躲不开布尔人的枪弹。看到英军彻底混乱,布尔人冲到了英军面前,英军都没几个人想得起来要开枪,拚刺刀。克里将军站起来试图组织队伍撤退,还没等他下完命令,一发子弹击中了克里的头颅,一枪致命,这个时候是下午1点。
: o5 h1 Q. I; j/ Q5 Q1 _" S见到指挥官毙命,英军更加混乱,不少没有来得及跑下山的被布尔人俘虏。占领了山顶后,留在后方的布尔人开始组织骑兵,从马尤巴山与恩威洛山之间的山坡冲了下去,追击仍然在狂奔的英军,英军全线溃败,继续被屠杀。布尔人很快追到了克里预先留下的士兵的阵地,见到溃退的英军如此混乱,驻守这里的英军指挥官下令撤退,以4人死亡的代价把队伍安全拉回了希望山营地。布尔人追到了英军火炮的射程内才收兵,兴高采烈去打扫战场。马尤巴山战役,英军阵亡少将以下92人,另有134人受伤,59人被俘。布尔人的损失几乎可以忽略,1人亡,5人受伤。布尔人再次完胜。
6 F* D4 H' l R: x7 L: ?' Z克里究竟为什么要到马尤巴山,历史学家和军事学家们已经讨论了一百多年,没有结果。马尤巴山最高点海拔1850多米,比英国人在希望山的营地高出600米,比朗峡山口两边的山也高出一百多米。这里可以俯瞰朗峡山口周边的地势,能看清楚布尔人的一举一动,布尔人的营地完全在视野内,应该会是一个不错的观察点。不过,也就是个观察点吧,似乎派这么多的兵力到一个观察点,没多大必要。这里距离朗峡山口毕竟还有些距离,要是在这里架上火炮协助进攻山口,这么远的距离对布尔人的实际威胁有限。虽然后膛炮在1860年代就开始应用了,但是在1881年火炮精确度还是个问题,还没有在这个距离精确控制炮火配合士兵进攻的先例;而且就克里的这几门炮,火力还是显得单薄,与其这么应用,不如把火炮放在更近的地方。这个举动显然不是一个大的行动计划的一部分,克里并没有命令其他部队去进攻朗峡山口,也没有命令在新堡待命的部队赶来增援,更重要的,克里这次行动根本就没带炮。不仅没带笨重的九磅炮,七磅炮,连加特林机枪和火箭都没带。克里直接用步兵翻越龙山的可能性也不大。这没有意义。这样不仅会分散了他有限的兵力,把他在希望山的营地完全暴露在布尔人的攻击之下,并且,就算他的步兵翻越了龙山,他仍然需要打通山口,否则英军的物资就无法运送。这就是说,克里占领马尤巴山的行动,目的似乎就是占领马尤巴山,究竟为什么,人们一直没找到合理的解释,克里战死在这里,除了他,没人知道为什么。奇怪但是可能也是最合理的猜测,是天真的克里仍然对大英帝国军队的威名充满了信心,相信只要布尔人睡醒以后忽然发现英国军队从天而降,就会崩溃、投降。这个解释,似乎比较容易被人接受。反正愚蠢的克里导致了英军丢人的惨败,至于战斗中的细节,就没人追究了。马尤巴山战役就这样进入了历史。有很多故事描述英军作战如何勇猛,甚至还打出了一个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只不过,从布尔人仅仅伤亡6人的战果来看,这些勇猛怎么也令人怀疑。在敌人压力下溃败,确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大英帝国的陆军,也干这事?
克里的尸体很快就被布尔人认了出来,几个英军战俘把将军的尸体抬到了布尔人的营地,几天后,交还给英军安葬。克里的墓碑现在还能在希望山见到,陪他在一起的,是他指挥的三场战役中阵亡的战士们。大约就在克里被击中的那一刻,第一次布尔战争就算结束了。马尤巴山战役之后,得到消息的伍德匆匆赶到希望山营地,收拾残局。正在与布尔人谈判的罗伯茨Frederick Roberts将军立刻接替了克里的位置,不过,已经没仗可打了。战败的消息到伦敦,举国震惊,很多英国人以此为奇耻大辱,战争部立刻准备了新的计划,要大举调兵,为阵亡士兵们报仇雪耻。不过格雷斯顿不同意立刻反击。格雷斯顿又想起了自己竞选时候的主张,觉得终于到了放弃德兰士瓦这个没有任何经济价值的地方的时候了。格雷斯顿说服了议会和英国女王,下定决心和布尔人谈判。3月6日,伍德将军代表英军,就在朗峡山口附近开始与布尔人正式会谈,谈判仍然不顺利,争争吵吵,不过总算坚持下来。最大的分歧是英国人坚持对德兰士瓦的宗主权,布尔人要求完全独立。最终,布尔人让步了,只要英国人完全不干涉,给个宗主权也没啥大问题。1881年8月3日,双方在比勒陀利亚签署了比勒陀利亚条约。除了宗主权的问题,条款中还规定英国人可以在土著人的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对南非共和国的事务进行干涉。这样,英国人终于承认了新独立的南非共和国。1883年,南非共和国举行总统选举,众望所归的克鲁格成为南非共和国首任总统。同年,克鲁格再次访问英国,提出了对比勒陀利亚条约的修改,再次要求修改这两个条款。英国这次没有再度坚持,1884年,双方重新签署了伦敦条约,确立了19世纪末期南部非洲白人势力的政治格局。
德兰士瓦被吞并了又独立了,英国人和布尔人打起来了又停战了,这些事情,对在金伯利开采钻石的人,都没多大影响。1870年代的最后几年,随着对个人和公司拥有地块数量限制的取消,钻石矿的大吞并正在上演。1880年,早就是金伯利钻石矿里面最大公司的法国公司在金伯利公开上市,罗德斯立刻见到了这里面的机会,1880年4月1日,罗德斯与其他一些戴比尔斯矿的矿主联合在一起,成立了戴比尔斯矿业公司,正式上市。戴比尔斯并没有把所有的地块都拿出来上市,而是选了90个地块,按照当时的市场价值,这些地块的估价是20万英镑。戴比尔斯就把公司股份分成了2000份,每股价值100英镑。这里面,各个矿主们保留了1900个股份,其中罗德斯和路德是最大的个人股东,各拥有280个股份;余下的100个股份上市交易。在1880年,很多公司都是这么操作的。上市的发行价格略高于实际价格,差距一般不超过30%,也还算合理;上市交易的股份比例也不高,毕竟这只是融资途径,矿主们,还是要以采矿为主,不是利用这个机会来套现的。这个举动立刻吸引了众多一直想在钻石狂潮中分一杯羹的人。虽然已经过了能够拥有矿业的机会,但是拥有矿业公司的股票,也是不错。最初上市的几家公司,都是名声很响的大公司,信誉都说得过去,拿出来上市的部分也都是收益不错的地块,是可靠的投资。
! [! a" k E* `% P/ ]) ~3 O, i到了1880年,格里夸兰西殖民地却已经负债累累。格里夸兰西殖民地的债务主要来自当年镇压矿工共和国英军出兵的军费,20万英镑,购买农场并改造金伯利城市的费用差不多20万英镑,以及因为边界问题而补偿给自由州的9万英镑。到1880年,格里夸兰西殖民地的债务已经高达50万英镑。因为没钱,大家盼望已久的开普敦到金伯利的铁路就无法修建,严重影响着金伯利的进一步发展。凭借殖民地自身基本上无法偿还这笔债务,要解决问题,必须让财政状况良好的开普殖民地把这笔债务承担过来。开普殖民地本来没有这个打算,莫名其妙要替别人还债,愿意的人不多么。不过英国政府可不希望这个钻石产地再出什么问题,另一方面,支付给自由州9万英镑的英格兰银行也通过自己的关系向开普殖民地施压。终于,1880年10月,格里夸兰西殖民地撤销,并入开普殖民地。这就为金伯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给开普殖民地的资金进入金伯利提供了方便。
5 p1 n0 i+ A' a6 j2 }1 n随着大量资金的进入,已经上市的公司的股票开始上涨,矿主们立刻多了不少现金。见到这个机会,除了原有的矿业公司,很多地块的拥有者就联合在一起,包装成公司上市。更多的公司上市也就吸引了更多的资金,金伯利立刻热闹起来,来自开普殖民地各个地方的人们再次涌到这里,所有的人都参加了进来,医生、律师、店主、官员、军官、法官、士兵、工人、各色人等,本地的,外地的,还有一些海外公司的代理,全都不顾一切地寻找所有机会投资钻石公司。最初的交易非常混乱,很多人直接找到那些拥有股票的人的帐篷,在那里谈交易;金伯利有一个小的地产和股票交易市场,自然更是交易的地方,这里面人头攒动,很多人都挤不进去。一些人甚至把附着支票、现金的写着交易意向的纸条从窗户里面扔进交易所,希望里面的人能够发现,完成交易。这样的混乱没持续多久,很快,金伯利市就兴建了专门的股票交易市场,1881年2月,皇家股票交易市场正式开锣,一开始是在贝特建的房子里面,后来专门的大楼建成,大厅里面能容纳100名代理人,还提供了电话设施,甚至有新闻单位的地方。自此,金伯利的钻石开采业进入了资本时代。
当时的上市过程非常简单。拥有地块的人们组合好自己的公司以后,自己给自己的地块预估一个价格,然后合作的几个人自己决定各自的比例,决定拿出来多大的比例上市交易,整个过程完全是矿主们自己操作。最早的交易都是现金往来。由于股票价格一路飙升,很快,一些投资机构也加入进来,为投机的人们提供资本,然后,专业包装上市的公司也就出现了。有了专业炒家的参与,地块和股票的价格一再被推高。尽管如此,人们依然疯狂。金伯利市的市长罗宾逊,自己也是金伯利矿标准矿业公司的大老板,在1881年3月把公司的913个股票卖了19万4千英镑,比几个月前上市的时候价格翻了一番。这可不算赚得多的,1881年3月,巴内图拿出来4个在金伯利矿的地块上市,每个地块的价格就已经达到了2万5千镑,远高于一年前的价值。尽管如此,巴内图公司上市后,一个小时的时间,每个地块的价格就涨到了7万5千英镑,而在两周后,价格再次上涨25%!这自然是辛辛苦苦在这里忙了15年的矿主们兑换现金的好机会。忙着上市的小公司,往往都选择所有股份上市交易,方便矿主兑换现金。这些小公司的股票,因为盘子小,价格也是变化最大的。一个叫做奈特William Knight的矿主,1880年的时候,所拥有的地块价值是1万2千英镑,在1881年初,利用上市的机会,把地块换了12万英镑,高高兴兴回到英格兰退休。负责包装上市的投资机构自然抓住了这个时机,一家金融代理,在三周的时间内把五家公司包装上市,得到123万英镑的利润。这个钱赚的,那是太舒服了。
好的地块很快就交易光了,或者被大公司留下来,根本就不上市交易。于是,人们的眼光就盯上了那些不大好的地块。金伯利的人都清楚这些地块的表现,对只拥有这些地块的公司并不感多大兴趣,但是外面的人可不知道。于是,很多出产很低,甚至已经停止生产一段时间的地块,也被人拿来上市。那些因为上市早而拥有了资金的大公司们,开始收购这些地块,然后把这些地块进行组合,包装上市。金伯利地区有四个钻石矿,除了出产丰富的金伯利矿和戴比尔斯矿,另外两个矿,度特斯潘和度特方登,状态都不大好,大部分地块开采成本太高,缺乏投资价值。尽管如此,借着钻石泡沫,这两个矿的地块价格也分别上涨了50%和75%。参与这个事情的金伯利名人可不少,市长罗宾逊就把自己名下的一些不好的地矿用水晶钻石矿业公司的名义上市,赚了三倍。这里面当然少不了罗德斯。罗德斯竟然先后成了7家钻石公司的董事,此外还广泛参与了矿业提供服务的供水、煤业、贷款,甚至干洗、剧院的公司。罗德斯可能是这些人里面最黑的之一。戴比尔斯矿业公司里面的不好的地块,罗德斯把他们放到一起,弄了个叫做国际International的公司上市,上市本身就进帐13万英镑。然后,由于支付不起许诺的分红,这家公司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罗德斯就再用不足2万英镑的价格把这家公司买回,一出一进净赚11万英镑。罗德斯还有一家叫做伦敦和南非的公司,所有的也是戴比尔斯在矿区西部最差的地块,几乎一文不值。这96个地块以每块1500英镑的价格上市,但是这些地块都无法开采,筹集到资金后,这家公司把资金借给了另外一家矿业公司吃利息,1883年,罗德斯操作这家公司破产,以很低的价格收购了这家公司的三分之一股份,在1884年重新归到戴比尔斯的名下。罗德斯还有一个叫做贝肯斯菲尔德Beaconsfield钻石矿业的公司。这家公司的基础,是法国公司废弃掉的12个地块上的,总价值高估也就是4万英镑出头。这家公司上市的时候,竟然开出了每个地块1万英镑的价格,让几个矿主很是发了一笔。
到1881年4月,一共有66家矿业公司上市,除了在金伯利附近的四个钻石矿,还包括7个来自自由州的雅戈方登Jagersfontein和科菲方登Koffyfontein的两个钻石矿的公司,名义资本达到740万英镑,比一年前翻了一番多。到1881年底,仅在金伯利矿,就有77家上市公司,名义资本达到970万英镑。可以想象其中的热闹。但是很少的公司把这些资金用于生产性投资,用于再生产的资金不超过筹募的资金的10%。矿主们首先兑换了大量现金,然后大部分公司把这些筹集来的资金用于包装更多的公司上市,用于投资到其他公司里面去,去炒作,去投机,还有很多公司采取大额分红的方式,满足急性子的投资人。由于价格上涨很快,股票期货交易就出现了,人们约定在某个时间的某个成交价格,在交易实现之前,股票还可以随便交易,这就使得股票的交易更加热闹。不过由于缺乏监管,如果到了约定的时间,股票价格实际上没有达到预期的价格,买方经常拒绝付款,把风险全都留给了交易商。银行自然也参与股票和期货交易之中,最活跃的是一家叫做好望角银行的机构,其背后是在殖民地实力雄厚的标准银行,为投机人提供资金。矿业毕竟属于高投资高风险相对低回报的产业,其投资回报率不可能支撑如此倍数的股票价格增长,股票价格的泡沫已经非常明显。
首先发现问题的是标准银行,1881年4月标准银行发出内部通知,要求严格贷款的手续,不再接受以股票的形式的抵押,随后,标准银行开始把手上的矿业股票逐渐脱手。发现类似苗头后,明智的投资资本也开始悄悄退出。1881年4月到6月,金伯利的钻石矿公司股票交易仍然非常活跃,交易量屡创新高,大资本趁机退出,实际上支撑高价位的资金越来越少,泡沫就要破了。
, ~9 n) {3 ~3 _ G7 I+ N, _1881年6月,金伯利所有公司的股票价格都开始大幅度下跌,在4月份价格还在每股400镑左右交易的股票,一下子跌到每股25美元,跌幅超过90%!钻石泡沫破裂必然带来灾难,没有来得及退出的投资人们损失惨重,很多来不及撤出的小矿业公司遭难。一个叫做古德施密特Goldschmidt的公司,1879年,这个公司在度特斯潘矿拥有价值2万英镑的地块,在1881年,通过投机,这家公司成了金伯利市值最大的公司之一,所有上市公司的股票都插一手,并且参与了包括罗德斯的贝肯斯菲尔德公司在内的三家公司的上市。到1884年底,这家公司已经完全在人们视野中消失,仅仅拥有一家面粉厂的半个股份。在1880年代初的钻石泡沫中大起大落的,可不仅仅是这一家。一个在殖民地有些名气的建筑承包商麦肯锡Mckenzie,从1881年初开始广泛投资金伯利的矿业,在开普殖民地的资本支持下,麦肯锡拥有在金伯利上市的所有公司的股票,总投资价值达到30万英镑。泡沫破碎后,麦肯锡立刻资不抵债,勉强支撑了半年,股市一直没有恢复,1881年12月,麦肯锡欠债达到45万英镑,资产已经不足21万,终于宣布破产。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开普殖民地的民间资本,很大部分在这次钻石泡沫中打了水漂,严重打击了开普殖民地的经济,整个殖民地陷入萧条。这个创伤,要四五年的时间才能恢复。
4 Y3 N/ A$ D) X2 v! A" G$ T' w3 h5 d虽然金伯利的交易市场泡沫破裂,但是在欧洲,人们对于遥远的殖民地发生的事情仍然不清楚,对于钻石的投资热情仍在。1880年,刘易斯Lewis和马尔克斯Marks把在度特斯潘的地块组合起来,成立了合作钻石公司Incorporated DMC。到1881年,在金伯利大亨,两个人很多项目的合伙人伯格斯Porges的帮助下,这家公司被分成两半,一个叫做盎格鲁非洲公司Anglo-African,在伦敦上市,一个叫做盎格鲁法国公司Anglo-French,在巴黎上市。这里面盎格鲁非洲公司的资金就达到了65万英镑,规模仅次于合并以后的戴比尔斯。与上市的其他公司比较,这家公司许诺的回报率极高,尽管如此,在欧洲也没有人怀疑。金伯利的钻石泡沫破碎之后,一个欧洲的投资代理贾森尔Gansl仍然向客户推荐这家公司,认为一年内股票价格会升高50%。在这个投资代理的协助忽悠下,一个投资商用每股7英镑10先令的价格购买了6000股,掌握了大部分公司股份。进入1882年,盎格鲁非洲公司并没有按照承诺的进行分红,终于引起了投资人的怀疑。1882年底,贾森尔亲自到矿区考察,终于发现度特斯潘所有的矿都是不赚钱的,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在开采,自然不可能分红。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愿意接受这家公司的股票了,投资人完全被套牢。为了不让自己的钱打水漂,投资人只好继续注资,购买开矿设备,改善度特斯潘的采矿环境,真的是炒股炒成了股东。
! [3 J% X% k+ L! W# k: m$ ?金伯利的几个大矿主可没什么损失。那些矿主们,心里最清楚自己手上的地块的价值,早就或者趁机把地块卖了高价,或者利用分红的机会兑现大量现金。有规模的几个钻石开采公司,则更利用这个泡沫的机会进行整合。罗德斯不仅利用把劣质公司包装上市赚了大钱,还把自己拥有的公司原始股兑现了不少,换取大量资金,积极参与炒作,并且,罗德斯还积极利用这个机会扩大自己公司的影响。1881年3月,戴比尔斯与斯多Frederic Philipson Stow领导的更大的一个矿业集团合并,控制了更多的地块,组合后的戴比尔斯钻石矿业公司成为整个金伯利地区市值最大的公司。由于罗德斯及时收手,并且投机几乎不使用任何贷款,随后的泡沫对于戴比尔斯自身没有什么影响。但是金伯利的公司再想融资就非常困难了。1880年代初期,钻石开采行业在资本界的名声算是坏透了,没有人再敢涉足,生怕再被这些心狠手辣的钻石大亨们玩弄。这自然阻挡了仍然需要资金的小公司的发展道路。1882年,欧洲的钻石市场价格再次大跌,价格再次跌了一半,大多数的小公司都无法盈利,这又是大公司进行扩张的机会。金伯利的矿主数量,越来越少了。
这次衰退,从1882年开始,持续到了1885年。这期间,伦敦交易市场的钻石价格下降了42%,1882年价值4百万英镑的产出,到1885年仅仅价值250万英镑;金伯利矿区的总资本也从960万英镑,下降到780万镑。整个矿区的利润率仅有4%,实际上账面上在赚钱的,仅有十家公司。为了生存,公司开始裁撤大量工人,无论黑白。白人雇工人数下降了61%,仅剩下1200人;黑人雇工裁掉47%,剩余9千。有幸保出了饭碗的,也要面临比原来低的工资。不仅仅矿工受到损失,由于会员无法缴纳会费,一直在负责管理各个矿区协调事务的矿主委员会也无法维护,这个管理体制到此终结。阴云笼罩了金伯利,几乎每周都有小有名气的生意人自杀,对此,大家都渐渐失去了同情心。自杀的情绪也会传染的,不过更加严重的传染病来了:殖民地爆发了天花。
; b# f* M" o7 e# W在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间,天花都是人类的重要杀手之一。在18世纪的欧洲,天花每年都要夺取40万欧洲人的性命,当然天花也帮助欧洲人征服了不少殖民地,比如北美的印第安人,开普殖民地的科伊桑人,都因为欧洲人传入的天花而有大量人口死亡,最终无法抵御欧洲人的入侵。这算是早期的生物武器了。人类对付天花的主要方法是预防接种,在现代医学出现之前,中国、印度都自己发展出了接种的方法,但是这种原始的接种方法本身并不安全,死亡率也不低,普及有限。19世纪初期,欧洲终于发展出了现代的牛痘预防方法,方法安全了很多,效果也很不错,推广成本也低。早在1810年代,欧洲一些地区就开始了地区范围内的大面积接种牛痘,避免整个地区的人受天花侵害。这个概念最终导致了天花在1979年灭绝。不过在1880年代的开普殖民地,还没有重视这个问题。
1882年爆发的天花始于开普敦,向北传播逐渐到了矿区。矿工可是很好的传染低,人们集体生活,卫生条件低下,人群密度高,真传到这里了可不是小事情。金伯利立刻委托刚刚从爱丁堡大学毕业的邵尔Hans Sauer医生主持,在地处道路要冲的莫德河Modder River设立营地,检查来往商客的身体情况,避免传染病进入矿区。邵尔医生在这里负责为来往的人等接种牛痘、消毒,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最多的时候,邵尔医生的营地曾经接纳了1800名病人。不过邵尔并没有权利要求过往的所有人都接受检查,尽管如此,邵尔对于拒绝检查的人们还是使用了暴力执法。这自然遭到了很多人不满,不少人要和邵尔打官司。令邵尔奇怪的事,这些事情都不了了之,不知道被谁摆平了。摆平这件事情的是罗德斯。罗德斯说不上关心这个医疗卫生事业,罗德斯关心的,是一旦矿区也有可能有天花的消息传出,会对钻石矿的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不能再吸引黑人劳动力到矿区工作,导致矿区劳动力短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所有的相关事件不引起人们注意。无论如何,罗德斯客观上保护了邵尔,这一次天花爆发,平安过去了。
; Z# |/ m+ ~& L M3 Z/ }3 A3 H1883年10月,天花再次爆发。发现的时候,矿区内已经是疫区。这次,矿主们决定采取不同的策略,要封锁这个消息。要是大家都知道矿区内已经有了天花,那么,现在的矿工会大量流失,也不会有黑人来这里出卖苦力了。这对于钻石业可是灾难。矿主们怀疑这一次天花是从东面北面传过来的。于是,所有东面北面来的黑人,一接近矿区,就被集中隔离。很快,六名医生到这个隔离区察看,三名医生说这只是普通的水痘,虽然也传染,但是并不致命。调查组向开普敦的议会报告了这个调查结果,认为如果是天花,那么大量的工人就需要被隔离,钻石矿就要停产,所以最好相信这就是水痘,避免麻烦。很快,金伯利的居民就得到了对疫情的官方解释,这个解释连水痘都没提,说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皮肤病,叫什么并生疮的皮肤根球病。既然不是传染病,那么金伯利就继续安静,祥和。
4 ?) w3 _9 y, z* C6 S/ ]0 b邵尔这个时候不在金伯利,正在德兰士瓦狩猎。回到金伯利以后,立刻宣布这就是天花,直接指责殖民地政府在掩盖事实真情。自然,邵尔立刻遭到了其他所有医生的攻击,所有的钻石商们自然也把邵尔当成了眼中钉。邵尔试图深入矿区了解实际情况,却被钻石商们禁止进入矿工的居住地。邵尔只能向开普议会求援,几经努力,终于议会通过了新的卫生法,授权邵尔对事态进行调查,邵尔立刻成了矿区内最不受欢迎的人。事情最终调查清楚了,的确是天花,邵尔终于进行了大规模的接种,控制了疫情。按照官方数字,这次天花爆发一共有700人死亡,包括51个白人,感染总数大约是2300人。没人相信这个数字,但是实际数字已经没有人能知道了。
格利夸兰西并入开普殖民地,给了格利夸兰西两个开普殖民地议员的位置,一个代表金伯利,一个代表巴克里西Barkly West。发现了瓦尔河附近第一个钻石矿的那个克利普渡口Klipdrift,后来发展成了小镇,用开普殖民地总督巴克里爵士的名字命名,成了巴克里西。议会选举在钻石泡沫高潮的1881年3月进行,金伯利市市长罗宾逊J B Robinson是金伯利选区最有力的竞争者,罗宾逊的竞选口号,是进一步限制黑人的自由,在拥有选举权的白人中间引起了强烈共鸣,最终当选。27岁的罗德斯也要参政,但是显然竞争不过罗宾逊。罗德斯就参加了大家兴趣不大的巴克里西选区的竞选。这里的选民大多数是布尔人,于是,罗德斯就采取了亲布尔人的政治形象,他几年前游历德兰士瓦的时候住在布尔人家里的经验帮了不小忙。这个形象与其他候选人很是不同,得到了布尔人的支持。罗德斯的主要竞选主张,就是开普殖民地要修建完成开普敦到金伯利的铁路。由于运输困难,金伯利这一带的物价非常高,有了铁路,才有可能降低运输费用,缩短运输时间,这个主张自然也会得到大家的普遍欢迎。几乎没有像样的对手,1881年4月,罗德斯就当选大英帝国开普殖民地的议员,到开普敦上任,罗德斯的政治抱负终于有了施展舞台。
1 R! w6 K+ d0 N% Z2 }* Y9 ?2 k年轻的罗德斯在议会里面总是充满了激情,从进入议会大厅的一刻起,一直到离开,罗德斯几乎一刻不会停歇,抨击这,攻击那,为自己喜欢的观点叫好,毫不介意地打断其他人的讲话。这样的风格与当时的开普议会格格不入,罗德斯被其他人描述为年轻不懂事,没礼貌,缺乏教养等等,很令一些老牌的政客们看不上。这对罗德斯的行为毫无影响。罗德斯当然知道只凭自己一个人,是赢得不了多数人的支持的,很快,罗德斯就花了6000英镑买下了开普敦的一家报纸阿古斯角报Cape Argus,发表支持罗德斯政见的观点。当然这个交易是严格保密的,表面上,阿古斯角报看起来仍然是一个中立报纸,通过看似中立中肯的分析来表示对罗德斯观点的谨慎支持。这样的效果显然比直接露骨地大吹大擂要好上不少,罗德斯显然知道媒体的重要性,也知道什么样程度的媒体宣传才能够达到最好效果。就这样,罗德斯的生活中心就到了开普敦,很快就混迹于开普敦的上流社会,与众多高官结交,特别是新任的开普殖民地总督,最高特派委员,曾任香港第五任(1859-1865)总督的罗便臣爵士Hercules Robinson。罗便臣爵士最终成为罗德斯的坚定支持者。1881年6月,议会休会,罗德斯回到了金伯利,不过金伯利仍然处在泡沫后的萧条,看起来没什么事情可做,于是,罗德斯想起来自己未竟的学业,回到牛津拿学位去了。1881年,小富翁罗德斯对于当律师再也没有了兴趣,但是对牛津的学位仍然非常重视。从牛津毕业,那么多少政界高官从此就成了你的校友,这可是一笔宝贵的社交财富,罗德斯对此非常看重。7周后,罗德斯终于得到了学位。
政治总是要和资本挂钩的,要是大资本家掌握了政治资源,这个结合自然更加赤裸。再回到开普,罗德斯就被代表金伯利的矿主罗宾逊拉上,为金伯利的钻石贸易立法。这两个金伯利也可能是全世界最大钻石商的宣传重点,是要求严厉打击非法钻石买卖行为。所谓的非法钻石买卖,就是没有钻石交易执照仍然进行钻石交易的,也就是巴内图刚起家的时候做的营生。本来从事这类交易的人不少,不过随着金伯利地区钻石交易越来越趋于垄断化,越来越集中到大公司手上,这种个人从事的小规模钻石交易就成了非法交易。罗宾逊和罗德斯宣称矿区被偷窃的钻石的三分之一到一半都是通过非法交易流出钻石矿区的,所以非法钻石买卖的存在鼓励了钻石偷窃行为,给金伯利的钻石行业带来了巨大损失,同时也自然会影响开普殖民地的收入。借口之外,是大钻石商们开始的对钻石贸易垄断的尝试。由于金伯利从事钻石生产的公司过多,产量又大,而1870年代的欧洲又多次经历经济危机,需求不旺,所以钻石的价格总是被一压再压。大钻石商们早就明白需要垄断才有可能保持足够好的价格,之间也有合作试图控制价格和产量,但是,由于大量的小规模钻石矿主的存在,以及数量不少的所谓非法交易人的存在,大钻石商的多次努力都不成功。要形成行业垄断,就必须先把小玩家弄出去。1882年4月,开普殖民地决定成立钻石专门委员会,由罗德斯担当主席负责调查并给出解决方法。结果可想而知,按照罗德斯和罗宾逊的提议,钻石贸易法案Diamond Trade Act of 1882通过。这个法案在很多地方现在听起来甚至不可思议。比如被怀疑偷窃钻石的,在未被证明无罪之前,被假定为有罪;审判不需要陪审团,而是由一个专门委员会来执行;警察可以以任何借口进行搜查,不需要预先授权;警察可以使用钓鱼等手段进行诱捕,使用内奸等等。钓鱼的手法引起的争议最大,罗德斯承认这个行为非常令人可憎,但是认为这是打击钻石偷窃的重要手段,不可放弃。此外,这个法案还大大提高了对于钻石偷窃行为的惩罚标准。法案通过后,罗德斯立刻就成了大钻石商们心目中的大英雄!罗德斯在大资本家心目中的形象,开始完全正面起来。
! E I5 [4 c0 w, e6 R- ~1 k4 H: g0 S这个法案允许钻石公司对员工搜身。无论黑白工人,在经理级别以下,在进入和离开矿的时候都需要被搜查。矿区专门设立了搜身的房子,黑人和白人分开搜查。黑人搜身的时候要全身赤裸,可能藏钻石的几个身体部位也不会被放过,无论这个行为是多么污辱人;白人最初只需接受简单的搜查,不需要脱衣服,也不会有身体接触。尽管如此,这个新的规定还是遭到了白人矿工们的反抗,认为这是对其人格的侮辱。这些白人矿工里面有很多人不久以前还是小矿主或者是合伙人,由于经济危机,或者自己经营失当,而不得不给别人打工,一般从事技术工人或者监工的工作,和黑人普遍从事的低等劳动力工作相比,多少也算是有体面的位置,再加上白人天生的优越感,这些人不愿意接受与黑人同样的待遇。不久,公司老板们又开始要求所有的人员进入矿区的时候都要换上专门的工作服,黑人和白人的工作服也有区别。没有任何办法的黑人自然是无条件接受了,但是白人再次反对。1883年10月,白人监工们集体罢工,导致整个矿区停产,老板们终于让步。
6个月后,老板们又想起来了让白人工人换衣服的规定,同时在搜身的时候,还要求白人张嘴让别人伸手指去检查,还要求脱鞋检查靴子。这再次引起了白人矿工的集体反抗,集体抵制这种“虐待”。不过大矿主控制的殖民地政府完全站在矿主一边,五个带头拒绝在检查的时候张嘴的白人监工和技工被捕。这就导致了白人技工监工再一次全面罢工,带头的是一个28岁的叫做赫尔姆斯Frederick Holmes的监工。在赫尔姆斯的带领下,群情激昂的一大群黑的白的矿工们走上金伯利的大街,要去关闭金伯利矿的排水泵。这一队人马遭到了全副武装的殖民地警察包围,与矿工们发生冲突。赫尔姆斯试图与警察进行谈判,但是警察完全不理睬,直接开枪,当场击毙了赫尔姆斯,最终导致五名白人死亡。示威被镇压。
# e/ H7 _& r Z& ~2 o* l向白人开枪,和死个把黑人毕竟不是一回事,怎么也是需要有个说法的。开普议会得知了这次暴力冲突的消息,就有人要求彻底调查究竟是怎么回事。这自然遭到了罗德斯的反对。在议会里面,罗德斯激动地辩解:这个冲突,既不是矿主与雇工之间的阶级冲突,也不是一群白人针对另外一群白人的冲突,而是一小撮得到了黑人支持的白人与白人的冲突,是偷窃钻石的强盗们与法律的冲突;这些参与了罢工、示威的白人,不仅仅自己就是偷钻石的贼,不希望看到法律和秩序,还是自己种族的可耻的背叛者。罗德斯这个时候已经不是3年前刚进入议会的小伙子了,已经学会了如何协调议会内各种势力来得到支持。这次,罗德斯在议会得到了压倒性的胜利,开枪事件不了了之,不再调查。
打击了小规模的所谓非法钻石交易,罗德斯又把重点指向了小公司。由于原有各个矿的矿主委员会在钻石泡沫中崩溃,无法维持,1883年,罗德斯开始利用其在议会的影响力改组矿主委员会。新的矿主委员会里面,不再是每个矿主都有一票,无论公司多大都只能有一票,而是根据所占有地块的多少来分配投票权,根据在各个公司的股票份额来分配投票权。这个变化的直接结果,就是把矿主委员会完全纳入到几个大公司的控制之下。现在,控制了矿主委员会之后,大公司就可以决定优先在什么地方进行修复,优先修建哪些基础设施,可以完全不顾及小公司的利益。这方面罗德斯做的最过分。罗德斯控制的戴比尔斯公司,已经拥有戴比尔斯矿的大部分矿区,尽管如此,罗德斯控制的矿主委员会,决定仅为戴比尔斯等几个大公司进行排水,任由几个小公司的地块淹在水里,直接导致这些小矿主要么破产,要么低价把地块出售给戴比尔斯,保证戴比尔斯进一步扩大规模。1880年代初期的罗德斯,已经很熟练地利用政治,为自己的公司以及自己的利益集团服务了。
在资本与政权的双重打压下,金伯利矿区的小公司渐渐退出,大公司控制的地块越来越多。与此同时,露天开采也基本上到了尽头。露天开采带来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矿井周围的墙壁支撑越来越困难,坍塌严重,清理往往需要大量资金,也严重影响正常生产,导致边缘的地块基本上不具备开采价值。矿内积水也是一个大问题,当年的小丘已经变成了深达一百多米的大坑,排水成了每天的必须,而每一次暴雨过后,整个矿区就要停产抽水。1883年,巴内图控制的金伯利中央矿业公司首先在自己控制的金伯利矿中央地块开始尝试地下开采,效果不错,于是,尽管打井的投资不菲,其他大公司纷纷跟进,不仅金伯利矿的法国和标准两家公司开始打井,戴比尔斯矿的罗德斯控制的戴比尔斯也进入了地下开采阶段。地下开采对产量提高的效果非常明显,1884年,金伯利中央矿业每天仅能开采600批矿石,到1887年,中央矿业的日开采量就达到了每天6000批。并且,深入地下后,采掘突然进入了富矿层,每批矿石里面的钻石产量大幅度增加,导致钻石产量增加更加明显。这个时候的经济环境也不错,1880年代中期,欧洲钻石市场的价格终于有所恢复,以至于金伯利中央矿业在1887年利润率达到了罕见的35%。1885年,从开普敦到金伯利的铁路终于建成,大幅度降低了物资运送成本,也给金伯利的发展提供了不少动力。
和以往一样,产量增加就又带来了钻石价格下跌,价格下跌就意味着利润率下降。随着钻石开采需要的资本越来越多,利润率下降,就意味着资金的风险越来越高。为了多赚钱,各大钻石公司竞相提高产量,这样就进一步压低利润,进入恶性循环,使大量资本陷入危险境地。金伯利中央矿业公司现在的总资本已经达到75万英镑,戴比尔斯矿业达到了100万英镑,这么多的资本都面临血本无归的风险,资本家们自然要着急了。怎么办?合并!合并的尝试实际上一直存在。1882年,罗德斯就曾经与巴黎的银行家们商讨完全控制戴比尔斯矿的可能性,最终没谈拢。1883年,一个欧洲资本家试图购买度特斯潘矿的所有地块,也没实现。1885年,罗德斯的朋友麦里曼John Merriman代表标准银行商讨整合度特斯潘矿,仍然未果。1886年,一个著名的波斯珠宝商联合了伦敦的资本,要组建联合钻石公司,把所有的钻石公司收归旗下,但是各大钻石矿业公司都不感兴趣。既然外来的因素起不了作用,那么就只能等待钻石公司们自己杀出一条血路来了。
1885年,在金伯利地区还在经营的钻石矿业公司已经仅有不足100家。这里面最大的矿金伯利矿里面有19家,第二大矿戴比尔斯矿有10家,余下的两个小矿整合程度要差不少,度特斯潘矿有37家,布特芳登矿有32家。这个时候,看起来能够担负起统一天下的重任的,也就是两家;一个是在金伯利矿的,巴内图控制的金伯利中央矿业,另一个就是在戴比尔斯矿,罗德斯控制的戴比尔斯矿业公司。这两家,都是在多年的拼杀中,利用各种合法非法手段打压小矿主而形成的巨无霸,也都有深厚的资金背景支持。这两家为了增加产量压低价格,打压小生产商,尽全力提高产量。这两家相比较,生产规模最大的是金伯利中央矿业。1886年,金伯利中央矿业一家的产量,就超过了度特斯潘和布特芳登两个矿,与整个戴比尔斯矿的产量相当。但是罗德斯坚信自己能够成为最终的霸主。
+ O# h% ~* X3 c7 N* g$ V2 e1886年,罗德斯成为戴比尔斯矿业公司的主席,决定统一戴比尔斯矿。收购进展很快,通过压低价格,加上官商勾结,大量矿业公司并入戴比尔斯旗下。到1887年初,戴比尔斯矿在戴比尔斯矿业公司之外仅剩下一个独立的公司,奥茨Francis Oats经营的维多利亚矿业Victoria。奥茨的背后也有资本支持,自己也有一些规模,所以并不畏惧罗德斯打压价格的手段,坚决不并入戴比尔斯。罗德斯没有办法,就去找贝特Alfred Beit帮忙。贝特最早在金伯利经营房地产,然后从是钻石交易,对于资本领域非常熟悉。早在1870年代末期,贝特就与罗德斯有交往,两个人对于垄断钻石贸易有着共同的兴趣。贝特决定找经营开普钻石的最大钻石商伯格斯公司Jules Porges and Company帮忙。为了掩饰自己吞并的意图,罗德斯让伯格斯和贝特直接在伦敦购买维多利亚公司的股票,这样,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仅用了5万7千英镑的代价,戴比尔斯在伦敦购得了维多利亚矿业3000股的股份,同时贝特和伯格斯也共购得3000股股份,加在一起,成了维多利亚矿业的最大股东。等到机会成熟,1887年4月,罗德斯突然宣布,作为维多利亚公司的最大股东,他决定现在要与戴比尔斯公司合并。就这样,戴比尔斯矿业公司完全控制了戴比尔斯矿。早在1870年代初期,罗德斯就曾经认定,矿坑必须纳入到单一公司的旗下才可以有大发展,可能那个时候的罗德斯自己也想不到,戴比尔斯矿统一之后的主人就是他自己。这个交易,是罗德斯与贝特的第一次正式合作,贝特在这笔交易里面得到了10万英镑的利润,把自己的财富翻了一番,更重要的,贝特开始影响罗德斯以后的几乎所有金融决策。罗德斯也非常放心地把金融有关的问题放手让贝特处理。罗德斯的政治地位与资本,贝特的经营天才结合到了一起。
地下开采的普遍使用,蒸汽机的大规模应用,以及其他各种机械的普及,使得矿区的工人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于极缺工程师,矿业公司们开始花高薪从世界各地的大矿中招募人才,特别是英国早已经开始机械化开采的煤矿,为金伯利的钻石矿输送了不少工程师。很快,矿业公司雇用的白人里面,这些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就占到了90%,本地的白人大量失业,一个贫穷的白人群体在矿区出现,很多白人的日子还比如上黑人。为了保护白人的利益,殖民政府开始压制黑人劳工的工作空间。1883年的矿业法案,规定所有的爆炸物的处理,都必须有白人监工,进一步的,所有的黑人都必须要白人监工的监督下工作,没有白人在场,不允许黑人工作。这种模式,开创了南非矿业种族隔离的先河,要一直实施到20世纪后期。矿工的工作条件也非常恶劣。1880年代的地下开采危险程度还非常高,缺乏基本的安全设施,戴比尔斯矿业公司的工人死亡率竟然高达15%,其他公司也好不了多少。在政府的协助下,矿业公司对黑人矿工的控制也进一步加强。在金伯利矿,新招来的工人必须签订至少6个月的合同,必须住到统一的宿舍集中管理;在整个合同期内,黑人只能在公司规定的地方活动。表面的借口是统一管理可以减少钻石偷窃行为,实际上,黑人矿工就成了包身工,在合同期内被剥夺了一切自由。到1889年,金伯利地区所有1万名黑人工人,都已经实现了集中管理,矿主们试图也对白人矿工进行集中管理,不过最终还是放弃了。罗德斯对于这样的廉价劳动力仍然不满意,他说服了殖民政府,使用苦力犯人来开采钻石,这个劳动力比黑人还廉价,犯人们完全得不到工资,罗德斯向开普政府支付的费用也非常可怜,尽管如此,罗德斯的所作所为仍然得到了来这里视察的开普殖民官员的夸奖,使用囚犯进行强迫劳动的做法,戴比尔斯公司坚持了50年。
! h0 r; l3 Z o# N: V% c3 b. x戴比尔斯矿在1887年完成了统一,类似的进程也在金伯利矿进行着。到1886年,四家大公司主导了整个金伯利钻石矿,分别是中央矿业、法国公司、标准公司,以及巴内图。这四个里面,巴内图自己的公司是规模最小的,由于很多地块被埋在了倒塌的墙壁之下,巴内图甚至曾经考虑过退出,不过还是坚持了下来,在1885年恢复了生产。尽管规模最小,但是巴内图却首先开始了对大公司的吞并。他首先控制了标准矿业,随后,又成功扩大了自己在中央矿业的股份,成为这家公司的主导,把另外两家都合并到中央矿业,巴内图成为最大股东。现在,巴内图的目标就是最后的对手法国公司。按照巴内图的计划,在完全控制了金伯利矿之后,巴内图将扩大产量,打压其他三个矿的公司,由于金伯利矿的开采成本最低,产量最高,巴内图有信心在几年内完全控制整个地区的钻石生产。现在,其他所有公司能否生存,就看法国公司能否坚持了。
罗德斯可不想让巴内图实现金伯利矿的统一。利用贝特的关系,罗德斯以戴比尔斯的部分股份换得到了欧洲资本75万英镑的资助用于收购法国公司,但是巴内图一再提高自己的收购价格,罗德斯只得继续寻求欧洲资本的支持,又得到了100万英镑的资金。随后,罗德斯亲赴法国,与法国公司的几个大股东商讨收购,价格定在了140万英镑。但是巴内图也不这么轻易放弃,他现在已经拥有法国公司20%的股份,为了阻击罗德斯的收购,在标准银行的支持下,巴内图开出了175万镑的价格,在股东大会上,巴内图也向其他股东施加影响力,要求股东们卖给出价最高者。对法国公司的竞购立刻掀起了钻石公司们股票的新一轮涨价风潮,所有相关的公司股票都热门起来,价格飙升。见到价格过高,罗德斯的出资人犹豫了。这个欧洲最大财团的负责人罗斯柴尔德Nethaniel de Rothschild已经通过对罗德斯的投资,购买了不少法国公司的股份,现在,完全可以把这些股份高价出售给巴内图的中央公司,获得至少50万英镑的利润。感觉到背后的资本可能出问题,更关键的是进一步竞价已经很明显不划算了,罗德斯决定,找巴内图谈谈。
两个人在1887年10月见了面。要垄断钻石行业的共同目标,使得两个人达成了共识。罗德斯将以140万英镑的价格购买法国公司,但是成交后,要立刻把法国公司出售给巴内图的中央矿业,换取中央矿业20%的股份。这样,既可以实现金伯利矿的统一,还顺便为戴比尔斯矿与金伯利矿的合并铺平了道路。有了这个交易,双方就都是赢家,相关公司的股票价格都不会下跌。这个主意得到了包括罗德斯,贝特以及巴内图在内所有人的赞成,协议在1887年10月22日签署。对外,双方仍然继续放出空气,继续推高钻石公司的股票价格,到1888年3月,戴比尔斯在1885年每股价值不过3英镑的股票,已经被炒到了每股47镑!
6 v6 T6 V4 P% `6 [* B7 }8 l1 ]' W早在巴内图与罗德斯开始竞争法国公司之前,罗德斯就开始考虑控制钻石价格。一天,罗德斯邀请巴内图以及其他一些钻石商到了自己的会议室,在这里,展示了总数22万克拉的已经分拣好的钻石。罗德斯在经营早期,就开始有意的收集大钻石,控制大钻石的出产数量,试图控制价格。虽然都经营钻石很多年,这些钻石商们还是被眼前如此之多的钻石眩的眼花缭乱。罗德斯声称这些钻石的市场价值是50万英镑,但是他不会以低于70万英镑的价格出手,随后,罗德斯就离开会议室,留下一群商人们商议。商议的结果,这些商人决定按照罗德斯的价格接受这批钻石,并谈好了各自的比例,巴内图得到了最大的一份。罗德斯很高兴,但是要求商人们不要立刻让这批钻石进入市场,随后,把桌子一翻,这重达44公斤的22万克拉钻石就都混在了一起,到了桌子一边的篮子里。罗德斯建议巴内图自己把这一篮子钻石搬回家,体会一下如此多钻石的实在分量。巴内图欣然接受,亲自把这一篮子钻石搬回了自己的办公室。再次分拣这批钻石,需要6周的时间,延迟了这批钻石上市的时间,而这段时间内,由于市场上由于供应不足,钻石的价格开始上升,竟然达到了罗德斯的要价,为罗德斯换得了不少资金。这次试验也为罗德斯以后控制钻石价格积累的经验。
0 v/ v& D3 g6 K3 w: i* d1 y8 x+ V虽然巴内图与罗德斯的幕后交易还没有曝光,但是很明显,两个人共同出现的场合逐渐增多。罗德斯建立了一个金伯利俱乐部,里面都是富有的资本家们,巴内图利用与罗德斯的关系,也终于踏入了这个小圈子。1888年3月,罗德斯与巴内图又达成协议,巴内图放弃自己在金伯利中央矿业的所有股份,换取自己成为戴比尔斯的最大股东,于是,机会终于成熟了。1888年3月31日,所有幕后交易都对外公开,一个新的巨头,戴比尔斯统一矿业有限公司De Beers Consolidated Mines Limited,成立了。这家公司,拥有完整的戴比尔斯钻石矿,拥有金伯利钻石矿的五分之三,在度特斯潘和杜特芳登两个矿业有不少股份,总产量控制了金伯利地区的绝大多数。巴内图在新公司中拥有7000股,是最大股东,罗德斯拥有4000股,第二大股东。公司设立四位终身执行官,分别是罗德斯,巴内图,贝特,和罗德斯成立戴比尔斯矿业时候的合伙人斯托。这四个人在公司内的地位显赫,可以不理会董事会直接决定公司事宜,每人都可以分得36%配股后纯利润的四分之一。这样的计划明显侵害了小股东们的利益,遭到了金伯利中央矿业其他股东的抵制,把巴内图和罗德斯都告上了法院,并且打赢了官司。见到法庭不支持自己的做法,罗德斯和巴内图操纵把中央矿业破产,然后由戴比尔斯以5,338,650英镑的价格收购了中央矿业。这张支票,很长时间就悬挂在戴比尔斯公司的董事会会议厅里。
这个矿业巨头一出现,立刻对钻石行业带来了影响。完成合并后,戴比尔斯立刻减产,成百上千的矿工失业,矿工们再次举行示威游行,谴责罗德斯的行为。罗德斯不为所动,继续收购其他小公司。到1889年,戴比尔斯已经控制了金伯利地区所有钻石矿的生产,控制了全世界90%的钻石产量。借着对生产的控制,1888年开始,戴比尔斯自己在伦敦建立钻石交易市场,开始强行推行自己的贸易规则,尽一切可能推高钻石的价格。这个措施非常显著,1889年,金伯利地区每克拉钻石的平均售价是18先令8.75便士,到了1890年,钻石的平均价格就涨到了每克拉32先令6.75便士。到1891年,金伯利地区出产的所有钻石都已经通过戴比尔斯的销售网络进行销售,通过戴比尔斯在伦敦的交易中心进入市场,戴比尔斯同时控制着钻石的产量和交易价格,一个将统治钻石行业上百年的钻石帝国,诞生了。
7 Z& F0 ~- x! ^1 S5 y( |% j8 [橡树村 发表于 2012-4-12 19:59 - y0 e2 a) j& \6 g$ A$ m
15 戴比尔斯) {9 l9 ~ V" l2 v. p# ~. X
格利夸兰西并入开普殖民地,给了格利夸兰西两个开普殖民地议员的位置,一个代表金伯利,一个 ...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aswetalk.net/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