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b; F7 y) S4 X$ l 回到自动舵系统中,依据上述理论我们还需要知道给定舵角下舰船是如何改变航向的,有了这个知识我们系统模型就完整了,可以动手调整前面那个公式中的各项参数来达到我们所需要的阻尼系数了。然而船在水里是怎么运动的又会进入一个很麻烦的科学领域——流体力学(我的专业干脆就把这个科目删除了)。因此在所有的计算中使用的都是一些工程上认为合理的简化模型。由于简化的模型和实际的区别导致许多问题。* z8 M% E0 r s: e5 G
- X5 K, F: S' G5 ]* n 其中一个是波浪的影响,波浪是一种高频摆动(相对其他偏航因素),而PID控制对波浪是敏感的,所以悲剧了。因此在实践中需要采用一些手段屏蔽掉波浪的影响,然而这又反过来导致系统对低频相应迟钝,容易造成持续的周期性偏航(我们又看到蛇形运动了)。那么我们在模型加入波浪再进行计算又如何呢?这个想法遇到的第一个麻烦是计算量的问题,早期的自动舵系统出来的时候计算机还没影子,即使是现在的计算机其实也无法很好地完成流体力学中大部分问题的计算——想想悲剧的天气数值预报就明白了。其次,在实际环境中,除了波浪之外还有许多其它的干扰因素,由于船舶控制其实是一个非线性系统,很难将各种干扰因素单独考虑。也就是说即使加入了波浪模型也不保证得到的结果是正确的。好在现在的计算机足够强大,许多情况还是可以通过模拟计算得到。但实测数据是必须的,没有实测的数据是做不出好的自动舵系统的。经常看到许多原理上没难度,制造工艺上也没问题的东西,我们却无法做出来就是这个道理。另外,同一条船系统模型也是会变的,比如轻载和重栽舵效是不同的;浅水区和深水区舵效也不一样。这导致要让自动舵完美控制就需要不断地计算和修改这些系数。想象一下,舵手在控制台前不断输入莫名其妙的数据的场景,我想他还是宁可去转舵盘。在这种环境下,第三代自适应的自动舵系统问世。' k5 q3 b0 `" F$ U. c/ i
! M' y9 {: c& |7 G
0 d6 x* b) z) E+ [7 z) e, p 讲到自适应控制突然发现这坑挖得有点深,快把自己给埋住了,所以赶紧填了。 ( t' ~- h8 y6 |( e9 ]2 i( r0 z$ X+ P2 g& M- a5 _" ?
其实基于PID的自动舵和其它工业领域的PID控制是一回事,麻烦的都在所谓的参数整定上,也就是那条公式中的几个参数怎么算出来。不过船舶运动相对要麻烦一些。简单的控制系统尤其是那些模型清晰的,参数完全可以通过纸面运算得到。而船舶在水中的运动其实和飞机在空气运动类似,因此某种意义上说自动舵系统是一个简化版的飞控系统。好在需要控制的舵面只有一个,运动速度也远小于飞机,而且环境变化也没飞机那么剧烈。然而不管怎么说,想把船舶在水中运动的模型完全搞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现在的问题是:在我们不知道舵盘转动后船会怎么动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转舵来控制一条船。/ T2 H6 t. u& K- w7 |* ~$ h6 B% v
, d% J' `' W+ x! J. o& G
听起来有两个不可思议的地方:首先我们怎么会不知道舵对船的作用;其次在不清楚系统运作机制的情况下怎么可能控制一个系统。 " ~4 _* Y9 |8 Z7 h, [% ]: C7 H6 G' |% I
第一个问题:绝大部分情况下船是很听舵的控制的,然而事情总有例外,不同的船型、不同的水深、不同的速度、不同载重情况下舵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比如船相对水静止的时候舵是不起作用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令人意外的事情,比如一些船(可能大部分都是)转舵瞬间会船头会有一个相反的转动,我听父亲说过他们船上的舵手在满舵前会先向相反的方向压一下舵然后再转过来,这样可以让船更快地转向。$ u* R- d! t( P8 w% h) z(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