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aswetalk.net/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堵枪“英雄”为什么总是出现在红色土地?(转)

热度 9已有 332 次阅读2014-1-18 13:53 | 英雄

注:《普通一兵》我家里还有一本,因为马特洛索夫是一个流氓,是我年轻时的偶像,呵呵  

俺的偶像还包括,老鬼的《血色黄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马小军

感谢老鬼,老鬼的著作是人生的巨著,不亚于 路遥,都是以生命写作的人。

       路遥的《人生》和 老鬼的《血色黄昏》都是人生巨著;相反,张艺谋的《红高粱》就透出一点假,一点虚弱,虚弱的强悍,颇似娱乐,唯一记得的是那搞怪的酿酒方法。

××××××××××××××××××××××××××××××××××××××××××××××××××××××××××××××××××


       俄罗斯普斯科夫州大卢基市一个名叫切尔努什的村庄,高耸着一座远远可见的方尖纪念碑。碑上只有一行字:苏联英雄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在此牺牲。

        纪念碑不远的对面,有个复制的碉堡,它的一个射击孔正对着纪念碑。这儿正是纪念碑的主人当年牺牲的地方。

       苏联解体前,这是一个圣地。每年2月23日的红军建军日,这里会迎来规模庞大、级别甚高的祭奠队伍,男女老少夹带着无数的红旗、红领巾、标语牌云集在纪念碑下。青年们和少先队会在纪念碑下宣誓,在劳动或学习中做一个像马特洛索夫一样的人。

        今天,亚历山大·马特维耶维奇·马特洛索夫的名字,随着苏联的消失,渐渐成为一个陌生的名词。在半个多世纪前,这位苏联最著名战斗英雄的名字,不但在苏联家喻户晓,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亦广为人知。

        当年,朝鲜战斗英雄金圣镇、中国战斗英雄黄继光,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战斗英雄,名字前都会冠以“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

        马特洛索夫是用躯体阻挡敌人机枪子弹英雄行为的象征。1943年2月23日,马特洛索夫正是在夺取切尔努什村的战斗中,英勇地用身体挡住了德军碉堡的枪眼,为战友赢得时间而牺牲。

        马特洛索夫是红军西伯利亚第91独立志愿旅第2独立步兵营士兵,1943223日, 马特洛索夫所部奉命夺占切尔努什村时,被三个用土木碉堡掩护的火力点所阻。在攻克了两个火力点后,马特洛索夫匍匐接近最后一个火力点,当他投掷了两颗手榴 弹依然未消灭敌人时,他奋勇扑到碉堡的射击孔上,敌人机枪停止射击,战友们乘机冲锋,碉堡内的两名德军匆忙逃走,但马特洛索夫却牺牲了。

        旅政治部宣传员沃尔科夫上校接到关于马特洛索夫英勇事迹的汇报后,以马特洛索夫堵枪眼牺牲的情节向上汇报。最终这种罕见的英勇行为震动高层,斯大林直接批示:“马特洛索夫的伟大事迹应该成为全红军将士勇敢与英雄主义的榜样”。


        马特洛索夫被追授了“苏联英雄”称号。而他所在的254团则以马特洛索夫命名。作为部队荣誉的传承,马特洛索夫的名字永远留在该团第一连的名单上。


       苏联宣传机器全力发起对马特洛索夫的宣传,很快,苏联红军各支部队都涌现出马特洛索夫式的堵枪眼英雄。从1943年到19455月战争结束,苏联红军有超过400人仿效了马特洛索夫堵枪眼的英勇行为,他们当中有些人在被机枪击中后,甚至还投出了手榴弹。


        马特洛索夫身后的荣誉,并不仅是被授予英雄称号,以及风光的葬礼和纪念碑。在大卢基市之外,还有十多个城市建立了他的纪念碑,很多公园、街道也用他的名字命名。


       1947年,刚刚结束战争的苏联,专门为他拍摄了电影《普通一兵》。它成为建国后引进的第一部译制片。在片尾,斯大林悲伤而沉着地说:“他今年只有19岁,普通的青年人,这些青年人给人类带来了自由与和平,这是苏维埃人民的新一代,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战士。这样的人不会死,他们的名字将会永生于我们英勇民族的记忆里。


      《普通一兵》被引进中国时,正值朝鲜战争。它是在前线反复播放的经典片,受到广大官兵的热烈欢迎。

    

        电影之外,苏联作家帕维尔·捷连季耶维奇·茹尔巴,在从1946年到1949间,创作了中篇小说《苏联英雄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后又出了两种修改补充版,改名为《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茹尔巴笔下的英雄形象更丰满,人生履历更完美,它高度符合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的要求。


        关于马特洛索夫的影视文艺作品,迅速走出国界,影响了苏联一大批兄弟国家。

    

        受马特洛索夫影响最深的,无疑是朝鲜人民军。这支部队从装备到训练,都全面以苏联为师,精神谱系上也打下了身后的苏联烙印。朝鲜战争期间,人民军至少涌现了22位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仅中国大陆的《人民日报》,就报道了10名这样的战士。譬如1953424日的《人民日报》,就发表了新华社记者李犁的稿件《朝鲜人民军中的两位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文章热情歌颂了同一次战斗中出现的两位堵枪眼的英雄—李亨焕和金仁焕。


        稍晚的越共,也诞生了一位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这名勇士叫陈文吐(Tru Van Tho),产生于盖长战役中。越共称他为“真正的共产党员,真正热爱祖国的越南公民”。作为普通一兵,陈文吐的形象还出现在邮票上。最近,越南开发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7554》,里面出现了身体堵枪眼的情景,不知道是否是在缅怀陈文吐。不过,这款山寨版的“使命召唤”,是以抗法战争为背景。

      
《普通一兵》1953年有了德文版,它被指定为东德青年组织的必读书籍。到了1980年代,东德还以马特洛索夫来命名青年活动中心。

        在苏联,马特洛索夫堵枪眼与很多卫国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其实一直就有人质疑。斯大林逝世之后,社会空气逐渐宽松,各种声音逐渐公开浮现。

        马特洛索夫英雄事迹的最初版本——马特洛索夫的排长科罗廖夫中尉刊载在前线报纸上的描述更接近事实:“他一步步向据点靠近,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我们的英雄用鲜血使  敌人的机枪哑口无言。”

        排长认定马特洛索夫是牺牲在火力点前面的雪地上,但未解释英雄的鲜血如何使敌人机枪沉默。根据战争经验,可以有德军杀得手软了、弹药耗尽了、机枪卡壳或者要换枪管等可能。

        马特洛索夫像那个时代多数年轻人一样,官方介绍的人生履历只有廖廖几行:

        1924年2月5日生于叶卡捷琳诺斯拉夫(今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1943年2月23日牺牲于普斯科夫州切尔努什。年少的他曾在乌里扬诺夫州的保育院学习,7年级毕业后,在乌法劳改营做教养员助理工作。苏德战争爆发后于1942年9月入伍,进入红霍尔姆步兵学校(奥伦堡附近)学习。

        1943年1月,学员们被派往加里宁前线。马特洛索夫在以斯大林命名的西伯利亚第91独立志愿旅第2独立步兵营服役,后改序列为加里宁方面军第56近卫军步兵师第254近卫军步兵团。

        解冻之后,马特洛索夫入伍前的履历也被人勘误,包括出生地。马特洛索夫并非官方描述的品学兼优、时刻挂念祖国、具有伟大前程的青年,自小丧失双亲的马特洛索夫被当成少年犯被关入内务部设在乌法的某个劳改营。由于苏军在战争中巨大的减员困境,根据1942年7月的第227号令,犯人被提前释放,补充到部队专门组建的惩戒营中服役。马特洛索夫是惩戒营中的一员,而非军校学员。

        事实上,马特洛索夫的牺牲日期也不是1943年2月23日,而是2月27日。修改他的牺牲日期,是出于增强纪念意义的考虑,因为2月23日是红军建军25周年日。

        马特洛索夫身上的完人色彩,是宣传机器一层层涂抹上去的。马特洛索夫牺牲后,他对集体农庄、国家五年计划、劳动人民的爱被不断加深,最后,他变成了另一个保尔·柯察金。

        对马特洛索夫形象的反复修改,并非单向的添加,因为政治气候也会随时删除不合时宜的内容。马特洛索夫的官方传记作家茹尔巴在1963年版上又做了大幅修改,既有文学技艺上的,也有配合政治气候的。比如,将马特洛索夫冲锋时的口号“为了祖国!为了斯大林”中的斯大林一语删除。

       孳生出这场争论的苏联土壤,更加耐人寻味。

       马特洛索夫们是苏联宣传机构贯彻领袖意图、根据时局需要制造出来的神话,这是基于苏军的现实而切身打造的。卫国战争中,苏军与德军相比,装备、训练、编制、指挥、战术等方面经历了一个从大幅度落后到不断成熟进步直至最后在大部分方面赶超德军的过程。战争初期、中期与德军的客观物质差距,只能以宣传敢于牺牲的勇气来弥补。。

       苏联独特的政治体制,使得强大宣传机器一旦启动,必然大量带来浮夸风的副产品—全军在学习热潮中不甘落后,每个部队都以诞生自己的马特洛索夫为荣。一个士兵要成为马特洛索夫是极度艰难的;但是,要战友们将一个死者视作马特洛索夫,是一件容易的事。任何一个倒毙在敌人火力点前的将士,都具备上报为“马特洛索夫”的基本要素。

注:浮夸风,你的明白,呵呵

        纵观苏军在二战时期的英雄制造,截然不同于它的对手德国。在戈培尔骗子机器的操弄下,舆论宠儿是飞机、坦克、潜艇部队的人员。尽管在第三帝国式战绩统计体系下,战果不可避免掺水,但毕竟是有足够令人膛目结舌的战绩为支撑的。这些德国王牌们的战果所体现的是科学的装备、训练、合理战术及必不可少的好运气,即职业军人们所笃信的那些必要元素,而非以纳粹的政治理论建造精神原子弹。

        苏军固然也有类似的群体,但对于职业军人、精英人士的宣传,并不是坚持讲政治的宣传部门的首选目标。马特洛索夫的名声之大,在战时压过王牌飞行员阔日杜布和波克雷什金,这是由苏联体制决定的。

        精神上,列宁主义者坚信标语可以起到坦克的作用。官方长期教导民众要学习群众性英雄主义,同时,苏联领导人深信对政治目标怀有虔诚信念的士兵,在战斗意志上可以压倒那些在腐朽没落制度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

       物质上,由于苏军推崇大纵深作战理论,人和装备都是转瞬即逝的消耗品,故数量的重要性大于质量。所以,苏军一直需要树立人人都容易效仿的、可以批量产生的“典型”。

注:
树立的典型不同,跟苏军的战术有关。还有那个浮夸风的棘轮效应,粗放式增长嘛,呵呵

         典型的红军士兵命运是:战前常备军人组成的部队在战争初期被围歼后,大量文化低、训练差的农村青年被送上前线。因各方面均落后于德军,这些年轻的身躯仅凭热情和淳朴的爱国主义感情,在东线规模空前的消耗战中被慢慢吞噬。少数运气好的人活下来并积累足够的经验,在战场上逐渐成长为最终在各方面赶超并压垮德军的红军骨干。在对一代年轻人生命的淘汰过程中,苏联官方只能指望他们在成熟之前,能像马特洛索夫这样尽可能靠战斗意志来弥补经验的不足、专业素质的差距。

        与马特洛索夫齐名的,有28名近卫军潘菲洛夫战士的故事,5名塞瓦斯托波尔海军战士的故事,都是牺牲自己消灭敌人的套路。

       马特洛索夫的功勋是如此张扬,以至于掩盖了当时火力掩护组的作用。事实上掩护马特洛索夫的两个射击组,有效压制了侧翼火力,打死数十德军。宣传部门一味夸大个人戏剧性举动的宣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坏作用。使一些缺乏实战经验、还没学会区分宣传故事与战场实情的军人,对军队科学训练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给苏军带来不少不必要的伤亡。

       战争结束后,马特洛索夫的宣传重点,开始转向一个流浪儿如何成为英雄,他的思想源动力是什么,背后的必然性是什么?这个任务自然落在作家茹尔巴肩上,茹尔巴用马特洛索夫在牺牲前一刻的想象和回忆完成了这种阐释:


       他 想起了使他的一生充满了不平静的、但又幸福的意义的事。他回忆起祖国之美,他和恋人并肩立在山坡上幻想着幸福的生活、幻想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他想到斯 大林的话,应该准备着为人类的幸福而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精力,一切才能,甚至自己的血也一滴一滴地献出来。他想到全国人民在注视和等待自己,他代表了人民和 真理,不能辜负人们对一个青年团员的信任。


        美丽的国土、健康的人们、壮丽的事业,在一切向苏联学习的年代,这些幻境是足够让白衣飘飘的青年们如痴如醉。一个在组织的关爱下成长起来的青年,需要为了集体利益奋不顾身,马特洛索夫的故事为此类价值观的建成添砖加瓦。


        当他在德军机枪前英勇牺牲后,那个广为人知的亚历山大·马特维耶维奇·马特洛索夫就 这样诞生了。而苏联制度模式在世界各地的不断胜利,也让马特洛索夫和其他苏联价值观一样被输出到世界各地。追寻马特洛索夫的足迹,用肉体堵枪眼的英雄从此源源不绝。


××××××××××××××××××××××××××××××××××××××××××××××××××××××

      其实没什么,就是浮夸风,粗放式增长。

      但这篇文章的作者不知道想过没有,德军能打得过苏军吗?

      其实我们都知道答案,德军是打不过苏军的;对于大陆国家来说,这种粗放式增长的方法并不算差。

      能找到一种途径,将粗放式增长的劣势转化为优势不得不说是一种运气,说起来,还得给克鲁格曼发一个大奖章,哈哈


注:杨小凯 批 规模经济理论                http://www.aswetalk.org/bbs/blog-663-34951.html

××××××××××××××××××××××××××××××××××××××××××××××××××××××



××××××××××××××××××××××××××××××××××××××××××××××××××××××





膜拜

鸡蛋
2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回复 coo 2014-1-18 14:09
这在战时还是很有用的。平行关的战报都是三倍三倍地往上报告的。要让士兵勇敢,就要让他们被鼓舞,有牺牲精神,觉得牺牲是光荣的,胜利一定回来的。其实督战队就在后面呢。他们的使命就是前进。

现在的一些俄罗斯电影也反映了当时苏联的情况:直接征集没有训练的平民去堵德军。
回复 水杉 2014-1-18 15:46
战争什么样?可以看看凤凰卫视的5集生死连,记录老山的。http://v.ifeng.com/documentary/military/201310/0302d474-22f1-4307-8cb6-d9b3ab631352.shtml
胜利是是英雄的生命、鲜血换来的。
俺看完后在想,如果换做我,能不能象他们一样冲的上去。
回复 料理鼠王 2014-1-18 16:40
战争时,如果没有这种故事,如何激励战士。
很多战斗,战绩都是稍纵即逝的,如果没这种不怕事的精神,如何让战士卖命。
所以,军队里反复灌输的就是对荣誉的认同和对荣誉的珍惜。
世界各国莫不过如此。

可能有些东西是违反人性的,但是没办法。

重机枪,两枪就能将一个人中间打断,堵抢眼是没用的,但是你不能禁止别人宣传。
回复 gordon 2014-1-18 16:53
料理鼠王: 战争时,如果没有这种故事,如何激励战士。
很多战斗,战绩都是稍纵即逝的,如果没这种不怕事的精神,如何让战士卖命。
所以,军队里反复灌输的就是对荣誉的认同 ...
我是想从社会现象挖掘出一点深层次的东西,主要考虑的是社会学问题和对将来造成的影响,思考的目的并不是军事问题
回复 gordon 2014-1-18 16:59
水杉: 战争什么样?可以看看凤凰卫视的5集生死连,记录老山的。http://v.ifeng.com/documentary/military/201310/0302d474-22f1-4307-8cb6-d9b3ab631352.shtml
胜利是 ...
很好的视频
回复 huma 2014-1-18 17:21
懒得理你们
回复 穿着裤衩裸奔 2014-1-18 18:00
有要被人骂了,哈哈
回复 akboz 2014-1-18 18:43
料理鼠王: 战争时,如果没有这种故事,如何激励战士。
很多战斗,战绩都是稍纵即逝的,如果没这种不怕事的精神,如何让战士卖命。
所以,军队里反复灌输的就是对荣誉的认同 ...
堵枪眼并不能阻止机枪火力射击,但是可以遮挡碉堡的射击视线,从而为其他人接近和摧毁碉堡创造条件.另外重机枪不等于大口径机枪,两者的杀伤威力是不同的.
回复 njyd 2014-1-19 00:04
至少国军中也有这样的英雄。
回复 coo 2014-1-19 03:24
料理鼠王: 战争时,如果没有这种故事,如何激励战士。
很多战斗,战绩都是稍纵即逝的,如果没这种不怕事的精神,如何让战士卖命。
所以,军队里反复灌输的就是对荣誉的认同 ...
干扰射击还是有用的。为战友提供机会。
回复 coo 2014-1-19 03:25
gordon: 我是想从社会现象挖掘出一点深层次的东西,主要考虑的是社会学问题和对将来造成的影响,思考的目的并不是军事问题 ...
舆论可以指导人的行为,从而影响结果。陈光标一直在做的事情啊。
回复 coo 2014-1-19 03:25
njyd: 至少国军中也有这样的英雄。
日军中的更做。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9-27 20:24 , Processed in 0.03048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