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的背后——浅析印度导弹跟踪测量船项目
本文刊载在《兵工科技》2018年第3期上,以下是正文:
图为印度VC11184导弹跟踪测量船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网站11月23日报道称,官方消息人士透露,印度将令其自主设计的导弹跟踪测量船于2018年开始服役,以支持该国保密的战略武器和弹道导弹防御项目。
印度的民族性格,是自信而张扬。具体到军事装备,从LCA、“阿琼”、“烈火”,到“蓝天卫士”、“歼敌者”,印度无一不向世人展现“家伙没有嘴炮硬”、“进度赶不上庆祝”的喜感。和其他项目相比,一向高调的印度官方在导弹跟踪测量船项目上,却一反常态地保持低调,仿佛该项目并不存在一样。
反常即妖。要搞清楚为什么印度政府异忽寻常地低调,就要从导弹跟踪测量船的用途说起。
技术难点
导弹跟踪测量船在某些国家又被称为靶场测量船、航天测量船。虽然这种船有时候并不列入海军装备序列,而且采用民用标识和涂装,但实际上它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军辅船。它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伴随着人类远程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应运而生的。
无论是远程导弹,还是运载火箭和宇宙飞船,都需要在其飞行过程中进行跟踪测量和控制。在载人航天工程中,还需要进行天地之间的话音通信和图像的传输。这类飞行器的航程和飞行时长,无法用一个地面测控基地完成对其全程跟踪测量。刚开始,美苏两国均用增设地面测控基础的方法加以解决。在这方面,两国各有各的优势。苏联国土面积高达2240平方千米,约占世界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且东西长近万千米,横跨11个时区,南北宽约4000千米,跨越4个气候带,在自家土地上建地面测控基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美国国土面积不到苏联的一半,但美国的优势在于盟国、准盟国众多,海外军事基地遍布全球。在选择合适地点建地面测控基地方面,远比苏联更灵活。
应该说,美苏两国拥有的众多地面测控基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洲际弹道导弹和航天发射的测控需要。但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发射弹道日渐复杂多样,地面测控基地灵活性不足的缺点便显露无疑。这时候,美苏两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占地球表面积70%的广袤海洋,萌生了将航天测控设备装上船,使之成为移动跟踪测控站的想法。
听起来,这办法很简单。但实际上,要实现起来却并不容易。因为要把占地至少几平方公里的地面测控基地浓缩到一艘测量船上,并且还要有效配置,使其发挥地面测控基地的全部作用,同时还要在波涛起伏的大海上创造平稳如陆的测量环境,可以想象其难度有多大。光是解决一大堆高功率电子探测设备密集配置时彼此的电磁兼容问题,就够让技术人员伤脑筋的了。更何况船舶自身所拥有的船舶定位系统、组合导航系统、气象观测与预报系统和船载测控系统之间的互相干扰问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
测控远程导弹、航天器所需的无线电跟踪测量系统、光学跟踪测量系统、遥测系统、遥控系统,可能再加入物理现象观测系统、声纳系统、数据处理系统、指挥控制中心、船位船姿测量系统、通信系统、时间统一系统、电磁辐射报警系统都是高精密设备。不仅造价昂贵,而且对使用环境要求非常高。即使在陆地选址,对于环境、气象、空气、交通等因素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要在波涛起伏、动荡剧烈、高盐高湿等恶劣的海洋环境中,对于船体的设计提出了非常高的甚至可以说有些苛刻的要求。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尽可能增大船体自身的稳性,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在动态条件下对目标飞行器的测控,必须在船上增加对了船位、船摇和船体变形进行精确测量的设备。船载测控设备在捕获、跟踪目标时,要能克服船摇的影响。在数据处理时,也必须加入对船摇与船体变形数据的滤波、预报及其修正。因此,跟踪测量船集造船、机械、微电子、现代通信、计算机、光学等领域的先进技术于一体,被称为“海上科学城”。
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
跟踪测量船的主要任务,一开始是在陆基远程导弹和潜地导弹试验时,对中段特别是再入弹道进行跟踪测量,获取弹道、遥测及目标辐射特性数据,测量弹头的落点。后来发展到在发射卫星时,跟踪测量三级运载火箭,确定卫星的轨道,监视和控制卫星内部设备工作和卫星变轨。人类进入载人航天时代后,跟踪测量船的功能进一步拓展。除跟踪测量末级运载火箭外,对航天器入轨、变轨及轨道维持、轨道机动、交会对接及返回再入等一些关键段落提供测控支持,增加测控通信覆盖率,从而对海上降落的航天器及海上应急救生提供测控支持。
由此可见,无论是叫导弹跟踪测量船也好,还是叫航天测量船也罢,这种军事色彩与生俱来就相当浓厚的船型,技术含量着实不低。而且由于需求量有限,无法通过大批量建造来分摊研发成本,因此无论是采购单价还是运营成本都居高不下。这样的军辅船,也只有那些能独立研发洲际弹道导弹和开创独立航天事业的国家,才有可能用得上、造得出,养得起。
因此截至目前为止,世界上拥有导弹跟踪测量船的国家,只有联合国五常中的美、俄、法、中四国而已。
远望2号航天测量船 本帖最后由 忘情 于 2018-3-26 10:53 编辑
装备概况
美国“观察岛”号导弹测量船
美国是世界上首个研发导弹跟踪测量船的国家。1957年至1963年间,该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建造的自由轮改装了许多执行单一任务的遥测船,主要用于弹道导弹试验。这些船满载排水量在万吨上下,并由此组建了大西洋靶场和太平洋靶场测量船队。1964至1966年间,美国利用旧船改装出了满载排水量1.6万吨的综合性测量船“范登堡将军”号和“阿诺德将军”号。主要用于收集洲际弹道导弹飞行数据和并对弹道再入段进行测量。1967年至1971年间,为配合“阿波罗”登月计划,美国服役了5艘综合性能更强大的跟踪测量船。这些船功能各有侧重。其中满载排水量达2.47万吨的“红石”号等3艘船主要对“阿波罗”飞船发射段、入轨段和奔月段进行测控,“瓦特镇”号等2艘船负责“阿波罗”飞船重返地球时的测控任务。1971年以后,美国“靶场哨兵”号和“观察岛”号跟踪测量船入役,主要用于弹道导弹试验。其中“观察者”号测量船装备了相控阵雷达,具有较强的跟踪和测量能力。1981年,满载排水量为1.7万吨的“观察者”号服役后,美国一度停止了导弹跟踪测量船的建造,转向天基测控卫星的研发和组网,曾经宏大的跟踪测量船队规模不断萎缩,在美国的航天综合测控系统中居于辅助地位。不过,2014年5月,美军在时隔几十年后,又服役了1艘编号T-AGM-25、名为“霍华德•洛伦岑”号的导弹卫星跟踪测量船。该船装备了最新的X波段雷达和S波段相控阵雷达,全长163米、宽27米、最大航速20节,船员80余人。该船服役后长驻韩国,用以监控、测量朝鲜弹道导弹,并为美军反导系统提供相关信息,是反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此外,美国另1艘导弹跟踪测量船长驻波斯湾地区,目标直指伊朗。
美国海军“霍华德·洛伦岑”号导弹卫星跟踪测量船
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使得苏联在装备发展方面对美国亦步亦趋。从1958年开始,苏联也开始用中小型旧船改装成跟踪测量船,并组建了太平洋测量船队。在苏联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历史性突破后,苏联加大了测量船队的建设力度。不仅用货船改装,而且开始研制全新的综合测量船,吨位也一涨再涨。1967年,由货轮改装成的“弗拉基米尔•科马洛夫”号航天测量船满载排水量达1.7万吨。1970年入役的“谢尔盖•科罗廖夫院士”满载排水量达2.1万吨。1971年,苏联在民用油船的设计基础上,改建出了世界上迄今为止吨位最大的跟踪测量船“尤里•加加林”号。满载排水量5.35万吨,经济航速18节,续航力20000海里,自给力210天,船员136人(另有212名科学家),实验室86间,装备有探空雷达、卫星通信、稳定控制、导航定位和数据处理等八大系统。此后,苏联于70年代后期服役的“弗拉季斯拉夫•沃尔科夫”、“格奥尔基•多勃罗沃利斯基”、“维克托•帕萨耶夫”吨位有所回落。80年代中期服役的“涅杰林元帅”号和“卡普斯塔”号两艘跟踪测量船的满载排水量保持在2.5万吨左右。苏联轰然解体后,高峰时曾拥有近30艘的苏联跟踪测量船队亦成了殉葬品。大批尚在“壮年”的跟踪测量船被变卖、拆解,或是沦为博物馆的展品。目前俄罗斯海军账面上仅有“涅杰林元帅”号和“卡普斯塔”号,因为缺乏经费升级保养,这两条船锈蚀严重,已很难再执行任务了。
“弗拉基米尔.科马洛夫”号航天测量船
“弗拉季斯拉夫·沃尔科夫”号航天测量船
“弗拉季斯拉夫·沃尔科夫”号航天测量船的姊妹舰“维克托·帕萨耶夫”号目前被保存在加里宁格勒的海洋博物馆。
“格奥尔基·多勃罗沃利斯基”号
“维克托·帕萨耶夫”号目前被保存在加里宁格勒的海洋博物馆。
“谢尔盖·科罗廖夫院士”号航天测量船
“尤里·加加林”号是世界上吨位最大的大型航天测控船
战后长期奉行独立政策的法国,于1968年由商用油船改装出了第一条跟踪测量船。1990年后,法国建造了第二代大型综合测量船“蒙日”号,除满足本国洲际导弹试验需求外,主要为欧洲航天局提供“阿里亚娜”运输火箭发射的跟踪测控服务。
法国“蒙日”号航天测控船
上世纪60年代,随着中国东风5型洲际弹道导弹的上马,对其进行全程飞行测控提供必要保障的“718工程”也随之启动。满载排水量达2万余吨的“远望1号”和“远望2号”远洋航天测量船是“718工程”的核心。1979年12月22号两船正式交付,并在次年成功完成“580”任务。此后,“远望3号”、“远望4号”分别于1994年、1999年服役。2007以后,新一代航天测量船“远望5号”、“远望6号”、“远望7号”相继入役。
远望5号测量船
背后考量
从独立之日起,印度就立志要做“有声有色的大国”。拥有“大国重器”,自然是大国身份的标志之一。因此印度在核武器、远程弹道导弹、航天方面历来都是不惜血本地投入。虽说由于技术底子薄弱却又好高骛远,几十年来印度在这些领域的发展总是磕磕绊绊,但不容否认的是,进步虽慢,但毕竟还是在向前进。
就以弹道导弹计划来说吧,印度的“烈火”导弹家族的最大射程,已从“烈火-1”的700千米增长到“烈火-5”的5000千米。而研发中的“烈火-6”,印方声称最大射程将会达到8000至1万千米。且不说“烈火-6”性能水平究竟如何,单就飞行试验而言,印度就面临难题。
纵观印度历次“烈火”系列导弹试验,不是从东部奥里萨邦的昌迪普尔综合试验靶场发射,就是从位于孟加拉湾的惠勒岛发射。印度国土南北长约3100余千米,东西宽近3000千米。昌迪普尔和惠勒岛皆处于东北部,如果从这两处向西南方向以正常弹道发射“烈火-5”,理论上,设在印度国土最南端的陆上测控基地勉强能对其实施全程遥测。这还没有考虑到印度遥测技术的实际水准。如果要试验“烈火-6”,印度目前拥有的测控网无论如何是无法满足要求的。
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如果要强行试验“烈火-6”,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打高弹道或低伸弹道,压缩射程。二是像朝鲜那样,能射离发射平台就是“伟大胜利”。至于中段测控、再入段修正和精度测量,通通不管了。不过前者无法获取正常弹道下的动压变化值,也由没法由此修正导弹姿态控制参数,这对提高导弹飞行可靠性和命中精度显然是不利的。后者对于爱“面子”的印度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除去以上两招,其实理论上还存在一种“捷径”,那就是请外国代为测控。事实上,几十年来,印度凭借着独特的地缘政治优势,在东西方之间左右逢源,在航天发射时主要依靠“国际合作”来构建相对完整的测控网络。不过,印度的航天发射多少还披着“民用”的外衣,藉“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光环,借西方世界“扶印遏中”政策的东风,用“外包”的方式,倒也避开了不少资金和技术上的难题。但对于洲际弹道导弹来说,任何一个拥有国都不希望再有后来者了。因此,印度再想投机取巧已断无可能。退一万步说,即便是哪个大国脑筋抽疯,神差鬼使地愿意帮忙,印度能放心将导弹相关参数向对方公开吗?遥测数据掌握在别人手里,等于无秘可保,导弹的战略威慑力必将大大降低。再说了,别国反馈回来的遥测数据,印度敢全信吗?万一关键数据被做了手脚,导弹研发工作被引入岐途,个中损失就难以估量了。
所以,为了拥有“大国重器”,拥有自己的导弹跟踪测量船是必须要率先迈过去的技术门槛。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导弹跟踪测量船项目于2011年低调启动。印度斯坦造船有限公司于次年中标,获得了这个2.45亿美元的建造合同。
根据公开报道中透露的只言片语,这艘项目代号为VC11184的导弹跟踪测量船长175.77米,宽22.7米,吃水6.45米,标准排水量14700吨。它有一个直升机甲板和机库。除船员外,计划可挂载300名技术人员。根据计划,这艘船将安装两台9000千瓦柴油机,直径4.5米可调距螺旋桨,及1个1000千瓦的船首推进器。最高航速21节,正常航速14节。
和其他类似的大型技术装备研发项目一样,印度斯坦造船有限公司与其说是建造方,不如说是个总承包商。据公开信息,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获得了该船推进系统集成的合同。如果是这样的话,推进系统与印度海军“迪帕克”级油轮中安装的几乎相同,具有相似的尺寸。其他各子系统的分包合同,也被西方各国瓜分殆尽。只有技术含量最低的船壳,才是纯粹意义上的“印度制造”。
尽管如此,于2014年6月30日铺设龙骨的印度导弹跟踪测量船,不出意外地让“2015年11月服役”的计划成了泡影。在公开场合,印方的解释是:暴风“圣歌”对印度斯坦造船有限公司的设备造成了极大破坏,因此工程不得不延期。但实际情况是,西方承包商以各种理由,一直在拖延船用发动机、X波段和S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以及其他一些关键设备的交付。
虽说从以往的经验看,即便是西方承包商守约,单凭印度一已之力,要解决“万国舶来品”的整合及电磁兼容问题,也不知又要拖到猴年马月。搞不好又会和“阿琼”、LCA一样,拖成个“胡子”工程。不过,测控技术和设备虽说远不及大型武器装备那般抢眼,但实际上,是航天事业的核心技术
印度建这种船的真正目的,西方心知肚明。印度在技术上再怎么不济,西方世界也不乐意爽快输出高精尖设备。当然,面子上的功夫还是要做的。否则真如像对中国那样对印封锁,谁知道会不会逼得印度举倾国之力狠下苦功,最终如中国一般容得突破、打破封锁呢?因此,当初招标时,西方子系统供应商们趋之若鹜,绝不允许这块“肥肉”旁若。但合同一但签了,履不履约?何时履约?怎么履约?会不会坐地起价?所有这些,就都不是印度所能掌控的了。谁让印度在国际军火市场上享有“钱多人傻”的“盛誉”呢?
西方世界的那点小九九,其实印度心知肚明。但苦于在核心装备方面印度高度依赖西方,所以即便吃再多的哑巴亏,也得忍着。另一方面,导弹测量控制船的高度敏感性,也让印度方面不得不低调处理相关事宜。因为一旦引来媒体高度关注,巨大的舆论压力有可能引发国际政治变数。印方即使能冲破重重阻力,最终获得那些尚无法自制的高精尖测控设备,也必将付出更多的政治、经济代价。因此我们便从媒体上看到了印度海军宣称该项目“不在海军的管辖范围内”,并否认了有关这艘导弹跟踪测量船的所有消息。
对于《简氏防务周刊》所声称的该船将于2018年服役,参考诸多印度大型武器装备的研发进程,笔者认为跳票的几率极大。当然,印度方面重新定义服役的内涵,就像把射程不达标的“阿卡什”改称“短程地空导弹”一样,那就另当别论了。
开始黑三哥勒。 忘情 发表于 2018-3-26 10:54
背后考量
从独立之日起,印度就立志要做“有声有色的大国”。拥有“大国重器”,自然是大国身份的标志之 ...
{:225:}{:225:}{:225:}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