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晴
发表于 2017-12-19 11:36:10
一无所之 发表于 2017-12-19 08:40
这个还真有可能。我老丈人是地道浙江人,只吃米饭,面条等面食一律免谈......馒头这类更别想了。有一次家 ...
北方人是吃米饭胃疼,要吃馒头或面条来缓胃疼。看来这纯粹心理作用啊。{:190:}
一无所之
发表于 2017-12-19 11:40:17
即晴 发表于 2017-12-19 11:36
北方人是吃米饭胃疼,要吃馒头或面条来缓胃疼。看来这纯粹心理作用啊。 ...
我出国玩,顿顿面包倒也没什么不适宜,但是但是......便秘。。。。以前从来没有过...{:198:}
testjhy
发表于 2017-12-19 18:21:10
龙血树 发表于 2017-12-19 11:24
大米小麦两者营养的蛋白质、脂肪和一些其他成分差别巨大。单蛋白质就要多一半甚至翻倍。另外馒头含水比米 ...
你的理论与我老妈理论一样,说北方人三大五粗的,都是吃馒头吃的,我们南方人吃米饭就长得秀气,{:189:}
我往往自嘲,上辈子是北方人,从南方来北方,很快就适应了北方人情和生活。毕业时班上同学抢着回南方,我来北京可能就比去甘肃基地好点。有个同学先选择徐州,后反应过来私下找我俩人能不能换换,说徐州能吃上米饭,嘿嘿,我已经吃馒头上瘾了,不换。北京那时30%粗粮,30%米,40%面
坚持到底
发表于 2017-12-19 18:59:31
上高一那年,高三的高考,我们都是住寝室的。在楼下捡到个准考证,然后爬上四楼问某某某在哪个寝室,给他准考证时,他还不知道丢了呢。{:191:}
大黑蚊子
发表于 2017-12-19 19:04:28
我大学在南京,一同学徐州的,见天看到米饭就愁眉苦脸,只好顿顿钻清真食堂吃拉面去
我虽然是北方人,但家附近产米,大米饭倒是经常吃,反而习惯了。
现在在最南方待着,一天到晚都是大米饭,也习惯了
smileREGENT
发表于 2017-12-19 19:13:39
上次点外卖,点了份烩菜馒头,吃得我热泪盈眶。。。也有可能是噎得{:191:}
极乐鸟
发表于 2017-12-19 21:11:12
面食营养稍多些,热量偏低不抵饿。
渊浩
发表于 2017-12-21 09:13:03
北方也不全是吃面食吧?黄河一带是以面试为主食,东北很多地方以米饭为主食的。
江城如画里
发表于 2017-12-21 11:21:15
tonyxu 发表于 2017-12-19 08:04
为嘛我在北方到处都能吃到大米,而且还是东北大米?你们一定去了假的北方。 ...
你显然没经过过用粮票和粮本的时代。这里说吃不了米的特指华北,也可以包括部分西北。当年实行的是定量供应制,每个城镇户口居民按定量发放粮食,在华北区供应的只有面食,没有大米的指标——有少数特例是华北的三线厂,因为厂职工多数是天南海北来的,他们会有大米的指标,才能吃得上米。这种状态到大约90年代才得到真正的缓解,那时首先粮食可以较自由流通了,不必非得凭粮本和粮票,其次产量也上去了。
tonyxu
发表于 2017-12-21 14:02:39
江城如画里 发表于 2017-12-21 11:21
你显然没经过过用粮票和粮本的时代。这里说吃不了米的特指华北,也可以包括部分西北。当年实行的是定量供 ...
我确实经历了用粮票的时代:不过是那个时代的尾巴了。上大学时还要转粮食关系,毕业的时候记得也有这个手续,不过到了工作的城市,这东西已经没用了,‘吃商品粮’时代由此一去不复返。
粮本没用过,因为自家就是在农村种玉米的,自给自足整天喝玉米粥。大米白面自己花钱买,过年节才能吃上的。即便种玉米,每年还要上缴公粮。更早的时候还要交‘官猪’,你们谁知道还有这么个称谓?
江城如画里
发表于 2017-12-21 14:46:26
tonyxu 发表于 2017-12-21 14:02
我确实经历了用粮票的时代:不过是那个时代的尾巴了。上大学时还要转粮食关系,毕业的时候记得也有这 ...
嗯,那你这是80年代中后期的事儿了,那会儿已经有议价粮。华北区粮店的平价粮正常是没有大米的,除非少数三线厂,议价粮品种就丰富了。楼主说的70年代末,卖议价粮还可能被抓到牢里去呢。
testjhy
发表于 2017-12-21 22:32:47
渊浩 发表于 2017-12-21 09:13
北方也不全是吃面食吧?黄河一带是以面试为主食,东北很多地方以米饭为主食的。 ...
东北虽然出产大米,但改开前主要粮食作物还是玉米和高粱,据我所知,大米不是主粮,现在不同了,吃得饱已不是问题,东北大米面积和产量都上来了。
tianxq888
发表于 2017-12-21 23:57:52
原来你也是老大哥:lol
满眼都是大哥大姐:L
宁娜
发表于 2017-12-22 23:45:32
本帖最后由 宁娜 于 2017-12-23 03:14 编辑
我们学校77年78年没有招上海学生,就是因为上海人不愿来北京“啃窝头”。我们那时的饭票有粗粮细粮之分的,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啃着馒头咽不下去,要用咸菜往下带。暑假去南大看同学,南大的伙食让我羡慕眼热死。
testjhy
发表于 2018-9-8 18:21:58
宁娜 发表于 2017-12-22 23:45
我们学校77年78年没有招上海学生,就是因为上海人不愿来北京“啃窝头”。我们那时的饭票有粗粮细粮之分的, ...
最后三个字表明很近的老乡了,{:191:}
青原漫步
发表于 2018-9-8 19:55:17
一无所之 发表于 2017-12-19 08:40
这个还真有可能。我老丈人是地道浙江人,只吃米饭,面条等面食一律免谈......馒头这类更别想了。有一次家 ...
面食吃不饱不抗饿
jellobean
发表于 2018-9-8 23:51:36
青原漫步 发表于 2018-9-8 19:55
面食吃不饱不抗饿
嗯,只能当点心{:7_336:}
qyangroo
发表于 2018-9-9 00:23:52
有美国人用小麦种植区和水稻种植区来解释中国的南北文化差异,叫做“the rice theory”。
水稻种植与小麦种植对应着迥然不同的耕作体系,其中以灌溉方式和劳动力投入最为突出:稻田需要持续的供水,农民需要相互合作建设灌溉系统,并协调各人的用水与耕作日程,因此稻农倾向于建立基于互惠的紧密联系并避免冲突。相比之下,小麦的种植更简单:小麦基本不需精细灌溉,更轻的劳动任务也让麦农不需依靠他人就能自给自足。有鉴于此,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系的托马斯·托尔汉姆(Thomas Talhelm)与同事提出“大米理论”,指出水稻种植的历史可能使文化更倾向于相互依赖,而小麦种植的则使文化变得更加独立。
基本就是种水稻劳动量远大于种小麦,更需要农民协作互助,搞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以及种植过程中互利互助,助长集体主义文化。这些美国人还跟中国本地的大学合作,在中国各地抽样做了很多社会实验来验证理论。
njyd
发表于 2018-9-9 13:36:11
宁娜 发表于 2017-12-22 23:45
我们学校77年78年没有招上海学生,就是因为上海人不愿来北京“啃窝头”。我们那时的饭票有粗粮细粮之分的, ...
主要原因还不是上海人不愿来北京“啃窝头”。
那时大学包分配,好处是不用愁找工作,但也意味着你必须服从分配,不能想到哪就到哪。
大学是往全国分配,上了大学分回原籍的极少极少,所以那时多数上海人宁可上在本地分配的中专不愿上大学。
晨枫
发表于 2018-9-9 22:53:13
关中农民 发表于 2017-12-18 08:38
其实那时侯大家对上大学并没有那么葱白,为毛呢?主要在于阶级分化不明显,比如说,厂长也不比工人过得更好 ...
你对于当年的特权阶级是毫无概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