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民族凝聚力
这也是也是老生常谈了,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书同文”之后,汉字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历朝历代所有政治家们所公认的。我只是以自己的感受谈谈体会,是为这一关于汉字小系列的结束语。当然还是欢迎摘虫、指正。毫无疑问,“书同文”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最伟大的功绩之一。现如今,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有一个与世界上所有国家不同的现象。在中国旅游,自黑龙江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五花八门的方言令人无所适从。但这并不妨碍人们沟通,这就是我们的方块字。不管两个人说的语言如何不同,只要写出方块字,一切都可以了解。一个客家人摇头晃脑朗诵一首古诗时,一个北方人肯定是一脸茫然,可一旦写出来,北方人就会恍然大悟。在国外的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你一个外国朋友打电话给你,说他那里有一个中国人需要解决某个问题,但那个中国人不会外语,只说中国话,他听不懂,请你帮忙翻译一下。等你赶到朋友那里之后才发现,你也听不懂那个人说的中国话。你的外国朋友当然很吃惊,他说的是中国话,你是中国人,为什么听不懂?!
放眼世界,欧洲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与中国差不多,国家却有四十五个。其中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法国都是拉丁族,操着四种虽然不同但仍可相互沟通的语言(西、葡两种语言的差别比浙江青田话和湖南韶山话之间的差别可小多了)。但是,由于写法不同(虽然都是拼音文字),而分为四个国家。试想在中国,如果广东人、福建人、浙江人、北方人不是使用同一种文字—汉字,那么,战国时期华夏大地诸侯林立的现象恐怕就会成为当代的现实了。
同是拉丁族,却分为不同的国家;虽然说不同的方言(甚至可以说是不同的语言),却可以通过文字沟通。这就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现实,也是汉字的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所以说,“书同文”是秦始皇最伟大功绩之一。
在我看来,汉字对汉民族(扩而大之,也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汉字的一脉相承对汉民族形成的凝聚作用。
据考古学家发现,无论是距今六千年之久的仰韶文化的陶符,还是后来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的陶符,或是再后来大汶口文化的陶符,都显示出了基本相同的形体,表现出一脉相承的特性。
随着夏、商、周、楚、越等民族的崛起,他们使用的文字即汉字的前身:夏文、甲骨文、金文、大篆,也同样表现出一脉相承的特性。
这就为中华大地上诸民族的混血融合提供了共同的文化基础(当然也是秦始皇“书同文”的基础)。经秦始皇统一文字,华夏民族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的形成当然有各种因素,文字的形式只是其中之一,但不可否认是重要因素之一)。汉字也从大篆发展到小篆,至汉代,小篆又发展成为隶书,史称隶变。从此之后(2000多年),虽然有繁简之别,但汉字在结构上不再发生大的变化,字体基本稳定下来。
汉字的这一一脉相承性,就是汉字对汉民族的形成所起到的凝聚作用。
2、汉字的公用性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凝聚作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除汉族外,很多少数民族并没有自己的文字。于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现象,即所有无文字的少数民族均使用汉字进行交往沟通。可以看出,汉字自古以来就具有公用性。
汉字的公用性,对少数民族同化于汉民族起了很大的作用。没有文字的民族自不必说,很快就成为汉民族的组成部分。就是隋唐之后兴起的契丹、党项、女真诸多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也是如此。历史证明,在宋辽夏金时期的民族大同化过程中,不仅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的文字逐渐废弃而成为死文字,契丹、女真两民族的全部以及党项族的部也都被同化于汉族,成为汉族的一部分。
以此可见,汉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不断同化其他少数民族,汉字的公用性所起的凝聚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这里说明一下,所谓“同化”当然不是“汉化”,我们的民族政策是保持、发扬各民族的特色风俗习惯,有文字的要保持文字,对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字(譬如纳西族的东巴文字)甚至还要挖掘、整理。
3、汉字的民族性对民族心理的凝聚作用
民族语言文字,在一个民族的心理中是一个极为敏感的因素(法国人极不愿意说英语即是一例),它是一个民族本质的标志和表现,是一个民族最有力的纽带。汉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程,都完整、系统地保存在汉字文献的宝库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汉字在汉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锤炼中,也锻铸出了鲜明的民族性。
什么是汉字的民族性?就是汉字有别于其他文字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就是我们在这里所论述的,即汉字的稳定、简明、方块、象形。汉字所具有的这些民族性特点,在汉民族的心理上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从而对汉民族的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凝聚作用。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汉字,就没有汉民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古老汉字,绝对不会象其他象形、表意文字那样死亡。世界上最古老的汉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是说是年青的。汉字在当今信息社会中能充分发挥它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社会,汉字之花将开得更加绚丽多姿。 本帖最后由 老兵帅客 于 2011-9-13 09:17 编辑
不好意思,打击一下楼主哈。
越南自从中国五代时期脱离中国以后,北越地区长期用的是汉字,他们自己的文字是相当后来的事情;明末台湾郑氏政权,和满清谈判的底线是如朝鲜例,为朝廷外藩,因此如果不是满清最终消灭了台湾郑氏政权,现在的台湾估计就是另一个越南了。
另外,这两个例子中的执政集团,可都是彻底的汉人。
楼主能否告诉我,在这两个例子中,汉字的民族凝聚力在哪里呢?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9-13 22: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好意思,打击一下楼主哈。
越南自从中国五代时期脱离中国以后,北越地区长期用的是汉字,他们自己的文字 ...
任何事情都会有个例,我觉得个例不会影响对一件事的总体判断。 大西洋 发表于 2011-9-13 17: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任何事情都会有个例,我觉得个例不会影响对一件事的总体判断。
中国周边,一共就这么两个汉人建立的外部政权,还都脱幅而去,还要什么别的个例啊 契丹人今天还有后代,会说女真话的今天是新疆的锡伯族。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9-14 06: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中国周边,一共就这么两个汉人建立的外部政权,还都脱幅而去,还要什么别的个例啊 ...
老帅不是想否认汉字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凝聚作用吧? 大西洋 发表于 2011-9-13 19: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帅不是想否认汉字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凝聚作用吧?
当然不是,只是不想过分拔高其作用而已。其实,中华民族这个词组是个很虚的东西,汉人的凝聚力在于两点,一个是文化所带来的自我傲慢,一个是中国本土的地理地形,汉字所起的作用并不大。否则以朝鲜、日本论,当初这两国的上层人物都以通汉学自荣,可是后来都先后标榜自己的语言而他去,为什么?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9-14 08: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当然不是,只是不想过分拔高其作用而已。其实,中华民族这个词组是个很虚的东西,汉人的凝聚力在于两点, ...
仅仅因“书同文”,现代中国版图没有因说着不同方言的人而成为欧洲,汉字的凝聚力已经很伟大了。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9-14 08:25
当然不是,只是不想过分拔高其作用而已。其实,中华民族这个词组是个很虚的东西,汉人的凝聚力在于两点, ...
把老兵的老观点顶一下~ 顶楼主一把!非常赞同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与核心,没有汉字,就没有统一的中华文明,就没有中华民族。
所谓中国地理条件特殊,中南半岛也有类似的特殊地理条件,被大海和高山隔绝,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南文明,因为并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字。
http://www.aswetalk.net/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4404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9-14 06:51
中国周边,一共就这么两个汉人建立的外部政权,还都脱幅而去,还要什么别的个例啊 ...
郑氏集团要脱的是满族政权,北越虽然用的是汉字,但民族是京族并非汉族。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9-13 08:05
不好意思,打击一下楼主哈。
越南自从中国五代时期脱离中国以后,北越地区长期用的是汉字,他们自己的文字 ...
什么是汉人? 大西洋 发表于 2011-9-13 20:24
仅仅因“书同文”,现代中国版图没有因说着不同方言的人而成为欧洲,汉字的凝聚力已经很伟大了。 ...
古代欧洲的问题在于两点,统治术低下与地形破碎。前者的例子就是逐级分封,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很容易形成割据,就像唐朝的藩镇割据那样。而后者就是统一艰难,因为很难积攒起足够统一的力量来,类似的例子就是日本。
而文化乃至文字的作用就很次要了。欧洲上层长期的主流语言是拉丁文,有政治认同嘛? 晨枫 发表于 2016-8-13 22:24
顶楼主一把!非常赞同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与核心,没有汉字,就没有统一的中华文明,就没有中华民族。
所 ...
中南半岛完全是地形破碎的结果,于是北方的越南政权为了解决占城(就是现在的越南中部地区)居然折腾了上千年,而然后就是和高棉的征战。要不是高棉人农业水平低下和洞里萨湖地区长期干旱所导致的湖面缩小、鱼产量严重下降所导致的人口锐减,北越还不一定能拿下现在的越南南部地区呢。
现在的越南地盘,北方就是当年中国的交州,中部是占城,而南部则是原来高棉的地盘,文化是北方高南方地,征战则是相当的艰难。
越南形成统一的文字是法国殖民地时期了。 njyd 发表于 2016-8-13 22:24
郑氏集团要脱的是满族政权,北越虽然用的是汉字,但民族是京族并非汉族。 ...
京族是后来的事情,五代时期吴权脱离南汉自立的时候哪里有什么京族,连汉族都不存在呢。
要明白,民族是很近代的概念,严格说来到了满清晚期国内才有,再早不过是地域人的概念,所谓梁人、魏人而已,再多不过是唐家、汉家而已。 晨枫 发表于 2016-8-13 22:25
什么是汉人?
汉地的人,对应例子就是契丹人(辽国)和党项人(西夏),那时候哪里有契丹族这个民族存在?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6-8-14 05:13
汉地的人,对应例子就是契丹人(辽国)和党项人(西夏),那时候哪里有契丹族这个民族存在? ...
哪里是汉地? 晨枫 发表于 2016-8-14 08:42
哪里是汉地?
汉人占的地盘。举个例子,西夏梁太后举兵攻宋,理由是,唱歌作乐地,都被汉家占去,后何以堪?当时西夏面对的是北宋,但是西夏称之为汉家。
但是这里汉家、汉地、汉人不代表汉族,民族是个很近代的概念了。
另外,古人所说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里面的族也不是汉族,而是家族的意思。中国人真有民族的概念要到晚清了。 本帖最后由 pea 于 2016-8-14 23:12 编辑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6-8-14 19:13
汉地的人,对应例子就是契丹人(辽国)和党项人(西夏),那时候哪里有契丹族这个民族存在? ...
现在台湾的例子就是嘛,,,要独立成国
宁为鸡首,不为牛后,,,汉字成语活生生的否定楼主了
军阀混战年代才过去多久啊,如果每个省,委,书,记有条件,恐怕都想着独立,特别是广东,上海 燕庐敕 发表于 2011-9-14 08:05
契丹人今天还有后代,会说女真话的今天是新疆的锡伯族。
不能这么讲。民族语言问题不是这么简单的。就好像说会说古汉语的是今天的闽粤一样,都是以偏概全。
实际上满族和锡伯族都汉化的很厉害,以至于现在满语的恢复和教学和中文系的古文字专业差不多了。
全部少数民族里面,有文字的就不多。真正的活文字,实际上就藏文、维文、蒙文几种,壮文不能完全算。满文几乎就是死文字。这也是为什么人民币上面没有满文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