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随记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16-3-22 20:17 编辑每年总要回上海看老妈。这不,又回去了一个星期。加航的飞机满座,但不像以前,不再是老的小的,像朱明英走娘家一样,鸡飞狗跳的。少有的安静,而且行李架上竟然没有塞满,真是难得。估计老人们、小孩们想来的都来过了,该回的也都回了。现在机上年轻人多,专业人士多,轻装上路,与国际接轨了。
一路上看了两个不咸不淡的好莱坞烂电影,消磨时间。在浦东一降落,一看窗外,太阳应该很大,但天灰灰的,到上海了。据说今天天气算好的,雾霾算轻的。对了,一直说不上来上海的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现在明白了,是银色的。从来不蔚蓝,但也谈不上灰黄,是那种耀眼的惨白,略带一丝蓝意。
照例倒时差,早上睡不着觉,到校园里转一圈。想看看莘莘学子早起晨读的样子,结果大操场上老少爷们晨练的很多,真的到校园里了,反而一片寂静,晨读的反而根本没见着。我们当年早上舍不得睡懒觉,拿着个小本子到大操场背单词,现在的大学生大概学习方法先进了,宁愿睡懒觉,不用早起背单词了。
办公大楼还是那样,两边的宣传栏看着有意思。一边是新老照片的蒙太奇,看着那些60-70年代的老照片,想起当年的样子,尤其是大操场搞军训的时候,背景还是竹篱笆,好像看见鬼一样。当年的人真是纯真,竹篱笆放在现在拦个鸡差不多,但当年就是围墙了。不过文革后,人心不古了,周围农民把竹篱笆的竹子抽出来,当柴禾烧。那还是涂柏油,为了防腐,但烧火特别好使,农民喜欢。开始还是一根、两根地抽,竹篱笆大体还在;后来不行了,竹篱笆越来越稀疏,然后就彻底消失了。这都是70年代的事情了,竟然在老照片上看到了。
办公大楼另一边的宣传栏是学雷锋,“学习雷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半是雷锋事迹和老照片,后半是当代各地各族学雷锋先进人物,老的小的都有,最后是……学生收费标准,大学生5000元/年,特殊专业5500,艺术专业6000还是6500,还有博士生(代培)15000,各科硕士忘记了,是3000-4000还是30000-40000,但3000-4000比本科还少,好像不合理;30000-40000比博士还多,也不合理。不过这这这,学雷锋马上就是明码实价,这转变也大了点。
大楼都敞开了,这一点比以前好,当年办公大楼门里还坐一个门卫,好像都是阶级敌人似的。现在倒是随便进,但一间间房间都大门紧闭,这和加拿大的大学截然不同,那里不仅一般办公室和实验室都大门敞开,即使校长的办公室的门也是开着的,门口会有秘书,但只要上班时间、有人在里面,就没有关门的。
散步晃到研究生楼里,实验室层竟然还要刷卡进出。刷卡进门可以理解,出门还要刷卡就稀罕了。大概是怕有人偷实验室里的电脑和器材?想找找老同学,事先没有约好,自然没有见着人。老同学现在都是大菩萨了,平日请不动,猫在庙里。墙上倒是很多科研成果展示,不少和工业界合作的,看着……老实说,水平一般,不过这些东西国外也一样,人家是要能生钱的,有没有学术价值倒是不大在乎。还有好多理论性的成果,看着都很高大上,联想起当年读书的时候了,也是整这些“没用的东西”。
回上海主要是陪老妈,所以也没往外多跑。天没亮,时差还没倒过来,睡不着,窝在被窝里写文章,听听窗外鸟叫,从B-21写到凯南冷战,还写完了PID整定。没有网络,连奥斯卡谁得奖了也不知道,倒也不分心。白天在家继续写PID整定的PPT,头儿说了,要给新来的人传道授业解惑呢,不整点迷魂汤怎么行呢?晚上陪老妈看《我的二哥二嫂》,挺好看的。不过怎么城里的漂亮知青姑娘怎么都是自己条件超一流,但还是前赴后继地往乡下傻知青那里粘乎,是不是凤凰男、孔雀女看多了?凤凰男还桃花运暴满,孔雀女争先恐后献身,肯定是宅男编剧捏造出来的。那时的少男少女好像没有这么大胆的,也不大可能有泼辣的女民兵扶着生病的男警察上厕所之类的事情。不过电视剧是真多啊。现在好像流行爱情剧了,抗日和谍战神剧少了,不过爱情烂剧也是真多,都怎么生编滥造出来的!二哥二嫂是长影拍的,功力自然不一样。
还看了《传奇大掌柜》,讲北京丰泽园的,本来对这样的民国戏不感兴趣,但演员班子太强大了,都是北京人艺的,加上女一号原雨(她是满人吗?一看就是满人劲,一种特殊的魅力,汉人女子很少有那样的劲)自己给自己打广告,就看了几段。原雨有点像范冰冰,但比范冰冰有味道,那种熟女范儿,走路都是京剧台步的架子,有范儿,有味儿,但不真实,也可能格格就是这样走路的?她应该是关贝勒家的格格。原御厨康远桥闭着眼睛切豆腐丝,那可真是传奇。可是真吃过扬州清炒鱼丝,绝活!不过吃这个东西,跟烟酒一样,不能太投入了,讲究到一定程度就该适可而止,否则上瘾,不是说吃喝嫖赌嘛,都是有瘾的东西。
把我写的《我的城隍庙》、《爸爸的微笑》和《爸爸的书》给老妈老爸的老邻居、老朋友送去,他们看到我写的烂糊肉丝春卷这一段,竟然包了一堆,电话打过来,叫我过去吃。都是80多岁的老人了,这怎么好意思?不过真是好吃啊!几十年没有吃到烂糊肉丝春卷了,也不顾风度了,一口气直接吃撑了。他们的女儿是我中小学学同学,当年也是豆芽菜一根,现在是大医院药房大总管,竟然也是退休年龄了。人家要返聘她,她不干,要享受人生,一退休就忙不迭到处旅游去了。自己女儿在上海迪斯尼干,家里已经很多人等着内部招待票,估计要好久才能轮一遍了。说道上海迪斯尼,他们还开了一个项目:迪斯尼婚礼,包吃包住包玩包拍照,一大大礼包50万,忘记供多少人(20人?)、多少天(3天?)了。估计这生意会火。老同学现在还做起了牛轧糖,味道很不错呢。
父亲去世的时候,规定遗体捐献。红十字会正好来通知,每年3月的遗体捐献日到了,去年的遗体捐献者的名字都已经刻上2015年纪念碑,我们可以一起去青浦福寿园去看看。搭他们的大巴,一起去了。以前不知道这么个地方,据说是世界十大公墓之一,不知道谁命名的。要算地方,可能确实有了,800亩地,够大。中间最好的地方是文化名人园和人文纪念公园,后者就是遗体捐献者的纪念公园,绿草地上排开几个书本形的纪念碑,每若干年一块,刻满了这些值得尊敬的人们的名字,永久纪念,父亲的名字也在上面。一位母亲抚摸这碑上儿子的名字痛哭失声,据说儿子28岁就走了,身上器官全部捐献,救了好多人,令人肃然起敬,也令人对母亲的悲伤倍感同情。还有耆耆老翁抚摸着先走一步的老伴的名字欲哭无泪,真是令人反思人生的地方。
文化名人园就在隔壁很近的地方,沪上文化名人很多都在这里,包括文革中尸骨无存个的人,像阮玲玉、上官云珠等,过去20年去世的基本都在这。我们去的这天,正好周小燕去世,她的墓早留好了,和夫君张骏祥在一起,据说根据两人在印尼时的一张照片雕刻的。我们去的时候,周小燕还只有生日,没有卒日,现在估计已经刻上了。陈丕显、曹狄秋也在这里,不过不在文化名人园,在另一个地方,可能是政要园?父亲在这里,有很多人在一起,还有那些老文化人唠嗑,挺好。
最后临走那天早上,电视里放《快乐汉语》,那些洋小伙洋姑娘的汉语真好!俄罗斯小伙子大卫的普通话比我强多了,土耳其姑娘黛西尔的文字功夫更赞。再打世界大战的话,我天朝大国向靠语言障碍蒙混洋鬼子怕是难了。这天的主题是“三”,反正是用“三”做成语、解说、调侃,动不动搬出国家语委,姑娘们调侃大卫朝三暮四,大卫竟然弄出一句:“国家语委规定,大卫和朝三暮四不能用在同一个句子里”,笑死。 不好意思还吃撑了,唉,你得有多不好意思~!{:193:}
语言没事,最少还有温州话{:191:} dzhen 发表于 2016-3-13 04:16
不好意思还吃撑了,唉,你得有多不好意思~!
语言没事,最少还有温州话 ...
好么,打越南的典故都来了。 近乡情不怯,一口吃到撑......
{:189:} 等你的pid整定 马鹿 发表于 2016-3-12 20:51
等你的pid整定
已经写好了,不过是PPT啊。而且这东西贴到这里,不干这一行的谁要看啊? 晨枫 发表于 2016-3-13 11:12
已经写好了,不过是PPT啊。而且这东西贴到这里,不干这一行的谁要看啊? ...
包括PID自整定吗? 期待! 江苏卫视有一个节目,世界青年说,不同国家网罗来的老外们,中文说得可流利标准生动活泼了。 陈王奋起挥黄钺 发表于 2016-3-13 12:25
包括PID自整定吗? 期待!
同要!好好学习! 陈王奋起挥黄钺 发表于 2016-3-12 22:25
包括PID自整定吗? 期待!
说到不多,只有两个slides。可能我太守旧,我对这东西不大看好,觉得它能干的我不需要它帮忙,我需要帮忙的它干不了。
这东西还真有人要看?都是用英文写的PPT,没法贴呀。 即晴 发表于 2016-3-13 12:59
江苏卫视有一个节目,世界青年说,不同国家网罗来的老外们,中文说得可流利标准生动活泼了。 ...
晨斯基说的那个俄罗斯来的大卫,就在里面,不过我感觉这个世界青年说里面的外国人的汉语说的最好的,是那个意大利人罗密欧和加拿大的詹姆斯。韩国那个韩东秀比他们俩稍微差一些。大卫以及另外几个和上面那三个比起来更差一些
罗密欧最强的就是对于中国成语和中国文化的知道的太多了
另外还有一个拍电影电视剧的micheal隋,这家伙,好吧,我觉得应该算是中国人,过段时间找一个他的视频
http://www.aswetalk.net/bbs/data/attachment/album/201603/13/144849r3kc0ckfq30f5r1z.png
边寒剑 发表于 2016-3-13 14:50
晨斯基说的那个俄罗斯来的大卫,就在里面,不过我感觉这个世界青年说里面的外国人的汉语说的最好的,是那 ...
我只看了几个片段,还不太熟悉每个人,不过对加拿大的詹姆斯有印象,有一阵子还关注了他的Instagram帐号。就是觉得那个节目里的俊男好多呀。
记得詹姆斯发过一个微博,说美国感恩节时大家都祝他感恩节快乐,他说"快乐你妹,加拿大十月份就已经过完了。" 即晴 发表于 2016-3-13 14:59
我只看了几个片段,还不太熟悉每个人,不过对加拿大的詹姆斯有印象,有一阵子还关注了他的Instagram帐 ...
正好我新弄了一个日志,就把mike隋的视频放在这个日志最后{:189:} 感受到了上海的房价吗? 边寒剑 发表于 2016-3-13 15:07
正好我新弄了一个日志,就把mike隋的视频放在这个日志最后
看不到,好着急。我自己搜油管上的,肯定能找到。顺便支持你喜欢江女神!{:189:} 即晴 发表于 2016-3-13 15:24
看不到,好着急。我自己搜油管上的,肯定能找到。顺便支持你喜欢江女神! ...
谢谢!
mike隋的我放在日志里的视频地址如下:
http://www.tudou.com/v/W9ynSyBDu1g/&rpid=817850669&resourceId=817850669_04_05_99/v.swf
看看下面的能不能点开
http://www.tudou.com/v/W9ynSyBDu1g/&rpid=817850669&resourceId=817850669_04_05_99/v.swf 既然你说了《我的二哥二嫂》好看,也去瞄了几集,那个确实是凤凰男的梦想,不过周家的境遇倒让我想起了以前被赶到我插队地方落户的一家人。
朋友的爸妈都是五十来岁的人,男人原来在市政府一个部门工作,曾经是他们那个系统的劳模,清理阶级队伍时发现他解放前曾经当过国民党一个县党部的书记官,这下不得了了,马上定性为历史反革命,尽管他一直辩解说那其实是个文书的职位,以前习惯叫书记官。还算讲一点革命人道主义,让他们到儿子插队的地方落户。我们村子离外头的公路十来里地,他们去的是大队的耕山队,离村子还有十来里,住的是茅草棚。工资是一点没有了,俩老的干不了多少农活,俩女儿都很小,还好俩儿子都可以干活赚工分。一般知青干活累了,还可以偷偷懒,歇个一两天什么的,他们可不敢偷懒,病了都不敢歇着,家里几个人要靠他们养呢。我那朋友后来都会使牛耕地耙田了,当时没几个知青会那个。
朋友的妈妈会点裁缝活,就在村子里替村民做衣服赚点钱。大队书记的一个亲戚让她到镇上和他家合开一家裁缝铺,拜她做师傅,算是大队企业。因为是书记的亲戚,她就很尽心教。结果徒弟出师,师傅就被赶回耕山队去了。
一直到八十年代才得到平反,一家回城以后没多久老人就过世了。 本帖最后由 柳叶刀 于 2016-3-16 07:43 编辑
当年这类的荒唐事多了去了。
教我地理的一位老师,讲课及其生动。文革前就听说他有历史问题,但是应该不严重,不然早就被清除出人民教师的队伍了。清队时也被打成历史反革命,遣送下乡,在乡下上吊自杀。后来听同学说,他是因为年老体弱,赚不了工分,养活不了自己,才选择了一走了之。
小年轻可能不知道,这类被遣送下乡的和下放干部不一样,下放干部还有工资好拿,这些人可是什么都没有,连知青拿的安置费都没有。 晨老大,家是华化的? grass 发表于 2016-3-15 20:09
晨老大,家是华化的?
这是怎么给你猜出来的呢?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