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枫 发表于 2015-8-5 09:12:50

相机世界新闻几则

山洞方几日,世上已千年。这两天相机世界很热闹啊。

1、Nikon推出新的24-70/2.8镜头
http://www.dpreview.com/articles/6268500488/nikon-introduces-24-70mm-f2-8-vr-24mm-f1-8-and-200-500-f5-6-fx-lenses

有意思的是,Nikon也采用82毫米口径了。Sigma是最早采用82毫米的,当年被人骂了个臭死。后来Canon的16-35/2.8也悄悄用82毫米了,然后24-70/2.8。Nikon的镜圈(mounting ring)比Canon的小,一般认为image circle也相应减小,广角镜头的暗角问题的瓶颈不在口径而在镜圈,但看来不那么简单,要不然Nikon也不会费那个事用82毫米了。用非球面和球面ED镜片,但Nikon新24-70/2.8的“杀手锏”是VR,这是第一个采用稳像的24-70/2.8镜头。Canon推出第二代时,没有稳像,很使很多人失望。不过24-70到底是不是需要稳像,这是可争议的。24“肯定”不需要,但70呢?个人没有觉得在70也没有太大的必要,但说不定还是有用。谁知道呢。Nikon推出上一代24-70/2.8的时候,据说有很多质量问题,变焦圈橡皮开裂甚至脱落、变焦卡死等,这一次应该吸取教训了。MRSP为2399刀,Canon的是2300刀。还有人说Nikon比Canon厚道吗?

2、Olympus推出双层CMOS,用于“电子偏振镜”
http://www.dpreview.com/articles/7033875298/olympus-patents-two-layer-sensor-for-capturing-polarization-information

尽管PS已经烂大街了,偏振镜效果还是什么PS都无法模拟的。偏振镜控制极化光线的通过,可以是天色更蓝,花色更鲜,玻璃和水面消除反光,等等。但偏振镜不仅本身要耗资,还要损失2挡曝光,而且对超广角镜头来说容易造成暗角。对于“普通”镜头来说,对焦时镜筒转动,偏振镜要等对焦完成后才能转动,否则白费工夫,这些都是使用上的麻烦。Sony在几年前推出CMOS,像素上同时捕捉色彩和光线极化方向的信息,但不怎么成功。Olympus采用双层CMOS,上层还是照例捕捉色彩和光强,下层捕捉光线极化方向,这样互不影响。上层保持原有的敏感,下层只要捕捉光线的计划方向,不需要那么敏感。在后期处理(包括相机中的当场处理)中,可以按需要增加电子偏振效果,而没有2挡光线的损失和其他麻烦,而且可以后期无限可调。这是妙极了的好主意。如果能成功地产品化,可望成为Olympus的杀手锏。

3、Sony全力进军全幅
http://www.dpreview.com/articles/7224213078/sony-reportedly-shifting-focus-to-full-frame-cameras

Sony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CMOS成像芯片供应商,Canon和Nikon也用Sony的CMOS。但Sony在更加“尊贵”的全幅市场上还是打不开局面,这是专业的影楼、婚礼摄影市场的主力。Sony的雄心不止于此,还要把入门至中档市场全幅化。入门级市场的增长陷入呆滞,但中高档市场依然强劲。iPhone照相终归是有局限的。Sony占有59%的微单市场,过去5年连续居于微单市场榜首,但在所有可换镜头相机(微单加单反)市场上,Sony从来没有第一过,现在想改变这个局面。Sony加油,好给Canon、Nikon增加点压力,免得他们不思进取。

4、Zeiss镜头与Sony
http://www.dpreview.com/articles/2555374756/what-s-in-a-name-zeiss-provides-details-on-lens-partnerships-and-production?utm_campaign=internal-link&utm_source=related-news&utm_medium=text&ref=related-news

Sony和Zeiss结伴,Panasonic和Leica结伴,Samsung和Schneider结伴,这是好多年的事情了,至少Sony和Zeiss的合作从1995年开始。不管别人,Sony的Zeiss镜头里,到底有多少Zeiss的成分?Zeiss自己写了一段,看来不简单。Zeiss镜头有很多系列,Cine系列(电影工业用)是德国Zeiss研制和生产的,可算“正宗”Zeiss;手动对焦的旁轴和DSLR镜头(ZE、ZF.2系列)是Zeiss设计、Cosina生产的;Sony/Zeiss镜头则在设计中得到Zeiss的技术支援,设计得到Zeiss把关(但不是Zeiss设计的),在Zeiss指导下建立生产管理规程,采用Zeiss质检方法和设备。换句话说,这只是得到Zeiss认可但实际上与Zeiss没有多少关系的“高质量”镜头,按照许可使用Zeiss商标。另外Sony/Zeiss是Sony设计的,Zeiss则是Zeiss设计的。Sony和Zeiss各有各的经销方针,各研制各的镜头,所以Sony/Zeiss的ZA系列只能用在Sony上,而Zeiss Batis(自动对焦)和Touilt(用于APS-C)就可以和其他品牌兼容,尽管大家的范围和指标很相像。Zeiss还有Loxia(手动对焦)系列。Zeiss和Cosina的关系还不清楚,但Cosina不说Batis、Touilt和Loxia是自己造的,外界估计这是其他日本第三厂家造了。Microsoft/Nokia和Logitech也用Zeiss镜头,前者用于手机,后者用于摄像头。

包子 发表于 2015-8-5 19:34:50

一直对尼康固守mounting ring感到奇怪,这么做给镜头研发部门带来多大压力啊,越往后拖,将来换的阻力和成本越大啊。

晨枫 发表于 2015-8-5 20:36:50

包子 发表于 2015-8-5 05:34
一直对尼康固守mounting ring感到奇怪,这么做给镜头研发部门带来多大压力啊,越往后拖,将来换的阻力和成 ...

Nikon这是要与老镜头兼容呢,这是当年F系列镜圈尺寸,在手动对焦向自动对焦过渡的时候,这比Canon另起炉灶、启用与先前FD镜圈不兼容的大直径EF镜圈有明显优越性,不过这些年来这已经越来越成为Nikon的负担而不是资产了。

flyrathabu 发表于 2015-8-5 22:59:02

晨枫基本没有大宾得的消息,今年宾得动作很大的。
Nikon那镜头跟宾得一样,都是不如canon舍得拖久了没办法变。记得Nikon以前也想完全抛弃原来的镜头接口的,但是时间太晚,一抛就容易被canon甩出去,只好继续。而宾得则是。。。还没爬起来。

机器猫 发表于 2015-8-5 23:40:30

电子偏振那个有点没看懂。比如简单一点的场景,蓝色水面的白色反光,白色反光的红绿部分就不说了,蓝色部分那就是园偏振的啊(因为除了反光的线偏振部分以外还有水本身的蓝色)。光学偏振片会把线偏振的那一部分给滤掉,这个双层COMS怎么区分这两部分呢?还是说相邻的蓝色感光点记录不同偏振方向的,然后像马赛克那样通过软件合成?

至于尼康的镜环,现在看来最好的解决机会就是以后改无反的时候了。就像现在索尼A口的镜头都能在E口上用,就不会有抛弃老用户的感觉了。

晨枫 发表于 2015-8-5 23:48:08

机器猫 发表于 2015-8-5 09:40
电子偏振那个有点没看懂。比如简单一点的场景,蓝色水面的白色反光,白色反光的红绿部分就不说了,蓝色部分 ...

这个我也不动,看介绍好像只考虑线偏振?

易明 发表于 2015-8-6 00:45:27

本帖最后由 易明 于 2015-8-6 00:49 编辑

我记得前两天看到一个消息,蔡司有一个解释,索尼蔡司镜头的设计和测试都是蔡司管的,索尼共同开发负责生产。

看了这个链接,说蔡司只是在设计和监测方面提供支持。难道是伪蔡司?

晨枫 发表于 2015-8-6 01:52:40

易明 发表于 2015-8-5 10:45
我记得前两天看到一个消息,蔡司有一个解释,索尼蔡司镜头的设计和测试都是蔡司管的,索尼共同开发负责生产 ...

原话是:ZEISS supports Sony throughout the optical desig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n tests and approves the prototypes。特意不提Zeiss直接负责设计。在同一个blog里,Zeiss明确指出,所有Zeiss品牌镜头(不是Sony/Zeiss)都是Zeiss设计的(但不一定是Zeiss制造的)。

包子 发表于 2015-8-6 02:20:37

本帖最后由 包子 于 2015-8-6 02:22 编辑

机器猫 发表于 2015-8-5 23:40
电子偏振那个有点没看懂。比如简单一点的场景,蓝色水面的白色反光,白色反光的红绿部分就不说了,蓝色部分 ...

单反和无反的用户群不同啊。

镜头环的更换现在看来肯定会挨骂,但是如果不换以后想换更难。我曾经想过用转接环来兼容,后来一算计难度太大,得不偿失。

一直以为尼康镜头的设计能力要强于佳能,但是口径的拖累让尼康现在只是勉强不输佳能而已,万一哪天佳能要是觉醒了,尼康可就危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相机世界新闻几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