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寂寞——中国的《科学》杂志
本帖最后由 不知 于 2014-12-1 15:42 编辑————摘自科学网孟津博客
中国《科学》,创办于民国初的1915年1月,起源于一份美国大学校园之中的杂志,最后在上海刊行问世。发刊号可见附图。这份刊物的创办者,是一帮留学生,他们创办了《科学》月刊,组建了“中国科学社”。当时的他们,显然不满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希望找到点不同的东西,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他们的理想是宏大的,也是幼稚的,但是真的。他们并不知道,实现这个理想,并非只有自己的理想就能成,它需要一个社会的支撑,所以他们会有艰难的创业过程,这是后来者的聪明说法。刊物的创办者有胡明复、赵元任、周仁、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任鸿隽、杨铨等,他们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创建科学社。任鸿隽说过:《科学》的问世,不过出于一班书呆子想就个人能力所及,对于国家社会奉呈一点贡献。好心的幼稚,幼稚的好心,这是后来人应该对他们脱帽鞠躬的地方,因为他们有一颗真诚的心。问问科学网上20岁上的人,你在做什么、你做了什么?问问60岁上的人,你们做了什么?就可以想像百年前的那班书呆子,真的不容易,说都容易,做就难了。差一点,差很多。
《科学》除了宣传科学外,在形式上,印刷品的排版,把汉字的竖排改为横排,兼用西文句读点乙,以便插写算术物理化学诸方程公式。就采用横排版式和新式标点,比发动“白话革命”的《新青年》早了三年。现在来看,他们使用的标点符号,比如句点,是西式的,和现在的圈不同。但量变和质变的差别,大家都该明白。很多人对汉字变革有异议,但我觉得至少在使用标点符号这一点上,于中文写作来说是一种进步,很少有人有异议。鲁迅曾经描述过当时中国文化界的状况,称那时是“单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 的时候”。我们应该感谢任鸿隽他们那一波人的改革努力,让我们今天能更清晰地用中文一段一段地表达思想。《科学》曾经有过自己的抱负,但没有能完成。经过几次转折,《科学》仍然还健在,在上海,见我最后一张照片所示。作为一个科普期刊,创刊于1915年,但影响力已不如当年,知道的人有限,这是一个悲哀,也是一个现实。
《科学》于发刊例言中强调“为学之道,求真致用两方面当同时并重。”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是怎样理解科学的,或者以今天苛刻的说法,是怎样定义科学的。显然,一百年后,我们能看出当初的《科学》人,只看见了科学的一些表象,他们没有追究科学最本质的内容,那就是在意识和思想上的质疑精神。在那个时候,出现这样的状况,我们最好去原谅。尽管他们不够完整地理解(要完整的理解,有点为难他们了),让我们今天付出代价。但今天的人们,没有必要去苛求历史,而更应该苛求现在的作为,比如说我们有没有去做好一个刊物,做到极致,让全世界都能认可?
历史讨论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