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斥食品教授的豆浆粉加很多添加剂论
本来我那晚看了新闻后就已经很多话想说,今天一早把视频找出来给同事们看,大家一看哗然,这是什么狗屁砖家!2011年8月3日东方新闻里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授厉曙光在采访里说:(豆浆粉)不像我们在家里磨的是纯的黄豆,而是里面会加很多东西,譬如说它要加增稠剂、稳定剂、抗结剂、防腐剂,这样一来豆浆粉冲泡成豆浆,跟现磨豆浆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原话)
豆浆为什么要做成豆浆粉,是因为豆浆里面有许多营养物质,容易成为细菌的滋生体,液体的豆浆不经过处理是不易保存的。但将豆浆浓缩干燥去掉水份变成粉状后,保存期会大大延长,而且方便贮藏和运输。所以,豆浆粉不需要防腐剂!
另外,豆浆粉是疏松的粉末或粒状结构,只要不是长期贮放于很高温的环境根本不会结块,另外通过抽真空包装处理也会降低其结块变质的机率,所以,根本不需要抗结剂和防腐剂。
至于什么增稠剂、稳定剂,这是要视你需要产品冲调后达到什么样的感官而定,可以不加的。因为冲调时加水少点同样可以达到很浓很稠的效果。
所以,有的豆浆粉是什么添加剂都不会加的,而不象教授说的里面加很多东西,这种说法是不严谨的。我甚至怀疑那个教授根本没去过工厂,根本没去去基层!看他的名衔“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如果记者采访的是食品工程的人员可能得出的意见还比较中肯些。
要知道豆浆粉里是否加有添加剂?完全可以从产品标签上看出来。根据《食品标识管理规定》
第十一条食品标识应当标注食品的成分或者配料清单。
配料清单中各种配料应当按照生产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进行标注,具体标注方法按照国家标准的规定执行。
在食品中直接使用甜味剂、防腐剂、着色剂的,应当在配料清单食品添加剂项下标注具体名称;使用其他食品添加剂的,可以标注具体名称、种类或者代码。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应当按照国家标准的规定执行。
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识还应当标注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食品安全法出来后,现在很多生产厂家都老老实实地在标签上标注所添加的配料。要是标签和实物不符,那是违法的,通常知名的企业是不会这么愚蠢。要知道越是知名的企业越被监管部门盯得紧,来查的次数越多!或是抽市面上的产品或是到厂里突击检查!谁还敢不老实,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只有小的工厂山寨工厂才敢搞这些小动作。
(喝口水先,有空再讲讲豆浆粉和现磨豆浆一定差很远吗)
回复 pinix 的帖子
"要知道越是知名的企业越被监管部门盯得紧,来查的次数越多!或是抽市面上的产品或是到厂里突击检查!"
是吗?从我听到的几个新闻来说,那些个知名大企业,还都是不大查的,检查的都是有牌子的小企业.也许这是各城市监管部门的差别? 如果大家都这么守规矩,就没有三鹿什么事了 本帖最后由 pinix 于 2011-8-5 15:38 编辑
回复 空气精灵 的帖子
我不知道你消息的来源。但是从我们这个地方来说,因为我们企业在本地算是比较大的,所以经常有上级来检查,特别外面一有什么事件,比如增塑剂之类,那些部门立即就到门口了。我觉得自从出了三鹿以来上面的监查严了很多。象我们企业主要产品都不是奶制品,含奶的品种只有那么很少,而且产量也很少(占总产量的2%左右),但是市级、区级的都会来查,上星期还接待了国家总局的人来检查。
一般来说,大企业比小企业规范,比如产品标签,很多大企业一早就按要求列出了配料,但一些小的山寨的厂子标签还很不规范,有的配料从常识来看都有漏洞。
我喜欢去破败的小店喝又纯又浓的豆浆。。
现在“吃”真是个问题,还是孟非说的好,就这个吃吃,那个吃吃,不要长期吃一种最安全 其实,地方知名企业还是很少会受到严格的监控的。至少在我故乡的那个小城市而言,是这样的。这些业主早已非富即贵,再加上地方保护的权罩,很难遇到太严格的监控和制约。除非有人真的想搞掉它。
更多的还是靠企业自身有品质唯上的意识,除了年节必需的公关之外,平时自己也不敢放松大意。但是商人的本质是逐利的,尤其是竞争环境的恶化,所以行业巨头都不能自省其身,真的不能指望下游的厂家如何如何高尚。尤其是“入口”的行业,这些年不见进步,倒是更多的黑幕。。。 现在能放心吃的东西 还真没多少,我们这小区里一楼的人都自己圈块地,种菜,全天然的 豆浆这东西最好做,没有别要买,实在不会的活就用手捏黄豆,一年下来就练成铁砂掌了:@ 我个人认为楼主提及的专家的言论是对的,或者说有代表性。
食品安全问题在中国的形势已经非常严重。不是说企业越大,相关部门监管越严。三鹿、双汇、蒙牛、伊利、冠生园等等,哪个不是大企业?没曝光的康师傅,方便面行业的黑幕;用糖调制成的蜂蜜。现在做食品的为了钱什么事情干不出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