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觚 发表于 2014-10-9 21:54:41

撫觀題詩紅葉傷悼羽霄兄

撫觀題詩紅葉傷悼羽霄兄

昔年客路暫相逢,貽我新題一葉紅。
點點吟痕如夢裏,不知何處落秋風。

月下 发表于 2014-10-9 22:53:14

本帖最后由 月下 于 2014-10-9 22:56 编辑

落字不好。呃,也不能说不好,只能说没炼字到位。

不觚 发表于 2014-10-9 23:06:19

月下 发表于 2014-10-9 22:53
落字不好。呃,也不能说不好,只能说没炼字到位。

那什么字好呢

月下 发表于 2014-10-9 23:42:46

不觚 发表于 2014-10-9 23:06
那什么字好呢

这个真不知道,没有王安石炼出绿字的本事。
我想的是起字,但常见了些。见?满?漾?揽?.....

想起来个字,锁。这字如何?

不觚 发表于 2014-10-10 00:07:56

我意是以叶在秋风中飘落而喻人之死。其他字恐难代替啊

月下 发表于 2014-10-10 02:12:04

不觚 发表于 2014-10-10 00:07
我意是以叶在秋风中飘落而喻人之死。其他字恐难代替啊

这条倒是忘了。

落秋风终究不能等同于秋叶落于秋风,或许整首诗要做改动。

山菊 发表于 2014-10-10 02:21:38

我觉得第三句得把人和秋叶联系起来,这个'落'字才有根基~~~

不觚 发表于 2014-10-10 07:14:41

明说就露骨了,让读者自己去感悟吧,呵呵

不觚 发表于 2014-10-10 07:17:05

月下 发表于 2014-10-10 02:12
这条倒是忘了。

落秋风终究不能等同于秋叶落于秋风,或许整首诗要做改动。 ...

古文法经常省略某些虚词的,比如“于”就经常省略。

月下 发表于 2014-10-10 07:57:14

RE: 撫觀題詩紅葉傷悼羽霄兄

落秋风是秋风之落不是秋叶之落。落秋风可以渲染悲戚之景,但很难喻人之死。

山菊 发表于 2014-10-11 04:45:50

不觚 发表于 2014-10-9 18:14
明说就露骨了,让读者自己去感悟吧,呵呵

不是明说暗叙的问题~~~第三句是拿着叶子,睹字思人。主角是‘我’:叶子上墨迹犹新,赠叶的情形恍如在梦里。

接下来,按不觚老师在5楼的解释,结句的主语是‘叶‘,而且喻故去的友人~~~反正俺晕了{:206:}

不觚 发表于 2014-10-11 17:35:49

本帖最后由 不觚 于 2014-10-11 18:12 编辑

如梦里,不必是回想当初赠叶情景,只是我看叶上题字时的心境或感觉而已。诗每句的主语没有什么规律,经常的情况是,句子的主语是不确定的或不唯一的,皆在意会。诗句的解释需要自行贯通。如后两句可以解释为:我看着叶子上的墨痕如同梦里,叶子啊,你是在何时(或何地)在秋风中飘落的呢?可见,4句是我看叶子而发出的一声哀叹。这种写法是很常见的。至于叶子是否喻人,诗里根本没说,那是句子外的感觉了。
解诗时,读者的自行贯通能力很重要。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你若不自行贯通它,这两句的字面就根本不通。“东风没给周郎方便,铜雀台锁了二乔”,显然不通。

不觚 发表于 2014-10-11 20:34:58

改个:

撫觀題詩紅葉傷悼羽霄兄

昔年客路暫相逢,貽我新題一葉紅。
點點松煙痕宛在,不知何處落秋風。

山菊 发表于 2014-10-12 07:34:42

不觚 发表于 2014-10-11 04:35
如梦里,不必是回想当初赠叶情景,只是我看叶上题字时的心境或感觉而已。诗每句的主语没有什么规律,经常的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个句子,单独看都是完整的:东风与周郎之间,铜雀台与二乔之间,关系清清楚楚,不会有误解。

不知何处落秋风---如果不是张老师解释,我会困惑于这句的主语到底是谁?当然可以猜测,还是感觉省略得多了些。

不觚 发表于 2014-10-12 13:00:38

“东风不与周郎便”,这句就是矛盾的:历史是东风已经给了周郎方便了,为何还说没给呢?等于歪曲历史了。读者就必须自己加上“假如”两字,这个关系才是清楚的。其实,“假如”二字非常关键的,按理是不应省略的,因为省略就意思彻底相反了,但小杜仍然省略了。这是很考验读者的。
不知何处落秋风,全句的主语显然是作者,是作者“不知”嘛。短句“落秋风”的主语当然是叶子,都是可以且必须要省略的,而且都非常明白。
山菊可看两首名作: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两首诗的后半在字面上都是不通的,必须由读者自行贯通。你可以体会下。

月下 发表于 2014-10-12 13:49:18

不觚 发表于 2014-10-12 13:00
“东风不与周郎便”,这句就是矛盾的:历史是东风已经给了周郎方便了,为何还说没给呢?等于歪曲历史了。读 ...

省略“如果...那么...”这对关联词是汉语的习惯,省略主语也是。

你不来就饿着你。
这句话对中国人来说没有歧义。
如果你不来,那么我就饿着你。

你再不起床就迟到了。
如果你再不起床,那么你就迟到了。

你不吃这菜就剩下了。
如果你不吃这菜,那么这菜就剩下了。

注意,这里省略的主语,有两类,一类是省略说话人,即我,一类是承前省略,被省略的主语在前面出现过,以上一句主语或宾语的身份。

你的句子不属于任何一类。

我给的几个例句中的就,也可省略,如不说不动,可解为如不说则不动,至于主语,需要上下文确定。

月下 发表于 2014-10-12 13:57:12

本帖最后由 月下 于 2014-10-12 14:04 编辑

如果是两人对话,我你都可以省略。
吃饱了。吃饱了没?

还有蒙后省略。

下面两句都是对的。
见到你我很高兴。
我见到你很高兴。

不觚 发表于 2014-10-12 21:26:07

本帖最后由 不觚 于 2014-10-12 21:30 编辑

月下 发表于 2014-10-12 13:49
省略“如果...那么...”这对关联词是汉语的习惯,省略主语也是。

你不来就饿着你。


口语和书面语尤其文言是不同的,口语可省略的,文言不可;文言可省略的,口语不可。你用口语来断文言并不科学。当然也有两者都可省略的。我们的看法其实也并不矛盾,都是要读者把作者省略的东西意识出来。拙作也是如此,需要你自行补充省略的东西,就通顺了。不是么

月下 发表于 2014-10-12 22:53:18

本帖最后由 月下 于 2014-10-12 22:58 编辑

改过之后或许可能可以想到红叶,之前不行的

山菊 发表于 2014-10-14 01:42:02

不觚 发表于 2014-10-12 00:00
“东风不与周郎便”,这句就是矛盾的:历史是东风已经给了周郎方便了,为何还说没给呢?等于歪曲历史了。读 ...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张老师随时能将名作顺手拈来,这是俺不能的。不过这两首诗应该是我需要的例子:它们的第三句,跟第四句的关系都很密切,所以再怎么省略也不会困惑的。

同意月下,改稿把梦去掉感觉好些。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撫觀題詩紅葉傷悼羽霄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