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菊 发表于 2014-9-25 02:42:18

【叶嘉莹】品读陶渊明:纵使世上无知音,又有什么可悲伤



(转自微信朋友圈)
http://mmbiz.qpic.cn/mmbiz/laADTC8BCK7IprnoAIrfadVPy4oa1vHhNcYe4xUpE67M9V0oDe1gwfzGCuQ1yzvibx3JPJ69oQOPCd0Z99X7ib8A/0叶嘉莹画像(宋嵩制图)
《咏贫士》之一陶渊明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陶渊明真是一个有勇气的人,他能够在孤独寂寞之中支持下来、活下来,能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孤独与寂寞。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千古以来写孤独形象写得最好的就是陶渊明这两句。他说,宇宙之中有各种族类,树长在山上,鱼游在水中,都有一个托身之所,可是只有那一朵孤独的云,真正是无所依靠的,上不在天、下不在地,没有一个维系的所在。接下来“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暧暧”就是那种云雾迷蒙的样子,那薄薄的一层云在天上飘,过一会儿就从空中消失了,什么时候再看见它?朱自清《匆匆》里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天上的孤云散开以后就永远没有了,就从宇宙之间永远消失了,陶渊明把那种人生之寂寞、短暂和不可掌握写得真好。“孤云独无依”,是写孤独;“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是写无常。这么简单的几个形象,就把人类的孤独寂寞、短暂无常表现出来了。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陶渊明由云写到了鸟。转折之中有联系,你看鸟的上面是“朝霞开宿雾”,也是跟云有关系,所以从天上那朵孤云,他想到日出时的云霞,“朝霞开宿雾”,破晓有了早霞,昨夜的雾也便散开了,所以“众鸟相与飞”,鸟儿一群一群地结伴而飞。鸟儿大清早飞出去干什么?争逐食物。可是有一只鸟“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它张开翅膀从树林里飞出来,“迟迟”是说它比别的鸟飞出来晚,人家老早都出去找食了,它才飞出来,而到了晚上,天还没有黑,别的鸟找食还没有吃饱,它就飞回来了,可见是一只不争逐的鸟。

http://mmbiz.qpic.cn/mmbiz/laADTC8BCK7IprnoAIrfadVPy4oa1vHhLwJQwLeldpDSjSwdT9cZcVykfDW7n5Pc2oXepCPKpLwBmUUVTpuvFQ/0陶渊明画像
下面四句“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显然是写人的,这又是一个转折。刚才从云到鸟,现在转到了人,尽管章法是跳跃的,但彼此之间还是有关联。他说“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朝霞开宿雾,”是从孤云写起的,写到鸟的时候,不是忽然间就加进来了,而是说当早晨的朝霞把地面上昨夜的那些雾冲开时,那些鸟就飞出去了。另外,你看繁体的“云”字是个“雨”字头,“霞”字、“雾”字都是“雨”字头,所以他在跳跃之间有一个联系。他说这只鸟是“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写出了一种品格。“众鸟”,就是一般的鸟,就像我们众人每天忙忙碌碌的都是为了生活,都是为了名利。而这只鸟是很晚才从树林里边飞出去,天还没有黑就已经回来了,这就树立了一种品格。
所以他后面笔锋一转,“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就从鸟的品格转到人,鸟好像有了人的品格。前面从云到鸟,是从字形联系的,现在又从鸟到人,由品格的相同联系。所以从鸟的“未夕复来归”说到人的“量力守故辙”,你要度量你自己的能力,这个“力”是你的一切,思想、品格、修养、愿望、人生观等等。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何为“知天命”?就是你知道你这一辈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故辙”就是我原来走的那条路。陶渊明说我知道有不能做的,我没有办法跟别人去争逐,所以量力而为,守住自己原来走的路。
http://mmbiz.qpic.cn/mmbiz/laADTC8BCK7IprnoAIrfadVPy4oa1vHh8ApcsLSQyXCbZ4n2EhqhvBnGwKJqg1uLYd4KOm9eCAv9u0VrNr3XXg/0范曾所绘陶渊明图
可是要守住这条路谈何容易?陶渊明曾经给儿子留下一封信,说自己“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就是性情过于刚直,才能又很笨拙,所以不能够应付、敷衍社会,“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不得已辞官回家,使得你们从小就忍饥受冻。为什么要这样?因为“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挨饿受冻虽是切身的痛苦,可是要让我违背自己去做官,那比挨饿受冻还要痛苦。所以他说“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我要守住我这条路,不做不该做的事情,可是我难道不知道这种选择要付上饥寒的代价吗?陶渊明当然知道。可是大家都是追求富贵追求享乐的,他放弃做官而回家躬耕,还要忍饥挨饿,不用说别人不谅解,连他的妻儿都不谅解。所以他又说:“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知音,没有人能够真正明白、真正理解我,那也就算了。我选择了我的道路,付出了这个代价,而且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要做这个选择就要付出这个代价,所以哪怕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了解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不要求每一个人都理解我,我不为此而悲哀。
陶渊明的诗写得非常简净,情意却是千回百转。所以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就是看起来它很简单质朴,内里实在是很美丽很丰富。
(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09月16日24版),汪梦川整理,原标题“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品读陶渊明《咏贫士》之一”)




发表于 2014-9-25 03:06:38

写的听好的。但是陶渊明不是有良田数亩吗?如果真地踏实种地也不至于饿着。他应该是等待出仕的机会而无心种地。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9-25 10:12:08

仁 发表于 2014-9-25 03:06
写的听好的。但是陶渊明不是有良田数亩吗?如果真地踏实种地也不至于饿着。他应该是等待出仕的机会而无心种 ...

陶渊明归隐后家中发生过火灾。也有过出仕机会,都拒绝了。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9-25 10:55:01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4-9-25 10:59 编辑

说几句陶诗和晚期杜诗。陶诗特点是突出固穷守节,重在一个守字。晚期杜诗常见飘泊无依(所以从杜甫可以打通荷尔德林),重在一个飘字。两者都是人生凝练,都具备万世价值,正是因为人,本当有所坚守,人,也总有无依之忧,这都是普世情怀,是永恒的。

真正的诗,抒写的是生命。

云平 发表于 2014-9-25 12:21:04

这速写厉害。

发表于 2014-9-26 00:24:07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9-25 10:12
陶渊明归隐后家中发生过火灾。也有过出仕机会,都拒绝了。

是有过火灾搬过家,也有过出仕的机会。但是职位不高过从前啊。你看他可以敲乡里的门要饭,但是对最有可能给他一个机会的人的粮食馈赠却不要,为什么呢?用我的小人之心揣度,他是以退为进。他是后世的做官的文人的慰藉。我不是说他假,只是说象他那种心怀大志而家道没落的文人,不是不想入世,而是能力不行而性情高傲,不得不辞官,但是并没有像其他农民一样安居乐道。写诗和办事不是一会儿事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叶嘉莹】品读陶渊明:纵使世上无知音,又有什么可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