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平 发表于 2014-9-25 12:29:42

仁 发表于 2014-9-25 01:04
我最喜欢的是这一联: 朵颐皆弃箸,佐酒自贪杯

但是朵颐的形象和挑螃蟹肉是不是有点违和? ...

这个问题提得好;P

云平 发表于 2014-9-25 21:41:49

朵颐有一解是:喻向往,羡馋。
吃螃蟹很像吃小核桃,有些人走精细的路子,这才有了所谓工具,好像叫“蟹八件”,跟做外科手术似的。
另一路,就是不讲究,或者说不擅长吃,没耐心,放嘴里嚼,能分离多少壳是多少,囫囵吞枣呗。

所以有些人是不吃螃蟹的,不是说不好吃,而是怕麻烦,懒得吃。
反感螃蟹味道的,俺还真没见过:lol

云平 发表于 2014-9-25 21:45:58

发表于 2014-9-26 00:41:17

云平 发表于 2014-9-25 21:41
朵颐有一解是:喻向往,羡馋。
吃螃蟹很像吃小核桃,有些人走精细的路子,这才有了所谓工具,好像叫“蟹八 ...

小时候在东北,没吃过淡水螃蟹,对煮汤底的干螃蟹确实觉得有种臭味。太太的老家在阳澄湖边,每次回国都到那里住一段时间。开始我也不喜欢吃,后来可以吃,但是因为太太喜欢,每顿饭都吃,我又反感了。

山菊 发表于 2014-9-26 03:29:00

云平 发表于 2014-9-25 08:41
朵颐有一解是:喻向往,羡馋。
吃螃蟹很像吃小核桃,有些人走精细的路子,这才有了所谓工具,好像叫“蟹八 ...

我见过把吃螃蟹变成'行为艺术'的~~~那是我刚到学校教书的时候。教研室一个老教师请我和另一个新分来的老师吃螃蟹。他们一家子都是吃螃蟹高手:每一个动作都象玩杂技,我们都看呆了!最后的壳,干干净净地摆在一边,还是一个螃蟹样子:)

我还见过吃鸡头也吃出花样的~~~可见艺术无所不在啊{:189:}

云平 发表于 2014-9-26 11:04:52

仁 发表于 2014-9-26 00:41
小时候在东北,没吃过淡水螃蟹,对煮汤底的干螃蟹确实觉得有种臭味。太太的老家在阳澄湖边,每次回国都到 ...

情节还蛮曲折的。每顿饭都吃干嘛反感,应该有感情才是。:lol

云平 发表于 2014-9-26 11:08:46

山菊 发表于 2014-9-26 03:29
我见过把吃螃蟹变成'行为艺术'的~~~那是我刚到学校教书的时候。教研室一个老教师请我和另一个新分来的老 ...

说是请你们吃,其实是自己秀一下;P

云平 发表于 2014-9-27 09:49:37

山菊 发表于 2014-9-24 03:55
赫,等你炒来青菜豆腐,这些食客没准又嫌味淡了呢

为读者写诗,不累死迟早也会放弃~~~ ...

前面这句同意,比如鹤梦同学,从他点评可以明显看出尚古,而同时他也会说“只是缺了自己的东西,无法摆脱古人枴杖。问君云平,离了典故,还能作诗否?”

所以俺担心,上的菜发苦。

后面这句“为读者写诗,不累死迟早也会放弃”这个俺倒是觉得要想一想,如果写作是为了求得共鸣,那么为读者写,也是很自然的。当然要为怎样的读者写才是。

山菊 发表于 2014-9-28 00:35:40

云平 发表于 2014-9-26 20:49
前面这句同意,比如鹤梦同学,从他点评可以明显看出尚古,而同时他也会说“只是缺了自己的东西,无法摆脱 ...

为谁写诗都没错,主要看各人学诗词的目的。我比较自私,既然学诗只是个爱好,当然要先娱乐自己~~~就象做饭,不去做餐馆大厨的话,饭菜当然要先做得合自己和家人的口味么{:189:}

至于知音共鸣,我还是那句话~~~要看缘分的:)
我相信如果不废学习,每天进步,假以时日,一个厨房菜鸟也会成长为手艺可以开饭店的大厨的!
学诗也如此~~~有了能打动人心的好作品,自会有知音来共鸣。




云平 发表于 2014-9-28 20:59:34

山菊 发表于 2014-9-28 00:35
为谁写诗都没错,主要看各人学诗词的目的。我比较自私,既然学诗只是个爱好,当然要先娱乐自己~~~就象 ...

不想做餐馆大厨的,不是好厨师。山菊怎么看这话?

山菊 发表于 2014-9-28 22:21:33

云平 发表于 2014-9-28 07:59
不想做餐馆大厨的,不是好厨师。山菊怎么看这话?

这话绝对正确!
不过,也不是只有想当厨师的人才可以下厨房吧{:190:}

所以我觉得别人说啥都没用,关键是自己要清楚自己的目标~~~如果以做个‘好’大厨为目的,除了学习这门艺术的技巧,还需要了解南北食客的口味,才能让自己调配出的味道被吃过的人都叫好。

其实古代那些有名的大诗人,他们未必是为了做个流芳千古的诗人而写诗。在俺看来,李白杜甫更在意的是仕途成功:)

云平 发表于 2014-9-29 08:45:56

那时候,似乎诗文也是入仕的一个通道。

山菊 发表于 2014-9-30 04:06:39

本帖最后由 山菊 于 2014-9-29 15:15 编辑

云平 发表于 2014-9-28 19:45
那时候,似乎诗文也是入仕的一个通道。
李白杜甫的时代已经有科举制度了吗?
等俺问一下爱坛的历史大牛: @老兵帅客

哎呀这个@一会灵一会儿又不灵了!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4-9-30 07:16:54

山菊 发表于 2014-9-29 15:06
李白杜甫的时代已经有科举制度了吗?
等俺问一下爱坛的历史大牛: @老兵帅客



呵呵,大牛不敢,瞎说两句哈。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隋朝正式成型,在唐代逐步完善,而完备则要等到宋明了。从传统的世家取材到科举取材,唐宋是过渡期,唐代还相当看门第,而宋代则比较注重当代了。虽然如此,直到宋代门荫出身的与科举出身还是五比三,遑论唐代。另外,唐代科举取士请托现象严重,真要讲公平要到宋明了。

云平 发表于 2014-10-1 13:35:26

山菊 发表于 2014-9-30 04:06
李白杜甫的时代已经有科举制度了吗?
等俺问一下爱坛的历史大牛: @老兵帅客



经常看到某人向某人进献诗,结果要么得意,要么不得意。

长庆中,(张)祜为令狐楚所知,自草荐表,令以诗三百首随荐表进,元稹在内廷,上问之,稹曰,雕虫小技,壮夫不为。或奖激之,恐变陛下风教。上颔之,遂失意东归。

这算不算文人相轻。应该就是楼上所说“唐代科举取士请托现象严重”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五律五首,期待满血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