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 发表于 2014-9-20 21:56:35

学写五律 山


山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流云黛浪驰,
林动唱(写?)秋诗。
绝壁推(立?)风去,
晨钟唤日随。
藤萝万缕梦,
竹笛一腔(声?)痴。
问道轩辕处,
虚无何以(必?)知。

云平 发表于 2014-9-20 22:37:17

看来是比较复杂的选择题:lol

山菊 发表于 2014-9-21 09:23:00

哈,炼的还真都是动词:)

流云黛浪驰,--- 云/浪,留一个如何?剩下的想想如何跟山搭上关系
林动唱(写?)秋诗。---黛浪放到这里?
绝壁推(立?)风去,---喝风住?
晨钟唤日随。
藤萝万缕梦,
竹笛一腔(声?)痴。---腔
问道轩辕处,---轩辕,似乎来得突兀?
虚无何以(必?)知。

咏物,下笔之前最好找到可以寄托的情感~~~总之,还是立意的问题。

山菊 发表于 2014-9-21 09:47:20

我也跟着学习一下:


咏山(隋末唐初·刘斌)
灵山峙千仞,蔽日且嵯峨。紫盖云阴远,香炉烟气多。
石梁高鸟路,瀑水近天河。欲知闻道里,别自有仙歌。

苏州十咏 其三 洞庭山(宋·范仲淹)
吴山无此秀,乘暇一游之。万顷湖光里,千家橘熟时。
平看月上早,远觉鸟归迟。近古谁真赏,白云应得知。

苏州十咏 其四 虎丘山(宋·范仲淹)
昔见虎耽耽,今为佛子岩。云寒不出寺,剑静未离潭。
幽步萝垂径,高禅雪闭庵。吴都十万户,烟瓦亘西南。

华亭十咏 其九 昆山(宋·唐询)

题注:华亭谷东二里有昆山,陆机祖葬于此,因生机、云。时人以昆山出玉,因名此山,以美机、云焉

昔有人如玉,兹山得美名。岩扃锁积翠,谷水断余声。
乔木今无在,高台久已倾。如何嵩岳什,独咏甫侯生。

随便 发表于 2014-9-21 21:29:13

再改


峦腰紫雾驰,
黛浪唱秋诗。
绝壁呼风早,
青松迎日迟。
藤藏千载梦,
瀑泻一生痴。
老道思冥处,
清猿玩荡枝

月下 发表于 2014-9-21 22:32:39

山菊 发表于 2014-9-21 09:47
我也跟着学习一下:

香炉烟气多
瀑水近天河

这就是普通人和李白的差距?

山菊 发表于 2014-9-23 04:56:39

月下 发表于 2014-9-21 09:32
香炉烟气多
瀑水近天河



毕竟这世上还是普通人多啊{:190:}

我个人觉得,诗词的传承,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造出传世佳句。而是像农民一样继承土地,有个耕耘的环境。现代社会进步的地方就在于~~~普通人也识字了,而且很多普通人也有耕耘诗意的渴望(比如我和楼主,都是其中之一){:223:}

作为读者,追求尽善尽美的作品当然很正常。若能站在作者的立场稍作感受并写出读后感,就是善行了:)

发表于 2014-9-26 07:04:52

随便 发表于 2014-9-21 21:29
再改




题目不明确,不如用一个具体的山,不然应该是说山的特性并借此说人格。如果是说游某山,就好写物,写自己的感触。

随便 发表于 2014-9-26 09:41:04

仁 发表于 2014-9-26 07:04
题目不明确,不如用一个具体的山,不然应该是说山的特性并借此说人格。如果是说游某山,就好写物,写自己 ...

这是什么“咏物诗”。具体到这个题目“山”,应该就是仁师所指“是说山的特性并借此说人格”

其实,以我自己的理解,“咏物诗”既要“诗内不点题“,又要”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是吟的什么”,不就是谜语吗?所以我就按谜语写:我写首诗,你要猜出我写的题目,那就算我写得成功。老师说,大错特错:'(

山菊 发表于 2014-9-27 06:09:59

随便 发表于 2014-9-25 20:41
这是什么“咏物诗”。具体到这个题目“山”,应该就是仁师所指“是说山的特性并借此说人格”

其实,以我 ...

哈哈~~~你和你老师都好可爱哦{:189:}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写五律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