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菊 发表于 2014-9-18 05:06:25

【网上谈诗】《老道观点》选摘 (不定时更新)

本帖最后由 山菊 于 2014-9-29 16:01 编辑


http://mmbiz.qpic.cn/mmbiz/7WqSJic9SqzEJPnlJ4ZibRCiaMxzicfUCC3ibNrWgg4rryYZCibdicsWHI2zZf4sBpVKwX0fRY3Ay4bzrTSgia4GkxyW1w/0
【编者(偶是老道)按】今天新开一个栏目,因为全是自己杜撰的观点,姑且将之称为“老道观点”,有一点保证,一定是独家的观点,呵呵,希望能让你不会觉得浪费了时间来读。
每一位诗词爱好者都应该尽可能多地掌握汉语中平仄二读的字,这是基本功。本栏目从本期开始,首先将陆续向同好介绍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平仄二读字,包括:平仄二读异义字、平仄二读同义字。请关注本微刊,以免漏收,独家观点,这可是书里没有、网上没有的哦:)
此外,我们相信,您的朋友圈中也一定有更多同好希望知道这些文章中所讲的知识,所以,请不吝转发。拜托,感谢。本微刊微信号:hanshici,谢谢。
http://mmbiz.qpic.cn/mmbiz/7WqSJic9SqzEJPnlJ4ZibRCiaMxzicfUCC3ibjdEVHh64F2QpBhpwkqSqSpicvw1n7Ckx5NHd9ODaBu8WDq8ZUP4Wr9A/0【老道觀點】你所不知到的平仄二讀字(1)
番:番,當它作為“次、回”的意思使用的時候,常可以當做仄聲使用。《欽定詞譜》所收的《八聲甘州》,其詞例是一首大家熟知的柳永的作品:“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其中對“番”的平仄標示是“平可仄”(即⊙),也就是說,編《欽定詞譜》的清儒認為,“番”就是一個平聲字。這個認識,清儒其實是錯了,“一番洗清秋”是一個標準的律句,就因為這個字是屬於平仄二讀的。
我們從唐人的作品中,是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個平仄二讀的痕跡的,我們可以舉一些例子來看看:
1、唐·杜甫《三绝句 其三》: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2、唐·李幼卿《前年春与独孤常州兄花时为别》:
近日霜毛一番新,别时芳草两回春。不堪花落花开处,况是江南江北人。
薄宦龙钟心懒慢,故山寥落水奫沦。缘君爱我疵瑕少,愿窃仁风寄老身。
3、唐·皮日休《习池晨起》:清曙萧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数声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开。茭叶深深埋钓艇,鱼儿漾漾逐流杯。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
4、唐·张蠙《观江南牡丹》:北地花开南地风,寄根还与客心同。群芳尽怯千般态,几醉能消一番红。举世秪将华胜实,真禅元喻色为空。近年明主思王道,不许新栽满六宫。
5、唐·薛逢《九日郡斋有感》:白日贪长夜更长,百般无意更思量。三冬不见秦中雪,九日惟添鬓畔霜。霞泛水文沈暮色,树凌金气发秋光。楼前野菊无多少,一雨重开一番黄。
即便到了宋元明清,詩人們還是在將其用作仄讀的,比如:
6、宋·司马光的《和人苇花》:葭菼迷河曲,高秋一番荣。齐纨张野白,楚练照川明。不夜月常皎,逾时雪未晴。万仙霓帔合,千亩玉苗生。漠漠波澜偃,茫茫沙碛平。际空监海竭,垂地塞云横。日暖鸥无色,风同鹤有声。逢君得嘲赋,岂愧束薪并。
7、宋·陆游《闭户 其二》:冠盖长安几番新,放翁只似向来贫。满窗红日价无敌,半榼新醅香动人。
8、元·张雨《寄欣笑隐》:翻经台畔惜分携,华盖峰前几梦思。一席地分眠鹿草,三更月在挂猿枝。我书安能半袁豹,君才端倍十曹丕。上番画逢虞秘监,不嫌频窜仰山碑。
9、明·虞堪《吴伯常家看桃花》:二月一日走海涯,吴生邀我看桃花。重寻玄都定何日,且看赤城俱是霞。此番开颜阿母喜,他年得子小儿夸。蜂衙蝶阵浑扰扰,何处春来有汝家。
10、清·戴文灯《暮春杂忆江乡旧事 其一》:水国轻阴为养花,小桃远近自蒸霞。雨滋上番新栽竹,风递头纲初焙茶。旧垒燕归惊有主,故人书至念无家。青丝络首青门道,客易秋霜点鬓华。
其實古代的字書和韻書中,都有這樣的記載,例如:《集韻》:孚萬切;《韻會》:甫患切(願韻)。《康熙字典》也說:“與音‘翻’義同”。所以,將“番”字歸為平仄二讀的字,在詩詞讀寫這個領域中,肯定是不錯的。




【后记】多年来我收集了很多的平仄二读字,大多是一般人所不知道的,我有意将它编成一本小书,如果您觉得对此有兴趣,能否给我一个反馈?反馈者中有可能获得免费赠书。更希望您能提供相关内容(只需要提供二读字即可),当然,不是如“看、听”之类的那种大路货。如果您在学习中遇到有关二读字的任何问题,也欢迎与我交流。提供者请回复本微刊(hanshici),或者我的微信xixibule。期待。





小渊 发表于 2014-9-18 09:20:37

例子很丰富。
二读词平时见的很多,一到要举例就找不到了。

山菊 发表于 2014-9-19 04:51:31

小渊 发表于 2014-9-17 20:20
例子很丰富。
二读词平时见的很多,一到要举例就找不到了。
我再找几个平用的来对照~~~这个应该算吧?

习池晨起(唐·皮日休)
清曙萧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数声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开。
茭叶深深埋钓艇,鱼儿漾漾逐流杯。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

奉詶鲁望惜春见寄(唐·皮日休)
十五日中春日好,可怜沈痼冷如灰。以前虽被愁将去,向后须教醉领来。
梅片尽飘轻粉靥,柳芽初吐烂金醅。病中无限花番次,为约东风且住开。

闻蝉(唐·刘昭禹)
一雨一番晴,山林冷落青。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
孤馆宿漳浦,扁舟离洞庭。年年当此际,那免鬓凋零。

柳(唐·孙鲂)
茏葱二月初,青软自相纡。意态花犹少,风流木更无。
影繁晴陌上,烟重古城隅。炀帝河声里,几番荣又枯。

春日杂兴(宋·朱淑真)
窈窕风光艳艳春,无言桃李一番新。青回野烧草初染,光冷幽香兰可纫。
官柳欲眠多能度,海棠贪睡足精神。旧游似梦浑情懒,对景无聊愁杀人。

中秋与诸子果饮(宋·杨万里)
几年今夕一番逢,千古何人此兴同。酒入银河波底月,笛吹玉桂树梢风。
莫言秋色无多巧,净洗清光也费工。老子病来浑不饮,如何频报绿尊空。

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二首 其一(宋·苏轼)
白发相望两故人,眼看时事几番新。曲无和者应思郢,论少卑之且借秦。
岁恶诗人无好语,夜长鳏守向谁亲。少思多睡无如我,鼻息雷鸣撼四邻。

月下 发表于 2014-9-19 21:26:51

这个不错

俺是老道有个坐诊老熊栏目不错,值得一读

山菊 发表于 2014-9-20 04:11:26

月下 发表于 2014-9-19 08:26
这个不错

俺是老道有个坐诊老熊栏目不错,值得一读

嗯,老道是专业老师,这两年写了不少好文章~~~俺有空就会从微信往这搬!

山菊 发表于 2014-9-30 04:44:59

本帖最后由 山菊 于 2014-10-14 15:35 编辑

【老道觀點】你所不知到的平仄二讀字(2)2014-09-22 偶是老道 汉诗网
http://mmbiz.qpic.cn/mmbiz/7WqSJic9SqzE2lvVEYUoTy8ByBfU4nvDbPJR67ricEDzSaZvt6dzh3VcViavmESnkuR0c195RCOzjGiayx76US2TnA/0


行,一般都知道有两个平声的读法,一个在上平声七阳,一个在上平声八庚。但它还有两个仄声的读法,则较少为人所知。一个在去声二十三漾部,一个在去声二十四敬部。这里我们先说漾部的“行”。
漾部的“行”,《广韵》的解释是:“戸浪切,音笐(hàng )。次第也。又辈行也。”例如“辈行”、“父行”、“子行”:
宋·文天祥《山中谩成柬刘方斋》:东风解冻出行嬉,一哄烟尘隔翠微。自有溪山真乐地,从来富贵是危机。二三輩行惟须醉,多少公卿未得归。明日主人酬一座,小船旋网鳜鱼肥。
宋·韩淲《临江仙 和答昌甫见寄生朝》:满眼春生梅柳意,山居清听风泉。又因初度说今年。华颠相望处,新曲忽来前。自笑一周闲甲子,何为佞佛贪仙。如翁辈行敢随肩。徒知言语妙,欢喜向谁传。
宋·杨万里《黄太守元授挽词二首 其二》:我忝通家子,公如父行亲。一书虽不欠,半面遂无因。旅榇千江远,铭旌两竹新。庆门宁有此,造物岂其仁。
宋·林季仲《侯公谨挽词》:富贵功名等弁髦,何如声迹翳蓬蒿。倦游正被微官缚,辞禄方知处士高。华萼向来荣父行,芝兰重见秀儿曹。寄言护国山头月,莫照山猿夜夜号。
宋·赵蕃《挽赵路分善应三首 其一》:惟我先君子,相于出自同。年推大父行,议笃古人风。薄宦曾怜我,经行阻见公。讣闻仍葬日,恸哭匪途穷。
宋·黄公度《和谢单推宋卿惠诗》:逃空每喜足音闻,之子相逢真可人。知友无非大父行,求君须向古人伦。蛮烟倾盖情如故,蜀茧题诗墨尚新。文采风流百不俗,更馀笔力挽千钧。
宋·楼钥《王大卿挽词》:上世总儒先,犹传梦雪篇。惟应佳婿选,可配老姑贤。父行偏知我,交情不问年。槁梧谁共语,愁断伯牙弦。
宋·文天祥《和龚使君韵》:淡和心事葛天民,回首归来清渭滨。长倩君宝孙子行,道原义仲辈流人。一生受用忘非是,万事升沉等故新。近日贞元朝士少,蒲轮有命出枫宸。
宋·苏辙《题郾城彼岸寺二首其一文殊院古柏》:曾看大柏孔明祠,行尽天涯未见之。此树便当称子行,他山只可作孙枝。栋梁知是谁家用,舟楫唯应海水宜。日莫飞鸦集无数,青田老鹤未曾知。
亦即当“行”用在代表辈分的意思的时候,它必须是仄读的,字则读如“hàng”。而作为“次第”的意思的时候,我们则可以相应地理解为“排列”的意思,这个字义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例如:
宋·陈着《游永固院》:晴行不自觉,又入此山来。失笑谷声应,坐迎僧户开。檐风数行行,窗日一枝梅。归策休催发,得闲能几囘。
宋·陈棣《春日偶成三首 其一》:陋巷逢春日,生涯亦足夸。堆钱聚榆荚,积絮扑杨花。旌旆千行行,笙歌两部蛙。凭谁为商榷,何似五侯家。
淸·钱淑生《即景》:东风犹自作春寒,日暮何人翠袖单。一树梅花数行行,清吟能得几凭栏。

这个读音还可以叠用,但意思就完全变了。《集韵》在去声三十七荡部中收该字,解释说:“行行,刚貌。”就是说,“行行”有“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这个意思。例如:
宋·刘克庄《书事二首》:空空都没一行书,行行徒矜九尺躯。面上带妖真可耻,脚中有鬼不容扶。末年铁拐传仙诀,他日金锥抉冢珠。泉下定为明允笑,果能看破半山无。
宋·丰有俊《题薛教授靖轩》:小船行行过晴轩,衾紬帷楮兴修然。如何打叠江湖志,甘守陈编隐几眠。
宋·张嵲《生口》:牵舟四日程,屈曲萦山转。行行问居人,始知犹近县。
    这个叠音词最容易被人误解为平声字,从而完全曲解了诗词的意思。如上面的“行行过晴轩”、“行行问居人”如理解成“xíngxíng”的意思,那么“小船”和“我”的那种生动的状貌就荡然无存了,这个尤需注意。
http://mmbiz.qpic.cn/mmbiz/7WqSJic9SqzE2lvVEYUoTy8ByBfU4nvDbmr5SricLEjxkAZRjMFibiajIg6xbLiaQgch2eSlxBUOXchasbiaf2h01EFA/0
行2:读成仄声的另一个“行”,是在去声的二十四敬部。《玉篇》解释这个去声字是:“行,迹也。”这个“迹”,就是“事迹”的“迹”,类似“操守”的意思。这个字常常组合成“德行、道行、操行、景行、治行、凈行、至行、高行、功行、文行、儒行”等等固定的双音节词,正确的用法是只能读为仄声的,你若平读,那就错了。例如:
德行(即道德与品行的意思):唐·齐己《送欧阳秀才赴举》:莫疑空手去,无援取高科。直是文章好,争如德行多。烟霄心一寸,霜雪路千坡。称意东归后,交亲那喜何。
唐·亚栖《题英禅师》:
将知德行异寻常,每见持经在道场。欲识用心精洁处,一瓶秋水一炉香。
宋·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操行(一个人的操守和品性):宋·秦观《次韵裴仲谟和何先辈二首 其二》:
闻说何郎操行端,萧然环堵若为安。鸟啼花发阻携手,水远山高空凭栏。别后想多黄绢作,春来尤厌惠文弹。两章读罢知高义,贵贱交情自古难。
宋·魏了翁《张大着以韩持国绿樽红妓事再和》:
世路羊肠几覆颠,如君操行雪朝鲜。书胸满贮宣和库,学力要装元佑船。剩喜孟龙来并世,肯呼祢鹗与忘年。闭门笄珥无膏沐,不作倾城冯小怜。
宋·徐钧《曹世叔妻班昭》:
有妇谁能似尔贤,文章操行美俱全。一编汉史何须续,女戒人间自可传。
景行(高尚的品性):唐·白居易《酬刘和州戏赠》:钱唐山水接苏台,两地褰帷媿不才。政事素无争学得,风情旧有且将来。双蛾解珮啼相送,五马鸣珂笑却回。不似刘郎无景行,长抛春恨在天台。
宋·司马光《故相国颍公挽歌辞三首 其一》:沧波与邓林,鱼鸟久飞沈。一旦成陈迹,何人识寸心。高山亡景行,流水失知音。泪尽离东阁,归来破故琴。
宋·张鎡《灵芝寺避暑因携茶具汎湖共成十絶 其三》:松竹孤山处士居,髙风落落有谁如。南湖放鹤能迎客,景行先贤或未踈。
宋·易士达《登拟岘台》:叔子声名千古香,几多遗爱在襄阳。后来景行瞻先哲,善政丰碑共久长。
修行(指操守,或者指一个人的修养和德行):宋·周文璞《梅谷》:蚝焰云头玉雪身,缓行微咏岸乌巾。始从谷里看修行,却向水滨逢丽人。客子去时方得月,岭猿啼后便无春。凤凰欲下箫声紧,狼籍瀛洲万斛尘。
宋·谢生《联句》:珠帘半窗月,修行一帘风。何事今宵景,无人解与同。
明·唐顺之《赠蒋璞山封君》:早游乡校巳知名,曾与宾兴听鹿鸣。修行明经为博士,夏弦春诵课诸生。官无鼎食千钟愿,老有乡国十亩情。更笑嬴金何所用,仙郎作吏比冰清。
凈行(佛教语,意思是修行,亦指清净的戒行。)
唐·护国《访云母山僧》:
森然古岩碧,净行一番僧。松下滤寒水,佛前挑夜灯。莲花国土异,贝叶梵书能。想到空王境,无心问爱憎。
宋·马廷鸾《赠山堂僧》:
无生究竟是真源,浮世虚名可气吞。净行要从圆处觅,好诗添向闷中喧。一心认我如如体,万事同渠莫莫言。归向灵岩岩底坐,道根圣果满祇园。
宋·陈尧叟《送崇教大师南归》:能名净行达理闱,振锡携瓶出翠微。恩重冕旒曾召对,情高云鹤却同归。会思莲社寰中结,杯泛潮风海上飞。不是清时未陈力,便堪随去扫岩扉。
至行(最好的品性):
唐·耿湋《题孝子陵》:荒坟秋陌上,霜露正霏霏。松柏自成拱,苫庐长不归。浮埃积蓬鬓,流血在麻衣。何必曾参传,千年至行稀。
唐末宋初·徐铉《送慎大卿解官侍亲》:圣朝无事九卿闲,蔼蔼东门彩服还。旧日高名齐汲郑,今朝至行似曾顔。更怜霜髩垂玄发,犹恨深居远旧山。老鹤乘轩真自愧,徘徊空在稻粱间。
宋·楼钥《恭人董氏挽词》:敬馌尊夫子,升堂乳阿姑。乡评推至行,家庆展新图。半世悲鸾舞,高年乐凤雏。蜜章应未艾,卿月映阶符。
高行(高尚的品性):
宋·刘宰《再韵谢张持甫过访二首 其一》:道自周衰说异同,眼明伊洛振遗风。过人高行非难事,入圣微言本大公。道在鬼神常共在,术穷天地本无穷。三才并处君知否,不尔何裨造化工。
宋·林逋《吊薛公孟》:未第身魂殁帝京,东还长欠奠幽灵。遗文尽合编家传,高行谁堪撰墓铭。谈柄寂寥尘久暗,墨池荒废草空青。三招不见山巾湿,拟画轩昂太白星。
宋·姜特立《暑退》:归臣林间十二春,心安日日是良辰。家居佛界清凉国,人住仙宫自在身。无事入山寻阮客,有时击壤助尧民。虽无高行追先隐,毕究田园乐亦真。
功行:(功绩和德行):
唐·吕巖《五言 其一十五》:二十四神清,三千功行成。寒云连地转,圣日满天明。玉子偏宜种,金田岂在耕。此中真妙理,谁道不长生。
宋·刘克庄《戏郑闽清灼艾》:点穴不须医,针经手自披。既云丹熟后,焉用火攻为。简出创牵步,端居痛上眉。闭门功行满,应有解飞时。
宋·张继先《送正之法师》:道貌古昂藏,声名万里香。紫霞衣缥缈,丹佩玉琳琅。寂寞居岩馆,殷勤咏洞章。伫看功行满,飞盖上寥阳。
治行:(一个人行政的成绩,也指政府的行政措施):
宋·司马光《臧郎中挽歌二首 其二》:积庆承前烈,呈才会圣时。践扬朝有籍,治行吏为师。僚友皆亲誉,黎民每去思。惜哉违世早,志业未全施。
宋·杨万里《送喻叔奇工部知处州》:厌直含香与握兰,一麾江海泝冰滩。括苍山水名天下,工部风烟入笔端。新国小迟怀印绶,故园暂许理渔竿。即看治行闻天听,紫诏征还集孔鸾。
宋·陈师道《杜侍郎挽词三首 其一》:身去风流在,人难玉石分。平生才一见,治行已多闻。更觉知音少,还修地下文。他年九原泪,仍是两冯君。
文行:(一个人的文章与德行):
唐·白居易《春中与卢四周谅华阳观同居》:性情嬾慢好相亲,门巷萧条称作邻。背烛共怜深夜月,蹋花同惜少年春。杏坛住僻虽宜病,芸阁官微不救贫。文行如君尚顦顇,不知霄汉待何人。
唐·贯休《送卢瞻罢庐陵幕归阌乡》:文行成身事,从知贵得仁。归来还寂寞,何以慰交亲。芳草色似动,胡桃花又新。昌朝有知己,好作谏垣臣。
宋·杨万里《黄世成挽辞》:文行高无对,功名莫动渠。宁登逸民传,不着茂陵书。谁谓风流尽,犹疑信息疎。九京何所憾,玉树满庭除。
儒行:(指合乎儒教的行为、或者指儒家的行为准则):
唐·刘长卿《淮上送梁二恩命追赴上都》: 贾生年最少,儒行汉庭闻。拜手卷黄纸,回身谢白云。故关无去客,春草独随君。淼淼长淮水,东西自此分。
唐·刘长卿《哭陈歙州》:千秋万古葬平原,素业清风及子孙。旅榇归程伤道路,举家行哭向田园。空山寂寂开新壠,乔木苍苍掩旧门。儒行公才竟何在,独怜棠树一枝存。
唐·和凝《醴泉院》:万山岚霭簇洋城,数处禅斋尽有名。古柏八株堆翠色,灵泉一派逗寒声。暂游颇爱闲滋味,久住翻嫌俗性情。珍重支公每相勉,我于儒行也修行。


山菊 发表于 2014-9-30 04:58:00

本帖最后由 山菊 于 2014-9-29 16:00 编辑


【老道觀點】唐诗中最不讲格律的律诗是哪一首?2014-09-22 偶是老道 汉诗网
http://mmbiz.qpic.cn/mmbiz/7WqSJic9SqzE2lvVEYUoTy8ByBfU4nvDbGKVdKicTmAa6WzAzXSuIFJIYZpqibqOT3ib2icsVlr7EDJUpTmGBjpfYSw/0

现在哪些人最“讲究”格律?细想来无非是两类:一类是越没文化的越对格律耿耿于怀,老是要说“要突破藩篱”,尽管他别说藩篱,就连个篱笆桩子都没有。另一类是除了格律啥都不懂的人,他一见到诗就开始百度平平仄仄,但凡见到一个平仄疑似出律的,你要他不开口那就比死还难受。真正懂诗的人,一般都不会跟你说什么平平仄仄。
而在说到唐诗不讲格律的时候,人们每每会提一个例子,那就是崔颢的《黄鹤楼诗》,老崔真的地下有灵,一定把他写《黄鹤楼》那事悔得肠子都青了。其实,格律这个东西,也就是现在的半吊子挺当回事,前人写诗,我以为平平仄仄也就一个下意识而已,因为那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事。
至于唐诗中最不讲格律的,哪里轮得到老崔?这是非白居易莫属的,白居易的《池上夜境》,那才叫一个随心所欲,估计写这诗的时候是有点高了:
晴空星月落池塘,澄鲜净绿表里光。露簟清瑩迎夜滑,风襟潇洒先秋凉。无人惊处野禽下,新睡觉时幽草香。但问尘埃能去否,濯缨何必向沧浪。

老白的这一首七律,可能是唐代以来所有的格律诗中最不讲究的一首了,几乎所有格律诗中的毛病都占了:失黏、失对、失替……
好了,该老崔歇歇了,以后若要说这个话题,就说说白居易吧。





山菊 发表于 2014-10-10 03:32:16

本帖最后由 山菊 于 2014-10-9 14:48 编辑



【老道观点】(5)你知道“过”这个字啥时该平啥时该仄 吗?(第一部分)2014-10-06 偶是老道 汉诗网
http://mmbiz.qpic.cn/mmbiz/7WqSJic9SqzEiaAuqm1PKdnGoEhuIUfEicLUlbMYSXk51xh8rsVgXicdterQibibWicOhfLMpaFf7V7eSeUibHYlp0vdbA/0

要读更多诗词中平仄二读字的使用方法,请关注hanshici




过1:
过是一个很常用的平仄二读字,除了“过错、责备”的意思必须是仄声,作为姓氏必须是平声外,作为一个“经过、通过”等相关意义的时候,就是一个平仄二读的字了。读为仄声,在去声二十一部个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都注为:古卧切。读如“guò”,《玉篇》的诠释是:度也,越也。《正韵》的注释是:超也。如读为平声,则在下平声五部歌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都注为:古禾切,读如“guō”,《广韵》的诠释是:经也。
从上面的古代字书的诠释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字的平仄二读,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区别的,《正韵》对此的解释讲得非常明白了:“经过之过,平声。超过、过失之过,去声。”虽然这样的说法还是失之笼统,但是大方向已经准确了。在今天,“过”最大的假象是在它表示“经过、通过”这个意思的时候,很多人的观念中,似乎“过”只要是表示一个动作,那就可以平仄二用了,就是一个平仄二读字了,这里面最害人的说法就是抛弃汉语实际,说什么“名词是仄,动词是平”,似乎古人都跟他们一样从小就接受过名词动词的教育。
从大量的古诗词实际来考察,情况根本不是如此简单,具体使用,还是大有讲究的。我们先来看看它单纯表示“经过、通过”的意思及相关字义时是怎样的读音:
1、唐·王维《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杨子谈经所,淮王载酒过。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径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严城时未启,前路拥笙歌。
2、唐·白居易《酒筵上荅张居士》:但要前尘减,无妨外相同。虽过酒肆上,不离道场中。弦管声非实,花钿色是空。何人知此义,唯有净名翁。
3、唐·皮日休《腊后送内大德从勖游天台》:讲散重云下九天,大君恩赐许随缘。霜中一钵无辞乞,湖上孤舟不废禅。梦入琼楼寒有月,行过石树冻无烟。他时瓜镜知何用,吴越风光满御筵。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用法,显而易见,当“过”作“经过、通过”义用时,基本上都是平声,在我们调查的一千例含“过”字的唐律中,该义的平仄比例是91:5,这个比例是符合今天所能看到的实际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认识:当“过”用作“经过”义时,以平声为基本的主流用法,最好不要仄读。
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用法,即诗中的如果用“经过”来表示“通过”义时,我们未发现有读为仄声的情况,据此,我们得出第二个认识:当“经过”表示“通过”义时,必须用作平平,不存在平仄二读的问题。例如:
4、唐·张九龄《送使广州》:家在湘源住,君今海峤行。经过正中道,相送倍为情。心逐书邮去,形随世网婴。因声谢远别,缘义不缘名。
5、唐·张籍《过贾岛野居》:青门坊外住,行坐见南山。此地去人远,知君终日闲。蛙声篱落下,草色户庭间。好是经过处,唯愁暮独还。
6、题吴宫苑(唐·刘沧)吴苑荒凉故国名,吴山月上照江明。残春碧树自留影,半夜子规何处声。芦叶长侵洲渚暗,苹花开尽水烟平。经过此地千年恨,荏苒东风露色清。

为什么我们要说“当‘经过’表示‘通过’义时”呢?因为,“经过”这个词,在诗文中还可以表示另一种不太为我们所熟悉的意义,那就是“交往”。这个意义现在已经不再使用了,但古诗文中很多,例如:
7、唐·杜甫《送元二适江左》:乱后今相见,秋深复远行。风尘为客日,江海送君情。晋室丹阳尹,公孙白帝城。经过自爱惜,取次莫论兵。
8、唐·白居易《酬梦得早秋夜对月见寄》:吾衰寡情趣,君病懒经过。其奈西楼上,新秋明月何。庭芜凄白露,池色澹金波。况是初长夜,东城砧杵多。
9、唐·元稹《卢头陀诗》:卢师深话出家由,剃尽心花始剃头。马哭青山别车匿,鹊飞螺髻见罗睺。还来旧日经过处,似隔前身梦寐游。为向八龙兄弟说,他生缘会此生休。
这种用法现在很多人都会误解,当做“通过”理解,比如《杜甫诗全译》对上面的例七就是这么解释的:“经过这些地方时应自我爱惜,不要随便谈论兵戎。”这种错误连累到把前两句的理解都弄错,杜甫说的,其实是“像丹阳尹和公孙述那样的人,交往的时候要自己多注意,不要去跟他们谈论军事上的事”。再比如例八中白居易说的就是“我因为衰所以没了情趣,你因为病所以懒得交往走动了”。
    除了“经过”这样的固定词组外,有时候单用一个“过”也可以有这种表示“交往”的意思,比如:
10、唐·白居易《同诸客携酒早看樱桃花》:晓报樱桃发,春携酒客过。绿饧黏盏杓,红雪压枝柯。天色晴明少,人生事故多。停杯替花语,不醉拟如何。
11、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其十》:幽意忽不惬,归期无奈何。出门流水注,回首白云多。自笑灯前舞,谁怜醉后歌。祗应与朋好,风雨亦来过。
12、唐·刘长卿《月下呈章秀才》:自古悲摇落,谁人奈此何。夜蛬偏傍枕,寒鸟数移柯。向老三年谪,当秋百感多。家贫惟好月,空愧子猷过。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过”表示“交往、来往”的意思的时候,他是必须读为平声的,我们尚未见到这个义项有读仄声的实例。这应该是我们得出第三个认识。

“交往”这个动作,还可以有一个专门的词组:“过从”来表达。例如:
13、唐·刘禹锡《和仆射牛相公见示长句》:静得天和兴自浓,不缘宦达性灵慵。大鹏六月有闲意,仙鹤千年无躁容。流辈尽来多叹息,官班高后少过从。唯应加筑露台上,剩见终南云外峰。
14、唐·朱庆余《题章正字道正新居》:独在御楼南畔住,生涯还似旧时贫。全无竹可侵行径,一半花犹属别人。吟处不妨嫌鼓闹,眼前唯称与僧邻。近来渐觉青莎巷,车马过从已有尘。
15、宋·刘兼《从弟舍人惠茶》:曾求芳茗贡芜词,果沐颁沾味甚奇。龟背起纹轻炙处,云头翻液乍烹时。老丞倦闷偏宜矣,旧客过从别有之。珍重宗亲相寄惠,水亭山阁自携持。
16、宋·陆游《数日不出门偶赋三首 其三》:湖上蜗庐仅自容,寸怀无奈百忧攻。补衣未竟迫秋露,待饭不来闻午钟。稚子挟书勤质问,邻翁释耒间过从。今朝一笑君知否,满瓮新醅粥面醲。
而到了宋代,更由“交往”衍生出一个表示“所交往的人”的词义,这是古汉语词义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模式。例如:
17、宋·陈师道《与寇赵约丁塘看花寇以疾不赴有诗次其韵》:早年学苦断过从,晚岁逢春意未穷。欲共元刘争着语,不堪姚魏已随风。坐无上客席虚左,赠有英词囊不空。障日长须钓竿手,归来无计驻青骢。
18、宋·刘克庄《挽郑瑞州》:召来未得久居中,麾去安知尚不容。虹卧雪涛怀旧惠,马跑白日掩新封。村边宅昔邻王翰,冢上碑今愧蔡邕。绿树青山总无恙,伤心杖履断过从。
19、宋·冯伯规《祷晴获应喜而赋诗》:才通香火上高穹,雨脚随收不见踪。岂但五民保狼戾,也缘造物相龙钟。连山杮栗难胜摘,入市禾麻乍出舂。一饱可期秋酿熟,青山绿水即过从。
而因为词源学意义上的关系,“过从”在表示“交往”或“交往的人”的时候,当然也应该是读为平声的,这是我们得出的第四个认识——直至宋代,都未有发现仄读的诗例。

由“交往”再衍生出另一个字义,那就是“为着交往而发生的一种行为动作”,亦即“过访”(当然也可以认为是先有了“过访”的字义,才又产生“交往”的字义,这属于历史语义学范畴的问题,这里不做探讨)。研究中我们发现,诗词中的“过访”义,也是读为平声的,没有发现有仄读的情况,这是我们得出的第五个认识。例如:
20、唐·李白《宫中行乐词 其四》:玉树春归日,金宫乐事多。后庭朝未入,轻辇夜相过。笑出花间语,娇来烛下歌。莫教明月去,留着醉姮娥。
21、唐·杜甫《过宋员外之问旧庄》:宋公旧池馆,零落守阳阿。枉道祗从入,吟诗许更过。淹留问耆老,寂莫向山河。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
22、唐·刘禹锡《岁夜咏怀》: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过访”,其实是一个并不冷僻的用法,但是很多人也许正是因为脑子里有了“过是一个平仄二读字”这样的概念,所以往往忽略了它的这一层意思,还是以例二十一杜甫的诗为例:古人作注,说“言他日可更过此乎?”(《杜诗镜铨》语),还不能说他是否理解对了,因为他说的也许是“经过”,也许是“过访”,但今人作注,就应该明明白白写出“过访”二字,可惜,寸光所及,竟没有一家如此注释的。今人再说“他日能再过此地吗?”(《杜诗全集》语),那就只能理解为注释者是“通过”的意思了。

    小结:本节讨论“过”字的第一组团读音问题,凡在古诗词中表示“经过、通过”、“交往”、“过访”意思的“过”,应该平读;固定的词组“经过、过从、过访”均不得仄读。



山菊 发表于 2014-10-10 03:49:51

本帖最后由 山菊 于 2014-10-9 15:08 编辑

【老道观点】(6)你知道“过”这个字啥时该平啥时该仄 吗?(续一)2014-10-06 偶是老道 汉诗网
http://mmbiz.qpic.cn/mmbiz/7WqSJic9SqzEiaAuqm1PKdnGoEhuIUfEicLPkQFYO50fq1ft2hOAlVRKyrrO8YfVTX5P3FLVKHzodVmApbhUXxsBQ/0
要读更多诗词中平仄二读字的使用方法,请关注hanshici
过2:

前面我们说的“经过、通过”,都是一种很笼统的说法,而另一种很具体地涉及到动作对象的用法,虽然也是“经过”的意思,唐人却必定是用仄声的,这个所涉及的对象就是“江、河、湖、海、溪、泉”等等“水域”,相应地,我们可以将其翻译为“渡过、涉过”。例如:
1、唐·刘禹锡《赠日本僧智藏》:浮杯万里过沧溟,遍礼名山适性灵。深夜降龙潭水黑,新秋放鹤野田青。身无彼我那怀土,心会真如不读经。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渡过海)
2、唐·无可《夏日送崔秀才游南》:南方山水地,念子为贫游。纵是逢佳景,那能缓旅愁。夕阳行远道,烦暑在孤舟。莫向巴江过,猿啼促泪流。(渡过江)
3、唐·齐己《招湖上兄弟》:去岁得君消息在,两凭人信过重湖。忍贪风月当年少,不寄音书慰老夫。药鼎近闻传秘诀,诗门曾说拥寒炉。汉江江路西来便,好傍扁舟访我无。(渡过湖)
4、唐·李端《题故将军庄》:曾将数骑过桑干,遥对单于饬马鞍。塞北征儿谙用剑,关西宿将许登坛。田园芜没归耕晚,弓箭开离出猎难。唯有老身如刻画,犹期圣主解衣看。(渡过河)
5、唐·栖白《送造微上人游五台及礼本师》:寒空金锡响,欲过渭阳津。极目多来雁,孤城少故人。与师虽别久,于法本相亲。又对清凉月,中宵语宿因。(渡过津)
6、唐·李端《雨后游辋川》:骤雨归山尽,颓阳入辋川。看虹登晚墅,踏石过春泉。紫葛藏仙井,黄花出野田。自知无路去,回步就人烟。(涉过泉)
7、唐·许浑《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云暖采茶来岭北,月明沽酒过溪南。陵阳秋尽多归思,红树萧萧覆碧潭。(涉过溪)

此外,如果“渡过、涉过”的主体不是人、马等,也同样是仄读,祗是对等翻译的时候,用“经过”更合适,例如:
8、唐·皎然《送裴邕之上京》:辞山偶世清,挟策忽西行。帆过随江疾,衣沾楚雪轻。尚文须献赋,重道莫论兵。东观今多事,应高白马生。
9、唐·李频《黔中罢职过峡州题田使君北楼》:巴中初去日,已遇使君留。及得寻东道,还陪上北楼。江冲巫峡出,樯过洛宫收。好是从戎罢,看山觉自由。
10、唐·戎昱《上李常侍》:旌旗晓过大江西,七校前驱万队齐。千里政声人共喜,三军令肃马前嘶。恩沾境内风初变,春入城阴柳渐低。桃李不须令更种,早知门下旧成蹊。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第六个认识:凡是过的是水域,那么这里的“过”就必须是仄声的。
为什么这样的用法一定是仄读?经过水域和前面那些经过有什么区别呢?也许这与动作的完成有关,因为凡是涉及水域的“经过”,那就必然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动作,过了就是过了,所谓的“渡过、涉过”的“过”本身就是一个完成动作的助词。按照这样的思路,“帆过随江疾”就是一个可持续的动作,“帆过”之后它虽然过去了,但是却依然还在“过”,这也是为什么“帆过”不能翻译为“渡过”的原因吧。
循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发现,只要是表示“过了”的意思的,都应该是仄读的,例如:
11、唐·刘沧《匡城寻薛闵秀才不遇》:音容一别近三年,往事空思意浩然。匹马东西何处客,孤城杨柳晚来蝉。路长草色秋山绿,川阔晴光远水连。不见故人劳梦寐,独吟风月过南燕。(过大的区域)
12、唐·乔舜《送德林郎中学士赴东府(得江)》:掺袂向江头,朝宗势未休。何人乘桂楫,之子过扬州。飒飒翘沙雁,漂漂逐浪鸥。欲知离别恨,半是泪和流。(过州)
13、唐·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过市)
14、唐·刘沧《过北邙山》:散漫黄埃满北原,折碑横路碾苔痕。空山夜月来松影,荒冢春风变木根。漠漠兔丝罗古庙,翩翩丹旐过孤村。白杨落日悲风起,萧索寒巢鸟独奔。(过村)
15、唐·许浑《崇圣寺别杨至之》:萧寺暂相逢,离忧满病容。寒斋秋少燕,阴壁夜多蛩。树暗水千里,山深云万重。怀君在书信,莫过雁回峰。(过峰)
16、唐·刘威《晚春陪王员外东塘游宴》:水绿山青春日长,政成因暇泛回塘。初移柳岸笙歌合,欲过苹洲罗绮香。共济已惊依玉树,随流还许醉金觞。一声画角严城暮,云雨分时满路光。(过洲)
17、唐·刘长卿《送度支留后若侍御之歙州》:国用忧钱谷,朝推此任难。即山榆荚变,降雨稻花残。林响朝登岭,江喧夜过滩。遥知骢马色,应待倚门看。(过滩)
18、唐·李端《题从叔沆林园》:阮宅闲园暮,窗中见树阴。樵歌依远草,僧语过长林。鸟咔花间曲,人弹竹里琴。自嫌身未老,已有住山心。(过林)
19、唐·王建《塞上》:漫漫复凄凄,黄沙暮渐迷。人当故乡立,马过旧营嘶。断雁逢冰碛,回军占雪溪。夜来山下哭,应是送降奚。(过营)
20、唐·权德舆《送清洨上人谒信州陆员外》:暂辞长老去随缘,候晓轻装寄客船。佳句已齐康宝月,清谈远指谢临川。滩经水濑逢新雪,路过渔潭宿暝烟。暇日若随千骑出,南岩只在郡楼前。(过潭)
21、唐·元稹《遣行十首 其七》:七过褒城驿,回回各为情。八年身世梦,一种水风声。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更悲西塞别,终夜绕池行。(过驿)
22、唐·吕温《及第后荅潼关主人》:本欲云雨化,却随波浪翻。一沾太常第,十过潼关门。志力且虚弃,功名谁复论。主人故相问,惭笑不能言。(过关)
23、唐·吕岩《七言 其二十八》:公卿虽贵不曾酬,说着仙乡便去游。为讨石肝逢蜃海,因寻甜雪过瀛州。山川醉后壶中放,神鬼闲来匣里收。据见目前无个识,不如杯酒混凡流。(过仙境)
24、唐·许浑《晚登龙门驿楼》:鱼龙多处凿门开,万古人知夏禹材。青嶂远分从地断,洪流高泻自天来。风云有路皆烧尾,波浪无程尽曝腮。心感膺门身过此,晚山秋树独徘徊。(过此)
    这里所有经过的,都是某一个“点”,虽然这个“点”可能很小,仅仅是一个“关的门”,也可能很大,是一个行政区域甚至可能是一个“国”,但从不同的视点来看,毕竟都是一个“点”,亦即,它是可以“过了就过了”的地方。所以,我们的第七个认识是:凡是所“过”的属于一个空间概念上的“点”的,都应该读为仄声。


    小结:本节讨论“过”字的第二组团读音问题,凡在古诗词中涉及的对象是“水域”、可以将其翻译为“渡过、涉过”意思的“过”,应该仄读;只要是表示“过了”某一个空间上的“点”的意思的,都应该是仄读的。






发表于 2014-10-10 04:48:16

电子检索让这种工作容易多了。

留取残荷 发表于 2014-10-10 09:45:27

整理得不错,事实上康熙字典有指出的:
又《集韻》孚萬切《韻會》甫患切,音販。與音翻義同。《杜甫詩》會須上番看成竹。《獨孤及詩》舊日霜毛一番新,別時芳草兩回春。
又《集韻》普半切,音判。縣名。在上谷。本亦作潘。
又《史記·扁鵲倉公傳》切之得番隂脈,番隂脈入虛裏乗肺脈。《註》番音芳遠反。

留取残荷 发表于 2014-10-10 09:49:12

至于唐诗中最不讲格律的,哪里轮得到老崔?这是非白居易莫属的,白居易的《池上夜境》,那才叫一个随心所欲,估计写这诗的时候是有点高了。
这个属于瞎说,杜诗这种拗体实在一大把,后人论及此种的论文也是一大把。在乐天不过是偶尔为之。后来的江西诗派继承了老杜的这一实践。

留取残荷 发表于 2014-10-10 09:53:11

除了“经过”这样的固定词组外,有时候单用一个“过”也可以有这种表示“交往”的意思,比如:
感觉说的也不是特别妥当。其实这时的过是,游,访的意思。访和交往貌似还是有差别的。
唐·白居易《同诸客携酒早看樱桃花》:
晓报樱桃发,春携酒客过。一帮人去看花而已,交什么往啊。过,探访,游赏意。
老道有时喜欢概念先行,不细看文本。

发表于 2014-10-10 22:16:06

本帖最后由 仁 于 2014-10-10 22:49 编辑

只要是表示“过了”某一个空间上的“点”的意思的,都应该是仄读的。

前面说只要表示“经过,通过”的都要读平声。

上面两个矛盾吗?经过的意思不是路径空间上的某点吗?

发表于 2014-10-10 22:21:24

既然说了平仄根本不重要,再来“抠”平仄的读音岂不是令人费解?人们往往是为了突出所谓的“个人的独到见解”而言过其实。

月下 发表于 2014-10-11 00:16:39

我也提个问题,断过从的过从怎么能解释为“交往的人”?!
断过从,断绝交往的意思。

另,过访这词现在好像也用。

山菊 发表于 2014-10-15 04:35:52

本帖最后由 山菊 于 2014-10-14 15:39 编辑



醒:醒,是一個絕對二讀字,平聲在下平聲第九部青韻,《唐韻》、《集韻》、《韻會》均註為:桑經切,《正韻》註為:先靑切,讀如“xīng”。仄聲有兩種讀法,一個是上聲,《廣韻》註為:蘇挺切,《集韻》、《韻會》註為:銑挺切,《正韻》註為:息井切。讀如“xǐng”;另一個讀為去聲,《廣韻》註為:蘇佞切,《集韻》、《韻會》註為:新佞切,《正韻》註為:息正切,讀如“xìng”。
這個字除了一個很罕用的“大醒(星名)”讀平外,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讀為平聲或仄聲,但是,有一個認識我們要知道,這個字古人是以平聲為主流讀法的,比如唐代的律詩中,計有一百八十四首用到“醒”的律詩,而其中明確讀作仄聲的僅二十七例,這個比例,基本可以認為就是古人使用該字時平仄出現的一個基本情況。醒的本義是“酒醒”,我們試以“酒醒”為代表,概括地看看唐人如何使用:
酒醒:唐·元稹《晚秋》:竹露滴寒声,离人晓思惊。酒醒秋簟冷,风急夏衣轻。寝倦解幽梦,虑闲添远情。谁怜独欹枕,斜月透窗明。
唐·方干《客行》:藕叶缀为衣,东西泣路岐。乡心日落后,身计酒醒时。触目多添感,凝情足所思。羁愁难尽遣,行坐一低眉。
唐·王建《山中惜花》忽看花渐稀,罪过酒醒时。寻觅风来处,惊张夜落时。游丝缠故蕊,宿夜守空枝。开取当轩地,年年树底期。
唐·司空曙《送卢堪》:羁贫不易去,此日始西东。旅舍秋霖叶,行人寒草风。酒醒余恨在,野饯暂游同。莫使祢生刺,空留怀袖中。
唐·白居易《小院酒醒》:酒醒闲独步,小院夜深凉。一领新秋簟,三间明月廊。未收残盏杓,初换热衣裳。好是幽眠处,松阴六尺床。
唐·皮日休《鲁望以轮钩相示缅怀高致因作》:尽日悠然舴艋轻,小轮声细雨溟溟。三寻丝带桐江烂,一寸钩含笠泽腥。用近詹何传钓法,收和范蠡养鱼经。孤篷半夜无余事,应被严滩聒酒醒。
唐·戎昱《送苏参军》忆昨青襟醉里分,酒醒回首怆离群。舟移极浦城初掩,山束长江日早曛。老来有恨空思德,别后谁人更议文。常叹苏生官太屈,应缘才似鲍参军。
    以上都是平聲讀法,下面是仄聲的例子:
唐·许浑《秋夕有怀》:念远坐西阁,华池涵月凉。书回秋欲尽,酒醒夜初长。露白莲衣浅,风清蕙带香。前年此佳景,兰棹醉横塘。
唐·卢殷《仲夏寄江南》:五月行将近,三年客未回。梦成千里去,酒醒百忧来。晚暮时看槿,悲酸不食梅。空将白团扇,从寄复裴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网上谈诗】《老道观点》选摘 (不定时更新)